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全會〔2〕好忙碌,忽而討論誰賣國,粵方委員嘰哩咕,要將責任歸當局。吳老頭子〔3〕老益壯,放屁放屁來相嚷,說道賣的另有人,不近不遠在場上。有的叫道對對對,有的吹了嗤嗤嗤,嗤嗤一通不打緊,對對惱了皇太子〔4〕,一聲不響出“新京”,會場旗色昏如死。許多要人夾屁追,恭迎聖駕請重回,大傢快要一同“赴國難”,又拆臺基何苦來?香檳走氣大菜冷,莫使同志久相等,老頭自動不出席,再沒狐狸來作梗。況且名利不雙全,那能推苦衹嘗甜?賣就大傢都賣不都不,否則一方面子太難堪。現在我們再去痛快淋漓喝幾巡,酒酣耳熱都開心,什麽事情就好說,這才能慰在天靈。理論和實際,全都括括叫,點點小竜頭,又上火車道。衹差大柱石〔5〕,似乎還在想火並,展堂同志血壓高〔6〕,精衛先生糖尿病〔7〕,國難一時赴不成,雖然老吳已經受告警。這樣下去怎麽好,中華民國老是沒頭腦,想受黨治也不能,小民恐怕要苦了。但願治病統一都容易,衹要將那“言詞爭執”扔在茅厠裏,放屁放屁放狗屁,真真豈有之此理。
〔1〕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二年一月五日《十字街頭》第三期(初為雙周刊,木期改旬刊),署名阿二。
〔2〕 一中全會 指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在南京召開的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會上寧粵兩派因爭權奪利和推卸賣國罪責,互相漫駡。當時報紙稱之為“言詞爭執”。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申報》在《二次大會中言詞爭執經過》題南京二十六日電:“昨日會中粵委某提出張學良處分案,發言滔滔不絶,謂不僅張應負喪師失地責任,即南京政府亦當負重要責任,報告畢,吳敬恆即起立,謂張學良固應負責,南京政府亦當負不抵抗之責任,至赴日勾結日本來禍中國之賣國者,亦不能不科以責任,粵委某起立,詰吳賣國者何指,吳答當事者不能不知,當時有人呼對對對,亦有喊嗤嗤嗤”。〔3〕 吳老頭子 指吳稚暉(1866—1953),名敬恆,江蘇武進人。當時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他講話時,常夾有從《何典》的開頭學來的“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的話頭。〔4〕 皇太子 指孫科(1891—1973),當時任國民黨中央常委、行政院長,粵派頭目之一。據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申報》“南京專電”:“今日二次大會討論錦州問題時,吳敬恆發言中,有此次東省事件,京方絶未賣國,賣國賊另有其人,錦州之危,其咎不在張學良,咎在某某,孫科疑為諷刺粵方,頗感不快,散會後即於下午赴滬。”又二十七日《申報》“本埠新聞”:“自孫科、李文範等突然離京來滬後,時局空氣又復緊張,……大會特派敦勸使者蔣作賓、陳銘樞、鄒魯等先後來滬速駕”。
〔5〕 大柱石 指鬍漢民等。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申報》報導林森促鬍漢民入京與會電文中,有“我公為黨國柱石,萬統共仰”等語。
〔6〕 展堂 鬍漢民(1879—1936),號展堂,廣東番禺人,當時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常務委員、立法院院長。鬍漢民當時稱患高血壓癥,拒絶到南京與會。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申報》報導他復林森電說:“弟血壓尚高……醫言如不靜攝,將時有中風猝倒之患,用是惴惴,未能北行”。
〔7〕 精衛 汪精衛(1883—1944),名兆銘,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廣東番禺。當時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常務委員,抗日戰爭時期成為大漢姦。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申報》載《汪精衛因病暫難赴京,醫謂尚須休養三月》的新聞:“伍朝樞語人,汪精衛之疾,除糖尿癥外,肝部生一巨蟲”。
〔1〕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二年一月五日《十字街頭》第三期(初為雙周刊,木期改旬刊),署名阿二。
