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朝野见闻笔记。南宋岳珂(1183~1234)撰。共15卷,140条。分别记叙两宋人物、政事、旧闻等,其中南宋部分,系作者亲身见闻,尤为可信。有一定史料价值,为历代史家所重视。书中卷11《番禺海獠》条,记叙了当时广州穆斯林的有关情况:(1)“番禺有海獠杂居,其最豪者蒲姓,号白番人,本占城之贵人也”一段,记叙了中国宋代广州是穆斯林系来自南海一带,经营海上贸易,定居广州城中,资本雄厚,家道富裕,其商业经营受到“招徕”等情况。(2)“好洁,平居终日,相与膜拜祈福,有堂焉,以祀名。如中国之佛而实无象设”,记述了广州穆斯林诵经、礼拜的宗教生活和清真寺的状况。(3)“旦辄会食,不置匕箸,用金银巨槽,合鲑炙粱米为一,洒以清露,散以冰脑”,“群以左手攫取,饱而涤之”,记述了穆斯林的生活习俗。(4)“堂中有碑,高袤数丈,上皆刻异书如篆籀,是为象主,拜者皆向之”,“后有宰堵波,高入云表,式度不比它塔”,望之如银笔”,记述了穆斯林宗教建筑的宏伟壮丽。由于作者幼年曾随居官广州的父亲在任所生活,上述记叙系亲身见闻,对研究中国宋代海上交通、贸易和伊斯兰教史有一定史料价值。
岳珂是岳飞的孙子,《桯史》十五卷是关于南宋后期的朝野见闻杂记,大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父兄口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桯史》是岳珂记载两宋时代朝野见闻的一部史料随笔。本书以“公是公非”为写作目的,通过许多目击耳闻的朝野各阶层人物的言行,愤怒地揭露了两宋政治的腐败黑暗,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祸国殃民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诤臣战将、布衣义士的抗金热忱和凛凛气节,辞严义正,爱憎分明。同时,本书也保留了许多文学史料。
岳珂是岳飞的孙子,《桯史》十五卷是关于南宋后期的朝野见闻杂记,大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父兄口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桯史》是岳珂记载两宋时代朝野见闻的一部史料随笔。本书以“公是公非”为写作目的,通过许多目击耳闻的朝野各阶层人物的言行,愤怒地揭露了两宋政治的腐败黑暗,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祸国殃民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诤臣战将、布衣义士的抗金热忱和凛凛气节,辞严义正,爱憎分明。同时,本书也保留了许多文学史料。
《松漠纪闻》是宋人洪皓在被金国羁留期间所作的见闻录。全书近七十条。其版本有十余种之多。按陈顺芝的《松漠纪闻》校点说明所言,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顾元庆辑《顾氏文房小说》所收,最通行版本的是《学津讨源》本,而《豫章丛书》本则是按元本复校的,最为精确。
来历
绍兴元年(1131年),洪皓被流放到冷山(今吉林农安北),长期与金国百姓相处,便将当地的风俗民情以及金国的遗闻轶事,笔录成集,但这些笔录却因为洪皓南归时怕被金国留难而烧毁。
绍兴十三年(1143年),洪皓与张邵、朱弁回到南宋。其後因赞同张浚抗战,多次得罪奸臣秦桧,被贬谪英州 (今广东英德),前後九年。其间洪皓凭记忆将从前在北方的笔录重新写下整理成册,名为《松漠纪闻》。可是当时又遇秦桧实施「私史之禁」,不许民间着作稗史流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洪皓始被召回,中途死于南雄州(今广东南雄)。现在流传的《松漠纪闻》是他去世後其长子洪适校刊而成;为《松漠纪闻》和《松漠纪闻续》二卷;其第二子洪遵又补遗十一事,写成《松漠纪闻补遗》。
来历
绍兴元年(1131年),洪皓被流放到冷山(今吉林农安北),长期与金国百姓相处,便将当地的风俗民情以及金国的遗闻轶事,笔录成集,但这些笔录却因为洪皓南归时怕被金国留难而烧毁。
