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眼花枝,雨過胭脂嫩。
新月一眉生淺暈。
酒闌無奈添春睏。
喚起醉魂君不問。
憔悴顔容,羞與花相近。
人自無情花有韻。
風光易老何須恨。
無數青絲,不係行人住。
一點心情千萬緒。
落花寂寂風吹雨。
喚起聲中人獨睡。
千裏明駝,不踏山間路。
謾道遣愁除是醉。
醉還易醒愁難去。
孤村薄暮。
花落春歸去。
浪走天涯,歸思縈心緒。
傢何處。
亂山無數。
不記來時路。
晚來一霎過雨,為我洗秋容。
悄悄四山人靜,凜凜三更露下,天闊叫孤鴻。
喚醒蓬窗夢,身在水晶宮。
揖湘妃,招月娣,禦清風。
素琴韻遠。
不覺醉眼杏花紅。
禹穴騎鯨仙去,東海釣鰲人遠,此意與誰同。
倚柁一長嘯,出壑舞魚竜。
蒸湘平遠,他處無此好江山。
把酒一聽欸乃,過了黃花時節,水國倍生寒。
輸與滄浪叟,長伴白鷗閑。
傍江亭,窮杳靄,踞_岩。
水深石冷,聞道別有洞中天。
待倩靈妃調麯,喚起馮夷短舞,從此問群仙。
雲海渺無際,波涌緩移船。
黃葉白蘋朝露冷,衹有孤芳幽馥。
華發蒼頭,宦情羈思,來伴花幽獨。
巡檐無語,清愁何啻千斛。
因念愛酒淵明,東籬雅意,千載無人續。
身在花邊須一醉,小覆杯中_醁。
過了重陽,捻枝嗅蕊,休嘆年華速。
明年春到,陳根更有新緑。
暗香一點靜中聞。
人間怪有晴時雪,天上偷回臘裏春。
疑淺笑,又輕顰。
雖然無語意相親。
老來尚可花邊飲,惆悵相攜失玉人。
南園芳草青。
東風料峭雨難晴。
那堪中宿酲。
回首處,自銷凝。
誰知人瘦生。
倚闌無語不禁情。
杜鵑啼數聲。
又燕子、飛來語。
遠水平蕪春欲暮。
年年長是,清明時候,故遣人憔悴。
竹雞啼罷山村雨。
正寥落、無情緒。
猛省從前多少事。
緑楊堤上,樓臺如畫,此景今何處。
楊柳當門。
昔年此地往來頻。
認得緑楊攜手處。
笑語如存。
往事不堪論。
強對清尊。
梅花香裏月黃昏。
白首重來誰是伴,獨自銷魂。
至今日重來,人惟獨自,花亦凋零。
青鳥杳無信息,遍人間、何處覓雲軿。
紅錦織殘舊字,玉簫吹斷餘聲。
銷凝。
衣故幾時更。
又誰復卿卿。
念鏡裏琴中,離鸞有恨,別鵠無情。
齊眉處同笑語,但有時、夢見似平生。
愁對嬋娟三五,素光暫缺還盈。
共訴春歸去。
春去從他留不住。
落盡枝頭紅雨。
老翁袖手優遊。
閑愁不到眉頭。
過了麥黃椹紫,歸期衹在新秋。
藉問何處去。
傢在翠微深處住。
生計一犁春雨。
客中且恁浮遊。
莫將事挂心頭。
縱使人生滿百,算來更幾春秋。
風露娟娟。
木犀香裏憑闌幹。
河漢橫斜天似水,玉鑒光寒。
草草具杯盤。
相對蒼顔。
素娥莫惜少留連。
秋氣平分蟾兔滿,動是經年。
輕暖相重護病軀,料峭還寒透。
老大自傷春,非為花枝瘦。
那得心情似少年,雙燕歸時候。
蓓蕾枝頭怯苦寒,恰似人憔悴。
人莫恨花遲,天自催寒去。
雨意纔收日氣濃。
玉靨紅如醉。
柳依依。
草離離。
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
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
怯寒未敢試春衣。
踏青時。
懶追隨。
野蔌山餚,村釀可從宜。
不嚮花邊拚一醉,花不語,笑人癡。
【賞析】 王炎生於宋紹興八年(1138)。癸酉為寧宗嘉定六年(1213),此時他七十五歲。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豐收。周代用甲日,漢以後,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後第五個戌日為春社。《禮記·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鼕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傢傢扶得醉人歸”。詩人於是日有感而寫了這首詞。
