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高士传》分上、中、下三卷,采尧、舜、夏、商、周、秦、汉、魏古今八代之士,立91传,其中《长沮桀溺》、《鲁二徵士》一传记2人,《四皓》一传记4人,共记96人。立传的标准,用皇甫谧自己的话说是“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皇甫谧·高士传序》)。按照这个标准,被孔子、司马迁称颂过的伯夷、叔齐,被班固表彰过的“两龚”即龚胜、龚舍,也不在立传之列。伯夷、叔齐宁肯饿死,耻食周粟,执节很高,但毕竟有过“叩马而谏”的自屈行为;两龚断然拒绝出仕新莽,晚节很好,但早年总是出过仕的。因此,皇甫谧《高士传》记载的96名高士全是经过旁推毖纬、钩探九流、水中澄金而得到的没有出过仕的“高让之士”(《高士传序》)。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及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社会生活,甚至于一个侧面的社会历史。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05名妇女的故事。这七卷是: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传。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宫廷动荡多有外戚影子。刘向认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应当从皇帝周边的人开始教育,因此写成此书,以劝谏皇帝、嫔妃及外戚。《列女传》选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对妇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赞扬的内容在现在的多数人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传》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些故事流传至今,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自该书。后来,中国的史书多有专门的篇章记叙各朝妇女事迹,随着妇女观的变化,各朝侧重记叙表彰的妇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1列女传记载的女性
1.1母仪传
1.2贤明传
1.3仁智传
1.4贞顺传
1.5节义传
《列女传》比较著名的两个版本,一部是指西汉刘向所编撰的《列女传》,这部书一共七卷,记载了上古至西汉约一百位左右具有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的女子。另一个是明万历年间安徽歙县人汪道昆所编写的《列女传》,他是在西汉刘向《列女传》的基础上编写的明版本《列女传》,这部《列女传》共有十六卷,增加的部分主要以安徽汪姓女子居多。每篇都有版画插图,书内所刻版画线条流畅、细腻,是明代版画的精品。到了清乾隆年间,著名的藏书家鲍廷博得到了这部书的版片,他便以此版片刷印了《列女传》。我们今天见到的明版《列女传》大部分是这个时期印刷的。
1.6辩通传
1.7孽嬖传
1.8续列女传
列女传记载的女性
母仪传
有虞二妃
弃母姜嫄
契母简狄
启母涂山
汤妃有新
周室三母
卫姑定姜
齐女傅母
鲁季敬姜
楚子发母
邹孟轲母
鲁之母师
魏芒慈母
齐田稷母
贤明传
周宣姜后
齐桓卫姬
晋文齐姜
秦穆公姬
楚庄樊姬
周南之妻
宋鲍女宗
晋赵衰妻
陶答子妻
柳下惠妻
鲁黔娄妻
齐相御妻
楚接舆妻
楚老莱妻
楚于陵妻
仁智传
密康公母
楚武邓曼
许穆夫人
曹僖氏妻
孙叔敖母
晋伯宗妻
卫灵夫人
齐灵仲子
鲁臧孙母
晋羊叔姬
晋范氏母
鲁公乘姒
鲁漆室女
魏曲沃负
赵将括母
贞顺传
召南申女
宋恭伯姬
卫寡夫人
蔡人之妻
黎庄夫人
齐孝孟姬
息君夫人
齐杞梁妻
楚平伯嬴
楚昭贞姜
楚白贞姬
卫宗二顺
鲁寡陶妻
梁寡高行
陈寡孝妇
节义传
鲁孝保义
楚成郑瞀
晋圉怀嬴
楚昭越姬
盖将之妻
鲁义姑姊
代赵夫人
齐义继母
鲁秋洁妇
周主忠妾
魏节乳母
梁节姑姊
珠崖二义
郃阳友娣
京师节女
辩通传
齐管妾婧
楚江乙母
晋弓工妻
齐伤槐女
楚野辨女
阿谷处女
赵津女娟
赵佛肸母
齐威虞姬
齐钟离春
齐宿瘤女
齐孤逐女
楚处庄侄
齐女徐吾
齐太仓女
孽嬖传
夏桀末喜
殷纣妲己
周幽褒姒
卫宣公姜(宣姜)
鲁桓文姜
鲁庄哀姜
晋献骊姬
鲁宣穆姜
陈女夏姬
齐灵声姬
齐东郭姜
卫二乱女
