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者,班固以為“出於稗官”,“閭裏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2〕。是則稗官職志,將同古“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3〕矣。顧其條最諸子,判列十傢,復以為“可觀者九”〔4〕,而小說不與;
所錄十五傢〔5〕,今又散失。惟《大戴禮》引有青史氏之記〔6〕,《莊子》舉宋鈃之言〔7〕,孤文斷句,更不能推見其旨。去古既遠,流裔彌繁,然論者尚墨守故言,此其持萌芽以度柯葉乎!
餘少喜披覽古說,或見訛舛,則取證類書,偶會逸文,輒亦寫出。雖叢殘多失次第,而涯略故在。大共瑣語支言,史官末學,神鬼精物,數術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駟,幽驗冥徵,釋氏之下乘。人間小書,致遠恐泥〔8〕,而洪筆晚起,此其權輿。況乃錄自裏巷,為國人所白心;出於造作,則思士之結想。心行曼衍,自生此品,其在文林,有如舜華,足以麗爾文明,點綴幽獨,蓋不第為廣視聽之具而止。然論者尚墨守故言。惜此舊籍,彌益零落,又慮後此閑暇者尟,爰更比輯,並校定昔人集本,合得如幹種,名曰《古小說鈎沉》。
歸魂故書,即以自求說釋,而為談大道者言,乃曰:稗官職志,將同古“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矣。
※ ※ ※
〔1〕 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點。最初以周作人的署名發表於一九一二年二月紹興刊行的《越社叢刊》第一集;一九三八年出版的《魯迅全集》第八捲《古小說鈎沉》中未收。
《古小說鈎沉》,魯迅約於一九○九年六月至一九一一年底輯錄的古小說佚文集,共收周《青史子》至隋侯白《旌異記》等三十六種。一九三八年六月首次印入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輯的《魯迅全集》第八捲。
〔2〕 班固(32—92) 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東漢史學家。官至蘭臺令史。著有《漢書》一二○捲。小說“出於稗官”等語,見《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稗官,《漢書·藝文志》:
“小說傢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唐代顔師古註:“稗官,小官。”三國魏如淳註:“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3〕 “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 語見《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4〕 “可觀者九”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列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傢,並稱:“諸子十傢,其可觀者九傢而已。”
〔5〕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錄十五傢小說,即《伊尹說》、《鬻子說》、《周考》、《青史子》、《師曠》、《務成子》、《宋子》、《天乙》、《黃帝說》、《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待詔臣安成未央術》、《臣壽周紀》、《虞初周說》和《百傢》。
〔6〕 《大戴禮》 亦稱《大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德編纂,原書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青史氏,指《青史子》的作者。《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青史子》五十七篇。”班固自註:“古史官記事也。”《隋書·經籍志》稱“梁有《青史子》一捲,……亡。”則此書逸於隋唐間。魯迅《古小說鈎沉》錄其佚文三則,二則輯自《大戴禮·保傅》(其一重見於《賈誼新書·胎教雜事》),一則輯自《風俗通義》。
〔7〕 《莊子》 道傢的代表著作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作者莊周(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莊子·天下》引有宋陘“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等語。宋陘,《孟子》作宋陘,《韓非子》作宋榮子,魯迅認為他就是《宋子》的作者。參看《中國小說史略·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
〔8〕 致遠恐泥 《論語·子張》:“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曾引此語以論小說。
所錄十五傢〔5〕,今又散失。惟《大戴禮》引有青史氏之記〔6〕,《莊子》舉宋鈃之言〔7〕,孤文斷句,更不能推見其旨。去古既遠,流裔彌繁,然論者尚墨守故言,此其持萌芽以度柯葉乎!
