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中外诗歌>>胡适 Hu Shi
红楼梦考证
胡适 Hu Shi阅读
沉酣一梦终须醒
胡适 Hu Shi阅读
  本书的编纂收录了《红楼梦》研究史上非常有影响的学者胡适、唐德刚、高阳等“红学”研究大家关于《红楼梦》研究的经典论述,对与20世纪以来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解析,从研究的流派上来分包括“索隐派”“新红学”“评论派”等,让读者对于《红楼梦》有一个全面地,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和文化背景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 Hu Shi阅读
  唐德刚作品集:胡适口述自传
  
  本稿为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笔者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
  
  胡氏当年与笔者对各项问题的讨论,以及笔者访问胡氏时的问难与感想,均为正式录音记录所未收。笔者亦酌量情形于注释中略加按语,予以补充。
  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中国人是个不迷信宗教的民族。——这是近年来几
  
  个学者的结论。有些人听了很洋洋得意,因为他们觉得不迷信宗教是一件光荣的事。
  
  有些人听了要做愁眉苦脸,因为他们觉得一个民族没有宗教是要堕落的。
  
   于今好了,得意的也不可太得意了,懊恼的也不必懊恼了。因为我们新发现中
  
  国不是没有宗教的:我们中国有一个很伟大的宗教。
  
   孔教早倒霉了,佛教早衰亡了,道教也早冷落了。然而我们却还有我们的宗教。
  
  这个宗教是什么教呢?提起此教,大大有名,他就叫做“名教”。
  
   名教信仰什么?信仰“名”。
  
   名教崇拜什么?崇拜“名”。
  
   名教的信条只有一条:“信仰名的万能。”
  
   “名”是什么?这一问似乎要做点考据。《论语》里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
  
   《仪礼》“聘礼”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周礼》“大行人”下注:书名,书文字也。古曰名。
  
   《周礼》“外史”下注:古曰名,今曰字。
  
   《仪礼》“聘礼”的释文说:名,谓文字也。
  
   总括起来,“名”即是文字,即是写的字。
  
   “名教”便是崇拜写的文字的宗教;便是信仰写的字有神力,有魔力的宗教。
  
   这个宗教,我们信仰了几千年,却不自觉我们有这样一 个伟大宗教。不自觉
  
  的缘故正是因为这个宗教太伟大了,无往不在,无所不包,就如同空气一样,我们
  
  日日夜夜在空气里生活,竟不觉得空气的存在了。
  
   现在科学进步了,便有好事的科学家去分析空气是什么,便也有好事的学者去
  
  分析这个伟大的名教。
  
   民国十五年有位冯友兰先生发表一篇很精辟的《名教之分析》。冯先生指出
  
  “名教”便是崇拜名词的宗教,是崇拜名词所代表的概念的宗教。
  
   冯先生所分析的还只是上流社会和知识阶级所奉的“名教”,它的势力虽然也
  
  很伟大,还算不得“名教”的最重部分。
  
   这两年来,有位江绍原先生在他的“礼部”职司的范围内,发现了不少有趣味
  
  的材料,陆续在《语丝》,《贡献》几种杂志上发表。他同他的朋友们收的材料是
  
  细大不捐,雅俗无别的;所以他们的材料使我们渐渐明白我们中国民族崇奉的“名
  
  教”是个什么样子。
  
   究竟我们这个贵教是个什么样子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从一个小孩生下地说起。古时小孩生下地之后,要请一位专门术家来听小孩
  
  的哭声,声中某律,然后取名字。现在的民间变简单了,只请一个算命的,排排八
  
  字,看他缺少五行之中的那行。若缺水,便取个水旁的名字;若缺金,便取个金旁
  
  的名字。若缺火又缺土的,我们徽州人便取个“灶”字。名字可以补气禀的缺陷。
  
   小孩命若不好,便把他“寄名”在观音菩萨的座前,取个和尚式的“法名”,
  
  便可以无灾无难了。
  
   小孩若爱啼啼哭哭,睡不安宁,便写一张字帖,贴在行人小便的处所,上写着: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一遍,一夜睡到大天光。
  
   文字的神力真不少。
  
   小孩跌了一交,受了惊骇,那是骇掉了“魂”了,须得“叫魂”。魂怎么叫呢?
  
