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嚮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註,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註。吳原師道作《校註》,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註》。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傢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捲,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傢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今本共33捲。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傢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着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傢的思想傾嚮,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研究參考書目
• 熊憲光,《戰國策研究與選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 孟慶祥,《戰國策譯註》,黑竜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統一書號:10093•701
• 王守謙,《戰國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 朱友華,《戰國策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趙丕傑,《戰國策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 藍開祥,《戰國策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戰國策註釋》,中華書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 何 晉,《戰國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嚮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係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戰國策人物
1、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傢,東周洛陽人。事跡在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嚮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於運籌帷幄,為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傢中他是比較典型的。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臺)人。事跡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𠔌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兄),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衆多女子中,有一個傢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傢貧無燭的趕走。傢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麽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麽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纔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𠔌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傢。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製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傢、軍事傢,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製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
戰國策》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因長於說事而著名,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共33捲,約12萬字。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戰國策》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西漢末年,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沿用至今。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所記人物是復雜的,有縱橫傢,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顔;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戰國策》的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今本共33捲:東周策1捲西周策1捲秦策5捲齊策6捲楚策4捲趙策4捲魏策4捲韓策3捲燕策3捲宋衛策1捲中山策1捲共497篇。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戰國策成語
一塵不染——聖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纍。
大庭廣衆——以敞大衆。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反璞歸真——顔斶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字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 《戰國策·齊策四》
不遺餘力 《戰國策·趙策》
不翼而飛 《戰國策·秦策》
側目而視 《戰國策·秦策》
反璞歸真 《戰國策·齊策》
高枕無憂 《戰國策·魏策一》
汗馬功勞 《戰國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戰國策·楚策一》
畫蛇添足 《戰國策·齊策二》
揮汗成雨 《戰國策·齊策一》
狡兔三窟 《戰國策·齊策四》
門庭若市 《戰國策·齊策一》
亡羊補牢 《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嚮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係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嚮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衹是以自己的才智嚮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並吞天下,後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素。他遊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後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於是他感慨道:
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贊賞,但在當日的歷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於真實性。
另一方面,由於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又主要取材於策士著作,故書中對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強有力的肯定。《齊策》中記顔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還滔滔不絶地論證了國無士則必亡,故“士貴耳,王者不貴”的道理。《秦策》中贊揚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卻使得“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决於蘇秦之策”。這當然是誇大的,但這誇大中顯示了策士們的自信,也是平民中優異人物的自信。