餘少喜披覽古說,或見訛舛,則取證類書,偶會逸文,輒亦寫出。雖叢殘多失次第,而涯略故在。大共瑣語支言,史官末學,神鬼精物,數術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駟,幽驗冥徵,釋氏之下乘。人間小書,致遠恐泥〔8〕,而洪筆晚起,此其權輿。況乃錄自裏巷,為國人所白心;出於造作,則思士之結想。心行曼衍,自生此品,其在文林,有如舜華,足以麗爾文明,點綴幽獨,蓋不第為廣視聽之具而止。然論者尚墨守故言。惜此舊籍,彌益零落,又慮後此閑暇者尟,爰更比輯,並校定昔人集本,合得如幹種,名曰《古小說鈎沉》。
歸魂故書,即以自求說釋,而為談大道者言,乃曰:稗官職志,將同古“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矣。
※ ※ ※
〔1〕 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點。最初以周作人的署名發表於一九一二年二月紹興刊行的《越社叢刊》第一集;一九三八年出版的《魯迅全集》第八捲《古小說鈎沉》中未收。
《古小說鈎沉》,魯迅約於一九○九年六月至一九一一年底輯錄的古小說佚文集,共收周《青史子》至隋侯白《旌異記》等三十六種。一九三八年六月首次印入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輯的《魯迅全集》第八捲。
〔2〕 班固(32—92) 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東漢史學家。官至蘭臺令史。著有《漢書》一二○捲。小說“出於稗官”等語,見《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稗官,《漢書·藝文志》:
“小說傢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唐代顔師古註:“稗官,小官。”三國魏如淳註:“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3〕 “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 語見《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4〕 “可觀者九”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列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傢,並稱:“諸子十傢,其可觀者九傢而已。”
〔5〕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錄十五傢小說,即《伊尹說》、《鬻子說》、《周考》、《青史子》、《師曠》、《務成子》、《宋子》、《天乙》、《黃帝說》、《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待詔臣安成未央術》、《臣壽周紀》、《虞初周說》和《百傢》。
〔6〕 《大戴禮》 亦稱《大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德編纂,原書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青史氏,指《青史子》的作者。《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青史子》五十七篇。”班固自註:“古史官記事也。”《隋書·經籍志》稱“梁有《青史子》一捲,……亡。”則此書逸於隋唐間。魯迅《古小說鈎沉》錄其佚文三則,二則輯自《大戴禮·保傅》(其一重見於《賈誼新書·胎教雜事》),一則輯自《風俗通義》。
〔7〕 《莊子》 道傢的代表著作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作者莊周(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莊子·天下》引有宋陘“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等語。宋陘,《孟子》作宋陘,《韓非子》作宋榮子,魯迅認為他就是《宋子》的作者。參看《中國小說史略·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
〔8〕 致遠恐泥 《論語·子張》:“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曾引此語以論小說。
