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高尔基 Maksim Gorky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 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小说,作者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在人间》-作品主题
  
  它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
  
  小说描述了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显示出这个少年对这种生活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从而创造出一个能干、求知欲很强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书中真实地描写了人民下层的严峻的、阴暗的生活,也描述这个来自下层的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这部自传小说获得了进步的社会活动家的好评。亚美尼亚作家希尔万扎杰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在人间》-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 1936)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于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即今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他4岁丧父,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0岁时外祖父因遭火灾而破产,他便被抛到“人间”,开始了自谋生路的流浪生涯。16岁到喀山,原想上大学,结果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进步青年的革命团体,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
  
  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1901年发表《海燕之歌》,标志着高尔基创作的新发展。主要作品还有《母亲》、《小市民》、《最后的一代》。《母亲》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在人间》-作品评价
  
  高尔基在其自传体三部曲中记录了他充满磨难的成长经历,也展现了一个革命者淳朴而坚韧的灵魂。《在人间》中阿廖沙的爱心、抗争、探索、选择及建设性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作者宽广的精神世界,这对身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生存的人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价值。
  
  《在人间》揭开了当时俄国底层社会的种种现实,读这本书仿佛是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生活.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调情与淫荡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骗着,这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爱情已经完全扭曲为一种简单的肉体上的依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大家不都过的很正常吗?谁叫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他们能够提供简单的劳力而已。
  
  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分明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中间,,独立着,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测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也常使他苦恼,外祖母美好的心灵与玛戈尔王后高尚的情操成为日后回忆的主角。
  
  对书籍的酷爱,开启了愚昧的头脑。一个用书籍填补思想贫瘠的人,反抗着周围的种种不协调.主人公,厌恶了身边的丑陋与粗俗,向往一种纯洁,美好的生活,“我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好的生活,不然我就会毁灭。”带着一种更高的追求,走上了去学校求学的道路。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让人有所追求,给人崇高的信仰,何时何地最好都别忘了读书。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转体小说。作家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回顾,展现了实际之交广阔时代背景上一代人的成长。他对自己总是谦逊的不肯多着笔墨,但我们却毫不费力的领略到了多个阿廖沙不断追求的形象。
  
  无论是短篇佳作还是长篇巨著,高尔基始终把普通人的美好品质和深重灾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他们的无垠的精神世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为什么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田并激发人们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呢?这里最好用高尔基自己的话来回答:“文艺的任务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和责任感,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要从英雄的灵魂和躯体里汲取力量……。
  
  这个三部曲在艺术上是高尔基成熟时期的作品,作者通过一个逐渐成长的孩子的眼光来描写他的周围世界,高尔基对他自己总是谦逊地不肯多着笔墨,但却给读者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阿廖沙形象,反映出高尔基对俄罗斯底层人民生活的无与伦比的洞察力,以及塑造人物性格的高超才能。
  
  《在人间》虽然是小说,但是描写的都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高尔基从小父亲去世,母亲把他带到了他的外祖父那里生活。结果他的外祖父破产了,所以他不得不走向人间。在人间,他干过了很多事情,当学徒,当洗碗工,等等,生活一直都是受人篱下。当他在他外祖母妹妹家当工的时候,认识了邻家裁缝家的妻子,从而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正是在裁缝妻子的引导下,他爱上了读书。但是没几天裁缝搬走了,又搬来了另外一位妇女和她的孩子。高尔基和这个妇女的孩子认识以后,天天和她在一起,给他读书、读诗,慢慢的,他也认识了那位妇女,妇女也给了他很多书看。但是好景不长,他又被外祖父弄到了一条船上做工。没做几天,又到别的地方去做监工。就这样,高尔基领略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不一样的生活,他看到过好人,也看到过坏人,他们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然而那些好人都和他离别,而那些坏人都在他的左右。最后,高尔基对未来的憧憬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残酷。
  
  《在人间》能看到那种生活的痛苦与黑暗,能看到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区别之大。那种封建落后的社会风气也让人看后难受。但是在这样的生活下,高尔基的生活又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黑暗之中,他不受黑暗的影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
  
  然而高尔基的爱书,也体现的当时学生渴望读书的那种欲望。作者想去上学,可这样的生活条件让他无法去多想。但是他对书的爱恋让我看出了他的坚强,为了看到自己的书他甘愿别人说骂他;我也从他的爱书看出了他的认真,因为他常常会被书中的情节,诗中的含义感动。
  《在人间》-内容分析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人公阿廖沙十一岁时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后,阿谬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广泛地描写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下层的社会生活。
  
  “对人来说,世界是黑夜,每个人都必须给自己点一盏灯。”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为生存而奔波,太多的生活压力,会让我们有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必须要为自己点一盏心灯,有多大能耐,就为自己创造多大的生活空间。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生活得好一点,舒服一点,这是理想,可现实总是不尽人意的,你挣扎也好,你痛苦也罢,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可有时候也会颗粒无收,这时候,你需要的是良好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才不会被生活所打垮。
   
  “要是我们自个都不爱护自己,还能有谁来爱惜我们呢…….”
   
  身体,是一个人生存的标志。没有良好的体魄,万事难成。身体的健康如否,我们自己最清楚,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奋斗,一定要量力,要是我们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保护,又如何来为其他人创造幸福?一个人的健康,牵动着整个家庭乃至所有的亲人。所以,为了生活,我们必须爱惜自己。
  
  “虽然我过着清苦的生活,但我不能理解,一个人怎样可以逃避一切呢?况且在我们周围的生活里,还有许多趣的、值得珍视的东西呢。”
  
  我生活清苦,可我却能创造欢乐;我逃避不了生活中给我带来的挫折,可我不能没有生活的目标。我既然来到了这个世上,就要奔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跌倒了再爬起来,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除非生活把你逼上了绝路,即使是那样,我也要再次拼搏一下,因为,我们来一次世上是那么的不容易。生活,本来就以不如意的事居多。
   
  “不知什么原因,我十分喜欢太阳。我爱太阳这个名字本身,喜欢这个名字中优美的声音,以及藏在声音中的声调。”
   
  喜欢阳光,喜欢光明,喜欢欢乐,这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主调。谁喜欢整天愁眉不展,谁愿意永远没有欢笑?生命的短暂,我们无法预测,可歌唱应该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时候把烦恼放在一边,试着放开喉咙歌唱一下,也许光明就在前面。凡事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吗?
  
  “我十分爱人们,不愿虐待任何人,但我们不能温情脉脉,不能把严峻的现实掩盖在美丽的谎言中。正视生活吧!把我们心灵中的头脑中所有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人性都融化到生活中去。
   
  命运不能阻止我们快乐!即使它把我们百般折磨,我们活着,将只图欢笑。
   
  让彼此相爱的恋人们能像节日般翩翩起舞,让这一生活能孕育出另一种美好、健康、诚实的生活….”
  
  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著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In the World (В людях), 1916
  长篇小说《母亲》,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作品。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的。它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众生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


  The Mother (Мать), novel, 1907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它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这部世界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通过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青少年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他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以“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到“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形象的在线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高尔基中短篇小说
高尔基 Maksim Gorky阅读
  ·作者简介
  ·译序
  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
   ·童年
  ·母亲
   ·在人间
  中短篇小说
    ·一本令人不安的书
  ·马卡尔·丘德拉的故事  ·伊泽吉尔老太婆
    ·圣诞节的故事
  ·加那瓦洛夫
  ·在草原上
   ·奥尔洛夫夫妇
  ·沧落的人们
  ·春的旋律
  ·戈尔特瓦的集市
首页>> 文学论坛>>高尔基 Maksim Gor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