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刊本。二捲。
作者:呂坤(1536~1618),字叔簡、卑心吾、新吾,自號抱獨居土,商丘寧陵縣人。本書成於明萬歷二十一(1593)年,是作者積卅年心血寫就的一部筆記體著作。
本書談哲理、抨時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不失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作者:呂坤(1536~1618),字叔簡、卑心吾、新吾,自號抱獨居土,商丘寧陵縣人。本書成於明萬歷二十一(1593)年,是作者積卅年心血寫就的一部筆記體著作。
本書談哲理、抨時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不失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帝範,唐朝李世民撰。此書係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論述人君之道的一部政治文獻,他在賜予子女時雲,再三叮囑,作為遺訓:"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書成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全書12篇,分上、下兩捲。言簡意賅,論證有據,凡"帝王之細,安危興廢,鹹在茲焉。"原書有賈行註與韋公肅註,均佚。本文宋時亦佚為6篇。今本係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文下有註,疑為元人文字。此書《四庫全書總目》已著錄,並刊聚珍版傳世。按虞世南《至德論》稱《金鏡帝範》,已收入《全唐文》中,即為此書。日本傳本有大正四年(1915年)三色印本,有賈行註。
司馬光有兩部書:一部是《資治通鑒》,為歷代政治傢、軍事傢所必讀;另一部就是《傢範》。司馬光自己說,《傢範》比《資治通鑒》更重要。他說;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傢。就研究立身處世和處理復雜的身邊矛盾而言,《傢範》確實比《資治通鑒》更重要,更實用。現代人需要從古訓中汲取智慧,做一個世事練達之人。《傢範》為歷代推崇為傢教的範本,全書共十九篇,係統地闡述了封建家庭的倫理關係、治傢原則,以及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之道。書中引用了許多儒傢經典中的治傢、修身格言,對我們頗有啓發還收集了大量歷代治傢有方的實例和典範,為後人樹立楷模。據史志記載,唐代狄仁傑曾著《傢範》十捲,但書已不傳。司馬光乃取前人舊名,撰成此書,以為傢教課本,後學準繩。首載《周易·傢人》卦辭以及節錄《大學》、《孝經》、《尚書·堯典》、《詩經思齊》諸篇語錄,作為全書之序。正文凡自《治傢》至《乳母》共十九篇,雜采史事中可認為後代法則者,其間亦夾有作者自論。作者認為,治傢“莫如禮”,齊傢的規範應是:為人祖者,要“ 以義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傢”;為人父者,要“愛子教之以義”;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為人子者,則應以孝為天經地義,為行動之準則。作者這種節錄諸經治傢之語為綱領。以搜集史事為例證,闡發封建大家庭的倫理關係、道德規範以及如何治傢的方法,深受封建社會士大夫的推崇,被目為家庭必備之教育課本。全書節目備具,簡明扼要,切於實用,並且其大旨歸於義理,以敏德為行動之本,是維護封建倫理綱常、修身治傢的規範。為研究古代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及具體方式、方法提供了原始材料。清康熙年間,朱軾曾評點此書,可供研究者一並參酌。主要版本有明萬歷間刻本,清《四庫全書》本,《留餘草堂叢書》本;朱氏評點本,見載於《朱文端公藏書》及《洪氏唐石經館叢書》中。
袁采,字君載,宋代信安檢(今屬浙江)人。隆興元年登進士第三,官至監登聞檢院。曾任樂清縣縣令,廉明剛直,政聲頗佳。
在樂清,袁采修縣志十捲,又著有《政和雜志》、《縣令小錄》等,可惜多亡失。《世範》一書就是作者在樂清時所著。
由於袁采對為人處事、人倫教育特別感興趣,而且也很有研究。為了在樂清這個地方淳正風俗,化導人倫,他於宋孝宗五年寫成這本《世範》。最初書名叫《俗訓》。然而,出人所料的是,該書一成,遠近便爭相抄錄。“假而錄之者頗多,不能遍應。”袁采這纔開始刻版印刷。
