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散文集>> 鲁迅 Lu Xun   中国 China   近代中国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文序跋集
  作者:魯迅
  本書收入魯迅為自己翻譯的和與別人合譯的各書的序、跋,連同單篇譯文在報刊上發表時所寫的“譯者附
  記”等,共一一五篇。單行本的序、跋,係按各書出版的先後編排,“譯者附記”則參照一九三八年版《魯迅
  全集·譯叢補》例,分為論文、雜文、小說、詩歌四類。按各篇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文序跋集
  《月界旅行》
  《域外小說集》
  《工人綏惠略夫》
  《現代小說譯叢》
  《一個青年的夢》
  《愛羅先珂童話集》
  《桃色的雲》
  《現代日本小說集》
  《苦悶的象徵》
  《出了象牙之塔》
  《小約翰》
  《思想·山水·人物》
  《壁下譯叢》
  《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
  《藝術論》(盧氏)
  《文藝與批評》
  《文藝政策》
  《藝術論》(蒲氏)
  《十月》
  《毀滅》
  《竪琴》
  《一天的工作》
  《山民牧唱》
  《表》
  《俄羅斯的童話》
  《壞孩子和別的奇聞》
  《死魂靈》
  
  《譯叢補》
  論文
  《裴彖飛詩論》譯者附記〔2〕
  《藝術玩賞之教育》譯者附記
  《社會教育與趣味》譯者附記
  《近代捷剋文學概觀》譯者附記
  《小俄羅斯文學略說》譯者附記
  《羅曼羅蘭的真勇主義》譯者附記
  《關於綏蒙諾夫及其代表作〈饑餓〉》譯者附記
  《新時代的預感》譯者附記
  《人性的天才——迦爾洵》譯者附記
  《梅令格的〈關於文學史〉》譯者附記
  《海納與革命》譯者附記
  《果戈理私觀》譯者附記
  《藝術都會的巴黎》譯者附記
  
  雜文
  《哀塵》譯者附記
  《察拉圖斯忒拉的序言》譯者附記
  《盲詩人最近時的蹤跡》譯者附記俄國的盲詩人愛羅先珂出了日本之後,
  《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譯者附記
  《巴什庚之死》譯者附記
  《信州雜記》譯者附記
  《〈雄雞和雜饌〉抄》譯者附記
  《面包店時代》譯者附記
  《Vl.G.理定自傳》譯者附記
  《描寫自己》和《說述自己的紀德》譯者附記
  小說
  《一篇很短的傳奇》譯者附記
  《一篇很短的傳奇》譯者附記(二)
  《貴傢婦女》譯者附記
  《食人人種的話》譯者附記
  《農夫》譯者附記
  《惡魔》譯者附記
  《鼻子》譯者附記
  《饑饉》譯者附記
  《戀歌》譯者附記
  《村婦》譯者附記
  詩歌
  《跳蚤》譯者附記
  《坦波林之歌》譯者附記
《月界旅行》〔1〕
  辨言〔2〕
  在昔人智未闢,天然擅權,積山長波〔3〕,皆足為阻。遞有刳木剡木〔4〕之智,乃胎交通;而槳而帆,日益衍進。惟遙望重洋,水天相接,則猶魄悸體慄,謝不敏也。既而驅鐵使汽,車艦風馳,人治日張,天行自遜〔5〕,五州同室,交貽文明,以成今日之世界。然造化不仁,限製是樂,山水之險,雖失其力,復有吸力空氣,束縛群生,使難越雷池〔6〕一步,以與諸星球人類相交際。沉淪黑獄,耳窒目朦,夔以相欺,日頌至德,斯固造物所樂,而人類所羞者矣。然人類者,有希望進步之生物也,故其一部分,略得光明,猶不知饜,發大希望,思斥吸力,勝空氣,泠然〔7〕神行,無有障礙。若培倫〔8〕氏,實以其尚武之精神,寫此希望之進化者也。凡事以理想為因,實行為果,既蒔厥種,乃亦有秋。爾後殖民星球,旅行月界,雖販夫稚子,必然夷然視之,習不為詫。據理以推,有固然也。如是,則雖地球之大同可期,而星球之戰禍又起。嗚呼!瓊孫〔9〕之“福地”,彌爾〔10〕之“樂園”,遍覓塵球,竟成幻想;冥冥黃族〔11〕,可以興矣。