〔2〕 一中全會 指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在南京召開的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會上寧粵兩派因爭權奪利和推卸賣國罪責,互相漫駡。當時報紙稱之為“言詞爭執”。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申報》在《二次大會中言詞爭執經過》題南京二十六日電:“昨日會中粵委某提出張學良處分案,發言滔滔不絶,謂不僅張應負喪師失地責任,即南京政府亦當負重要責任,報告畢,吳敬恆即起立,謂張學良固應負責,南京政府亦當負不抵抗之責任,至赴日勾結日本來禍中國之賣國者,亦不能不科以責任,粵委某起立,詰吳賣國者何指,吳答當事者不能不知,當時有人呼對對對,亦有喊嗤嗤嗤”。〔3〕 吳老頭子 指吳稚暉(1866—1953),名敬恆,江蘇武進人。當時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他講話時,常夾有從《何典》的開頭學來的“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的話頭。〔4〕 皇太子 指孫科(1891—1973),當時任國民黨中央常委、行政院長,粵派頭目之一。據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申報》“南京專電”:“今日二次大會討論錦州問題時,吳敬恆發言中,有此次東省事件,京方絶未賣國,賣國賊另有其人,錦州之危,其咎不在張學良,咎在某某,孫科疑為諷刺粵方,頗感不快,散會後即於下午赴滬。”又二十七日《申報》“本埠新聞”:“自孫科、李文範等突然離京來滬後,時局空氣又復緊張,……大會特派敦勸使者蔣作賓、陳銘樞、鄒魯等先後來滬速駕”。
〔5〕 大柱石 指鬍漢民等。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申報》報導林森促鬍漢民入京與會電文中,有“我公為黨國柱石,萬統共仰”等語。
〔6〕 展堂 鬍漢民(1879—1936),號展堂,廣東番禺人,當時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常務委員、立法院院長。鬍漢民當時稱患高血壓癥,拒絶到南京與會。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申報》報導他復林森電說:“弟血壓尚高……醫言如不靜攝,將時有中風猝倒之患,用是惴惴,未能北行”。
〔7〕 精衛 汪精衛(1883—1944),名兆銘,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廣東番禺。當時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常務委員,抗日戰爭時期成為大漢姦。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申報》載《汪精衛因病暫難赴京,醫謂尚須休養三月》的新聞:“伍朝樞語人,汪精衛之疾,除糖尿癥外,肝部生一巨蟲”。
鏤像於木,印之素紙,以行遠而及衆,蓋實始於中國。法人伯希和氏〔2〕從敦煌千佛洞〔3〕所得佛像印本,論者謂當刊於五代之末,而宋初施以采色,其先於日耳曼最初木刻者,尚幾四百年。宋人刻本,則由今所見醫書佛典,時有圖形;或以辨物,或以起信,圖史之體具矣。降至明代,為用愈宏,小說傳奇,每作出相〔4〕,或拙如畫沙,或細於擘,亦有畫譜,纍次套印,文彩絢爛,奪人目睛,是為木刻之盛世。清尚樸學〔5〕,兼斥紛華,而此道於是凌替。光緒初,吳友如〔6〕據點石齋,為小說作綉像,以西法印行,全像之書,頗復騰踴,然綉梓遂愈少,僅在新年花紙與日用信箋中,保其殘喘而已。及近年,則印繪花紙,且並為西法與俗工所奪,老鼠嫁女與靜女拈花之圖,皆渺不復見;信箋亦漸失舊型,復無新意,惟日趨於鄙倍〔7〕。北京夙為文人所聚,頗珍楮墨,遺範未墮,尚存名箋。顧迫於時會,苓落將始,吾修好事,亦多杞憂。於是搜索市廛,拔其尤異,各就原版,印造成書,名之曰《北平箋譜》。於中可見清光緒時紙鋪,尚止取明季畫譜,或前人小品之相宜者,鏤以製箋,聊圖悅目;間亦有畫工所作,而乏韻緻,固無足觀。宣統末,林琴南先生山水箋出,似為當代文人特作畫箋之始,〔8〕然未詳。及中華民國立,義寧陳君師曾〔9〕入北京,初為鎸銅者作墨合,鎮紙畫稿,俾其雕鏤;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復廓其技於箋紙,才華蓬勃,筆簡意饒,且又顧及刻工省其奏刀之睏,而詩箋乃開一新境。蓋至是而畫師梓人,神志暗會,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稍後有齊白石,吳待秋,陳半丁,王夢白〔10〕諸君,皆畫箋高手,而刻工亦足以副之。辛未以後,始見數人,分畫一題,聚以成帙,格新神渙,異乎嘉祥。意者文翰之術將更,則箋素之道隨盡;後有作者,必將別闢途徑,力求新生;其臨睨夫舊鄉〔11〕,當遠俟於暇日也。則此雖短書〔12〕,所識者小,而一時一地,繪畫刻鏤盛衰之事,頗寓於中;縱非中國木刻史之豐碑,庶幾小品藝術之舊苑;亦將為後之覽古者所偶涉歟。
千九百三十三年十月三十日魯迅記。
〔1〕 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印行的《北平箋譜》。《北平箋譜》,詩箋圖譜選集,木版彩色水印,魯迅、西諦(鄭振鐸)合編,自費印行,共六册。內收人物、山水、花鳥箋三三二幅。〔2〕 伯希和(P.Pelliot,1878—1945) 法國漢學家。一九○六年至一九○八年在中國敦煌千佛洞盜竊大量珍貴文物,運往巴黎。著有《敦煌千佛洞》等。