印行時由他的同學、府判劉鎮作序。劉鎮拿到此書時,愛不釋手,“詳味數月”,給這本書以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本書“豈唯可以行諸樂清,達諸四海可也;豈唯可以行之一時,垂諸後世可也”。就是說袁采這部書其價值足以刊行全國,流傳後世。於是,劉鎮建議袁采將書名改為《世範》。袁采謙虛地認為言過其實,但最終還是同意更名為《世範》。後世又稱《袁氏世範》。
《世範》共三捲,分睦親、處己、治傢三門。這本書論述立身處世之道不同與一般著述,其語頗有見地,且深入淺出,極具趣味,極易領會和學習。《四庫全書》在《袁氏世範》提要裏講:“其書於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又說:“大要明白切要,使覽着易知易從,固不失為《顔氏傢訓》之亞也。”
捲一睦親,主要講家庭和睦相處的道理和方法;捲二處己,論述個人修養、為人處世之道,對人一生當中經常遇到的富貴貧賤、成敗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闡述;捲三治傢,是持傢興業的一些道理,亦頗精彩。《世範》一書的論理並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齊傢的書那樣古板正統,相反,袁采思想非常激進,甚至敢於反傳統。他是從實用和近人情的角度來看待立身處世的原則的,而不是像一些老學究那樣,把“四書五經”、孔孟之道那一套倫理強加在人們頭上。譬如,袁采的《世範》提倡家庭的成員應該是平等的,父子兄弟之間都是平等的,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點,即便是傢中的長輩,也要以自己超乎別人的修養來樹立自己的威信,而不能壓服別人。子女也沒必要屈從長輩的權威。
《世範》裏有許多句子確實都是金玉良言,如:“小人當敬遠 ”;“厚於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傢成於憂懼破於怠忽”;“黨人不善知自警”。等等,不勝枚舉。《世範》傳世之後,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歷代士大夫都十分推重該書,都將它奉為至寶。今天我們在校點該書時,也深深地為書中的一些卓越深邃的見地所打動,為它對世態人倫的深刻認識所折服,認為該書的確堪稱立身處世的楷模。尤其是在今天,我們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和人際關係,瀏覽該書,如同交給你一把打開世態不解之門的鑰匙,使你能夠得心應手地處理各種復雜的世事,使你終身遠禍近福,萬事順達。
袁采的《世範》面世以來,流傳甚廣,故版本較多,我們依據《四庫全書》所收《袁氏世範》為底本,進行校註。對於原書中的訛誤之處,隨手改正,不再另出校勘記。為便於讀者閱讀理解,譯文采用譯述的方法,旨在充分闡明其道理。同時,在每一篇之後,加點評文字,或錄歷代立身處世的故事,與正文相參;或剖析原文,以解讀者之惑。另外,為了讀者閱讀方便,我們在每一段原文之前都加擬了標題,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此一並註明。
由於學識水平有限,點校過程中,疏漏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方傢不吝賜教。
修遠於1998年11月3日
《四庫全書·世範》提要
臣等謹案:《袁氏世範》三捲,宋袁采撰。考衢州府志,采字君載,信安人,登進士第三,宰劇邑,以廉明剛直稱,仕至監登聞檢院。陳振孫《書錄解題》稱:采嘗宰樂清,修縣志十捲。王圻績《文獻通考》又稱:其令政和,時著有《政和雜志》、《縣令小錄》。今皆不傳。是編即其在樂清時所作,分睦親、處己、治傢三門,題曰:《訓俗》。府判劉鎮為之序,始更名《世範》。其書於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所以砥礪末俗者,極為篤摯。雖傢塾訓蒙之書,意求通俗,詞句不免於鄙淺,然大要明白切要,使覽者易知易從,固不失為《顔氏傢訓》之亞也。明陳繼儒嘗刻之秘笈中,字句訛脫特甚。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宋本互相校勘,補遺正誤。仍從《文獻通考》所載,勒為三捲雲。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總校官:臣陸費墀袁氏
在樂清,袁采修縣志十捲,又著有《政和雜志》、《縣令小錄》等,可惜多亡失。《世範》一書就是作者在樂清時所著。
