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房玄龄 Fang Xuanling
  说起《晋书》,就会使人想到唐太宗在《修晋书诏》里讲的一句名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大诏令集》卷81,《全唐文》卷8)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
  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选择晋书来写史论呢?这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作主要研究对象(关于陆机、王羲之的史论,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属于另一种情况,姑置不论)。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的史论,虽然比较笼统,没有触及晋朝治乱兴衰的实质,但它指出司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这些评论总算是看到了一些现象。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风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拟订的,没有流传下来。由于李世民(唐太宗)曾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一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大概写晋朝历史的人是最多的了。按一般的说法,在唐以前写成的晋史有十八家之多,而实际上则有二十几家。唐太宗认为前人写的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都不是出于“良史之才”,因而在“深为叹息”之余,便指示大臣组织史家、学者重写《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646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当时,担任相当于宰相职务的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他们组织了一大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年)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就写成了一部新的《晋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二十五史中的《晋书》。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这部《晋书》,包括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晋书》的内容,包含西晋、东晋以及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它记事的年代,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即《晋书》本纪中的宣帝)早年的政治活动,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以宋代晋。
  这部新的《晋书》同以往诸家晋史著作相比,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它在内容上“甚为详洽”,详尽而广博。以往诸家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而对“十六国”史事则又不曾有比较系统的记述。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们都不是完全的晋史。《晋书》的“详洽”,克服了以往诸家晋史的这个缺陷。还有,《晋书》中的志,往往从三国时期写起,这就多少弥补了《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的不足。这也是它“详洽”的一个重要方面。
  唐太宗很重视《晋书》的修撰工作,他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这四篇史论都题为“制曰”。他在《宣帝纪》的后论里,说司马懿这个人是“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又说他是“欺伪以成功”、“好回以定业”。肯定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功,批评了他在做人方面的欺伪行为。早年,唐太宗曾同大臣虞世南论说历史。“商略古今”。虞世南后来在自己的著作中就尖锐地批评司马懿“多仗阴谋,不由仁义,猜忌诡状,盈诸襟抱”;这说明他们对司马懿的看法是一致的。唐太宗在《王羲之传》后论里,高度赞扬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说:“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这在中国古代书法评论史上,也可以说是一段佳话。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的众多。《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这么多的作者合撰一书,各尽其才是很重要的,如:
  ——令狐德棻,唐初著名史学家,曾主编过《周书》,并负责具体指导《梁书》、《陈书》、《北齐书》、《隋书》编写中的协调工作。这次被所有参加编撰《晋书》的人“推为首”,在确定《晋书》的体例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令狐德棻是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出生于名声显赫的士族之家。青年时代便以博学多才而知名当世。隋朝末年他被任命为药城长,因世道混乱没去就职。反隋义军兴起之时,他在李渊从弟手下任记室参军。李渊入关后,他担任大丞相府记室。高祖称帝,任他为起居舍人,又升为秘书丞。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任过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后转任太子右庶子,受废太子李承乾牵连,他被免职。后
