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學論著。元代陸友著。三捲。陸友字友仁,號研北生、宅之,平江(治今江蘇蘇州)人。介紹歷代精於製墨技術的人的手跡,自三國魏韋誕起,至宋周伯起止,共 190多人。如魏代韋誕,晉代張金,劉末時代張永,唐代李陽冰等十九人,宋代柴珣等一百三十餘人,金代劉法,楊文秀二人。還記載了西域、契丹、金等地墨的品種、質最、製法和製作者。附雜記二十五則,皆墨之典故,廣搜博採,頗為博瞻。明代程義(正路)著。書中有‘悟雪齋墨目’篇,記程氏所産名目、質量、重量、價格等,另有《墨述》一篇,記歷代造墨史實和本人造墨法,以及當時對程氏墨之評論等。
佚名撰。宋建炎、紹興年間(1127—1162)寫成。該書根據唐宋有關端硯的零星資料輯錄成册,記述硯石的産地,分析端硯的石質,特別提到了石眼。
《歙州硯譜》一捲,不着撰人名氏。惟捲末題有“大宋治平丙午歳重九日”十字,考之陳振孫《書録觧題》載有:“《歙硯圗譜》一捲,稱太子中捨知婺源縣唐 積撰,治平丙午歳”雲雲,其年月與此相合,然則此即積書矣。中分采發、石坑、攻取、品目、修斫、名狀、石病、道路、匠手、攻器十門,所志開鑿成造之法甚為 詳晰。葢歙石顯於南唐,宋人以其發墨,頗好用之。土人藉是為生,往往多作形製以希售。米芾嘗譏其好為端樣,“以平直鬥樣為貴”,“滯墨甚可惜”。而此書“ 名狀”門內實首列端樣,亦可以考見一時風尚也。《書録觧題》作“圖譜”,米芾亦稱“今之製見《歙州硯圖》”。而此本有譜無圖,葢左圭刋入《百川學海》時已 有所刪削,今亦姑仍之雲。
《墨法集要》,一捲,明•瀋繼孫撰。繼孫,洪武時人,但自署其籍為姑蘇,餘不可考,惟倪瓚《雲林集》有《贈瀋生賣墨詩》,序曰:瀋學翁隱居呉市,燒墨以自給,所謂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者也。煙細而膠清,黒若點漆,近世不易得矣,因賦贈焉。時代、姓氏、裏貫,一一相符,則學翁殆繼孫之字歟。繼孫自言:初受教於三衢墨師,後又從一僧得墨訣,遂並録成書。凡為圖二十有一。圗各有說。實近代造墨傢之所祖也。古墨皆鬆煙。南唐李廷珪始兼用桐油後,楊振、陳道真,諸傢皆述其法。元明以來,鬆煙所製漸亡,惟是法獨傳。繼孫所製,今不傳。其工拙雖莫可考,而此書由浸油以至試墨,敘次詳核,各有條理,班班然,古法具存,亦可謂深於茲事矣。世傳晁氏《墨經》,其說太略,而明以來,方氏、程氏諸譜又斤斤惟花紋模式之是,矜不若是書之縷析造法切於實用。録而傳之是亦利用之一端,非他雜傢技術徒為戲玩者比也。
中國近代論古籍版本目錄的專著。共10捲,葉德輝撰。1920年葉氏觀古堂刻三次修改本,1935年其子啓倬編入《郋園先生全書》,又據此版重印。該書以筆記體裁係統地介紹了有關中國歷代雕版印刷書籍的各項專門知識。從書籍和版本的各種名稱宋、元以來歷代官刻、私刻、坊刻的源流,各時代突出的著名刻本,古代活字印刷、彩色套印的創始和傳播,歷代刻書的規格,所用材料以及工料價值的比較,印刷、裝潢、鑒別、保存的方法,乃至有關刻書、抄書、藏書、賣書的遺聞掌故,皆有論述。此書材料豐富,取材於歷代諸傢目錄、題跋,兼及前代史書、筆記、文集諸書,自加按語,是研究版本目錄學的入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