  到那跌交的地方,撒把米,高叫小孩子的名字,一路叫回家,叫名便是叫魂了。
  
   小孩渐渐长大了,在村学堂同人打架,打输了,心里恨不过,便拿一条柴炭,
  
  在墙上写着诅咒他的仇人的标语:“王阿三热病打死。”他写了几遍,心上的气便
  
  平了。
  
   他的母亲也是这样。她受了隔壁王七嫂的气,便拿一把菜刀,在刀板上剁,一
  
  面剁,一面喊“王七老婆”的名字,这便等于刮剁王七嫂了。
  
   他的父亲也是“名教”的信徒。他受了王七哥的气,打又打他不过,只好破口
  
  骂他,骂他的爹妈,骂他的妹子,骂他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便算出了气了。
  
   据江绍原先生的考察,现在这一家人都大进步了。小孩在墙上会写“打倒阿毛”
  
  了。
  
   他妈也会喊“打倒周小妹”了。
  
   他爸爸也会贴“打倒王庆来”了。
  
   他家里人口不平安,有病的,有死的。这也有好法子。请个道士来,画几道符,
  
  大门上贴一张,房门上贴一张,毛厕上也贴一张,病鬼便都跑掉了,再不敢进门了。
  
  画符自然是“名教”的重要方法。
  
   死了的人又怎么办呢?请一班和尚来,念几卷经,便可以超度死者了。念经自
  
  然也是“名教”的重要方法。符是文字,经是文字,都有不可思议的神力。
  
   死了人,要“点主”。把神主牌写好,把那“主”字上头的一点空着,请一位
  
  乡绅来点主。把一只雄鸡头上的鸡冠切破,那位赵乡绅把朱笔蘸饱了鸡冠血,点上
  
  “主”字。从此死者灵魂遂凭依在神主牌上了。
  
   吊丧须用挽联,贺婚贺寿须用贺联;讲究的送幛子,更讲究的送祭文寿序。都
  
  是文字,都是“名教”的一部分。
  
   豆腐店的老板梦想发大财,也有法子。请村口王老师写副门联:“生意兴隆通
  
  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也可以过发财的瘾了。
  
   赵乡绅也有他的梦想,所以他也写副门联:“总集福荫,备致嘉祥。”
  
   王老师虽是不通,虽是下流,但他也得写一副门联:“文章华国,忠孝传家。”
  
   豆腐店老板心里还不很满足,又去请王老师替他写一个大红春帖:“对我生财”,
  
  贴在对面墙上,于是他的宝号就发财的样子十足了。
  
   王老师去年的家运不大好,所以他今年元旦起来,拜了天地,洗净手,拿起笔
  
  来,写个红帖子,“戊辰发笔,添丁进财。”他今年一定时运大来了。
  
   父母祖先的名字是要避讳的。古时候,父名晋,儿子不得应进士考试。现在宽
  
  的多了,但避讳的风俗还存在一般社会里。皇帝的名字现在不避讳了。但孙中山死
  
  后,“中山”尽管可用作学校地方或货品的名称,“孙文”便很少人用了;忠实同
  
  志都应该称他为“先总理”。
  
   南京有一个大学,为了改校名,闹了好几次大风潮,有一次竟把校名牌子抬了
  
  送到大学院去。
  
   北京下来之后,名教的信徒又大忙了。北京已改做“北平”了;今天又有人提
  
  议改南京做“中京”了。还有人郑重提议“故宫博物院”应该改作“废宫博物院”。
  
  将来这样大改革的事业正多呢。
  
   前不多时,南京的《京报附刊》的画报上有一张照片,标题是“军事委员会政
  
  治训练部宣传处艺术科写标语之忙碌”。
  
   图上是五六个中山装的青年忙着写标语;桌上,椅背上,地板上,满铺着写好
  
  了的标语,有大字,有小字,有长句,有短句。
  
   这不过是“写”的一部分工作;还有拟标语的,有讨论审定标语的,还有贴标
  
  语的。
  
   五月初济南事件发生以后,我时时往来淞沪铁路上,每一次四十分钟的旅行所
  
  见的标语总在一千张以上;出标语的机关至少总在七八十个以上。有写着“枪毙田
  
  中义一”的,有写着“活埋田中义一”的,有写着“杀尽矮贼”而把“矮贼”两字
  
  倒转来写,如报纸上寻人广告倒写的“人”字一样。
  
   “人”字倒写,人就会回来了:“矮贼”倒写,矮贼也就算打倒了。
  
   现在我们中国已成了口号标语的世界。有人说,这是从苏俄学来的法子。这是
  
  很冤枉的。我前年在莫斯科住了三天,就没有看见墙上有一张标语。标语是道地的
  
  国货,是“名教”国家的祖传法宝。
  
   试问墙上贴一张“打倒帝国主义”,同墙上贴一张“对我生财”或“抬头见喜”,
  
  有什么分别?是不是一个师父传授的衣钵?
  