  培倫者,名查理士,美國碩儒也。學術既覃,理想復富。
  默揣世界將來之進步,獨抒奇想,托之說部。經以科學,緯以人情。離合悲歡,談故涉險,均綜錯其中。間雜譏彈,亦復譚言微中。十九世紀時之說月界者,允以是為巨擘矣。然因比事屬詞,必洽學理,非徒摭山川動植,侈為詭辯者比。故當觥觥大談之際,或不免微露遁辭,人智有涯,天則甚奧,無如何也。至小說傢積習,多藉女性之魔力,以增讀者之美感,此書獨藉三雄〔12〕,自成組織,絶無一女子厠足其間,而仍光怪陸離,不感寂寞,尤為超俗。
  蓋臚陳科學,常人厭之,閱不終篇,輒欲睡去,強人所難,勢必然矣。惟假小說之能力,被優孟〔13〕之衣冠,則雖析理譚玄,亦能浸淫腦筋,不生厭倦。彼纖兒〔14〕俗子,《山海經》〔15〕,《三國志》〔16〕諸書,未嘗夢見,而亦能津津然識長股,奇肱〔17〕之域,道周郎,葛亮〔18〕之名者,實《鏡花緣》及《三國演義》〔19〕之賜也。故掇取學理,去莊而諧,使讀者觸目會心,不勞思索,則必能於不知不覺間,獲一斑之智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勢力之偉,有如此者!我國說部,若言情談故刺時志怪者,架棟汗牛〔20〕,而獨於科學小說,乃如麟角。智識荒隘,此實一端。故苟欲彌今日譯界之缺點,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
  《月界旅行》原書,為日本井上勤〔21〕氏譯本,凡二十八章,例若雜記。今截長補短,得十四回。初擬譯以俗語,稍逸讀者之思索,然純用俗語,復嫌冗繁,因參用文言,以省篇頁。
  其措辭無味,不適於我國人者,刪易少許。體雜言龐之譏,知難幸免。書名原屬《自地球至月球在九十七小時二十分間》意,今亦簡略之曰《月界旅行》。
  癸卯新秋,譯者識於日本古江戶〔22〕之旅捨。
   ※  ※ ※
  〔1〕 《月界旅行》 法國小說傢儒勒·凡爾納著的科學幻想小說,(當時譯者誤為美國查理士·培倫著),一八六五年出版,題為《自地球至月球在九十七小時二十分間》。魯迅據日本井上勤的譯本重譯,一九○三年十月日本東京進化社出版,署“中國教育普及社譯印”。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的小說富於幻想,幻想中卻含有科學的真實性,是全世界兒童所喜愛的讀物。著有《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浬》、《神秘島》、《八十天環遊地球》等。
  〔2〕 本篇最初印入《月界旅行》。
  〔3〕 積山長波 高山大河。
  〔4〕 刳木剡木 指造船。刳,剖開、挖空;剡,削尖。
  〔5〕 天然自遜 大自然的威力漸趨削弱。
  〔6〕 雷池 在安徽望江縣南,池水東入長江。《晉書·庾亮傳》報溫嶠書:“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叫溫嶠不要越過雷池到京城(今南京)去。後來轉用為界限之意。
  〔7〕 泠然 輕妙的樣子。語出《莊子·逍遙遊》:“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
  〔8〕 應為凡爾納。
  〔9〕 瓊孫 S.Johnson,1709—1784) 通譯約翰孫,英國作傢、文學批評傢。“福地”,指他的小說《拉塞勒斯》中的“幸福之𠔌”,位於安哈拉王國,四周山林環繞,必須通過一個岩洞才能到達,是埃塞俄比亞王子們和公主們的樂園。
  〔10〕 彌爾(J.Milton,1608—1674) 通譯彌爾頓,英國詩人、政論傢。曾參加十七世紀英國資産階級革命。他的主要著作有取材於《聖經》的《失樂園》、《復樂園》等長詩。“樂園”,指他小說中的“伊甸園”。
  〔11〕 黃族 黃,黃帝(軒轅氏),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黃族,指黃帝的後裔,意即中國人。
  〔12〕 三雄 指《月界旅行》中三個乘炮彈射入月球的探險者:巴比堪、臬科爾、亞電。
