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鲁迅 Lu Xun
古小说钩沈
鲁迅 Lu Xun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Lu Xun阅读
  本书原为作者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后经修订增补,先后于一九二三年、一九二四年由北京大学新潮社以《中国小说史略》为题分上下册出版,一九二五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合印一册出版。一九三一年北新书局出修订本初版。一九三五年第十版时又作个别改订,以后各版均与第十版同。
鲁迅的声音:鲁迅讲演全集
鲁迅 Lu Xun阅读
  鲁迅的散文、杂文和小说已经家喻户晓,但他的公共意识和演说才能却鲜为人知。本书是傅国涌先生潜心研读鲁迅的成果之一。编者细密研读了鲁迅作品和所有现存的有关鲁迅讲演的史料,以严谨的态度和文学阅读的丰富体悟,重新梳理、编排了鲁迅全部的讲演内容,并以这些讲演的内在精神为主题将它们分为五大类。全书配有120幅珍贵历史图片。与以往的同类作品相比,无论是在文献完整度、编排的可读性和立意的深度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鲁迅出众的讲演才能,也能更为真实、全面地认识这位文豪的思想。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于 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他回忆道: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又谈到他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经过。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是他便写了《狂人日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十余篇。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谈到《呐喊》的名称,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祝福》读后感:
  沁凉如水的夜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夜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
  
  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在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纪,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担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
  
  只是,突然好想打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时光飞转,如今已不再是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了。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会主义下,却还是“隐藏”着许许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风景。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它束缚着我们,就好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存”。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这里,我们的悲伤没有泪。
  
  《彷徨》读后感
  
  记得在我孩童时,曾读过一些鲁迅的小说,可能那时年幼,看不懂它们,近几天,我重读了《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种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
  
  《彷徨》收录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同《呐喊》相比,《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最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是《祝福》和《伤逝》这两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福》把目光关注于农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表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对这种气势,对这一社会的强烈不满,厌恶以至愤怒。
  
  《伤逝》是先生唯一一篇爱情小说。真的是大家手笔,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闪烁。“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爱。有爱,并不等于有牛奶和面包。子君和涓生爱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经济上独立了。所以,女孩,当你在爱和事业中面临选择时,千万记得,没有事业的爱犹如无根之萍,多半会飘荡出你的视线。有立足之本才有爱,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兄弟》读后感
  有这样一句名言:伟大的著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在向人们揭示现实的黑暗时,还给了人以希望。兄第下当中,我完全不能看到希望,兄第的背叛,女人的背叛,欲望的放纵,除了黑暗,还是黑暗,相当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果说《活着》是在用残酷的现实反衬人的坚强和韧性,从而给人以勇气的话,《兄弟》里面就只是说出了残酷的现实而没给人以任何希望。
  只有看到最后宋钢写的那封信,看到:就算天翻地覆了,我们还是兄弟,的时候,还有点感觉,觉得或许是余华是想通过残酷现实反衬出真正不随时间和空间改变的兄弟之情,怎么说呢,这是一种很抽象的感觉,反正就是说虽然兄弟伤害了他,但是他们还是兄弟,可是或许这也是一种讽刺,即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现实终究是现实,已经变质了的东西是变不回来的,不过我希望是前一种,我愿意相信,这样我心里会好过一些。我觉得余华一向是铁血的,他喜欢用残酷的现实来反衬真正的感情的不可变性
  鲁迅的《故事新编》,除“序言” 外,共收《补天》 、 《奔月》 、 《理水》 、 《采薇》 、 《铸剑》 、 《出关》 、《非攻》 、 《起死》 八篇。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本书收录了鲁迅的《故事新编》,由陆燕生绘图。陆燕生将古代壁画跨越时空、集故事发展于一体的构思构图手法,运用于鲁迅《故事新编》的绘画创作,此书无疑是关于鲁迅内容的美术创作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主要的成果。这组作品每幅插图一般都从原著中撷取了三至五个情节,构图层次分明,主宾得当,保持了画面的统一美。但画家又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突出了每篇作品的主要情节,比如在《非攻》中突出了墨子跟公输般用木片攻守九回合的场面,在《采薇》中突出了迂腐的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到头来被穿盔甲的士兵推倒在地的狼狈相,在《奔月》中突出了后羿须发飘动开弓射月的雄姿和嫦娥奔月后的无奈,在《起死》中突出了汉子拽庄子道袍、剥巡士裤子的滑稽场面,用事实说明庄子宣扬的无是非观是“放你妈的屁”!
  
  作者:陆燕生 绘
  
  字数:版  次:1
  
  纸张:铜版纸
  
  所属分类:图书>>小说>>社会
  《故事新编》-目录
  
  《故事新编》《故事新编》
  导读
  
  序
  
  “看天空飘的云,还有梦”——为陆燕生绘鲁迅《故事新编》组画而作
  鲁迅·故事新编
  序言
  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故事新编》-书摘与插图
  
  《故事新编》《故事新编》
  
  序言
  
  〖本书收作者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所作小说八篇。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
  
  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
  
  这一本很小的集子,从开手写起到编成,经过的日子却可以算得很长久了:足
  
  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
  
  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
  
  “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1〕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的对于汪静之君的《蕙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
  
  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我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当编印《呐喊》时,便将它附在卷末,算是一个开始,也就是一个收场。
  
