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中外诗歌>>现代中国
七绝(一)
沈尹默 Shen Yinmo
  忆曾登眺弁峰巅,
  湖山漫漫欲漫天。
  四十年间风浪阔,
  蜀江滩畔望归船。
放歌
    天地太无情,日月何无光?浮云西北来,随风作低昂。
    我生胡不辰,丁斯老大邦。仰面出门去,泪下何淋浪!
    听我前致辞,血气同感伤。
  
    上言专制酷,罗网重重强,人权既蹂躏,《天演》终沦亡。
    众生尚酣睡,民气苦不扬。豺狼方当道,燕雀犹处堂。
    天骄闯然入,踞我卧榻旁。瓜分与豆剖,横议声洋洋。
    世界大风潮,鬼泣神亦瞠。盘涡日以急,欲渡河无梁。
    沉沉四百州,尸冢遥相望。他人殖民地,何处为故乡?
  
    下言女贼盛,兰惠黯不芳。女权痛零落,女界遭厄殃。
    邪说起何人?扶抑分阴阳。无才便是德,忍令群雌盲。
    服从供玩好,谬种流无疆。明明平等权,剥削无尽藏。
    会稽首刻石,罪魁仇秦皇。变本复加厉,蠢尔南朝唐。
    刖刑施无辜,岸狱盈闺房。同胞二百兆,心死热血凉。
    钗愁与鬟病,漫漫长夜长。我思欧人种,贤哲用斗量。
    私心窃景仰,二圣难颉颃。卢梭第一人,铜像巍天阊。
    《民约》创鸿著,大义君民昌。胚胎革命军,一扫秕与糠。
    百年来欧陆,幸福日恢张。继者斯宾塞,女界赖一匡。
    平权富想象,公理方翔翔。谬种辟前人,妄诩解剖详。
    智慧用益出,大哉言煌煌。独笑支那士,论理魔为障。
    乡愿倡衛言,毒人纲与常。横流今泛滥,洪祸谁能当?
    安得有豪杰,重使此理彰!仰天苦无言,长歌一引吭。
题张苍水集(选一)
柳亚子 Liu Yazi
  北望中原涕泪多,
  胡尘惨淡汉山河。
  盲风晦雨凄其夜,
  起读先生正气歌。
孤愤
  孤愤真防决地维2,忍抬醒眼看群尸3?
  美新已见扬雄颂4,劝进还传阮籍词5。
  岂有沐猴能作帝6?居然腐鼠亦乘时7。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9。

【注释】 1.“孤愤”是韩非子的篇名,本指正直有才能的人不见容于世的愤慨。这首诗写的是为袁世凯称帝而愤,作于民国四年(1915)。
2.“真防决地维”,用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训)故事,形容愤恨的深刻。“决”,断绝。
3.“群尸”,指斥趋奉袁世凯的人,言其无灵魂。
4.“美新”句:王莽称帝,国号新。扬雄上剧秦美新,颂莽功德。这里指杨度等组织筹安会,准备向袁劝进。
5.“劝进”句:魏帝封司马昭为晋公,进相国,加九锡,昭伪辞不受,阮籍为众公卿作笺劝进。这里指梁士诒等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要求变更国体,拥袁称帝。
6.“岂有”句:断言袁世凯必失败。“沐猴”,弥猴。史记项羽本纪有人言“楚人淋猴而冠耳”。
7.“居然”句:为小人乘机作祟而痛心。
8.“亡秦”,指推翻袁世凯。
9.“北伐”句:梦中起兵参加讨袁战役。袁世凯称帝不久,蔡锷、唐继尧等起义云南,出兵北伐。

哀女界
    莽莽尘球,芸芸万类,中有一怪物也,颅一而肢四,自翘于动植间,无以名之,名之曰人,曰人。人也者,其天之骄子乎?虽然,弱肉强食之丑态,吾未见其愈于禽兽也。以蟪蛄朝菌之数十寒暑,梦梦以生,梦梦以死,又梦梦以有竞争,梦梦以有压制。甲为压制者,即乙为被压制者,未必甲为正而乙为负也。目论之士欲自文其种性之劣,则造为优胜劣败之谈,掩耳盗铃,夫复何益。夫华严天国之不能以梦见,而五浊人世长此终古,则必有受其弊者。独罗瑟女士之言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何事罪恶,而乃组织不平等之世界。”傅萼纱德夫人之言曰:“女子者,文明之母也,凡处女子于万重压制之下,教成其奴隶根性既深,则全国民皆奴隶之分子而已。大抵女权不昌之国,其邻于亡也近。”何其言之有隐痛也。阳当扶而阴当抑,男当尊而女当卑,则不平等之毒、压制之毒顺风扬波,必将以女界为尾闾矣。吾哀众生,吾又哀女界。
  
