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散文>>铁凝 Tie Ning
铁凝小说选
铁凝 Tie Ning阅读
  《铁凝小说选》是作者中短篇小说的最新选本,收选了作者小说创作中的佳作23篇,包括《永远有多远》《麦秸垛》《哦,香雪》等经典名篇。这些小说融作者的智性思索、敏锐洞察与丰富的想象力于一体,善于从人生世相中触摸到人物的精神深层,刻画出婉曲而激越的生命历程,而优雅从容的叙述手法又使深邃的内容浅易而出、清凉感人。《铁凝小说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新编。
  
  目录
  永远有多远
  午后悬崖
  对面
  麦秸垛
  咳嗽天鹅
  伊琳娜的礼帽
  小嘴不停
  晕厥羊
  逃跑
  阿拉伯树胶
  巧克力手印
  谁能让我害羞
  B城夫妻
  树下
  第十二夜
  小郑在大楼里
  安德烈的晚上
  蝴蝶发笑
  孕妇和牛
  《午后悬崖》这篇小说以淡淡地流畅地笔触从烈士陵园伸向了一个荒唐的年代里走出来的一个荒唐女人的荒唐的记忆。铁凝在此作品中保留了以往对人性层面、女性主义的关注,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内心深处那个阴暗面的探寻与拷问,完成对人性的审判。
  
