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刘方平

月夜

月夜
月夜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When the moon has coloured half the house,
  With the North Star at its height and the South Star setting,
  I can fed the first motions of the warm air of spring
  In the singing of an insect at my green-silk window.

【白话文】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注释】 1、阑干:纵横的意思。

【赏析】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刘学锴)

春怨

春怨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With twilight passing her silken window,
  She weeps alone in her chamber of gold
  For spring is departing from a desolate garden,
  And a drift of pear-petals is closing a door.

【白话文】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注释】 空庭:荒芜的庭院。
春欲晚:暮春将至。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陈邦炎)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刘方平 Liu Fangping
  楚国巫山秀,清猿日夜啼。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
  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阳台归路直,不畏向家迷。
横吹曲辞·梅花落
刘方平 Liu Fangping
  新岁芳梅树,繁苞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小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相和歌辞·婕妤怨
刘方平 Liu Fangping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人愁在长信,萤出向昭阳。
  露裛红兰死,秋凋碧树伤。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相和歌辞·栖乌曲二首
刘方平 Liu Fangping
  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渡潇湘。
琴曲歌辞·宛转歌二首
刘方平 Liu Fangping
  星参差,月二八,灯五枝。黄鹤瑶琴将别去,
  芙蓉羽帐惜空垂。歌宛转,宛转恨无穷。愿为波与浪,
  俱起碧流中。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九华锦衾无复情,
  千金宝镜谁能引。歌宛转,宛转伤别离。愿作杨与柳,
  同向玉窗垂。
代宛转歌二首
刘方平 Liu Fangping
  星参差,明月二八灯五枝。黄鹤瑶琴将别去,
  芙蓉羽帐惜空垂。歌宛转,宛转恨无穷。愿为潮与浪,
  俱起碧流中。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九华锦衾无复情,
  千金宝镜谁能引。歌宛转,宛转伤别离。愿作杨与柳,
  同向玉窗垂。
  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
  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赏析】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
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败落。颈联以花喻人,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出征戍边的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
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遗令奉君王,嚬蛾强一妆。岁移陵树色,恩在舞衣香。
  玉座生秋气,铜台下夕阳。泪痕沾井干,舞袖为谁长。
秋夜思(一作淮上秋夜)
刘方平 Liu Fangping
  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赊。晚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
  猿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官渡初杨柳,风来亦动摇。武昌行路好,应为最长条。
  叶映黄鹂夕,花繁白雪朝。年年攀折意,流恨入纤腰。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寄严八判官
刘方平 Liu Fangping
  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出塞能全仲叔策,
  安亲更切老莱心。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刘方平 Liu Fangping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秋后见飞千里雁,
  月中闻捣万家衣。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寄陇右严判官
刘方平 Liu Fangping
  副相西征重,苍生属望晨。还同周薄伐,不取汉和亲。
  虏阵摧枯易,王师决胜频。高旗临鼓角,太白静风尘。
  赤狄争归化,青羌已请臣。遥传阃外美,盛选幕中宾。
  玉剑光初发,冰壶色自真。忠贞期报主,章服岂荣身。
  边草含风绿,征鸿过月新。胡笳长出塞,陇水半归秦。
  绝漠多来往,连年厌苦辛。路经西汉雪,家掷后园春。
  谁念烟云里,深居汝颍滨。一丛黄菊地,九日白衣人。
  松叶疏开岭,桃花密映津。缣书若有寄,为访许由邻。
拟娼楼节怨
刘方平 Liu Fangping
  上苑离离莺度,昆明幂幂蒲生。
  时光春华可惜,何须对镜含情。
  落日晴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赏析】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由“从小惯”三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啊!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宛新彬)

  梦里君王近,宫中河汉高。秋风能再热,团扇不辞劳。
  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
首页>> 文学论坛>>刘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