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學燈》上看見駁吳宓君《新文化運動之反應》〔2〕這一篇文章之後,纔去尋《中華新報》〔3〕來看他的原文。
那是一篇浩浩洋洋的長文,該有一萬多字罷,——而且還有作者吳宓君的照相。記者又在論前介紹說,“涇陽吳宓君美國哈佛大學碩士現為國立東南大學西洋文學教授君既精通西方文學得其神髓而國學復涵養甚深近主撰學衡雜志以提倡實學為任時論崇之”。
但這篇大文的內容是很簡單的。說大意,就是新文化本也可以提倡的,但提倡者“當思以博大之眼光。寬宏之態度。肆力學術。深窺精研。觀其全體。而貫通澈悟。然後平情衡理。執中馭物。造成一是之學說。融合中西之精華。以為一國一時之用。”而可恨“近年有所謂新文化運動者。本其偏激之主張。佐以宣傳之良法。……加之喜新盲從者之多。”便忽而聲勢浩大起來。殊不知“物極必反。理有固然。”於是“近頃於新文化運動懷疑而批評之書報漸多”了。這就謂之“新文化運動之反應”。然而“又所謂反應者非反抗之謂……讀者幸勿因吾論列於此。而遂疑其為不贊成新文化者”雲。
反應的書報一共舉了七種,大體上都是“執中馭物”,宣傳“正軌”的新文化的。現在我也來紹介一回:一《民心周報》,二《經世報》,三《亞洲學術雜志》,四《史地學報》,五《文哲學報》,六《學衡》,七《湘君》。〔4〕此外便是吳君對於這七種書報的“平情衡理”的批評(?)了。例如《民心周報》,“自發刊以至停版。除小說及一二來稿外。全用文言。不用所謂新式標點。即此一端。在新潮方盛之時。亦可謂砥柱中流矣。”至於《湘君》之用白話及標點,卻又別有道理,那是“《學衡》本事理之真。故拒斥粗劣白話及英文標點。《湘君》求文藝之美。故兼用通妥白話及新式標點”的。總而言之,主張偏激,連標點也就偏激,那白話自然更不“通妥”了。即如我的白話,離通妥就很遠;而我的標點則是“英文標點”〔5〕。
但最“貫通澈悟”的是拉《經世報》來做“反應”,當《經世報》出版的時候,還沒有“萬惡孝為先”的謠言〔6〕,而他們卻早已發過許多崇聖的高論,可惜現在從日報變了月刊,實在有些萎縮現象了。至於“其於君臣之倫。另下新解”,“《亞洲學術雜志》議其牽強附會。必以君為帝王”,實在並不錯,這纔可以算得“新文化之反應”,而吳君又以為“則過矣”,那可是自己“則過矣”了。因為時代的關係,那時的君,當然是帝王而不是大總統。又如民國以前的議論,也因為時代的關係,自然多含革命的精神,《國粹學報》〔7〕便是其一,而吳君卻怪他談學術而兼涉革命,也就是過於“融合”了時間的先後的原因。
此外還有一個太沒見識處,就是遺漏了《長青》,《紅》,《快活》,《禮拜六》〔8〕等近頃風起雲涌的書報,這些實在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反應”,而且說“通妥白話”的。十一月三日。
KK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三日《晨報副刊》,署名風聲。
〔2〕《學燈》當時研究係報紙上海《時事新報》的副刊,一九一八年三月四日創刊。駁吳宓的文章,指甫生寫的《駁〈新文化運動之反應〉》一文,載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日《學燈》。吳宓(1894—1978),字雨僧,陝西涇陽人,曾留學美、英、法等國,先後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任、東南大學教授等。當時是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守舊派人物之一。
〔3〕《中華新報》當時政學係(楊永植、張群等政客組織的反動政治團體)的報紙,一九一五年十月創刊於上海。吳宓的《新文化運動之反應》,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十月十日該報增刊。〔4〕《民心周報》一九一九年創刊,上海民心周報社編輯。《經世報》,月刊,一九一七年創刊,先為日刊,後於一九二二年改為月刊,北京經世報社編輯。《亞洲學術雜志》,月刊,一九二二年創刊,上海亞洲學術研究會編輯。《史地學報》,季刊,一九二一年創刊,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研究會編輯。《文哲學報》,季刊,一九二二年創刊,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學哲學研究會編輯。《湘君》,季刊,一九二二年創刊,湖南長沙明德學校湘君社編輯。這些報刊大多是反對新文化運動,宣傳復古主義的。