  
  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 ,只推《不周山》为佳作,
  
  ——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说罢,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轻视了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
  《故事新编》《故事新编》
  
  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不周山》的后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称为佳作。倘使读者相信了这冒险家的话,一定自误,而我也成了误人,于是当《呐喊》印行第二版时,即将这一篇删除;向这位“魂灵”回敬了当头一棒——我的集子里,只剩着“庸俗”在跋扈了。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5〕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6〕,却不绝的来信,催促杂志的文章。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
  
  并且仍旧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但刚写了《奔月》和《铸剑》——发表的那时题为《眉间尺》,——我便奔向广州,这事就又完全搁起了。后来虽然偶尔得到一点题材,作一段速写,却一向不加整理。
  
  现在才总算编成了一本书。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进,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流”;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
  
  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故事新编》《故事新编》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鲁迅。
  
  〔1〕弗罗特说弗罗特,参看本卷第241页注〔14〕。这里所说的“弗罗特说”,即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者对这种学说,虽曾一度注意过,受过它的若干影响,但后来是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的;在一九三三年所作《听说梦》(收入《南腔北调集》)中,他曾批评过这种学说。
  
  〔2〕指胡梦华对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的批评。《蕙的风》于一九二二年八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后,南京东南大学学生胡梦华在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上海
  
  《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一篇《读了〈蕙的风〉以后》,攻击其中某些爱情诗是“堕落轻薄”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鲁迅曾对胡文进行过批评。参看《热
  
  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故事新编》《故事新编》
  
  〔3〕成仿吾湖南新化人,“五四”时期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文学评论家。约在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后,他开始倾向革命。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间曾同郭沫若等发起革命文学运动;后进入革命根据地,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期从事革命教育工作。鲁迅的《呐喊》出版后不久,成仿吾曾在《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呐喊〉的评论》一文,从他当时的文学见解出发,认为《呐喊》中的《狂人日记》 、 《孔乙己》 、 《药》 、 《阿Q正传》 等都是“浅薄”“庸俗”的“自然主义”作品,只有《不周山》一篇,“虽然也还有不
  
  能令人满足的地方”,却是表示作者“要进而入纯文艺的宫庭”的“杰作”。成仿吾在这篇评论里,曾引用法国作家法朗士在《文学生活》一书中所说文学批评是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句话说:“假使批评是灵魂的冒险啊,这呐喊的雄声,不是值得使灵魂去试一冒险?”
  
  〔4〕《呐喊》印行第二版一九三○年一月《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将
  
  《不周山》篇抽出,因为篇目与过去印行者不同,成为一种新的版本,所以这里称为“第二版”。
  
  〔5〕厦门的石屋指作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居住的“集美楼”。
  
  〔6〕未名社文学团体,一九二五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等。一九三一年解散。该社注重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和苏联文学,并编印《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
  《故事新编》-相关书评
  
  《故事新编》《故事新编》
  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还有的逐篇具体分析而将这些小说分别划入某种创作方法(这一派的具体看法又有不同)。总之,各抒已见,说法纷纭。本文不拟就此问题进行争鸣,只准备围绕主体的创作心理,论述《故事新编》的浪漫主义线索。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⑴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在这里,神话、传说及史实本身作为“新编”的对象,是既定的,即使它们的流传有歧异,但作者对之只存在选择的问题;而 “演义”,却自然而然包含着艺术虚构即鲁迅所谓“点染”的成分。因之,在制约作家采用创作方法的问题上,此处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先决条件:神话、传说作为原始先民和古代人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就带有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奇异性,它们的自身内容就内在地要求着作家在改编之时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表现;而史实,作为有据可考的历史,因其具有客观真实性,先天地倾向于现实主义,但由于作家在改编它们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原则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导向现实主义,又可以导向浪漫主义。所以,在研究《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时,我们首先得将神话、传说与史实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相对地区分开来。
  仔细说来,神话与传说也是有区别的。它们二者的相异之处在于:神话完全是想象的产物,而传说可能有某种事实上的依据。前者是人与自然的神化,后者则是“神话演进”之后,“中枢者”已由“神格”“渐进于人性”,“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者。⑵但在充满想象和奇异色彩方面,神话与传说又是一致的。故我们在此将它们相提并论。
  
  神话是反映原始先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现象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在思维方式上,神话充满了原始先民那种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幻想,与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是两码事。马克思曾指出: “一切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它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⑶可见,神话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想象,而奇特丰富的想象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说,不论就其内容或思维方式而言,神话都是浪漫主义的。当然,神话与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着时间上的隔离,后者是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文学从神话中分化出来之后逐渐产生的。但是,它们的精神却是相通的:不是按照世界的客观面貌来认识和进行描绘,而是按照自己的幻想或理想来理解和进行描绘。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古老的神话,其内容和所体现的思维方式都是浪漫主义的,概莫能外。马克思关于古希腊神话的论述,在精神实质上,应该说包含着对神话与浪漫主义之内在关系的确认。因为,“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力,把自然力形象化”的神话,其突出特征正是大胆、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是非现实和超现实的,它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带有幻想或理想的反映;这在思维方式上,显然是一种非自觉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一切神话永久性的艺术魅力,从根本上,正是从人类童年这种非自觉的浪漫主义“艺术”方式而来。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到了《呐喊》、 《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现实主义的采用,于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因为现代主
  《故事新编》《故事新编》
  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 《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也就是说,他的心理包括观念,意绪及意象活动,不会有空白,不会有消歇或停顿状态。以假想的逻辑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想象,将作家浓烈充沛的情感自由地抒发出来,这对于《呐喊》、《彷徨》那样着意进行冷静的刻划、精确的现实描绘、于自身的情感加以较严格的控制这种精神活动来,不仅是必要的补充,而且亦是有益的休息。此种补充在鲁迅来说,主要是在历时性中完成的,如《故事新编》;也有在共时中进行的,如《野草》之于《彷徨》。特别是主体面对神话这种具有永久性而又格外鲜活的艺术魅力的改编对象时,创作主体必定会首先自然而然地引起一种审美愉悦。此种心态,会投射于改编而成的作品中。在这方面,《补天》比较突出。它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当然也反映了女娲创造的艰辛。《奔月》与《铸剑》里有着不轻的被压抑的沉重之感,但它们在体现浪漫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有着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方面来说,却与《补天》是相同的。
  