赵灵吴女
楚考李后
赵悼倡后
续列女传
周郊妇人
陈国辩女
王孙氏母
王陵之母
张汤之母
隽不疑母
汉杨夫人
汉霍夫人
严延年母
汉冯昭仪
王章妻女
班女婕妤
赵飞燕姊娣(含赵合德)
孝平王后
更始夫人
梁鸿之妻
明德马后
梁夫人婀
《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05名妇女的故事。这七卷是: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传。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宫廷动荡多有外戚影子。刘向认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应当从皇帝周边的人开始教育,因此写成此书,以劝谏皇帝、嫔妃及外戚。《列女传》选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对妇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赞扬的内容在现在的多数人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传》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些故事流传至今,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自该书。后来,中国的史书多有专门的篇章记叙各朝妇女事迹,随着妇女观的变化,各朝侧重记叙表彰的妇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1列女传记载的女性
1.1母仪传
1.2贤明传
1.3仁智传
1.4贞顺传
1.5节义传
《列女传》比较著名的两个版本,一部是指西汉刘向所编撰的《列女传》,这部书一共七卷,记载了上古至西汉约一百位左右具有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的女子。另一个是明万历年间安徽歙县人汪道昆所编写的《列女传》,他是在西汉刘向《列女传》的基础上编写的明版本《列女传》,这部《列女传》共有十六卷,增加的部分主要以安徽汪姓女子居多。每篇都有版画插图,书内所刻版画线条流畅、细腻,是明代版画的精品。到了清乾隆年间,著名的藏书家鲍廷博得到了这部书的版片,他便以此版片刷印了《列女传》。我们今天见到的明版《列女传》大部分是这个时期印刷的。
1.6辩通传
1.7孽嬖传
1.8续列女传
列女传记载的女性
母仪传
有虞二妃
弃母姜嫄
契母简狄
启母涂山
汤妃有新
周室三母
卫姑定姜
齐女傅母
鲁季敬姜
楚子发母
邹孟轲母
鲁之母师
魏芒慈母
齐田稷母
贤明传
周宣姜后
齐桓卫姬
晋文齐姜
秦穆公姬
楚庄樊姬
周南之妻
宋鲍女宗
晋赵衰妻
陶答子妻
柳下惠妻
鲁黔娄妻
齐相御妻
楚接舆妻
楚老莱妻
楚于陵妻
仁智传
密康公母
楚武邓曼
许穆夫人
曹僖氏妻
孙叔敖母
晋伯宗妻
卫灵夫人
齐灵仲子
鲁臧孙母
晋羊叔姬
晋范氏母
鲁公乘姒
鲁漆室女
魏曲沃负
赵将括母
贞顺传
召南申女
宋恭伯姬
卫寡夫人
蔡人之妻
黎庄夫人
齐孝孟姬
息君夫人
齐杞梁妻
楚平伯嬴
楚昭贞姜
楚白贞姬
卫宗二顺
鲁寡陶妻
梁寡高行
陈寡孝妇
节义传
鲁孝保义
楚成郑瞀
晋圉怀嬴
楚昭越姬
盖将之妻
鲁义姑姊
代赵夫人
齐义继母
鲁秋洁妇
周主忠妾
魏节乳母
梁节姑姊
珠崖二义
郃阳友娣
京师节女
辩通传
齐管妾婧
楚江乙母
晋弓工妻
齐伤槐女
楚野辨女
阿谷处女
赵津女娟
赵佛肸母
齐威虞姬
齐钟离春
齐宿瘤女
齐孤逐女
楚处庄侄
齐女徐吾
齐太仓女
孽嬖传
夏桀末喜
殷纣妲己
周幽褒姒
卫宣公姜(宣姜)
鲁桓文姜
鲁庄哀姜
晋献骊姬
鲁宣穆姜
陈女夏姬
齐灵声姬
齐东郭姜
卫二乱女
赵灵吴女
楚考李后
赵悼倡后
续列女传
周郊妇人
陈国辩女
王孙氏母
王陵之母
张汤之母
隽不疑母
汉杨夫人
汉霍夫人
严延年母
汉冯昭仪
王章妻女
班女婕妤
赵飞燕姊娣(含赵合德)
孝平王后
更始夫人
梁鸿之妻
明德马后
梁夫人婀
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徐显撰。显仕履无可考。观其称王艮为乡里。又称居平江东城。则当为绍兴人。而寓于姑苏者也。是编纪元末王艮柯九思陈谦葛干孙潘纯陆友王冕王渐杨椿王德元徐文中事。后载沈烈妇等十三人。叙述颇为详备。中多及丙申二月平江城陷事。指张士诚军为外兵。而载己亥绍兴被兵事。于明人则直斥为寇。疑作此书时。张氏尚存。故其词如此。其叙柯九思之卒。在至正癸亥。案至正纪年无癸亥。而九思之卒。实在乙巳。盖此书传写误也。
