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主編 錢虹
記得某位大文豪曾經說過: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緑。這套“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第一輯)即將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入選其中的十位華人女作傢的十部小說、散文和詩集,猶如十株充滿靈氣的生命之樹郁郁葱葱,而作為這套叢書的主編,望着滿眼蔥緑,卻是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
之所以策劃並主編這套“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純屬偶然。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為在華東師範大學講授“臺港文學研究”等課程以及此後不斷受邀出席各種香港、臺灣文學研討會而一腳踏進世界華文文學圈以來,不知不覺已經二十年。二十年來,在我先後從事的中國現代文學、女性文學以及香港、臺灣文學研究等等的過程中,曾經得到過海內外許多著名作傢、學者的熱情而無私的幫助。他們中間有的推薦、發表我的論文,有的邀請我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有的提供給我從事有關學術課題研究的資料和經費。我曾數次受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大學、臺灣大學等的訪問學者和客座研究員,進行學術交流和訪問研究。這二十年來,我結識了一大批海內外的文學朋友和華人作傢,我所得到的各種各樣的贈書,其地域之廣,幾乎可以拼成一張世界地圖。
在我結識的海外華人作傢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女性作傢,我對她們的創作尤其關註。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的碩士、博士論文等都以中國現當代女性作傢的文學創作作為論題。研究表明,女性作傢及其文學書寫,之所以凸顯其性別意識,正是因為幾千年來所造就的以男權話語為中心的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無所不在的形態,使得女性在歷來由男性書寫的文學史中,成為被他人書寫、塑造和代言的角色,而女性介入書寫,尤其是自我書寫,就意味着這種被他人書寫、塑造和代言的歷史的終結。而在女性書寫過程中,其性別意識及其特徵會或明顯或隱秘地鎸刻在其創作文本之中。這正是我對女性作傢及其文學書寫饒有興趣的地方。同時,作為一名女性學者,我深知女人(她當然在生活中同時也扮演着女兒、妻子、母親等角色)從事創作與研究而要承受比男人更多的艱辛與睏難。而那些在海外生存的華人女作傢,要在母語創作上取得優異成績並且得到承認那就更為不易了。比如像入選本叢書作者之一的嚴歌苓,當年在美國求學期間是用“邊角料”時間來從事華文創作的:一方面是為了能得到稿酬以便生存;另一方面則是她對於母語寫作的那一份摯愛、深情和鍥而不捨。這一份對於母語寫作的摯愛、深情和鍥而不捨,在入選本叢書的其他女作傢身上也都可以明顯感覺得到。所以,我對那些能夠做到事業和家庭兼顧而且創作豐收的文學姐妹始終懷有一份由衷的敬意。
去年9月,我應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2008雙年會籌備會主席吳玲瑤女士的盛情邀請,作為特邀嘉賓之一,參加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成立二十周年的第十屆雙年會,在這次會議上,我就“海外華人女性書寫”等作了如下演講:
……
還記得前年(2006年)9月,第九屆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雙年會在上海舉行,我也作為嘉賓受到邀請並出席,使我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華人女作傢相聚和相識,見到了許多海外華文文壇上的老朋友,結識了一些近年來華文文學創作卓有成就的新朋友,尤其是會中、會後得到了不少文學姐妹們的贈書和提供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這是我作為一位世界華文文學的研究者最為高興和感激的事。
記得某位大文豪曾經說過: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緑。這套“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第一輯)即將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入選其中的十位華人女作傢的十部小說、散文和詩集,猶如十株充滿靈氣的生命之樹郁郁葱葱,而作為這套叢書的主編,望着滿眼蔥緑,卻是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
之所以策劃並主編這套“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純屬偶然。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為在華東師範大學講授“臺港文學研究”等課程以及此後不斷受邀出席各種香港、臺灣文學研討會而一腳踏進世界華文文學圈以來,不知不覺已經二十年。二十年來,在我先後從事的中國現代文學、女性文學以及香港、臺灣文學研究等等的過程中,曾經得到過海內外許多著名作傢、學者的熱情而無私的幫助。他們中間有的推薦、發表我的論文,有的邀請我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有的提供給我從事有關學術課題研究的資料和經費。我曾數次受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大學、臺灣大學等的訪問學者和客座研究員,進行學術交流和訪問研究。這二十年來,我結識了一大批海內外的文學朋友和華人作傢,我所得到的各種各樣的贈書,其地域之廣,幾乎可以拼成一張世界地圖。