  被召回参加修《晋书》工作。书成后升为秘书少监,以后又任过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太常卿、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等职,并被进爵为公。年近80致仕之时,加金紫光禄大夫。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逝世,年84岁。
  令狐德棻的一生为史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初唐史学的第一要人。在唐朝初建时期,针对丧乱之后书籍严重缺乏的情况,他向高祖建议购求天下遗书,统一组织抄写。这一建议得到高祖批准,使数十年间,群书毕备,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唐初史学堪称繁荣,这个繁荣局面,发端于令狐德棻修撰前代所缺各史的建议。
  武德五年(622年)令狐德棻向高祖进言,提出近代以来各朝正史大多缺略,现在应该趁周、隋等朝灭亡未久,材料还好收集,抓紧修出这些朝的史书,以备鉴戒。他的建议得到唐统治者的重视,高祖下达了著名的《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做出了由萧瑀等人修魏史,陈叔达、令狐德棻等人修周史,封德彝等人修隋史,崔善为等人修梁史,裴矩、魏征等人修齐史,窦琎、姚思廉等人修陈史的安排。可惜这次修史工作没有取得什么成果。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重提修史之事,下诏由房玄龄和魏征任总监修,由诸大臣分别撰写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其中周史的修撰由令狐德棻和岑文本负责,令狐德棻还负责对五代史作总的协调工作。《周书》的修撰工作后来又加入了一个助手崔仁师,但是岑文本只是写了全书的史论,崔仁师也只是协助令狐德棻工作而已,全书的修撰工作基本上是令狐德棻一人完成的,贞观十年(637年),《周书》与其他各史全部完成。令狐德棻由于修史有功,得到了赐绢400匹的赏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又做出重修《晋书》的决定,并组成了一个由20余人组成的写作班子,令狐德棻和敬播担任着实际主编之职,全书的体例均由他们二人裁定。令狐德棻参加编修的著作还有《艺文类聚》、《氏族志》、《五代史志》、《新礼》、《太宗实录》、《高宗实录》、《唐律令》等。此外《北史》和《南史》两部重要史著,也是经他之手推荐行世的。
  
  ——敬播,唐初著名的文、史学者,与令狐德棻共同制订《晋书》体例。
  ——李延寿,唐代史学家。安阳市人。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南史》和《北史》所依据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但并未拘泥于此,另外还参考了各种“杂史”千余卷。从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长达30年的时间。“二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淳风,唐初著名天文学家,《晋书》的《天文》、《律历》、《五行》等志出于他的手笔。 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陕西岐山人。公元602年生,670年卒。
  622年,任秘阁郎中,奏请编新历,644年编成《甲子元历》,对后世天文、历法、和数学的发展贡献很大。他还著有《法象志》,共七卷,论“前代浑天仪得失之差”,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641年负担了编写《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总指导责任,为《晋书》亲自撰写了《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保存了古代天象变化及自然灾害史料。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他在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已占》中,把风分为8级。1000年后,英国学者才在《乙已占》的基础上,把风力划分为零到12级。
  ——房玄龄(579~648)唐朝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以字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彦谦,隋司隶刺史。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他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他们各尽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秦王弟兄间争夺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谮毁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世民),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晋王李治为太子时,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特点是体例的创新。上面讲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早先,东汉班固曾经写过载记,但并不是用来记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也没有把它作为一部史书的组成部分。