元徐显撰。显仕履无可考。观其称王艮为乡里。又称居平江东城。则当为绍兴人。而寓于姑苏者也。是编纪元末王艮柯九思陈谦葛干孙潘纯陆友王冕王渐杨椿王德元徐文中事。后载沈烈妇等十三人。叙述颇为详备。中多及丙申二月平江城陷事。指张士诚军为外兵。而载己亥绍兴被兵事。于明人则直斥为寇。疑作此书时。张氏尚存。故其词如此。其叙柯九思之卒。在至正癸亥。案至正纪年无癸亥。而九思之卒。实在乙巳。盖此书传写误也。
魏郑公即魏征,是唐初著名谏官,传其事迹者有敬播、刘祎之、张大业、王方庆等数家,多已失传,独方庆此书传世。此书编录魏征事迹,侧重其谏奏及与太宗的问对,列载129事,言简意赅。《四库全书总目》评此书史料价值云:"于征谏争之语,摭录最详,司马光《通鉴》所记征事,多以是书为依据。其未经采录者,亦皆确实可信,足与正史相参证。"就魏征事迹而论,此书所载远多于两《唐书》本传、《通鉴》以及《贞观政要》
元至顺年间,翟思忠撰《魏谏公续录》二卷,明以后失传,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行著录,但内容多和《谏录》重复。《畿辅丛书》删除重复后只余十八条,刻在《谏录》之后。明彭年又采《通鉴》、两《唐书))撰《谏录补》一卷,亦无甚价值。
元至顺年间,翟思忠撰《魏谏公续录》二卷,明以后失传,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行著录,但内容多和《谏录》重复。《畿辅丛书》删除重复后只余十八条,刻在《谏录》之后。明彭年又采《通鉴》、两《唐书))撰《谏录补》一卷,亦无甚价值。
明代人物传记资料选编。一百二十卷。明焦竑(1540~1620)撰。焦竑字弱侯﹐号澹园﹐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为诸生时即有盛名。万历十七年(1589)殿试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善为古文﹐博览群书﹐熟习朝章典制﹐著述甚多﹐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二十二年参与编修国史﹐分撰修成记明代典籍的《经籍志》。著作还有《易荃》﹑《帛贡解》﹑《老子翼》﹑《庄子翼》﹑《逊国忠臣录》﹑《玉堂丛语》﹑《澹园集》﹑《焦氏笔乘》﹑《焦氏类林》﹑《中原文献》﹑《俗书刊误》等。《国朝献徵录》约於万历中叶编成﹐蒐集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训录﹑方志﹑野史﹑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别传等原始史料﹐以宗室戚畹﹑勛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等目分别记载的体例编辑﹐从大臣到地方官吏﹐几乎莫不有传。大多数人物传记﹐都註明引述之书。该书蒐罗甚广﹐内容远比徐纮编的《名臣琬琰录》丰富。万斯同修《明史》时﹐曾利用它与官修实录对勘﹐并说“可备国史之採择者﹐唯此而已”。乾隆中叶的《明史考证》﹐多据该书以校《明史》。但由於其徵引庞杂﹐而碑文﹑墓铭往往阿谀死者﹐稗官﹑野史又每多失实﹐故其史料价值高低参差﹐需要考订区分。该书明代仅刻印一次﹐清代乾隆时列为禁书﹐故传本甚少。1965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中国史学丛书》中有影印本。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事迹的著作,历来论者甚多。已故吴则虞先生的《晏子春秋集释》是解放后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其“集释”部分材料丰富,考订翔实,十分佩服;但“序言”部分某些论点尚不敢苟同,有些还想作点补充。
全书共六卷。唐李绛撰,蒋偕编集。李绛历仕德、顺、宪、穆、敬、文宗五朝,宪宗朝且任翰林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机密决策,《旧唐书》卷一六四、《新唐书》卷一五二均有传,其奏疏论议自有较高史料价值。今本记事起元和二年,迄元和八年,是研究宪宗朝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献。
版本:①《指海》本,影印本。②《畿辅丛书》本。③《丛书集成》本,据《指海》本,附《畿辅》本所载逸文。
版本:①《指海》本,影印本。②《畿辅丛书》本。③《丛书集成》本,据《指海》本,附《畿辅》本所载逸文。
十卷,《十七史百将传》又称《百将传》、《正百将传》。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翁氏刻隆庆元年(1567年)耿文光印本.
