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止與《禾譜》
  
陳泗東先生《幸園筆耕錄》中《泉州歷史上的科技成就展覽內容簡介》、黃樂德先生《泉州科技史話》、王洪濤先生《晚蠶集》中《兩宋泉人的農書著作》,均據馬端臨《文獻通考》218《經籍志》記載,說撰寫《禾譜》的曾安止為溫陵(泉州)人。一說曾安止為江西泰和縣人。曾安止究為何地人?從江西泰和《匡原曾氏族譜》、《秧馬歌》碑的發現、《禾譜》的流傳與發現看,曾安止應為江西泰和人。
  
曾安止(1048-1074年),字移忠,號屠竜翁。熙寧(1068-1074年)進士,嘗為彭澤令。紹聖初(1094年)撰《禾譜》5捲,介紹水稻的各個品種、特徵、栽培方法等。它是中國第一部水稻品種專志,在中國農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將該書獻給蘇東坡。蘇東坡認為,該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不譜農器,故為之賦《秧馬歌》附之。
  
最近在江西泰和縣發現的一些文物,為考證曾安止的生平事跡提供了佐證。
  
泰和縣石山鄉匡原村有《匡原曾氏族譜》,記載有曾安止的生平事跡和蘇軾與安止的書信及有關《秧馬歌》碑的摹刻和流傳的部分情況。
  
1983年泰和縣在文物普查中在石山鄉匡原村曾氏祠堂中發現《秧馬歌》碑,現藏泰和縣博物館。碑長131釐米,寬33釐米,厚3釐米,行書陰刻。
  
曾安止撰《禾譜》後,曾進獻蘇軾。軾美其“文既溫雅,事亦詳實”然惜不譜農器。因此作了一首《秧馬歌》贈安止附《禾譜》之末。
  
蘇軾《秧馬歌》引雲:
  
過廬陵,見宣德郎曾君安止,出使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有所缺,不譜農器也。予昔遊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昴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係束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絶矣。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 ”解者曰:“橇形如箕,行泥上。”豈秧馬之類歟?乃作歌以遺曾君附《禾譜》之末。蘇軾。
  
蘇軾《題秧馬歌後》雲:“吾嘗在湖北見農夫用秧馬行泥中極便,傾來江西作秧馬歌以教之。”蘇軾見曾安止是在江西廬陵,即曾安止的故鄉。
  
《秧馬歌》碑在泰和縣石山鄉匡原村曾氏祠堂發現,即曾安止的故鄉發現。關於《秧馬歌》碑的流傳,明三華蕭尚仁《秧馬歌附跋》載:“蘇文忠公以紹聖甲戊授寧遠軍節度使,惠州安置。六月,道經廬陵,作《秧馬歌》以贈安止公。刻石於清都觀。後六十餘年,公之七世孫慶道自夢陵徙匡原。地近於觀,因請石板藏於傢。 ”光緒《吉安府志·金石目》蘇軾秧馬歌條載:“今其石猶存曾氏,字共三十六行……前十四行,後三行下方損數十字,末年月亦磨滅不可拓。”(尹美祿:《秧馬歌》碑及秧馬的流傳,《農業考古》1987年第1期)此亦可證曾安止為泰和縣人。
  
據曹樹基:北宋農書《禾譜》的部分內容在江西泰和縣發現(《農業考古》1984年第1期)雲:《禾譜》宋元明一直流傳於世,衹是在明代末期,纔湮沒無聞。這次所見《禾譜》一書的部分內容,是曾安止後裔(遷徙匡原村的支係)修撰族譜時的節錄。……可以確知,該書在泰和鄉間一直流傳到民國時期。
  
以上為證明曾安止是江西泰和人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如果說曾安止為溫陵(泉州)人,他熙寧(1068-1074年)間中進士,但在《閩書》、《八閩通志》、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晉江縣志》選舉志中均查無此人。如果說曾安止為泉州人,其著作《禾譜》及蘇軾《秧馬歌》肯定會在地方文獻中記錄下來,但乾隆《泉州府志》74,藝文志,道光《晉江縣志》 70典籍志、71,金石志均無記載。
  