    “苍天何事太朦胧,一任伤心不管侬。粉面黛眉成傀儡,画楼雕阁是牢笼。并刀夜映肤如雪,翠被朝看泪染红。姊妹同胞二万万,江山正好夕阳中。”嗟嗟,抱此痛者,岂独我二万万女子哉?豺狼当道,荆棘漫天,横刀出门,税驾何地,茫茫寰宇之中,法律一致、言论一致,安有一片于净土为女子仰首伸眉之新世界乎!彼西方大陆与东海岛国,固以女权自号于众者,自我支那民族之眼光视之,亦必啧啧称羡,以为彼天堂而我地狱矣。虽然,彼所谓女权者又安在也?选举无权矣,议政无权矣,有儓面目为半部分之国民,而政治上之价值乃与黑奴无异。虽有弥勒约翰、斯宾塞尔,其如群盲之反对乎?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煮鹤焚琴,毒流奕祀。吾言及此,吾欲置铃木力于查里斯第一之断头台,吾欲赠伯伦知理以亚历山大第二之爆裂丸,则女界革命庶几其兴乎!不然,则亦压制耳,奴隶耳。沧海桑田,变迁瞬息,此耻其终不可湔哉!
  
    伪学横行,自由终死,悲歌慷慨,无法可挥。呜呼!吾今且勿大言高论,以澄清五洲女界为己任矣。“取镜照人,回面而发见自己之丑。”彼欧美扶桑剥削女子之公权,不使有一毫势力与政界,是诚可耻,顾私权犹完全而无缺。试一观吾祖国之女界,则固日日香花祈祝,求为欧美扶桑之一足趾而不可得者也。遍翻上古之典籍,近察流俗之舆论,岂以人类待女子者,而女子亦遂靦然受之。大抵三从七出,所以禁锢女子之体魄;无才是德,所以遏绝女子之灵魂。盖蹂躏女权实以此二大谛为本营,而余皆其偏师小队。夫中国伦理政治皆以压制为要义,而人人为压制者,亦即人人为被压制者,其利害犹可互剂而相平,独施于女子则不然。准三从之义,女子之权力犹不能与其自孕育之子平等,乌论他人?而无才是德之言,则古今女杰木兰、红玉之流,皆不免为名教之罪人矣。束缚驰骤,致全国女界皆成冢中枯骨,绝无生气,变本加厉,有所谓穿耳刖足之俗,遂由奴隶而为玩物。谭嗣同曰:“世俗之待女子,忍为蜂蚁豺虎之所不为。中国虽亡,而罪当有余。”吾读其言,而不知泪涔涔之何自来也,谁非我至尊至贵可亲可爱之同胞,而何至于此!
  
    廿纪风尘,盘涡东下,漫漫长夜,渐露光明。女权女权之声,始发现于中国人之耳膜,女界怪杰方发愤兴起以图之,而同胞志士亦祛负心之辱,深同病之怜,著书立说,鼓吹一世,欲恢复私权,渐近而开参预政治之幕。儿女英雄提携互誓,此亦人心之未死者矣。乃返顾世俗,阻力方坚。独夫民贼创之于上,鲰生狗曲和之于下,邑犬狂吠,信吠所怪哉。夫以恢复权利之着手,固不得不忍气吞声以求学问,而群魔之阻挠即因之以起。裴景福、丁仁长之禁广东女学,德某之禁常州女学,近则湖北已成之女学校,且为张之洞所解散。彼固以二千年惨酷野蛮待女子之手段为神圣不可侵犯,而不使女子有冲决罗网之一日也。虽然,彼异族走狗固何足骂,我独悲堂堂华夏之胄亦为此丧心病狂之逆行:有权力者,实行其破坏女学阻遏女权之政策;无权力者,则冷嘲热骂以播谣诼于社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是与女界为直接之公敌,与祖国为间接之公敌也。世无张献忠,谁能行择种留良之手段,勿使此辈蟊贼遗孽于新社会哉!
  
