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這個姓,最早見於册籍的,有皮埃爾—安托萬·雨果。這之前,則因一六七0年剋雷基元帥部下大掠南錫, 完捲散佚,不可復考了。皮埃爾—安托萬生於一五三二年,任洛林大公爵府諮議,娶皮安固爵主的女兒為妻。今於他的後裔中,略舉數人為例。十六世紀有安娜·瑪麗,入勒米爾蒙修道院作修女;十七世紀有查理-路易,任愛蒂樊爾修道院院長,和柏多萊馬伊特教區主教,著有《古遺聖物錄》一捲, 為世人所推重;十八世紀有約瑟夫-托安,在孟德斯鳩元帥麾下任軍職,死於德南戰役;有米歇爾-皮埃爾,在意大利多斯岡邦服役,任中校;又有路易-安托萬,據阿貝爾·雨果說,即是參加立憲會議的雨果,因抱溫和主義,被革命政權所殺。
維剋多·雨果的父親名約瑟夫-萊奧波德-西吉斯貝爾。一七八八年,年十四歲,參軍作士官生。他除姐妹外,共有兄弟七人,幾乎在同一時期入伍;其中五人,於大戰初起時在維升堡前綫相繼陣亡。 餘下的兩人,一名弗朗西斯-朱斯特,後來升到步兵少校;一名路易-約瑟夫,十年前逝世時,已升到少將軍級。
法國革命爆發,軍中將校害怕士兵們懷恨報復,都急忙逃走,因而遷升非常容易。在當初後生小子們跳跳小步舞,便換得了高級軍職,除了娘兒們手中的綉鼓外,還沒有見過其他什麽鼓兒,也居然發號施令,指揮老於行伍、身經百戰的士卒。在他們鐵刺磷磷的馬靴裏,紅嫩的後踵還可以想象得出,而他們已自稱是上頭人,用傲睨的態度,管轄着手下的士兵,一有過錯,甚或根據不正確的報告,動不動便要打人,當時一種惡毒而屈辱的刑罰是用刀面拷打。法國革命爆發,各部隊情緒十分激昂,這也是促成貴族逃亡的有力原因之一。
萊奧波德·雨果入伍之後三年,做了糧秣官,隸屬於參謀處。他就在這時認識了剋萊倍和德塞二人。他們對雨果保持着終生不渝的友誼。參謀長亞歷山大· 濮亞耐將軍喜歡雨果,任命他做秘書。有一天晚上,濮亞耐命令雨果根據他自己的手稿,寫一份報告,嚮政府建議,不要毀壞蘭斯城的聖油壺,把它售給俄國女皇,俄國女皇願出兩百萬法郎買這件器皿。半夜將近,濮亞耐回到營房,象擔着很大的心事。他見雨果還在起草,說:“雨果,他們要我做軍政部部長,你說做還是不做?”換一個處在雨果的地位,聽到這個消息,最先想到的必然是他自己的利益:榮升部長秘書。然而雨果所見的衹是他長官的利益。這時正是一七九二年,一七九三年就在眼前,崇高的位置最易受到攻擊。他勸濮亞耐不幹。第二天,參謀長到總司令比竜公爵總部早餐,公爵還嚮新部長道賀。“部長麽?”濮亞耐說,“我已經不是了。”比竜驚問怎麽說,濮亞耐指指他的秘書,說:“雨果不主張我幹。”
濮亞耐對雨果信任極深,甚至於叫他代筆寫信給貝帝恩,問他在巴黎當時的動亂狀況之下,送他兒子歐仁去英國讀書是否妥當。不久濮亞耐被任為萊茵河軍總司令,擢雨果作副官,但是雨果不願意離開他的好朋友米斯卡,別了濮亞耐,跟隨米斯卡入旺代,任上尉營副。
他的一營兵迅速穿過法國全境,由本特賽渡盧瓦爾河,參加了麥底臯勃利恩戰役和維伊哀的兩場惡戰。在維伊哀的第二次戰鬥中旅部大隊改變陣地,雨果奉命率一個支隊,給它作掩護。他的兵,在敵人猛烈炮火的射擊下,死戰不退,幾全部喪亡命,衹剩下幾個傷兵,我們的營副就是其中之一。他共受機槍彈傷十七處,一彈打在腳上,從腳趾到腳踵,全都炸裂了。
