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壽裳
凡例
一、先生自民國元年五月抵京之日始,即寫日記,從無間斷,凡天氣之變化如陰晴風雨,人事之交際如友朋過從,信札往來,書籍購入,均詳載無遺,他日付印,足供參考。故年譜之編,力求簡短,僅舉犖犖大端而已。
二、先生著作既多,譯文亦富,另有著譯書目,按年排比,故本譜於此二項,僅記大略未及詳焉。
三、先生著譯之外,復勤於纂輯古書,抄錄古碑,書寫均極精美,譜中亦不備舉。
四、先生工作畢生不倦,如編輯各種刊物,以及為人校訂稿件之類,必忠必信,貢獻亦多,譜中亦從略不述。
五、本譜材料,有奉詢於先生母太夫人者,亦有得於夫人許廣平及令弟作人、建人者,合併聲明。
(民國)二十六年五月許壽裳記
民國前三十一年(清光緒七年辛已、西歷一八八一年) 先生一歲
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纔,小名樟壽,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
前二十六年(十二年丙戌,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前二十四年(十四年戊子,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是歲一日,本傢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傢均贏。”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鬍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前二十年(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 “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傢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傢後遷皇甫莊、小臯步等處。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前十九年(十九年癸己,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傢産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藥店者纍年。
前十六年(廿二年丙申,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傢境益艱。
前十四年(年四年戊戌,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前十三年(廿五年己亥,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餘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前十一年(廿七年辛醜,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前十年(廿八年壬寅,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餘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註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前九年(廿九年癸卯,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前八年(三十年甲辰,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臺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前六年(三十二年丙午,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傢,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前五年(三十三年丁未,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前四年(三十四年戊申,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前三年(宣統元年己酋,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册。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前二年(二年庚戌,一九一零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前一年(三年辛亥,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鼕,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捲第一號。
註:以上月份均係陰歷。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鬍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 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二年(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傢省親,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三年(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歲
是年公餘研究佛經。
四年(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是年公餘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五年(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六年(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張勳復闢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七年(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絶,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捲第五號,掊擊傢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八年(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捲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捲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九年(一九二零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麯《一個青年的夢》。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十年(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十一年(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十二年(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鬍同六十一號。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鬍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捲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十三年(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鬍同新屋。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捲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七月住西安講演,八月返京。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是年鼕為《語絲》周刊撰文。