    吾恶真野蛮,抑吾尤恶伪文明。吾见今日温和派之以狡狯手段侵犯女界者矣。彼之言曰:女权非不可言,而今日中国之女子则必不能有权,苟实行之,则待诸数十年后。呜呼,是何其助桀辅桀之甚,设淫辞而助之攻也!夫权利云者,与有生俱生,苟非被人剥夺,即终身无一日之可离。必曰如何而后可以有权,如何即无权,此岂有量才之玉尺而比较至累黍不差乎?中国女子即学问不足,抑岂不可与男子平等?必如论者所言,将中国男子亦在不能有权之列,而翻怪独夫民贼仅夺国民之公权,而不夺其私权,为放任太过矣。夫女子之无学,岂女子之罪哉!奴隶视之,玩物待之,女权既丧,学焉将安用之?况如“无才是德”所云,且明禁女子之求学乎!昔以女权之亡,而女学遂湮,今日欲复女权,又曰女学不兴不能有权,则女界其终无自由独立之一日矣。欲光复中国于已亡以后,不能不言女学,而女权不昌,则种种压制、种种束缚,必不能达其求学之目的。今乃曰女权之行必待数十年后,大好江山又不知几易主矣。七年之病而不求三年之艾,更迂缓时日以阻之,其将索我国民于枯鱼之肆哉!牛山之木萌孽初生,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焉。际女权幼稚之秋,而摧之折之,温和派其勿以牛羊自命也。
  
    吾敢披发裂喉,大声疾呼,以告我二万万同胞男子曰:咄咄,公等日匍匐于曼殊贱种之下,受其压制、受其戮辱、受其鞭笞、受其愚弄二百六十一年。国仇民贼而父母事之,帝天待之,不敢有一毫抵抗力。奴性既深,奴风日煽,时至今日,犹欲以己所身受之状,反而使压力于女界,女界诚何辜,而为公等奴隶为异种重儓哉!公等虽不肖,非所谓黄帝之子孙耶?彼二万万女子非他,固亦轩辕之遗胤而公等之诸姑伯姊也,公等于异族则媚之,于同胞则排之,靦颜事仇,不知廉耻,虽擢公等之发,不能数公等之罪。特恐虏运既终,贩卖方始,中原大陆将演第二次亡国之惨剧,公等乃与平日所奴视之女子同烬于枪烟炮雨之中,而公之特权卒归于乌有也。夫岂如及今可为之日好自图之,扶植女子共谋进步,以造福于女界,即以造福于中国,他日义旗北指,羽檄西驰,革命军中必有玛尼他、苏菲亚为之马前卒者。巾帼须眉相将携手以上二十世纪之舞台,而演驱除异族光复河山推例旧政府建设新中国之活剧,而公等亦得享自由独立之幸福以去。公等其愿就死亡乎,其愿享幸福乎?造因于今,结果于后,公等其自择之。
  
    吾更敢披发裂喉,大声疾呼,以告我二万万同胞女子曰:嗟嗟!公等之束缚驰骤二千年于兹矣,奴隶于礼法、奴隶于学说、奴隶于风俗、奴隶于社会、奴隶于宗教、奴隶于家庭,如饮狂泉,如入黑狱。公等之抱异质、怀大志而不堪诽谤,不堪钳束,郁郁以去,不知几千万人哉。天命方新,无往不复,洪涛东簸,劫灰忽燃。公等何幸而遇今日,公等又何不幸而仅仅遇今日。今日何日?此公等沉九渊,飞九天,千钧一发之界线也。公等而不甘以三重奴隶终乎,则请自奋发、请自鼓励、请自提倡、请自团结,实力既充,自足以推倒魔障。彼独夫民贼与鲰生狗曲为公等敌者,岂足当公等剑头之一快也。非然者,落花飞絮,飘泊堪怜,笯凤囚鸾,鞭笞谁惜,亡国灭种,沦胥以尽。公等之末路,我悲从中来,又岂能为公等说哉!抑吾又有进言于公等者,当某氏之兴,满珠王气渐消沉矣,湘淮诸将甘为胡奴,竭力以覆义军,而中国复灭。公等其知之否耶?今英雄女杰欲恢复女界之权利者,不乏其人,顾出一言行一事,他人犹未置可否,而公等团体中之蟊贼先反对之,诽谤之,其顽固野蛮自暴自弃或有更甚于男子者,他日大功终败,又岂能专责男子之负心也!呜呼,公等其慎之!
  
