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其它古典
  《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以后此书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刊时改名《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内容上均同《智囊补》。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依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
  清代小说。七回。
  不题撰人。
  本书为《比目鱼》的上部。叙述谭楚玉和刘藐姑夫妻偕亡守节的故事。
  比目鱼
  作者:不署撰人
  
  第一回 谭楚玉远游吴越 刘藐姑屈志梨园 第二回 倾城貌风前露秀 概世才戏场安身
  第三回 定姻缘曲词传简 改正生戏房调情 第四回 一乡人共尊万贯 用千金强图藐姑
  第五回 刘绛仙将身代女 钱二衙巧说情人 第六回 赖婚姻堂前巧辩 受财礼誓不回心
  第七回 借戏文台前辱骂 守节义夫妇偕亡 第八回 钱万贯为色被打 县三衙巧讯得赃
  第九回 东洋海宴公显圣 水晶宫夫妇回生 第十回 山大王被火兵败 慕兵备挂印归田
  第十—回 慕渔翁主仆聚乐 刘藐姑夫妻回生 第十二回 贺婚姻四友劝酒 谐琴瑟二次合卺
  第十三回 谭楚玉衣锦还乡 刘绛仙船头认女 第十四回 谭楚玉斩寇立功 莫渔翁山村获罪
  第十五回 真兵备面骂楚五 假兵备遗害慕公 第十六回 谭官人报恩雪耻 慕介容招隐埋名
  《断鸿零雁记》(1912年),被誉为“民国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写自己飘零的身世和悲剧性的爱情。主人公三郎幼年倍受欺凌,孤苦伶仃,长大以后又经历了种种坎坷。他东渡日本寻找生母,母子重逢之后,三郎的日本表妹静子爱上了他。静子对三郎一片痴情。母亲和姨母也赞成这门亲事,但三郎犹豫不决。虽然他对静子也有感情,但他不敢再次面对爱情,对静子避而远之。原来,三郎在中国有未婚妻雪梅,雪梅对爱情坚贞不渝,因为三郎之父破产,雪梅之父嫌贫爱富而悔婚。三郎深深地爱着雪梅,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一气之下出家了。虽然身在佛门,他仍然无法斩断世俗的烦恼:不明身世的困惑、儿女之情的纠缠,于是他下山寻找答案。雪梅因痴恋三郎,资助他东渡寻母,最后,父母逼她改嫁时,绝食身亡以殉情。故事的最后,三郎到雪梅的故宅凭吊她的墓地,在一片悲痛的气氛中结束,笼罩着一种末世的凄凉、窒息,以及对人的心灵的压抑。
  作者:徐述夔 校点:李虹 序:赵锋、董晓宇
  全书十六卷,即十六回,有清代刊本,书署“五色石主人编”。作者即《五色石》、《八洞天》的作者徐述夔(1701?一1763?)。徐述夔,原名庚雅,字孝文,江苏东台人,乾隆年间中过举人,后官知县。他因其所著《一柱楼诗》等书中,多有怀念前明、诋毁满清之语,故酿成诗案文字狱,在死后遭剖棺戮尸之祸,其生平所著亦遭禁毁。本书写主人公书生董闻的遭遇,有文字狱之祸,竟与作者自己后来的灾祸暗合,可谓奇事。书中写出了科举落榜文人的种种心态,表现出作者的一定胆识。同时,本书情节复杂,结构严谨,语言也较流畅,堪称佳作。
痴人说梦记
旅生 Lv Sheng阅读