作者:北宋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张预(字公立)用数年时间编写。他从十七史中选出一百位名将编写他们的传记。
此书是按照《孙子》的思想编写的,后世许多的名将传记都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作者:北宋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张预(字公立)用数年时间编写。他从十七史中选出一百位名将编写他们的传记。
此书是按照《孙子》的思想编写的,后世许多的名将传记都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是编取自唐迄明闽中之有关讲学者,人各系传,以志其略。
一、本书收入汉代至北周及陈代的墓志材料。高昌国的墓志,以北周大定元年为准,收至延昌二十一年。现无拓片者及原石严重残损,拓片无法辨识者均不收入。
二、东汉时期的刑徒砖铭、画像石墓题记、墓门、神位、柩铭等一般不予收入。东汉至晋代的模印墓砖也不收录,请参见《广仓砖录》、《恒农砖录》、《千甓亭古砖图释》、《温州古甓记》等有关图录。
二、东汉时期的刑徒砖铭、画像石墓题记、墓门、神位、柩铭等一般不予收入。东汉至晋代的模印墓砖也不收录,请参见《广仓砖录》、《恒农砖录》、《千甓亭古砖图释》、《温州古甓记》等有关图录。
窗外,一片寂静,漆黑是它的主调;蓦然间,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在夜幕中闪烁,这夜幕难道不正是那个时代吗?这耀眼的启明星不正是梁启超吗?先贤已逝,然精神不朽,业绩长存。江河奔涌,大势滔滔。时代造就了梁启超,梁启超也无愧于那个激情飞扬的时代。值得深深思索的历史,值得深深思索的人物!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临终诗
李鸿章,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有关的论著历来很多,但大都失之过偏。梁启超先生这部《李鸿章》可谓是描画出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感兴趣的朋友都不可不读。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临终诗
李鸿章,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有关的论著历来很多,但大都失之过偏。梁启超先生这部《李鸿章》可谓是描画出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感兴趣的朋友都不可不读。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不读懂青年孙文的崛起,不会明白大清帝国的日落。甲午战争后,年轻时代的孙文转投革命,前途未卜。在《青山一发》中,陈舜臣以“说故事读历史”的惯用形式,跳脱定论,从大事件背后的小细节里,还原一个鲜活的青年孙文形象——密云急雨中,他有血性,有骨气,有愤懑,也有彷徨。正如鲁迅评价的那般,“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为了重新认识青年孙文,穿越历史,《青山一发》浓墨重彩地复排了晚清的那些事,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及宫崎滔天等人,或顺势而起,或逆流而动,不同政见者在王纲解纽大潮里微妙博弈。而青年孙文之流亡之崛起,他的运动有两项目的,即走向共和,消灭大清。作为弱势大赢家,年轻的孙文就像“以时速四百公里雄飞的鹘”,迎向辛亥之路,那细长如一根发丝的青山中原便出现眼前,他也确信自己所期待的新国家,正强而有力地奠定并前进着。
本书以一个风流时代的风流人物——东晋名士谢安——为中心,讲述了一段微妙的历史。东晋皇权衰落,世家大族把持朝政,隐士谢安40岁出山,巧妙地周旋在权力的缝隙之间,维持了东晋政局的恐怖平衡,成为一时的政治明星。至主持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谢安的声望达到顶点。他既是一个宽袍大袖、携妓吟啸的风流名士,又是一个谈笑间强虏飞灰烟灭的超级政治家。本书以深具才情的笔调探测了汉人历史上曾经达到的人格深度。
“温润是一个君子的仁”,作者以温润如玉的笔调写出东晋一朝的风流俊逸,以极具娱乐性的手法写微妙而残酷的政治斗争,深入描绘了谢安这个高级干部的政治秀。书中常用台湾政治实践为例,跟东晋政局相互印证,极富启发性。
“温润是一个君子的仁”,作者以温润如玉的笔调写出东晋一朝的风流俊逸,以极具娱乐性的手法写微妙而残酷的政治斗争,深入描绘了谢安这个高级干部的政治秀。书中常用台湾政治实践为例,跟东晋政局相互印证,极富启发性。
宦官,又名阉人、寺人、太监,均为被阉割的男性,远在周代便已出现在深宫内庭之中,服侍帝王及其家族。到了东汉、唐、明三代,已发展成为皇权卵翼下祸国殃民的一股特殊势力,而其中更以明朝宦官为祸最烈。他们威福远达宫门之外,渗透到各地各部门,人数竟达数万之多。本书对他们专权乱国、逞凶肆虐、横征暴敛、迫害忠良等等罪恶行径均有详细阐述,也介绍了一些大宦官的最后下场,如刘瑾的被千刀万剐,魏忠贤的悬梁自尽。对某些宦官的历史贡献,则作了必要的肯定。全书行文通俗,史料丰富,可读性强,是一本专讲明朝宦官的重要著作。
