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鳩摩羅什 Kumarajiva
  一、佛教經典——《金剛經》
  
  名詞解釋英語
  
  金剛經
  [拼音] [jīn ɡānɡ jīnɡ]
  Vajracchedikasutra
  
  
  (一)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全名《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的修行證道;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波羅意為完成(舊譯:到達彼岸);密意為無極。經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衆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悟而後成就。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譯,意為“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絶對完全的大智慧”。“金剛”,喻指般若如金剛一樣鋒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偏見。“波羅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超越生死而達到永恆安樂的歸宿。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衆生空,後半部說法空。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當衆生立定志嚮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哪裏?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嚮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剋服?《金剛經》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二)主要內容
  
  1、全經綱領:
  發度盡一切衆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衆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係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絶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衆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衆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衆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纔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采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捲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輪):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纍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衆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衆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金剛經》說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艱澀、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嚮。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作註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三)版本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的前身)在世與衆弟子、長老須菩提等人的對談紀錄,由弟子阿難所記載。 目前,在中國佛教史上,《金剛經》有六種原譯(均存於《大藏經》中),分別是:
  1、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本
  2、元魏菩提流支譯本
  3、陳真諦三藏譯本
  4、隋笈多譯本
  5、唐玄奘譯本
  6、唐義淨譯本
  
  
  (四)重要詞彙
  
  1、金剛:指金剛石,以喻堅利之意,歷百劫千生,流轉六道,而覺性不壞。即以金剛之堅,喻般若體;以金剛之利,喻般若用。
  2、般若:為梵語,華語當譯為妙智慧。(比智慧還高的層次)。
  3、波羅蜜:為梵語,華語譯為到彼岸。衆生因有我執,故陷於煩惱之苦海。倘能從生死煩惱苦海,渡到不生不滅,清淨安樂之地,即為到彼岸,即脫離了苦海。
  6、經:經字當徑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
  4、頓悟:就是一聞法,就知五藴本空,六塵非有,立即開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為代表)
  5、漸悟: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證,次第漸修,也可悟入。頓漸雖殊,而到彼岸則一也。(神秀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經藏(佛所說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論藏(所說的法相問答,及佛弟子或佛滅後,諸菩薩所解釋的經義,與辯論法相的典籍)。
  
  
  二、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捲印刷精美的《金剛經》,經捲最後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唐鹹通九年,就是868年。這件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長約1丈6尺的《金剛經》捲子,圖文風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純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這本《金剛般》捲子也被英國圖書館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此經原藏敦煌第17窟藏經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盜騙,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現藏大英圖書館。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的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復製品。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況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一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製。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這限製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是佛臨終顧命的遺囑。此經是佛將入涅槃時,垂示囑咐弟子之教誡,也就是囑咐現在你、我、他及未來的諸弟子們,告訴我們怎樣依教奉行方堪稱佛子。為人子女者,應當遵守父母的遺訓,不違慈尊,俾能顯揚傢業。為佛弟子者,應當依佛的遺囑奉行,承繼如來傢業,纔是真正的佛弟子。
  
  《佛遺教經》,又稱《遺教經》、《佛垂般涅盤略說教誡經》、《佛垂涅盤教誡經》、《佛臨涅盤略誡經》。一捲。姚秦鳩摩羅什譯。師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傢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為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歿,遂於河西自立為王,羅什乃羈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為東晉隆安五年(401)。姚興禮為國師,居於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法華》、《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係統地介紹竜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自佛教傳入,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流通極廣。羅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門,當為般若係的大乘經典,與竜樹、提婆係之中觀部論書的翻譯。所譯的經典,對我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道生傳於南方,經僧朗、僧詮、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論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論》,而成四論學派。此外,所譯的《法華經》,肇啓天台宗的端緒;《成實論》為成實學派的根本要典;《阿彌陀經》及《十住毘婆沙論》為淨土宗所依的經論;《彌勒成佛經》促成了彌勒信仰的發達;《坐禪三昧經》的譯出,帶動了“菩薩禪”的流行;《梵網經》一出,中土依之而傳大乘戒;《十誦律》則提供了研究律學的重要資料。
  
  遺教,又作遺法、遺誡、遺訓、遺告、遺化。是指佛陀臨涅盤時所說的教法。本經是佛陀臨入涅盤時,為後世佛弟子所說的最後教法,因此特稱為《佛遺教經》。與《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本經內容主要敘述佛陀在拘屍那揭羅的娑羅雙樹間,行將涅盤前的最後垂誡。共分三分:
  