  〔13〕 優孟 春秋時楚國的優伶。楚相孫叔敖死後,他披戴了孫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形貌舉止,以諫楚王。這裏說“被優孟之衣冠”,指的是藉小說的體裁來傳布科學知識。
  〔14〕 纖兒 小兒,輕衊之詞。見《晉書·陸納傳》。
  〔15〕 《山海經》 參看本捲第101頁註〔7〕。
  〔16〕 《三國志》 記載魏、蜀、吳三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西晉陳壽著,共六十五捲。
  〔17〕 長股奇肱 長股即長腿,奇肱即獨臂。《山海經》和長篇小說《鏡花緣》中都載有這些奇形怪狀的海外諸國。
  〔18〕 周郎、葛亮 周郎即周瑜,葛亮即諸葛亮。都是三國時重要的軍事傢和政治傢。《三國志》和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都載有他們的事跡。
  〔19〕 《鏡花緣》 章回體小說,清代李汝珍著,共一百回。《三國演義》,章回體歷史小說,明代羅貫中著,共一二○回。
  〔20〕 架棟汗牛 通謂“汗牛充棟”。語出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21〕 井上勤(1850—1928) 日本翻譯傢,曾譯《一千零一夜》、《魯濱孫飄流記》及凡爾納的科學幻想小說等。
  〔22〕 江戶 日本東京的舊名。
《域外小說集》〔1〕
  序言
  〔2〕《域外小說集》為書,詞緻樸訥,不足方近世名人譯本〔3〕。特收錄至審慎,迻譯亦期弗失文情。異域文術新宗,自此始入華土。使有士卓特,不為常俗所囿,必將犁然有當於心〔4〕,按邦國時期,籀讀其心聲,以相度神思之所在。則此雖大濤之微漚與,而性解〔5〕思惟,實寓於此。中國譯界,亦由是無遲莫之感矣。
  己酉正月十五日。
   ※  ※ ※
  〔1〕 《域外小說集》 魯迅與周作人合譯的外國短篇小說選集。
  共兩册,一九○九年三月、七月先後在日本東京出版,署“會稽周氏兄弟纂譯”,周樹人發行,上海廣昌隆綢莊寄售。第一册原收小說七篇,署“樹人”譯者二篇(安德烈夫的《謾》和《默》);第二册原收小說九篇,署“樹人”譯者一篇(迦爾洵的《四日》)。一九二一年增訂改版合為一册,上海群益書社出版。
  〔2〕 本篇及下一篇《略例》,最初均印入《域外小說集》初版的第一册。
  〔3〕 近世名人 指林紓。魯迅在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六日緻增田涉信中說:“《域外小說集》發行於一九○七年或一九○八年,我與周作人還在日本東京。當時中國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譯的外國小說,文章確實很好,但誤譯很多。我們對此感到不滿,想加以糾正,才幹起來的”。
  〔4〕 犁然有當於心 語出《莊子·山木》:“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於人之心。”犁然,清楚明白的意思。
  〔5〕 性解 天才。
  略例
  一 集中所錄,以近世小品〔1〕為多,後當漸及十九世紀以前名作。又以近世文潮,北歐最盛,故采譯自有偏至。惟纍捲既多,則以次及南歐暨泰東〔2〕諸邦,使符域外一言之實。
  一 裝釘均從新式,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故雖翻閱數次絶無污染。前後篇首尾,各不相銜,他日能視其邦國古今之別,類聚成書。且紙之四周,皆極廣博,故訂定時亦不病隘陋。
  一 人地名悉如原音,不加省節者,緣音譯本以代殊域之言,留其同響;任情刪易,即為不誠。故寧拂戾時人,迻徙具足耳。地名無他奧誼。人名則德,法,意,英,美諸國,大氐〔3〕二言,首名次氏。俄三言,首本名,次父名加子誼,次氏〔4〕。二人相呼,多舉上二名,曰某之子某,而不舉其氏。匈加利獨先氏後名,大同華土;第近時效法他國,間亦逆施。
