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蔽空楼橹,重关警柝,跨水飞梁。
百万貔貅夜筑,形胜隐金汤。
坐落诸蕃胆,扁榜安江。
游子凭阑凄断,百年故国,飞鸟斜阳。
恨当时肉食,一掷赌封疆。
骨冷英雄何在,望荒烟、残戍触悲凉。
无言处,西楼画角,风转牙樯。
问竹西歌吹,蜀冈何许,杨柳__。
行乐谁家年少,两两更三三。
知我江南客,走马来看。
过却长亭烟树,云山点点,烟浪漫漫。
料桐花飞尽,夜合绕阑干。
倦绣闲庭昼永,望天涯、芳草忆征鞍。
平安使,吴笺谩遣,欲寄愁难。
这些愁。
几时休。
才趁风樯,千里到扬州。
见说苍茫云海外,天杳杳,水愁愁。
男儿三十敝貂裘。
强追游。
梦魂羞。
可解筹边,谈笑觅封侯。
休傍塞垣酾酒去,伤望眼,怕层楼。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赏析】 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所以,南宋词人过其地时多有感怀之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姜白石的《扬州慢》,其中有“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但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不着力渲染敌人去后的残破,而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上,所以其立意就先高出众人一筹。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 “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不须回首,且来著眼向淮山。
过尽金山晕碧,望断焦山空翠,杨柳绕江边。
此意无人会,独自久凭阑。
夜吹箫,朝问法,记坡仙。
只今何许,当时三峡倒词源。
水调翻成新唱,高压风流前辈,使我百忧宽。
有酒更如海,容我醉时眠。
照水依然冰雪在,耿耿梅花幽独。
抖擞征尘,扶携短策,步绕沧浪曲。
怅然心事,浮生翻覆陵谷。
试向商乐亭前,冷风台上,把酒招黄鹄。
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
百亩春耕,三间云卧,此计何时卜。
功名休问,卖书归买黄犊。
不作云霄轩冕梦,只拟纶竿蓑笠。
见说湖阴,飞飞鸥鹭,半是君曾识。
梅花时节,试来相与寻觅。
休谩汨没尘埃,浮生能几,镜里催华发。
趁取尊前强健在,莫负花前倾碧。
自遣长须,亲题短句,去约萧闲客。
休教惆怅,梅花飞尽寒食。
忆当年、江东跌宕,知音南阮。
惯倚胡床闲寄傲,妥腹难凭琴桉。
妙制拥、银蟾光满。
千古不传谁好事,忽茂陵、金碗人间见。
轻擘动,思无限。
长安钗鬓春横乱。
仿规模、红绦带拨,媚深情浅。
安识高山流水趣,儿女空传恩怨。
使得似、支郎萧散。
听到三闾沈绝处,惨悲风、摇落寒江岸。
不肠断,也肠断。
千里扬州路。
过却瓜州杨柳树。
烟水重重无数。
柁楼才转前湾。
云山万点江南。
点点尽堪肠断,行人休望长安。
恰恰城如斗。
乱絮飞钱迎马首。
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
极知形胜东南。
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嫩凉故故著征衣。
江风吹雨过楼西。
未必男儿生不遇,时来咳唾是珠玑。
功名终岂壮心违。
西园扑地花铺绣。
春水晓来深。
日华娇漾金。
带烟穿径竹。
步入飞虹曲。
何处早莺啼。
曲桥西复西。
昼长春_佳人困。
满地委香钿。
人情谁肯怜。
诗人犹爱惜。
故故频收拾。
云彩缕丝丝。
娇娆忆旧时。
精神一撮金莲底。
不是睡杨妃。
绿珠娇小儿。
一般娇绝处。
半带疏疏雨。
不解吐繁香。
却教人断肠。
底事煌煌金玉节,奔走天涯许久。
江右风流,湖南精绝,要借诗翁手。
明年七十,人间此事希有。
固是守约堂间,鲂齐亭下,要种归来柳。
只恐夜深思贾傅,便有锋车迎候。
寿岳峰前,寿星池畔,且寿长沙酒。
期颐三万,祖风应管依旧。
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
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
东风侯万户。
【赏析】 在诗词中常将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联系起来。不过由于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有的风雨是送春归,有的风雨则是催春来。而李好古的这首词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大概是属于催春来。“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 “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这首词有的本子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来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飘泊之感。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预作好了铺奠。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东风”,“旧巢无觅”,才有“东风”吹去“胡尘”盼想,前后照应,此外,词人兼用明快、严肃、含蓄、幽默的多种手法,浑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嫩凉故故著征衣。
江风吹雨过楼西。
未必男儿生不遇,时来咳唾是珠玑。
功名终岂壮心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