〔5〕“英文標點”其實即國際通用的標點符號,也就是“新式標點”。“學衡派”等反對新文化運動,連“新式標點”也加以排斥,甚至把國際上各種文字都可以通用的標點符號說成是“英文標點”。作者在這裏引用時加上引號,含有諷刺意味。
〔6〕“萬惡孝為先”的謠言《新青年》第八捲第六號(一九二一年四月)“什麽話”欄載:“三月八日上海《中華新報》上說:‘陳獨秀之禽獸學說,……開章明義即言廢德仇孝,每到各校演說,必極力發揮“萬惡孝為首,百善淫為先”之旨趣,青年子弟多具有好奇模效之性,一聞此說,無不傾耳諦聽,模仿實行,……凡社會上囂張浮浪之徒無不樂聞其說,謂父子為路人,謂姦合為天性,……陳獨秀之學說,則誠滔天禍水,决盡藩籬,人心世道之憂,將歷千萬億劫而不可復。’”陳獨秀當時曾聲明沒有說過這類話。
〔7〕《國粹學報》月刊,一九○五年一月創刊於上海,鄧實編輯,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停刊。主要撰稿人有章太炎、劉師培等。該志時常刊載明末遺民反清的文章,對當時反對清朝政府的革命運動,起過一些作用。
〔8〕《長青》周刊,一九二二年九月創刊。《紅》,即《紅雜志》,周刊,一九二二年八月創刊。《快活》,旬刊,一九二二年一月創刊。《禮拜六》,周刊,一九一四年六月六日創刊。這些都是鴛鴦蝴蝶派在上海主辦的文藝刊物。
那是一篇浩浩洋洋的長文,該有一萬多字罷,——而且還有作者吳宓君的照相。記者又在論前介紹說,“涇陽吳宓君美國哈佛大學碩士現為國立東南大學西洋文學教授君既精通西方文學得其神髓而國學復涵養甚深近主撰學衡雜志以提倡實學為任時論崇之”。
但這篇大文的內容是很簡單的。說大意,就是新文化本也可以提倡的,但提倡者“當思以博大之眼光。寬宏之態度。肆力學術。深窺精研。觀其全體。而貫通澈悟。然後平情衡理。執中馭物。造成一是之學說。融合中西之精華。以為一國一時之用。”而可恨“近年有所謂新文化運動者。本其偏激之主張。佐以宣傳之良法。……加之喜新盲從者之多。”便忽而聲勢浩大起來。殊不知“物極必反。理有固然。”於是“近頃於新文化運動懷疑而批評之書報漸多”了。這就謂之“新文化運動之反應”。然而“又所謂反應者非反抗之謂……讀者幸勿因吾論列於此。而遂疑其為不贊成新文化者”雲。
反應的書報一共舉了七種,大體上都是“執中馭物”,宣傳“正軌”的新文化的。現在我也來紹介一回:一《民心周報》,二《經世報》,三《亞洲學術雜志》,四《史地學報》,五《文哲學報》,六《學衡》,七《湘君》。〔4〕此外便是吳君對於這七種書報的“平情衡理”的批評(?)了。例如《民心周報》,“自發刊以至停版。除小說及一二來稿外。全用文言。不用所謂新式標點。即此一端。在新潮方盛之時。亦可謂砥柱中流矣。”至於《湘君》之用白話及標點,卻又別有道理,那是“《學衡》本事理之真。故拒斥粗劣白話及英文標點。《湘君》求文藝之美。故兼用通妥白話及新式標點”的。總而言之,主張偏激,連標點也就偏激,那白話自然更不“通妥”了。即如我的白話,離通妥就很遠;而我的標點則是“英文標點”〔5〕。
但最“貫通澈悟”的是拉《經世報》來做“反應”,當《經世報》出版的時候,還沒有“萬惡孝為先”的謠言〔6〕,而他們卻早已發過許多崇聖的高論,可惜現在從日報變了月刊,實在有些萎縮現象了。至於“其於君臣之倫。另下新解”,“《亞洲學術雜志》議其牽強附會。必以君為帝王”,實在並不錯,這纔可以算得“新文化之反應”,而吳君又以為“則過矣”,那可是自己“則過矣”了。因為時代的關係,那時的君,當然是帝王而不是大總統。又如民國以前的議論,也因為時代的關係,自然多含革命的精神,《國粹學報》〔7〕便是其一,而吳君卻怪他談學術而兼涉革命,也就是過於“融合”了時間的先後的原因。
此外還有一個太沒見識處,就是遺漏了《長青》,《紅》,《快活》,《禮拜六》〔8〕等近頃風起雲涌的書報,這些實在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反應”,而且說“通妥白話”的。十一月三日。