    金一有言曰:“凡身领压制之况味,受压制之痛苦之人,必痛心切齿于压制政体,不愿世间有此等恶现象。”旨哉斯言,其伤心语哉!吾非女子,而压制之惨亦身受之矣。神州陆沉,胡骑如织,身为亡国遗民,抱鲁仲连之遗恨,坐视异族之杀我同胞,卖我祖国,而赤手空拳,徒呼负负。头颅大好,抚影自豪,我亦劫余之身哉。
  
    居地球之上,其不幸者莫如我中国人,而中国女界,又不幸中之最不幸者。睹斯惨状,同病之感,我又乌能已于言。我独怪奴颜婢膝于大廷,而归骄其妻妾者之尚有人也。世界无公理,国民有铁血,人以强权侵我之自由,吾即以强权自拥护其自由,而哓哓奚为?铁乎血乎!汝为文明之敌,抑亦文明之母乎!吾以是二者自赠,勉达我前途之希望;吾更以是二者赠女界,使勉达其前途之希望。摆伦乎,乐欢脱乎,哥修士孤乎,吾以是自期。吾又不愿女界之以是期我也。呜呼!近弹棋之局,心最难平;抚宝剑之鞘,壶真欲缺。吾悬是文于十年以后,待女子世界之成立,选举代议,一切平等,而吾“哀女界”之名词乃有销灭之一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Hai Zi

远山青青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金龙禅寺
洛夫 Lo Fu
金龙禅寺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
点燃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禅意与禅趣的风景诗。古代禅诗常常将清静本心的人生旨趣化为一种孤寂空闸、适意淡泊的诗境。诗歌选取“晚钟”、“暮雪”作为描写金龙禅寺的意象背景,从听觉与视觉的感官交错上营造孤寂空朦的禅境之美。“晚钟”幽幽,渐归寂静,如同“游客下山的小路”,把人们从现实此在带向了一无挂碍的空寂闲的悠远意境。禅本是静虑、止观的意思,强调心灵参悟,追求心空的境界。在诗人的想像中,若是暮雪满山,定会有一只灰蝉惊起,把山中灯火“一盏盏地点燃”,其实,点燃的正是人们心中知佛的明灯;。天上人间,万象大地与心灵世界幻化为一,“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林大地”,自然、人与佛融而为一,虚廓心灵,超然世外,这是诗境,更是人生之化境。诗歌的跳脱感悟的禅思特征与西方现代主义的非逻辑的诗性思维与体验性表现方式有着暗合之处,诗人作了巧妙的沟通。 (王泽龙)
  
[鉴赏]
  这首诗的意象使用了通感,谐音、联想的机巧,寥寥数语,以“隐”为“显”,颇得“少即多”的旨趣。可与古典诗歌之幽静“隐”趣相比,体会现代诗“隐”中的诙谐感和热情。 (陈超)

[鉴赏]
  《金龙禅寺》是洛夫的一首短诗名作,可以看成是东方意象主义的一次优美演出。作者深层次的生命体验,简约而干净地蕴藏在诗中意象的精心联结中。第1诗节中“晚钟是……”和“……一路嚼……”于修辞上的精当,曾获得如潮的赞美;第2诗节中在降雪背景下用灰蝉(蝉于禅同音且形似)去“点燃”灯火,也让不少的人惊艳莫名。人们喜欢的是它的隽永、干净,也喜欢它将诗引导到生命和心灵的隐约热度上去——也许,这就是洛夫先生理解的别具一格的禅! (象年)
  
[鉴赏]
  这是一首精妙的现代禅诗。它注重将现代主义的技巧——意象的变形和错位、通感和拼接等——融入东方趣味的古典禅境。具体来说,诗中运用了时空置换——晚钟敲响时游客下上,时间化的悠扬钟声与空间化的蜿蜒“小路”对接;动静移位——植物沿着雪白的台阶以其羊齿嚼了下去,静态的“羊齿植物”与动态的“游人”相互错位叠合;感觉幻象——奇特的遐想打通了听觉和视觉,产生了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人与自然化合了。最后,在蓦然回首的刹那,传达出了一种生命的顿悟和瞬间生成的心境。总之,通过对现代主义诗歌技巧娴熟运用,把黄昏时分游客下山这一平凡至极的普通景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禅趣的耐人寻味的空灵境界。(杨四平)

