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三十卷。又称大宋高僧传。宋代赞宁(919~1002)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纂,继唐代续高僧传之后,集录由唐太宗贞观(627~649)年中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止,凡三四三年间之高僧传记。因于左街天寿寺编修完成,故又称天寿史。原书之序谓正传五三三人,附见一三○人;实则正传五三一人,附见一二五人。
内容依准梁高僧传之体例分为十科,即译经三十二人(附见十二人)、义解七十二人(附见二十二人)、习禅一○三人(附见二十九人)、明律五十八人(附见十人)、护法十八人(附见一人)、感通八十九人(附见二十三人)、遗身二十二人(附见二人)、读诵四十二人(附见八人)、兴福五十人(附见六人)、杂科四十五人(附见十二人)。直接史料如碑铭或野史之类,本书收入不少,是为本书之特色。其中,习禅篇除云门宗创立者云门文偃外,于禅宗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对禅宗内部争议事迹亦无隐讳,为研究禅宗史之重要资料。然书中对于禅宗成立之始末,未作适切之交代,或因有关史料毁于会昌法难;惟无可讳言者,南山律宗系统之赞宁对禅宗亦存有某种偏见。此外,本书在国家佛教色彩极浓之时代奉敕编纂而成,故于其中可窥见佛法顺应王法之立场;赞宁并于其另一著作大宋僧史略之中,意图将佛教理论趋附于儒家伦理学说,以融和儒佛思想。本书与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大明高僧传等,合称高僧传四集。又高丽藏中未收本书,惟于宋、元、明三本入藏。[佛祖统纪卷四十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释氏稽古略卷四]
内容依准梁高僧传之体例分为十科,即译经三十二人(附见十二人)、义解七十二人(附见二十二人)、习禅一○三人(附见二十九人)、明律五十八人(附见十人)、护法十八人(附见一人)、感通八十九人(附见二十三人)、遗身二十二人(附见二人)、读诵四十二人(附见八人)、兴福五十人(附见六人)、杂科四十五人(附见十二人)。直接史料如碑铭或野史之类,本书收入不少,是为本书之特色。其中,习禅篇除云门宗创立者云门文偃外,于禅宗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对禅宗内部争议事迹亦无隐讳,为研究禅宗史之重要资料。然书中对于禅宗成立之始末,未作适切之交代,或因有关史料毁于会昌法难;惟无可讳言者,南山律宗系统之赞宁对禅宗亦存有某种偏见。此外,本书在国家佛教色彩极浓之时代奉敕编纂而成,故于其中可窥见佛法顺应王法之立场;赞宁并于其另一著作大宋僧史略之中,意图将佛教理论趋附于儒家伦理学说,以融和儒佛思想。本书与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大明高僧传等,合称高僧传四集。又高丽藏中未收本书,惟于宋、元、明三本入藏。[佛祖统纪卷四十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释氏稽古略卷四]
《笋谱》,一卷,不着撰人名氏。晁公武《读书志》作僧恵崇撰。陈振孙《书録解题》作僧赞宁撰。案:恵崇为宋初九僧之一,工于吟咏,有《句图》一卷。又工于画,有黄庭集题其所作芦雁图诗,然不闻曽作是书。考《宋史•艺文志》亦作赞宁,则振孙说是也。
赞宁,徳清髙氏子,出家杭州龙兴寺。呉越王钱镠署为两浙僧统。宋太宗尝召对于滋福殿,诏修《髙僧传》。咸平中,加右街僧录。至道二年卒。谥曰圆明大师。所著《物类相感志》,岁乆散佚。世所传者,皆赝本,惟此书犹其原本。
书分五类,曰一之名、二之出、三之食、四之事、五之说。其标题,葢仿陆羽《茶经》。援据奥博,所引古书,多今世所不传,深有资于考证。三之食以前皆有 注,似所自作。然“笋汗煮羮”一条注,乃驳正其说,以为“羮不如蒸”,又似后人之所附益。不可考矣。王得臣《麈史》曰“僧赞宁,为《笋谱》甚详。掎摭古人 诗咏,自梁元帝至唐杨师道,皆诗中言及笋者,惟孟蜀时学士徐光溥等二人絶句,亦可称勤笃,然未尽也。如退之『和侯协律咏诗二十六韵』不収,何耶?岂宁忿其 排释氏而私懐去取耶?抑文公集当时未出乎?不可知也。”云云。今检谱中,果佚是作。然以一人之耳而采摭歷代之诗歌,一二未周,势所必有,不足为是书病也。 案:此数句似有脱文,今姑仍其旧。
赞宁,徳清髙氏子,出家杭州龙兴寺。呉越王钱镠署为两浙僧统。宋太宗尝召对于滋福殿,诏修《髙僧传》。咸平中,加右街僧录。至道二年卒。谥曰圆明大师。所著《物类相感志》,岁乆散佚。世所传者,皆赝本,惟此书犹其原本。
书分五类,曰一之名、二之出、三之食、四之事、五之说。其标题,葢仿陆羽《茶经》。援据奥博,所引古书,多今世所不传,深有资于考证。三之食以前皆有 注,似所自作。然“笋汗煮羮”一条注,乃驳正其说,以为“羮不如蒸”,又似后人之所附益。不可考矣。王得臣《麈史》曰“僧赞宁,为《笋谱》甚详。掎摭古人 诗咏,自梁元帝至唐杨师道,皆诗中言及笋者,惟孟蜀时学士徐光溥等二人絶句,亦可称勤笃,然未尽也。如退之『和侯协律咏诗二十六韵』不収,何耶?岂宁忿其 排释氏而私懐去取耶?抑文公集当时未出乎?不可知也。”云云。今检谱中,果佚是作。然以一人之耳而采摭歷代之诗歌,一二未周,势所必有,不足为是书病也。 案:此数句似有脱文,今姑仍其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