  序分:敘說佛陀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中夜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盤,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正宗分:是佛陀教誡的主要內容,分為修集世間功德及成就出世間功德二部分。
  
  一、修集世間功德
  
  誡邪業:說明戒的尊貴: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
  列舉戒相: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蓄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聚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兇、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不應為。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不恭不敬,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衆,於四事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贊嘆持戒功德:戒是正順解脫的根本,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能。
  勸修持戒利益:持戒能生善法,是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誡放逸:
  誡根心:佛陀以牧牛執杖,惡馬轡製,教誡比丘不得放逸五根,入於五欲之中,應當緊守根門,不使放逸,緻遭諸苦。又明心之可畏甚於五根,以毒蛇、惡獸、烈火都不足以比喻心之為害。如一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衹見其蜜,不見深坑。又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跳躑,難可禁製。因此,應當急挫此心,勿令放逸,精進求法,折伏其心,製之一處,無事不辦。
  誡多求:教誡比丘對於飲食要知量,視飲食如同服藥一般,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衹為療身,以除饑渴。如同蜜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又如智者籌量牛力所能負荷多少,不使過分,而損其體力。
  誡放逸:教誡比丘:人命無常,諸煩惱賊又乘隙而動,勿貪睡眠,空過一生。晝則勤心修習善法,夜則誦經以自消息。煩惱毒蛇睡在你心,譬如黑蚖在你室睡,應當以持戒的鈎屏除之,才能安眠。煩惱毒蛇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勸慚愧: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慚愧,與諸禽獸無異。
  誡煩惱:對治瞋恚:教誡比丘應當攝心無令瞋恨,護口勿出惡言,忍德是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辱,纔可稱為“有力大人”。如果不能“歡喜忍受惡駡之毒如飲甘露”,不能名為“入道智能人”。瞋心甚於猛火,又如劫功德賊,無令得入。
  對治憍慢:出傢比丘,剃除須發,着壞色衣,托乞食,以資生活。如果生起憍慢心,應當疾速滅除,當自思惟:為求解脫而行乞食生活,因何憍慢?
  對治諂麯:諂麯心是欺誑,與道相違。因此,修道的人應以質直為本,不應生起諂麯心。
  
  二、成就出世間功德
  
  無求功德:多欲多煩惱,少欲少煩惱,少欲的人,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而有涅盤之樂。
  知足功德:知足是解脫煩惱纏縛的妙方,也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不稱意。知足的人,雖貧而富;不知足的人,雖富而貧。
  遠離功德:遠離憒鬧場所,獨處閑居,思滅苦本,寂靜無為,是真正安樂。
  精進功德: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懈怠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憶念功德:不忘失正念,猶如披着鎧甲上戰場,能無所畏懼。因此,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賊不能害。
  禪定功德:精勤修習禪定,心不散亂,能知世間生滅法相。猶如惜水之傢,必先善治堤塘,比丘善修禪定,便能防止智能之水漏失。
  智能功德:智能是度老病死海的堅牢船,是無明黑暗的大明燈,是一切病者的良藥,是伐煩惱樹的利斧,當以聞思修三慧而自增益。
  畢竟功德:戲論則令心散亂,因此雖然出傢,猶未能得解脫。若欲得寂滅樂,唯有善滅戲論的過患。
  流通分:佛陀勉諸弟子當勤精進,勿使此身空過。阿樓馱更於佛前證决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
  
  本經特色:
  
  一、專為比丘而說,佛陀最後囑咐少欲知足,實因此是入道的根本。
  二、出世思想非常濃厚,因為既已出傢,即應先有出世思想,方能作入世事業。
  三、全在要求學者嚴於約束自己身心,因為不經磨練,不能成功。
  四、本經既具有經的性質,又具有律的性質,可謂經中之律。
  
