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魯迅 Lu Xun
古小說鈎瀋
魯迅 Lu Xun閱讀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 Lu Xun閱讀
  本書原為作者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義,後經修訂增補,先後於一九二三年、一九二四年由北京大學新潮社以《中國小說史略》為題分上下册出版,一九二五年由北京北新書局合印一册出版。一九三一年北新書局出修訂本初版。一九三五年第十版時又作個別改訂,以後各版均與第十版同。
魯迅的聲音:魯迅講演全集
魯迅 Lu Xun閱讀
  魯迅的散文、雜文和小說已經傢喻戶曉,但他的公共意識和演說才能卻鮮為人知。本書是傅國涌先生潛心研讀魯迅的成果之一。編者細密研讀了魯迅作品和所有現存的有關魯迅講演的史料,以嚴謹的態度和文學閱讀的豐富體悟,重新梳理、編排了魯迅全部的講演內容,並以這些講演的內在精神為主題將它們分為五大類。全書配有120幅珍貴歷史圖片。與以往的同類作品相比,無論是在文獻完整度、編排的可讀性和立意的深度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通過本書,讀者可以瞭解到魯迅出衆的講演才能,也能更為真實、全面地認識這位文豪的思想。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 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着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衆,而圍着的便是來賞鑒這示衆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衹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絶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輓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麽?’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决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麯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着好夢的青年。
  《祝福》讀後感: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着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衹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着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麽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衹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衹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着。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裏,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瞭解脫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着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竜,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衹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着我們。我們都承受着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着我們,就好比束縛着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着應試制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裏,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彷徨》讀後感
  
  記得在我孩童時,曾讀過一些魯迅的小說,可能那時年幼,看不懂它們,近幾天,我重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復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註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紮,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裏面有一個我們衆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為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麯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註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傢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着,愛纔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面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綫。有立足之本纔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産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喂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嚮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着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藉着“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凄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纔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嚮前推進!
  
  《兄弟》讀後感
  有這樣一句名言:偉大的著作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在嚮人們揭示現實的黑暗時,還給了人以希望。兄第下當中,我完全不能看到希望,兄第的背叛,女人的背叛,欲望的放縱,除了黑暗,還是黑暗,相當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說《活着》是在用殘酷的現實反襯人的堅強和韌性,從而給人以勇氣的話,《兄弟》裏面就衹是說出了殘酷的現實而沒給人以任何希望。
  衹有看到最後宋鋼寫的那封信,看到:就算天翻地覆了,我們還是兄弟,的時候,還有點感覺,覺得或許是餘華是想通過殘酷現實反襯出真正不隨時間和空間改變的兄弟之情,怎麽說呢,這是一種很抽象的感覺,反正就是說雖然兄弟傷害了他,但是他們還是兄弟,可是或許這也是一種諷刺,即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麽是不可改變的,不管你願意不願意,現實終究是現實,已經變質了的東西是變不回來的,不過我希望是前一種,我願意相信,這樣我心裏會好過一些。我覺得餘華一嚮是鐵血的,他喜歡用殘酷的現實來反襯真正的感情的不可變性
  魯迅的《故事新編》,除“序言” 外,共收《補天》 、 《奔月》 、 《理水》 、 《采薇》 、 《鑄劍》 、 《出關》 、《非攻》 、 《起死》 八篇。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故事有趣,想像豐富,是魯迅作品中僅有的以遠古為背景創作的小說。本書收錄了魯迅的《故事新編》,由陸燕生繪圖。陸燕生將古代壁畫跨越時空、集故事發展於一體的構思構圖手法,運用於魯迅《故事新編》的繪畫創作,此書無疑是關於魯迅內容的美術創作在進入新世紀以來最主要的成果。這組作品每幅插圖一般都從原著中擷取了三至五個情節,構圖層次分明,主賓得當,保持了畫面的統一美。但畫傢又沒有平均使用筆力,而是突出了每篇作品的主要情節,比如在《非攻》中突出了墨子跟公輸般用木片攻守九回合的場面,在《采薇》中突出了迂腐的伯夷、叔齊扣馬而諫到頭來被穿盔甲的士兵推倒在地的狼狽相,在《奔月》中突出了後羿須發飄動開弓射月的雄姿和嫦娥奔月後的無奈,在《起死》中突出了漢子拽莊子道袍、剝巡士褲子的滑稽場面,用事實說明莊子宣揚的無是非觀是“放你媽的屁”!
  
  作者:陸燕生 繪
  
  字數:版  次:1
  
  紙張:銅版紙
  
  所屬分類:圖書>>小說>>社會
  《故事新編》-目錄
  
  《故事新編》《故事新編》
  導讀
  
  序
  
  “看天空飄的雲,還有夢”——為陸燕生繪魯迅《故事新編》組畫而作
  魯迅·故事新編
  序言
  補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鑄劍
  出關
  非攻
  起死
  《故事新編》-書摘與插圖
  
  《故事新編》《故事新編》
  
  序言
  
  〖本書收作者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所作小說八篇。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
  
  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為巴金所編的《文學叢刊》之一。〗
  
  這一本很小的集子,從開手寫起到編成,經過的日子卻可以算得很長久了:足
  
  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補天》——原先題作《不周山》——還是一九二二年的鼕天寫成的。
  
  那時的意見,是想從古代和現代都采取題材,來做短篇小說,《不周山》便是取了
  
  “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動手試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認真的,雖然也不過取了弗羅特說〔1〕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的緣起。不記得怎麽一來,中途停了筆,去看日報了,不幸正看見了誰——現在忘記了名字——的對於汪靜之君的《蕙的風》的批評,他說要含淚哀求,請青年不要再寫這樣的文字。
  
  這可憐的陰險使我感到滑稽,當再寫小說時,就無論如何,止不住有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媧的兩腿之間出現了。這就是從認真陷入了油滑的開端。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我對於自己很不滿。
  
  我决計不再寫這樣的小說,當編印《吶喊》時,便將它附在捲末,算是一個開始,也就是一個收場。
  
  
  這時我們的批評傢成仿吾〔先生正在創造社門口的“靈魂的冒險”的旗子底下掄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幾斧砍殺了《吶喊》 ,衹推《不周山》為佳作,
  
  ——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說罷,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輕視了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對於歷史小說,則以為博
  《故事新編》《故事新編》
  
  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至於衹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傢有病自傢知”罷:《不周山》的後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稱為佳作。倘使讀者相信了這冒險傢的話,一定自誤,而我也成了誤人,於是當《吶喊》印行第二版時,即將這一篇刪除;嚮這位“魂靈”回敬了當頭一棒——我的集子裏,衹剩着“庸俗”在跋扈了。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5〕裏,對着大海,翻着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裏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6〕,卻不絶的來信,催促雜志的文章。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於是回憶在心裏出土了,寫了十篇《朝花夕拾》 ;
  