由於袁采對為人處事、人倫教育特別感興趣,而且也很有研究。為了在樂清這個地方淳正風俗,化導人倫,他於宋孝宗五年寫成這本《世範》。最初書名叫《俗訓》。然而,出人所料的是,該書一成,遠近便爭相抄錄。“假而錄之者頗多,不能遍應。”袁采這纔開始刻版印刷。
印行時由他的同學、府判劉鎮作序。劉鎮拿到此書時,愛不釋手,“詳味數月”,給這本書以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本書“豈唯可以行諸樂清,達諸四海可也;豈唯可以行之一時,垂諸後世可也”。就是說袁采這部書其價值足以刊行全國,流傳後世。於是,劉鎮建議袁采將書名改為《世範》。袁采謙虛地認為言過其實,但最終還是同意更名為《世範》。後世又稱《袁氏世範》。
《世範》共三捲,分睦親、處己、治傢三門。這本書論述立身處世之道不同與一般著述,其語頗有見地,且深入淺出,極具趣味,極易領會和學習。《四庫全書》在《袁氏世範》提要裏講:“其書於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又說:“大要明白切要,使覽着易知易從,固不失為《顔氏傢訓》之亞也。”
捲一睦親,主要講家庭和睦相處的道理和方法;捲二處己,論述個人修養、為人處世之道,對人一生當中經常遇到的富貴貧賤、成敗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闡述;捲三治傢,是持傢興業的一些道理,亦頗精彩。《世範》一書的論理並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齊傢的書那樣古板正統,相反,袁采思想非常激進,甚至敢於反傳統。他是從實用和近人情的角度來看待立身處世的原則的,而不是像一些老學究那樣,把“四書五經”、孔孟之道那一套倫理強加在人們頭上。譬如,袁采的《世範》提倡家庭的成員應該是平等的,父子兄弟之間都是平等的,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點,即便是傢中的長輩,也要以自己超乎別人的修養來樹立自己的威信,而不能壓服別人。子女也沒必要屈從長輩的權威。
《世範》裏有許多句子確實都是金玉良言,如:“小人當敬遠 ”;“厚於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傢成於憂懼破於怠忽”;“黨人不善知自警”。等等,不勝枚舉。《世範》傳世之後,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歷代士大夫都十分推重該書,都將它奉為至寶。今天我們在校點該書時,也深深地為書中的一些卓越深邃的見地所打動,為它對世態人倫的深刻認識所折服,認為該書的確堪稱立身處世的楷模。尤其是在今天,我們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和人際關係,瀏覽該書,如同交給你一把打開世態不解之門的鑰匙,使你能夠得心應手地處理各種復雜的世事,使你終身遠禍近福,萬事順達。
袁采的《世範》面世以來,流傳甚廣,故版本較多,我們依據《四庫全書》所收《袁氏世範》為底本,進行校註。對於原書中的訛誤之處,隨手改正,不再另出校勘記。為便於讀者閱讀理解,譯文采用譯述的方法,旨在充分闡明其道理。同時,在每一篇之後,加點評文字,或錄歷代立身處世的故事,與正文相參;或剖析原文,以解讀者之惑。另外,為了讀者閱讀方便,我們在每一段原文之前都加擬了標題,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此一並註明。
由於學識水平有限,點校過程中,疏漏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方傢不吝賜教。
修遠於1998年11月3日
《四庫全書·世範》提要
臣等謹案:《袁氏世範》三捲,宋袁采撰。考衢州府志,采字君載,信安人,登進士第三,宰劇邑,以廉明剛直稱,仕至監登聞檢院。陳振孫《書錄解題》稱:采嘗宰樂清,修縣志十捲。王圻績《文獻通考》又稱:其令政和,時著有《政和雜志》、《縣令小錄》。今皆不傳。是編即其在樂清時所作,分睦親、處己、治傢三門,題曰:《訓俗》。府判劉鎮為之序,始更名《世範》。其書於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所以砥礪末俗者,極為篤摯。雖傢塾訓蒙之書,意求通俗,詞句不免於鄙淺,然大要明白切要,使覽者易知易從,固不失為《顔氏傢訓》之亞也。明陳繼儒嘗刻之秘笈中,字句訛脫特甚。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宋本互相校勘,補遺正誤。仍從《文獻通考》所載,勒為三捲雲。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總校官:臣陸費墀袁氏