《戰國策》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俠”也是一種遊離於統治集團、不受權勢拘勒的人物。他們以自身的標準、個人的恩怨來决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感情激烈,顯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觀。所以“俠”總是為放任不羈的人們所喜愛。
總而言之,《戰國策》既體現了時代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出戰國遊士、俠士這一類處於統治集團與庶民之間的特殊而較為自由的社會人物的思想特徵,不完全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說話。由於《戰國策》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又不完全拘泥於歷史的真實(當然從歷史學的眼光看這是缺陷),所以就顯得比以前的歷史著作更加活潑而富有生氣。從文學上看,《戰國策》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於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的語言更為明快流暢,縱恣多變,委麯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裏,語言不僅是作用於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於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緻,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的勾勒。
如前面舉出的重耳嚮懷贏陪罪的例子,雖然也能傳神,畢竟過於簡單。而《戰國策》中,如《齊策》寫馮諼,一開始,描繪他三次彈鋏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質待遇的奇特行為,初步刻畫了他的不同凡響而又故弄玄虛的性格。接着,展開了“馮諼署記”、“矯命焚捲”、“市義復命”、“復謀相位”、“請立宗廟”等一係列波瀾起伏的情節,將這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是恃纔自傲、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一節這樣描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軻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的原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傢喻戶曉。由於《戰國策》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辭采華麗、鋪排誇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更為嚮前發展。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於蒯通。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後來劉嚮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一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其中十一章內容見於《戰國策》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另十六章,是佚書。這部大約編成於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嚮重編許多縱橫傢言為《戰國策》所根據的一種被埋沒的縱橫傢言的輯本。其中佚書為司馬遷、劉嚮所未見,為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傢的著作和言論。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復和平統一生活。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並天下,凌萬乘”。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由於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致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嚮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內,引起各國間的復雜矛盾和鬥爭。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於武力,但也决定於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决定於軍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於政治的巧妙運用。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為權謀譎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為劇談雄辯的說士。所以《戰國策》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鈎心鬥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鬥爭的反映。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遊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戰國策》所寫的人物是極其復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陳軫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於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諼(齊策四),雖然他是為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於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顔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擡頭。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鬥爭和宮闈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醜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以上這些雖然衹作客觀敘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最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並秦策一),虞卿斥栲緩(趙策三)等,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緻準確。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於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並用(楚策二)。雖然《戰國策》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為縱橫傢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傢,前後頽喪和得意的情狀,以及庸俗的世態人情(秦策一),魯仲連的俶儻奇偉,慷慨慕義,“不詘於諸侯”的精神,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特別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軻,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例如易水送別一段:
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衝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於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對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鷸蚌相持說趙惠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諫孟嘗君(齊策三),莊辛以蜻蛉、黃雀說楚襄王,汗明以驥服????車說春申君(並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個特點。特別像鄒忌諷諫的方法更為巧妙。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事來啓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鄒忌的生活體驗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藉來作為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別開生面。