在我結識的海外華人作傢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女性作傢,我對她們的創作尤其關註。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的碩士、博士論文等都以中國現當代女性作傢的文學創作作為論題。研究表明,女性作傢及其文學書寫,之所以凸顯其性別意識,正是因為幾千年來所造就的以男權話語為中心的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無所不在的形態,使得女性在歷來由男性書寫的文學史中,成為被他人書寫、塑造和代言的角色,而女性介入書寫,尤其是自我書寫,就意味着這種被他人書寫、塑造和代言的歷史的終結。而在女性書寫過程中,其性別意識及其特徵會或明顯或隱秘地鎸刻在其創作文本之中。這正是我對女性作傢及其文學書寫饒有興趣的地方。同時,作為一名女性學者,我深知女人(她當然在生活中同時也扮演着女兒、妻子、母親等角色)從事創作與研究而要承受比男人更多的艱辛與睏難。而那些在海外生存的華人女作傢,要在母語創作上取得優異成績並且得到承認那就更為不易了。比如像入選本叢書作者之一的嚴歌苓,當年在美國求學期間是用“邊角料”時間來從事華文創作的:一方面是為了能得到稿酬以便生存;另一方面則是她對於母語寫作的那一份摯愛、深情和鍥而不捨。這一份對於母語寫作的摯愛、深情和鍥而不捨,在入選本叢書的其他女作傢身上也都可以明顯感覺得到。所以,我對那些能夠做到事業和家庭兼顧而且創作豐收的文學姐妹始終懷有一份由衷的敬意。
去年9月,我應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2008雙年會籌備會主席吳玲瑤女士的盛情邀請,作為特邀嘉賓之一,參加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成立二十周年的第十屆雙年會,在這次會議上,我就“海外華人女性書寫”等作了如下演講:
……
還記得前年(2006年)9月,第九屆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雙年會在上海舉行,我也作為嘉賓受到邀請並出席,使我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華人女作傢相聚和相識,見到了許多海外華文文壇上的老朋友,結識了一些近年來華文文學創作卓有成就的新朋友,尤其是會中、會後得到了不少文學姐妹們的贈書和提供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這是我作為一位世界華文文學的研究者最為高興和感激的事。
我最近出版了一部學術著作《文學與性別研究》(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其中包含了我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陸續對女性作傢及其文學作品作理論研究的心得。我認為,隨着上世紀80年代“女權主義”“新馬剋思主義”和“後結構主義”一起成為世界公認的三大批評思潮以來,人們對於占據人類“半邊天”的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性別角色及其文化意義的認識與探究,二十多年來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理論結晶。用美國社會學家麥剋·盧漢的話說,“女性主義”在20世紀後半葉的不斷擴展,“預示了90年代乃至下一世紀人類精神天地中一朵膨脹的星雲”。然而,在現實世界,女性在成纔、就業、勞動報酬、職務晉升及人身權益等方面所遭受的“性別歧視”和“溫柔宰割”,卻又成為始終懸置於她們頭上的一把剋利達摩斯之劍。國內各所高校二十多年來競相開設“女性學”課程,但其中有一個概念至今似乎仍然模糊不清:即“女性學”課程是否等同於“女性課程”?或者說,這些課程專門是“以女生為對象的課程”,還是“以女性性別問題為內容的課程”?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和範疇。今天我的演講並不想就此展開討論,我想談一談我對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和海外華文文學書寫的真切感受。
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已經走過了二十年並不一帆風順的路程。從第一任會長陳若曦女士開始,到如今的周芬娜會長,以及即將接任的吳玲瑤會長,在一任任會長以及一屆屆工作幹部的無私奉獻與卓有成效的領導下,二十年來,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在中華大地以外的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該國、該地區主流文化的夾縫中,頑強地播撒着炎黃子孫和中華文化的良種,傳承着華文文學與華夏文明的薪火,期間還經受了各種各樣的艱難與辛苦,卻始終百折不撓,憑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你們自豪與驕傲!在世界各處,你們用筆記錄着海外華人身處異國他鄉的屈辱和血淚的歷史以及奮鬥、抗爭、生存、發展的歷程;你們用筆傾訴着鄉愁、鄉情、鄉思、鄉戀以及對“唐山”(祖國)、對故鄉的無比熱愛;你們用筆抒發着對中國未來的美好祝願與對同胞手足的關愛之情。不久前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你們中的很多人不僅自己捐款捐物,還嚮所在國傢或地區進行義賣與募捐,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想方設法為災區的重建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我知道,雖然你們身處異國他鄉,可你們的心,是永遠與祖國、與中華民族緊緊相連,不可分離的。為此,我嚮你們鞠躬致敬!
