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影视>>来俊臣 Lai Junchen
  历史上最著名的酷吏,请君入瓮的发明者来俊臣所著;乃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孽生 出来的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是一部酷吏赤裸裸施酷行恶的告白。
  
  整人专家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罗织经》,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罗织经》,冷汗迭出,却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则天面对《罗织经》,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杀机遂生。
  
  
  愤青史记之酷吏来俊臣:愤青革命
  
  [从“罗织”说起]
  
  比如说有一位“酷吏”,这个人名叫来俊臣,他曾是女皇武则天的得力手下,在近期电视剧中,是个频频出镜的人物。这是个能干真事的人,而且他的“愤”,并不直接对准百姓,而是对于当时的部分大官僚,甚至很多前朝的王族贵胄。
  
  据《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俊臣生前曾经与人合作,共同撰写过一部《罗织经》,这是一部专门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构人以罪、兼且整人治人的“愤书”。传说武则天看后也很感叹,她说:“如此心机,朕亦未必过也!”
  
  台湾学者柏杨注疏《资治通鉴》,对此书作过这样的评价:“武周王朝,在历史上出现短短十六年,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一部《罗织经》。”
  
  不过可惜的是,这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本由愤青“自主撰写”的重要经典,发现挖掘得太晚,至今已佚千年。据说前几年曾有人拼凑出一本《罗织经》,似乎非真。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如能早些刊行于世,说不定会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那也很有可能。
  
  来俊臣生当盛唐,此人不似陈亮与严蕊,因为他“无才无学”,也不似汲黯有汉武帝这个阔学生,按说他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愤懑”的,但是很奇怪,他遇到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时代、大机遇。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奉行孔孟之道的人治社会,官场上历来是“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身为下等人,要想挤进仕途,谋取官位,获得权力,必须取悦上司,得到上司的赏识提携,否则也是徒有其志。用眼下时髦的话说:首先你本人得行—— 还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得行——还得行的人对你行不行很关键:“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女皇武则天]
  
  唐武则天称帝,史称“武后革命”,这里的“革命”,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动词,命是朝代,所以,革命是“改朝换代”的意思。
  
  但是武后革命,其来路并不十分坦荡,早期大致可行,深入体制之后,就是问题多多。所以不动用权谋,不获得众多官僚的拥戴,没有政治手腕,新体制也是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没有根基。
  
  武则天既位前后,也进行了“流血的”王朝更替,但是在其过程中,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在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掌握大权的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出面竭力反对,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不配当皇后。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她依靠庶族官僚李义府、许敬宗等支持,贬长孙无忌、杀掉了褚遂良等人。
  
  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唐中宗、睿宗,实际上只是她的傀儡。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垂拱四年),宗室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武则天。这两次起兵都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
  
  分析武周乱象之源,这是由于一个新朝的建立,使原来依附于旧朝廷的皇室、外戚、高官们失去了自己的天堂,他们如何能够甘心?先是分开叛乱,虽然总是被镇压,但他们终究是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时刻威胁着新朝的生存。武则天明察多识,怎会漠然处之、令其滋蔓呢?
  
  [积案如山]
  
  武则天正苦于此事,一个叫鱼保家的人来献策,请铸“铜匦”,奖励告密。这可正中女皇下怀,立即诏令鱼保家监铸铜匦,并诏旨各个州县,凡有欲进京告密者,州县给以驿马和五品官的供奉,送其尽速来京,并不得“问诘”所告内容。告密属实者,给以封赏;不实者,免予追究。从此,四面八方的告密者蜂拥而来,跑到长安向“铜匦”投书者络绎不绝。
  
  这个铜匦设置之后,可以“风闻言事”,告密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成分,就是各类愤青,以至于积案如山,日渐“垃圾化”。
  
  武则天没有办法,就从愤青中拔擢了一大批官吏刑讯、治狱,“愤青事,愤青毕”。这批愤青,大多数出身于市民与下层社会,却从此进入了宫廷与“上流社会”,成为出身草根的新朝官僚。
  
  武则天正好要以这些人“为其刀斧”,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在这些愤青的助力之下,她先诛杀宗室数百人,又杀大臣与高官数百家,刺史以下的军政官吏则不计其数,以千百万人头落地,来打击李唐宗室及旧朝势力。
  