  据《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该词目的作者林薇说,“小说旨在探索改造中国之路,以人物宁孙谋、魏淡然影射康有为、梁启超,黎浪夫影射孙中山;小说主人公贾希仙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以贾希仙开辟仙人岛的成功反衬宁、魏变法和黎浪夫革命的失败,岛主叫做公仆,设上、下议院,岛民皆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这是晚清时代人们所构想的资本主义蓝图。”林微又说,“小说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流露了对现实中国的悲观心理,首、中、尾3个梦相贯串,暗示作者对中国之命运的思考。”
  一反当时小说内容纤弱感伤的颓废格调,表现了高昂豪放的英雄情致,异军突起,令人耳目一新。作品不仅写各地义师战绩,英雄气概和战斗场面,而且对投降清廷的汉奸给以无情鞭挞,立场鲜明,思想性极强,主题开掘很深,在同时期小说作品中比较突出。
曹雪芹毒杀雍正帝
霍国玲 Huo Guoling阅读
  雍正暴亡于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死因不明,因此引起人们的猜测,以致出现吕四娘刺死雍正帝传说。经史学家们论证,雍正之死最大可能是吞食了毒丹。但雍正平日所食之丹(名为"既济丹")系有益无害之物,引起他暴亡之丹应是含有剧毒另一种。值得重视的是:在他驾崩前十四天,圆明园恰恰购进了一种毒性很强的炼丹原料--二百斤牛舌头黑铅--此前却从未进过。由此来看,雍正之死实属他杀。那么,此毒丹由谁所制作?由谁传入宫中?又由谁诱雍正吞食?因何要将雍正置于死地?《红楼梦》有回前诗云:"有朝敲破蒙头瓮(甕)。"又云:"微密久藏偏自露,幻中梦里语惊人。"王熙凤亦说:"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本书采取内证和外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红楼梦》作者如何将"久藏"之"微密""自露"于书中--读者读完此书,自会明了雍正帝暴亡之谜--原来是被曹雪芹和林黛玉原型竺香玉联手毒杀的。
  东方出版社 出版 作者:霍国玲 紫军
  警世阴阳梦
  作者:长安道人国清
  分“阳梦”30回,写明末魏忠贤由困厄、发迹到灭亡的经过。“阴梦”10回,叙魏忠贤死后在阴司所受的报应。此书仅有明崇祯元年(1628)刊本,至今未发现其他传本。原书题“长安道人国清编次”。
  引首
  醒言
  第一回 琢州聚党
  第二回 京都充役
  第三回 樗蒲赛色
  第四回 青楼竞赏
  第五回 落魄潜踪
  第六回 患疡觅死
  第七回 荒词投宿
  第八回 旅店乞食
  第九回 相士赠金
  第十回 中宦容身
  第十一回 内廷进用
  第十二回 上宠招权
  第十三回 计杀王安
  第十四回 结好妖姆
  第十五回 朋奸窃柄
  第十六回 设机矫命
  第十七回 诬害忠良
  第十八回 肆毒宫闱
  第十九回 擅立内操
  第二十回 布置外镇
  第二十一回 御前走马
  第二十二回 戏舟海子
  第二十三回 筑城看边
  第二十四回 进香酬愿
  第二十五回 假功冒爵
  第二十六回 建祠伏兵
  第二十七回 祝寿指迷
  第二十八回 晏驾解谋
  第二十九回 合疏锄奸
  第三十回 邻县投缳
  第三十一回 道人游梦
  第三十二回 忠魂历对
  第三十三回 阴报不爽
  第三十四回 地狱惨凄
  第三十五回 奸雄互辨
  第三十六回 神司勘问
  第三十七回 冤业变相
  第三十八回 善恶明鉴
  第三十九回 群仙法会
  第四十回 道人出梦
  魏阉全传
  作者:佚名
  主要人物表
  总论
  第一回 朱工部筑堤焚蛇穴 碧霞君显圣降灵签
  第二回魏丑驴迎春逞百技侯一娘永夜引情郎
  第三回陈老店小魏偷情飞盖园妖蛇托孕
  第四回赖风月牛三使势断吉凶跛老灼龟
  第五回魏丑驴露财招祸侯一娘盗马逃生