[鉴赏]
  有“现代禅诗”之称的《金龙禅寺》属于洛夫风格转变之后的轻灵淡远之作。整首诗从表面上看虽意象单纯,不过,反复品读便会感觉到隐含于其中的空灵意境。“晚钟”与“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与“白色的石阶”分别通过时间和颜色作为内在的联系,并以动词“是”、“嚼”的通感手法,将别离的游客情态跃然纸上。“如果此处降雪”独立成段,既在颜色上再度呼应前文,但更重要的是为这幅宁静的画面加上“偶然的灵动”。末节的“灰蝉”与“灯火”既是游客晚归的一种继续,同时,也与开始构成了一种时间上的必然。整首诗,动静结合,好似一幅素雅的图画,而如果这时再重新体味题目《金龙禅寺》,便自然会让人想到“禅境”的空旷。
  教学侧重点:应当联系作者诗风的内在转变,动静结合,通感手法的作用进行讲读;其中,时间上的必然联系,与降雪的偶然性都是突出“禅境”的包容空旷的重要途径;也不妨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阅读,可能会效果更佳。 (张立群)
  
[解析]
  
  这首短短11行的小诗(有人称之为“现代禅诗”),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呢?在一定程度上,诗人自己的一段话对我们理解这首诗很有启示:“最令我自己不解的是,有时我会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任意挥洒出一些‘无心插柳’的作品;这就是说,这些诗往往是我自己不以为然,而大多读者却给以出乎意外高的评价,《独饮十五行》《金龙禅寺》《有鸟飞过》,以及《裸奔》等即是如此。”(《我的诗观与诗法》)诗人进一步解释:“这些诗通常是未经苦思,遽尔成篇,好像它们早就隐伏在一不自觉的暗处,呼之即出。诗贵创造,而创造当以自然为佳。所谓‘自然’,大致就是像一株树似地任其从土壤中长出,因而宇宙的秩序,自然的韵致,生命的情采也就都在其中了。”
  在洛夫看来,诗和禅是相通的,“诗和禅都是一种神秘经验,但却可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我对禅的理解是:从生活中体验到空无,又从空无中体验到活泼的生机。诗与禅都在虚虚实实之间……”
  在平常和纷繁的生活中体验一种与世界对称的神秘或哲思、诗意,一直是古典诗人或一些现代诗人所乐此不疲的追求。这首《金龙禅寺》,从一种隐喻的层面上揭示了一种无处不在而又极少被人参透的神秘与“自然的韵致”。寺庙,诗歌,在本源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寺庙,这是远离人间俗常烟火而又为俗世众生所祈盼的神秘处所,众生往往对之怀有一种深深的敬畏。而诗,从造字上看,从言,从寺,寺亦声。诗,是面对庙宇的一种与日常相区别的神秘而神圣的言说方式。而诗人洛夫的这首写金龙禅寺的诗正切合了这种不无神秘的诗歌与寺庙的本源上的巧合。
  “晚钟”、“小路”、“羊齿植物”、“白色的石阶”,构成了第一小节的主体意象。在暮昏时分,游客沿着石阶铺成的小路下山,钟声悠扬……山路弯弯……而“游客”(一定程度上是诗人心灵世界的投影,但诗人没有用“我”的主体方式呈现,这使诗意的呈现更为客观,自然,节制;而这种客观,自然和节制又衍生出更深的韵昧和情致),这些注定要下山的群体,其归宿只有一个——融入和复归“山中的灯火”,也即常态的生活。而人,个体的负累种种,如责任、道德、情感等等,而个体的空白,或曰一种心情和灵魂的淘洗,正是由这些“晚钟”、“小路”、“羊齿植物”、“白色的石阶”构成的,而“咀嚼”正十分恰当地说出了一种留恋和不舍。对这些事物的留恋在“游客”或诗人自身看来,又是短暂的,注定要消失的,因为,这都设定在一个晚钟敲响的黄昏时候,随着黑暗的无限膨胀,这些留恋之物只能成为一种记忆。
  第二节更带有诗人主观的一种想象,也是一个转折。“如果……”,诗的完成由此而展开。“降雪”、“灰蝉”、“山中”、“灯火”是主体意象。第一节诗人所展示的对寺庙和“晚钟”、“小路”、“羊齿植物”、“白色的石阶”的留恋之情诗人似乎嫌它不深。诗人又在另一个空间将其无限延伸和丰富。这是一种灵魂的打磨和照亮……如果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从空中静静地翻卷下来。那么山中一盏盏点燃的灯火,却在另一种向度上使雪的背景增添了一些暖色。而那只“惊起的灰蝉”我更情愿把它视为诗人本身。在诗中,“雪”和寺的意象是相互打开的,都是神秘之物的具体表达。而正是这只蝉(“禅”),将“雪”(禅寺,神秘之物)和“灯火”(常世的温暖)关联起来,将二者打通。
  这首小诗的可贵之处,或者说引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就是诗人并没有落入古典诗人在自然和意境中的单纯留恋,诗人在对神秘和神圣之物表现出敬畏和流连的同时,也对人个体必须承担的常态生活表露出“温暖的致敬”。一首好诗,一首重要的诗,应该是具有包容力的诗。而这首《金龙禅寺》就是这样一首好诗。 (霍俊明)