  内容试读
   午后悬崖
   最近几个月里,我接二连三地到殡仪馆去。一些人相继离世了,先是我的奶奶,这位活了九十岁的老太太,50年代做过我们这个城市的市长。四十年过后,这个城市知道她的人已经不多,但在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还是来了不少人。大部分人我都不认识,多是她从前的战友、部下吧。遗体告别之前,他们轮番到休息室向我们家的人表示慰问。作为遗属,我们家的人都流着泪——除我之外。我不是不想流泪,我奶奶生前是很疼我的。我有一只和平鸽牌袖珍闹钟,就是我奶奶50 年代末访问苏联时专为我带回的,尽管那时我还不识字,时间对我还不具备什么意义。我之所以无法流泪,是因为我奶奶的长子——我父亲流了太多的泪,一个将近七十岁的男人,就那么当着众多的熟人生人,咧着大嘴放肆地嚎哭,鼻涕眼泪以及他那因悲哀而扭曲的脸都使我感到难为情,也许是难过。后来《哀乐》响起来了,告别仪式开始了,我们站在灵堂一侧,继续接受慰问和握手。我以为我会在这个时刻流泪,但眼泪它还是下不来,因为我的精神一直不能集中。我盯着玻璃棺材里我奶奶的遗容,发现她居然被化妆师给涂了两个边缘明显的红脸蛋儿。化妆师当然是好意,是想让死者看上去和活着一样。问题是我奶奶活着的时候从不这样,她一生不用化妆品,绝想不到死后会被化妆师在脸上大做文章。她的红脸蛋儿阻止了我的眼泪,《哀乐》也使我走神儿。因为这一曲举国上下沿用至今的《哀乐》,本出自我奶奶的小叔子、我父亲的二叔、也就是我的二爷爷之手。抗战时期他在贺龙领导的西北战斗剧社当指导员兼作曲,他创作的小歌剧《新旧光景》在当时可说是脍炙人口,《哀乐》便是取材于其中的一段插曲。当然,它后来之所以能流行全国,想必是又经人作过了加工整理,才更加丰富和完整。
  《六月的话题》这卷全部是短篇小说。.
  我从自己的八十余个短篇小说里选出五十篇成此卷,又将它们按写作年月划为三辑:第一辑的十八篇小说基本上是九十年代的作品。在这一辑里,有读者已经熟悉、且被评论界不断叫好的《孕妇和牛》、《马路动作》、《砸骨头》、《遭遇礼拜八》等,也有我刚刚完成的《小黄米的故事》和《沙果》。第二辑的作品大多写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其中《四季歌》是这辑作品中最短的一篇。我把《四季歌》放在第二辑首位,是因为当我今天重读十年前钓这个短篇时,它传达出的那种善意的警醒和固执的透亮仍然让我有种心碎的感动。再过十年我的有些小说可能不再使我喜欢,但我猜我对《四季歌》的感觉还会一如从前。第三辑的小说写于八十年代初期。在这一辑的十四篇作品里,包括了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两篇作品《哦,香雪》、《六月的话题》。与这两个被无数次转载、且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的小说相比,我却更愿意把《灶火的故事》排在第一位。我对于《灶火的故事》的感情也许应该追溯到那个写作它的年代——一九七九年。我以为《哦,香雪》固然清纯、秀丽,《六月的话题》固然机智、俏皮,但《灶火的故事》的写作才是我对人性和人的生存价值初次所作的坦白而又真挚的探究,才是我对以主人公灶火为代表的一大批处在时代边远地带的活生生的人群,初次的满怀爱意的打量。
  铁凝是当代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大浴女》作为其代表作不仅完成了对女性自身弱点乃至丑恶的审视,也完成了对灵魂的拷问和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究。铁凝的女性意识,突破了女权主义的束缚,超越了狭隘的两性之间的对抗和剥离,是一种"超女性主义"。这种女性意识,体现了"性别诗学"的审美内涵:即男女平等和谐、彼此需要、相互支撑的"伙伴关系"。
  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的心理意识,以及对女性世界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的深入勘探而著称.从她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可以看出,铁凝笔下的女性生命之旅具有悲剧命运的轮回性,女性类型具有更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是单面的,而是复合的.铁凝的作品展示了对中华大地上女性生命本相与生存状态的独特体验的思考.
永远有多远
铁凝 Tie Ning阅读
  读惯了池莉的文字,再来翻看铁凝近作《永远有多远》,总会觉得那又是一道文字之外靓丽的风景。
    《永远有多远》讲述的是一个北京胡同里青年女性白大省的个人生活:她七八岁时常被胡同的老人评价为"仁义",长大后依然傻里傻气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她是那种"选择一个爱他比他爱你更厉害"的女孩。再加上骨子里乐于助人,所以,到头来也就多了无数的伤害。在她的成长经历和爱情道路上,连她最亲近、最依赖的人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都时时利用着她的"仁义",达到各自的目的。白大省一次次不断付出之后又在一次次不断的失去。在通篇的文字中,铁凝紧扣白大省这种不合时宜的"善良",并不时地用它来点缀距离时尚的遥远,从容的叙事中蕴涵灵动和大气。
    铁凝的笔下有着她时时不敢忘记怀想着的童年北京:青色的石阶,冰凉的感觉,屋顶上随着白大省和"我"跑来跑去的男猫小熊和女猫妞妞。这些都是生命中最温暖的那部分。所以,作为北京的观众,铁凝的文字的轻松中不乏凝重,她强烈关注着白大省那不合事宜的"善良":从十岁的白大省和"大春"那段不算初恋的初恋到"西单小六"的风流惊艳,再到表妹小玢没心没肺地抢走白大省男友关明羽、白大鸣要换大省的房子,这样的情节滋生开来合情于理,正是由于白大省在事情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了最低的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心酸的低标准。才最终导致后来白大省重新面对郭宏时无限的心酸:在已有一个女儿老婆也离他而去的郭宏眼里,最值他利用惯了的是白大省的"仁义",这个优点永远超越过白大省的渴求真爱、寻找永远的美丽。从这层意义上看白大省的怨忿和绝望,笔者以为,那是铁凝文字的光芒:在这个物欲充斥社会各个角落的年代,是她再次让我们用一种纯然美好的心情怀想往事追忆纯朴生活中的真挚情怀。
    "就为了她(白大省)的不可救药,我永远恨她。永远有多远?/就为了她(白大省)的不可救药,我永远爱她。永远有多远?/就为了这恨和爱,即使北京的胡同都已拆平,我也永远会是北京一名忠实的观众。/啊,永远有多远啊。"
    永远有多远,真爱就有多长。这是铁凝在文字的最后,要我们默默记住的!
  这是女作家铁凝的一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猗纹是作家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画廊贡献的一个富有奇特光彩的人。书中的主角都是女人,老女人或小女人,所以,“玫瑰门”其实就是“女性之门”。书中写了女人与女人、女人与男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较量和抗争,可以称得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玫瑰战争”。
  内容简介
  《玫瑰门》的叙事,主要落笔在司猗纹及其外孙女苏眉这一老一少两位女性身上。司猗纹渴望的是认同——早年渴望获得传统家庭的认同,后来渴望获得政治社会和革命群众的认同。为了这种认同的实现,司猗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使尽各种手段,包括身边的亲人,都成了她讨好时代的道具之一。但由于她身上有着过于坚硬的个人特征,她再怎么妥协和委屈自己,终究和时代格格不入。
  小说总要有吸引人的地方。
    
    比如铁凝的《第十二夜》,主人公是个女画家,在北京城外的农村像农民买了一农宅做画室。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城里人还很向往,可等农民把钱放入口袋后说房子里还有她垂死的姑姑。
    