KK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三日《晨報副刊》,署名風聲。
〔2〕《學燈》當時研究係報紙上海《時事新報》的副刊,一九一八年三月四日創刊。駁吳宓的文章,指甫生寫的《駁〈新文化運動之反應〉》一文,載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日《學燈》。吳宓(1894—1978),字雨僧,陝西涇陽人,曾留學美、英、法等國,先後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任、東南大學教授等。當時是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守舊派人物之一。
〔3〕《中華新報》當時政學係(楊永植、張群等政客組織的反動政治團體)的報紙,一九一五年十月創刊於上海。吳宓的《新文化運動之反應》,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十月十日該報增刊。〔4〕《民心周報》一九一九年創刊,上海民心周報社編輯。《經世報》,月刊,一九一七年創刊,先為日刊,後於一九二二年改為月刊,北京經世報社編輯。《亞洲學術雜志》,月刊,一九二二年創刊,上海亞洲學術研究會編輯。《史地學報》,季刊,一九二一年創刊,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研究會編輯。《文哲學報》,季刊,一九二二年創刊,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學哲學研究會編輯。《湘君》,季刊,一九二二年創刊,湖南長沙明德學校湘君社編輯。這些報刊大多是反對新文化運動,宣傳復古主義的。
〔5〕“英文標點”其實即國際通用的標點符號,也就是“新式標點”。“學衡派”等反對新文化運動,連“新式標點”也加以排斥,甚至把國際上各種文字都可以通用的標點符號說成是“英文標點”。作者在這裏引用時加上引號,含有諷刺意味。
〔6〕“萬惡孝為先”的謠言《新青年》第八捲第六號(一九二一年四月)“什麽話”欄載:“三月八日上海《中華新報》上說:‘陳獨秀之禽獸學說,……開章明義即言廢德仇孝,每到各校演說,必極力發揮“萬惡孝為首,百善淫為先”之旨趣,青年子弟多具有好奇模效之性,一聞此說,無不傾耳諦聽,模仿實行,……凡社會上囂張浮浪之徒無不樂聞其說,謂父子為路人,謂姦合為天性,……陳獨秀之學說,則誠滔天禍水,决盡藩籬,人心世道之憂,將歷千萬億劫而不可復。’”陳獨秀當時曾聲明沒有說過這類話。
〔7〕《國粹學報》月刊,一九○五年一月創刊於上海,鄧實編輯,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停刊。主要撰稿人有章太炎、劉師培等。該志時常刊載明末遺民反清的文章,對當時反對清朝政府的革命運動,起過一些作用。
〔8〕《長青》周刊,一九二二年九月創刊。《紅》,即《紅雜志》,周刊,一九二二年八月創刊。《快活》,旬刊,一九二二年一月創刊。《禮拜六》,周刊,一九一四年六月六日創刊。這些都是鴛鴦蝴蝶派在上海主辦的文藝刊物。
上海租界上的“國學家”,以為做白話文的大抵是青年,總該沒有看過古董書的,於是乎用了所謂“國學”來嚇呼他們。《時報》上載着一篇署名“涵秋”的《文字感想》〔2〕,其中有一段說:
“新學家薄國學為不足道故為鈎輈格磔之文以震其艱深也一讀之欲嘔再讀之昏昏睡去矣”
領教。我先前衹以為“鈎輈格磔”〔3〕是古人用他來形容鷓鴣的啼聲,並無別的深意思;虧得這《文字感想》,纔明白這是怪鷓鴣啼得“艱深”了,以此責備他的。但無論如何,“艱深”卻不能令人“欲嘔”,聞鷓鴣啼而嘔者,世固無之,即以文章論,“粵若稽古”〔4〕,註釋紛紜,“繹即東雍”〔5〕,圈點不斷,這總該可以算是艱深的了,可是也從未聽說,有人因此反胃。嘔吐的原因决不在乎別人文章的“艱深”,是在乎自己的身體裏的,大約因為“國學”積蓄得太多,筆不及寫,所以涌出來了罷。
“以震其艱深也”的“震”字,從國學的門外漢看來也不通,但也許是為手民〔6〕所誤的,因為排字印報也是新學,或者也不免要“以震其艱深”。
否則,如此“國學”,雖不艱深,卻是惡作,真是“一讀之欲嘔”,再讀之必嘔矣。
國學國學,新學家既“薄為不足道”,國學家又道而不能亨,你真要道盡途窮了!
