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
(丁中江著)
作者简介
序言
一、北洋时代
二、早年的袁世凯
三、朝鲜练兵
四、列强逐鹿朝鲜
五、张謇和袁的恩怨
六、甲午战争与马关和约
七、穷则求变
八、小站练兵
九、康有为鼓吹变法
十、百日维新
十一、新政功败垂成
十二、康有为逃脱
十三、袁的《戊戌日记》
十四、义和团之变
十五、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十六、辛丑和约
十七、北洋大臣任内
十八、北洋军系的形成
十九、预备立宪的远期支票
二十、死里逃生洹上归隐
廿一、革命事业风起云涌
廿二、黄花岗之役和保路运动
廿三、辛亥武昌起义
廿四、各省响应革命
廿五、拔大树
廿六、南京光复
廿七、清廷最后的挣扎
廿八、和谈
廿九、南京临时政府
卅、北方的革命活动
卅一、军心摇动
卅二、清帝退位
卅三、孙大总统荐袁自代
卅四、北方兵变
卅五、第一任民国政府
卅六、袁唐分手
卅七、内阁性质争议
卅八、陆徵祥超然内阁
卅九、张振武被杀
四十、黎元洪卖身投靠
四十一、宋教仁毁党造党
四十二、孙、黄、袁、黎四巨头协定
四十三、赵秉钧张冠李戴
四十四、俄侵外蒙、英侵西藏
四十五、大借款似毒药
四十六、政府和国会
四十七、宋教仁被刺
四十八、宋案水落石出
四十九、袁世凯的真面目
五十、李烈钧湖口誓师
五十一、第二次革命
五十二、虽胜犹败得不偿失
五十三、蹂躏民主
五十四、熊希龄名流内阁
五十五、民国正式总统
五十六、袁和国会交恶
五十七、袁解散国民党
五十八、黎元洪北上入瓮
五十九、章炳麟龙泉寺“读书”
六十、袁家的新约法
六十一、徐世昌出山复古
六十二、白朗军神出鬼没
六十三、复辟谬说
六十四、欧战给日本造机会
六十五、日本提出廿一条
六十六、中日会谈经过
六十七、冯、段离心离德
六十八、张作霖和陈宦
六十九、杨度和筹安会
七十、国体论战
七十一、梁士诒和请愿联合会
七十二、外交上遭遇阻力
七十三、假戏真做
七十四、“半”推“全”就
七十五、皇帝总统
七十六、孙中山讨袁
七十七、蔡锷和小凤仙
七十八、唐继尧待机而动
七十九、云南护国起义
八十、讨袁军事部署
八十一、康有为和袁世凯
八十二、贵州紧随云南
八十三、四川战役
八十四、广西响应
八十五、广东被迫独立
八十六、浙江独立
八十七、军务院组成
八十八、张宗昌暗杀陈其美
八十九、袁被迫下令撤销帝制
九十、众叛亲离
九十一、冯、张、倪南京会议
九十二、陈宦求和与四川独立
九十三、段祺瑞组责任内阁
九十四、湖南陕西独立
九十五、皇帝总统归天
九十六、川、陕、粤取消独立
九十七、洪宪余波
九十八、黎元洪继任总统
九十九、段祺瑞大权独揽
一○○、将星殒落,国丧元勋
一○一、府院不和黎段水火
一○二、国会和政党复活
一○三、徐树铮和阁潮
一○四、浙江的变动
一○五、奉天的内讧
一○六、段阁和日本交往
一○七、私愤介入国策
一○八、张勋的三次徐州会议
一○九、对德绝交
一一○、督军团和公民团大闹北京
一一一、督军团再施压力
一一二、黎免段职
一一三、徐州的复辟会议
一一四、黎元洪引狼入室
一一五、复辟闹剧
一一六、伪谕、伪官
一一七、段祺瑞马厂誓师
一一八、辫子军不堪一击
一一九、劫后的北京城
一二○、冯国璋扶正
一二一、罗佩金督川被逐
一二二、戴戡战死四川
一二三、孙中山在粤护法
一二四、段祺瑞在湖南碰壁
一二五、桂系自救反皖
一二六、关外的变化
一二七、冯段暗斗明争
一二八、段辞职和天津会议
一二九、天津督军会议
一三○、段祺瑞改任参战督办
一三一、冯国璋南下受阻
一三二、主和派低头
一三三、奉军首次入关
一三四、北洋军进占岳州
一三五、段祺瑞三度组阁
一三六、南方军阀各行其是
一三七、湖南战役
一三八、亦战亦和
一三九、吴秀才脱颖而出
一四○、徐树铮杀陆建章
一四一、安福国会
一四二、徐世昌就任总统
一四三、副总统难产
一四四、和平之声不绝如缕