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嚮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註,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註。吳原師道作《校註》,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註》。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傢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捲,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傢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今本共33捲。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傢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着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傢的思想傾嚮,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研究參考書目
• 熊憲光,《戰國策研究與選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 孟慶祥,《戰國策譯註》,黑竜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統一書號:10093•701
• 王守謙,《戰國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 朱友華,《戰國策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趙丕傑,《戰國策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 藍開祥,《戰國策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戰國策註釋》,中華書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 何 晉,《戰國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嚮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係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戰國策人物
1、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傢,東周洛陽人。事跡在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嚮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於運籌帷幄,為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傢中他是比較典型的。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臺)人。事跡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𠔌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兄),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衆多女子中,有一個傢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傢貧無燭的趕走。傢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麽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麽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纔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𠔌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傢。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製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傢、軍事傢,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製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
戰國策》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因長於說事而著名,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共33捲,約12萬字。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戰國策》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西漢末年,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沿用至今。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所記人物是復雜的,有縱橫傢,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顔;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戰國策》的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今本共33捲:東周策1捲西周策1捲秦策5捲齊策6捲楚策4捲趙策4捲魏策4捲韓策3捲燕策3捲宋衛策1捲中山策1捲共497篇。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戰國策成語
一塵不染——聖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纍。
大庭廣衆——以敞大衆。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反璞歸真——顔斶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字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 《戰國策·齊策四》
不遺餘力 《戰國策·趙策》
不翼而飛 《戰國策·秦策》
側目而視 《戰國策·秦策》
反璞歸真 《戰國策·齊策》
高枕無憂 《戰國策·魏策一》
汗馬功勞 《戰國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戰國策·楚策一》
畫蛇添足 《戰國策·齊策二》
揮汗成雨 《戰國策·齊策一》
狡兔三窟 《戰國策·齊策四》
門庭若市 《戰國策·齊策一》
亡羊補牢 《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嚮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係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嚮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衹是以自己的才智嚮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並吞天下,後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素。他遊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後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於是他感慨道:
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贊賞,但在當日的歷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於真實性。
另一方面,由於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又主要取材於策士著作,故書中對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強有力的肯定。《齊策》中記顔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還滔滔不絶地論證了國無士則必亡,故“士貴耳,王者不貴”的道理。《秦策》中贊揚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卻使得“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决於蘇秦之策”。這當然是誇大的,但這誇大中顯示了策士們的自信,也是平民中優異人物的自信。