  並且仍舊拾取古代的傳說之類,預備足成八則《故事新編》。但剛寫了《奔月》和《鑄劍》——發表的那時題為《眉間尺》,——我便奔嚮廣州,這事就又完全擱起了。後來雖然偶爾得到一點題材,作一段速寫,卻一嚮不加整理。
  
  現在纔總算編成了一本書。其中也還是速寫居多,不足稱為“文學概論”之所謂小說。敘事有時也有一點舊書上的根據,有時卻不過信口開河。而且因為自己的對於古人,不及對於今人的誠敬,所以仍不免時有油滑之處。過了十三年,依然並無長進,看起來真也是“無非《不周山》之流”;不過並沒有將古人寫得更死,卻
  
  也許暫時還有存在的餘地的罷。
  《故事新編》《故事新編》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魯迅。
  
  〔1〕弗羅特說弗羅特,參看本捲第241頁註〔14〕。這裏所說的“弗羅特說”,即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作者對這種學說,雖曾一度註意過,受過它的若幹影響,但後來是采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的;在一九三三年所作《聽說夢》(收入《南腔北調集》)中,他曾批評過這種學說。
  
  〔2〕指鬍夢華對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的批評。《蕙的風》於一九二二年八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後,南京東南大學學生鬍夢華在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上海
  
  《時事新報·學燈》發表一篇《讀了〈蕙的風〉以後》,攻擊其中某些愛情詩是“墮落輕薄”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魯迅曾對鬍文進行過批評。參看《熱
  
  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傢》。
  《故事新編》《故事新編》
  
  〔3〕成仿吾湖南新化人,“五四”時期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文學評論傢。約在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後,他開始傾嚮革命。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間曾同郭沫若等發起革命文學運動;後進入革命根據地,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徵,長期從事革命教育工作。魯迅的《吶喊》出版後不久,成仿吾曾在《創造季刊》第二捲第二期(一九二四年二月)發表《〈吶喊〉的評論》一文,從他當時的文學見解出發,認為《吶喊》中的《狂人日記》 、 《孔乙己》 、 《藥》 、 《阿Q正傳》 等都是“淺薄”“庸俗”的“自然主義”作品,衹有《不周山》一篇,“雖然也還有不
  
  能令人滿足的地方”,卻是表示作者“要進而入純文藝的宮庭”的“傑作”。成仿吾在這篇評論裏,曾引用法國作傢法朗士在《文學生活》一書中所說文學批評是 “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這句話說:“假使批評是靈魂的冒險啊,這吶喊的雄聲,不是值得使靈魂去試一冒險?”
  
  〔4〕《吶喊》印行第二版一九三○年一月《吶喊》第十三次印刷時,作者將
  
  《不周山》篇抽出,因為篇目與過去印行者不同,成為一種新的版本,所以這裏稱為“第二版”。
  
  〔5〕廈門的石屋指作者在廈門大學任教時居住的“集美樓”。
  
  〔6〕未名社文學團體,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魯迅、韋素園、曹靖華、李霽野、臺靜農、韋叢蕪等。一九三一年解散。該社註重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俄國和蘇聯文學,並編印《未名》半月刊和《未名叢刊》、《未名新集》等。
  《故事新編》-相關書評
  
  《故事新編》《故事新編》
  在《故事新編》創作方法的問題上,爭議是頗大的。有人認為它是現實主義的,有人認為它是浪漫的主義的,有人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還有的逐篇具體分析而將這些小說分別劃入某種創作方法(這一派的具體看法又有不同)。總之,各抒已見,說法紛紜。本文不擬就此問題進行爭鳴,衹準備圍繞主體的創作心理,論述《故事新編》的浪漫主義綫索。
  
  魯迅曾說,《故事新編》裏的全部作品,“是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⑴其中,屬於神話題材的有《補天》、《奔月》,屬於傳說題材的有《理水》、《鑄劍》,屬於歷史題材的有《采薇》、《出關》、《非攻》、《起死》。在這裏,神話、傳說及史實本身作為“新編”的對象,是既定的,即使它們的流傳有歧異,但作者對之衹存在選擇的問題;而 “演義”,卻自然而然包含着藝術虛構即魯迅所謂“點染”的成分。因之,在製約作傢采用創作方法的問題上,此處存在着一個不容忽視的先决條件:神話、傳說作為原始先民和古代人民創作的文學作品,其本身就帶有很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奇異性,它們的自身內容就內在地要求着作傢在改編之時以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來表現;而史實,作為有據可考的歷史,因其具有客觀真實性,先天地傾嚮於現實主義,但由於作傢在改編它們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原則和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導嚮現實主義,又可以導嚮浪漫主義。所以,在研究《故事新編》的創作方法時,我們首先得將神話、傳說與史實這兩個不同的範疇相對地區分開來。
  仔細說來,神話與傳說也是有區別的。它們二者的相異之處在於:神話完全是想象的産物,而傳說可能有某種事實上的依據。前者是人與自然的神化,後者則是“神話演進”之後,“中樞者”已由“神格”“漸進於人性”,“或為神性之人,或為古英雄,其奇才異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者。⑵但在充滿想象和奇異色彩方面,神話與傳說又是一致的。故我們在此將它們相提並論。
  
  神話是反映原始先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現象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在思維方式上,神話充滿了原始先民那種大膽、奇特的想象和幻想,與對現實的真實反映是兩碼事。馬剋思曾指出: “一切神話都是在想象中和通過想象以徵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它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⑶可見,神話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想象,而奇特豐富的想象正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應該說,不論就其內容或思維方式而言,神話都是浪漫主義的。當然,神話與後世的浪漫主義文學之間有着時間上的隔離,後者是隨着原始社會的解體、文學從神話中分化出來之後逐漸産生的。但是,它們的精神卻是相通的:不是按照世界的客觀面貌來認識和進行描繪,而是按照自己的幻想或理想來理解和進行描繪。世界上各個國傢,各個民族古老的神話,其內容和所體現的思維方式都是浪漫主義的,概莫能外。馬剋思關於古希臘神話的論述,在精神實質上,應該說包含着對神話與浪漫主義之內在關係的確認。因為,“在想象中和通過想象以徵服自然力,支配力,把自然力形象化”的神話,其突出特徵正是大膽、奇特而又豐富的想象;這種想象是非現實和超現實的,它不是對現實世界的客觀反映,而是帶有幻想或理想的反映;這在思維方式上,顯然是一種非自覺的浪漫主義的藝術方式。一切神話永久性的藝術魅力,從根本上,正是從人類童年這種非自覺的浪漫主義“藝術”方式而來。
  