绍兴十三年(1143年),洪皓与张邵、朱弁回到南宋。其後因赞同张浚抗战,多次得罪奸臣秦桧,被贬谪英州 (今广东英德),前後九年。其间洪皓凭记忆将从前在北方的笔录重新写下整理成册,名为《松漠纪闻》。可是当时又遇秦桧实施「私史之禁」,不许民间着作稗史流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洪皓始被召回,中途死于南雄州(今广东南雄)。现在流传的《松漠纪闻》是他去世後其长子洪适校刊而成;为《松漠纪闻》和《松漠纪闻续》二卷;其第二子洪遵又补遗十一事,写成《松漠纪闻补遗》。
二十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叶隆礼撰。隆礼,号渔林,嘉兴人。淳祐七年进士。由建康府通判,历官秘书丞。奉诏撰次辽事为此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誓书议书》一卷、《南北朝及诸国馈贡礼物数》一卷、《杂载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其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有良史风。而苏天爵《三史质疑》则谓隆礼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於传闻,讥其失实甚多。今观其书,大抵取前人纪载原文,分条采摘,排比成编。穆宗以前纪传,则本之《资治通鉴》。穆宗以後纪传及诸杂纪,则本之李焘《长编》等书。其《胡峤陷北记》,则本之《欧史》。《四夷附录》、《诸番记》及《达锡伊都》等传,则本之洪皓《松漠记闻》。杂记则本之武圭《燕北杂记》。(案圭书今不传,其言略见曾慥《类说》。)皆全袭其词,无所更改。间有节录,亦多失当。如《通鉴》载太祖始立为王事,上云恃彊不受代,故下云七部求如约,今此书删去不受代之文,则所谓如约者果何事乎?又《长编》载圣宗南侵事,云天雄军闻契丹至,阖城惶遽。契丹潜师城南,设伏狄相庙,遂南攻德清。王钦若遣将追击,伏起,天雄兵不能进退,其情事甚明。今此书於阖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尽删其潜师设伏之文,则所伏者果谁之兵乎?又《松漠记闻》载黄头女真,金人每当出战,皆令前驱。盖洪皓所亲见,其为金人,事甚明。今此书乃径改金人为契丹,采入《辽志》,则益为颠倒事实矣。又《帝纪》中凡日食星变诸事,皆取《长编》所记,按年胪载。然辽、宋历法不齐,朔闰往往互异。如圣宗开泰九年,辽二月置闰,宋十二月置闰,宋之七月,在辽当为八月。而此书仍依宋法书七月朔日食。此类亦俱失考。盖隆礼生南渡後,距辽亡已久,北土载籍,江左亦罕流传,仅据宋人所修史传及诸说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苏天爵所论,深中其失。钱曾盖未详核也。特诸家目录所载,若《辽庭须知》、《使辽图抄》、《北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契丹事迹》诸书,隆礼时尚未尽佚,故所录亦颇有可据。如道宗寿隆纪年,此书实作“寿昌”,与《辽史》所遗碑刻之文并合,可以证《辽史》之误。又《天祚纪》所载与金攻战及兵马渔猎诸事,较《辽史》纪志为详,存之亦可备参考。惟其体例参差,书法颠舛。忽而内宋,则或称辽帝,或称国主;忽而内辽,则以宋帝年号分注辽帝年号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杨勋劫父叛君,蔑伦伤教,而取胡安国之谬说,以为变不失正,尤为无所别裁。又书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国说,乃称安国之谥。於君前臣名之义,亦复有乖。今并仰遵圣训,改正其讹,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册之定论焉。
出《四库总目提要》