徐幹散文,主要有《中論》一書。此書寫作主旨是:"常欲損世之有□、益俗之不足,見辭人美麗之文並時而作,曾無闡弘大義、敷散道教、上求聖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廢詩、賦、頌、銘、贊之文,著《中論》之書二十二篇"(《中論序》)。今存輯本分上、下兩捲,上捲10篇,多論述處事原則和品德修養,下捲10篇,大部分論述君臣關係和政治機微,因此,它是一部有關倫理及政治的論集。其思想傾嚮,大體上遵奉儒傢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時,也受道傢、法傢的某些影響。《中論》對時弊有所針砭,不過作者持論比較中庸謹慎,一般不指斥時事,所以顯得辭旨邈遠,較少鋒芒。與同時的仲長統《昌言》相比,其揭露現實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銳性,都有所遜色。《中論》的語言比較平實,論證講求邏輯、條理貫通,還不失為一部較好的論說文專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專著。
西漢劉嚮撰。原本三十捲,至北宋初僅存十捲。後經曾鞏搜輯整理,仍釐為十捲。內《雜事》五捲,《刺奢》一捲,《節士》二捲,《善謀》二捲。採集舜、禹時代至漢代史事和傳說,分類編纂,所記史事與《左傳》、《戰國策》、《史記》等頗有出入。作者尚編有《說苑》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西銘》原名《訂頑》,為《正蒙乾稱篇》中的一部分,張載曾將其錄於學堂雙牖的右側,題為《訂頑》,後程頤將《訂頑》改稱為《西銘》,纔有此獨立之篇名。
此篇之核心思想在於:以乾坤,天地,和父母(含男女,夫婦及家庭)為一體,以乾坤確立起感通之德能,闡明此德能如何從個體之身位嚮家庭或傢政展開,並推達到天下。隱而不顯的是“氣之本體”感發的思想,是氣之感通性貫穿其間,如果離開了“氣”的貫通和感通性的話題,是不會有文本語句之層層展開的。這也與張載本人的“氣本論”是相通,而乾坤之說源於《易經》,與陰陽之氣的理論也相關。
此篇雖“大抵皆古人說話集來”(《朱子語類》捲九十八),但全部由儒傢典籍中引證事例。可以把它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思想之發揮,後一部分是具體之事例的列舉。觀其文字,確實大抵“皆”是對儒傢四書五經的字句的采擷,這恰好反映了那個時代以及張子本人寫作方式的特點
此篇之核心思想在於:以乾坤,天地,和父母(含男女,夫婦及家庭)為一體,以乾坤確立起感通之德能,闡明此德能如何從個體之身位嚮家庭或傢政展開,並推達到天下。隱而不顯的是“氣之本體”感發的思想,是氣之感通性貫穿其間,如果離開了“氣”的貫通和感通性的話題,是不會有文本語句之層層展開的。這也與張載本人的“氣本論”是相通,而乾坤之說源於《易經》,與陰陽之氣的理論也相關。
此篇雖“大抵皆古人說話集來”(《朱子語類》捲九十八),但全部由儒傢典籍中引證事例。可以把它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思想之發揮,後一部分是具體之事例的列舉。觀其文字,確實大抵“皆”是對儒傢四書五經的字句的采擷,這恰好反映了那個時代以及張子本人寫作方式的特點
王通,字仲淹,生幹隋文帝開皇四年( 584年),卒於隋煬帝大業十三年( 617年)。隋河東郡竜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鄉)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傢,死後,門弟子私謚為“文中子”。
王通好自求名,模仿孔子作《續六經》,在河汾講學時,便以“王孔子”自詡。這樣一個華而不實的人,他的《續六經》自然不會有什麽學術價值,所以在唐代就大多散失無存了。今存《元經》一書,題王通撰,薛收傳,阮逸註,實出於偽造,前入辨之已明。
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說》一書。《中說》一書,有人疑其為偽作,但大多數學者認為,此書雖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門弟子姚義、薛收匯編而成的,大體上是弟子們對其師言行的回憶和追錄。不過,此書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裏後,福寺對其重新分類編排,在這個過程中,加進了許多吹噓王通的不實之詞,以至後人疑其為偽作。其實,《中說》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朱熹就講過:“《中說》一書如子弟記他言行,也煞有好處。