亚洲铜
海子 Hai Zi
亚洲铜
亚洲铜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
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石榴花开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赏析】 《致橡树》是淡影格格最喜欢的爱情诗。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打破,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爱,就要爱他的优点和他的缺点,和他的纯纯的微笑和淡淡的惆怅。淡影格格将和有朋哥,朋迷,朋友们共同欣赏这首诗歌,欢迎大家畅谈你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有爱,就大胆的说出来吧!

《致橡树》,不象常见的爱情诗,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所以不要让自私桎梏了自己,不要让软弱和情欲熏染了自己,不要让风雨和雷电独自威严。

淡影格格由此联想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即:柏拉图式爱情,又称为精神性恋爱,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只有精神上的恋爱,但没有肉体上的结合,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恋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纯洁,洁白的爱情是不可玷污的。格格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唯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唯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或许吧!

苏格拉底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高雅的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对活得高尚的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
(淡影格格)

再别康桥
徐志摩 Xu Zhimo

李歌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注释】 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 冰心

【赏析】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王 川)

[鉴赏]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 …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Xu Zhimo

观海谷

雪花的快乐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炀,飞炀,飞炀,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 飞炀,飞炀,飞炀,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 飞炀,飞炀,飞炀,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赏析】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如果把徐诗中《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以下简称《雪花》、《康桥》、《风》)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比较,因为这三首名篇风格之一致,内在韵脉之清晰,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茅盾《徐志摩论》)徐诗中表现理想和希望感情最为激烈、思想最为激进的诗篇当推《婴儿》。然而,最真实传达“一个曾经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志摩自序)诗人心路历程的诗作,却是上述三首。在现代主义阶段,象征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诗人朝向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
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是的,徐志摩用了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康桥的梦”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无限
惆怅。如果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传统诗是建筑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义时代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人们对于《雪花》、《康桥》和《风》的偏爱。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简单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康桥》便是《雪花》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而这又是与《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锐利刺破之时,《风》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无限留恋和惆怅。
   因此我们说,《雪花》、《康桥》和《风》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茅盾在三十年代即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徐志摩论》《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诗第一集《志摩的诗》首篇。诗人自己这样的编排决非随意。顺着《雪花》→《康桥》→《风》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纯诗能够抵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纯诗的极限。如是,对徐志摩的全景观或许有另一个视角吧!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Ximurong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赏析】 如果溯回花季——百年新诗百首选读[8]
作者:山城子

选: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务实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蓉,女,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读:

第一节:如果溯回花季,就要留心千万不要错过等你的人。人儿正等在你经过的路旁,潇洒着从未有过的缤纷。哈,这株树馨香了整整两代人!诗的主体形象起笔就这样地虔诚,她为爱而筹划、策划、规划了。可见情之挚、之痴、之真。“五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从修辞上说是很自然的夸张。而从手法上看,已经临界荒诞。
第二节:佛家是行善的,何况遇见这样虔诚的女人?于是就化其为树,等“你”在“必经的路旁”。哈手法就正式进入了荒诞,但却让人感觉顺理成章,因为借助佛家——佛法无边呀!终生大事当然要“慎重”。惟其慎重,才显出真挚的厚实与重量。“前世的盼望”,是说错过了前世,
今世无论如何也要遇上,可见出真挚的诗的主体形象了。
第三节:句句恳切,多么难得的一颗真心!等待往往都是焦心的,但“我”却不,而是满怀热情,热情洋溢在片片绿叶上。这样的热烈、从容、执著、厚重,可是那个“你”却“务实”装作没看见,这是何等地令人心伤?于是失恋的痛楚,就久久地窒息在最后一行。