  魯迅寫作《故事新編》,情況亦是這樣。如上所述,神話傳說題材,在《故事新編》中要占大半。他之所以在13年間斷斷續續地寫下這些新編的“故事”,並非偶然。從心理積澱的角度而言,魯迅幼年時代,接觸到豐富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這些故事,多少年來,一直保存於他記憶的倉庫裏,並在暗中生成着、滋養着他的浪漫主義精神。這種浪漫主義精神,在少年時代,主要是耽於詩意幻想、追求奇異的情愫。他小時候自編童話,便是這種情愫的體現。到1907年寫作《摩羅詩力說》之時,他已經博覽了中外文學作品,而他心嚮往之的卻是西方的一批“摩羅詩人”,如拜倫、雪萊等。在紛然雜陳的文學流派中,他獨獨垂青和服膺於浪漫主義。這原因,除了他的年齡特點以及東京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之影響外,還有一條,就是少年時代大量神話傳說在其心田裏播下了浪漫主義這顆難以磨滅的種子。到了《吶喊》、 《彷徨》時期,現實主義是顯流與主流,而浪漫主義則是潛流和支流。現實主義的采用,於魯迅是十分自覺的,與他療救國民性、改造社會的偉大目標聯繫着,但它的居於主導地位,必意味着主體心理結構中浪漫主義成分要受到自覺不自覺的壓抑。從心理結構的內在需要講,魯迅無形中也有導泄自身浪漫主義的要求。特別當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動處於活躍狀態(精神苦悶時往往如此)時,或因為多種原因不能或不願寫作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時,心中埋伏和壓抑已久的浪漫主義情愫,便會涌動,要求表現。《野草》就創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徵主義的(也有現實主義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強烈的浪漫主義激情。因為現代主
  《故事新編》《故事新編》
  義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義的。所以,當魯迅心理結構中情感這一因素占據最突出的地位時,他的創作必然在相當程度上傾嚮於浪漫主義,同時滲透着現實主義,並匯入某種現代主義成分。 《野草》是一個例子,《故事新編》也是一個例子。自然,後者的情況有所不同。
  
  對於魯迅這樣博古通今的作傢來說,當現實的精確映象從他的大腦裏暫時隱退或消失時,神話傳說或歷史的映象,往往會來替換。也就是說,他的心理包括觀念,意緒及意象活動,不會有空白,不會有消歇或停頓狀態。以假想的邏輯進行充分的毫無拘束的想象,將作傢濃烈充沛的情感自由地抒發出來,這對於《吶喊》、《彷徨》那樣着意進行冷靜的刻劃、精確的現實描繪、於自身的情感加以較嚴格的控製這種精神活動來,不僅是必要的補充,而且亦是有益的休息。此種補充在魯迅來說,主要是在歷時性中完成的,如《故事新編》;也有在共時中進行的,如《野草》之於《彷徨》。特別是主體面對神話這種具有永久性而又格外鮮活的藝術魅力的改編對象時,創作主體必定會首先自然而然地引起一種審美愉悅。此種心態,會投射於改編而成的作品中。在這方面,《補天》比較突出。它洋溢着贊美、亢奮、欣喜的調子,——當然也反映了女媧創造的艱辛。《奔月》與《鑄劍》裏有着不輕的被壓抑的沉重之感,但它們在體現浪漫主義最主要的特徵——有着奇特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主觀情感——方面來說,卻與《補天》是相同的。
  
  《補天》的畫面,瑰麗而壯美,結構也是宏大的。——這同與主體奇異的想象相聯繫的廣阔心理空間是相適應的。這篇小說中女媧的摶土造人和煉石補天雖於古籍有據,但在具體的描繪中,作傢以濃墨重彩有力地渲染了浪漫主義的氛圍,創造出了十分奇異動人的藝術畫面。 “她”醒來覺得無聊時,“猛然間站立起來了,擎上那非常圓滿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嚮於打了一個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為神異的肉紅,暫時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處所。”——主人公的形體和用以襯托的自然背景,都被作傢奇幻的筆鋒抹上了濃重、神奇、驚人的浪漫主義色彩。關於她造人的一段描繪,顯然不是通常所謂的“情景交融”所能解釋的:
  
  伊在這肉紅色的天地間走到海邊,全身的麯綫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裏,直到身中央纔濃成一段純白。波濤都驚奇,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濺在伊身上。這純白的影子在海水裏動搖,仿佛全體都正在四周八方的迸散。但伊自己並沒有見,衹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帶水的軟泥來,同時又揉捏幾回,便有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小東西在兩手裏。
  
  “阿,阿!”伊固然以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這東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裏,禁不住很詫異了。
  然而這詫異使伊喜歡,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繼續着伊的事業,呼吸吹噓着,汗混和着……|在這幅畫面裏,主人公造人的動作、造成後的心情,與作為自然背景的大海、波濤、浪花等交織融合在一起的基點,並不在於抽象意義上神奇的非現實性,而在於主人公造人這一驚天動地的非凡事業的巨大創造力!表面上是,非常之情融於非常之景,而深層是非常之情係於非常之事。而此處“情”“景”“事”的“非常”,正是浪漫主義的想象在多方面的奇特生動之體現。第三節,關於禁軍在女媧死屍肚皮上紮寨等描寫,同樣將古神話的簡單輪廓具體化,改造、發揮了。總之,這篇小說所依據的古代神話,它作為題材,本身就帶有奇異的浪漫主義色彩;加之作傢又以奇幻而神異的藝術想象,使之渾然一體,這就使小說更加充實和豐富。
  
  《奔月》、《鑄劍》的故事輪廓同樣於古籍可考,但這兩篇小說依然以瑰麗神奇的想象細緻生動地將古代神話傳說具體化為奇幻的藝術畫面。從人物與情節的設計,到細節描寫與氛圍的渲染,都充溢着浪漫主義氣息。《奔月》中關於羿與逢蒙對射的描寫,以及羿連發三箭射月等描寫,或奇譎,或雄渾,真富於神異的魅力。《鑄劍》中關於眉間尺以頭與劍托咐黑色人報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以耍把戲為名混入王宮、施展計謀劍劈王頭落入鼎中而他亦自劈其頭、三頭在鼎中激戰等一係列描寫,是何不合現實的邏輯,而唯其如此,纔獲得了令人駭怪、驚異的感染力,加強了故事的浪漫色彩和悲壯意味。
  