《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说明它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晋书》也有明显的缺点,这突出地表现在它记述了一些神怪故事和小说材料,而这些是不应当被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我们在阅读《晋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追述晋武帝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开创晋国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书志部分记载典章制度,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列传记载人物,编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眉目清楚,各类人员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载记之体略同于《史记》中的世家,但世家记诸侯国历史,反映的是先秦贵族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的特点。载记的名目来自《东观汉纪》,可《东观汉纪》用载记记载平林、新市及公孙述的事迹,不过是作为列传的补充。
  《晋书》采用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了各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较好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这一作法大得历代史家赞赏。载记中对十六国政权只称“僭伪”,不辨华夷,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这更是我们今天阅读《晋书》时要特别注意的。晋代史事错综复杂,比两汉史都要难写一些,《晋书》用四种体裁相互配合,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晋书》还有内容充实,文字简练的长处。晋代的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有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有胡、汉的民族矛盾,有儒、道、释的矛盾,还有君臣矛盾、抗战派与清谈派的矛盾等等。《晋书》中,提供了很多这些矛盾斗争的情况及文献材料。如孙恩、卢循、张昌、王如等传,反映了当时的农民起义情况;《江统传》载《徙戎论》,《温峤传》载《奏军国要务七条》,提供了胡汉斗争的材料;《郭璞传》载《刑狱疏》,《李重传》载《论九品中正制》,《傅玄传》载兴学校、劝农功诸疏,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材料;《裴頠传》载《崇有论》,《阮瞻传》载《无鬼论》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文献。此外如《束皙传》记载《汲冢书》的发现经过,《裴秀传》记载《禹贡地域图》的制图六法,《卫恒传》记载论书法源流的《书势》一篇,都是极珍贵的史料。唐修《晋书》距离晋亡已200多年,在记事上有条件改变以往史书诬罔不实的缺点。
  书中除因袭旧文外,很少有撰者曲意回护的内容。书中在很多纪传中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腐朽、骄奢淫逸的本性和残害民众的罪行,具有鉴戒意味。《晋书》作者,多是文学大家,因而《晋书》叙事往往能做到简明扼要,有时还有生动、精彩之笔。书中的载记写得疏密相间,首尾照应,颇有些章法。如《苻坚》两卷绘声绘色,颇见功力。列传中也往往能表达出历史人物的情态,读起来有点味道。
  《晋书》的十志有:《天文志》、《地理志》、《律历志》、《礼志》、《乐志》、《职官志》、《舆服志》、《食货志》、《五行志》、《刑法志》。从名目上看与《五代史志》大同小异,相差的只是加上了《舆服志》而去掉了《经籍志》。因为《隋志》与《晋志》多出于相同作者之手,修撰时间又很接近,所以在内容上有一些重复的地方。但《晋书》十志上承两汉、下启南北朝,还是具有相当高的价值的。它的类目比较齐全,反映的社会典章制度内容比较全面。《食货志》和《刑法志》叙事包罗东汉,可补《后汉书》之不足。《地理志》对研究魏晋之际行政区划变更,州县制的变迁,都很有作用。《晋书》十志,多出于学有所长的专家之手,内容比较精当。《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为著名科学家李淳风所修,一直为世所称,其中《天文》、《律历》二志尤为精审。《天文志》记载了汉魏以来天文学的三大流派;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并对浑天说作了肯定;《律历志》记载魏晋时期几种历法,保存了科技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晋书》的缺点主要有三条:
  其一是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神学思想和封建纲常伦理观念。书中对晋朝的开国,作了神意论证,大谈兴亡有运,不可以力争等陈词滥调。书中又大讲孝亲尊君等封建伦理,详述王祥卧冰得鲤等等孝亲的事迹。天命有常与孝亲忠君相配合,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意图是明显的。
  刘知几《史通》对于唐修《晋书》颇表不满,主要理由是:①取材于晋代杂书,记述了一些诙谐和神怪的故事传说,不符合圣贤之道。②论赞的文体和内容不求笃实,仿效南朝徐庾体,失于轻浮,不如《史记》、《汉书》的论具有补充本文的作用。第二点批评有一定道理。但《晋书》旁搜博采,从广泛保存史料,以供知人论世而言,是有益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受刘知几影响,认为《晋书》之大量采录《世说新语》乃是“稗官之体”,不得称为史传,显属偏见。
  
  唐何超所撰《晋书音义》三卷,有天宝六载(747)杨齐宣序。《音义》引用了包括字书在内的一些亡佚的古书,有助于古典文献和文字音韵的研究。吴士鉴《晋书斠注》将后人对《晋书》的有关考证一一收入,广列异说、补充遗漏并订正错误,可供读《晋书》时参考。
  有关《晋书》的补表补志很多,胪列如下:万斯同:《两晋诸帝系统图》。
  万斯同:《晋诸王世表》。
  秦锡田:《补晋宗室王侯表》。收录有爵可考之宗室,以封国为纲,凡徒封本国者皆列入,较万表详细周密。
  万斯同:《晋功臣世表》。
  万斯同:《晋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东晋将相大臣年表》。
  秦锡田:《补晋异姓封爵表》。