宋叶隆礼撰。隆礼,号渔林,嘉兴人。淳祐七年进士。由建康府通判,历官秘书丞。奉诏撰次辽事为此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誓书议书》一卷、《南北朝及诸国馈贡礼物数》一卷、《杂载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其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有良史风。而苏天爵《三史质疑》则谓隆礼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於传闻,讥其失实甚多。今观其书,大抵取前人纪载原文,分条采摘,排比成编。穆宗以前纪传,则本之《资治通鉴》。穆宗以後纪传及诸杂纪,则本之李焘《长编》等书。其《胡峤陷北记》,则本之《欧史》。《四夷附录》、《诸番记》及《达锡伊都》等传,则本之洪皓《松漠记闻》。杂记则本之武圭《燕北杂记》。(案圭书今不传,其言略见曾慥《类说》。)皆全袭其词,无所更改。间有节录,亦多失当。如《通鉴》载太祖始立为王事,上云恃彊不受代,故下云七部求如约,今此书删去不受代之文,则所谓如约者果何事乎?又《长编》载圣宗南侵事,云天雄军闻契丹至,阖城惶遽。契丹潜师城南,设伏狄相庙,遂南攻德清。王钦若遣将追击,伏起,天雄兵不能进退,其情事甚明。今此书於阖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尽删其潜师设伏之文,则所伏者果谁之兵乎?又《松漠记闻》载黄头女真,金人每当出战,皆令前驱。盖洪皓所亲见,其为金人,事甚明。今此书乃径改金人为契丹,采入《辽志》,则益为颠倒事实矣。又《帝纪》中凡日食星变诸事,皆取《长编》所记,按年胪载。然辽、宋历法不齐,朔闰往往互异。如圣宗开泰九年,辽二月置闰,宋十二月置闰,宋之七月,在辽当为八月。而此书仍依宋法书七月朔日食。此类亦俱失考。盖隆礼生南渡後,距辽亡已久,北土载籍,江左亦罕流传,仅据宋人所修史传及诸说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苏天爵所论,深中其失。钱曾盖未详核也。特诸家目录所载,若《辽庭须知》、《使辽图抄》、《北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契丹事迹》诸书,隆礼时尚未尽佚,故所录亦颇有可据。如道宗寿隆纪年,此书实作“寿昌”,与《辽史》所遗碑刻之文并合,可以证《辽史》之误。又《天祚纪》所载与金攻战及兵马渔猎诸事,较《辽史》纪志为详,存之亦可备参考。惟其体例参差,书法颠舛。忽而内宋,则或称辽帝,或称国主;忽而内辽,则以宋帝年号分注辽帝年号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杨勋劫父叛君,蔑伦伤教,而取胡安国之谬说,以为变不失正,尤为无所别裁。又书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国说,乃称安国之谥。於君前臣名之义,亦复有乖。今并仰遵圣训,改正其讹,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册之定论焉。
出《四库总目提要》
五卷。采五代十国遗事,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成书。
据序称,《东观奏记》系作者与吏部侍郎柳玭、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李允、太常博士郑光庭等人授命修撰《宣宗实录》时,深感自宣宗以来四十年,「中原大乱,日历与起居注,不存一字」,因此,他「自为儿时,已多记忆,谨采宣宗朝耳闻目睹,撰成三卷,非编年之史,未敢闻于县官,且奏记于监国史晋国公(杜让能)藏之于阁,以备讨论。」是书编撰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二月,并于景福元年(892)上奏丞相杜让能。由于此书是为修撰实录作预备,所以撰作态度严肃不苟,内容也多属朝政大事或宫廷秘闻,史料价值颇高。所记如宰相马植与神策中尉马原贽交通事,已为两《唐书》所采用。如宣宗命萧邺为相,遣枢密使询问是否留其史职,宣宗惧有朋党,遽换崔慎为相,亦为《资治通鉴》所取而稍作修饰,反不如此书讲得明白。书中还有反映宣宗个人品行者,有反映大臣倾轧者,有反映朝章制度者,有关执政人物李德裕、白敏中、令狐绹、崔铉、李钰、韦澳、崔罕、杜琮的事迹,更可补正史中传记资料之不足。《东观奏记》现存的版本较多,计有《说郛》《宛委山堂》本、《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小石山房丛书》本、《粤雅堂丛书续集》本、《藕香零拾》本、《笔记小说大观》本及清乾隆吴翌凤手抄本等。(以上按黄永年之《唐史史料学》及田廷柱之《东观奏记》点校说明)
