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其它古典
  《智囊》初編成於明天啓六年(1625),以後此書又經馮夢竜增補,重刊時改名《智囊補》,其他刊本也稱《智囊全集》、《增智囊補》、《增廣智囊補》等,內容上均同《智囊補》。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慧故事1238則,依內容分為十部二十八捲。
  清代小說。七回。
  不題撰人。
  本書為《比目魚》的上部。敘述譚楚玉和劉藐姑夫妻偕亡守節的故事。
  比目魚
  作者:不署撰人
  
  第一回 譚楚玉遠遊吳越 劉藐姑屈志梨園 第二回 傾城貌風前露秀 概世纔戲場安身
  第三回 定姻緣麯詞傳簡 改正生戲房調情 第四回 一鄉人共尊萬貫 用千金強圖藐姑
  第五回 劉絳仙將身代女 錢二衙巧說情人 第六回 賴婚姻堂前巧辯 受財禮誓不回心
  第七回 藉戲文臺前辱駡 守節義夫婦偕亡 第八回 錢萬貫為色被打 縣三衙巧訊得贓
  第九回 東洋海宴公顯聖 水晶宮夫婦回生 第十回 山大王被火兵敗 慕兵備挂印歸田
  第十—回 慕漁翁主僕聚樂 劉藐姑夫妻回生 第十二回 賀婚姻四友勸酒 諧琴瑟二次合卺
  第十三回 譚楚玉衣錦還鄉 劉絳仙船頭認女 第十四回 譚楚玉斬寇立功 莫漁翁山村獲罪
  第十五回 真兵備面駡楚五 假兵備遺害慕公 第十六回 譚官人報恩雪恥 慕介容招隱埋名
  《斷鴻零雁記》(1912年),被譽為“民國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小說以第一人稱寫自己飄零的身世和悲劇性的愛情。主人公三郎幼年倍受欺凌,孤苦伶仃,長大以後又經歷了種種坎坷。他東渡日本尋找生母,母子重逢之後,三郎的日本表妹靜子愛上了他。靜子對三郎一片癡情。母親和姨母也贊成這門親事,但三郎猶豫不决。雖然他對靜子也有感情,但他不敢再次面對愛情,對靜子避而遠之。原來,三郎在中國有未婚妻雪梅,雪梅對愛情堅貞不渝,因為三郎之父破産,雪梅之父嫌貧愛富而悔婚。三郎深深地愛着雪梅,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一氣之下出傢了。雖然身在佛門,他仍然無法斬斷世俗的煩惱:不明身世的睏惑、兒女之情的糾纏,於是他下山尋找答案。雪梅因癡戀三郎,資助他東渡尋母,最後,父母逼她改嫁時,絶食身亡以殉情。故事的最後,三郎到雪梅的故宅憑吊她的墓地,在一片悲痛的氣氛中結束,籠罩着一種末世的凄涼、窒息,以及對人的心靈的壓抑。
  作者:徐述夔 校點:李虹 序:趙鋒、董曉宇
  全書十六捲,即十六回,有清代刊本,書署“五色石主人編”。作者即《五色石》、《八洞天》的作者徐述夔(1701?一1763?)。徐述夔,原名庚雅,字孝文,江蘇東臺人,乾隆年間中過舉人,後官知縣。他因其所著《一柱樓詩》等書中,多有懷念前明、詆毀滿清之語,故釀成詩案文字獄,在死後遭剖棺戮屍之禍,其生平所著亦遭禁毀。本書寫主人公書生董聞的遭遇,有文字獄之禍,竟與作者自己後來的災禍暗合,可謂奇事。書中寫出了科舉落榜文人的種種心態,表現出作者的一定膽識。同時,本書情節復雜,結構嚴謹,語言也較流暢,堪稱佳作。
癡人說夢記
旅生 Lv Sheng閱讀
  據《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該詞目的作者林薇說,“小說旨在探索改造中國之路,以人物寧孫謀、魏淡然影射康有為、梁啓超,黎浪夫影射孫中山;小說主人公賈希仙則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人物,以賈希仙開闢仙人島的成功反襯寧、魏變法和黎浪夫革命的失敗,島主叫做公僕,設上、下議院,島民皆享有平等自由的權利,這是晚清時代人們所構想的資本主義藍圖。”林微又說,“小說帶有濃厚的空想性質,流露了對現實中國的悲觀心理,首、中、尾3個夢相貫串,暗示作者對中國之命運的思考。”