本书重点在三国历史中的谜团,比如曹操青州兵30万,官渡生死一战,为什么不用?三国好男儿关羽斩颜良究竟是在两军阵前还是单骑冲入阵中?携巨款旅游的曹操老爸是被陶谦下令诛杀,还是有人见财起意?曹操为何一口咬定陶谦就是杀父仇人?真实的关羽是怎样千里走单骑的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南北朝是一个不能不提的时代,梁武帝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本书作者通过对卷帙浩繁的佛教文献、历史资料的征引、梳理,通俗地为读者讲述了梁武帝萧衍从士族子弟到官场风流人物,从权臣到皇帝的过程。西去东来的高僧、蹒跚西来的佛教、兴佛灭佛的帝王们……渐次登场,佛学对于一个帝王、一个王朝、一个时代乃至千年历史的影响跃然纸上,一段真正的佛学东渐史,于焉呈现……本书是“佛教往事实录 ”系列的第二部。作者以传记体的叙事风格行文,文笔从容流畅、血肉丰满,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轻松易读的佳作。
吕不韦和李斯是战国末年社会大转型时期出现的两个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从一个商人和一个郡小吏,一跃而成为闪耀秦国政坛的两颗明星,在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们是怎样登上政治舞台的?又是什么铸成了他们的人生悲剧?他们的命运与其人品、性格有着怎样的关系?本书以第一手史料为依据,在解读吕不韦与李斯传奇人生的同时,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巧妙地表达出来,使读者更深切地了解风云变幻的秦代政治舞台,更深刻地认识秦代历史。
李鸿章——一个以喜剧的方式进入世界,却以悲剧终场的命运的宠儿。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是因为上天在铸造李鸿章的时候,充分彰显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性。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极端的清醒,也是一种极端的困惑。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
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都与李鸿章相连。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套路,对李鸿章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让事实说话,以文学化的笔调细致地描绘了李鸿章的真实面目: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签和约……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到的不仅是一个名为李鸿章的个体起伏波折的人生
努尔哈赤少年为奴,不满时政,以十三副盔甲起兵,以“七大恨”起誓征明,一生征战40余年,用武力和智谋统一了女真各部、创立了八旗制度、突破了明廷的国防线,最终奠都赫图阿拉,建元“大金”,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努尔哈赤作为大清帝国的奠基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对清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斥着野心、杀戮、权谋、奇情。从血染黄沙的征战搏杀,到春意躁动的闺中逸闻,从皇亲贵胄的权力斗争,到市井小民的野趣俗情,从女真部落的繁衍兴盛,到明廷的腐败没落,均有力透纸背的笔墨渲染,令人在开卷掩卷之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与收获。
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斥着野心、杀戮、权谋、奇情。从血染黄沙的征战搏杀,到春意躁动的闺中逸闻,从皇亲贵胄的权力斗争,到市井小民的野趣俗情,从女真部落的繁衍兴盛,到明廷的腐败没落,均有力透纸背的笔墨渲染,令人在开卷掩卷之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与收获。
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首开“私家军队”之先例;他亦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誉大毁之人——肯定之言,谓之成就“震古铄今”;否定之言,则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曾国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其修身之志、齐家之法、治军之规和为官之道一向流于励志处世之言。
然而,真实的曾国藩究竟是怎样的人?他如何能以私家之兵力挽狂澜?为何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稍杀羽翼,自削兵权?又缘何在垂暮之年置身清贫之境?作者将以学者的严谨态度,立足于翔实的史实和充分的考据,就上述疑问做出细致合理的解答。
然而,真实的曾国藩究竟是怎样的人?他如何能以私家之兵力挽狂澜?为何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稍杀羽翼,自削兵权?又缘何在垂暮之年置身清贫之境?作者将以学者的严谨态度,立足于翔实的史实和充分的考据,就上述疑问做出细致合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