  比起《補天》、《奔月》、《鑄劍》來,魯迅後期所寫的《理水》等5篇歷史小說,從總體上說浪漫主義色彩稍有減弱。這主要表現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但是,在別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現代生活細節方面,卻又增強了浪漫主義氣息。《理水》、《非攻》、《出關》、《采薇》裏有現實中資産階級學者等類人物的影子,有現代生活的某些片斷。如《理水》對大員、學者們進行了古今雜揉的描寫,“文化山”使讀者想到了現實中所謂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圖”等外語詞彙的出現,在幽默中隱然指嚮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洋奴;《非攻》中寫墨子在宋國遇見“募捐救國隊”,這實際上是對30年代國民黨反動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國”名義強行募捐這種欺騙、掠奪行徑的影射。此類例子,在《故事新編》裏除了《鑄劍》,其它各篇均有。而《起死》,由於題材采自《莊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帶有奇異性,經改編之後它的浪漫主義色彩愈益加濃,更見妙趣。這篇小說中,亦有“自殺是弱者的行為”這樣的“油滑”之處。相對而言,後期的幾篇中“油滑”之處較多。魯迅將他在歷史小說中采用的這種穿插現代生活細節的寫法,稱之為“油滑”。他自謂在《補天》中寫了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是從認真陷入油滑的開端。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我對於自己很不滿。”⑷但後來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處,過了 13年,依然並無長進。”這就表明,在歷史小說的創作中,魯迅對自己“油滑”的寫法,既有不滿的一面,又有有意無意繼續為之的一面。對此問題,歷來爭論頗多,迄無定論。在此問題上,我們以為王瑤先生從中國傳統的醜角藝術的“間離效果”與諷刺作用所作的分析⑸,是十分精闢的。不過,在此
  《故事新編》《故事新編》
  我們要補充二點。一,醜角的語言和表演,無論其所在的作品的創作方法是何種,它本身總是歸屬於浪漫主義成分。因為,醜角的語言、動作和行為,比之其他角色有奇異性,而作傢對其的設計和刻劃,相應地也是運用奇特想象的結果。由此可見,醜角藝術本身雖然從審美範疇講,可歸之於喜劇、滑稽,但若從創作方法講,則屬於浪漫主義。由此可見,魯迅在《故事新編》中自覺不自覺地堅持“油滑”之寫法,這是他在創作中遇到神話傳說之類本身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題材時,被激發了運用醜角藝術的浪漫主義才情。這既是自覺的,又是不自覺的。自覺的一面表現於自我選擇、自我評價;不自覺的一面表現於一旦進入歷史小說創作的思維心理狀態,醜角藝術創造的欲望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的動力定型(它在作傢長期不懈的雜文創作中得到了突出發展和強化),必然會於無形中彈射到作品裏,作為一種特殊的不可抑製的創作衝動而表現出來。這種彈射力、衝動力,是由作傢的意志、情感、想象以及某種情結綜合在一起而産生的,因而很難壓抑下去。事實上,前後相續13年之久的《故事新編》的寫作,一直運用了“油滑”的寫法,正說明這一寫法在魯迅的創作心理中有內在的根據,成了他創作心理整體結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側面。從大的方面講,從問題的實質講,這與魯迅雜文中的諷刺藝術,包括某些被批判人物的內心獨白(出以虛擬),漫畫化的人物速寫片斷(主要以人物的語言表現)等是相通的。在這一點上,魯迅的雜文與歷史小說,在創作心理上有着某些相同的依據:主體有一種內在的情感與意志張力,這種張力促使作傢采用漫畫化的手法,表現被批判對象滑稽可笑的面目,以達到強烈的諷刺、批判現實的目的。以神話、傳說和歷史為題材的《故事新編》,在這方面得到了強化和突出的表現,這可以看作一旦離開現實題材時,主體的創作心理中一直居於次要地位和潛伏狀態的浪漫主義才情被有力地激揚了起來。二、《故事新編》中穿插現代生活細節這種將古今雜揉的作法,從創作心理的角度講,實質上是在古人古事與今人今事之間的聯想。這種聯想,時間的跨度甚大,往往有幾千年之久,所以讀者似不易覺察,而歷來亦似鮮有人從這方面來窺探《故事新編》的此種寫法。其中,神話人物、故事引發的關於現實生活的聯想,有明顯的虛幻性,更增加了這種聯想心理活動的不易識別性。之所以《故事新編》屢屢彩用“油滑”寫法而魯迅終不改弦易轍,就是因為上述古與今之間的聯想作為主體高級神經活動的動力定型已經鞏固與確定化。心理學家認為,“大腦皮質對刺激的定型係統所形成的反應定型係統,這是大腦皮質機能係統的主要表現。”“動力定型的形成使大腦皮質活動容易化與自動化,動作與行為更加迅速精確……人的生活習慣與技能、技巧等等,也是動力定型的表現。”⑹其實,在創作心理活動過程中,同樣存在着動力定型的問題。作傢構思(想象)過程中出現的人物言動、情節細節、生活場景等,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刺激物,同樣會引起主體固定的反應定型。魯迅博古通今,經常從現實與歷史的聯繫中發掘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這造成了他十分廣阔的心理空間,使他非常善於將古人古事與今人今事巧妙地聯繫在一起。如果說,他的雜文中的這種聯繫主要是類似聯想;那麽,《故事新編》中作為這種聯繫之特殊形式的“油滑”,即穿插進現代生活細節,則大體上是對比聯想和移植聯想。《補天》中古衣冠的小丈夫,《奔月》中剪徑的強盜逢蒙,《理水》中滿口現代詞語的大員和“文化山”上的學者,分別是作為女媧、羿和大禹等英雄人物的對立面而出現的。這些帶有喜劇色彩的反面人物的言動思想,與英雄人物的言動思想是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有了這種襯托,纔使英雄的形象更加充實鮮明;同時,穿插進的現代生活細節,具有突出的現實戰鬥作用。在這裏,神話傳說和古代英雄的非凡舉動和崇高的創造精神、堅韌不拔的人格力量,使魯迅很迅速地、自然地想到了在道德、人格等方面與之完全相反的這些滑稽可笑的人物及其情狀。具有辯證思想、深厚的歷史感與清醒的現實戰鬥精神的魯迅,不會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一味地歌贊古代英雄,不會將他在雜文創作中,大量、反復使用的“隨手一刺”的手法棄置不用。正如他在雜文中,主要以批判和揭露來點燃自己對舊社會增恨的火焰,其中又滲透着對於人民的摯愛,將憎愛熔於一爐一樣,在《故事新編》中,他决不會單純地、孤立地表達自己對古代英雄的愛,而必然會把自己的愛憎結合在一起,通過一些較為復雜和完全獨創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來。當然,《故事新編》在古今之間的聯想,並非隨意的,而是有綫索可尋,有中介存乎其間的。如《補天》中,關於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媧兩腿間的滑稽表演這個細節的出現,顯然與作傢采取弗羅伊德學說“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緣故”有關,而寫作中途又看到了或人對汪靜之《蕙的風》這首愛情詩站在封建道學立場上的錯誤批評。這兩者之間,分明在“性”的問題上存在着聯想的可能。這就說明,雖然在時間跨度上頗大,但其具體內容卻在特定的同一範疇上交接了。至於《理水》,從小說的行文中可以看出,現實中關於禹“是一條蟲”的臆斷,這使作傢在以熱情的歌頌態度描繪自己心中醖釀了多年的大禹形象時,不能不聯想到它;而“文化山”上發表各種謬論的學者的片斷形象,分明是30年代初一夥資産階級學者在日寇侵略面前,嚮國民黨政府建議定北平為“文化城”一事的投影。現實中和作品中的學者們,在置民間疾苦於不顧、空泛地瞎嚷嚷這一點上,如出一轍,何其相似乃爾!至於《采薇》、《出關》、《起死》,雖也穿插進現代生活的細節,但小說本身不存在被歌頌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因之此種穿插並不屬於對比聯想。那麽,這在想象形式上究竟應該作何解釋呢?我們以為,這裏的聯想更多創造性,它們大多是隨手拈來、涉筆成趣的,可以看成是魯迅雜文在議論中由此及彼、“隨手一刺”這種筆法的動態化、畫面化和虛幻化。《采薇》、《出關》時代並不存在滿口現代詞彙的小丙君、小窮奇,也不會有在圖書館查閱所謂《稅收精義》的關官,而魯迅以想象將古人現代化,可以說是一種移植聯想。它們是作品進入具體規定情境後突然冒出來的,而非在相似的東西間類比,或在相反的事物間比照。這種聯想,完全脫略外形,而十分着重精神上的聯繫,在時間上造成了古今的交織錯綜。因而,其創造性的成分更突出。當然,這類聯想中可能也有某種媒介。如《起死》中“巡士”對那位回生的“漢子”說“自殺是弱者的行為呀!”一句,其穿插、聯想的媒介是:漢子嚮巡士要衣服而不得,說了句“你瞧,這叫我怎麽活下去!”由這一句話,經過“死”這個被暗含着的概念,過渡到“死”所包含的途徑之一“自殺”上去,遂有“自殺是弱者的行為呀!”這句30年代資産階級文人對一些因不堪反動統治和封建禮教的壓迫而自殺的人無理責難的話。可見,這類穿插,既是魯迅在歷史小說的創作中,運用富於獨創精神的移植聯想的結果,又是主體的思維十分靈機機敏,善於在古人古事與今人今事之間迅速巧妙地捕捉某種聯繫的表現。
  