一四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四六、徐树铮西北筹边
一四七、外蒙撤治
一四八、巴黎和会
一四九、山东问题失败
一五○、“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一、学潮结合政潮
一五二、曹、章、陆免职
一五四、反日爱国运动遍全国
一五五、和谈两个难题
一五六、上海和会
一五七、王揖唐上海碰壁
一五八、张作霖统一东北
一五九、直皖争夺上海
一六○、靳云鹏组阁
一六一、皖系直系明争暗斗
一六二、滇军在粤分家
一六三、七总裁内讧
一六四、吴佩孚衡阳撤军
一六五、张敬尧为害三湘
一六六、湖南重见天日
一六七、张作霖扮演和平先生
一六八、直皖两系正式翻脸
一六九、奉军入关助直
一七○、直皖的三天战争
一七一、惩办祸首处理善后
一七二、天津巨头会议
一七三、唐继尧出亡广州
一七四、联省自治运动
一七五、广州军政府的颠沛
一七六、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一七七、湘军援鄂
一七八、吴佩孚扬威两湖
一七九、山东五子
一八○、唐继尧重返云南
一八一、湖南谭、程、赵之争
一八二、孙中山在桂林主持北伐
一八三、孙中山北伐的阻碍
一八四、第三任靳阁垮台
一八五、梁士诒短命阁揆
一八六、曹、张、吴三角之间
一八七、直奉两系翻脸
一八八、第一次直奉战争
一八九、冯玉祥进军河南
一九○、徐世昌辞职
一九一、黎元洪再作冯妇
一九二、吴佩孚调冯玉祥离豫
一九三、废督裁兵徒托空言
一九四、“黎”菩萨自身难保
一九五、直系分裂
一九六、罗文干案
一九七、陈炯明叛变
一九八、孙中山离粤去沪
一九九、福建的三角斗争
二○○、从汪大燮到张绍曾
二○一、临城劫车案
二○二、滇桂军逐走陈炯明
二○三、孙中山回粤就任大元帅
二○四、南北之间
二○五、黎元洪被迫下台
二○六、国会自行延长任期
二○七、曹锟贿选
二○八、卖布总统
二○九、东南的和平公约
二一○、江浙战争齐胜卢败
二一一、西南局势纷扰
二一二、创办黄埔军校
二一三、张作霖率军六路入关
二一四、吴佩孚四照堂点将
二一五、第二次直奉之战
二一六、吴佩孚浮海南下
二一七、曹锟变成阶下囚
二一八、冯玉祥和国民军
二一九、段祺瑞入京摄政
二二○、废帝被逐出宫
二二一、张作霖入京出京
二二二、孙中山北上逝世
二二三、荡平两广群魔
二二四、长江的战火
二二五、五卅惨案
二二六、孙传芳驱逐奉军
二二七、吴佩孚查家墩再起
二二八、郭松龄联结冯玉祥
二二九、滦州兵变
二三○、郭松龄兵败被杀
二三一、徐树铮廊房遇害
二三二、冯玉祥通电下野
二三三、唐生智迫走赵恒惕
二三四、从许阁到贾阁
二三五、奉军入关击冯
二三六、国民军退守北京
二三七、吴拒冯系投靠
二三八、颜惠庆摄阁
二三九、吴、张两巨头北京会晤
二四○、南口冯军苦战
二四一、军阀杀记者
二四二、誓师北伐
二四三、唐生智加入国民革命军
二四四、吴佩孚痛失湘鄂
二四五、北伐军底定江西福建
二四六、奉张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二四七、北伐军攻占江浙
二四八、吴佩孚挥泪离郑州
二四九、吴佩孚凄凉蜀道
二五○、张作霖自封大元帅
二五一、冯玉祥会师中原
二五二、阎锡山加入国民革命军
二五三、龙潭大捷
二五四、蒋中正的下野与复职
二五五、日本出兵山东和济南惨案
二五六、光复北京
二五七、日本军阀炸死张作霖
二五八、张学良杀杨宇霆、常荫槐
二五九、东北易帜全国统一
1. 民国元年至17年北京政府名单1.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历任元首
2.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国务总理
3.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及阁员姓名表