    这才第一次去看房子,的确,她快死了。但只有等她死了,她才能从寄居在朋友的住所搬入早已属于她的、被一个垂死老人拖延的画室里。
    
    在接下来的叙述里包括作者和读者都在等待,怀着些须焦急,并非恶意的、却暗怀期盼的,等待老人的死去。
    
    但卧病数年的老人居然坐了起来,开始活动…作为读者,我们看了个开头,而当老人坐起来的时候就感觉上了一艘莫名其妙的船,急于知道它究竟驶向何方。
    
    说它是悬念,并没有这么矫造,只是留了一个问号给我们,如同开了一个小口子的门,里面一个影子一闪,没看清或者看清了,很快。我们无法抑制去走近去窥探、去…那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只想看清我们的欲望——通过阅读。
    
    这就是一个有想法的作者奉献给我们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杂色、在同一地平线上、方舟、美食家、烟壶、麦秸垛等等。本书属于《收获》50年精选系列·长篇小说卷一。《麦秸垛》在世上所有虚妄的追求都过去以后,文学依旧是一片灵魂的净土。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如果说父亲对韩国人的警觉来自于那次的“逗你玩儿”事件,我对韩国的了解则多半来自上世纪70年代朝鲜的一些电影。那时中国人习惯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北朝鲜,称大韩民国为南韩。南韩当然联系着李承晚“匪帮”,而李承晚“匪帮”背后是“万恶的麦克阿瑟”。实际上,在1994年的5月,多数中国人对当代韩国和韩国人基本上是不了解的。
  该书截取了清末民国初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近五十年的历史断面,以冀中平原的一个叫笨花的小乡村的生活为蓝本,以向氏家族为主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那段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凡事”之中。
门外观球

铁凝 Tie Ning
  从小就对足球不感兴趣,以为那纯粹是男孩子的事。长大之後我仍然拒绝对足
  球产生兴趣,并坦率地向迷恋足球的朋友们承认我的这种拒绝。
  
  这麽干来。我与他们的共同语言就少了许多。逢有足球赛的日子,逢有足球赛
  的电视实况,我还得领受他们善意的吗讽:
  
  “你居然不喜欢足球!”
  “居然你能不被足球打动!”
  
  我一脸的不以为然,心想这有什麽大惊小怪的,为什么非要我随著你们的喜欢
  而喜欢呢?贝利和马拉多纳都伟大,可伟大的人不一定就只马拉多纳和贝利。
  
  细究起来,大凡你不感兴趣的事情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尝试过了这事情,
  觉得毫无兴趣;另一种是你从未尝试过这事情,预先就认定你对它不会有兴趣。我
  想我的排斥足球便居於後一种。在人生短暂的岁月里,这种预先的认定令我们失去
  了多少领略美好的机会啊。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为地球上的球迷们大大创造了一次激动、兴奋、颠
  狂、焦虑、欣喜已极乃至悲痛欲绝的机会,连一些政府要员、总统首相、王子王姐
  们都神不守舍起来。内阁会议可以因此而中断,总理可以为看球而请假,倘若伊拉
  克和科威特的战争发生在那时,你不能不担心士兵们是否有饱满的士气或者战争还
  会发生。虽然现代足球在被英国发展完善起来之前,也曾有过不甚光彩的历史:“
  罗马士兵的踢球运动传到欧洲各地,在中世纪又首先在意大利演化成一种粗暴的运
  动,各城镇之间往往动员数百人互相比赛,双方球门相隔约零点八公里”(引自《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不就是战争麽?但当今的足球己和战争无关,尽管它
  还不具备控制战争的魔力,我领略足球就是从世界杯开始的。
  
  记得在一个闷热的下午,电视屏幕上正显示著第十四界世界杯足球赛的某一场
  比赛,家人在客厅里看得凝神屏息,专心致志。我无意中走进了客厅,并无意地扫
  了一眼电视,屏幕上正是一个进球的镜头,颠狂的意大利观众正为他们的英雄--年
  轻的新星巴乔欢呼。进球,无疑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但吸引我的并不是那排山倒
  海般的观众的热潮,而是这位新星巴乔的脸。据说教练是在意大利球迷的强烈呼声
  中才决定启用这位新星的。巴乔果然不负众望,旗开得胜。此时这位新星面对意大
  利父老,脸上却没有一般情形下的狂喜,而是一派狰狞。难道他不快活麽?难道他
  不惊喜麽?我忽然觉得,那一脸的狰狞正是快乐的极致,正是狂喜的顶点,正是瞬
  间的真面目。因为太真了,表情则无法预料了,也美得动人了。
  
  我坐了下来,开始欣赏我一无所知的足球,不放过每一场比赛,直至阿根廷与
  巴西的问鼎之战。我的足球知识少到了没有,但我相信,当你把眼和心真的放进球
  场,你必将有所获得。
  