  本經雖是佛陀為比丘而說,但是佛陀所說諸法,皆為真理,放諸四海皆準。因此,對於佛陀最後的遺囑,吾等佛弟子,實應經常誦念,若能至誠誦念,道心自會增進。
  《妙法蓮華經》是佛教經典。簡稱《法華經》。
  法華經、楞嚴經與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
  一般認為此經起源甚早,並經過不同的歷史階段陸續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廣泛流行,已發現有分佈在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寫本40餘種。這些寫本大致可分為尼泊爾體係、剋什米爾體係(基爾基特)和新疆體係。尼泊爾體係所屬的寫本大致為11世紀以後的作品,一般保持完整,目前已出版5種校訂本。如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復製出版了原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1082年書寫的梵文貝葉寫本,內容完整無缺,字體清晰優美,受到專傢學者的重視。在基爾基特地區發現的剋什米爾體係抄本,多數屬於斷片,從字體上看,一般是5~6世紀的作品,比較古老。在新疆喀什噶爾等幾個地區發現的大多數也是殘片,內容與尼泊爾係的抄本比較接近,從字體上看,大致是7~8世紀的作品。另外,在新疆還發現有和闐文的譯本。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此經共有漢譯、藏譯等的全譯本和部分譯本的梵漢對照、梵文改訂本等17種。除後秦鳩摩羅什譯的728品,為後世廣泛流傳者外,尚有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1027品;隋闍那崛多和達摩笈多重勘梵文,譯為《添品妙法蓮華經》727品。此外據《開元錄》捲十一、十四載,還有《法華三昧經》6捲、《薩蕓芬陀利經》6捲、《方等法華經》 5捲等三譯闕本,似屬誤傳。羅什譯本原是727品,且其《普門品》中無重誦偈。後人將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隋闍那崛多於益州譯出的《普門品偈》與玄奘所譯《藥王菩薩咒》一起編入,構成現行流通本728品的內容。
  藏譯本為日帝覺和智軍所譯,題名《正法白蓮華大乘經》,1924年河口慧海對照梵本日譯出版,名《藏梵傳譯法華經》。法譯本有巴爾諾夫的《法譯妙法蓮花經》(1852)。英譯本有基恩譯《正法華經》,編入《東方聖書》第21捲(1884)。日本有梵漢對照《新譯法華經》、《梵文和譯法華經》、改訂梵本《法華經》等。此外,基恩和南條文雄還用梵文出版了《妙法蓮花經》(《佛教文庫》第10捲,彼得堡,1908~1912)。
  此經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和一切衆生皆能成佛等內容,為天台宗等據以立說的主要典籍。全經主要思想為空無相的空性說和《般若經》相攝,究竟處的歸宿目標與《涅盤經》溝通,指歸淨土,宣揚濟世,兼說陀羅尼咒密護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於會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
  全經大段分科,古來主張不一。隋智顗作《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立序品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別功德品前半為正宗分;以分別功德品後半至普賢勸發品為流通分;又以前14品為跡門,14品為本門。後人多依其說。
  鳩摩羅什所譯《法華經》,在中國漢地流傳甚廣。《高僧傳》所舉講經、誦經者中,以講、誦此經的人數最多;敦煌寫經中也是此經比重最大;南北朝註釋此經學者達70余家。陳隋之際智顗更依據此經創立了天台宗。漢譯本傳入朝鮮、日本後,流傳也盛。直至現代,日本新興的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和妙智會等,都專奉此經與經題為宗旨。此經由於流傳甚廣而出現了偽作。早在隋代《衆經目錄》中即有《妙法蓮花經度量天地品》等3種偽經,敦煌寫經、《續道藏經》和日本《續藏經》中也都收有附會此經的偽作。
  現存的主要有:南朝宋竺道生《法華經疏》2捲;梁法雲《法華經義記》8捲;隋智顗《法華玄義》20捲、《法華文句》20捲(一作10捲),吉藏《法華經玄論》10捲、《法華經義疏》12捲;唐窺基《法華經玄贊》10;元徐行善《法華經科註》8捲;明智旭《法華經會義》1捲;清通理《法華經指掌疏》7捲。新羅元曉《法華經宗要》1捲。日本聖德太子《法華經義疏》4捲,最澄《法華經大意》 1捲,日蓮《法華經註》10捲等。
佛说阿弥陀经
  《阿彌陀經》是淨土法門的綱領,《阿彌陀經》的綱領就是“信、願、行”。“行、願、行”也就是淨土法門的綱領,所以一部《阿彌陀經》就將淨土法門的綱領性的內容都包括完了。我們都知道,淨土法門是末法衆生的對癥良藥阿!是佛陀大悲願力給我們留下的這個對癥的特效藥,要讓末法衆生都能夠往生淨土,都能夠成佛。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鳩摩羅什 Kumarajiva閱讀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是世傳一般流行本《般若波羅蜜多多心徑》的異譯本,與流行本文義略有出入。此經以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濃羅蜜多為空相應行,進而說遣五藴執,契證實相等大乘佛法的甚深教義,乃是六百捲《般若經》的精題,而為禪宗所重視。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35 海八德經
  
