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贺知章
咏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绦:用丝编成的帶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马茂元)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贺知章 He Zhizhang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I left home young. I return old;
  Speaking as then, but with hair grown thin;
  And my children, meeting me, do not know me.
  They smile and say: "Stranger, where do you come from?"

【白话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注释】 1、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戴敦邦)

相和歌辞·采莲曲
贺知章 He Zhizhang
相和歌辞·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唐禅社首乐章·顺和
贺知章 He Zhizhang
  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圣心事能察,增广陈厥诚。黄祇僾如在,泰折俟咸亨。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
贺知章 He Zhizhang
  肃我成命,於昭黄祇。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五音克备,八变聿施。缉熙肆靖,厥心匪离。
唐禅社首乐章·肃和
贺知章 He Zhizhang
  黄祇是祗,我其夙夜。夤畏诚絜,匪遑宁舍。
  礼以琮玉,荐厥茅藉。念兹降康,胡宁克暇。
唐禅社首乐章·雍和
贺知章 He Zhizhang
  夙夜宥密,不敢宁宴。五齐既陈,八音在县。
  粢盛以絜,房俎斯荐。惟德惟馨,尚兹克遍。
唐禅社首乐章·寿和
贺知章 He Zhizhang
  惟以明发,有怀载殷。乐盈而反,礼顺其禋。
  立清以献,荐欲是亲。於穆不已,裒对斯臻。
唐禅社首乐章·福和
贺知章 He Zhizhang
  穆穆天子,告成岱宗。大裘如濡,执珽有颙。
  乐以平志,礼以和容。上帝临我,云胡肃邕。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
贺知章 He Zhizhang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
  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曾孙继绪,享神配极。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奉和御制春台望
贺知章 He Zhizhang
  青阳布王道,玄览陶真性。欣若天下春,高逾域中圣。
  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缭绕八川浮,岧峣双阙映。
  晓色遍昭阳,晴云卷建章。华滋的皪丹青树,
  颢气氤氲金玉堂。尚有灵蛇下鄜畤,还征瑞宝入陈仓。
  自昔秦奢汉穷武,后庭万馀宫百数。旗回五丈殿千门,
  连绵南隥出西垣。广画螓蛾夸窈窕,罗生玳瑁象昆仑。
  乃眷天晴兴隐恤,古来土木良非一。荆临章观赵丛台。
  何如尧阶将禹室。层栏窈窕下龙舆,清管逶迤半绮疏。
  一听南风引鸾舞,长谣北极仰鹑居。
望人家桃李花
贺知章 He Zhizhang
  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
  照灼城隅复南陌。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徒言南国容华晚,
  遂叹西家飘落远。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
  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千年万岁不凋落,
  还将桃李更相宜。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
  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
贺知章 He Zhizhang
  西学垂玄览,东堂发圣谟。天光烛武殿,时宰集鸿都。
  枯朽沾皇泽,翾飞舞帝梧。迹同游汗漫,荣是出泥涂。
  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微躯不可答,空欲咏依蒲。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贺知章 He Zhizhang
  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诏旂分夏物,专土锡唐弓。
  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岐陌涵馀雨,离川照晚虹。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
贺知章 He Zhizhang
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
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
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白话文】 袁氏别墅的主人我并不认识,
偶尔到此一坐,为的是欣赏树林的清新幽静、泉水潺潺之悦耳。
莫要空愁无钱买酒,
我的袋子里有的是钱。

【注释】 (1)别业:本宅外另建的园林游息处所,即别墅、别馆。
(2)谩:空。沽:买。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贺知章 He Zhizhang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诗歌鉴赏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陈志明)

  fk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见《诗式》)
首页>> 文学论坛>>贺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