他不等創口平復,剛能走路,就回到部隊。他有馬匹代步,自己的腿就非必要了。但是孟戴居一役敗,他的坐騎被打死了兩匹,自己又不會跑路,衹得等死,幸而有一個黑騎兵軍官冒死將他提上了匹空馬,纔救了他的命。
雨果最容易贏得別人盡的忠心,因為他自己就是忠與仁的化身。衹消一認得他,別人便對他依依不捨。他的仁厚是幾乎近於女性的。在這次殘酷的戰鬥中,雙方狠殺,不留俘虜;你如果不殺別人,別人就要殺你,雨果在這裏得到幾次救人性命的機會。在進攻薛佛洛裏哀的一役中,米斯卡身中七槍,不能再戰,派雨果代行指揮。朱安黨徒受了壓逼,拋下婦孺老幼,四散逃走,雨果立刻把這些俘虜帶到一邊,因為在他本人的照顧下比別處都安全。有一個衹生了五個月的嬰孩,被乳母——生母决不會如此——拋棄,雨果把他抱了起來,並且在擄來的婦女中間替他尋了一個乳母。戰事結束,雨果將這班人全數釋放,並且送他們幾日的口糧,衆人都感恩不盡。
有一次,軍隊槍决兩個旺代人,是叔侄兩個,罪名是兩人被捉住的時候手中都拿着火器。叔父已被被槍斃了,就要輪到侄兒,一個九歲或十歲的孩子。雨果挺身攔住槍口,把小孩奪了下來,撫養了他七年,最後還為他安排好將來,這小孩名叫讓·伯蘭。
他的仁慈成了他部下的模範。他的營副服格德在聖馬丁橋拾到一個兩歲的女孩,他後來升上尉,就認女孩作了養女。
凡有小隊人馬從渥堡邸到南德去,路過蒲革南村的時候,村裏人必定出來襲擊。有一營騎兵,經過這裏,聽到伏擊的槍聲,大怒,撲進村中,捉去二百九十二人,其中二十二個是婦女。被捉住就等於死。米斯卡看人數太多,嚮南德請示辦法。南德派了審判委員會前來審詢,其實就是處决。男的先審,雨果大膽要求法官:不是無條件的釋放,而是送他們到法國內地礦坑裏去做苦工,直到秩序恢復的時候為止。法官們不為所動。男的二百七十人已都判處死刑並且執行了。其次就要輪到女的,審判委員會這時奉到緊急命令,匆匆趕到南德,將案件交給米斯卡,另組軍法委員會繼續審判。雨果竭力活動,當了軍法委員會主席。他所畏懼的是一個名叫弗勒裏的老年少尉。這人沉毅寡言,以年齡論,應當第一個發言。雨果在徵詢他的意見之前,先嚮全體人員講話,說,審判這些女犯,他們不必管什麽先例,應當衹憑自己的良心,這些女人並沒有參加敵對行動,眼前着她們的父兄、丈夫、兒子被槍决,對她們來說,已經是一種極嚴酷的懲罰。說完這話,他方纔讓老少尉發言。老少尉用沉着的聲音,粗硬的口吻,說,“我當了軍人,是衹打男人的,不想殺害婦女。我主張將二十二名女犯盡行釋放,並且即刻送她們回傢。”頭一個這麽說,其餘都跟着這麽說,結果全體通過。
雨果在軍隊裏三十年,衹受一次譴責。其經過如下:米斯卡的七個創口痊愈後,奉命進攻維城。米斯卡將這個任務交給上尉梅格第哀。梅格第哀遇到十倍於已的敵軍,不支而退。上面給米斯卡的命令是十分嚴厲的,他責怪梅格第哀作戰不力,並且限令即刻再進。梅格第哀很勇敢,但是料定要失敗,請加派軍力,米斯卡不許。天剛亮的時候,梅格第哀出發,到十一點鐘,有一個鄉下人從聖讓德蒲野索跑來報告,說我軍兵力單薄,將要全部被殲。當時米斯卡和其他高級長官都不在,雨果獨自負責,率兵進援,當他到達前綫的時候,梅格第哀和他的部下或傷亡或被俘,全隊二百人,衹剩了七十個。雨果把他們救了回營。註斯卡先既不肯加派兵力,這時又責備雨果不當擅自行動,被救出來的七十個人中間微有不平之聲,雨果因之進了監牢。於是士兵們公然起哄。他們排了隊,軍樂前導。要實行搶監,米斯卡聞訊,趕到了現場,衹見雨果正從一個窗口嚮士兵們講話,力說他們應該服從紀律。米斯卡即刻叫開了監門,伸手給雨果,並且擁抱他,眼中含着眼淚。