  一 !表大聲,?表問難,近已習見,不俟詮釋。此他有虛綫以表語不盡,或語中輟。有直綫以表略停頓,或在句之上下,則為用同於括弧。如“名門之兒僮——年十四五耳——
  亦至”者,猶雲名門之兒僮亦至;而兒僮之年,乃十四五也。
  一 文中典故,間以括弧註其下。此他不關鴻旨者,則與著者小傳及未譯原文等,並錄捲末雜識中。讀時幸檢視之。
   ※  ※ ※
  〔1〕 小品 這裏指篇幅很短的小說。
  〔2〕 泰東 舊時指西洋各國為泰西,以泰東泛指遠東各國。
  〔3〕 大氐 大抵。
  〔4〕 俄國人的姓名由三個部分組成:開頭是自己的名字,其次是父名加義為“其子”或“其女”的後綴,最後是姓。
  雜識〔1〕
  安特來夫〔2〕
  安特來夫生於一千八百七十一年。初作《默》一篇,遂有名;為俄國當世文人之著者。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傢。所作小品甚多,長篇有《赤唉》一捲,記俄日戰爭〔3〕事,列國競傳譯之。
  迦爾洵
  〔4〕迦爾洵V.Garshin生一千八百五十五年,俄土之役〔5〕,嘗投軍為兵,負傷而返,作《四日》及《走卒伊凡諾夫日記》。氏悲世至深,遂狂易,久之始愈,有《絳華》一篇,即自記其狀。晚歲為文,尤哀而傷。今譯其一,文情皆異,迥殊凡作也。八十五年忽自投閣下,遂死,年止三十〔6〕。
  《四日》者,俄與突厥之戰,迦爾洵在軍,負傷而返,此即記當時情狀者也。氏深惡戰爭而不能救,則以身赴之。觀所作《孱頭》一篇,可見其意。“茀羅”,突厥人稱埃及農夫如是,語源出阿剌伯,此雲耕田者。“巴伭”,突厥官名,猶此土之總督。爾時英助突厥,故文中雲,“雖當頭國特製之庇波地或馬梯尼銃〔7〕……”
   ※  ※ ※
  〔1〕 這裏的《雜識》二則:關於安德烈夫一則及關於迦爾洵一則之第一節,原載《域外小說集》初版第一册;關於迦爾洵之第二節原載初版第二册。
  〔2〕 安特來夫(C.D.EFGHIIJ,1871—1919) 通譯安德烈夫,俄國作傢。十月革命後流亡國外。著有小說《紅的笑》(即《赤唉》)、《七個絞死的人》,劇本《往星中》、《人之一生》等。
  〔3〕 俄日戰爭 指一九○四年二月至一九○五年九月,日本帝國主義同沙皇俄國之間為爭奪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的侵略權益而進行的一次帝國主義戰爭。
  〔4〕 迦爾洵(K.L.MNHHOPF,1855—1888) 俄國作傢。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四日》、《紅花》(即《絳華》)、《膽小鬼》(即《孱頭》)等。
  〔5〕 俄土之役 即一八七七年至一八七八年沙皇俄國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裏又稱“俄與突厥之戰”。突厥,土耳其的舊稱。
  〔6〕 年止三十 應為年止三十三。前面的“八十五年”,亦為八十八年之誤。
  〔7〕 庇波地 英語Pivot gun的音譯,意即旋轉炮。馬梯尼銃,即馬梯尼來復槍,係匈牙利人馬梯尼·腓特烈(1832—1897)所發明,在一八七一年至一八八九年間為英國軍隊采用。
  序〔1〕
  我們在日本留學時候,有一種茫漠的希望:以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因為這意見,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紹外國新文學這一件事。但做這事業,一要學問,二要同志,三要工夫,四要資本,五要讀者。第五樣逆料不得,上四樣在我們卻幾乎全無:於是又自然而然的衹能小本經營,姑且嘗試,這結果便是譯印《域外小說集》。
  當初的計畫,是籌辦了連印兩册的資本,待到賣回本錢,再印第三第四,以至第X册的。如此繼續下去,積少成多,也可以約略紹介了各國名傢的著作了。於是準備清楚,在一九○九年的二月,印出第一册,到六月間,又印出了第二册。寄售的地方,是上海和東京。