雖雲其中是後人假托,不會假得許多,須具有個人坯模,如此方裝點得成。”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中說》所反映的王通思想,還是有許多可貴之處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復王道政治為目標,倡導實行“仁政”,主張“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有進步性;在哲學上,王通致力於探究“天人之事”,圍繞“天人”關係這個核心,闡述了他關於自然觀、發展現、認識論和歷史觀等方面的思想,表現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嚮和主變思想,在文學上,王通論文主理,論詩主政教之用,論文辭主約、達、典、則,主張改革文風。這些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王通好自求名,模仿孔子作《續六經》,在河汾講學時,便以“王孔子”自詡。這樣一個華而不實的人,他的《續六經》自然不會有什麽學術價值,所以在唐代就大多散失無存了。今存《元經》一書,題王通撰,薛收傳,阮逸註,實出於偽造,前入辨之已明。
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說》一書。《中說》一書,有人疑其為偽作,但大多數學者認為,此書雖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門弟子姚義、薛收匯編而成的,大體上是弟子們對其師言行的回憶和追錄。不過,此書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裏後,福寺對其重新分類編排,在這個過程中,加進了許多吹噓王通的不實之詞,以至後人疑其為偽作。其實,《中說》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朱熹就講過:“《中說》一書如子弟記他言行,也煞有好處。雖雲其中是後人假托,不會假得許多,須具有個人坯模,如此方裝點得成。”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中說》所反映的王通思想,還是有許多可貴之處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復王道政治為目標,倡導實行“仁政”,主張“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有進步性;在哲學上,王通致力於探究“天人之事”,圍繞“天人”關係這個核心,闡述了他關於自然觀、發展現、認識論和歷史觀等方面的思想,表現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嚮和主變思想,在文學上,王通論文主理,論詩主政教之用,論文辭主約、達、典、則,主張改革文風。這些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註,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註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註釋校訂者纔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
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啓雄。 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
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啓雄。 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
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藴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
說苑成書於西漢末年,是劉嚮輯錄朝野藏書而成的雜着類編,體例類似《國語》、《戰國策》,以記言為主兼采記事,主旨是通過書中歷史人物的言論事例來勸誡君臣,闡述儒傢選賢尊賢的治國理念。
此外,也載錄其他學派人物的言談事跡乃至許多「街談巷議」的小說傢言、可補《國語》、《戰國策》的不足,提供另一種角度來觀察歷史