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已經歷了二十年的難忘歲月。二十年,意味着當年呱呱墜地的女嬰,已經長成了風華正茂的妙齡女郎,正煥發着青春的氣息與迷人的神采。今年的雙年會即以“亭亭玉立二十年,歡慶女性書寫成就”為研討會的主題,這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這次研討會,首先是一種回顧與檢閱,二十年來海外華人女性書寫的成就幾何,其性別文化意義、藝術價值等等體現在哪裏,還有哪些不足之處等等,需要我們客觀地、冷靜地加以歸納和總結。其次,它也是一次展望與超越,在回顧總結的基礎上,確定今後前行的目標和方向。在世界範圍內學漢語的人口日益增加的今天,如何傳承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同時又要超越海外華文文學的鄉愁、鄉情、鄉思、鄉戀等現有格局與傳統書寫,拓展海外華文文學的新空間、新天地,正是我們將要共同面對的新課題。
……
其實,早在2007年,我就想着如何回顧與檢閱二十年來海外華人女性書寫的成就,當然這首先應該是一種展示,由此希望能找機會出版一套“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我想起了我的校友、時任寧夏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的哈若蕙女士。為了紀念恢復高考三十周年,由母校78級學友魏威、哈若蕙策劃、編選的《大學夢圓——我們的1977,1978》一書,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反響不錯,其中也收入了我的一篇回憶“文革”後參加首屆高考的《人生中的“偶然”》。2007年的暑期,恰逢她來滬出席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作傢協會在滬聯合召開的紀念高考恢復三十周年暨該書出版座談會。她與我都屬於恢復高考後最早考入華東師大的學生。1982年畢業之後我們再未見過面。闊別二十多年後,我和她竟然相逢在上海作協大廳。兩天後我又去她下榻的賓館探訪,我們在一起聊起了策劃編選一套“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的構想。若蕙是一位敏感而有眼光的出版人,對我的提議立刻作出了積極回應。此後我與她一直保持着電子郵件加手機短信的聯繫,主要內容基本上都沒離開“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的策劃。
從美國回滬不久,我就開始約請諸位海外頗有知名度的華人女作傢提供作品,她們中有:小說傢陳若曦(中國臺灣)、嚴歌苓(美國)、虹影(英國)、陳漱意(美國)、哈若英(美國);散文傢呂大明(法國)、尤今(新加坡)、吳玲瑤(美國)、蓉子(新加坡)以及女詩人謝馨(菲律賓)等,並得到了她們的慷慨贈稿。最後確定入選“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第一輯)的,有小說五部,散文四部,詩作一部,盡量兼顧到了文學體裁的多樣性。在編選、出版過程中,遇到了難以想象的睏難,甚至幾乎胎死腹中,但這套叢書終於還是如有神助般如願以償即將出版。在此,我衷心感謝寧夏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長、現任寧夏文聯副主席的哈若蕙女士自始至終的鼎力相助;感謝責任編輯戎愛軍女士的大膽運作,以及她和她的團隊認真細緻的閱稿;感謝北京亨通堂文化傳播公司的精誠合作;感謝各位入選作者通情達理的積極配合,沒有她們的“不拋棄不放棄”,這套“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要出版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如今能夠順利出版,是我們共同的福分。
至此,“衆裏尋她千百度”,“為伊消得人憔悴”,終究也都是值得的。為此,我感到欣慰。衷心期盼這套叢書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是為總序。
2009年9月於上海寓所
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已經走過了二十年並不一帆風順的路程。從第一任會長陳若曦女士開始,到如今的周芬娜會長,以及即將接任的吳玲瑤會長,在一任任會長以及一屆屆工作幹部的無私奉獻與卓有成效的領導下,二十年來,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在中華大地以外的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該國、該地區主流文化的夾縫中,頑強地播撒着炎黃子孫和中華文化的良種,傳承着華文文學與華夏文明的薪火,期間還經受了各種各樣的艱難與辛苦,卻始終百折不撓,憑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你們自豪與驕傲!在世界各處,你們用筆記錄着海外華人身處異國他鄉的屈辱和血淚的歷史以及奮鬥、抗爭、生存、發展的歷程;你們用筆傾訴着鄉愁、鄉情、鄉思、鄉戀以及對“唐山”(祖國)、對故鄉的無比熱愛;你們用筆抒發着對中國未來的美好祝願與對同胞手足的關愛之情。不久前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你們中的很多人不僅自己捐款捐物,還嚮所在國傢或地區進行義賣與募捐,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想方設法為災區的重建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我知道,雖然你們身處異國他鄉,可你們的心,是永遠與祖國、與中華民族緊緊相連,不可分離的。為此,我嚮你們鞠躬致敬!