  半年過去了,先在就近的東京寄售處結了帳。計第一册賣去了二十一本,第二册是二十本,以後可再也沒有人買了。
  那第一册何以多賣一本呢?就因為有一位極熟的友人,怕寄售處不遵定價,額外需索,所以親去試驗一回,果然劃一不二,就放了心,第二本不再試驗了——但由此看來,足見那二十位讀者,是有出必看,沒有一人中止的,我們至今很感謝。
  至於上海,是至今還沒有詳細知道。聽說也不過賣出了二十册上下,以後再沒有人買了。於是第三册衹好停板,已成的書,便都堆在上海寄售處堆貨的屋子裏。過了四五年,這寄售處不幸被了火,我們的書和紙板,都連同化成灰燼;我們這過去的夢幻似的無用的勞力,在中國也就完全消滅了。
  到近年,有幾位著作傢,忽然又提起《域外小說集》,因而也常有問到《域外小說集》的人。但《域外小說集》卻早燒了,沒有法子呈教。幾個友人,因此很有勸告重印,以及想法張羅的。為了這機會,我也就從久不開封的紙裹裏,尋出自己留下的兩本書來。
  我看這書的譯文,不但句子生硬,“詰誳聱牙”〔2〕,而且也有極不行的地方,委實配不上再印。衹是他的本質,卻在現在還有存在的價值,便在將來也該有存在的價值。其中許多篇,也還值得譯成白話,教他尤其通行。可惜我沒有這一大段工夫,——衹有《酋長》〔3〕這一篇,曾用白話譯了,登在《新青年》上,——所以衹好姑且重印了文言的舊譯,暫時塞責了。但從別一方面看來,這書的再來,或者也不是無意義。
  當初的譯本,衹有兩册,所以各國作傢,偏而不全;現在重行編定,也愈見得有畸重畸輕的弊病。我歸國之後,偶然也還替鄉僻的日報,以及不流行的雜志上,譯些小品,衹要草稿在身邊的,也都趁便添上;一總三十七篇,我的文言譯的短篇,可以說全在裏面了。衹是其中的迦爾洵的《四日》,安特來夫的《謾》和《默》這三篇,是我的大哥翻譯的。
  當初的譯文裏,很用幾個偏僻的字,現在都改去了,省得印刷局特地鑄造;至於費解的處所,也仍舊用些小註,略略說明;作傢的略傳,便附在捲末——我對於所譯短篇,偶然有一點意見的,也就在略傳裏說了。
  《域外小說集》初出的時候,見過的人,往往搖頭說,“以為他纔開頭,卻已完了!”那時短篇小說還很少,讀書人看慣了一二百回的章回體,所以短篇便等於無物。現在已不是那時候,不必慮了。我所忘不掉的,是曾見一種雜志上,也登載一篇顯剋微支〔4〕的《樂人揚珂》,和我的譯本衹差了幾個字,上面卻加上兩行小字道“滑稽小說!”這事使我到現在,還感到一種空虛的苦痛。但不相信人間的心理,在世界上,真會差異到這地步。
  這三十多篇短篇裏,所描寫的事物,在中國大半免不得很隔膜;至於迦爾洵作中的人物,恐怕幾於極無,所以更不容易理會。同是人類,本來决不至於不能互相瞭解;但時代國土習慣成見,都能夠遮蔽人的心思,所以往往不能鏡一般明,照見別人的心了。幸而現在已不是那時候,這一節,大約也不必慮的。
  倘使這《域外小說集》不因為我的譯文,卻因為他本來的實質,能使讀者得到一點東西,我就自己覺得是極大的幸福了。
  一九二○年三月二十日,記於北京。
   ※  ※ ※
  〔1〕 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二一年上海群益書社合訂出版的《域外小說集》新版本,署“周作人記”。後來周作人在《關於魯迅之二》中對此有所說明:“過了十一個年頭,上海群益書社願意重印,加了一篇新序,用我出名,也是豫纔寫的。”
  〔2〕 “詰誳聱牙” 語出韓愈《進學解》:“佶屈聱牙”,意為文字艱澀難讀。
  〔3〕 《酋長》 波蘭顯剋微支所作短篇小說。它的白話譯文曾載《新青年》月刊第五捲第四號(一九一八年十月十五日)。
  〔4〕 顯剋微支(H.Sienkiewicz,1846—1916) 波蘭作傢。他的早期作品主要反映波蘭農民的痛苦生活,以及波蘭人民反對異族侵略的鬥爭。後來多寫歷史小說,如《火與劍》、《你往何處去?》、《十字軍騎士》等。
首頁>> 文學>> 散文集>> 鲁迅 Lu Xun   中国 China   近代中国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