(丁中江著)
作者简介
序言
一、北洋时代
二、早年的袁世凯
三、朝鲜练兵
四、列强逐鹿朝鲜
五、张謇和袁的恩怨
六、甲午战争与马关和约
七、穷则求变
八、小站练兵
九、康有为鼓吹变法
十、百日维新
十一、新政功败垂成
十二、康有为逃脱
十三、袁的《戊戌日记》
十四、义和团之变
十五、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十六、辛丑和约
十七、北洋大臣任内
十八、北洋军系的形成
十九、预备立宪的远期支票
二十、死里逃生洹上归隐
廿一、革命事业风起云涌
廿二、黄花岗之役和保路运动
廿三、辛亥武昌起义
廿四、各省响应革命
廿五、拔大树
廿六、南京光复
廿七、清廷最后的挣扎
廿八、和谈
廿九、南京临时政府
卅、北方的革命活动
卅一、军心摇动
卅二、清帝退位
卅三、孙大总统荐袁自代
卅四、北方兵变
卅五、第一任民国政府
卅六、袁唐分手
卅七、内阁性质争议
卅八、陆徵祥超然内阁
卅九、张振武被杀
四十、黎元洪卖身投靠
四十一、宋教仁毁党造党
四十二、孙、黄、袁、黎四巨头协定
四十三、赵秉钧张冠李戴
四十四、俄侵外蒙、英侵西藏
四十五、大借款似毒药
四十六、政府和国会
四十七、宋教仁被刺
四十八、宋案水落石出
四十九、袁世凯的真面目
五十、李烈钧湖口誓师
五十一、第二次革命
五十二、虽胜犹败得不偿失
五十三、蹂躏民主
五十四、熊希龄名流内阁
五十五、民国正式总统
五十六、袁和国会交恶
五十七、袁解散国民党
五十八、黎元洪北上入瓮
五十九、章炳麟龙泉寺“读书”
六十、袁家的新约法
六十一、徐世昌出山复古
六十二、白朗军神出鬼没
六十三、复辟谬说
六十四、欧战给日本造机会
六十五、日本提出廿一条
六十六、中日会谈经过
六十七、冯、段离心离德
六十八、张作霖和陈宦
六十九、杨度和筹安会
七十、国体论战
七十一、梁士诒和请愿联合会
七十二、外交上遭遇阻力
七十三、假戏真做
七十四、“半”推“全”就
七十五、皇帝总统
七十六、孙中山讨袁
七十七、蔡锷和小凤仙
七十八、唐继尧待机而动
七十九、云南护国起义
八十、讨袁军事部署
八十一、康有为和袁世凯
八十二、贵州紧随云南
八十三、四川战役
八十四、广西响应
八十五、广东被迫独立
八十六、浙江独立
八十七、军务院组成
八十八、张宗昌暗杀陈其美
八十九、袁被迫下令撤销帝制
九十、众叛亲离
九十一、冯、张、倪南京会议
九十二、陈宦求和与四川独立
九十三、段祺瑞组责任内阁
九十四、湖南陕西独立
九十五、皇帝总统归天
九十六、川、陕、粤取消独立
九十七、洪宪余波
九十八、黎元洪继任总统
九十九、段祺瑞大权独揽
一○○、将星殒落,国丧元勋
一○一、府院不和黎段水火
一○二、国会和政党复活
一○三、徐树铮和阁潮
一○四、浙江的变动
一○五、奉天的内讧
一○六、段阁和日本交往
一○七、私愤介入国策
一○八、张勋的三次徐州会议
一○九、对德绝交
一一○、督军团和公民团大闹北京
一一一、督军团再施压力
一一二、黎免段职
一一三、徐州的复辟会议
一一四、黎元洪引狼入室
一一五、复辟闹剧
一一六、伪谕、伪官
一一七、段祺瑞马厂誓师
一一八、辫子军不堪一击
一一九、劫后的北京城
一二○、冯国璋扶正
一二一、罗佩金督川被逐
一二二、戴戡战死四川
一二三、孙中山在粤护法
一二四、段祺瑞在湖南碰壁
一二五、桂系自救反皖
一二六、关外的变化
一二七、冯段暗斗明争
一二八、段辞职和天津会议
一二九、天津督军会议
一三○、段祺瑞改任参战督办
一三一、冯国璋南下受阻
一三二、主和派低头
一三三、奉军首次入关
一三四、北洋军进占岳州
一三五、段祺瑞三度组阁
一三六、南方军阀各行其是
一三七、湖南战役
一三八、亦战亦和
一三九、吴秀才脱颖而出
一四○、徐树铮杀陆建章
一四一、安福国会
一四二、徐世昌就任总统
一四三、副总统难产
一四四、和平之声不绝如缕
一四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四六、徐树铮西北筹边
一四七、外蒙撤治
