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綫傳》是唐末袁郊所作《甘澤謠》九則故事中最精采的一則。
《紅綫傳》在《唐代叢書》作楊巨源作。但《甘澤謠》中其他各則故事的文體及思想風格,和《紅綫傳》甚為相似,相信此文當為袁郊所作。當時安史大亂之餘,藩鎮間又攻伐不休,兵連禍結,民不聊生。鄭振鐸說此文作於鹹通戊子(公元八六八年)。該年龐勳作亂,震動天下。袁郊此文當是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的想望。
故事中的兩個節度使薛嵩和田承嗣,本來都是安祿山部下的大將,安祿山死後,屬史思明,後來投降唐室而得為節度使,其實都是反覆無常的武人。
紅綫當時十九歲,不但身具異術,而且“善彈阮鹹,又通經史”,是個文武全纔的俠
女,其他的劍俠故事中少有這樣的人物。《紅綫傳》所以流傳得這麽廣,或許是由於她用一種巧妙而神奇的行動來消弭了一場兵災,正合於一般中國人“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的理想。
唐人一般傳奇都是用散文寫的,但《紅綫傳》中雜以若幹晶瑩如珠玉的駢文,另有一股特殊的光彩。
文中描寫紅綫出發時的神態裝束很是細膩,在一件重大的行動之前,先將主角描述一
番:“乃入鬧房,飾其行具,梳烏蠻髻,貫金雀釵,衣紫綉短袍,係青絲絢履,胸前佩竜文匕首,額上書太乙神名,再拜而行,倏忽不見。”
盜金合的經過,由她以第一人稱嚮薛嵩口述,也和一般傳奇中第三人稱的寫法不同。她敘述田承嗣寢帳內外的情形:“聞外宅兒止於房廊,睡聲雷動;見中軍卒步於庭下,傳叫風生……時則蠟炬煙微,爐香燼委。侍人四布,兵仗交羅。或頭觸屏風,鼾而鞍者,或手持巾拂,寢而伸者。”(與附錄中的文字微有不同,這一類傳奇小說多經傳鈔,並無定本)似乎是一連串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電影鏡頭。她盜金合離開魏城後,將行二百裏,“見銅臺高揭,漳水東流。晨飈動野,斜月在林”,十七個字寫出了一幅壯麗的畫面。
紅綫敘述生前本為男子,因醫死了一個孕婦而轉世為女子,這一節是全文的敗筆。轉世投胎的觀念特別為袁郊所喜,《甘澤謠》另一則故事“圓觀”也寫此事。那自然都是佛教的觀念。
結尾極是飄逸有緻。紅綫告辭時,薛嵩“廣為餞別,悉集賓僚,夜宴中堂。嵩以歌送紅綫酒,請座客吟朝陽為詞,詞曰:‘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消百尺樓,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歌竟,嵩不勝其悲。紅綫拜且泣,因偽醉離席,遂亡所在。”這段文字既豪邁而又纏綿,有英雄之氣,兒女之意,明滅隱約,餘韻不盡,是武俠小說的上乘片段。
《紅綫傳》在《唐代叢書》作楊巨源作。但《甘澤謠》中其他各則故事的文體及思想風格,和《紅綫傳》甚為相似,相信此文當為袁郊所作。當時安史大亂之餘,藩鎮間又攻伐不休,兵連禍結,民不聊生。鄭振鐸說此文作於鹹通戊子(公元八六八年)。該年龐勳作亂,震動天下。袁郊此文當是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的想望。
故事中的兩個節度使薛嵩和田承嗣,本來都是安祿山部下的大將,安祿山死後,屬史思明,後來投降唐室而得為節度使,其實都是反覆無常的武人。
紅綫當時十九歲,不但身具異術,而且“善彈阮鹹,又通經史”,是個文武全纔的俠
女,其他的劍俠故事中少有這樣的人物。《紅綫傳》所以流傳得這麽廣,或許是由於她用一種巧妙而神奇的行動來消弭了一場兵災,正合於一般中國人“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的理想。
唐人一般傳奇都是用散文寫的,但《紅綫傳》中雜以若幹晶瑩如珠玉的駢文,另有一股特殊的光彩。
文中描寫紅綫出發時的神態裝束很是細膩,在一件重大的行動之前,先將主角描述一
番:“乃入鬧房,飾其行具,梳烏蠻髻,貫金雀釵,衣紫綉短袍,係青絲絢履,胸前佩竜文匕首,額上書太乙神名,再拜而行,倏忽不見。”
盜金合的經過,由她以第一人稱嚮薛嵩口述,也和一般傳奇中第三人稱的寫法不同。她敘述田承嗣寢帳內外的情形:“聞外宅兒止於房廊,睡聲雷動;見中軍卒步於庭下,傳叫風生……時則蠟炬煙微,爐香燼委。侍人四布,兵仗交羅。或頭觸屏風,鼾而鞍者,或手持巾拂,寢而伸者。”(與附錄中的文字微有不同,這一類傳奇小說多經傳鈔,並無定本)似乎是一連串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電影鏡頭。她盜金合離開魏城後,將行二百裏,“見銅臺高揭,漳水東流。晨飈動野,斜月在林”,十七個字寫出了一幅壯麗的畫面。
紅綫敘述生前本為男子,因醫死了一個孕婦而轉世為女子,這一節是全文的敗筆。轉世投胎的觀念特別為袁郊所喜,《甘澤謠》另一則故事“圓觀”也寫此事。那自然都是佛教的觀念。
結尾極是飄逸有緻。紅綫告辭時,薛嵩“廣為餞別,悉集賓僚,夜宴中堂。嵩以歌送紅綫酒,請座客吟朝陽為詞,詞曰:‘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消百尺樓,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歌竟,嵩不勝其悲。紅綫拜且泣,因偽醉離席,遂亡所在。”這段文字既豪邁而又纏綿,有英雄之氣,兒女之意,明滅隱約,餘韻不盡,是武俠小說的上乘片段。
唐代傳奇小說集。撰者唐代袁郊。字子乾。蔡州朗山(今河南確山北)人﹐一說陳郡汝南(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鹹通間曾官祠部郎中﹐又為虢州刺史。與溫庭筠有交往。《直齋書錄解題》稱作者“鹹通戊子自序﹐以其春雨澤應﹐故有甘澤成謠之語﹐以名其書”﹐可知此書成於鹹通九年 (868)。《郡齋讀書志》著錄《甘澤謠》“載譎異事九章”。其中《紅綫》﹑《懶殘》﹑《陶峴》諸篇﹐敘事文筆華美﹐設想超奇﹐為唐人小說之上乘。
此書今世所傳﹐有《津逮秘書》本和《學津討源》本。出自明人楊儀校定﹐有嘉靖癸醜楊序﹐無袁郊自序。書1捲﹐共 9篇﹐與宋人著錄合。惟其中《聶隱娘》1篇﹐《太平廣記》註云出裴鉶《傳奇》﹐或係後人誤收。
此書今世所傳﹐有《津逮秘書》本和《學津討源》本。出自明人楊儀校定﹐有嘉靖癸醜楊序﹐無袁郊自序。書1捲﹐共 9篇﹐與宋人著錄合。惟其中《聶隱娘》1篇﹐《太平廣記》註云出裴鉶《傳奇》﹐或係後人誤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