  《补天》的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也是宏大的。——这同与主体奇异的想象相联系的广阔心理空间是相适应的。这篇小说中女娲的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虽于古籍有据,但在具体的描绘中,作家以浓墨重彩有力地渲染了浪漫主义的氛围,创造出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 “她”醒来觉得无聊时,“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于打了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处所。”——主人公的形体和用以衬托的自然背景,都被作家奇幻的笔锋抹上了浓重、神奇、惊人的浪漫主义色彩。关于她造人的一段描绘,显然不是通常所谓的“情景交融”所能解释的:
  
  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波涛都惊奇,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正在四周八方的迸散。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阿,阿!”伊固然以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
  然而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在这幅画面里,主人公造人的动作、造成后的心情,与作为自然背景的大海、波涛、浪花等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基点,并不在于抽象意义上神奇的非现实性,而在于主人公造人这一惊天动地的非凡事业的巨大创造力!表面上是,非常之情融于非常之景,而深层是非常之情系于非常之事。而此处“情”“景”“事”的“非常”,正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在多方面的奇特生动之体现。第三节,关于禁军在女娲死尸肚皮上扎寨等描写,同样将古神话的简单轮廓具体化,改造、发挥了。总之,这篇小说所依据的古代神话,它作为题材,本身就带有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加之作家又以奇幻而神异的艺术想象,使之浑然一体,这就使小说更加充实和丰富。
  
  《奔月》、《铸剑》的故事轮廓同样于古籍可考,但这两篇小说依然以瑰丽神奇的想象细致生动地将古代神话传说具体化为奇幻的艺术画面。从人物与情节的设计,到细节描写与氛围的渲染,都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奔月》中关于羿与逢蒙对射的描写,以及羿连发三箭射月等描写,或奇谲,或雄浑,真富于神异的魅力。《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咐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以耍把戏为名混入王宫、施展计谋剑劈王头落入鼎中而他亦自劈其头、三头在鼎中激战等一系列描写,是何不合现实的逻辑,而唯其如此,才获得了令人骇怪、惊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和悲壮意味。
  