我最看重那个“务实”,匕首一样刺穿了商品社会腐臭的皮囊。物质的诱惑何时可除,不再让这样的真挚承受荒凉。席慕蓉你这诗的亮点,首先在于鞭打了破坏真爱的魔王。魔王不死,这样的故事还会屡屡登场。
这首诗所以知名度很高,所以这样迷人,所以历久弥新,还在于诗人简洁如珠通体透明明白如话的文本。也还在于想象的新颖,荒诞的合于情分,以及表达爱情的真挚和纯净,与结尾的令人警醒。

人生的尘缘有太多的不幸,进入青春的少男少女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别眼花缭乱。也别只顾低头赶路,要善于发现路旁的花草树木,哪一株哪一朵是从前世就等着你的呀!千万千万要留意留心,千万千万别去“务”那劳什子的“实”,而辜负了世上最宝贵的“情”,错过了属于你一生一世的幸福呀!

2012-8-14于黔中

莲的心事
席慕容 Ximurong

石榴花开

莲的心事
  我 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也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 不忧 也不惧
  
  现在 正是
  我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

蔡琴

渡口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华年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瞿弦和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余光中的文学活动广大而持久,诗艺炉火纯青,为当代文学名家。《余光中诗选》收诗人从事诗创作三十余年来精选作品为一帙,由诗人自订,依时代先后编为十三辑,包括十三本诗集之荟萃。余光中说在他创作的总数在六百首以上的诗中,多数是在他居住的台北厦门街这条深长的小巷里写成,他说他的缪思是亚热带牵藤缠蔓的植物,这里,已成了他的根。
  几十年来,他手里的诗笔从未放下,也从未有过搁笔之念。有时迫于环境,困于心情,或者忙于工作,最多也不过六七个月无诗。有时诗情充沛,一个月内也会写出七八首来。一般人总是迷信诗是所谓灵感的产品,往往不请自来。余光中认为灵感多半是潜思冥想之余的豁然贯通,绝少不劳而获。最后等到了手的,往往是追求已久的东西。灵感真正出现的时候,往往只露一斑两斑,至于新作的全豹,还有待诗人去殷勤追猎,才能得手。
  余光中的诗,等来的都是短篇小品,至于主题较深、份量较重、篇幅较长的作品,就不能不全力去追,而所谓追,就是在知性上对主题做到充分了解,再把知性的认识化为感性的认同,投入诗篇。
  了解余光中诗的创作过程,将有助于鉴赏阐释他的诗,举例来说,为了经营长诗《湘逝》,他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功夫,把杜甫晚年的诗大致上温习一遍,并把其中的三四十首代表作反复吟味,终于得到不少可以“入诗”的印象和感想,再加以整理,重组,就动手写起初稿来了。
  对于余光中来说,创作过程中最辛苦的阶段是动笔前的娠孕,最紧张的是初稿时的阵痛与破胎,最有趣的却是修稿时对初婴儿的端详与凝睇,从余光中创作的情况看,诗人不宜久居异国;久离了本土的生活和语言,主题和形式难免不生脱节的现象。
  在读余光中诗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才气表现在对生命的敏感和对文字的敏感上。在艺术上,他承认他在风格上追求各种美,他说这原是文坛上一切野心家共有的野心。余光中的诗,不追随时尚,但是关心时代,不但有才气,而且有胆识。对于他的诗,无论深奥一些的,还是浅显一些的,都可以在欣赏时兼顾。深奥的未必就都不好,因为许多感时忧国的或者为民请命的作品,其实只有高级知识分子自己在读。在诗的品味上,读者要能兼顾白居易与李贺,韩愈与李白,才算是通达而平衡。读者不妨放弃一首诗一读就懂的要求,而要求自己多读几遍,多思索,多体会,多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天狼星》是余光中的重要作品,《大度山》是其中一章。《大度山》写春天对于书斋里知识分子的呼唤,在这里,诗人表现了生命对于春天的敏感和对于文字的敏感和创新。诗人在广阔的视野里有深度地展开了生命在春天的体验。浮士德、济慈、存在主义等引入诗,是学院派诗人的艺术方式。卓文君死了两千年,还是十六岁,诸如此类的时空感受方式,使诗有了深邃的历史感。云很天鹅,云很芭蕾,女学生们很云雀,女学生们很四月,诸如此类对于日常语言的悖离,使得读者更能把握经验,并丰富了诗的技巧。《等你,在雨中》是一首流行很广的诗。诗人的等待是潇洒的等待,审美的等待,因此,尽管难耐刹那,他仍然能够充分领略等待的情趣,而且对迟到的情人也就没有怨言了。也许,诗人是在提倡一种审美的生活态度。余光中的乡愁诗是很流传的,浅显然而有丰富的诗味。《乡愁》用了四个意象巧妙地联结愁绪的两端,清新隽永。《乡愁四韵》就更有意味了: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余光中之所以能写出动人的乡愁诗,是他有好几年时间在香港教书,近乡之情,供给他不少新题材、新感受,尤其初去香港时,魄挂魂牵,日思梦想,莫不尽在大陆,尽在从香港“北望中的那十万万和五千年”。(蓝棣之)