馬端臨《文獻通考》218,經籍志說曾安止為溫陵人,不知何據?或者曾安止傢族是從泉州移居江西。□李玉昆
陳泗東先生《幸園筆耕錄》中《泉州歷史上的科技成就展覽內容簡介》、黃樂德先生《泉州科技史話》、王洪濤先生《晚蠶集》中《兩宋泉人的農書著作》,均據馬端臨《文獻通考》218《經籍志》記載,說撰寫《禾譜》的曾安止為溫陵(泉州)人。一說曾安止為江西泰和縣人。曾安止究為何地人?從江西泰和《匡原曾氏族譜》、《秧馬歌》碑的發現、《禾譜》的流傳與發現看,曾安止應為江西泰和人。
曾安止(1048-1074年),字移忠,號屠竜翁。熙寧(1068-1074年)進士,嘗為彭澤令。紹聖初(1094年)撰《禾譜》5捲,介紹水稻的各個品種、特徵、栽培方法等。它是中國第一部水稻品種專志,在中國農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將該書獻給蘇東坡。蘇東坡認為,該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不譜農器,故為之賦《秧馬歌》附之。
最近在江西泰和縣發現的一些文物,為考證曾安止的生平事跡提供了佐證。
泰和縣石山鄉匡原村有《匡原曾氏族譜》,記載有曾安止的生平事跡和蘇軾與安止的書信及有關《秧馬歌》碑的摹刻和流傳的部分情況。
1983年泰和縣在文物普查中在石山鄉匡原村曾氏祠堂中發現《秧馬歌》碑,現藏泰和縣博物館。碑長131釐米,寬33釐米,厚3釐米,行書陰刻。
曾安止撰《禾譜》後,曾進獻蘇軾。軾美其“文既溫雅,事亦詳實”然惜不譜農器。因此作了一首《秧馬歌》贈安止附《禾譜》之末。
蘇軾《秧馬歌》引雲:
過廬陵,見宣德郎曾君安止,出使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有所缺,不譜農器也。予昔遊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昴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係束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絶矣。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 ”解者曰:“橇形如箕,行泥上。”豈秧馬之類歟?乃作歌以遺曾君附《禾譜》之末。蘇軾。
蘇軾《題秧馬歌後》雲:“吾嘗在湖北見農夫用秧馬行泥中極便,傾來江西作秧馬歌以教之。”蘇軾見曾安止是在江西廬陵,即曾安止的故鄉。
《秧馬歌》碑在泰和縣石山鄉匡原村曾氏祠堂發現,即曾安止的故鄉發現。關於《秧馬歌》碑的流傳,明三華蕭尚仁《秧馬歌附跋》載:“蘇文忠公以紹聖甲戊授寧遠軍節度使,惠州安置。六月,道經廬陵,作《秧馬歌》以贈安止公。刻石於清都觀。後六十餘年,公之七世孫慶道自夢陵徙匡原。地近於觀,因請石板藏於傢。 ”光緒《吉安府志·金石目》蘇軾秧馬歌條載:“今其石猶存曾氏,字共三十六行……前十四行,後三行下方損數十字,末年月亦磨滅不可拓。”(尹美祿:《秧馬歌》碑及秧馬的流傳,《農業考古》1987年第1期)此亦可證曾安止為泰和縣人。
據曹樹基:北宋農書《禾譜》的部分內容在江西泰和縣發現(《農業考古》1984年第1期)雲:《禾譜》宋元明一直流傳於世,衹是在明代末期,纔湮沒無聞。這次所見《禾譜》一書的部分內容,是曾安止後裔(遷徙匡原村的支係)修撰族譜時的節錄。……可以確知,該書在泰和鄉間一直流傳到民國時期。
以上為證明曾安止是江西泰和人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如果說曾安止為溫陵(泉州)人,他熙寧(1068-1074年)間中進士,但在《閩書》、《八閩通志》、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晉江縣志》選舉志中均查無此人。如果說曾安止為泉州人,其著作《禾譜》及蘇軾《秧馬歌》肯定會在地方文獻中記錄下來,但乾隆《泉州府志》74,藝文志,道光《晉江縣志》 70典籍志、71,金石志均無記載。
馬端臨《文獻通考》218,經籍志說曾安止為溫陵人,不知何據?或者曾安止傢族是從泉州移居江西。□李玉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