說苑成書於西漢末年,是劉嚮輯錄朝野藏書而成的雜着類編,體例類似《國語》、《戰國策》,以記言為主兼采記事,主旨是通過書中歷史人物的言論事例來勸誡君臣,闡述儒傢選賢尊賢的治國理念。
此外,也載錄其他學派人物的言談事跡乃至許多「街談巷議」的小說傢言、可補《國語》、《戰國策》的不足,提供另一種角度來觀察歷史
《賈誼新書》是西漢賈誼撰寫的政論名著。又稱《新書》。全書分為事勢、連語、雜事三部分。其中事勢是政論文字,連語大體是說理和講學文字,雜事是雜記。作者在哲學上繼承老子和旬子的唯物主義思想,對“道”多所闡發,並把“道”具體運用於治國。否認人格神和造物主,承認萬物由天地、陰陽二氣自然産生,周流不息,變化無窮。在社會倫理方面,運用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出幾十對互相矛盾的社會品質,承認事物之間的對立與轉化,強調改變法令制度,變無為有為。其中著名的《過秦論》一篇,總結秦亡國教訓,尤為深刻。其他諸篇則針對時弊,提出了削藩強邊,加強中央集權,重本抑末,註重禮儀等等措施。是研究當時政論、經濟和思想狀況的寶貴資料。
《申鑒》是中國東漢末思想傢荀悅的政治、哲學論著。《後漢書》本傳說,荀悅志在匡輔獻帝,因曹操攬政,“謀無所用,乃作《申鑒》”。意為重申歷史經驗,供皇帝藉鑒。全書5,包括《政體》、《時事》、《俗嫌》《雜言上》、《雜言下》 5篇。《政體》篇論述治國為政的根本原則與方法;《時事》篇論述當時所宜實行的若幹具體政策和制度;《俗嫌》篇批評世俗盛行的卜筮、禁忌、祈請、神仙方術、讖緯等宗教迷信;《雜言》上下篇體列與揚雄的《法言》相近,討論學習、修養、人性善惡等問題。明代黃省曾做了註釋,有明嘉靖四年(1525)黃氏文始堂刊本,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印明文始堂本等。
《申鑒》有明黃省曾所作註,《四庫全書總目》稱其“引據博洽,多得悅旨”。有《竜溪精捨叢書》本、《小萬卷樓叢書》本以及《四部叢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申鑒》有明黃省曾所作註,《四庫全書總目》稱其“引據博洽,多得悅旨”。有《竜溪精捨叢書》本、《小萬卷樓叢書》本以及《四部叢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忠經》——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忠經》,東漢馬融撰。馬融(79~166),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名將馬援之從孫。知識淵博,遍註群經,是東漢著名經古文學家。
《忠經》是係統總結忠德的專門經典,馬融因為有《孝經》而無《忠經》,故作此書來補闕,全篇共十八章。《天地神明章》把忠說成是天地間的至理至德,是評價人們行為的最高準則。“昔在至理,上下一德。……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的要點在於“一其心”,忠的作用是“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鬼神,而況於人乎”。《忠經》對於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須各盡其忠,且盡忠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止其身,盡心者則洪於遠”(《盡忠章》)。《忠經》提出了許多對後世忠德觀念有深遠影響的重要原則,例如“善莫大於忠,惡莫大於不忠”(《證應章》),“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辯忠章》)等等。由此可見,《忠經》不僅反映了兩漢時期忠德的主要內容,而且標志着春秋時期所産生的忠德觀念已發展成為較係統的,完整的忠德學說。
《忠經》,東漢馬融撰。馬融(79~166),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名將馬援之從孫。知識淵博,遍註群經,是東漢著名經古文學家。