   
  
  No. 35 [No. 26(37), Nos. 33, 34]
  
  佛說海八德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一時佛遊無勝國。時在河邊。常以十五日。為諸沙門說戒經。佛坐寂寞。久而無言。阿難整服。長跪白曰。沙門坐定。樂聞清法。世尊默然。阿難三起白。夜已半。可說戒經。世尊乃曰。諸沙門中。有穢濁者。心邪行違言與法。乖沙門之戒。威神緻重。非彼下賤所能執行。清濁相違故。吾不說。尊德目連。一心入定。道眼淨觀。具見彼心有可棄之行矣。目連即與謂之曰。起非爾俗夫所應坐處也。彼不肯起。牽臂使出曰。爾無至德。心懷六邪。何敢以臭溷之體。坐天香之座。爾是棄人。非沙門矣。目連即還就清淨座。佛告目連。子何一愚好喻不出牽臂乃去。佛告沙門。靖聽吾言。諸沙門曰。唯然受教。觀彼巨海。有八美德。其廣即汪洋無涯。其深則有不測之底。稍入稍深。無前所礙。斯一德也。海潮不過期先際。斯二德也。海含衆寶靡所不包。死屍臭朽。海不容焉。神風吹漂上岸之邊。斯三德也。海懷衆珍。黃金白銀。琉璃水精。珊瑚竜玫。明月神珠。千奇萬異。無求不得。斯四德也。普天之下。有五大河。流行註海。西流者名恆。南流者名邪雲。東流者兩河。一名沙陸。一名阿夷越。北流名墨。五河流邁。俱入於海。皆去舊名。合為海。斯五德也。五河萬流。淋雨終時。立天地來。雨落河註。海水如故。蓋無增減。斯六德也。海有衆魚。巨軀巍巍。第一魚身。長四千裏。第二魚身。長八千裏。第三魚身。長萬二千裏。第四魚身。長萬六千裏。第五魚身。長二萬裏。第六魚身。長二萬四千裏。第七魚身。長二萬八千裏。斯七德也。海水通鹹。邊中如一。斯八德也。以斯之故。質亮神竜欣心樂之。吾經妙典。亦有景德。讀之無盡。其義日深。梵魔帝釋。無能測度。猶海廣遠。甚深難測。以斯之故。諸沙門樂之。斯一德矣。吾諸弟子。更相檢率。誦經坐禪。禮儀景式。不失其時也。猶海之潮不過期先際。斯二德也。吾法清潔。志在憺怕。衣食供已。不畜微餘。若有沙門。志趣穢濁。以法彈遣。不得處廟。猶海弘裕不容臭屍。斯三德也。吾道衆經。其義備悉。沙門潛思。練去心垢。貪淫恚嫉。愚癡衆穢。猶若磨鏡瑩垢盡之。又蕩微曀照無不睹。一坐自思。存惟往古生死之源。得無不知。二惟天地萬物若幻。夫有合會。必當別離。三常慈心。愍世愚惑。作行顛倒。不自知誤。四自精思。既知往古。又照未然。衆生魂神。所當趣嚮。吾嚮道以心淨為珍寶。沙門去穢。得淨行者。其心喜之。猶彼質亮樂海衆寶。斯四德矣。吾道弘大。合衆為一。帝王種梵志種君子種下賤種。來作沙門者。皆棄本姓。以道相親。明愚相進。意如兄弟。猶彼衆流合名曰海。以斯之故。沙門樂之。斯六德矣。吾道微妙。經典淵奧。上士得之。一號溝港。二號頻來。三號不還。四號應真。應真之道。其心清淨。猶天明珠。垢藏之德。分身散體。存亡自由。住壽無極。亦不老病。猶彼巨海。有神竜魚。以斯之故。沙門樂之。吾之經籍。義美甘露。仙聖所不聞。梵釋所希睹。往古來今。無物不記。邊中皆正。猶海通鹹。亦以斯故。沙門樂之。夫見吾經者。意皆趣無為矣。海有八德。吾經亦然。阿難又起稽首白曰。東旦欲明。願說重戒。世尊曰。自今之後。吾不復說重戒之經。戒之不從。恐彼神雷威怒加之也。吾以斯故。不說戒經。自今以往。更相檢率。以十五日。會說戒經。諸比丘起。為佛作禮。
  