一四八、巴黎和会
一四九、山东问题失败
一五○、“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一、学潮结合政潮
一五二、曹、章、陆免职
一五四、反日爱国运动遍全国
一五五、和谈两个难题
一五六、上海和会
一五七、王揖唐上海碰壁
一五八、张作霖统一东北
一五九、直皖争夺上海
一六○、靳云鹏组阁
一六一、皖系直系明争暗斗
一六二、滇军在粤分家
一六三、七总裁内讧
一六四、吴佩孚衡阳撤军
一六五、张敬尧为害三湘
一六六、湖南重见天日
一六七、张作霖扮演和平先生
一六八、直皖两系正式翻脸
一六九、奉军入关助直
一七○、直皖的三天战争
一七一、惩办祸首处理善后
一七二、天津巨头会议
一七三、唐继尧出亡广州
一七四、联省自治运动
一七五、广州军政府的颠沛
一七六、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一七七、湘军援鄂
一七八、吴佩孚扬威两湖
一七九、山东五子
一八○、唐继尧重返云南
一八一、湖南谭、程、赵之争
一八二、孙中山在桂林主持北伐
一八三、孙中山北伐的阻碍
一八四、第三任靳阁垮台
一八五、梁士诒短命阁揆
一八六、曹、张、吴三角之间
一八七、直奉两系翻脸
一八八、第一次直奉战争
一八九、冯玉祥进军河南
一九○、徐世昌辞职
一九一、黎元洪再作冯妇
一九二、吴佩孚调冯玉祥离豫
一九三、废督裁兵徒托空言
一九四、“黎”菩萨自身难保
一九五、直系分裂
一九六、罗文干案
一九七、陈炯明叛变
一九八、孙中山离粤去沪
一九九、福建的三角斗争
二○○、从汪大燮到张绍曾
二○一、临城劫车案
二○二、滇桂军逐走陈炯明
二○三、孙中山回粤就任大元帅
二○四、南北之间
二○五、黎元洪被迫下台
二○六、国会自行延长任期
二○七、曹锟贿选
二○八、卖布总统
二○九、东南的和平公约
二一○、江浙战争齐胜卢败
二一一、西南局势纷扰
二一二、创办黄埔军校
二一三、张作霖率军六路入关
二一四、吴佩孚四照堂点将
二一五、第二次直奉之战
二一六、吴佩孚浮海南下
二一七、曹锟变成阶下囚
二一八、冯玉祥和国民军
二一九、段祺瑞入京摄政
二二○、废帝被逐出宫
二二一、张作霖入京出京
二二二、孙中山北上逝世
二二三、荡平两广群魔
二二四、长江的战火
二二五、五卅惨案
二二六、孙传芳驱逐奉军
二二七、吴佩孚查家墩再起
二二八、郭松龄联结冯玉祥
二二九、滦州兵变
二三○、郭松龄兵败被杀
二三一、徐树铮廊房遇害
二三二、冯玉祥通电下野
二三三、唐生智迫走赵恒惕
二三四、从许阁到贾阁
二三五、奉军入关击冯
二三六、国民军退守北京
二三七、吴拒冯系投靠
二三八、颜惠庆摄阁
二三九、吴、张两巨头北京会晤
二四○、南口冯军苦战
二四一、军阀杀记者
二四二、誓师北伐
二四三、唐生智加入国民革命军
二四四、吴佩孚痛失湘鄂
二四五、北伐军底定江西福建
二四六、奉张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二四七、北伐军攻占江浙
二四八、吴佩孚挥泪离郑州
二四九、吴佩孚凄凉蜀道
二五○、张作霖自封大元帅
二五一、冯玉祥会师中原
二五二、阎锡山加入国民革命军
二五三、龙潭大捷
二五四、蒋中正的下野与复职
二五五、日本出兵山东和济南惨案
二五六、光复北京
二五七、日本军阀炸死张作霖
二五八、张学良杀杨宇霆、常荫槐
二五九、东北易帜全国统一
1. 民国元年至17年北京政府名单1.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历任元首
2.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国务总理
3.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及阁员姓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