岁暮客将老,雪晴山欲春。行行车与马,不尽洛阳尘。
十载过如梦,素心应已违。行行家渐远,更苦得书稀。
入楚行应远,经湘恨必深。那堪对寒烛,更赋别离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赏析】 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在待价而沽的浓香艳色中,居然连“瘦叶”、“淡花”的松树也出现了;于是诗人产生了感慨,叹息卖树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
诗题为“赠卖松人”,就从卖松人这一角度来着笔。卖松人把松树做为商品送入市场,和夭桃秾李去竞争,意在求利,结果却不能达到目的,这件事的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诗人借题发挥,用婉而多风的语言寄托了自己的情愫。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又怎样托根呢?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象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象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60年)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刘树勋)
桂花风半落,烟草蝶双飞。一别无消息,水南车迹稀。
东道听游子,夷门歌主人。空持语相送,应怪不沾巾。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一从悲画扇,几度泣前鱼。坐听南宫乐,凉风摇翠裾。
一失辇前恩,绮罗生暗尘。惟应深夜月,独伴向隅人。
长信翠蛾老,昭阳红粉新。君心似秋节,不使草长春。
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所以青青草,年年生汉阴。
一望云复水,几重河与关。愁心随落日,万里各西还。
叶落上阳树,草衰金谷园。乱鸦归未已,残日半前轩。
一叶忽离树,几人同入关。长安家尚在,秋至又西还。
露繁山草湿,洲暖水花开。去尽同行客,一帆犹未回。
东风千岭树,西日一洲蘋。又渡湘江去,湘江水复春。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一封书未返,千树叶皆飞。南过洞庭水,更应消息稀。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平生无限事,到此尽知非。独倚松门久,阴云昏翠微。
浮世几多事,先生应不闻。寒山满西日,空照雁成群。
寒阡随日远,雪路向城开。游子久无信,年年空雁来。
昔时轻一别,渐老贵相逢。应恋嵩阳住,嵩阳饶古松。
过楚水千里,到秦山几重。语来天又晓,月落满城钟。
过尽少年日,尚如长转蓬。犹为布衣客,羞入故关中。
共惊年已暮,俱向客中多。又驾征轮去,东归事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