  佛說海八德經
  
  按此經文。决非羅什之譯。似是後漢之經。疑此是彼竺法蘭為失本者。藏中錯為羅什譯耳。
  大正藏 第 02 册 No. 0123 佛說放牛經
  
   
  
  No. 123 [No. 99(1248), No. 125(49.1), No. 124]
  
  佛說放牛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諸比丘。有十一法。放牛兒不知放牛便宜。不曉養牛。何等十一。一者放牛兒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護瘡。五者不知作煙。六者不知擇道行。七者不知愛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牛不遺殘。十一者不知分別養可用不可用。如是十一事。放牛兒不曉養護其牛者。牛終不滋息。日日有減。比丘。不知行十一事如放牛兒者。終不成沙門。此法中終不種法律根栽。無有葉枝覆蔭。不行十一事強為沙門者。死墮三惡道。何等比丘十一行。比丘不知色。不知相應摩刷。不知摩刷應護瘡。不知護瘡應作煙。不知作煙。不知擇道行。不知愛牛。不知何道渡水。不知食處。不知敬長老。比丘。雲何不知色。比丘。不知四大。不知四大所造色。比丘如是不知。比丘。雲何不知相。比丘。不知癡因緣相。不知黠因緣相。雲何不知癡因緣相。比丘。不知黑緣。不知白緣。不知黑白緣。雲何不知黠相。不知黑緣。不知白緣。不知白黑緣。比丘。如是不知相。比丘。雲何應摩刷而不摩刷。比丘。設欲心發便樂着。不捨不忘不斷絶。起愚癡貪慳及餘惡心。盡懷不吐捨。如是比丘。應摩刷而不摩刷也。比丘。雲何應護瘡而不護瘡。比丘。見色起想聞聲愛着。思想形體不知為惡。不護眼根耳鼻舌身心。盡馳外塵而不能護。如是比丘。應護瘡而不護瘡。雲何比丘。應作煙而不作煙。比丘。所學聞不知為人說。如是比丘。應起煙而不起煙。雲何比丘。不知擇道行。比丘。不入直道行。行於非道。雲何行非道。比丘。入淫女裏及酒會博戲處。如是比丘。為不知行道。雲何比丘不知愛比丘。講說法寶時。不至心愛樂聽。如是比丘。為不知愛。雲何比丘。不知渡水。比丘。不知四諦。何等四諦。比丘。不知苦諦苦習諦苦盡諦苦盡道諦。如是比丘。為不知渡水。雲何比丘。不知食處。比丘。不知四意止。何等四意止。比丘。不知內觀身外觀身內外觀身。不知內觀痛外觀痛內外觀痛。不知內觀意外觀意內外觀意。不知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如是比丘。為不知食處。雲何比丘。不知食不盡。比丘。設為國王長者清信士女請食。設種種餚饌至心進上。比丘。不知齊限。食已有餘復欲持歸。如是比丘。為不知食不盡。雲何比丘。不知敬長老。比丘。恭敬供養之雲何不知。設有長老比丘。久習道德學問廣博。小比丘不至心禮敬。見之不起不為避坐。輕慢調戲不以善心待。如是比丘。不知敬長老。其有比丘。不知行十一法。於吾法中不應為沙門。不種法律根栽。無枝葉覆蔭皆自朽壞。不如還為白衣。若強為沙門者必入三惡道。比丘。知放牛兒十一行養護。其能使滋息。雲何十一。此放牛兒。為知色。知相。摩刷。護瘡。起煙擇道渡水。愛牛。逐水草。??知遺殘齊限多少。分別牛好惡。養視可用者。如是放牛者。便能養護增益其牛。佛於是頌曰。
  