十四年(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十五年(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歲
一月女子師範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八月底,離北京嚮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十六年(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係主任兼教務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同月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十月抵上海。八日,移寓景雲裏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同月《野草》印成。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册出版。
十七年(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册印成。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十八年(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範學院,第一師範學院等校講演。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十九年(一九三零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傢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輯“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藥用植物》訖。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二十年(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製本成。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綫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五月自錄譯著書目。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傢二十人集上册訖,名曰:《竪琴》。編下册訖,名曰:《一天的工作》。十月排比《兩地書》。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範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决絶。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裏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十月《木刻紀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準風月談》出版。
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臺萊夫童話《表》畢。二月開始譯果戈裏《死魂靈》。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册印成。六月編選《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捲。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捲。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O·V·《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同月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十七日出訪鹿地亙及內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延至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原載《魯迅先生紀念集》,魯迅紀念委員會編印,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十九日初版)
輸入:方舟子
凡例
一、先生自民國元年五月抵京之日始,即寫日記,從無間斷,凡天氣之變化如陰晴風雨,人事之交際如友朋過從,信札往來,書籍購入,均詳載無遺,他日付印,足供參考。故年譜之編,力求簡短,僅舉犖犖大端而已。
二、先生著作既多,譯文亦富,另有著譯書目,按年排比,故本譜於此二項,僅記大略未及詳焉。
三、先生著譯之外,復勤於纂輯古書,抄錄古碑,書寫均極精美,譜中亦不備舉。
四、先生工作畢生不倦,如編輯各種刊物,以及為人校訂稿件之類,必忠必信,貢獻亦多,譜中亦從略不述。
五、本譜材料,有奉詢於先生母太夫人者,亦有得於夫人許廣平及令弟作人、建人者,合併聲明。
(民國)二十六年五月許壽裳記
民國前三十一年(清光緒七年辛已、西歷一八八一年) 先生一歲
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纔,小名樟壽,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
前二十六年(十二年丙戌,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前二十四年(十四年戊子,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是歲一日,本傢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傢均贏。”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鬍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前二十年(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 “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傢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傢後遷皇甫莊、小臯步等處。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前十九年(十九年癸己,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傢産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藥店者纍年。