《戰國策》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俠”也是一種遊離於統治集團、不受權勢拘勒的人物。他們以自身的標準、個人的恩怨來决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感情激烈,顯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觀。所以“俠”總是為放任不羈的人們所喜愛。
總而言之,《戰國策》既體現了時代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出戰國遊士、俠士這一類處於統治集團與庶民之間的特殊而較為自由的社會人物的思想特徵,不完全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說話。由於《戰國策》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又不完全拘泥於歷史的真實(當然從歷史學的眼光看這是缺陷),所以就顯得比以前的歷史著作更加活潑而富有生氣。從文學上看,《戰國策》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於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的語言更為明快流暢,縱恣多變,委麯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裏,語言不僅是作用於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於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緻,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的勾勒。
如前面舉出的重耳嚮懷贏陪罪的例子,雖然也能傳神,畢竟過於簡單。而《戰國策》中,如《齊策》寫馮諼,一開始,描繪他三次彈鋏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質待遇的奇特行為,初步刻畫了他的不同凡響而又故弄玄虛的性格。接着,展開了“馮諼署記”、“矯命焚捲”、“市義復命”、“復謀相位”、“請立宗廟”等一係列波瀾起伏的情節,將這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是恃纔自傲、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一節這樣描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軻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的原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傢喻戶曉。由於《戰國策》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辭采華麗、鋪排誇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更為嚮前發展。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於蒯通。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後來劉嚮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一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其中十一章內容見於《戰國策》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另十六章,是佚書。這部大約編成於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嚮重編許多縱橫傢言為《戰國策》所根據的一種被埋沒的縱橫傢言的輯本。其中佚書為司馬遷、劉嚮所未見,為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傢的著作和言論。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復和平統一生活。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並天下,凌萬乘”。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由於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致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嚮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內,引起各國間的復雜矛盾和鬥爭。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於武力,但也决定於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决定於軍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於政治的巧妙運用。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為權謀譎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為劇談雄辯的說士。所以《戰國策》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鈎心鬥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鬥爭的反映。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遊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戰國策》所寫的人物是極其復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陳軫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於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諼(齊策四),雖然他是為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於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顔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擡頭。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鬥爭和宮闈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醜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以上這些雖然衹作客觀敘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最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並秦策一),虞卿斥栲緩(趙策三)等,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緻準確。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於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並用(楚策二)。雖然《戰國策》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為縱橫傢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傢,前後頽喪和得意的情狀,以及庸俗的世態人情(秦策一),魯仲連的俶儻奇偉,慷慨慕義,“不詘於諸侯”的精神,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特別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軻,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例如易水送別一段:
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衝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於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對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鷸蚌相持說趙惠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諫孟嘗君(齊策三),莊辛以蜻蛉、黃雀說楚襄王,汗明以驥服????車說春申君(並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個特點。特別像鄒忌諷諫的方法更為巧妙。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事來啓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鄒忌的生活體驗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藉來作為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別開生面。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作者是西漢的儒傢學者劉嚮,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嚮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註佚名。也有人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嚮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幹篇得來的。