   试问墙上贴一张“活埋田中义一”同小孩子贴一张“雷打王阿毛”,有什么分
  
  别?是不是一个师父传授的法宝?
  
   试问“打倒唐生智”“打倒汪精卫”,同王阿毛贴的“阿发黄病打死”,有什
  
  么分别?
  
   王阿毛尽够做老师了,何须远学莫斯科呢?
  
   自然,在党国领袖的心目中,口号标语是一种宣传的方法,政治的武器。但在
  
  中小学生的心里,在第九十九师十五 连第三排的政治部人员的心里,口号标语便
  
  不过是一种出气泄愤的法子罢了。如果“打倒帝国主义”是标语,那么,第十区的
  
  第七小学为什么不可贴“杀尽矮贼”的标语呢?如果“打倒汪精卫”是正当的标语,
  
  那么“活埋田中义一”为什么不是正当的标语呢?
  
   如果多贴几张“打倒汪精卫”可以有效果,那么,你何以见得多贴几张“活埋
  
  田中义一”不会使田中义一打个寒噤呢?
  
   故从历史考据的眼光看来,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因为在绝大多
  
  数人的心里,墙上贴一张“国民政府是为全民谋幸福的政府”正等于门上写一条
  
  “姜太公在此”,有灵则两者都应该有灵,无效则两者同为废纸而已。
  
   我们试问,为什么豆腐店的张老板要在对门墙上贴一张“对我生财”?岂不是
  
  因为他天天对着那张纸可以过一点发财的瘾吗?为什么他元旦开门时嘴里要念“元
  
  宝滚进来”?
  
   岂不是因为他念这句话时心里感觉舒服吗?
  
   要不然,只有另一个说法,只可说是盲从习俗,毫无意义。张老板的祖宗传下
  
  来每年都贴一张“对我生财”,况且隔壁剃头店门口也贴了一张,所以他不能不照
  
  办。
  
   现在大多数喊口号,贴标语的,也不外这两种理由:一 是心理上的过瘾,一
  
  是无意义的盲从。
  
   少年人抱着一腔热沸的血,无处发泄,只好在墙上大书“打倒卖国贼”,或“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写完之后,那二尺见方的大字,那颜鲁公的书法,个个挺出
  
  来,好生威武,他自己看着,血也不沸了,气也稍稍平了,心里觉得舒服的多,可
  
  以坦然回去休息了。于是他的一腔义愤,不曾收敛回去,在他的行为上与人格上发
  
  生有益的影响,却轻轻地发泄在墙头的标语上面了。
  
   这样的发泄感情,比什么都容易,既痛快,又有面子,谁不爱做呢?一回生,
  
  二回熟,便成了惯例了,于是“五一”“五三”“五四”“五七”“五九”“六三”
  
  ……都照样做去:放一天假,开个纪念会,贴无数标语,喊几句口号,就算做了纪
  
  念了!
  
   于是月月有纪念,周周做纪念周,墙上处处是标语,人人嘴上有的是口号。于
  
  是老祖宗几千年相传的“名教”之道遂大行于今日,而中国遂成了一个“名教”的
  
  国家。
  
   我们试进一步,试问,为什么贴一张“雷打王阿毛”或“枪毙田中义一”可以
  
  发泄我们的感情,可以出气泄愤呢?
  
   这一问便问到“名教”的哲学上去了。这里面的奥妙无穷,我们现在只能指出
  
  几个有趣味的要点。
  
   第一,我们的古代老祖宗深信“名”就是魂,我们至今不知不觉地还逃不了这
  
  种古老迷信的影响。“名就是魂”的迷信是世界人类在幼稚时代同有的。埃及人的
  
  第八魂就是“名魂”。我们中国古今都有此迷信。《封神演义》上有个张桂芳能够
  
  “呼名落马”;他只叫一声“黄飞虎还不下马,更待何时!”
  