  来俊臣也是恰好赶上了,他善于“揣摩上意”,积极参与,共襄“愤青革命”的“盛举”;为此,仅经他的手诛杀的大臣和官员,据《新唐书》记载,共有一千多家。
  
  新朝滥杀,愤青当道。引起人人自危,造成了新的危机,武则天就反手委罪于这些“愤青官吏”的“贪酷”,以此脱卸责任,借用鹰犬的头颅,来缓解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
  
  有时候读这段历史,我认为来俊臣这些愤青,其个人是相当无辜的,他们只是朝廷的鹰犬--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是以告密进身,为吏害人无数;但是你真正观察他们的办案,都是“职务犯罪”,属于执行最高层的授意及高层的政治意图,却很难发现他们“为恶民间”的实据。
  
  对此,《新唐书》的评价也很公道,认为:“呜呼!非吏敢也,时诱之为也。观俊臣辈,怵利放命,内怀滔天,又张汤、郅都之土苴云。”最后一句是说,愤青们如此嚣张,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他们如果赶上了好时候,遇到了汉景帝或者汉武帝这样的明君,也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而且,武则天对他们也很无情,比如,来俊臣最后被杀,也没有真正的过恶--受理此案的官员,原本就是来俊臣很多年的好朋友卫遂忠,也是当时著名的愤青之一,“造案”手段高强,自然也把来俊臣办成了“铁案”、问成了“死罪”,“斩于西市”,“以马践其骨,无孑馀,家属籍没。”
  
  来俊臣至死也没有辩白。
  
  这说明,他在心中很明白,自己只是一种工具、鹰犬,兔死狗烹,没有其它“政治价值”,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当个愤青,“砍头只当风落帽”,有道是“愤青不怕死,怕死不愤青”,而来俊臣这个人,其实是非常值得重视与分析的--属于“典型环境之中的典型愤青”。
  
  [“治贪官可用酷吏”]
  
  唐代以文治武功开国、治国。但是由于本来就是隋皇室的亲族、蕃镇,所以,内乱一直很多,从晋阳宫之变、玄武门之变,这种事情,武则天自然见过、听说过很多。
  
  武则天自十二岁进宫,在深宫近70年,可以说什么人都已经见识过了。她过手的宫吏
  ,五行八作,什么都有。包括谢瑶环与上官婉儿这类女官中的权臣,所以,她手下有几个“愤青”,怙势作恶,逞凶一时,应该可以理解。
  
  对这些人,史家评论:“高者蒙封爵,下者被赉赐,以劝天下。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至叛脔臭达道路,冤血流离刀锯;忠鲠贵强之臣,朝不保昏。”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极“罗织”之能事,肆“穷治”之淫威,嗜“诛杀”如癖好,愤青当道,杀得人们害怕了,然后武则天“想干啥就干啥!”不过也很清楚,是什么人“朝不保昏”呢?原来是“贵臣”与“强臣”,这其实也难怪武则天。
  
  要说,这与武则天的个性有关。年青时,初入深宫,她就以为唐太宗驯烈马闻名朝野了,因为她主张以“铁鞭、铁挝、匕首”这三种“策略”对付烈马,所以不管多烈的马匹,到她手中,不出三天,也能搞定。
  
  如来俊臣这样的愤青,出身草根,基本上没有文化,不可能凭科举求得进身之路,他们只能依靠“实实在在”的本领在朝中立足。实际上,他们也只是武则天手中驯马的一条鞭子罢了。至于他们是否真的贪财利、或者杀人如麻,贪功、贪爵,直至“贪取 ”皇位,遍翻史书,我没有看到过真凭实据。
  
  而且,退一步说,这些人就算愤青,使人觉得轻薄可恶,责任也不在他们——历史是严肃的,这一群愤青,何以能逞威作恶?无人指使,这可能吗?来俊臣更是其中的典型。
  
  也许,来俊臣的性格中有其凶狠歹毒、残酷无比的一面,但这个人也有“能言善辩、观察入微、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另外一面。如果只知其“愤”,不知其“能”,未免失于公正。毕竟,司马光就认为,“治贪官须用重典”,这句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投匦”而来]
  
  据《新唐书·列传·酷吏》一章的介绍,来俊臣出身穷苦,他是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父来操,是一位平民,据说不务正业,以赌博为生。曾与同村的另一个赌徒蔡本要好,一次,蔡本赌输了,欠了来操赌债。来操知蔡本无力偿还,便索蔡本的妻子抵偿赌债。这样,来操算是有了老婆,来俊臣便随母亲到了来家。
  