春天, 十个海子
海子 Hai Zi

春天, 十个海子

春天, 十个海子
春天, 十个海子
  春天, 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 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 骑上你飞奔而去, 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 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 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 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 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 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 从北刮到南, 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相信未来
食指 Si Zhi

蓝色百合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
命运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
  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摸索漂泊。
  
  哪儿找得到结实的舢板?
  我只有是街头四处流落,
  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门前,
  能得到一点菲薄的施舍。
  
  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
  
  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
  火一样的血浆火一样地燃烧着,
  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
  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1967年
——致奢谈人权的人们
疯狗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1978年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麽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伦敦。

【注释】 选自1923年9月16日《晨报副刊》

【赏析】 1920年,刘半农赴欧洲留学,致力语言学研究。在新文学运动中他是一员骁将,如今远离燃烧着反封建斗争烈火的故土,成了一名海外游子,感慨颇多,于是举笔写成这首感情深沉的诗作。
诗作发表时标题《情歌》,后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据当年与诗人同在欧洲留学,并为这首诗谱曲的赵元任教授说,诗中的”她“,代表当年赵元任和刘半农在国外时日夜思念的祖国。如此看来,这首诗是诗人爱国之情的真切流露,而并非是一首如常人所理解的思念情人的情诗。
刘半农作诗的路子很宽,他主张形式可以通过“输入”与“自造”。他是最早提倡向歌谣汲取营养并获得实绩的诗人之一,这首诗便积极地借鉴了歌谣表现技巧的某些长处。诗共四节,每节开头都汲取了歌谣中最常用的“比兴”的手法,通过对某种景致的描写,借景传达诗人的正意,都是为了渲染、烘托“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内涵。在第一节中,微风、微云作为一种起兴,如同江河、明月一样,多为诗人创造的用以暗示思乡之情意境的一种媒介。微风、微云在情境上对应着淡淡的思乡之情的苦涩,作为全诗的开头颇为贴切。
接着,诗人通过月光与海洋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情状的拟人化的描述,极富联想地将诗人内心那种缠绵不舍、依恋难分的思绪表达出来,从而生动地创造出一个在“蜜也似的银夜”下苦恋的意境。而水上浮花、河底游鱼,这两组意象本身就含有飘忽不定、孤苦无告的象征意义,而“慢慢”作为一种时间量,强调的是其反衬意义:诗人情思的急切感和思念不成的无可奈何之状。终于诗人连传递家乡信息的燕子的言语也没有听清楚,这就更加深了诗人的失落感!第四节“枯树”、“野火”两句对得很有特色。从意义上说,“冷”对“热”,是诗人思念之情的两个层次,即苦闷与焦灼;两者相辅相成,互为烘托。把残霞比喻成野火而不是烈火,也很有理趣。野火比烈火更符合诗人作为游子的身份;同时,野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春风。因此它多少寄寓了诗人的一些希冀。整首诗意境氛围由淡而浓,情感节奏由轻而重,从而使内容主旨由浅入深。
同时,这首诗注意到听觉形象的要求,形象生动鲜明,语言通俗简洁,节奏流畅,体式整齐,很适宜谱曲。这无疑对新诗形式的探索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张新)

一江飞雪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Dark nights gave me these dark eyes,
but I shall use them to seek the light.
断章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石榴花开

雨巷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首页>> 文学论坛>>中外诗歌>>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