雨果那時當了團部參謀長。他參加了基伯竜之役。他到了夏多勃裏盎,這時米斯卡正任這方面的指揮官。雨果在那裏可以說是親眼見到一件駭人的慘事。有一個兵士,在萊茵河軍中受了傷,回傢休養,旁人告誡他,離開驛車的護路隊而獨自前進是極危險的,但是他一見家乡,情不自禁,獨自奔在頭裏。一個農夫在田裏做活,看見了,執槍藏在籬笆後面,瞄準射擊,一槍正中面門,隨將死人身上的東西,劫取一空。護路隊聽見槍聲,連忙趕來,衹見農夫取了傷兵的軍囊,飛也似的跑了。這軍囊裏有一張路照,農夫夫婦倆都不衹字,請他們的鄰居看看紙上寫些什麽,這纔知道死者就是他們自己的兒子。母親一刀自殺,父親自投官廳。
這些殘殺行為,等渥煦將軍來到,方纔終止。渥煦很嘉奬米斯卡和他的參謀長,渥煦這時正籌備援助愛爾蘭的獨立,任米斯卡為旅長,雨果副之。但是米斯卡打聽得援愛總司令已內定為安貝爾將軍,他和安貝爾曾發生過衝突,因此辭職不幹,雨果不願離開他的朋友,也一起辭了。
但是不久,他們倆終於不得不分手。他們的隊伍傷亡之後,又被抽調了一部分,編入援愛軍。餘下的調回巴黎,和其他十七個單位合併,編成一個“半旅”。先前米斯卡辭旅長不就,到了這裏,論資歷,連營長都夠不上。經有力者的斡旋,方纔派了渥斯登特一個差使,而這次的事,連參謀長也不能聽他自己任用。他不得不留下雨果,在巴黎權當第二營營副。
維剋多·雨果的父親名約瑟夫-萊奧波德-西吉斯貝爾。一七八八年,年十四歲,參軍作士官生。他除姐妹外,共有兄弟七人,幾乎在同一時期入伍;其中五人,於大戰初起時在維升堡前綫相繼陣亡。 餘下的兩人,一名弗朗西斯-朱斯特,後來升到步兵少校;一名路易-約瑟夫,十年前逝世時,已升到少將軍級。
法國革命爆發,軍中將校害怕士兵們懷恨報復,都急忙逃走,因而遷升非常容易。在當初後生小子們跳跳小步舞,便換得了高級軍職,除了娘兒們手中的綉鼓外,還沒有見過其他什麽鼓兒,也居然發號施令,指揮老於行伍、身經百戰的士卒。在他們鐵刺磷磷的馬靴裏,紅嫩的後踵還可以想象得出,而他們已自稱是上頭人,用傲睨的態度,管轄着手下的士兵,一有過錯,甚或根據不正確的報告,動不動便要打人,當時一種惡毒而屈辱的刑罰是用刀面拷打。法國革命爆發,各部隊情緒十分激昂,這也是促成貴族逃亡的有力原因之一。
萊奧波德·雨果入伍之後三年,做了糧秣官,隸屬於參謀處。他就在這時認識了剋萊倍和德塞二人。他們對雨果保持着終生不渝的友誼。參謀長亞歷山大· 濮亞耐將軍喜歡雨果,任命他做秘書。有一天晚上,濮亞耐命令雨果根據他自己的手稿,寫一份報告,嚮政府建議,不要毀壞蘭斯城的聖油壺,把它售給俄國女皇,俄國女皇願出兩百萬法郎買這件器皿。半夜將近,濮亞耐回到營房,象擔着很大的心事。他見雨果還在起草,說:“雨果,他們要我做軍政部部長,你說做還是不做?”換一個處在雨果的地位,聽到這個消息,最先想到的必然是他自己的利益:榮升部長秘書。然而雨果所見的衹是他長官的利益。這時正是一七九二年,一七九三年就在眼前,崇高的位置最易受到攻擊。他勸濮亞耐不幹。第二天,參謀長到總司令比竜公爵總部早餐,公爵還嚮新部長道賀。“部長麽?”濮亞耐說,“我已經不是了。”比竜驚問怎麽說,濮亞耐指指他的秘書,說:“雨果不主張我幹。”