前十六年(廿二年丙申,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傢境益艱。
前十四年(年四年戊戌,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前十三年(廿五年己亥,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餘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前十一年(廿七年辛醜,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前十年(廿八年壬寅,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餘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註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前九年(廿九年癸卯,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前八年(三十年甲辰,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臺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前六年(三十二年丙午,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傢,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前五年(三十三年丁未,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前四年(三十四年戊申,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前三年(宣統元年己酋,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册。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前二年(二年庚戌,一九一零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前一年(三年辛亥,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鼕,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捲第一號。
註:以上月份均係陰歷。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鬍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 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二年(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傢省親,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三年(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歲
是年公餘研究佛經。
四年(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是年公餘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五年(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六年(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張勳復闢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七年(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絶,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捲第五號,掊擊傢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八年(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捲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捲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九年(一九二零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麯《一個青年的夢》。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十年(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十一年(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十二年(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鬍同六十一號。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鬍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捲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十三年(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鬍同新屋。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捲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七月住西安講演,八月返京。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是年鼕為《語絲》周刊撰文。
十四年(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十五年(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歲
一月女子師範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八月底,離北京嚮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十六年(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係主任兼教務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同月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十月抵上海。八日,移寓景雲裏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同月《野草》印成。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册出版。
十七年(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册印成。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十八年(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範學院,第一師範學院等校講演。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十九年(一九三零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傢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輯“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藥用植物》訖。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二十年(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製本成。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綫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五月自錄譯著書目。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傢二十人集上册訖,名曰:《竪琴》。編下册訖,名曰:《一天的工作》。十月排比《兩地書》。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範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决絶。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裏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十月《木刻紀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準風月談》出版。
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臺萊夫童話《表》畢。二月開始譯果戈裏《死魂靈》。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册印成。六月編選《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捲。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捲。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O·V·《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同月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十七日出訪鹿地亙及內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延至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原載《魯迅先生紀念集》,魯迅紀念委員會編印,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十九日初版)
輸入:方舟子
●陳源(筆名西瀅):“魯迅先生一下筆就想構陷人傢的罪狀。他不是減,就是加,不是斷章取義,便捏造些事實。他是中國‘思想界的權威者’,輕易得罪不得的。”“他的文章,我看過了就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載1926年1月30日《晨報副刊》]
●長虹(即高長虹):“我是主張批評的……魯迅卻是主張駡,不相信道理。”“魯迅……不能持論。……那是被感情、地位、虛榮等所搖動了。”[載1926年11月17日上海《狂飆》第五期]
●陳源(筆名西瀅):“我覺得他的雜感,除了熱風中二、三篇外,實在沒有一讀的價值。”[摘自1928年6月初版《西瀅閑話》]
●馮乃超:“魯迅這位老生……是常從幽暗的酒傢的樓頭,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世人稱許他的好處,衹是圓熟的手法一點,然而,他不常追懷過去的昔日,追悼沒落的封建情緒,結局他反映的衹是社會變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無聊賴地跟他弟弟說幾句人道主義的美麗的說話。”[載1928年1月15日《文化批判》創刊號]
●錢杏 (筆名阿英):“魯迅的創作,我們老實的說,沒有現代的意味,不是能代表現代的,他的大部分創作的時代是早已過去了,而且遙遠了。”“魯迅所看到的人生衹是如此,所以展開《野草》一書便覺冷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道,不是苦悶的人生,就是灰暗的命運;不是殘忍的殺戮,就是社會的敵意;不是希望的死亡,就是人生的毀滅;不是精神的殺戮,就是夢的崇拜;不是咒詛人類應該同歸於盡,就是說明人類的惡鬼與野獸化……一切一切,都是引着青年走嚮死滅的道上,為跟着他走的青年掘了無數無數的墳墓。”[載1928年3月1日《太陽月刊》三月號]“魯迅以革命自負,而竟仇視革命作傢,純用冷譏熱嘲的口語來逞着豪興,沒有理論的根據,我們真不知道他所走的那一條路。魯迅的這種思想不但錯誤,而且非常的模糊,常常令人難以猜測。”“魯迅……一種含血噴人的精神,也真令人有‘行之百世而不悖’的感想。”[載1928年5月20日《我們月刊》創刊號]“我們真想不到被讀者稱為大作傢的魯迅的政治思想是這樣的駭人!他完全變成個落伍者,沒有階級的認識也沒有革命的情緒。 ”[錢杏 著《現代中國文學作傢》第一捲,(上海)泰東圖書局1928年7月初版]
●石厚生(成仿吾筆名):“這位鬍子先生倒是我們中國的Don QUixote(堂·吉訶德)————堂魯迅!”“我們中國的堂·吉訶德,不僅害了神經錯亂與誇大妄想諸癥,而且同時還在‘醉眼陶然’;不僅見了風車要疑為神鬼,而且同時自己跌坐在虛構的神殿之上,在裝作鬼神而沉入了恍惚的境地。 ”[載1928年5月1日《創造月刊》第一捲第11期]
●實秋(即梁實秋):“大凡做走狗的都想討主子的歡心因而得到一點點恩惠。《拓荒者》說我是資本傢的走狗,是哪一個資本傢,還是所有的資本傢?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帶着幾份雜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還許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賞賚呢。錢我是想要的,因為沒有錢便無法維持生計。可是錢怎樣的去得到呢?我衹知道不斷的勞動下去,便可以賺到錢來維持生計,至於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資本傢的賬房去領金鎊,如何可以到× ×黨去領盧布,這一套的本領,我可怎麽能知道呢?也許事實上我已做了走狗,已經有可能領金鎊或盧布的資格了,但是我實在不知道到哪裏去領去。關於這一點,真希望有經驗的人能啓發我的愚蒙。”[載1929年11月10日《新月》月刊(上海)第二捲第9期]
●邵冠華:“魯迅先生是文壇上的‘鬥口’健將。”“不顧事理,來勢兇猛,那個便是魯迅先生的‘戰術’。”“然而,他的滑稽是狂暴的,我不得不說他是在狂吠!”[載1933年9月上海《新時代》]