《隋書》《經籍志》〔2〕:《後漢書》一百三十捲,無帝紀,吳武陵太守謝承撰;《唐書》《藝文志》同,又錄一捲〔3〕,《舊唐志》三十捲〔4〕。承字偉平,山陰人,博學洽聞,嘗所知見,終身不忘;拜五官郎中,稍遷長沙東部都尉,武陵太守,見《吳志》《妃嬪傳》並註〔5〕。《後漢書》宋時已不傳,故王應麟《睏學紀聞》自《文選》註轉引之〔6〕;吳淑進註《事類賦》在淳化時,亦言謝書遺逸〔7〕初陽麯傅山乃雲其傢舊藏明刻本,以校《曹全碑》,無不合〔8〕,然他人無得見者;惟錢塘姚之駰輯本四捲,在《後漢書補逸》中〔9〕,雖不著出處,難稱審密,而確為謝書。其後仁和孫志祖〔10〕。黟汪文臺〔11〕又各有訂補本,遺文稍備,顧頗雜入范晔書〔12〕,不復分別。今一一校正,釐為六捲,先四捲略依範書紀傳次第,後二捲則凡名氏偶見範書或所不載者,並寫入之。案《隋志》錄《後漢書》八傢〔13〕,謝書最先,草創之功,足以稱紀;而今日逸文乃僅藉范晔書,《三國志》註及唐宋類書以存。註傢務取不同之說,以備異聞,而類書所引,又多損益字句,或轉寫訛異,至不可通,故後賢病其荒率,時有駁難;亦就聞見所及,最其要約,次之本文之後,以便省覽雲。
※ ※ ※
〔1〕 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點。當寫於一九一三年三月。
謝承《後漢書》,魯迅輯錄的散佚古籍之一,一九一三年三月輯成,共六捲,未印行。
〔2〕 《隋書》《經籍志》 《隋書》,紀傳體隋代史,唐代魏徵等著,八十五捲。其中《經籍志》為長孫無忌等著,載列漢至隋的存佚書目。它所采用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分類法,直至清代相沿未變。
〔3〕 《唐書》《藝文志》 《唐書》,這裏指《新唐書》,紀傳體唐代史,宋代宋祁、歐陽修等著,二二五捲。其中《藝文志》載列唐時所存書目,著錄謝承《後漢書》一三○捲,又錄一捲。按乾隆武英殿版《新唐書·藝文志》作“一三三捲,又錄一捲。”
〔4〕 《舊唐志》 即《舊唐書·經籍志》。《舊唐書》原名《唐書》,紀傳體唐代史,五代後晉劉昫等著,二百捲。後人為與《新唐書》區別,故加“舊”字。按該書《經籍志》載:“《後漢書》一百三十三捲,謝承撰。”本文作“三十捲”,字有脫誤。
〔5〕 《三國志·吳書·妃嬪傳》:“吳主權謝夫人,會稽山陰人也。
……早卒。後十餘年,弟承拜五官郎中,稍遷長沙東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後漢書》百餘捲。”註:“《會稽典錄》:承字偉平,博學洽聞,嘗所知見,終身不忘。”《三國志》,紀傳體魏、蜀、吳三國史,晉代陳壽著,六十五捲。註文為南朝宋裴鬆之所作。
〔6〕 王應麟(1223—1296) 字伯厚,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宋末學者。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睏學紀聞》,讀書筆記,二十捲。
捲十三“考史”部“謝承”條有“謝承父嬰為尚書侍郎”等語,下註:
“謝承《後漢書》,見《文選》註。”《文選》,即《昭明文選》,詩文總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共三十捲。唐代李善為之作註,分為六十捲。《睏學紀聞》引語見《文選》捲二十四陸士衡《答賈長淵》詩李善註。
〔7〕 吳淑(947—1002) 字正儀,宋代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官至職方員外郎。宋淳化(990—994)年間,進所著類書《事類賦》百篇,又應詔自加註釋,分為三十捲。他在《進〈事類賦〉狀》中稱:謝承《後漢書》等“皆今所遺逸,而著述之傢,相承為用。不忍棄去,亦復存之。”
〔8〕 傅山(1607—1684) 字青主,陽麯(今屬山西)人,明清之際學者。據《睏學紀聞》捲十三“考史”部“謝承”條閻若璩夾註:
傅山自云其傢有“永樂間揚州刊本”謝承《後漢書》;“郃陽曹全碑出,曾以謝書考證,多所裨,大勝範書。以寇亂亡失。”《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東漢碑刻,記當時郃陽(今屬陝西)縣令曹全事跡。明代萬歷年間在陝西出土。
〔9〕 姚之駰 字魯思,清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監察御史。輯有《〈後漢書〉補逸》二十一捲,內收已經逸失的《後漢書》八傢:東漢劉珍《東觀漢記》八捲,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四捲,晉薛瑩《後漢書》、晉張璠《後漢記》、晉華嶠《後漢書》、晉謝瀋《後漢書》、晉袁山鬆《後漢書》各一捲,晉司馬彪《續漢書》四捲。
〔10〕 孫志祖(1736—1800) 字詒穀,一字頤𠔌,清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御史。輯有《重訂謝承〈後漢書〉補逸》五捲。
著有《讀書脞錄》等。
〔11〕 汪文臺(1796—1844) 字南士,清代黟(今屬安徽)人。
輯有《七傢〈後漢書〉》二十一捲,包括謝承書八捲,薛瑩書一捲,司馬彪書五捲,華嶠書二捲,謝瀋書一捲,袁山鬆書二捲,張璠書一捲,並附失名氏書一捲。
〔12〕 范晔書 指范晔所著《後漢書》。范晔(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史學家。曾官尚書吏部郎、宣城太守。撰《後漢書》,成帝紀、列傳九十捲,即被殺。梁代劉昭以司馬彪《續漢書》八志分為三十捲補入。