是次录文,据田廷柱校点之《东观奏记》(中华书局,1994年)。该书是以缪荃孙《藕香零拾》本为底本,校以吴翌凤抄本、《粤雅堂丛书续集》本、宛本《说郛》及《小石山房丛书》本,在校勘中,参酌吸收了缪荃孙的校勘成果。
是次录文,据田廷柱校点之《东观奏记》(中华书局,1994年)。该书是以缪荃孙《藕香零拾》本为底本,校以吴翌凤抄本、《粤雅堂丛书续集》本、宛本《说郛》及《小石山房丛书》本,在校勘中,参酌吸收了缪荃孙的校勘成果。
《大金吊伐录》一书,籍录北宋末年史、金往来国书与金灭辽、破京,建立楚、齐傀儡政权文件。全书163篇,三分之二不见于他书记载,史料价值极高。
《晋五胡指掌》三卷,明张大龄撰。作者同时还撰有《唐指掌》,与本书合称《晋唐指掌》。该书将十六国北朝各政权的兴亡过程加以汇纂,使“兴废始末,焕焉在目”(原叙),所采内容与今本《晋书·载记》不尽相同,便于了解这一时期纷繁历史
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曹勋撰。勋字功显,阳翟人,宣和五年进士。南渡後官至昭信军节度使。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首题“保信军承宜使知閤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臣曹勋编次”。盖建炎二年七月初至南京时所上。其始於靖康二年二月初七日,则以徽宗之入金营,惟勋及姜尧臣、徐中立、丁孚四人得在左右也。所记北行之事,皆与诸书相出入。惟述密赍衣领御书及双飞蛱蝶金环事,则勋身自奉使,较他书得自传闻者节次最详。末附《徽宗轶事》四条,亦当时所并上者。纪事大都近实,足以证《北狩日记》诸书之妄。且与高宗继统之事尤为有关。虽寥寥数页,实可资史家之考证也。
出《四库总目提要》
宋曹勋撰。勋字功显,阳翟人,宣和五年进士。南渡後官至昭信军节度使。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首题“保信军承宜使知閤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臣曹勋编次”。盖建炎二年七月初至南京时所上。其始於靖康二年二月初七日,则以徽宗之入金营,惟勋及姜尧臣、徐中立、丁孚四人得在左右也。所记北行之事,皆与诸书相出入。惟述密赍衣领御书及双飞蛱蝶金环事,则勋身自奉使,较他书得自传闻者节次最详。末附《徽宗轶事》四条,亦当时所并上者。纪事大都近实,足以证《北狩日记》诸书之妄。且与高宗继统之事尤为有关。虽寥寥数页,实可资史家之考证也。
出《四库总目提要》
所著的臧版《晋书》成为后来唐朝房玄龄、诸遂良等人修史《晋书》的最重要蓝本。少耽书吏,有志节,与吴康之长期隐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号披褐先生。朝廷屡征不仕(朝廷几次征调他为官他都看不上)。潜心著述,成《晋书》一百一十卷,记两晋史事详尽。
王隐家世及其《晋书》曹书杰唐以前修晋史者,文献所载凡24家,传至唐者19家,其中以王隐《晋书》影响最大,后修晋史者多所取从,唐《晋书》所载西晋及东晋初年的人物故事,多史源于此。所以,王隐《晋书》在中国史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令人遗憾的是,在今人的有关著作中,于此或点到为止,一笔而过,或略而不谈,一字无涉。究其原因,实乃去时久远,史料罕传,鲜有深入研究之故也。一、王铨遗事考王铨者,王隐之父也。《晋书》无传,唯《晋书·王隐传》日。"陈郡陈(治今河南淮阳)人也。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