  比起《补天》、《奔月》、《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色彩稍有减弱。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但是,在别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现代生活细节方面,却又增强了浪漫主义气息。《理水》、《非攻》、《出关》、《采薇》里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人物的影子,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片断。如《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了古今杂揉的描写,“文化山”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此类例子,在《故事新编》里除了《铸剑》,其它各篇均有。而《起死》,由于题材采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带有奇异性,经改编之后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愈益加浓,更见妙趣。这篇小说中,亦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这样的“油滑”之处。相对而言,后期的几篇中“油滑”之处较多。鲁迅将他在历史小说中采用的这种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他自谓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⑷但后来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处,过了 13年,依然并无长进。”这就表明,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对自己“油滑”的写法,既有不满的一面,又有有意无意继续为之的一面。对此问题,历来争论颇多,迄无定论。在此问题上,我们以为王瑶先生从中国传统的丑角艺术的“间离效果”与讽刺作用所作的分析⑸,是十分精辟的。不过,在此
  《故事新编》《故事新编》
  我们要补充二点。一,丑角的语言和表演,无论其所在的作品的创作方法是何种,它本身总是归属于浪漫主义成分。因为,丑角的语言、动作和行为,比之其他角色有奇异性,而作家对其的设计和刻划,相应地也是运用奇特想象的结果。由此可见,丑角艺术本身虽然从审美范畴讲,可归之于喜剧、滑稽,但若从创作方法讲,则属于浪漫主义。由此可见,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自觉不自觉地坚持“油滑”之写法,这是他在创作中遇到神话传说之类本身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题材时,被激发了运用丑角艺术的浪漫主义才情。这既是自觉的,又是不自觉的。自觉的一面表现于自我选择、自我评价;不自觉的一面表现于一旦进入历史小说创作的思维心理状态,丑角艺术创造的欲望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定型(它在作家长期不懈的杂文创作中得到了突出发展和强化),必然会于无形中弹射到作品里,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而表现出来。这种弹射力、冲动力,是由作家的意志、情感、想象以及某种情结综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因而很难压抑下去。事实上,前后相续13年之久的《故事新编》的写作,一直运用了“油滑”的写法,正说明这一写法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有内在的根据,成了他创作心理整体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从大的方面讲,从问题的实质讲,这与鲁迅杂文中的讽刺艺术,包括某些被批判人物的内心独白(出以虚拟),漫画化的人物速写片断(主要以人物的语言表现)等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鲁迅的杂文与历史小说,在创作心理上有着某些相同的依据:主体有一种内在的情感与意志张力,这种张力促使作家采用漫画化的手法,表现被批判对象滑稽可笑的面目,以达到强烈的讽刺、批判现实的目的。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为题材的《故事新编》,在这方面得到了强化和突出的表现,这可以看作一旦离开现实题材时,主体的创作心理中一直居于次要地位和潜伏状态的浪漫主义才情被有力地激扬了起来。二、《故事新编》中穿插现代生活细节这种将古今杂揉的作法,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在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之间的联想。这种联想,时间的跨度甚大,往往有几千年之久,所以读者似不易觉察,而历来亦似鲜有人从这方面来窥探《故事新编》的此种写法。其中,神话人物、故事引发的关于现实生活的联想,有明显的虚幻性,更增加了这种联想心理活动的不易识别性。之所以《故事新编》屡屡彩用“油滑”写法而鲁迅终不改弦易辙,就是因为上述古与今之间的联想作为主体高级神经活动的动力定型已经巩固与确定化。心理学家认为,“大脑皮质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这是大脑皮质机能系统的主要表现。”“动力定型的形成使大脑皮质活动容易化与自动化,动作与行为更加迅速精确……人的生活习惯与技能、技巧等等,也是动力定型的表现。”⑹其实,在创作心理活动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动力定型的问题。作家构思(想象)过程中出现的人物言动、情节细节、生活场景等,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刺激物,同样会引起主体固定的反应定型。鲁迅博古通今,经常从现实与历史的联系中发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造成了他十分广阔的心理空间,使他非常善于将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他的杂文中的这种联系主要是类似联想;那么,《故事新编》中作为这种联系之特殊形式的“油滑”,即穿插进现代生活细节,则大体上是对比联想和移植联想。《补天》中古衣冠的小丈夫,《奔月》中剪径的强盗逢蒙,《理水》中满口现代词语的大员和“文化山”上的学者,分别是作为女娲、羿和大禹等英雄人物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些带有喜剧色彩的反面人物的言动思想,与英雄人物的言动思想是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有了这种衬托,才使英雄的形象更加充实鲜明;同时,穿插进的现代生活细节,具有突出的现实战斗作用。在这里,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的非凡举动和崇高的创造精神、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使鲁迅很迅速地、自然地想到了在道德、人格等方面与之完全相反的这些滑稽可笑的人物及其情状。具有辩证思想、深厚的历史感与清醒的现实战斗精神的鲁迅,不会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一味地歌赞古代英雄,不会将他在杂文创作中,大量、反复使用的“随手一刺”的手法弃置不用。正如他在杂文中,主要以批判和揭露来点燃自己对旧社会增恨的火焰,其中又渗透着对于人民的挚爱,将憎爱熔于一炉一样,在《故事新编》中,他决不会单纯地、孤立地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的爱,而必然会把自己的爱憎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些较为复杂和完全独创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当然,《故事新编》在古今之间的联想,并非随意的,而是有线索可寻,有中介存乎其间的。如《补天》中,关于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间的滑稽表演这个细节的出现,显然与作家采取弗罗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故”有关,而写作中途又看到了或人对汪静之《蕙的风》这首爱情诗站在封建道学立场上的错误批评。这两者之间,分明在“性”的问题上存在着联想的可能。这就说明,虽然在时间跨度上颇大,但其具体内容却在特定的同一范畴上交接了。至于《理水》,从小说的行文中可以看出,现实中关于禹“是一条虫”的臆断,这使作家在以热情的歌颂态度描绘自己心中酝酿了多年的大禹形象时,不能不联想到它;而“文化山”上发表各种谬论的学者的片断形象,分明是30年代初一伙资产阶级学者在日寇侵略面前,向国民党政府建议定北平为“文化城”一事的投影。现实中和作品中的学者们,在置民间疾苦于不顾、空泛地瞎嚷嚷这一点上,如出一辙,何其相似乃尔!至于《采薇》、《出关》、《起死》,虽也穿插进现代生活的细节,但小说本身不存在被歌颂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因之此种穿插并不属于对比联想。那么,这在想象形式上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呢?我们以为,这里的联想更多创造性,它们大多是随手拈来、涉笔成趣的,可以看成是鲁迅杂文在议论中由此及彼、“随手一刺”这种笔法的动态化、画面化和虚幻化。《采薇》、《出关》时代并不存在满口现代词汇的小丙君、小穷奇,也不会有在图书馆查阅所谓《税收精义》的关官,而鲁迅以想象将古人现代化,可以说是一种移植联想。它们是作品进入具体规定情境后突然冒出来的,而非在相似的东西间类比,或在相反的事物间比照。这种联想,完全脱略外形,而十分着重精神上的联系,在时间上造成了古今的交织错综。因而,其创造性的成分更突出。当然,这类联想中可能也有某种媒介。如《起死》中“巡士”对那位回生的“汉子”说“自杀是弱者的行为呀!”一句,其穿插、联想的媒介是:汉子向巡士要衣服而不得,说了句“你瞧,这叫我怎么活下去!”由这一句话,经过“死”这个被暗含着的概念,过渡到“死”所包含的途径之一“自杀”上去,遂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呀!”这句30年代资产阶级文人对一些因不堪反动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压迫而自杀的人无理责难的话。可见,这类穿插,既是鲁迅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运用富于独创精神的移植联想的结果,又是主体的思维十分灵机机敏,善于在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之间迅速巧妙地捕捉某种联系的表现。
  
  总之,不论《故事新编》中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具体联想形式是哪种,它们都一无例外地是主体在长期的思维与写作中建立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动力定型的表现。我们认为,这是鲁迅《故事新编》“油滑”问题在创作心理上的奥妙所在!
  