  一反當時小說內容纖弱感傷的頽廢格調,表現了高昂豪放的英雄情緻,異軍突起,令人耳目一新。作品不僅寫各地義師戰績,英雄氣概和戰鬥場面,而且對投降清廷的漢姦給以無情鞭撻,立場鮮明,思想性極強,主題開掘很深,在同時期小說作品中比較突出。
曹雪芹毒殺雍正帝
霍國玲 Huo Guoling閱讀
  雍正暴亡於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死因不明,因此引起人們的猜測,以致出現呂四娘刺死雍正帝傳說。經史學家們論證,雍正之死最大可能是吞食了毒丹。但雍正平日所食之丹(名為"既濟丹")係有益無害之物,引起他暴亡之丹應是含有劇毒另一種。值得重視的是:在他駕崩前十四天,圓明園恰恰購進了一種毒性很強的煉丹原料--二百斤牛舌頭黑鉛--此前卻從未進過。由此來看,雍正之死實屬他殺。那麽,此毒丹由誰所製作?由誰傳入宮中?又由誰誘雍正吞食?因何要將雍正置於死地?《紅樓夢》有回前詩云:"有朝敲破蒙頭甕(甕)。"又云:"微密久藏偏自露,幻中夢裏語驚人。"王熙鳳亦說:"拼着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本書采取內證和外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紅樓夢》作者如何將"久藏"之"微密""自露"於書中--讀者讀完此書,自會明了雍正帝暴亡之謎--原來是被曹雪芹和林黛玉原型竺香玉聯手毒殺的。
  東方出版社 出版 作者:霍國玲 紫軍
  警世陰陽夢
  作者:長安道人國清
  分“陽夢”30回,寫明末魏忠賢由睏厄、發跡到滅亡的經過。“陰夢”10回,敘魏忠賢死後在陰司所受的報應。此書僅有明崇禎元年(1628)刊本,至今未發現其他傳本。原書題“長安道人國清編次”。
  引首
  醒言
  第一回 琢州聚黨
  第二回 京都充役
  第三回 樗蒲賽色
  第四回 青樓競賞
  第五回 落魄潛蹤
  第六回 患瘍覓死
  第七回 荒詞投宿
  第八回 旅店乞食
  第九回 相士贈金
  第十回 中宦容身
  第十一回 內廷進用
  第十二回 上寵招權
  第十三回 計殺王安
  第十四回 結好妖姆
  第十五回 朋姦竊柄
  第十六回 設機矯命
  第十七回 誣害忠良
  第十八回 肆毒宮闈
  第十九回 擅立內操
  第二十回 佈置外鎮
  第二十一回 御前走馬
  第二十二回 戲舟海子
  第二十三回 築城看邊
  第二十四回 進香酬願
  第二十五回 假功冒爵
  第二十六回 建祠伏兵
  第二十七回 祝壽指迷
  第二十八回 晏駕解謀
  第二十九回 合疏鋤姦
  第三十回 鄰縣投繯
  第三十一回 道人遊夢
  第三十二回 忠魂歷對
  第三十三回 陰報不爽
  第三十四回 地獄慘凄
  第三十五回 姦雄互辨
  第三十六回 神司勘問
  第三十七回 冤業變相
  第三十八回 善惡明鑒
  第三十九回 群仙法會
  第四十回 道人出夢
  魏閹全傳
  作者:佚名
  主要人物表
  總論
  第一回 朱工部築堤焚蛇穴 碧霞君顯聖降靈簽
  第二回魏醜驢迎春逞百技侯一娘永夜引情郎
  第三回陳老店小魏偷情飛蓋園妖蛇托孕
  第四回賴風月牛三使勢斷吉兇跛老灼龜
  第五回魏醜驢露財招禍侯一娘盜馬逃生
  第六回 客印月初會明珠 石林莊三孽聚義
  第七回 侯一娘入京訪舊 王夫人念故周貧
  第八回 程中書湖廣清礦稅 馮參政漢水溺群姦