   放牛兒審諦  牛主有福德
  
   六頭牛六年  成六十不減
  
   放牛兒聰明  知分別諸相
  
   如此放牛兒  先世佛所譽
  
  如是十一法。比丘當行。便能於是法中種法律根栽。枝葉茂盛覆蔭大地。不復朽壞。何等十一。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覆瘡。知時作煙。知行道。知愛。知渡水。知食處。知不盡。知敬長老舊學耆艾恭敬供養。雲何比丘知色。比丘。知四大造起色。如是比丘為知色。雲何比丘知相。比丘。別癡別黠。雲何癡。非所思而思。非所行而行。非所說而說。是為癡。雲何為黠。思可思行可行說可說。是為黠。能別癡黠。是為知相。雲何比丘應摩刷知摩刷。比丘。設生欲心能製遠避如吐惡見。設起瞋恚慳貪及餘諸惡。能製遠避如吐惡見。如是比丘。應刷知刷。雲何比丘應護瘡而護。比丘。眼見色不分別好惡。守護眼根不着外色。遠捨諸惡護於眼根。耳聽聲鼻嗅香舌嗜味身貪細滑意多念。製不令着。護此諸根不染外塵如吐惡見。如是比丘。為知護瘡。雲何比丘時時放煙。比丘。如所學所聞所知。以是廣說。如是比丘為知放煙。雲何比丘知行道。比丘行審諦八道。知不可行處淫裏酒傢博戲處終不妄入。如是比丘為知行道。雲何比丘知愛。比丘。見說法寶時。至心聽受踴躍愛樂。如是比丘名為知愛。雲何比丘知渡水處。比丘。知四諦。雲何四諦。苦諦苦習諦苦盡諦苦盡道諦。如是比丘為知渡水。雲何比丘知食處。比丘。知四意止。雲何四意止。比丘。觀內身觀外身觀內外身。觀內痛觀外痛觀內外痛。觀內意觀外意觀內外意。觀內法觀外法觀內外法。如是比丘為知食處。雲何比丘知食不盡。比丘。若國王長者清信士女。以信樂心請於比丘。供養飲食種種餚饌。加敬進勸。比丘知節供身則止。思惟佛語。施者雖豐。當自知限不為盡受。如是比丘知食不盡。雲何比丘知敬長老舊學耆艾恭敬供養。比丘。當親近是輩禮敬供養。出入迎逆見來避坐。任力進。上勿以懈慢。如是比丘知。敬長老。比丘。能行是十一事者。於此法中種法律根栽枝葉滋茂。多所覆蔭清淨無垢。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有信精進學  受食知節限
  
   恭敬於長老  是行佛稱譽
  
   如此十一法  比丘學是者
  
   晝夜定心意  六年得羅漢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受行。
  
  佛說放牛經
  雜譬喻經,一名衆經撰雜譬喻經一捲,比丘道略集,秦羅什譯。
  (書名)二捲,比丘道略集。秦羅什譯。
  
  【衆經撰雜譬喻(二捲)】
  比丘道略集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鳩摩羅什 Kumarajiva閱讀
  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捲(或三十捲、四十捲),計九十品。後秦鳩摩羅什譯。又稱大品般若經、新大品經、大品經、摩訶般若經。收於大正藏第八册。本經即大般若經之第二分(捲四○一~四七八)。旨在闡明般若波羅蜜之法。為大乘佛教初期闡說般若空觀之基礎典籍。本經之同本異譯尚有光贊般若經十捲(西晉竺法護譯)、放光般若經二十捲(西晉無叉羅譯)。梵文二萬五千頌般若與本經相當,分為八品,印度稱之為中般若。竜樹菩薩之大智度論百捲為本經之釋論。此外,中國、日本對本經所作註釋書亦甚多。[出三藏記集捲二、捲八、歷代三寶紀捲八、開元釋教錄捲四]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鳩摩羅什 Kumarajiva閱讀
  (經名)羅什譯。十捲,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異名。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鳩摩羅什 Kumarajiva閱讀
  大正藏 第 08 册 No. 0245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No. 245 [No. 246]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鳩摩羅什 Kumarajiva
  大正藏 第 08 册 No. 0250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No. 250 [Nos. 251-255, 257]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
  
  “捨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捨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捨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
  
  即說咒曰:
  
  “竭帝 竭帝 波羅竭帝 波羅僧竭帝 菩提 僧莎呵”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捲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册,經號262。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比喻佛法之潔白、清淨、完美。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比起其他經典尚有階級上下之分,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
首頁>> >>鳩摩羅什 Kumaraji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