  来俊臣的生父、养父都是市民与下层游民阶层,地位低贱。来俊臣年青的时候,离家出外游历,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但他在和州(今安徽和县),被官府无故以盗窃罪捉拿入狱。来俊臣保命为先,没有办法,便采取了把事情“闹大”的手段,于是他在狱中上告,诬陷捉他的人想谋反,以求脱罪。客观地说,这也是来俊臣生性聪明、处事果断的一面。
  
  谋反,乃当时非同小可之事,涉及政治要案。和州刺史东平王李续也只好立即提审、拘问他。来俊臣本来就不知道任何谋反的事实,他要的就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在狱中,所以也就没有再闹下去,只是敷衍李续。李续问不出结果,就打了他一百大扳,释放了。这是来俊臣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了官场的昏瞆与黑暗面。
  
  唐天授年间,朝廷正处在“换血”阶段,武则天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所以一方面残酷无情地打击异己,排斥一切反对或不顺从自己的力量,特别警惕李氏皇族中的各种成员;另一方面兼收并蓄,大肆网罗亲附或支持自己的力量,而且特别重视异姓而又没有后台的各种人物,以充实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
  
  正是在这种气候下,居于李氏皇族的和州刺史东平王李续受到武后的打击,被捕下狱了。来俊臣闻悉,为报私愤,同时也希望获得一个进身、出名的机会,于是他检举了李续在和州的劣政,“投匦”告李续“共逆”,称朝廷应该重治李续。
  
  此时初步控制了朝政的武则天,最怕身边的人叛逆、谋反,因此,她破例召见了这个闻所未闻的草根下民、愤青代表来俊臣。来俊臣向武则天报告说,他先前曾向李续投状,揭发琅琊王李冲谋反,但却被李续扣压不报,还被冤枉地打了一百大板。
  
  这使武则天很有兴趣,一方面获得了李续的罪证,一方面又觉得来俊臣十分忠心,于是,武则天提拔来俊臣担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负责审理因案狱犯。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待遇,但是来俊臣做梦也没有想到由此一步登天,从此有了进一步为武则天报效的可能。他也确实竭其所能、很重视这个可以表现的机会——至于滥杀无辜,那是后来的事情。
  
  此后,来也因为办案而“获宠”,在任“屡兴大狱”。
  
  公堂之上,来俊臣本来只有受审、被拘的份,谁知一朝突变,他竟坐到侍御史的宝座上,居公堂按讯别人。万幸的是,来俊臣确实有“决狱”的天才,他经常听审,研究案犯们抵赖的心理因素,也经常求教于一些“老行尊”,也就是一些公门中的旧人。因而只要他出审,经常有非常好的效果。武则天当朝问案,本来就只求以打击政敌为目的,案件原来没有什么内容,这虽然使来俊臣办案具有极大的难度,但只要他能有办法迅速结案,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当时,以大唐法令,共502款,条款分明,本来诸如“刑不上大夫”这一套,在唐朝的实行,是非常严格的--据《新唐书》的记载:“太宗定天下,留心听断,著令:州县论死三覆奏,京师五覆奏。狱已决,尚芋然为彻膳止乐。至晚节,天下刑几措。”
  
  这也就是说,正规的封建制度下,也是不轻易杀人的,特别是朝臣,一定要皇上亲自断定是否该杀,而且要反复三到五次;杀一个大臣,“罪在朕躬”,按规定,皇帝本人还“撤膳、止乐”,以惩罚自己。所以直到贞观未年,唐太宗几乎没有处死过任何大臣。
  
  武后时期,这些律条也没有变化,但是来俊臣等人已经有所突破,
  
  对刑法,他用得上就用,用不上就搁置一边——一味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所谓“罗织、穷治”,在这方面,此人确实具有特殊的才能。
  
  武则天让来俊臣初办的几桩案子,来俊臣“声应气求”,迅速结案。让武则天感到“称旨 ”,感觉此人能干。于是,武则天又故意纵容他严刑峻法,以“胁制群臣”。朝中大臣,凡不顺从武则天,哪怕只有“纤介”之过,细微之失,武则天就授意来俊臣兴狱问罪。而来俊臣必能心领神会,按照武则天的意图,构害别人下狱,然后“穷治至死”。
首页>> 文化生活>>影视>>来俊臣 Lai Ju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