〔3〕 敦煌千佛洞 我國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位於甘肅省敦煌縣東南。始建於苻秦建元二年(366),隋唐宋元均有修建。內存有大量壁畫、造像、經捲、變文等珍貴文物。
〔4〕 出相 與下文的綉像、全像均指舊時小說、戲麯中的插圖。參看《且介亭雜文g連環圖畫瑣談》 玻怠場∑友А∮鋶觥逗菏間儒林傳》:“(倪)寬有俊材,初見武*郟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乃從寬問一篇。”後來稱漢儒考據訓詁之學為樸學,也稱漢學。到了清代,樸學有很大發展,從經學訓詁擴大到古籍史料整理和語言文字的研究,學術上形成了崇尚考據,排斥空論,重質樸,輕文藻的學風。〔6〕 吳友如(?—約1893) 名猷(又作嘉猷),字友如,江蘇元和(今吳縣)人,清末畫傢。光緒十年(1884)起在上海點石齋石印書局主繪《點石齋畫報》。後自創《飛影閣畫報》,又為木版年畫繪製畫稿,影響較大。
〔7〕 鄙倍 同鄙背,粗陋背理。《論語g泰伯》:“出辭氣,斯員殺兌印!*
〔8〕 林琴南 參看本捲第193頁註〔4〕。他能詩畫,宣統年間,曾取宋代吳文英《夢窗詞》意,製為山水箋,刻版印行。〔9〕 陳師曾(1876—1923) 名衡恪,字師曾,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書畫傢、篆刻傢。
〔10〕 齊白石(1863—1957) 名璜,字瀕生,號白石,湖南湘潭人,書畫傢、篆刻傢。吳待秋(1878—1949),名隘,字待秋,浙江崇德人,畫傢。陳半丁(1876—1970),名年,字半丁,浙江紹興人,畫傢。王夢白(1887—1934),名雲,字夢白,江西豐城人,畫傢。〔11〕 臨睨夫舊鄉 語出《離騷》:“陟陞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12〕 短書 指箋牘。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短書出晉宋兵革之際,時國禁書疏,非吊喪問疾不得行尺牘,啓事論兵皆短而藏之。”
千九百三十三年十月三十日魯迅記。
〔1〕 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印行的《北平箋譜》。《北平箋譜》,詩箋圖譜選集,木版彩色水印,魯迅、西諦(鄭振鐸)合編,自費印行,共六册。內收人物、山水、花鳥箋三三二幅。〔2〕 伯希和(P.Pelliot,1878—1945) 法國漢學家。一九○六年至一九○八年在中國敦煌千佛洞盜竊大量珍貴文物,運往巴黎。著有《敦煌千佛洞》等。
〔3〕 敦煌千佛洞 我國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位於甘肅省敦煌縣東南。始建於苻秦建元二年(366),隋唐宋元均有修建。內存有大量壁畫、造像、經捲、變文等珍貴文物。
〔4〕 出相 與下文的綉像、全像均指舊時小說、戲麯中的插圖。參看《且介亭雜文g連環圖畫瑣談》 玻怠場∑友А∮鋶觥逗菏間儒林傳》:“(倪)寬有俊材,初見武*郟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乃從寬問一篇。”後來稱漢儒考據訓詁之學為樸學,也稱漢學。到了清代,樸學有很大發展,從經學訓詁擴大到古籍史料整理和語言文字的研究,學術上形成了崇尚考據,排斥空論,重質樸,輕文藻的學風。〔6〕 吳友如(?—約1893) 名猷(又作嘉猷),字友如,江蘇元和(今吳縣)人,清末畫傢。光緒十年(1884)起在上海點石齋石印書局主繪《點石齋畫報》。後自創《飛影閣畫報》,又為木版年畫繪製畫稿,影響較大。
〔7〕 鄙倍 同鄙背,粗陋背理。《論語g泰伯》:“出辭氣,斯員殺兌印!*
〔8〕 林琴南 參看本捲第193頁註〔4〕。他能詩畫,宣統年間,曾取宋代吳文英《夢窗詞》意,製為山水箋,刻版印行。〔9〕 陳師曾(1876—1923) 名衡恪,字師曾,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書畫傢、篆刻傢。
〔10〕 齊白石(1863—1957) 名璜,字瀕生,號白石,湖南湘潭人,書畫傢、篆刻傢。吳待秋(1878—1949),名隘,字待秋,浙江崇德人,畫傢。陳半丁(1876—1970),名年,字半丁,浙江紹興人,畫傢。王夢白(1887—1934),名雲,字夢白,江西豐城人,畫傢。〔11〕 臨睨夫舊鄉 語出《離騷》:“陟陞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12〕 短書 指箋牘。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短書出晉宋兵革之際,時國禁書疏,非吊喪問疾不得行尺牘,啓事論兵皆短而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