《忠經》是係統總結忠德的專門經典,馬融因為有《孝經》而無《忠經》,故作此書來補闕,全篇共十八章。《天地神明章》把忠說成是天地間的至理至德,是評價人們行為的最高準則。“昔在至理,上下一德。……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的要點在於“一其心”,忠的作用是“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鬼神,而況於人乎”。《忠經》對於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須各盡其忠,且盡忠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止其身,盡心者則洪於遠”(《盡忠章》)。《忠經》提出了許多對後世忠德觀念有深遠影響的重要原則,例如“善莫大於忠,惡莫大於不忠”(《證應章》),“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辯忠章》)等等。由此可見,《忠經》不僅反映了兩漢時期忠德的主要內容,而且標志着春秋時期所産生的忠德觀念已發展成為較係統的,完整的忠德學說。
漢 荀悅撰 明 黃省曾註
《????鐵論》是根據著名的“????鐵會議”記錄撰寫的重要史書,作者是西漢的桓寬,桓寬字次公,在漢宣帝時舉為郎,後任廬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下詔將各郡國推舉的賢良文學人士聚集京城,調查民間疾苦。這次聚會上,賢良文學們提出,????鐵官府壟斷專營和“平準均輸”等經濟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要原因,所以請求廢除????、鐵和酒的官府專營,並取消均輸官。
《童蒙訓》三捲,宋呂本中撰。本中有《春秋集解》,已著錄。是書其傢塾訓課之本也。本中北宋故傢,及見元祐遺老,師友傳授,具有淵源。故其所記多正論格言,大抵皆根本經訓,務切實用。於立身從政之道,深有所裨。中間如申顔、李潛、田腴、張琪、侯無可諸人,其事跡史多失傳,賴此猶可以考見大略。固不僅為幼學啓迪之資矣。考朱子《答呂祖謙書》,有捨人丈所著《童蒙訓》極論詩文必以蘇黃為法之語,此本無之。其他書所引論詩諸說,亦皆不見於書內。故何焯跋疑其但節錄要語而成,已非原本。然刪削舊文,不過簡其精華,除其枝蔓,何以近語錄者全存,近詩話者全汰?以意推求,殆洛、蜀之黨既分,傳是書者輕詞章而重道學,不欲以眉山緒論錯雜其間,遂刊除其論文之語,定為此本歟。其書初刊於長沙,又刊於竜溪,訛舛頗甚。嘉定乙亥,婺州守邱壽雋重校刊之,有樓昉所為跋。後紹定己醜,眉山李埴守郡,得本於提刑呂祖烈,復鋟木於玉山堂。今所傳本,即明人依宋槧翻雕。行款字畫,一仍其舊,最為善本。今亦悉從之焉。
《孔叢子》,舊題陳勝博士孔鮒撰。現存的版本有七捲和三捲兩種係統,篇數皆為23篇,兩種傳本除分捲不同外,並無太大的差異。其中,1至21篇,是《孔叢子》,內容由孔子(1至4篇)、子思(5至10篇)、子高(12至14篇)、子順(15至17篇)、子魚(18至21篇)五位孔氏人物的言行記錄,加上屬訓詁材料的第11篇〈小爾雅〉所構成。第22、23篇為〈連叢子〉上下,上篇記載了孔臧的賦與書信、子豐的言談事跡及相關世係,下篇則為孔季彥的言談記錄。各篇的篇名,大抵與該篇的內容有關,如〈論書篇〉收錄孔子論《尚書》的言論。〈對魏王〉為魏王與子高的問答記錄。
《近思錄》是中國古代儒傢思想文化發展成熟的理論形態,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水平;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子的讀經方法,對我們今天讀經很有啓發藉鑒意義;科學的治學次序、方法,治學當行與不當為之事,對當今的教育者、讀經者均有指導意義、藉鑒價值;讀經當然不應捨棄之.
《北溪字義》二捲,宋陳淳撰。淳字安卿,號北溪,竜溪人。嘉定十年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未上而卒。事跡具《宋史》本傳。此編為其門人清源王雋所錄,以四書字義分二十有六門,每拈一字,詳論原委,旁引麯證,以暢其論。初刻於永嘉趙氏,又有清漳本,刻於宋淳祐間,即九華葉信原本也。舊版散佚,明弘治庚戌始重刻。復有四明豐慶本,增減互異。近惟桐川施氏本為較詳,然亦有大全所引而施氏本未收者。此本乃國朝顧秀虎校正諸本之異同,復取散見於他書者錄為補遺一捲。又附以嚴陵講義四條:曰道學體統,曰師友淵源,曰用工節目,曰讀書次第。乃淳嘉定九年待試中歸過嚴陵,郡守鄭之悌延講郡庠時作也。考淳同時有程端蒙者,亦撰《性理字訓》一捲,其大旨亦與淳同。然書頗淺陋,故趙汸答汪德懋《性理字訓》疑問書(案:《汸東山集》誤作《性理字義》),稱其為初學者設。今惟錄淳此書,而端蒙之書則姑附存其目焉。
《揚子法言》十捲,漢揚雄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錄在捲後,景祐初,宋鹹引之以冠篇首,或謂始於唐仲友,非也。自秦焚書之後,孔子之學不絶如綫,雄獨起而任之,故韓愈以其與孟、荀並稱。而司馬光尤好雄學,且謂:“孟子好《詩》、《書》,荀子好《禮》,揚子好《易》。孟文直而顯,荀文富而麗,揚文簡而奧。惟簡而奧,故難知。”其與雄者,至矣!是《法言》者,為擬《論語》而作。《論語》出於群弟子之所記,豈孔子自為哉?雄擬之,僭矣!至其甚者,又撰《太玄》以擬《易》。所謂《首》、《衝》、《錯》、《測》、《攡》、《瑩》、《數》、《文》、《掜》、《圖》、《苦》、之類,皆足以使人怪駭。由其自得者少,故言辭愈似而愈不似也。嗚呼!雄不足責也。光以二代偉人,乃膠固雄學,復述《潛虛》以擬《玄》,抑又何說哉?餘因為之長嘆!雄之事,經考亭朱子論定者,則未遑及也。