  秦锡圭:《补晋执政表》。补订周济《晋略》之执政表,较万氏将相大① 李培栋:《晋书研究》,景蜀慧、郑小容:《晋书的修撰及成书时间》(《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0 辑)及赵俊:《唐修晋书时间考》(《史学史研究》1984 年第3 期)三文不约而同地考定为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臣年表为周密。
  万斯同:《晋方镇年表》。
  万斯同:《东晋方镇年表》。
  秦锡圭:《补晋方镇年表》。
  吴廷燮:《晋方镇年表》。
  吴廷燮,《东晋万镇年表》。吴氏两表皆远较万表秦表为详细周密。
  万斯同:《晋僭伪诸国世表》。
  万斯同:《晋僭伪诸国年表》。
  秦锡田:《补晋僭国年表》。
  张愉曾:《十六国年表》。
  万、秦、张三表皆按年以各国政权为纲。
  沈维贤:《晋五胡表》,以民族为纲。
  万斯同:《伪汉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成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赵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燕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秦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后秦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后燕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伪南燕将相大臣年表》。
  练恕:《西秦百官表》。
  缪荃孙(1844—1919):《后凉百官表》。
  缪荃孙:《南凉百官表》。
  缪荃孙:《西凉百官表》。
  缪荃孙:《北凉西官表》。
  缪荃孙:《夏百官表》。
  缪荃孙:《北燕百官表》。
  卢文弨(1717—1796):《晋书天文志校正》。
  卢文弨:《晋书礼志校正》。
  毕沅(1730—1797):《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晋书·地理志》详于西晋之初,而又不以武帝时郡县为断限。惠帝时记述己略,东晋尤为疏漏。毕氏补漏订讹凡数百条。
  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
  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分别叙述实州郡县、实州侨郡中侨州郡县,清晰有用。
  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
  钱仪吉(1783—1850):《补普兵志》。
  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
  文廷式(1856—1904):《补晋书艺文志》。
  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收录石刻一百三种,为其他补志所无。
  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
  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以上补志五家,互有详略异同,大致以文氏吴氏书为较详备。
  补表补志之外,清代周家禄、劳格皆有《晋书校勘记》,丁国钧有《晋书校文》。吴士鉴(?—1933)字絅斋,浙江钱塘人,汇集各家旧晋书佚文,和清代学者卢文弨、钱大昕、王鸣盛、赵翼、洪颐煊、张熷等诸家校勘及考订成果,编成《晋书斠注》。1928 年由刘承干出资刊刻,所以他也列名为作者之一。清代学者对《晋书》注释用力不如《三国志》之勤,吴士鉴钻研此书功力也不深,虽汇总不少史料,而时有疏忽。如《资治通鉴》胡注有助于理解《晋书》处,《斠注》未收。虽用《文选》中干宝《晋纪总论》核对《晋书》卷五所收,只注意了次要文字,《晋书》省略的几句,《斠注》反未著出,李善注也未利用。黟县姚铭恭著有《晋书纂注》,只存本纪十卷。搜集不如吴氏书之广,但本书内互证较吴书细密。《晋书斠注》性质与《三国志集解》相近,而质量不如,但仍不失为方便有用的本子。关于《晋书》的工具书,有中华书局所出张忱石编的《晋书人名索引》。
  补:其他考订著作一览。
  晋书佚文1卷(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168页
  晋书考证(清孙人龙) 北京图书馆藏稿本 清抄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6册第1-491页
  晋书校勘记5卷(清周家禄) 广雅书局刊本(初刊本缺末卷并误题周云)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丛书集成第169册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169-197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6册第585-635页 广雅本
  晋书校勘记3卷(清劳格) 读书杂识卷3-5 广雅书局刊本 丛书集成第168册
  自天文志中至阮玩传止,首尾均缺。
  晋书校文5卷(清丁国钧) 光绪20年活字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198-226页题“晋书校证”
  二十四史订补第6册第509-585页 稿本
  晋书札记5卷(清李慈铭)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227-245页
  殿本(清傅云龙校) 抄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6册第491-509页
  晋书斠注130卷(近人吴世鉴) 1928年刘氏嘉业堂刊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印本
  晋书校正1卷(清卢文弨) 群书拾补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校帝纪、天文志、礼志。二十五史补编本无帝纪。
  两晋诸帝统系图1卷(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晋书地理志证今(清程廷祚) 春秋地名辨异附刻本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5卷(清毕沅) 经训堂丛书本 历代地理志汇编本 式训堂丛书本后并入校经山房丛书
