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都市生活>> Yan Geling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November 16, 1958 AD)
小姨多鶴
  十六歲的日本少女多鶴在死難多艱的逃亡中,依靠機智和對生的本能的渴望逃過了死亡,被裝進麻袋論斤賣給了東北某小火車站站長的二兒子張儉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
嚴歌苓新作《小姨多鶴》出版 受到衆名傢好評
  作傢出版社近日推出著名女作傢嚴歌苓最新長篇力作《小姨多鶴》。二戰進入尾聲,日本戰敗投降,大批當年被移民來中國東北企圖對中國實施長期殖民統治的普通日本國民被拋棄。十六歲的少女多鶴即為其一,在死難多艱的逃亡中,她依靠機智和對生的本能的渴望逃過了死亡,被裝進麻袋論斤賣給了東北某小火車站站長的二兒子張儉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張儉的哥哥據傳因為抗日而被日本人殺害,張儉的老婆朱小環因日本鬼子的驚嚇導致流産,從此不能生育。國仇傢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鶴的介入,使得整個家庭的關係變得曖昧和怪異。
  新中國成立後,日本女人多鶴的身份不僅在張傢成為重大的情感和倫理問題,在整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民間生活中也成了巨大的政治問題。因為多鶴是張儉欲拒還休、欲罷不能的另一個女人,是生活在朱小環身邊的情敵,也是張傢三個孩子的生身之母,她的身份和地位成了糾纏張傢幾十年的頭疼事。同時,如何掩蓋多鶴的日本人身份也成了張傢揮之不去的夢魘。張儉的解决之道是,讓多鶴成為朱小環的“妹妹”,孩子們的“小姨”;然後再通過不斷的搬遷來遮掩多鶴的日本身份以及畸形的家庭關係。這個奇特的家庭組合在動蕩的政治環境和睏窘的經濟生活中飄搖度日。幾十年下來,日本人多鶴默默而固執地以“整潔、較真”等品質影響着這個家庭,而朱小環等張傢人則以 “隨遇而安”、“湊合活着”等生活理念改變着多鶴。殘酷無奈而又充滿吸引力的生活因着他們善良的本性使他們活成了不能分開的一傢人。
  本書從四十年代寫起,終於八十年代,嚴歌苓以女性作傢特有的細膩和體貼,以對中國當代史的深入、精到的把握,以一個跨國作傢的寬闊視野,以及對人物命運深入、合理的推演,將一個身份曖昧難名、生命麯折跌宕的日本女人的在華故事形象生動地展現給了我們,顯現了人性與生活的復雜與魅力。
  這是大歷史中小人物的生命歌哭,也是異國情感中愛與美的禮贊。
小姨多鶴 名傢評論:
  王蒙(著名作傢):離奇而又平實,冷酷卻是溫暖,醜惡醖釀善良,憎恨變成愛戀,是事出有因還是無辜災難?不共戴天本來就難分難解。生離死別,呼天搶地,卻是娓娓道來。瘋狂的歷史,強暴了自自然然與普普通通。我們與你們是怎麽樣被劫持、被污辱與被蹂躪的?什麽時候才能夠醒轉過來?是小說還是生活?竟如此橫蠻荒謬!本來可以不這樣的嘛。這怎麽可能?怎麽不可能?唉,嚴歌苓的新作《小姨多鶴》。
  李敬澤(著名評論傢):《小姨多鶴》很好看,但是讀這部小說卻不僅是一次消遣。我們不得不把自己放進去,把我們的記憶和情感放進入,把我們恨的能力和愛的能力放進去,我們不可能無動於衷。這樣的一部小說,它會感動人、觸動人、會讓我們想——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設身處地地想,想的時候或許是矛盾的、睏難的,但正是在這矛盾和睏難之中,我們免於僵硬和幹涸,我們發展出更為充沛的道德想象力。
  施戰軍(著名評論傢):中國式倫理文化中的“恕”與“親”,被創作慣性遮蔽了近百年,卻被這部作品藝術地激活,並賦予恤暖與柔情的光暈。《小姨多鶴》渾然地帶有我們久違了的經典文品:讀來多趣、精微、不失緊湊;思之開闊、雍容、莊重,甚至高深。如此意藴豐盛迷人、襟懷爽朗闊氣的長篇小說,是我們今天對漢語文學持有堅定信心的理由。
  陳衝(著名演員):我是一口氣讀完《小姨多鶴》的。我不得不說這個作品是嚴歌苓的又一部巔峰之作。作者對人性的深悟使她的作品總是具有極大的魔力,沉重而不失娛樂性,讀來如身臨其境,如親密結識其中人物,如一氣走過那一段歷史——既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一段歷史。
  姜文(著名導演、演員):書在我這兒分好看不好看。《小姨多鶴》就是本好看的書。書中無處不見鮮活的細節,讀到的人物刻畫,豐富的視覺畫面。由此可見作者對於生活的留意,對於他人經歷的同情,以及對於我們民族經驗的思考。
首頁>> 文學>> 都市生活>> Yan Geling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November 16, 1958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