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三十捲。又稱大宋高僧傳。宋代贊寧(919~1002)着。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册。本書於太平興國七年(982)奉敕編纂,繼唐代續高僧傳之後,集錄由唐太宗貞觀(627~649)年中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止,凡三四三年間之高僧傳記。因於左街天壽寺編修完成,故又稱天壽史。原書之序謂正傳五三三人,附見一三○人;實則正傳五三一人,附見一二五人。
內容依準梁高僧傳之體例分為十科,即譯經三十二人(附見十二人)、義解七十二人(附見二十二人)、習禪一○三人(附見二十九人)、明律五十八人(附見十人)、護法十八人(附見一人)、感通八十九人(附見二十三人)、遺身二十二人(附見二人)、讀誦四十二人(附見八人)、興福五十人(附見六人)、雜科四十五人(附見十二人)。直接史料如碑銘或野史之類,本書收入不少,是為本書之特色。其中,習禪篇除雲門宗創立者雲門文偃外,於禪宗各派重要人物皆有專傳,對禪宗內部爭議事跡亦無隱諱,為研究禪宗史之重要資料。然書中對於禪宗成立之始末,未作適切之交代,或因有關史料毀於會昌法難;惟無可諱言者,南山律宗係統之贊寧對禪宗亦存有某種偏見。此外,本書在國傢佛教色彩極濃之時代奉敕編纂而成,故於其中可窺見佛法順應王法之立場;贊寧並於其另一著作大宋僧史略之中,意圖將佛教理論趨附於儒傢倫理學說,以融和儒佛思想。本書與梁高僧傳、續高僧傳、大明高僧傳等,合稱高僧傳四集。又高麗藏中未收本書,惟於宋、元、明三本入藏。[佛祖統紀捲四十三、佛祖歷代通載捲二十六、釋氏稽古略捲四]
內容依準梁高僧傳之體例分為十科,即譯經三十二人(附見十二人)、義解七十二人(附見二十二人)、習禪一○三人(附見二十九人)、明律五十八人(附見十人)、護法十八人(附見一人)、感通八十九人(附見二十三人)、遺身二十二人(附見二人)、讀誦四十二人(附見八人)、興福五十人(附見六人)、雜科四十五人(附見十二人)。直接史料如碑銘或野史之類,本書收入不少,是為本書之特色。其中,習禪篇除雲門宗創立者雲門文偃外,於禪宗各派重要人物皆有專傳,對禪宗內部爭議事跡亦無隱諱,為研究禪宗史之重要資料。然書中對於禪宗成立之始末,未作適切之交代,或因有關史料毀於會昌法難;惟無可諱言者,南山律宗係統之贊寧對禪宗亦存有某種偏見。此外,本書在國傢佛教色彩極濃之時代奉敕編纂而成,故於其中可窺見佛法順應王法之立場;贊寧並於其另一著作大宋僧史略之中,意圖將佛教理論趨附於儒傢倫理學說,以融和儒佛思想。本書與梁高僧傳、續高僧傳、大明高僧傳等,合稱高僧傳四集。又高麗藏中未收本書,惟於宋、元、明三本入藏。[佛祖統紀捲四十三、佛祖歷代通載捲二十六、釋氏稽古略捲四]
《筍譜》,一捲,不着撰人名氏。晁公武《讀書志》作僧恵崇撰。陳振孫《書録解題》作僧贊寧撰。案:恵崇為宋初九僧之一,工於吟詠,有《句圖》一捲。又工於畫,有黃庭集題其所作蘆雁圖詩,然不聞曽作是書。考《宋史•藝文志》亦作贊寧,則振孫說是也。
贊寧,徳清髙氏子,出傢杭州竜興寺。呉越王錢鏐署為兩浙僧統。宋太宗嘗召對於滋福殿,詔修《髙僧傳》。鹹平中,加右街僧錄。至道二年卒。謚曰圓明大師。所著《物類相感志》,歲乆散佚。世所傳者,皆贋本,惟此書猶其原本。
書分五類,曰一之名、二之出、三之食、四之事、五之說。其標題,葢仿陸羽《茶經》。援據奧博,所引古書,多今世所不傳,深有資於考證。三之食以前皆有 註,似所自作。然“筍汗煮羮”一條註,乃駁正其說,以為“羮不如蒸”,又似後人之所附益。不可考矣。王得臣《麈史》曰“僧贊寧,為《筍譜》甚詳。掎摭古人 詩詠,自梁元帝至唐楊師道,皆詩中言及筍者,惟孟蜀時學士徐光溥等二人絶句,亦可稱勤篤,然未盡也。如退之『和侯協律詠詩二十六韻』不収,何耶?豈寧忿其 排釋氏而私懐去取耶?抑文公集當時未出乎?不可知也。”雲雲。今檢譜中,果佚是作。然以一人之耳而采摭歷代之詩歌,一二未周,勢所必有,不足為是書病也。 案:此數句似有脫文,今姑仍其舊。
贊寧,徳清髙氏子,出傢杭州竜興寺。呉越王錢鏐署為兩浙僧統。宋太宗嘗召對於滋福殿,詔修《髙僧傳》。鹹平中,加右街僧錄。至道二年卒。謚曰圓明大師。所著《物類相感志》,歲乆散佚。世所傳者,皆贋本,惟此書猶其原本。
書分五類,曰一之名、二之出、三之食、四之事、五之說。其標題,葢仿陸羽《茶經》。援據奧博,所引古書,多今世所不傳,深有資於考證。三之食以前皆有 註,似所自作。然“筍汗煮羮”一條註,乃駁正其說,以為“羮不如蒸”,又似後人之所附益。不可考矣。王得臣《麈史》曰“僧贊寧,為《筍譜》甚詳。掎摭古人 詩詠,自梁元帝至唐楊師道,皆詩中言及筍者,惟孟蜀時學士徐光溥等二人絶句,亦可稱勤篤,然未盡也。如退之『和侯協律詠詩二十六韻』不収,何耶?豈寧忿其 排釋氏而私懐去取耶?抑文公集當時未出乎?不可知也。”雲雲。今檢譜中,果佚是作。然以一人之耳而采摭歷代之詩歌,一二未周,勢所必有,不足為是書病也。 案:此數句似有脫文,今姑仍其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