  第九回 魏雲卿金牌認叔侄 倪文煥稅監拜門生
  第十回 洪濟閘顯聖斥姦 峰山村射妖獲偶
  第十一回 魏進忠旅次成親 田爾耕窩賭受辱
  第十二回 傅如玉義激勸夫 魏進忠他鄉遇妹
  第十三回 客印月憐舊分珠 侯秋鴻傳春竊玉
  第十四回 魏進忠義釋摩天手 侯七官智賺鐸頭瘟
  第十五回 侯少野窺破蝶蜂情 周逢春摔死鴛鴦叩
  第十六回 周公子錢神救命 何道人爐火貽災
  第十七回 涿州城大姦染癘 泰山廟小道憐貧
  第十八回 河柳畔遇難成閹 山石邊逢僧脫難
  第十九回 入靈崖魏進忠採藥 决富貴白太始談星
  第二十回 達觀師兵解釋厄 魏進忠應選入宮
  第二十一回 郭侍郎經筵叱陳保 魏監門獨力撼張差
  第二十二回 禦花園嬪妃拾翠 漪蘭殿保姆懷春
  第二十三回 諫移宮楊漣捧日 誅劉保魏監侵權
  第二十四回 田爾耕獻金認父 乜淑英赴會遭羅
  第二十五回 跛頭陀幻術惑愚民 田知縣貪財激大變
  第二十六回 劉鴻儒劫獄陷三縣 蕭遊擊戰敗叩禪庵
  第二十七回 傅應星奉書求救 空空兒破法除妖
  第二十八回 魏忠賢忍心殺卜喜 李永貞毒計害王安
  第二十九回 勸御驾竜池講武 僭乘輿泰嶽行香
  第三十回 侯秋鴻忠言勸主 崔呈秀避禍為兒
  第三十一回 楊副都劾姦解組 萬工部忤惡亡身
  第三十二回 定天罡盡驅善類 拷文言陷害諸賢
  第三十三回 許指揮斷獄媚姦 馮翰林獻珠拜相
  第三十四回 倪文煥巧獻投名狀 李織造逼上害賢書
  第三十五回 擊緹騎五人仗義 代輸贓兩縣懷恩
  第三十六回 周蓼洲慷慨成仁 熊芝岡從容就義
  第三十七回 魏忠賢屈殺劉知府 傅應星忿擊張金吾
  第三十八回 孟婆師飛劍褉姦魄 魏忠賢開例玷儒紳
  第三十九回 廣搜括揚民受毒 冒功名賊子分茆
  第四十回 據災異遠逐直臣 假緝捕枉害良善
  第四十一回 梟奴賣主列冠裳 惡宦媚權毒桑梓
  第四十二回 建生祠衆機戶作俑 配宮墻林祭酒拂衣
  第四十三回 無端造隙驅皇戚 沒影叨封拜上公
  第四十四回 進諂諛祠內生芝 徵祥瑞河南出璽
  第四十五回 覓佳麗邊帥獻姬 慶生辰幹兒爭寵
  第四十六回 陳玄朗幻化點姦雄 魏忠賢行邊殺獵戶
  第四十七回 封王侯怒逐本兵 謀九錫妄圖居攝
  第四十八回 轉司馬少華納賂 貶鳳陽巨惡投環
  第四十九回 舊婢仗義贖屍 孽子褉官伏罪
  第五十回 明懷宗旌忠誅惡黨 碧霞君說劫解沉冤
  此作以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為主要綫索,寫出了日本吞滅朝鮮後的慘痛情景,以及朝鮮志士奮起救國的事跡。書中重大事件與主要人物大都有史實為依據,為第一回到第七回寫日本政府起用伊藤博文逐漸使國力強盛起來,轉而策劃逐步吞滅朝鮮和進而製服中國。朝鮮處於被日本吞噬的危險境地。安重根由父親帶領到平壤在愛國將領雲在霄處避難,但在途中其父被日人殺死。愛國志士侯元首因進行反對日本侵略的活動失敗,被迫也到雲傢作家庭教師,從而與安重根等結為愛國志士。
  語雲:知多世事胸襟闊,識透人情眼界寬。知識兩字,由於自己之想象而明,亦由聞人之談論而得也。嘗見街頭巷尾,月下燈前,閑坐成群,未嘗無語。但所論多無緊要之事,未足以有補身心,或有談及因果報應,則有聽有不聽焉,且有抽身而去者矣。非言語不通,實事情未得趣也。惟講得有趣,方能入人耳,動人心,而留人餘步矣。善打鼓者,多打鼓邊;善講古者,須談別緻。講得深奧,婦孺難知。惟以俗情俗語之說通之,而人皆易曉矣,且津津有味矣。
  誦讀之暇,采古事數則,有時說起,聽者忘疲。因付之梓人,以備世之好言趣緻者。
首頁>> 文學>>其它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