  總之,不論《故事新編》中穿插現代生活細節的具體聯想形式是哪種,它們都一無例外地是主體在長期的思維與寫作中建立了將歷史與現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動力定型的表現。我們認為,這是魯迅《故事新編》“油滑”問題在創作心理上的奧妙所在!
  
  將古今雜揉在一起,正是魯迅思維的宏觀性與清醒的現實戰鬥精神的體現,又是魯迅創作心理結構的一個重要側面,或稱之為魯迅創作心理深層的動力定型。
  
  值得註意的是,古今雜揉這種“油滑”的寫法,因其與主體的藝術想象相聯繫,具有一定的虛幻性,所以上文將其與主體的浪漫主義才情聯繫起來。而從此種寫法具有現實依據《包括素材來源與內在精神》 ,以及作傢着眼於以麯折間接的形式客觀地反映現實而言,此種寫法又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再加上一些篇章如《非攻》較多地采取了客觀精確的描寫,所以我們不能說《故事新編》完全是浪漫主義的,而衹能說它從總體上貫串着一條浪漫主義的綫索。除《非攻》、《采薇》、《出關》的現災主義成分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着重於對歷史故事與人物性格的客觀描述,其餘各篇也多多少少包含着一定的現實主義成分,或與現實主義有某些相通之處。至少,“油滑”的寫法,本身如上所述就具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重性。而特別應該指明的是,《故事新編》在以浪漫主義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參以現實主義以外,還有着某些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滲透。或者說,有着某些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麯折投影。《補天》如作者所說,運用了弗羅伊德的精神分析;《奔月》中有象徵主義成分,如用逢蒙的背叛恩師對現實中的某種人作了暗示,同時羿的英雄落寞情緒中多少有着作傢自己情緒的投射;《鑄劍》中的復仇行為與用於復仇的劍,也包含着明顯的象徵意味,對中國當時的現實有所暗示和隱喻;而《起死》雖對《莊子·至樂》中那段寓言在內容上有一定的擷取,但其本身卻更多地是生發、改造,情節中頗富荒誕成分,因而這篇經改編的小說不妨以獨幕的荒誕劇視之。
  作者:魯迅
  《朝花夕拾》簡介
  《朝花夕拾》小引
  範愛農
  《二十四孝圖》
  藤野先生
  阿長與山海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五猖會
  狗·貓·鼠
  瑣記
  無常
  後記
野草
  作者:魯迅
  《野草》英文譯本序
  《野草》題辭
  秋夜
  影的告別
  求乞者
  我的失戀
  復仇
  復仇〔其二〕
  希望
  第雪節
  風箏
  好的故事
  過客
  死火
  狗的駁詰
  失掉的好地獄
  墓碣文
  頽敗綫的顫動
  立論
  死後
  這樣的戰士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臘葉
  淡淡的血痕中
  一覺
  作者:魯迅
  文三十七篇,末附《現代電影與有産階級》譯文一篇。一九三二年十月由上海合衆書店初版。出版不久
  即被國民黨政府禁止。後由合衆書店送交國民黨圖書審查機關審查,將刪餘的十六篇,改題為《拾零集》,
  於一九三四年十月出版。本版與初版相同。
  序言
  “好政府主義”①
  “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①
  “喪傢的”“資本傢的乏走狗”①
  “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①
  “友邦驚詫”論①
  “智識勞動者”萬歲①
  《進化和退化》小引①
  《夏娃日記》小引①
  《野草》英文譯本序①
  《藝術論》譯本序①
  沉滓的泛起①
  答北斗雜志社問①
  答文藝新聞社問①
  答中學生雜志社問①
  對於左翼作傢聯盟的意見①
  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①
  風馬牛①
  關於《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版本①
  關於翻譯的通信①
  關於小說題材的通信(Y及T來信)①
  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
  幾條“順”的翻譯①
  柔石小傳①
  上海文藝之一瞥①
  唐朝的釘梢①
  我們要批評傢①
  習慣與改革①
  現代電影與有産階級
  新的“女將”
  宣傳與做戲
  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①
  以腳報國①
  再來一條“順”的翻譯①
  張資平氏的“小說學”①
  知難行難①
  中國無産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①
  中華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①
  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①
  作者:魯迅
  題辭〔1〕
  黃花節的雜感〔1〕
  略論中國人的臉〔1〕
  革命時代的文學〔1〕
  寫在《勞動問題》之前{1}
  略談香港〔1〕
  讀書雜談〔1〕
  通信〔1〕
  答有恆先生〔1〕
  辭“大義”〔1〕
  反“漫談”〔1〕
  憂“天乳”〔1〕
  革“首領”〔1〕
  談“激烈”〔1〕
  扣絲雜感〔1〕
  “公理”之所在〔1〕
  可惡罪〔1〕
  “意表之外”〔1〕
  新時代的放債法〔1〕
  第節
  小雜感〔1〕
  再談香港〔1〕
  革命文學〔1〕
  《塵影》題辭〔1〕
  當陶元慶君的繪畫展覽時{1}
  盧梭和胃口〔1〕
  文學和出汗〔1〕
  文藝和革命〔1〕
  談所謂“大內檔案”〔1〕
  擬豫言〔1〕
  大衍發微〔1〕
  作者:魯迅
  題記①
  科學史教篇
  摩羅詩力說