本書是南宋大儒朱熹與其門人對答的集錄。全書共一百四十捲,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編成,書的全名是朱子語類大全。朱子歿後,黎靖德收集其門人分記的語錄(朱子所講的話),將之編輯起來,並按其內容分類為二十六個項目。語類的內容生動,極具魁力。其中密佈着師徒間緊湊的對答,且以口語式的文體記錄下來,使朱子精深細緻的哲學觀點,變得極為平易而實用。
中國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類編排,於鹹淳二年(1270年)刊為《朱子語類大全)140捲,即今通行本《朱子語類》。此書編排次第,首論理氣、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問題,以太極、理為天地之始;次釋心性情意、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論知行、力行、讀書、為學之方等認識方法。又分論《四書》、《五經》,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張朱為傳此理者,排釋老、明道統。《朱子語類》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內容豐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鹹淳二年《朱子語類》書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陳煒刻本、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廣州書局本等。中華書局有排印本。
中國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類編排,於鹹淳二年(1270年)刊為《朱子語類大全)140捲,即今通行本《朱子語類》。此書編排次第,首論理氣、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問題,以太極、理為天地之始;次釋心性情意、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論知行、力行、讀書、為學之方等認識方法。又分論《四書》、《五經》,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張朱為傳此理者,排釋老、明道統。《朱子語類》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內容豐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鹹淳二年《朱子語類》書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陳煒刻本、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廣州書局本等。中華書局有排印本。
《楓山語錄》一捲,明章懋撰。懋字德懋,別號闇然子,蘭溪人。成化丙戌會試第一。改庶吉士,授編修。會上元內宴,命作鰲山燈詩,不奉詔,且以疏諫, 黜為臨武知縣。弘治正德間纍官南京禮部尚書,致仕。事跡具《明史•本傳》。崔銑《明臣十節》曰:成化中白沙陳獻章,學禪而疏,一峰羅倫,尚直而率,定山莊 泉,好名而無實,皆負巨望焉。楓山章公懋,質約淳雅,潛修默成,年甫四十,棄官還郡。賀諫議欽,鄭御史已皆責公交疏於陳。莊公遜謝之後,白沙受清秩而交 泛。一峰行鄉約而戮族人。莊晚年又仕而敗,惟章公德行無瑕雲雲。其在明代,可雲不愧醇儒。是編捲帙不多,分為五類,曰學術,曰政治,曰藝文,曰人物,曰拾 遺。其學術政治雖人人習見之理,而明白醇正,不失為儒者之言。藝文諸條,持論亦極平允,不似講學家動以載道為詞。其評騭人物,於陳獻章獨有微詞。則懋之學 主篤實,而獻章或入玄虛也。然獻章出處之間,稍有遺議。而懋人品高潔,始終負一代重望,則篤實鮮失之明驗矣。又謂鬍居仁不適於用,似亦有見。惟推尊吳與弼 太過,則頗有所不可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