〔13〕 《隋志》錄《後漢書》八傢 《隋志》即《隋書·經籍志》。該志載錄的八傢《後漢書》為:謝承《後漢書》一三○捲;薛瑩《後漢記》六十五捲;司馬彪《續漢書》八十三捲;華嶠《後漢書》十七捲;謝瀋《後漢書》八十五捲;晉張瑩《後漢南記》四十五捲;袁山鬆《後漢書》九十五捲;范晔《後漢書》九十七捲,又劉昭註本一二五捲。現除范晔書及附於其後的司馬彪書“八志”以外,皆已散逸。
※ ※ ※
〔1〕 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點。當寫於一九一三年三月。
謝承《後漢書》,魯迅輯錄的散佚古籍之一,一九一三年三月輯成,共六捲,未印行。
〔2〕 《隋書》《經籍志》 《隋書》,紀傳體隋代史,唐代魏徵等著,八十五捲。其中《經籍志》為長孫無忌等著,載列漢至隋的存佚書目。它所采用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分類法,直至清代相沿未變。
〔3〕 《唐書》《藝文志》 《唐書》,這裏指《新唐書》,紀傳體唐代史,宋代宋祁、歐陽修等著,二二五捲。其中《藝文志》載列唐時所存書目,著錄謝承《後漢書》一三○捲,又錄一捲。按乾隆武英殿版《新唐書·藝文志》作“一三三捲,又錄一捲。”
〔4〕 《舊唐志》 即《舊唐書·經籍志》。《舊唐書》原名《唐書》,紀傳體唐代史,五代後晉劉昫等著,二百捲。後人為與《新唐書》區別,故加“舊”字。按該書《經籍志》載:“《後漢書》一百三十三捲,謝承撰。”本文作“三十捲”,字有脫誤。
〔5〕 《三國志·吳書·妃嬪傳》:“吳主權謝夫人,會稽山陰人也。
……早卒。後十餘年,弟承拜五官郎中,稍遷長沙東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後漢書》百餘捲。”註:“《會稽典錄》:承字偉平,博學洽聞,嘗所知見,終身不忘。”《三國志》,紀傳體魏、蜀、吳三國史,晉代陳壽著,六十五捲。註文為南朝宋裴鬆之所作。
〔6〕 王應麟(1223—1296) 字伯厚,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宋末學者。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睏學紀聞》,讀書筆記,二十捲。
捲十三“考史”部“謝承”條有“謝承父嬰為尚書侍郎”等語,下註:
“謝承《後漢書》,見《文選》註。”《文選》,即《昭明文選》,詩文總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共三十捲。唐代李善為之作註,分為六十捲。《睏學紀聞》引語見《文選》捲二十四陸士衡《答賈長淵》詩李善註。
〔7〕 吳淑(947—1002) 字正儀,宋代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官至職方員外郎。宋淳化(990—994)年間,進所著類書《事類賦》百篇,又應詔自加註釋,分為三十捲。他在《進〈事類賦〉狀》中稱:謝承《後漢書》等“皆今所遺逸,而著述之傢,相承為用。不忍棄去,亦復存之。”
〔8〕 傅山(1607—1684) 字青主,陽麯(今屬山西)人,明清之際學者。據《睏學紀聞》捲十三“考史”部“謝承”條閻若璩夾註:
傅山自云其傢有“永樂間揚州刊本”謝承《後漢書》;“郃陽曹全碑出,曾以謝書考證,多所裨,大勝範書。以寇亂亡失。”《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東漢碑刻,記當時郃陽(今屬陝西)縣令曹全事跡。明代萬歷年間在陝西出土。
〔9〕 姚之駰 字魯思,清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監察御史。輯有《〈後漢書〉補逸》二十一捲,內收已經逸失的《後漢書》八傢:東漢劉珍《東觀漢記》八捲,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四捲,晉薛瑩《後漢書》、晉張璠《後漢記》、晉華嶠《後漢書》、晉謝瀋《後漢書》、晉袁山鬆《後漢書》各一捲,晉司馬彪《續漢書》四捲。
〔10〕 孫志祖(1736—1800) 字詒穀,一字頤𠔌,清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御史。輯有《重訂謝承〈後漢書〉補逸》五捲。
著有《讀書脞錄》等。
〔11〕 汪文臺(1796—1844) 字南士,清代黟(今屬安徽)人。
輯有《七傢〈後漢書〉》二十一捲,包括謝承書八捲,薛瑩書一捲,司馬彪書五捲,華嶠書二捲,謝瀋書一捲,袁山鬆書二捲,張璠書一捲,並附失名氏書一捲。
〔12〕 范晔書 指范晔所著《後漢書》。范晔(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史學家。曾官尚書吏部郎、宣城太守。撰《後漢書》,成帝紀、列傳九十捲,即被殺。梁代劉昭以司馬彪《續漢書》八志分為三十捲補入。
〔13〕 《隋志》錄《後漢書》八傢 《隋志》即《隋書·經籍志》。該志載錄的八傢《後漢書》為:謝承《後漢書》一三○捲;薛瑩《後漢記》六十五捲;司馬彪《續漢書》八十三捲;華嶠《後漢書》十七捲;謝瀋《後漢書》八十五捲;晉張瑩《後漢南記》四十五捲;袁山鬆《後漢書》九十五捲;范晔《後漢書》九十七捲,又劉昭註本一二五捲。現除范晔書及附於其後的司馬彪書“八志”以外,皆已散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