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已經歷了二十年的難忘歲月。二十年,意味着當年呱呱墜地的女嬰,已經長成了風華正茂的妙齡女郎,正煥發着青春的氣息與迷人的神采。今年的雙年會即以“亭亭玉立二十年,歡慶女性書寫成就”為研討會的主題,這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這次研討會,首先是一種回顧與檢閱,二十年來海外華人女性書寫的成就幾何,其性別文化意義、藝術價值等等體現在哪裏,還有哪些不足之處等等,需要我們客觀地、冷靜地加以歸納和總結。其次,它也是一次展望與超越,在回顧總結的基礎上,確定今後前行的目標和方向。在世界範圍內學漢語的人口日益增加的今天,如何傳承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同時又要超越海外華文文學的鄉愁、鄉情、鄉思、鄉戀等現有格局與傳統書寫,拓展海外華文文學的新空間、新天地,正是我們將要共同面對的新課題。
……
其實,早在2007年,我就想着如何回顧與檢閱二十年來海外華人女性書寫的成就,當然這首先應該是一種展示,由此希望能找機會出版一套“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我想起了我的校友、時任寧夏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的哈若蕙女士。為了紀念恢復高考三十周年,由母校78級學友魏威、哈若蕙策劃、編選的《大學夢圓——我們的1977,1978》一書,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反響不錯,其中也收入了我的一篇回憶“文革”後參加首屆高考的《人生中的“偶然”》。2007年的暑期,恰逢她來滬出席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作傢協會在滬聯合召開的紀念高考恢復三十周年暨該書出版座談會。她與我都屬於恢復高考後最早考入華東師大的學生。1982年畢業之後我們再未見過面。闊別二十多年後,我和她竟然相逢在上海作協大廳。兩天後我又去她下榻的賓館探訪,我們在一起聊起了策劃編選一套“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的構想。若蕙是一位敏感而有眼光的出版人,對我的提議立刻作出了積極回應。此後我與她一直保持着電子郵件加手機短信的聯繫,主要內容基本上都沒離開“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的策劃。
從美國回滬不久,我就開始約請諸位海外頗有知名度的華人女作傢提供作品,她們中有:小說傢陳若曦(中國臺灣)、嚴歌苓(美國)、虹影(英國)、陳漱意(美國)、哈若英(美國);散文傢呂大明(法國)、尤今(新加坡)、吳玲瑤(美國)、蓉子(新加坡)以及女詩人謝馨(菲律賓)等,並得到了她們的慷慨贈稿。最後確定入選“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第一輯)的,有小說五部,散文四部,詩作一部,盡量兼顧到了文學體裁的多樣性。在編選、出版過程中,遇到了難以想象的睏難,甚至幾乎胎死腹中,但這套叢書終於還是如有神助般如願以償即將出版。在此,我衷心感謝寧夏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長、現任寧夏文聯副主席的哈若蕙女士自始至終的鼎力相助;感謝責任編輯戎愛軍女士的大膽運作,以及她和她的團隊認真細緻的閱稿;感謝北京亨通堂文化傳播公司的精誠合作;感謝各位入選作者通情達理的積極配合,沒有她們的“不拋棄不放棄”,這套“世界華文女作傢書係”要出版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如今能夠順利出版,是我們共同的福分。
至此,“衆裏尋她千百度”,“為伊消得人憔悴”,終究也都是值得的。為此,我感到欣慰。衷心期盼這套叢書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是為總序。
2009年9月於上海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