濮亞耐對雨果信任極深,甚至於叫他代筆寫信給貝帝恩,問他在巴黎當時的動亂狀況之下,送他兒子歐仁去英國讀書是否妥當。不久濮亞耐被任為萊茵河軍總司令,擢雨果作副官,但是雨果不願意離開他的好朋友米斯卡,別了濮亞耐,跟隨米斯卡入旺代,任上尉營副。
他的一營兵迅速穿過法國全境,由本特賽渡盧瓦爾河,參加了麥底臯勃利恩戰役和維伊哀的兩場惡戰。在維伊哀的第二次戰鬥中旅部大隊改變陣地,雨果奉命率一個支隊,給它作掩護。他的兵,在敵人猛烈炮火的射擊下,死戰不退,幾全部喪亡命,衹剩下幾個傷兵,我們的營副就是其中之一。他共受機槍彈傷十七處,一彈打在腳上,從腳趾到腳踵,全都炸裂了。
他不等創口平復,剛能走路,就回到部隊。他有馬匹代步,自己的腿就非必要了。但是孟戴居一役敗,他的坐騎被打死了兩匹,自己又不會跑路,衹得等死,幸而有一個黑騎兵軍官冒死將他提上了匹空馬,纔救了他的命。
雨果最容易贏得別人盡的忠心,因為他自己就是忠與仁的化身。衹消一認得他,別人便對他依依不捨。他的仁厚是幾乎近於女性的。在這次殘酷的戰鬥中,雙方狠殺,不留俘虜;你如果不殺別人,別人就要殺你,雨果在這裏得到幾次救人性命的機會。在進攻薛佛洛裏哀的一役中,米斯卡身中七槍,不能再戰,派雨果代行指揮。朱安黨徒受了壓逼,拋下婦孺老幼,四散逃走,雨果立刻把這些俘虜帶到一邊,因為在他本人的照顧下比別處都安全。有一個衹生了五個月的嬰孩,被乳母——生母决不會如此——拋棄,雨果把他抱了起來,並且在擄來的婦女中間替他尋了一個乳母。戰事結束,雨果將這班人全數釋放,並且送他們幾日的口糧,衆人都感恩不盡。
有一次,軍隊槍决兩個旺代人,是叔侄兩個,罪名是兩人被捉住的時候手中都拿着火器。叔父已被被槍斃了,就要輪到侄兒,一個九歲或十歲的孩子。雨果挺身攔住槍口,把小孩奪了下來,撫養了他七年,最後還為他安排好將來,這小孩名叫讓·伯蘭。
他的仁慈成了他部下的模範。他的營副服格德在聖馬丁橋拾到一個兩歲的女孩,他後來升上尉,就認女孩作了養女。
凡有小隊人馬從渥堡邸到南德去,路過蒲革南村的時候,村裏人必定出來襲擊。有一營騎兵,經過這裏,聽到伏擊的槍聲,大怒,撲進村中,捉去二百九十二人,其中二十二個是婦女。被捉住就等於死。米斯卡看人數太多,嚮南德請示辦法。南德派了審判委員會前來審詢,其實就是處决。男的先審,雨果大膽要求法官:不是無條件的釋放,而是送他們到法國內地礦坑裏去做苦工,直到秩序恢復的時候為止。法官們不為所動。男的二百七十人已都判處死刑並且執行了。其次就要輪到女的,審判委員會這時奉到緊急命令,匆匆趕到南德,將案件交給米斯卡,另組軍法委員會繼續審判。雨果竭力活動,當了軍法委員會主席。他所畏懼的是一個名叫弗勒裏的老年少尉。這人沉毅寡言,以年齡論,應當第一個發言。雨果在徵詢他的意見之前,先嚮全體人員講話,說,審判這些女犯,他們不必管什麽先例,應當衹憑自己的良心,這些女人並沒有參加敵對行動,眼前着她們的父兄、丈夫、兒子被槍决,對她們來說,已經是一種極嚴酷的懲罰。說完這話,他方纔讓老少尉發言。老少尉用沉着的聲音,粗硬的口吻,說,“我當了軍人,是衹打男人的,不想殺害婦女。我主張將二十二名女犯盡行釋放,並且即刻送她們回傢。”頭一個這麽說,其餘都跟着這麽說,結果全體通過。
