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賀知章
咏柳
咏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緑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縧:用絲編成的帶子。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着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緑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着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藉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緑絲縧”,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裏把柳條說成“緑絲縧”,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緑絲縧”,“緑絲縧”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緑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啓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係列的過程。詩歌裏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麽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顔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緑”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傢女”(肖繹《採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裏,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繫的。

  (馬茂元)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賀知章 He Zhizhang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離傢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I left home young. I return old;
  Speaking as then, but with hair grown thin;
  And my children, meeting me, do not know me.
  They smile and say: "Stranger, where do you come from?"

【白話文】 少年時離鄉,到老了纔回傢來;口音沒改變,雙鬢卻已經斑白。
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

【注釋】 1、鬢毛衰:兩鬢的頭髮已經斑白。

【賞析】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返回故裏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一、二句,詩人置於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環境中,心情難於平靜。首句寫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次句寫自己的"老大"之態,暗寓鄉情無限。三、四句雖寫自己,卻從兒童方面的感覺着筆,極富生活情趣。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全詩在有問無答中作結,哀婉備至,動人心弦,千百年來為人傳誦,老少皆知。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衹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傢,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係之。首句用“少小離傢”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衹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頽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𠔌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絶。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藉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傢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乡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離別家乡歲月多”,相當於上一首的“少小離傢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複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於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為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衹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蕩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餘裏。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涌上了他的心頭,於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淨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仿佛閑閑道來,不着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還需註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回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傢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於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麽,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後,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陸遊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戴敦邦)

相和歌辭·採蓮麯
賀知章 He Zhizhang
相和歌辞·采莲曲
  稽山罷霧鬱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唐禪社首樂章·順和
賀知章 He Zhizhang
  至哉含柔德,萬物資以生。常順稱厚載,流謙通變盈。
  聖心事能察,增廣陳厥誠。黃祇僾如在,泰折俟鹹亨。
唐禪社首樂章·太和
賀知章 He Zhizhang
  肅我成命,於昭黃祇。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五音剋備,八變聿施。緝熙肆靖,厥心匪離。
唐禪社首樂章·肅和
賀知章 He Zhizhang
  黃祇是祗,我其夙夜。夤畏誠絜,匪遑寧捨。
  禮以琮玉,薦厥茅藉。念茲降康,鬍寧剋暇。
唐禪社首樂章·雍和
賀知章 He Zhizhang
  夙夜宥密,不敢寧宴。五齊既陳,八音在縣。
  粢盛以絜,房俎斯薦。惟德惟馨,尚茲剋遍。
唐禪社首樂章·壽和
賀知章 He Zhizhang
  惟以明發,有懷載殷。樂盈而反,禮順其禋。
  立清以獻,薦欲是親。於穆不已,裒對斯臻。
唐禪社首樂章·福和
賀知章 He Zhizhang
  穆穆天子,告成岱宗。大裘如濡,執珽有顒。
  樂以平志,禮以和容。上帝臨我,雲鬍肅邕。
唐禪社首樂章·太和
賀知章 He Zhizhang
  昭昭有唐,天俾萬國。列祖應命,四宗順則。
  申錫無疆,宗我同德。曾孫繼緒,享神配極。
  江臯聞曙鐘,輕枻理還舼。海潮夜約約,川露晨溶溶。
  始見沙上鳥,猶埋雲外峰。故鄉杳無際,明發懷朋從。
奉和御制春臺望
賀知章 He Zhizhang
  青陽布王道,玄覽陶真性。欣若天下春,高逾域中聖。
  神臯類觀賞,帝裏如懸鏡。繚繞八川浮,岧嶢雙闕映。
  曉色遍昭陽,晴雲捲建章。華滋的皪丹青樹,
  顥氣氤氳金玉堂。尚有靈蛇下鄜畤,還徵瑞寶入陳倉。
  自昔秦奢漢窮武,後庭萬餘宮百數。旗回五丈殿千門,
  連綿南隥出西垣。廣畫螓蛾誇窈窕,羅生玳瑁象昆侖。
  乃眷天晴興隱恤,古來土木良非一。荊臨章觀趙叢臺。
  何如堯階將禹室。層欄窈窕下竜輿,清管逶迤半綺疏。
  一聽南風引鸞舞,長謠北極仰鶉居。
望人傢桃李花
賀知章 He Zhizhang
  山源夜雨度仙傢,朝發東園桃李花。桃花紅兮李花白,
  照灼城隅復南陌。南陌青樓十二重,春風桃李為誰容。
  棄置千金輕不顧,踟躕五馬謝相逢。徒言南國容華晚,
  遂嘆西傢飄落遠。的皪長奉明光殿,氛氳半入披香苑。
  苑中珍木元自奇,黃金作葉白銀枝。千年萬歲不凋落,
  還將桃李更相宜。桃李從來露井傍,成蹊結影矜豔陽。
  莫道春花不可樹,會持仙實薦君王。
  常經絶脈塞,復見斷腸流。送子成今別,令人起昔愁。
  隴雲晴半雨,邊草夏先秋。萬裏長城寄,無貽漢國憂。
奉和聖製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賦得謨字
賀知章 He Zhizhang
  西學垂玄覽,東堂發聖謨。天光燭武殿,時宰集鴻都。
  枯朽沾皇澤,翾飛舞帝梧。跡同遊汗漫,榮是出泥塗。
  三嘆承湯鼎,千歡接舜壺。微軀不可答,空欲詠依蒲。
奉和聖製送張說巡邊
賀知章 He Zhizhang
  荒憬盡懷忠,梯航已自通。九攻雖不戰,五月尚持戎。
  遣戍徵周牒,恢邊重漢功。選車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胄出天弧上,謀成帝幄中。詔旂分夏物,專土錫唐弓。
  帳宿伊川右,鉦傳晉苑東。饔人藉蕡實,樂正理絲桐。
  岐陌涵餘雨,離川照晚虹。恭聞詠方叔,千載舞皇風。
題袁氏別業(一作偶遊主人園)
賀知章 He Zhizhang
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
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
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白話文】 袁氏別墅的主人我並不認識,
偶爾到此一坐,為的是欣賞樹林的清新幽靜、泉水潺潺之悅耳。
莫要空愁無錢買酒,
我的袋子裏有的是錢。

【注釋】 (1)別業:本宅外另建的園林遊息處所,即別墅、別館。
(2)謾:空。沽:買。

回鄉偶書二首(其二)
賀知章 He Zhizhang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離別家乡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賞析】 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詩歌鑒賞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衹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傢,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係之。首句用“少小離傢”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衹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頽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𠔌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絶。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藉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傢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乡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離別家乡歲月多”,相當於上一首的“少小離傢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複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於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為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衹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蕩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餘裏。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涌上了他的心頭,於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淨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仿佛閑閑道來,不着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還需註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回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傢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於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麽,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後,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陸遊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陳志明)

  fk鏤銀盤盛蛤蜊,鏡湖蒓菜亂如絲。
  鄉麯近來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吳兒。
  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顛。(見《詩式》)
首頁>> 文學>>賀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