  思贤讲舍刊本 广雅书局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丛书集成第3059-60册
  新校晋书地理志1卷(清方恺) 历代地理志汇编本 广雅书局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丛书集成第3061册
  晋书地理志1卷(清方楷) 章钰旧藏抄本 疑即方恺之误
  晋书地理志注2卷(近人马与龙) 1932年湘鄂印刷公司铅印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6册第911-?页
  东晋疆域志4卷十六国疆域志16卷(清洪亮吉) 嘉庆1年刊卷施阁全集本 授经堂重刊洪北江遗书本
  历代地理志汇编本无十六国志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丛书集成第3062-64册
  苻秦疆域志补正1卷(近人张鹏一) 1919年铅印本
  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246-250页
  补晋兵志1卷(清钱仪吉) 衎石斋纪事初稿本 训纂堂丛书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丛书集成第956册
  补晋书艺文志4卷附录1卷补遗1卷刊误1卷(清丁国钧撰丁辰注) 光绪20年无锡文苑阁活字本 广雅书局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丛书集成第4-5册 丁书有常熟订氏丛书活字本,藏湖北省图书馆
  补晋书艺文志校勘札记(杨守敬)杨守敬集第7册第1379-1398页
  补晋书艺文志6卷(清文廷式) 宣统1年长沙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补晋书经籍志4卷(近人吴士鉴) 光绪21年自刻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补晋书艺文志4卷(近人黄逢元) 1926年悟庐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晋书补表25卷(清赵在翰) 人文科学研究所旧藏稿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1-389页 小积石山房印本
  
  两晋诸帝统系图1卷晋诸王世表1卷晋功臣世表1卷晋将相大臣年表1卷东晋将相大臣年表1卷晋方镇年表1卷东晋方镇年表1卷晋僭伪诸国世表1卷伪汉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成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赵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燕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秦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后秦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后燕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南燕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西秦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后凉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南凉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西凉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北凉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夏将相大臣年表1卷伪北燕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
  历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补晋宗室王侯表1卷补晋异姓封爵表1卷补晋执政表1卷补晋方镇表1卷补晋书僭国年表1卷(近人秦锡田)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泱按:补晋执政表,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题秦锡圭,又锡圭补方镇表1卷
  晋方镇年表1卷东晋方镇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东晋作一卷
  十六国年表1卷(清张愉曾) 昭代丛书乙集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十六国纪年表(清汪曰桢) 北京图书馆藏稿本
  十六国兴亡表3卷世系图1卷(清丁寿徵) 静思轩藏书记著录稿本
  晋五胡表1卷(近人沈惟贤) 学古堂日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西秦百官表1卷(清练恕) 多识录卷2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夏北燕百官表(近人缪荃孙) 艺风堂续集卷3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晋书孙恩卢循传补正(今人冯君实) 稿本
  晋书补传赞1卷(清杭世骏) 道古堂外集卷23 杭氏七种本 明辨斋丛书本
  补文立、陈寿、翁长文、李密、杜轸、何攀六篇。 二十四史订补第6册第901-911页 钱塘何氏刻本
  晋书音义(唐何超) 二十四史订补第6册第635-669页 元刻明修本
  晋书辑本(清汤球辑) 二十四史订补第6册第669-901页 钱塘何氏刻本
  晋五胡指掌(明张大?)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389-425页 昆山赵氏刻本
首页>> 文学论坛>>房玄龄 Fang Xuan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