《列女傳》共分七捲,共記敘了105名婦女的故事。這七捲是: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辯通傳和孽嬖傳。西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宮廷動蕩多有外戚影子。劉嚮認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應當從皇帝周邊的人開始教育,因此寫成此書,以勸諫皇帝、嬪妃及外戚。《列女傳》選取的故事體現了儒傢對婦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贊揚的內容在現在的多數人看來是對婦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傳》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一些故事流傳至今,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出自該書。後來,中國的史書多有專門的篇章記敘各朝婦女事跡,隨着婦女觀的變化,各朝側重記敘表彰的婦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1列女傳記載的女性
1.1母儀傳
1.2賢明傳
1.3仁智傳
1.4貞順傳
1.5節義傳
《列女傳》比較著名的兩個版本,一部是指西漢劉嚮所編撰的《列女傳》,這部書一共七捲,記載了上古至西漢約一百位左右具有通纔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另一個是明萬歷年間安徽歙縣人汪道昆所編寫的《列女傳》,他是在西漢劉嚮《列女傳》的基礎上編寫的明版本《列女傳》,這部《列女傳》共有十六捲,增加的部分主要以安徽汪姓女子居多。每篇都有版畫插圖,書內所刻版畫綫條流暢、細膩,是明代版畫的精品。到了清乾隆年間,著名的藏書傢鮑廷博得到了這部書的版片,他便以此版片刷印了《列女傳》。我們今天見到的明版《列女傳》大部分是這個時期印刷的。
1.6辯通傳
1.7孽嬖傳
1.8續列女傳
列女傳記載的女性
母儀傳
有虞二妃
棄母姜嫄
契母簡狄
啓母塗山
湯妃有新
周室三母
衛姑定薑
齊女傅母
魯季敬薑
楚子發母
鄒孟軻母
魯之母師
魏芒慈母
齊田稷母
賢明傳
周宣薑後
齊桓衛姬
晉文齊薑
秦穆公姬
楚莊樊姬
周南之妻
宋鮑女宗
晉趙衰妻
陶答子妻
柳下惠妻
魯黔婁妻
齊相禦妻
楚接輿妻
楚老萊妻
楚於陵妻
仁智傳
密康公母
楚武鄧曼
許穆夫人
曹僖氏妻
孫叔敖母
晉伯宗妻
衛靈夫人
齊靈仲子
魯臧孫母
晉羊叔姬
晉范氏母
魯公乘姒
魯漆室女
魏麯沃負
趙將括母
貞順傳
召南申女
宋恭伯姬
衛寡夫人
蔡人之妻
黎莊夫人
齊孝孟姬
息君夫人
齊杞梁妻
楚平伯嬴
楚昭貞薑
楚白貞姬
衛宗二順
魯寡陶妻
梁寡高行
陳寡孝婦
節義傳
魯孝保義
楚成鄭瞀
晉圉懷嬴
楚昭越姬
蓋將之妻
魯義姑姊
代趙夫人
齊義繼母
魯秋潔婦
周主忠妾
魏節乳母
梁節姑姊
珠崖二義
郃陽友娣
京師節女
辯通傳
齊管妾婧
楚江乙母
晉弓工妻
齊傷槐女
楚野辨女
阿𠔌處女
趙津女娟
趙佛肸母
齊威虞姬
齊鐘離春
齊宿瘤女
齊孤逐女
楚處莊侄
齊女徐吾
齊太倉女
孽嬖傳
夏桀末喜
殷紂妲己
周幽褒姒
衛宣公薑(宣薑)
魯桓文薑
魯莊哀薑
晉獻驪姬
魯宣穆薑
陳女夏姬
齊靈聲姬
齊東郭薑
衛二亂女
趙靈吳女
楚考李後
趙悼倡後
續列女傳
周郊婦人
陳國辯女
王孫氏母
王陵之母
張湯之母
雋不疑母
漢楊夫人
漢霍夫人
嚴延年母
漢馮昭儀
王章妻女
班女婕妤
趙飛燕姊娣(含趙合德)
孝平王後
更始夫人
梁鴻之妻
明德馬後
梁夫人婀
《列女傳》共分七捲,共記敘了105名婦女的故事。這七捲是: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辯通傳和孽嬖傳。西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宮廷動蕩多有外戚影子。劉嚮認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應當從皇帝周邊的人開始教育,因此寫成此書,以勸諫皇帝、嬪妃及外戚。《列女傳》選取的故事體現了儒傢對婦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贊揚的內容在現在的多數人看來是對婦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傳》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一些故事流傳至今,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出自該書。後來,中國的史書多有專門的篇章記敘各朝婦女事跡,隨着婦女觀的變化,各朝側重記敘表彰的婦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1列女傳記載的女性
1.1母儀傳
1.2賢明傳
1.3仁智傳
1.4貞順傳
1.5節義傳
《列女傳》比較著名的兩個版本,一部是指西漢劉嚮所編撰的《列女傳》,這部書一共七捲,記載了上古至西漢約一百位左右具有通纔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另一個是明萬歷年間安徽歙縣人汪道昆所編寫的《列女傳》,他是在西漢劉嚮《列女傳》的基礎上編寫的明版本《列女傳》,這部《列女傳》共有十六捲,增加的部分主要以安徽汪姓女子居多。每篇都有版畫插圖,書內所刻版畫綫條流暢、細膩,是明代版畫的精品。到了清乾隆年間,著名的藏書傢鮑廷博得到了這部書的版片,他便以此版片刷印了《列女傳》。我們今天見到的明版《列女傳》大部分是這個時期印刷的。
1.6辯通傳
1.7孽嬖傳
1.8續列女傳
列女傳記載的女性
母儀傳
有虞二妃
棄母姜嫄
契母簡狄
啓母塗山
湯妃有新
周室三母
衛姑定薑
齊女傅母
魯季敬薑
楚子發母
鄒孟軻母
魯之母師
魏芒慈母
齊田稷母
賢明傳
周宣薑後
齊桓衛姬
晉文齊薑
秦穆公姬
楚莊樊姬
周南之妻
宋鮑女宗
晉趙衰妻
陶答子妻
柳下惠妻
魯黔婁妻
齊相禦妻
楚接輿妻
楚老萊妻
楚於陵妻
仁智傳
密康公母
楚武鄧曼
許穆夫人
曹僖氏妻
孫叔敖母
晉伯宗妻
衛靈夫人
齊靈仲子
魯臧孫母
晉羊叔姬
晉范氏母
魯公乘姒
魯漆室女
魏麯沃負
趙將括母
貞順傳
召南申女
宋恭伯姬
衛寡夫人
蔡人之妻
黎莊夫人
齊孝孟姬
息君夫人
齊杞梁妻
楚平伯嬴
楚昭貞薑
楚白貞姬
衛宗二順
魯寡陶妻
梁寡高行
陳寡孝婦
節義傳
魯孝保義
楚成鄭瞀
晉圉懷嬴
楚昭越姬
蓋將之妻
魯義姑姊
代趙夫人
齊義繼母
魯秋潔婦
周主忠妾
魏節乳母
梁節姑姊
珠崖二義
郃陽友娣
京師節女
辯通傳
齊管妾婧
楚江乙母
晉弓工妻
齊傷槐女
楚野辨女
阿𠔌處女
趙津女娟
趙佛肸母
齊威虞姬
齊鐘離春
齊宿瘤女
齊孤逐女
楚處莊侄
齊女徐吾
齊太倉女
孽嬖傳
夏桀末喜
殷紂妲己
周幽褒姒
衛宣公薑(宣薑)
魯桓文薑
魯莊哀薑
晉獻驪姬
魯宣穆薑
陳女夏姬
齊靈聲姬
齊東郭薑
衛二亂女
趙靈吳女
楚考李後
趙悼倡後
續列女傳
周郊婦人
陳國辯女
王孫氏母
王陵之母
張湯之母
雋不疑母
漢楊夫人
漢霍夫人
嚴延年母
漢馮昭儀
王章妻女
班女婕妤
趙飛燕姊娣(含趙合德)
孝平王後
更始夫人
梁鴻之妻
明德馬後
梁夫人婀
明正統道藏本。二捲七十則。
舊題劉嚮撰。應係偽托。
中國流傳下來的第一部神仙人物傳記著作,宋以來傳本共敘述了七十位神仙的姓名、身世和事跡。
舊題劉嚮撰。應係偽托。
中國流傳下來的第一部神仙人物傳記著作,宋以來傳本共敘述了七十位神仙的姓名、身世和事跡。
西漢劉嚮撰。原本三十捲,至北宋初僅存十捲。後經曾鞏搜輯整理,仍釐為十捲。內《雜事》五捲,《刺奢》一捲,《節士》二捲,《善謀》二捲。採集舜、禹時代至漢代史事和傳說,分類編纂,所記史事與《左傳》、《戰國策》、《史記》等頗有出入。作者尚編有《說苑》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藴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
說苑成書於西漢末年,是劉嚮輯錄朝野藏書而成的雜着類編,體例類似《國語》、《戰國策》,以記言為主兼采記事,主旨是通過書中歷史人物的言論事例來勸誡君臣,闡述儒傢選賢尊賢的治國理念。
此外,也載錄其他學派人物的言談事跡乃至許多「街談巷議」的小說傢言、可補《國語》、《戰國策》的不足,提供另一種角度來觀察歷史
說苑成書於西漢末年,是劉嚮輯錄朝野藏書而成的雜着類編,體例類似《國語》、《戰國策》,以記言為主兼采記事,主旨是通過書中歷史人物的言論事例來勸誡君臣,闡述儒傢選賢尊賢的治國理念。
此外,也載錄其他學派人物的言談事跡乃至許多「街談巷議」的小說傢言、可補《國語》、《戰國策》的不足,提供另一種角度來觀察歷史
《權謀書》如同一座智慧謀略的寶庫,可謂包萬象,博大精深。全書涉及到領袖、治國、為官、為人、處世、修身、做事的方方面面。既有麯折的歷史故事,也有意味深長的比喻格言;有啓人心智、催人上進對話,也有看似淺顯、實際深刻的處世哲理和做人智慧。對人生、命運、機遇、成就、生死、謀略等都有獨特的看法。引人深思,讓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