  将古今杂揉在一起,正是鲁迅思维的宏观性与清醒的现实战斗精神的体现,又是鲁迅创作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或称之为鲁迅创作心理深层的动力定型。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杂揉这种“油滑”的写法,因其与主体的艺术想象相联系,具有一定的虚幻性,所以上文将其与主体的浪漫主义才情联系起来。而从此种写法具有现实依据《包括素材来源与内在精神》 ,以及作家着眼于以曲折间接的形式客观地反映现实而言,此种写法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再加上一些篇章如《非攻》较多地采取了客观精确的描写,所以我们不能说《故事新编》完全是浪漫主义的,而只能说它从总体上贯串着一条浪漫主义的线索。除《非攻》、《采薇》、《出关》的现灾主义成分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着重于对历史故事与人物性格的客观描述,其余各篇也多多少少包含着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或与现实主义有某些相通之处。至少,“油滑”的写法,本身如上所述就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重性。而特别应该指明的是,《故事新编》在以浪漫主义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参以现实主义以外,还有着某些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渗透。或者说,有着某些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曲折投影。《补天》如作者所说,运用了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奔月》中有象征主义成分,如用逢蒙的背叛恩师对现实中的某种人作了暗示,同时羿的英雄落寞情绪中多少有着作家自己情绪的投射;《铸剑》中的复仇行为与用于复仇的剑,也包含着明显的象征意味,对中国当时的现实有所暗示和隐喻;而《起死》虽对《庄子·至乐》中那段寓言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撷取,但其本身却更多地是生发、改造,情节中颇富荒诞成分,因而这篇经改编的小说不妨以独幕的荒诞剧视之。
  作者:鲁迅
  《朝花夕拾》简介
  《朝花夕拾》小引
  范爱农
  《二十四孝图》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狗·猫·鼠
  琐记
  无常
  后记
野草
  作者:鲁迅
  《野草》英文译本序
  《野草》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第雪节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作者:鲁迅
  文三十七篇,末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译文一篇。一九三二年十月由上海合众书店初版。出版不久
  即被国民党政府禁止。后由合众书店送交国民党图书审查机关审查,将删余的十六篇,改题为《拾零集》,
  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出版。本版与初版相同。
  序言
  “好政府主义”①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①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①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①
  “友邦惊诧”论①
  “智识劳动者”万岁①
  《进化和退化》小引①
  《夏娃日记》小引①
  《野草》英文译本序①
  《艺术论》译本序①
  沉滓的泛起①
  答北斗杂志社问①
  答文艺新闻社问①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①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①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①
  风马牛①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①
  关于翻译的通信①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并Y及T来信)①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几条“顺”的翻译①
  柔石小传①
  上海文艺之一瞥①
  唐朝的钉梢①
  我们要批评家①
  习惯与改革①
  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
  新的“女将”
  宣传与做戏
  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①
  以脚报国①
  再来一条“顺”的翻译①
  张资平氏的“小说学”①
  知难行难①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①
  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①
  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①
  作者:鲁迅
  题辞〔1〕
  黄花节的杂感〔1〕
  略论中国人的脸〔1〕
  革命时代的文学〔1〕
  写在《劳动问题》之前{1}
  略谈香港〔1〕
  读书杂谈〔1〕
  通信〔1〕
  答有恒先生〔1〕
  辞“大义”〔1〕
  反“漫谈”〔1〕
  忧“天乳”〔1〕
  革“首领”〔1〕
  谈“激烈”〔1〕
  扣丝杂感〔1〕
  “公理”之所在〔1〕
  可恶罪〔1〕
  “意表之外”〔1〕
  新时代的放债法〔1〕
  第节
  小杂感〔1〕
  再谈香港〔1〕
  革命文学〔1〕
  《尘影》题辞〔1〕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1}
  卢梭和胃口〔1〕
  文学和出汗〔1〕
  文艺和革命〔1〕
  谈所谓“大内档案”〔1〕
  拟豫言〔1〕
  大衍发微〔1〕
  作者:鲁迅
  题记①
  科学史教篇
  摩罗诗力说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文化偏至论
  说胡须①
  我们怎样做父亲⑴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①