  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
  文化偏至論
  說鬍須①
  我們怎樣做父親⑴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①
  未有天才之前①
  堅壁清野主義①
  我之節烈觀①
  寡婦主義①
  春末閑談①
  論雷峰塔的倒掉①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①
  看鏡有感
  雜憶①
  娜拉走後怎樣①
  論睜了眼看
  論照相之類①
  寫在《墳》後面
  論“他媽的!”①
  從鬍須說到牙齒①
  燈下漫筆①
古籍序跋集
魯迅 Lu Xun閱讀
  作者:魯迅
  《古小說鈎沉》序〔1〕
  謝承《後漢書》序〔1〕
  [附]關於汪輯本《謝承後漢書》〔1〕
  [附]汪輯本《謝承後漢書》校記〔1〕
  謝瀋《後漢書》序〔1〕
  虞預《晉書》序〔1〕
  《雲𠔌雜記》跋〔1〕
  《嵇康集》跋〔1〕
  《雲𠔌雜記》序〔1〕
  《志林》序〔1〕
  《廣林》序〔1〕
  《範子計然》序〔1〕
  《任子》序〔1〕
  《魏子》序
  《會稽郡故書襍集》序〔1〕
  《百喻經》校後記〔1〕
  《寰宇貞石圖》整理後記〔1〕
  《嵇康集》逸文考〔1〕
  《嵇康集》著錄考〔1〕
  《嵇康集》序〔1〕
  《俟堂專文雜集》題記〔1〕
  《小說舊聞鈔》序言〔1〕
  《嵇康集》考〔1〕
  《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1〕
  《唐宋傳奇集》序例〔1〕
  《小說舊聞抄》再版序言〔1〕
  作者:魯迅
  序言
  “徹底”的底子
  “此生或彼生”
  “大雪紛飛”
  “京派”與“海派”
  “莎士比亞”
  “小童擋駕”
  《如此廣州》讀後感
  安貧樂道法
  北人與南人
  大小騙
  刀“式”辯
  倒提
  點句的難
  讀幾本書
  讀書忌
  法會和歌劇
  古人並不純厚
  過年
  漢字和拉丁化
  化名新法
  考場三醜
  看書瑣記(一)
  看書瑣記(二)
  看書瑣記(三)
  零食
  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
  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下)
  論“花邊文學”
  論秦理齋夫人事
  論重譯
  駡殺與捧殺
  漫駡
  女人未必多說謊
  偶感
  朋友
  奇怪(一)
  奇怪(二)
  奇怪(三)
  批評傢的批評傢
  清明時節
  商賈的批評
  趨時和復古
  誰在沒落?
  水性
  算賬
  推己及人
  玩具
  未來的光榮
  玩笑衹當它玩笑(上)
  玩笑衹當它玩笑(下)
  洋服的沒落
  小品文的生機
  一思而行
  迎神和咬人
  又是“莎士比亞”
  運命
  再論重譯
  正是時候
  知了世界
  中秋二願
  做文章
  作者:魯迅
  題記
  咬文嚼字〔1〕
  青年必讀書〔1〕
  忽然想到〔1〕
  通訊〔1〕
  論辯的魂靈〔1〕
  犧牲謨〔1〕
  戰士和蒼蠅〔1〕
  夏三蟲〔1〕
  第節
  忽然想到〔1〕
  雜感〔1〕
  北京通信〔1〕
  導師〔1〕
  長城〔1〕
  忽然想到〔1〕
  “碰壁”之後〔1〕
  並非閑話〔1〕
  我的“籍”和“係”〔1〕
  咬文嚼字〔1〕
  忽然想到〔1〕
  補白〔1〕
  答KS君〔1〕
  “碰壁”之餘〔1〕
  並非閑話(二)〔1〕
  十四年的“讀經”〔1〕
  評心雕竜〔1〕
  這個與那個〔1〕
  並非閑話(三)〔1〕
  我觀北大〔1〕
  碎話〔1〕
  “公理”的把戲〔1〕
  這回是“多數”的把戲〔1〕
  後記
華蓋集續編
魯迅 Lu Xun閱讀
  作者:魯迅
  小引〔1〕
  第節
  有趣的消息〔1〕
  學界的三魂〔1〕
  古書與白話〔1〕
  一點比喻〔1〕
  不是信〔1〕
  我還不能“帶住”〔1〕
  送竈日漫筆〔1〕
  談皇帝〔1〕
  無花的薔薇〔1〕
  無花的薔薇之二〔1〕
  “死地”〔1〕
  可慘與可笑〔1〕
  記念劉和珍君〔1〕
  空談〔1〕
  如此“討赤”〔1〕
  無花的薔薇之三〔1〕
  新的薔薇〔1〕
  再來一次〔1〕
  為半農題記《何典》後,作〔1〕
  馬上日記〔1〕
  馬上支日記〔1〕
  馬上日記之二〔1〕
  記“發薪”〔1〕
  記談話〔1〕
  上海通信〔1〕
  後記
華蓋集續編補編
魯迅 Lu Xun閱讀
  作者:魯迅
  廈門通信〔1〕
  廈門通信(二)〔1〕
  《阿Q正傳》的成因〔1〕
  關於《三藏取經記》等〔1〕
  所謂“思想界先驅者”魯迅啓事〔1〕
  廈門通信(三)〔1〕
  海上通信〔1〕
漢文學史綱要
魯迅 Lu Xun閱讀
  作者:魯迅
  本書係魯迅一九二六年在廈門大學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程時編寫的講義,題為《中國文學史略》;次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授同一課程時又曾使用,改題《古代漢文學史綱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一九三八年編入《魯迅全集》時改用此名。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第二篇 《書》與《詩》
  第三篇 老莊
  第四篇 屈原及宋玉
  第五篇 李斯
  第六篇 漢宮之楚聲
  第七篇 賈誼與鼂錯
  第八篇 藩國之文術
  第九篇 武帝時文術之盛
  第十篇 司馬相如與司馬遷
  作者:魯迅
  序言
  “說不出”
  “音樂”?
  《癡華簟誹餳
  《窮人》小引
  《淑姿的信》序
  《咬文嚼字》是“濫調”(潛源,伏園)
  愛之神
  案語
  備考:“無聊的通信”(仲潛,伏園)
  編完寫起
  關於《咬文嚼字》(仲潛,伏園)
  備考:關於孫用先生的幾首譯詩(張逢漢)
  渡河與引路
  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
  備考:來信(白波)
  二十二年元旦
  烽話五則
  備考:來信(黴江)