詞前三句寫了四樣景象:清波、陽光、柳和草。春水悠遠,春陽晴明,柳條輕柔,青草繁茂。安閑平靜,與社日人們的歡樂情景,似了無關係。不過,此正是“淡遠取神,衹描取景物,而神緻自在言外”(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捲一)。如此一片清幽澹遠之景,正透出詩人的寂寞情懷。接以徑直抒情。“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春來,萬物萌發,生意盎然,本應給人以振奮,而詩人卻恰恰相反。“逢春”,是觸媒;“老大”,纔是根源。再以景收束前片:“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竹簾四垂,本已顯示極靜,復雲“庭院靜”,則簡直靜到萬籟俱寂了。後兩句亦五代翁宏詩“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宮詞》)意。“人獨處,燕雙飛”,一是以燕的雙飛,襯人的獨處,足見其情緒落寞;二是以動襯靜,愈見其靜。詞前後各三句寫景,“老大”二句抒情。景靜情獨,而關鍵在抒情。“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李漁《窺詞管見》)。“蓋心中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則對鏡之際,悲喜隨之爾”(葛立方《韻語陽秋》捲十六)。這裏極靜之景,正映襯了詩人心境之“枯”。但寫情並不粘滯,景中寓情亦若不見痕跡。寇準《江南春》詞雲:“波渺渺,柳依依”。這裏卻四用疊字:渺渺、暉暉、依依、離離,輕倩澹雅,韻味悠悠。雖景情俱表現出孤寂情緒,傷感的調子卻不重,這和王炎“不溺於情欲”的主張是一致的。
“怯寒未敢試春衣”。這句應上“老大逢春”,用語樸拙真實。本來“夾衫乍着心情好”(李清照),但對於已到“試春衣”之時因“怯寒”而“未敢”的七十五歲老人來說,就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了。“踏青”,指春日到郊野遊覽。古代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有正月八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諸說(見秦味蕓《月令粹編》)。後世多以清明節出遊稱踏青。“踏青時,懶追隨”。那麽去了沒有呢?結果似乎還是沒有去。因此想衹要有點山野風味的酒食就可以了。“蔌”,蔬菜的總稱。《詩·大雅·韓奕》:“其簌維何?惟筍及蒲”。“餚”,葷菜。《楚辭·招魂》:“餚羞未通”。王逸註:“魚肉為餚”。這裏說蔌以“野”;餚以“山”,釀(酒)以“村”為宜,用字準確。既有聊遣情緒的一面,也有追求古風的一面。歇拍由外及內,以描述人的心態作結:“不嚮花邊拚一醉,花不語,笑人癡”。既有野蔌、山餚、村釀,本想拚一醉,衹是因為他擔心:“花不語,笑人癡”。把人雖老,猶想學少年人模樣的情懷,深切地表現出來,為全篇生姿添色。
這首詞寫“老大逢春”的“情緒”,絲絲入扣。上片平敘,重在以景襯情,景情相融,不露痕跡。下片寫人的活動,尤其“懶追尋”以後的種種心態,真實生動而富有情趣。“晚節漸於詩律細”(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本詞遣詞用字都頗用心,如開篇連用四個疊字句,渲染春光;“有誰知”,知呢?不知?感情深沉。人獨燕雙,將前人詩句化繁為簡,意藴不減。以及“野”、“山”、“村”字都移易不得,具見精神。結拍用擬人手法,妙趣橫生,花也似知人意了,藝術上都是可取的。(艾治平)
懶更占花信。
小梅半謝雨垂垂。
未許輕紅破蕾、綴桃枝。
社前歸燕穿簾語。
似說人憔悴。
自緣老去少歡悰。
不是春寒料峭、怯東風。
久雨潺潺乍得晴。
社近東臯農務急,催耕。
又見菖蒲出水清。
池面_紋平。
掠水迎風燕羽輕。
試出訪尋春色看,相迎。
巧笑花枝似有情。
海棠落盡青春晚。
青春晚。
少年遊樂,而今慵懶。
春光不可無人管。
花邊酌酒隨深淺。
隨深淺。
牡丹紅透,荼_香遠。
暖風催趣養花天。
三山來鶴駕,萬戶識鳧仙。
手種河陽桃李樹,暫時來看春妍。
彩衣一笑棹觥船。
明年當此日,人到鳳池邊。
煙柳露桃枝上,覺今年春早。
遏雲一麯鳳將雛,疑是在蓬島。
玉筍扶杯瀲灧,願黑頭難老。
桃溪雲斂,一點郎星吐青輝。
煉玉顔容難老,點漆精神如舊,不用摘霜髭。
厭薄蓬萊景,戲踏兩鳧飛。
潘花底,陶柳外,細民肥。
萬傢喜色,融端氣擁牙緋。
憑仗春蔥洗玉,領略朱櫻度麯,引滿又何辭。
衹待琴歌畢,安步上丹墀。
桃杏不堪來此似,信是傾城傾國。
藏韻收香,誰能描貌,閣盡詩人筆。
從教睡去,為留銀燭終夕。
不待過了清明,緑陰結子,無處尋春色。
簌簌輕紅飛一片,便覺臨風_惻。
莫道無情,嫣然一笑,也似曾相識。
惜花無主,自憐身是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