  第六回 客印月初会明珠 石林庄三孽聚义
  第七回 侯一娘入京访旧 王夫人念故周贫
  第八回 程中书湖广清矿税 冯参政汉水溺群奸
  第九回 魏云卿金牌认叔侄 倪文焕税监拜门生
  第十回 洪济闸显圣斥奸 峰山村射妖获偶
  第十一回 魏进忠旅次成亲 田尔耕窝赌受辱
  第十二回 傅如玉义激劝夫 魏进忠他乡遇妹
  第十三回 客印月怜旧分珠 侯秋鸿传春窃玉
  第十四回 魏进忠义释摩天手 侯七官智赚铎头瘟
  第十五回 侯少野窥破蝶蜂情 周逢春摔死鸳鸯叩
  第十六回 周公子钱神救命 何道人炉火贻灾
  第十七回 涿州城大奸染疠 泰山庙小道怜贫
  第十八回 河柳畔遇难成阉 山石边逢僧脱难
  第十九回 入灵崖魏进忠采药 决富贵白太始谈星
  第二十回 达观师兵解释厄 魏进忠应选入宫
  第二十一回 郭侍郎经筵叱陈保 魏监门独力撼张差
  第二十二回 御花园嫔妃拾翠 漪兰殿保姆怀春
  第二十三回 谏移宫杨涟捧日 诛刘保魏监侵权
  第二十四回 田尔耕献金认父 乜淑英赴会遭罗
  第二十五回 跛头陀幻术惑愚民 田知县贪财激大变
  第二十六回 刘鸿儒劫狱陷三县 萧游击战败叩禅庵
  第二十七回 傅应星奉书求救 空空儿破法除妖
  第二十八回 魏忠贤忍心杀卜喜 李永贞毒计害王安
  第二十九回 劝御驾龙池讲武 僭乘舆泰岳行香
  第三十回 侯秋鸿忠言劝主 崔呈秀避祸为儿
  第三十一回 杨副都劾奸解组 万工部忤恶亡身
  第三十二回 定天罡尽驱善类 拷文言陷害诸贤
  第三十三回 许指挥断狱媚奸 冯翰林献珠拜相
  第三十四回 倪文焕巧献投名状 李织造逼上害贤书
  第三十五回 击缇骑五人仗义 代输赃两县怀恩
  第三十六回 周蓼洲慷慨成仁 熊芝冈从容就义
  第三十七回 魏忠贤屈杀刘知府 傅应星忿击张金吾
  第三十八回 孟婆师飞剑褉奸魄 魏忠贤开例玷儒绅
  第三十九回 广搜括扬民受毒 冒功名贼子分茆
  第四十回 据灾异远逐直臣 假缉捕枉害良善
  第四十一回 枭奴卖主列冠裳 恶宦媚权毒桑梓
  第四十二回 建生祠众机户作俑 配宫墙林祭酒拂衣
  第四十三回 无端造隙驱皇戚 没影叨封拜上公
  第四十四回 进谄谀祠内生芝 征祥瑞河南出玺
  第四十五回 觅佳丽边帅献姬 庆生辰干儿争宠
  第四十六回 陈玄朗幻化点奸雄 魏忠贤行边杀猎户
  第四十七回 封王侯怒逐本兵 谋九锡妄图居摄
  第四十八回 转司马少华纳赂 贬凤阳巨恶投环
  第四十九回 旧婢仗义赎尸 孽子褉官伏罪
  第五十回 明怀宗旌忠诛恶党 碧霞君说劫解沉冤
  此作以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为主要线索,写出了日本吞灭朝鲜后的惨痛情景,以及朝鲜志士奋起救国的事迹。书中重大事件与主要人物大都有史实为依据,为第一回到第七回写日本政府起用伊藤博文逐渐使国力强盛起来,转而策划逐步吞灭朝鲜和进而制服中国。朝鲜处于被日本吞噬的危险境地。安重根由父亲带领到平壤在爱国将领云在霄处避难,但在途中其父被日人杀死。爱国志士侯元首因进行反对日本侵略的活动失败,被迫也到云家作家庭教师,从而与安重根等结为爱国志士。
  语云:知多世事胸襟阔,识透人情眼界宽。知识两字,由于自己之想象而明,亦由闻人之谈论而得也。尝见街头巷尾,月下灯前,闲坐成群,未尝无语。但所论多无紧要之事,未足以有补身心,或有谈及因果报应,则有听有不听焉,且有抽身而去者矣。非言语不通,实事情未得趣也。惟讲得有趣,方能入人耳,动人心,而留人余步矣。善打鼓者,多打鼓边;善讲古者,须谈别致。讲得深奥,妇孺难知。惟以俗情俗语之说通之,而人皆易晓矣,且津津有味矣。
  诵读之暇,采古事数则,有时说起,听者忘疲。因付之梓人,以备世之好言趣致者。
首页>> 文学论坛>>其它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