《隋志》:《晋书》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讫明帝,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虞预撰。《唐志》:五十八卷。《晋书》《虞预传》:著《晋书》四十余卷。与《隋志》合,《唐志》溢出十余卷,疑有误。本传又云:预字叔宁,征士喜之弟也。本名茂,犯明穆皇后讳,改。初为县功曹,见斥。太守庾琛命为主薄。纪瞻代琛,复为主薄,转功曹史。察孝廉,不行。安东从事中郎诸葛恢,参军庾亮等荐预,召为丞相行参军兼记室。遭母忧,服竟,除佐著作郎。大兴中,转琅邪国常侍,迁秘书丞,著作郎。咸和中,从平王含,赐爵西乡侯。假归,太守王舒请为谘议参军。苏峻平,进封平康县侯,迁散骑侍郎,著作如故。除散骑常侍,仍领著作。以年老归,卒于家。
纪传体
《晋书》十卷未成,本十四卷,今残缺。晋中书郎朱凤撰,讫元帝。
《晋书》十卷未成,本十四卷,今残缺。晋中书郎朱凤撰,讫元帝。
谢灵运于元嘉间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著录36卷,已佚。《隋书·经籍志》又著录有《谢灵运集》19卷,已佚。
南齐萧子云,精通文学历史从小勤学而有文采。26岁写成《晋书》,30岁任梁秘书郎,后迁太子舍人,著《东宫新记》。《晋书》110卷,(已佚,有辑本1卷)
史学是萧子显所酷爱的事业,在他的四十九年的生命历史上,撰写了五部历史著作:《后汉书》一百卷,《晋史草》三十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
沈约是一代文豪,创造了诗歌的‘永明体’,从20余岁时开始,历时20余年,撰成《晋书》120卷。
《晋中兴书》,七十八卷,一作八十卷。南朝宋何法盛撰。何法盛,宋孝武帝时为奉朝请,校书东宫。《南史·徐广传》认为《晋中兴书》的作者不是何法盛,而是郗绍。不过这并不影响该书本身的史料价值。刘知几称其为东晋史书中最佳者。今有黄奭辑本五百二十馀则,收入《黄氏逸书考》,颇详备。另有汤球、王仁俊、陶栋等人辑本,均可互补。《说郛》本有十二节,未注出处,颇简略。今从《古今说部丛书》本整理。
汤球尤精于晋代历史研究,成书二十三种。即《晋书》九种、《晋纪》九种、《编年》五种,还辑有《两晋诏钞》十九种以及《晋诸公别传》、著录《晋别集》三百家、《晋文集》三百家,一代掌故,皆广自搜集,亲自校写,使晋代史料得以保存下来。
一百三十卷。谢书纪、志、传诸体俱全,且有所创新。如《兵志》、《风教传》为其所独有。从佚文推断,《独行》、《方术》、《逸民》、《列女》诸传当创始于谢书,并为范晔所吸取。谢书表彰忠义隐逸,不以名位为限。且谢书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为范书及其他诸家后汉书所不及。现存谢书佚文数量较多,其中又半为范书所失载。但此书地方色彩较浓,京洛事缺于三吴,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此书佚文所存数量甚少,仅光武、明、章、安、桓、灵六帝纪论及少数人物传散句。其论赞褒贬抑扬,发自胸臆,直道而陈,有一定的史识。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晔《后汉书》,已见前述。纪传佚文数量仅次于谢承书。书名《续汉书》显系接续《汉书》而作。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而《续汉书》最受重视。以李贤注为例,引司马彪书多达一百四十九条,远在他书之上。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续汉书》释汉末之事也最多。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卷。峤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卒。复由其子华彻、华畅相继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时,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称其书“准当”,与司马彪书之“详实”等驾齐观。所以范晔撰《后汉书》,除以《东观汉记》史料为基础外,华峤书成为其主要蓝本。直接袭用华峤论赞可知者达十处之多,占范晔论赞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