   黄飞虎就滚下五色神牛了。不幸张桂芳遇见了哪吒,喊来喊去,哪吒立在风火
  
  轮上不滚下来,因为哪吒是莲花化身,没有魂的。《西游记》上有个银角大王,他
  
  用一个红葫芦,叫一 声“孙行者”,孙行者答应一声,就被装进去了。后来孙行
  
  者逃出来,又来挑战,改名叫“行者孙”,答应了一声,也就被装了进去!因为有
  
  名就有魂了。民间“叫魂”,只是叫名字,因为叫名字就是叫魂了。因为如此,所
  
  以小孩在墙上写“鬼捉王阿毛”,便相信鬼真能把阿毛的魂捉去。党部中人制定
  
  “打倒汪精卫”的标语,虽未必相信“千夫所指,无病自死”;但那位贴“枪毙田
  
  中”的小学生却难保不知不觉地相信他有咒死田中的功用。
  
   第二,我们的古代老祖宗深信“名”(文字)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我们也免不
  
  了这种迷信的影响。这也是幼稚民族的普通迷信,高等民族也往往不能免除。《西
  
  游记》上如来佛写了“唵嘛呢叭迷吽”六 个字,便把孙猴子压住了一 千年。
  
   观音菩萨念一个“唵”字咒语,便有诸神来见。他在孙行者手心写一个“迷”
  
  字,就可以引红孩儿去受擒。小说上的神仙妖道作法,总得“口中念念有词”。一
  
  切符咒,都是有神力的文字。现在有许多人真相信多贴几张“打倒军阀”的标语便
  
  可以打倒张作霖了。他们若不信这种神力,何以不到前线去打仗,却到吴凇镇的公
  
  共厕所墙上张贴“打倒张作霖”的标语呢?
  
   第三,我们的古代圣贤也曾提倡一种“理智化”了的“名”的迷信,几千年来
  
  深入人心,也是造成“名教”的一种大势力。卫君要请孔子去治国,孔老先生却先
  
  要“正名”。
  
   他恨极了当时的乱臣贼子,却又“手无斧柯,奈龟山何!”所以他只好做一部
  
  《春秋》来褒贬他们:“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字之褒,荣于华衮。”这种思想
  
  便是古代所谓“名分”的观念。尹文子说:善名命善,恶名命恩。故善有善名,恶
  
  有恶名。……今亲贤而疏不肖,赏善而罚恶。贤不肖,善恶之名宜在彼;亲疏赏罚
  
  之称宜属我。……“名”宜属彼,“分”宜属我。我爱白而憎黑,韵商而舍徵,好
  
  膻而恶焦,嗜甘而逆苦。白黑商徵,膻焦甘苦,彼之“名”也;爱憎韵舍,好恶嗜
  
  逆,我之“分”也。定此名分,则万事不乱也。
  
   “名”是表物性的,“分”是表我的态度的。善名便引起我爱敬的态度,恶名
  
  便引起我厌恨的态度。这叫做“名分”的哲学。“名教”,“礼教”便建筑在这种
  
  哲学的基础之上。一块石头,变作了贞节牌坊,便可以引无数青年妇女牺牲她们的
  
  青春与生命去博礼教先生的一篇铭赞,或志书“列女”门里的一个名字。“贞节”
  
  是“名”,羡慕而情愿牺牲,便是“分”。女子的脚裹小了,男子赞为“美”,诗
  
  人说是“三寸金莲”,于是几万万的妇女便拚命裹小脚了。“美”与“金莲”是
  
  “名”,羡慕而情愿吃苦牺牲,便是“分”。
  
   现在人说小脚“不美”,又“不人道”,名变了,分也变了,于是小脚的女子
  
  也得塞棉花,充天脚了。——现在的许多标语,大都有个褒贬的用意:宣传便是宣
  
  传这褒贬的用意。说某人是“忠实同志”,便是教人“拥护”他。说某人是“军阀”,
  
  “土豪劣绅”,“反动”,“反革命”,“老朽昏庸”,便是教人“打倒”他。故
  
  “忠实同志”“总理信徒”的名,要引起“拥护”的分。“反动分子”的名,要引
  
  起“打倒”的分。故今日墙上的无数“打倒”与“拥护”,其实都是要寓褒贬,定
  
  名分。不幸标语用的太滥了,今天要打倒的,明天却又在拥护之列了;今天的忠实
  
  同志,明天又变为反革命了。于是打倒不足为辱,而反革命有人竟以为荣。于是
  
  “名教”失其作用,只成为墙上的符篆而已。
  
   两千年前,有个九十岁的老头子对汉武帝说:“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两千年后,我也要对现在的治国者说:治国不在口号标语,顾力行何如耳。一千多
  
  年前,有个庞居士,临死时留下两句名言:但愿空诸所有。
  
   慎勿实诸所无。
  
   “实诸所无”,如“鬼”本是没有的,不幸古代的浑人造出“鬼”名,更造出
  
  “无常鬼”,“大头鬼”,“吊死鬼”等等名,于是人的心里便像煞真有鬼了。我
  
  们对于现在的治国者,也想说:但愿实诸所有。
  
   慎勿实诸所无。
  
   末了,我们也学时髦,编两句口号:打倒名教!
  