●少離:“魯迅翁的政治理想,很容易接近托派,魯迅翁加入托派的動機,主要的卻是被火一般的領袖欲所驅使着的。”[載1934年4月上海《新會新聞》七捲2期]
●天一:“施高塔路的內山書店,實際是日本外務省的一個重要的情報機關,而每個內山書店的顧客,客觀上都成了內山的探夥,而我們的魯迅翁,當然是探夥的頭子了。”[載1934年5月上海《社會新聞》七捲16期]
●蘇雪林:“魯迅這個人在世的時候,便將自己造成一種偶像,死後他的羽黨和左派文人更極力替他裝金,恨不得教全國人民都香花供養。魯迅本是個虛無主義者,他的左傾,並非出於誠意,無非藉此沽名釣利罷了。但左派卻偏恭維他是什麽‘民族戰士’、‘革命導師’,將他一生事跡,吹得天花亂墜,讀了真使人胸中格格作惡。左派之企圖將魯迅造成教主,將魯迅印象打入全國青年腦筋,無非藉此宣傳共産主義,醖釀將來反動勢力。”“魯迅的心理完全病態,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簡直連起碼的‘人’的資格還夠不着。”“魯迅平生主張打落水狗,這是他極端褊狹心理的表現,誰都反對,現在魯迅死了,我來駡他,不但是打落水狗,竟是打死狗了。”“我不怕幹犯魯黨之怒以及整個文壇的攻擊,很想做個堂·吉訶德先生,首加魯迅偶像以一矛。魯迅在世時,盤踞上海文壇,氣焰熏天,炙手可熱,一般文人畏之如虎,死後淫威尚復如此,更使我憤憤難平了。”[載1937年3月1日《奔濤》半月刊(漢口)第一期]“魯迅的性格是怎樣呢?大傢公認是陰賊、刻薄、氣量褊狹、多疑善妒、復仇心堅韌強烈,領袖欲旺盛。”(1966年11月7日完稿載《傳記文學》)
此外,“文革”後直至20世紀90年代,神州大地還不時傳來一些“駡魯 ”聲音。如有人說,“魯迅是駡人專傢”、魯迅作品是“魯貨”,魯迅會“鬧地震”,是一塊“反動的老石頭”,是“烏煙瘴氣鳥導師”,“誤人子弟”。於是,要與魯迅“斷裂”。最近,又從某大報聽來另一類聲音:魯迅是學生的“公敵 ”,中學生最討厭最怨恨魯迅雲雲。
嗚呼,魯迅九泉有知,尚能“寬恕”否?!
(東君輯錄)
摘自:2000年5月19日《南方周末》
●長虹(即高長虹):“我是主張批評的……魯迅卻是主張駡,不相信道理。”“魯迅……不能持論。……那是被感情、地位、虛榮等所搖動了。”[載1926年11月17日上海《狂飆》第五期]
●陳源(筆名西瀅):“我覺得他的雜感,除了熱風中二、三篇外,實在沒有一讀的價值。”[摘自1928年6月初版《西瀅閑話》]
●馮乃超:“魯迅這位老生……是常從幽暗的酒傢的樓頭,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世人稱許他的好處,衹是圓熟的手法一點,然而,他不常追懷過去的昔日,追悼沒落的封建情緒,結局他反映的衹是社會變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無聊賴地跟他弟弟說幾句人道主義的美麗的說話。”[載1928年1月15日《文化批判》創刊號]
●錢杏 (筆名阿英):“魯迅的創作,我們老實的說,沒有現代的意味,不是能代表現代的,他的大部分創作的時代是早已過去了,而且遙遠了。”“魯迅所看到的人生衹是如此,所以展開《野草》一書便覺冷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道,不是苦悶的人生,就是灰暗的命運;不是殘忍的殺戮,就是社會的敵意;不是希望的死亡,就是人生的毀滅;不是精神的殺戮,就是夢的崇拜;不是咒詛人類應該同歸於盡,就是說明人類的惡鬼與野獸化……一切一切,都是引着青年走嚮死滅的道上,為跟着他走的青年掘了無數無數的墳墓。”[載1928年3月1日《太陽月刊》三月號]“魯迅以革命自負,而竟仇視革命作傢,純用冷譏熱嘲的口語來逞着豪興,沒有理論的根據,我們真不知道他所走的那一條路。魯迅的這種思想不但錯誤,而且非常的模糊,常常令人難以猜測。”“魯迅……一種含血噴人的精神,也真令人有‘行之百世而不悖’的感想。”[載1928年5月20日《我們月刊》創刊號]“我們真想不到被讀者稱為大作傢的魯迅的政治思想是這樣的駭人!他完全變成個落伍者,沒有階級的認識也沒有革命的情緒。 ”[錢杏 著《現代中國文學作傢》第一捲,(上海)泰東圖書局1928年7月初版]
●石厚生(成仿吾筆名):“這位鬍子先生倒是我們中國的Don QUixote(堂·吉訶德)————堂魯迅!”“我們中國的堂·吉訶德,不僅害了神經錯亂與誇大妄想諸癥,而且同時還在‘醉眼陶然’;不僅見了風車要疑為神鬼,而且同時自己跌坐在虛構的神殿之上,在裝作鬼神而沉入了恍惚的境地。 ”[載1928年5月1日《創造月刊》第一捲第11期]
●實秋(即梁實秋):“大凡做走狗的都想討主子的歡心因而得到一點點恩惠。《拓荒者》說我是資本傢的走狗,是哪一個資本傢,還是所有的資本傢?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帶着幾份雜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還許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賞賚呢。錢我是想要的,因為沒有錢便無法維持生計。可是錢怎樣的去得到呢?我衹知道不斷的勞動下去,便可以賺到錢來維持生計,至於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資本傢的賬房去領金鎊,如何可以到× ×黨去領盧布,這一套的本領,我可怎麽能知道呢?也許事實上我已做了走狗,已經有可能領金鎊或盧布的資格了,但是我實在不知道到哪裏去領去。關於這一點,真希望有經驗的人能啓發我的愚蒙。”[載1929年11月10日《新月》月刊(上海)第二捲第9期]
●邵冠華:“魯迅先生是文壇上的‘鬥口’健將。”“不顧事理,來勢兇猛,那個便是魯迅先生的‘戰術’。”“然而,他的滑稽是狂暴的,我不得不說他是在狂吠!”[載1933年9月上海《新時代》]
●少離:“魯迅翁的政治理想,很容易接近托派,魯迅翁加入托派的動機,主要的卻是被火一般的領袖欲所驅使着的。”[載1934年4月上海《新會新聞》七捲2期]
●天一:“施高塔路的內山書店,實際是日本外務省的一個重要的情報機關,而每個內山書店的顧客,客觀上都成了內山的探夥,而我們的魯迅翁,當然是探夥的頭子了。”[載1934年5月上海《社會新聞》七捲16期]
●蘇雪林:“魯迅這個人在世的時候,便將自己造成一種偶像,死後他的羽黨和左派文人更極力替他裝金,恨不得教全國人民都香花供養。魯迅本是個虛無主義者,他的左傾,並非出於誠意,無非藉此沽名釣利罷了。但左派卻偏恭維他是什麽‘民族戰士’、‘革命導師’,將他一生事跡,吹得天花亂墜,讀了真使人胸中格格作惡。左派之企圖將魯迅造成教主,將魯迅印象打入全國青年腦筋,無非藉此宣傳共産主義,醖釀將來反動勢力。”“魯迅的心理完全病態,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簡直連起碼的‘人’的資格還夠不着。”“魯迅平生主張打落水狗,這是他極端褊狹心理的表現,誰都反對,現在魯迅死了,我來駡他,不但是打落水狗,竟是打死狗了。”“我不怕幹犯魯黨之怒以及整個文壇的攻擊,很想做個堂·吉訶德先生,首加魯迅偶像以一矛。魯迅在世時,盤踞上海文壇,氣焰熏天,炙手可熱,一般文人畏之如虎,死後淫威尚復如此,更使我憤憤難平了。”[載1937年3月1日《奔濤》半月刊(漢口)第一期]“魯迅的性格是怎樣呢?大傢公認是陰賊、刻薄、氣量褊狹、多疑善妒、復仇心堅韌強烈,領袖欲旺盛。”(1966年11月7日完稿載《傳記文學》)
此外,“文革”後直至20世紀90年代,神州大地還不時傳來一些“駡魯 ”聲音。如有人說,“魯迅是駡人專傢”、魯迅作品是“魯貨”,魯迅會“鬧地震”,是一塊“反動的老石頭”,是“烏煙瘴氣鳥導師”,“誤人子弟”。於是,要與魯迅“斷裂”。最近,又從某大報聽來另一類聲音:魯迅是學生的“公敵 ”,中學生最討厭最怨恨魯迅雲雲。
嗚呼,魯迅九泉有知,尚能“寬恕”否?!
(東君輯錄)
摘自:2000年5月19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