  未有天才之前①
  坚壁清野主义①
  我之节烈观①
  寡妇主义①
  春末闲谈①
  论雷峰塔的倒掉①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①
  看镜有感
  杂忆①
  娜拉走后怎样①
  论睁了眼看
  论照相之类①
  写在《坟》后面
  论“他妈的!”①
  从胡须说到牙齿①
  灯下漫笔①
古籍序跋集
鲁迅 Lu Xun阅读
  作者:鲁迅
  《古小说钩沉》序〔1〕
  谢承《后汉书》序〔1〕
  [附]关于汪辑本《谢承后汉书》〔1〕
  [附]汪辑本《谢承后汉书》校记〔1〕
  谢沈《后汉书》序〔1〕
  虞预《晋书》序〔1〕
  《云谷杂记》跋〔1〕
  《嵇康集》跋〔1〕
  《云谷杂记》序〔1〕
  《志林》序〔1〕
  《广林》序〔1〕
  《范子计然》序〔1〕
  《任子》序〔1〕
  《魏子》序
  《会稽郡故书襍集》序〔1〕
  《百喻经》校后记〔1〕
  《寰宇贞石图》整理后记〔1〕
  《嵇康集》逸文考〔1〕
  《嵇康集》著录考〔1〕
  《嵇康集》序〔1〕
  《俟堂专文杂集》题记〔1〕
  《小说旧闻钞》序言〔1〕
  《嵇康集》考〔1〕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1〕
  《唐宋传奇集》序例〔1〕
  《小说旧闻抄》再版序言〔1〕
  作者:鲁迅
  序言
  “彻底”的底子
  “此生或彼生”
  “大雪纷飞”
  “京派”与“海派”
  “莎士比亚”
  “小童挡驾”
  《如此广州》读后感
  安贫乐道法
  北人与南人
  大小骗
  刀“式”辩
  倒提
  点句的难
  读几本书
  读书忌
  法会和歌剧
  古人并不纯厚
  过年
  汉字和拉丁化
  化名新法
  考场三丑
  看书琐记(一)
  看书琐记(二)
  看书琐记(三)
  零食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下)
  论“花边文学”
  论秦理斋夫人事
  论重译
  骂杀与捧杀
  漫骂
  女人未必多说谎
  偶感
  朋友
  奇怪(一)
  奇怪(二)
  奇怪(三)
  批评家的批评家
  清明时节
  商贾的批评
  趋时和复古
  谁在没落?
  水性
  算账
  推己及人
  玩具
  未来的光荣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
  洋服的没落
  小品文的生机
  一思而行
  迎神和咬人
  又是“莎士比亚”
  运命
  再论重译
  正是时候
  知了世界
  中秋二愿
  做文章
  作者:鲁迅
  题记
  咬文嚼字〔1〕
  青年必读书〔1〕
  忽然想到〔1〕
  通讯〔1〕
  论辩的魂灵〔1〕
  牺牲谟〔1〕
  战士和苍蝇〔1〕
  夏三虫〔1〕
  第节
  忽然想到〔1〕
  杂感〔1〕
  北京通信〔1〕
  导师〔1〕
  长城〔1〕
  忽然想到〔1〕
  “碰壁”之后〔1〕
  并非闲话〔1〕
  我的“籍”和“系”〔1〕
  咬文嚼字〔1〕
  忽然想到〔1〕
  补白〔1〕
  答KS君〔1〕
  “碰壁”之余〔1〕
  并非闲话(二)〔1〕
  十四年的“读经”〔1〕
  评心雕龙〔1〕
  这个与那个〔1〕
  并非闲话(三)〔1〕
  我观北大〔1〕
  碎话〔1〕
  “公理”的把戏〔1〕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1〕
  后记
华盖集续编
鲁迅 Lu Xun阅读
  作者:鲁迅
  小引〔1〕
  第节
  有趣的消息〔1〕
  学界的三魂〔1〕
  古书与白话〔1〕
  一点比喻〔1〕
  不是信〔1〕
  我还不能“带住”〔1〕
  送灶日漫笔〔1〕
  谈皇帝〔1〕
  无花的蔷薇〔1〕
  无花的蔷薇之二〔1〕
  “死地”〔1〕
  可惨与可笑〔1〕
  记念刘和珍君〔1〕
  空谈〔1〕
  如此“讨赤”〔1〕
  无花的蔷薇之三〔1〕
  新的蔷薇〔1〕
  再来一次〔1〕
  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1〕
  马上日记〔1〕
  马上支日记〔1〕
  马上日记之二〔1〕
  记“发薪”〔1〕
  记谈话〔1〕
  上海通信〔1〕
  后记
华盖集续编补编
鲁迅 Lu Xun阅读
  作者:鲁迅
  厦门通信〔1〕
  厦门通信(二)〔1〕
  《阿Q正传》的成因〔1〕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1〕
  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1〕
  厦门通信(三)〔1〕
  海上通信〔1〕
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 Lu Xun阅读
  作者:鲁迅
  本书系鲁迅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一九三八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第二篇 《书》与《诗》
  第三篇 老庄
  第四篇 屈原及宋玉
  第五篇 李斯
  第六篇 汉宫之楚声
  第七篇 贾谊与鼂错
  第八篇 藩国之文术
  第九篇 武帝时文术之盛
  第十篇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作者:鲁迅
  序言
  “说不出”
  “音乐”?
  《痴华簟诽饧
  《穷人》小引
  《淑姿的信》序
  《咬文嚼字》是“滥调”(潜源,伏园)
  爱之神
  案语
  备考:“无聊的通信”(仲潜,伏园)
  编完写起
  关于《咬文嚼字》(仲潜,伏园)
  备考:关于孙用先生的几首译诗(张逢汉)
  渡河与引路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备考:来信(白波)
  二十二年元旦
  烽话五则
  备考:来信(霉江)
  关于《关于红笑》
  备考:来信(未名)
  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
  悼丁君
  备考:咬嚼之乏味(潜源)
  记“杨树达”君的袭来
  哭范爱农
  备考:自传
  流言和谎话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人与时
  说涘*
  斯巴达之魂
  送O.E.君携兰归国
  他们的花园
  桃花
  题《彷徨》
  题三义塔
  田园思想(通讯)
  通信1
  通信2
  我来说“持中”的真相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无题(大野多钩棘)
  选本
  通讯
  湘灵歌
  咬嚼未始“乏味”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杂语
  咬嚼之余
  赠人二首
  赠日本歌人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自嘲