  關於《關於紅笑》
  備考:來信(未名)
  關於楊君襲來事件的辯正
  悼丁君
  備考:咬嚼之乏味(潛源)
  記“楊樹達”君的襲來
  哭範愛農
  備考:自傳
  流言和謊話
  很多的夢,趁黃昏起哄。
  人與時
  說涘*
  斯巴達之魂
  送O.E.君攜蘭歸國
  他們的花園
  桃花
  題《彷徨》
  題三義塔
  田園思想(通訊)
  通信1
  通信2
  我來說“持中”的真相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無題(大野多鈎棘)
  選本
  通訊
  湘靈歌
  咬嚼未始“乏味”
  無題(洞庭木落楚天高)
  雜語
  咬嚼之餘
  贈人二首
  贈日本歌人
  阻鬱達夫移傢杭州
  自嘲
集外集拾遺
魯迅 Lu Xun閱讀
  作者:魯迅
  “言詞爭執”歌
  《北平箋譜》序
  《奔流》凡例五則
  《比亞茲萊畫選》小引
  《不走正路的安得倫》小引
  《城與年》插圖本小引
  《浮士德與城》後記
  《何典》題記
  《解放了的堂吉訶德》後記
  《近代木刻選集》(2)小引
  《近代木刻選集》小引
  《靜靜的頓河》後記
  《梅斐爾德木刻士敏土之圖》序言
  《十二個》後記
  《拾𠔌虹兒畫選》小引
  《蘇俄的文藝論戰》前記
  《陶元慶氏西洋繪畫展覽會目錄》序
  《鐵流》編校後記
  《未名叢刊》與《烏合叢書》廣告
  《文藝連叢》
  《新俄畫選》小引
  《藝苑朝華》廣告
  《譯文》終刊號前記
  《引玉集》後記
  《遊仙窟》序言
  《爭自由的波浪》小引
  哀範君三章
  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
  報《奇哉所謂
  報載患腦炎戲作
  備考:並非《晨報》造謠(素昧)
  備考:給魯迅先生的一封信(王鑄)
  備考:那幾個女學生真該死(蔭棠)
  備考:偏見的經驗(柯柏森)
  備考:奇哉!所謂魯迅先生的話(熊以謙)
  備考:青年必讀書(趙雪陽)
  答客誚
  悼楊銓
  對於《新潮》一部分的意見
  公民科歌
  關於《苦悶的象徵》
  哈謨生的幾句話
  亥年殘秋偶作
  好東西歌
  懷舊
  教授雜詠四首
  今春的兩種感想
  ——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會講
  聊答
  南京民謠
  女校長的男女的夢
  偶成
  啓事
  秋夜有感
  上海所感
  紹介《海上述林》上捲
  詩歌之敵
  送增田涉君歸國
  所聞
  題《吶喊》
  鐵塔強姦案的來信
  鐵塔強姦案中之最可恨者
  通訊(復高歌)
  通訊(復呂藴儒)
  通訊(緻孫伏園)
  通訊(緻嚮培良)
  通訊(緻鄭孝觀)
  文藝的大衆化
  我纔知道
  無題(萬傢墨面沒蒿萊)
  無題(血沃中原肥勁草)
  無題(煙水尋常事)
  無題(一枝清采妥湘靈)
  無題(禹域多飛將)
  無題二首(故鄉黯黯鎖玄雲 皓齒吳娃唱柳枝)
  無題二首
  謠言的魔力(趙蔭棠)
  一二八戰後作
  一個“罪犯”的自述
  譯本高爾基《一月九日》小引
  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
  又是“古已有之”
  贈畫師
  贈蓬子
  贈鄔其山
  這是這麽一個意思
  中山先生逝世後一周年
  自題小像
集外集拾遺補編
魯迅 Lu Xun閱讀
  作者:魯迅
  “某”字的第四義
  “騙月亮”
  “日本研究”之外
  “三十年集”編目二種
  “生降死不降”
  “天生蠻性”
  “有不為齋”
  “中國傑作小說”小引
  《“行路難”》按語
  《〈母親〉木刻十四幅》序
  《〈鐵流〉圖》特價告白
  《鮑明遠集》校記
  《丙和甲》按語
  《大雲寺彌勒重閣碑》校記
  《東京通信》按語
  《俄羅斯的童話》
  《肱墓志》考
  《海上述林》上捲插圖正誤
  《壞孩子》附記
  《毀滅》和《鐵流》的出版預告
  《剪報一斑》拾遺
  《絳洞花主》小引
  《勁草》譯本序(殘稿)
  《禁止標點符號》按語
  《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說明
  《苦悶的象徵》廣告
  《呂超墓志銘》跋
  《莽原》出版預告
  《敏捷的譯者》附記
  《墨經正文》重閱後記
  《某報剪註》按語
  《木刻紀程》告白
  《十竹齋箋譜》翻印說明
  《示衆》編者註
  《死魂靈百圖》廣告
  《遂初堂書目》抄校說明
  《未名叢刊》是什麽,要怎樣?
  《文藝研究》例言
  《我也來談談復旦大學》文後附白
  《無名木刻集》序
  《徐法智墓志》考
  《玄武湖怪人》按語
  《譯文》創刊號前記
  《引玉集》廣告
  《勇敢的約翰》校後記
  《遠方》按語
  《越鐸》出世辭
  《這回是第三次》按語
  《鄭季宣殘碑》考
  《中國小說史略》再版附識
  《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編選感想
  《走到出版界》的“戰略”
  白事
  備考:“行路難”(陳仙泉)
  備考:丙和甲(季廉)
  備考:駁《新青年》五捲五號《隨感錄》第三十七條
  備考:不敢盲從!(魏建功)
  備考:東京通信(噩君)
  備考:剪報一斑(盈昂)
  備考:禁止標點符號(錢澤民)
  備考:來信(陳德明)
  備考:來信(柳無忌)
  備考:來信(魏猛剋)
  備考:來信(章達生)
  備考:魯迅先生的笑話(Z.M.)
  備考:某報剪註(瘦蓮)
  備考:偶像與奴才(西屏)
  備考:示衆(育熙)
  備考:通信(季廉)
  備考:我也來談談復旦大學(潘楚基)
  備考:信件摘要(曉真、康嗣群)
  備考:玄武湖怪人
  備考:這回是第三次(文輝)
  本刊小信
  編者附白
  編者附白1
  辯“文人無行”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
  別諸弟三首
  播布美術意見
  補救世道文件四種
  笞二百係笞一百之誤
  寸鐵
  答廣東新會呂蓬尊君
  答世界社信
  德國作傢版畫展延期舉行真像
  對於“笑話”的笑話
  對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潮宣言
  復曉真、康嗣群
  給《戲》周刊編者的訂正信
  更正