   名教扫地,中国有望!
  
   十七、七、二。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Hu Shi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
  
  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
  
  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
  
  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
  
  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
  
  “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
  
  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
  
  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
  
  道:“千字比十 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
  
  “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
  
  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
  
  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
  
  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
  
  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玻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
  
  …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
  
  …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
  
  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
  
  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
  
  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我的母亲

胡适 Hu Shi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
  
  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
  
  要我用功读书,有时侯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
  
  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
  
  聘书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
  
  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
  
  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
  
  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
  
  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
  
  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
  
  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
  
  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息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
  
  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
  
  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样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
  
  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
  
  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这
  
  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母样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但她有时侯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
  
  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
  
  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杂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
  
  质问他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我在我母亲的教训
  
  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二、三个月)
  
  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扑克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
  
  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
  
  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爱母。
  自序
  
  第01节 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    
  
  第02节 校勘学方法论
  
  第03节 论《牟子理惑论》    
  
  第04节 陶弘景的《真治》考
  
  第05节 《四十二章经》考    
  
  第06节 椤伽宗考
  
  第07节 《椤伽师资记》序    
  
  第08节 荷泽大师神会传
  
  第09节 《神会和尚遗集》序    
  
  第10节 《坛经》考之一
  
  第11节 《坛经》考之二    
  
  第12节 南游杂忆
  
  第13节 平绥路旅行小记
  
  附录一: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    
  
  附录二:毛西河论三年之丧为殷制
  
  附录三:三年丧服的逐渐推行(胡适)    
  
  附录四:原儒(章太炎)
  
  附录五:驳胡适之《说儒》(钱穆)
人生大策略
胡适 Hu Shi阅读
  引言:人生有何意义
  
  一 树头铜钲
  
  
  
  铸材成器之方
  
  
  
  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防身的锦囊
  
  
  
  从大海沉船上救出自己
  
  
  
  历史科学的方法
  
  
  
   
  
  二 畅想曲
  
  
  
  新生活
  
  
  
  不可躲进小楼
  
   
  
  
  
  在神道面前瞎说
  
  
  
  再造文明的药方
  
  
  
  科学的人生观
  
  
  
  大宇宙中谈博爱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捶煮自然的灵物
  
  
  
  少年中国之精神
  
  
  
  领袖人才的来源
  
  
  
  自由主义
  
  
  
  三 中天丽日
  
  
  
  打破浪漫病
  
  
  
  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思想起于疑难
  
  
  
  行为道德种种
  
  
  
  多反省少陶醉
  
  
  
  国粹与西化
  
  
  
  不要遮羞
  
  
  
  历史留下的思考
  
  
  
  五千年英雄悲剧
  
  
  
  打倒名教
  
  
  
  不必拜倒在孔圣人脚下
  
  
  
  我们对待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四 交响乐
  
   
  
  
  
  儿子一定要孝顺父母吗
  
  
  
  慈幼的问题
  
  
  
  不要怕社会报复
  
  
  
  没有胃口与信心浅薄
  
  
  
  挑起改造社会的重任
  
  
  
   
  
  五 共鸣
  
  
  
  女人也是人
  
  
  
  男人贞操问题
  
  
  
  贞操就是爱情吗
  
  
  
  打破处女迷信
  
   
  
  
  
  自立的妇人
  
  
  
   
  
  六 暮钟
  
  
  
  不老
  
  
  
  不朽
  
  
  
  丧礼
  
  
  
   
  
  附录:胡适年谱简编
  
  编后记
  人物随想
  
  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
  
  追悼志摩
  
  国府主席林森先生
  
  追忆曾孟朴先生
  
  许恰荪传
  
  李超传
  
  丁在君这个人
  
  自述
  
  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的歧路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我的信仰
  蝴蝶
  
  鸽子
  
  老鸦
  
  新婚杂诗
  
  “应该”
  
  “威权”
  
  他
  
  乐观
  
  一笑
首页>> 文学论坛>>中外诗歌>>胡适 Hu 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