集外集拾遗
鲁迅 Lu Xun阅读
  作者:鲁迅
  “言词争执”歌
  《北平笺谱》序
  《奔流》凡例五则
  《比亚兹莱画选》小引
  《不走正路的安得伦》小引
  《城与年》插图本小引
  《浮士德与城》后记
  《何典》题记
  《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
  《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
  《近代木刻选集》小引
  《静静的顿河》后记
  《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序言
  《十二个》后记
  《拾谷虹儿画选》小引
  《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
  《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
  《铁流》编校后记
  《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广告
  《文艺连丛》
  《新俄画选》小引
  《艺苑朝华》广告
  《译文》终刊号前记
  《引玉集》后记
  《游仙窟》序言
  《争自由的波浪》小引
  哀范君三章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报《奇哉所谓
  报载患脑炎戏作
  备考:并非《晨报》造谣(素昧)
  备考: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王铸)
  备考:那几个女学生真该死(荫棠)
  备考:偏见的经验(柯柏森)
  备考:奇哉!所谓鲁迅先生的话(熊以谦)
  备考:青年必读书(赵雪阳)
  答客诮
  悼杨铨
  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
  公民科歌
  关于《苦闷的象征》
  哈谟生的几句话
  亥年残秋偶作
  好东西歌
  怀旧
  教授杂咏四首
  今春的两种感想
  ——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聊答
  南京民谣
  女校长的男女的梦
  偶成
  启事
  秋夜有感
  上海所感
  绍介《海上述林》上卷
  诗歌之敌
  送增田涉君归国
  所闻
  题《呐喊》
  铁塔强奸案的来信
  铁塔强奸案中之最可恨者
  通讯(复高歌)
  通讯(复吕蕴儒)
  通讯(致孙伏园)
  通讯(致向培良)
  通讯(致郑孝观)
  文艺的大众化
  我才知道
  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无题(烟水寻常事)
  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
  无题(禹域多飞将)
  无题二首(故乡黯黯锁玄云 皓齿吴娃唱柳枝)
  无题二首
  谣言的魔力(赵荫棠)
  一二八战后作
  一个“罪犯”的自述
  译本高尔基《一月九日》小引
  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又是“古已有之”
  赠画师
  赠蓬子
  赠邬其山
  这是这么一个意思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自题小像
集外集拾遗补编
鲁迅 Lu Xun阅读
  作者:鲁迅
  “某”字的第四义
  “骗月亮”
  “日本研究”之外
  “三十年集”编目二种
  “生降死不降”
  “天生蛮性”
  “有不为斋”
  “中国杰作小说”小引
  《“行路难”》按语
  《〈母亲〉木刻十四幅》序
  《〈铁流〉图》特价告白
  《鲍明远集》校记
  《丙和甲》按语
  《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
  《东京通信》按语
  《俄罗斯的童话》
  《肱墓志》考
  《海上述林》上卷插图正误
  《坏孩子》附记
  《毁灭》和《铁流》的出版预告
  《剪报一斑》拾遗
  《绛洞花主》小引
  《劲草》译本序(残稿)
  《禁止标点符号》按语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说明
  《苦闷的象征》广告
  《吕超墓志铭》跋
  《莽原》出版预告
  《敏捷的译者》附记
  《墨经正文》重阅后记
  《某报剪注》按语
  《木刻纪程》告白
  《十竹斋笺谱》翻印说明
  《示众》编者注
  《死魂灵百图》广告
  《遂初堂书目》抄校说明
  《未名丛刊》是什么,要怎样?
  《文艺研究》例言
  《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文后附白
  《无名木刻集》序
  《徐法智墓志》考
  《玄武湖怪人》按语
  《译文》创刊号前记
  《引玉集》广告
  《勇敢的约翰》校后记
  《远方》按语
  《越铎》出世辞
  《这回是第三次》按语
  《郑季宣残碑》考
  《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编选感想
  《走到出版界》的“战略”
  白事
  备考:“行路难”(陈仙泉)
  备考:丙和甲(季廉)
  备考:驳《新青年》五卷五号《随感录》第三十七条
  备考:不敢盲从!(魏建功)
  备考:东京通信(噩君)
  备考:剪报一斑(盈昂)
  备考:禁止标点符号(钱泽民)
  备考:来信(陈德明)
  备考:来信(柳无忌)
  备考:来信(魏猛克)
  备考:来信(章达生)
  备考:鲁迅先生的笑话(Z.M.)
  备考:某报剪注(瘦莲)
  备考:偶像与奴才(西屏)
  备考:示众(育熙)
  备考:通信(季廉)
  备考: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潘楚基)
  备考:信件摘要(晓真、康嗣群)
  备考:玄武湖怪人
  备考:这回是第三次(文辉)
  本刊小信
  编者附白
  编者附白1
  辩“文人无行”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别诸弟三首
  播布美术意见
  补救世道文件四种
  笞二百系笞一百之误
  寸铁
  答广东新会吕蓬尊君
  答世界社信
  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像
  对于“笑话”的笑话
  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
  复晓真、康嗣群
  给《戏》周刊编者的订正信
  更正
  庚子送灶即事
  关于“粗人”
  关于《近代美术史潮论》插图
  关于《小说世界》
  关于《子见南子》
  关于废止《教育纲要》的签注
  关于小说目录两件
  关于知识阶级
  集外集拾遗补编
  季廉来信按语
  祭书神文
  戛剑生杂记