  拉美人细腻,漂亮的脚法和节奏,欧洲人的速度和力量,非洲人强悍的体魄加
  实用的战术......一切都耐你欣赏。足球实在是表演艺术,却又有别於表演艺术。
  它有看与表演艺术一样的功力和套数,又有著这套数之外的一切出其不意。这是连
  精美绝伦的芭蕾和交响乐都无法比拟的。这便是半个世界的人都为足球著迷的缘故
  之一吗?甚至连球迷也成了一种角色,又是绝对的自己。他必能接受体面的胜利,
  也必得当众接受落花流水的惨败。当南斯拉夫败给阿根廷後,斯托伊科维奇趴在草
  地上用绿草擦洗著满面的泪水、苏西奇用球衣捂住脑袋嚎啕时,你会觉得这失败实
  在也充满一种悲壮的压力,因为此时此刻他们把一个真的自己交给了足球,交给了
  观众,交给了世界。
  
  曾经有一篇描写赛场教练的文章说:“紧锁的眉头上刻着深深的皱纹,焦虑的
  眼晴急速地左右转动,掌心捏出一把汗,拳头攥的指骨发白----这是一些教练在世
  界杯上显而易见的痛苦表情。他们这些行为语言本身就值得你买票观看世界杯。”
  这篇短文令我想起了贝肯鲍尔、查尔顿和比拉尔多,想起贝肯鲍尔的强作镇定和比
  拉尔多神经质地用手指去抠身前的栏杆…碰巧我也特别乐意留心教练们的表情。
  
  我还每每为看台上观众的表情所打动,至今不能忘记那位美丽的金发巴西少女,
  在巴西输给阿根廷之後是怎样咬著拇指泪如雨下。这镜头甚至成了体育节目里观众
  “闪回”的经典。
  
  过後,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巴乔那张脸。一张因快乐而变得狰狞的脸何以会打动
  人呢?是因为如今足球场之外的人类表情越发地少了真意麽?那球场之外的社会舞
  台上,原本也有着诸多竞争的,那竞争有时也足能使你揪把草去擦脸上的泪水,也
  足能使你用衣服捂住脑袋去嚎啕。然而你见过的,却常是经刻意修饰而漾出的微笑,
  经悉心策划而溢出的热泪,经长久揣摩而演出的同情,就连对不义之举的愤慨,也
  显得心不在焉。人类是越发的周到了,周到得只顾去调整你的本相,忘记了真切之
  至的欣喜不一定是程式化了的那般“美好”,或许会带出些“狰狞”感的。於是千
  千万万的观众涌进足球场,除了寻找进攻的愉快、防守的惊险、射门时刹那间的窒
  息感……还有足球明星们在竞争中的那一分世上千载难逢的真实。
  
  当意大利之夏终告结束时,球场的看客如梦方醒。和足球在一起的生活使人们
  一时间变的单纯了许多,眼前尽是如茵的绿草,黑白相间的足球的美妙滚动和球星
  们真切无比的奔跑。你醒了过来----意大利之夏已不复存在。罢工的将继续罢工,
  内阁会议将继续召开,刻意修饰的微笑继续存在,战争也会发生的。忽然间你就生
  出一种没意思的感觉。
  
  然而你实在应该向你自己祝贺,因为你毕竟领略了足球,你的心曾经交给过那
  球场上的风云。你因此知道了人类需要足球,是需要看到真的自己,你才又开始企
  盼着下一届的赛事了。
  
  我对足球产生了兴趣,但有了兴趣不一定就懂得了足球。我怎敢与能背出所有
  足球俱乐部名字、熟知在哪场比赛中因了哪个队员“起脚”太晚传球不到位而使全
  队失利的超级球迷谈论足球呢?我甚至刚刚明白足球的“越位”是怎麽回事。但这
  并不妨碍我这足球的外行“门外观球”,每一个看球的观众自有他爱看的道理。况
  且怎麽才叫真懂了足球?好比一个能背诵全本《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人,且知晓哪
  个人在哪年花86小时吃下一棵树,我不以为他便因之理解了这世界的稀罕。
  
  以我这贫乏的心得,悄悄地成为足球的热心观众,只因那遥远、神秘的绿茵场
  上每一个出其不意的必然和必然的出其不意,都令我感受着人类正创造着一切可能。
  又失掉着一切可能,於是连一个队员脸上的狰狞也觉得美丽了。
  
  地球上需要足球,因为地球人从足球里能看到一个淋漓尽致的真的自身。
首页>> 文学论坛>>散文>>铁凝 Tie 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