  庚子送竈即事
  關於“粗人”
  關於《近代美術史潮論》插圖
  關於《小說世界》
  關於《子見南子》
  關於廢止《教育綱要》的簽註
  關於小說目錄兩件
  關於知識階級
  集外集拾遺補編
  季廉來信按語
  祭書神文
  戛劍生雜記
  介紹德國作傢版畫展
  謹啓
  敬賀新禧
  聚“珍”
  開給許世瑛的書單
  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從》以後的幾句聲明
  來信(張孟聞)
  理惠拉壁畫《貧人之夜》說明
  蓮蓬人
  兩種“黃帝子孫”
  柳無忌來信按語
  魯迅啓事
  魯迅自傳
  呂超墓出土吳郡鄭蔓鏡考
  名字
  娘兒們也不行
  破《唐人說薈》
  破惡聲論
  奇怪的日曆
  慶祝滬寧剋復的那一邊
  拳術與拳匪
  三閑書屋校印書籍
  三閑書屋印行文藝書籍
  生理實驗術要略
  什麽話?
  蒔花雜志
  勢所必至,理有固然
  書苑折枝
  書苑折枝(二)
  書苑折枝(三)
  水災即“建國”
  死所
  隨感錄
  第他節
  題《風箏誤》
  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
  題《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贈季皦
  題《漫遊隨錄圖記》殘本
  題《淞隱漫錄》
  題《淞隱續錄》殘本
  題《陶元慶的出品》
  題《外套》
  題曹白所刻像
  題記一篇
  題贈馮蕙熹
  題照贈仲弟
  通信(復魏猛剋)
  通信(復張孟聞)
  通信(復章達生)
  通訊(復孫伏園)
  為北京女師大學生擬呈教育部文二件
  文攤秘訣十條
  文學救國法
  聞小林同志之死
  我的種痘
  我對於《文新》的意見
  無題
  惜花四律
  辛亥遊錄
  新的世故
  第節
  緻《近代美術史潮論》的讀者諸君
  中國的科學資料
  中國地質略論
  中山大學開學緻語
  周豫纔告白
  自傳
  自言自語
  做“雜文”也不易
  給《譯文》編者訂正的信
  凱綏·珂勒惠支木刻《犧牲》說明
南腔北調集
魯迅 Lu Xun閱讀
  作者:魯迅
  “非所計也”
  “連環圖畫”辯護
  “論語一年”
  “蜜蜂”與“蜜”
  《木刻創作法》序
  《守常全集》題記
  《竪琴》前記
  《蕭伯納在上海》序
  《一個人的受難》序
  《自選集》自序
  《總退卻》序
  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
  大傢降一級試試看
  搗鬼心傳
  聲明
  給文學社信
  關於翻譯
  關於婦女解放
  關於女人
  第火節
  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經驗
  看蕭和“看蕭的人們”記
  論“第三種人”
  林剋多《蘇聯聞見錄》序
  論“赴難”和“逃難”
  論翻印木刻
  漫與
  辱駡和恐嚇决不是戰鬥
  第沙節
  世故三昧
  誰的矛盾
  談金聖嘆
  題記
  聽說夢
  為了忘卻的記念
  我們不再受騙了
  我怎麽做起小說來?
  小品文的危機
  學生和玉佛
  諺語
  謠言世傢
  由中國女人的腳
  又論“第三種人”
  真假堂吉訶德
  祝《濤聲》
  作文秘訣
  作者:魯迅
  夢
  他
  影的告別
  好的故事
  死火
  這樣的戰士
  淡淡的血痕中
  好東西歌
  南京民謠
  復仇
  狗的駁詰
且介亭雜文
魯迅 Lu Xun閱讀
  作者:魯迅
  序言
  “以眼還眼”
  論俗人應避雅人
  《草鞋腳》
  買《小學大全》記
  《看圖識字》
  門外文談
  《木刻紀程》小引
  拿來主義
  病後雜談
  拿破侖與隋那
  病後雜談之餘
  難行和不信
  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儒術
  從孩子的照相說起
  說“面子”
  答《戲》周刊編者信
  隨便翻翻
  答曹聚仁先生信
  韋素園墓記
  答國際文學社問
  憶劉半農君
  隔膜
  憶韋素園君
  關於新文字
  運命
  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
  中國文壇上的鬼魅
  寄《戲》周刊編者信
  中國語文的新生
  連環圖畫瑣談
  附記
  臉譜臆測
  論“舊形式的采用”
且介亭雜文二集
魯迅 Lu Xun閱讀
  作者:魯迅
  序言
  “京派”和“海派”
  “靠天吃飯”
  “題未定”草(一至三)
  論“人言可畏”
  “題未定”草(五)
  論諷刺
  “題未定”草(六至九)
  論毛筆之類
  “文人相輕”
  論新文字
  “尋開心”
  漫畫而又漫畫
  “招貼即扯”
  漫談“漫畫”
  《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專輯》序
  名人和名言
  《死魂靈百圖》小引
  內山完造作《活中國的姿態》序
  《中國小說史略》日本譯本序
  弄堂生意古今談
  《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序
  七論“文人相輕”——兩傷
  備考:分明的是非和熱烈的好惡(魏金枝)
  人生識字鬍塗始
  不應該那麽寫
  什麽是“諷刺”?
  從“別字”說開去
  書的還魂和趕造
  從幫忙到扯淡
  四論“文人相輕”
  非有復譯不可
  逃名
  幾乎無事的悲劇
  田軍作《八月的鄉村》序
  孔另境編《當代文人尺牘鈔》序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鎌田誠一墓記
  文壇三戶
  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別?
  五論“文人相輕”——明術
  六論“文人相輕”——二賣
  蕭紅作《生死場》序
  隱士
  徐懋庸作《打雜集》序
  雜談小品文
  葉紫作《豐收》序
  再論“文人相輕”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後記
首頁>> 文學>>魯迅 Lu X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