  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
  谨启
  敬贺新禧
  聚“珍”
  开给许世瑛的书单
  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
  来信(张孟闻)
  理惠拉壁画《贫人之夜》说明
  莲蓬人
  两种“黄帝子孙”
  柳无忌来信按语
  鲁迅启事
  鲁迅自传
  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名字
  娘儿们也不行
  破《唐人说荟》
  破恶声论
  奇怪的日历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拳术与拳匪
  三闲书屋校印书籍
  三闲书屋印行文艺书籍
  生理实验术要略
  什么话?
  莳花杂志
  势所必至,理有固然
  书苑折枝
  书苑折枝(二)
  书苑折枝(三)
  水灾即“建国”
  死所
  随感录
  第他节
  题《风筝误》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题《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赠季皦
  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
  题《淞隐漫录》
  题《淞隐续录》残本
  题《陶元庆的出品》
  题《外套》
  题曹白所刻像
  题记一篇
  题赠冯蕙熹
  题照赠仲弟
  通信(复魏猛克)
  通信(复张孟闻)
  通信(复章达生)
  通讯(复孙伏园)
  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
  文摊秘诀十条
  文学救国法
  闻小林同志之死
  我的种痘
  我对于《文新》的意见
  无题
  惜花四律
  辛亥游录
  新的世故
  第节
  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
  中国的科学资料
  中国地质略论
  中山大学开学致语
  周豫才告白
  自传
  自言自语
  做“杂文”也不易
  给《译文》编者订正的信
  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
南腔北调集
鲁迅 Lu Xun阅读
  作者:鲁迅
  “非所计也”
  “连环图画”辩护
  “论语一年”
  “蜜蜂”与“蜜”
  《木刻创作法》序
  《守常全集》题记
  《竖琴》前记
  《萧伯纳在上海》序
  《一个人的受难》序
  《自选集》自序
  《总退却》序
  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大家降一级试试看
  捣鬼心传
  声明
  给文学社信
  关于翻译
  关于妇女解放
  关于女人
  第火节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经验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论“第三种人”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
  论“赴难”和“逃难”
  论翻印木刻
  漫与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第沙节
  世故三昧
  谁的矛盾
  谈金圣叹
  题记
  听说梦
  为了忘却的记念
  我们不再受骗了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小品文的危机
  学生和玉佛
  谚语
  谣言世家
  由中国女人的脚
  又论“第三种人”
  真假堂吉诃德
  祝《涛声》
  作文秘诀
  作者:鲁迅
  梦
  他
  影的告别
  好的故事
  死火
  这样的战士
  淡淡的血痕中
  好东西歌
  南京民谣
  复仇
  狗的驳诘
且介亭杂文
鲁迅 Lu Xun阅读
  作者:鲁迅
  序言
  “以眼还眼”
  论俗人应避雅人
  《草鞋脚》
  买《小学大全》记
  《看图识字》
  门外文谈
  《木刻纪程》小引
  拿来主义
  病后杂谈
  拿破仑与隋那
  病后杂谈之余
  难行和不信
  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儒术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说“面子”
  答《戏》周刊编者信
  随便翻翻
  答曹聚仁先生信
  韦素园墓记
  答国际文学社问
  忆刘半农君
  隔膜
  忆韦素园君
  关于新文字
  运命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寄《戏》周刊编者信
  中国语文的新生
  连环图画琐谈
  附记
  脸谱臆测
  论“旧形式的采用”
且介亭杂文二集
鲁迅 Lu Xun阅读
  作者:鲁迅
  序言
  “京派”和“海派”
  “靠天吃饭”
  “题未定”草(一至三)
  论“人言可畏”
  “题未定”草(五)
  论讽刺
  “题未定”草(六至九)
  论毛笔之类
  “文人相轻”
  论新文字
  “寻开心”
  漫画而又漫画
  “招贴即扯”
  漫谈“漫画”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
  名人和名言
  《死魂灵百图》小引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
  《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
  弄堂生意古今谈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备考: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魏金枝)
  人生识字胡涂始
  不应该那么写
  什么是“讽刺”?
  从“别字”说开去
  书的还魂和赶造
  从帮忙到扯淡
  四论“文人相轻”
  非有复译不可
  逃名
  几乎无事的悲剧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鎌田诚一墓记
  文坛三户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六论“文人相轻”——二卖
  萧红作《生死场》序
  隐士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杂谈小品文
  叶紫作《丰收》序
  再论“文人相轻”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后记
首页>> 艺术在线>>鲁迅 Lu X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