九月二十日。
KK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九月二十日《晨報副刊》,署名某生者。
〔2〕涵秋李涵秋(1873—1924),江蘇江都人,鴛鴦蝴蝶派的主要作傢之一。作品有《廣陵潮》等。他的《文字感想》,載一九二二年九月十四日上海《時報》的《小時報》專頁。
〔3〕“鈎輈格磔”象聲詞,鷓鴣鳴聲。《本草綱目》捲四十八《禽部》“集解”引孔志約的話:“鷓鴣生江南,形似母雞,鳴雲‘鈎輈格磔’者是”。
〔4〕“粵若稽古”語見《尚書·堯典》。粵,亦作“曰”,發語詞。關於這四個字,自漢代以來註釋的人很多,而各傢的註釋多不相同。據唐代孔穎達註,是“能考古道而行之”的意思。〔5〕“絳即東雍”語見唐代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樊宗師的文章以艱澀著名,很難斷句。註釋這篇文章的人很多,斷句也不盡相同。該文第一句“絳即東雍為守理所”,有人斷為“絳即東雍,為守理所。”也有人斷為“絳,即東雍為守理所。”按樊宗師曾任絳州刺史,這句話的意思是:絳就東雍舊地建置太守治所。
(6〕手民指排字工人。
“新學家薄國學為不足道故為鈎輈格磔之文以震其艱深也一讀之欲嘔再讀之昏昏睡去矣”
領教。我先前衹以為“鈎輈格磔”〔3〕是古人用他來形容鷓鴣的啼聲,並無別的深意思;虧得這《文字感想》,纔明白這是怪鷓鴣啼得“艱深”了,以此責備他的。但無論如何,“艱深”卻不能令人“欲嘔”,聞鷓鴣啼而嘔者,世固無之,即以文章論,“粵若稽古”〔4〕,註釋紛紜,“繹即東雍”〔5〕,圈點不斷,這總該可以算是艱深的了,可是也從未聽說,有人因此反胃。嘔吐的原因决不在乎別人文章的“艱深”,是在乎自己的身體裏的,大約因為“國學”積蓄得太多,筆不及寫,所以涌出來了罷。
“以震其艱深也”的“震”字,從國學的門外漢看來也不通,但也許是為手民〔6〕所誤的,因為排字印報也是新學,或者也不免要“以震其艱深”。
否則,如此“國學”,雖不艱深,卻是惡作,真是“一讀之欲嘔”,再讀之必嘔矣。
國學國學,新學家既“薄為不足道”,國學家又道而不能亨,你真要道盡途窮了!
九月二十日。
KK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九月二十日《晨報副刊》,署名某生者。
〔2〕涵秋李涵秋(1873—1924),江蘇江都人,鴛鴦蝴蝶派的主要作傢之一。作品有《廣陵潮》等。他的《文字感想》,載一九二二年九月十四日上海《時報》的《小時報》專頁。
〔3〕“鈎輈格磔”象聲詞,鷓鴣鳴聲。《本草綱目》捲四十八《禽部》“集解”引孔志約的話:“鷓鴣生江南,形似母雞,鳴雲‘鈎輈格磔’者是”。
〔4〕“粵若稽古”語見《尚書·堯典》。粵,亦作“曰”,發語詞。關於這四個字,自漢代以來註釋的人很多,而各傢的註釋多不相同。據唐代孔穎達註,是“能考古道而行之”的意思。〔5〕“絳即東雍”語見唐代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樊宗師的文章以艱澀著名,很難斷句。註釋這篇文章的人很多,斷句也不盡相同。該文第一句“絳即東雍為守理所”,有人斷為“絳即東雍,為守理所。”也有人斷為“絳,即東雍為守理所。”按樊宗師曾任絳州刺史,這句話的意思是:絳就東雍舊地建置太守治所。
(6〕手民指排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