雨果在軍隊裏三十年,衹受一次譴責。其經過如下:米斯卡的七個創口痊愈後,奉命進攻維城。米斯卡將這個任務交給上尉梅格第哀。梅格第哀遇到十倍於已的敵軍,不支而退。上面給米斯卡的命令是十分嚴厲的,他責怪梅格第哀作戰不力,並且限令即刻再進。梅格第哀很勇敢,但是料定要失敗,請加派軍力,米斯卡不許。天剛亮的時候,梅格第哀出發,到十一點鐘,有一個鄉下人從聖讓德蒲野索跑來報告,說我軍兵力單薄,將要全部被殲。當時米斯卡和其他高級長官都不在,雨果獨自負責,率兵進援,當他到達前綫的時候,梅格第哀和他的部下或傷亡或被俘,全隊二百人,衹剩了七十個。雨果把他們救了回營。註斯卡先既不肯加派兵力,這時又責備雨果不當擅自行動,被救出來的七十個人中間微有不平之聲,雨果因之進了監牢。於是士兵們公然起哄。他們排了隊,軍樂前導。要實行搶監,米斯卡聞訊,趕到了現場,衹見雨果正從一個窗口嚮士兵們講話,力說他們應該服從紀律。米斯卡即刻叫開了監門,伸手給雨果,並且擁抱他,眼中含着眼淚。
雨果那時當了團部參謀長。他參加了基伯竜之役。他到了夏多勃裏盎,這時米斯卡正任這方面的指揮官。雨果在那裏可以說是親眼見到一件駭人的慘事。有一個兵士,在萊茵河軍中受了傷,回傢休養,旁人告誡他,離開驛車的護路隊而獨自前進是極危險的,但是他一見家乡,情不自禁,獨自奔在頭裏。一個農夫在田裏做活,看見了,執槍藏在籬笆後面,瞄準射擊,一槍正中面門,隨將死人身上的東西,劫取一空。護路隊聽見槍聲,連忙趕來,衹見農夫取了傷兵的軍囊,飛也似的跑了。這軍囊裏有一張路照,農夫夫婦倆都不衹字,請他們的鄰居看看紙上寫些什麽,這纔知道死者就是他們自己的兒子。母親一刀自殺,父親自投官廳。
這些殘殺行為,等渥煦將軍來到,方纔終止。渥煦很嘉奬米斯卡和他的參謀長,渥煦這時正籌備援助愛爾蘭的獨立,任米斯卡為旅長,雨果副之。但是米斯卡打聽得援愛總司令已內定為安貝爾將軍,他和安貝爾曾發生過衝突,因此辭職不幹,雨果不願離開他的朋友,也一起辭了。
但是不久,他們倆終於不得不分手。他們的隊伍傷亡之後,又被抽調了一部分,編入援愛軍。餘下的調回巴黎,和其他十七個單位合併,編成一個“半旅”。先前米斯卡辭旅長不就,到了這裏,論資歷,連營長都夠不上。經有力者的斡旋,方纔派了渥斯登特一個差使,而這次的事,連參謀長也不能聽他自己任用。他不得不留下雨果,在巴黎權當第二營營副。
在旺代作戰時期,雨果少校因事常到南特,在那裏結識了不少朋友,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是個船主人,名叫特雷皮休。
那是一個老實的生意人,從來沒有出過他所住的城圈子,也不知道,在自己的政見之外,還有什麽別的政見。他是保王黨,天主教徒。在他的信仰中,上帝就是國王,國王就是上帝。革命的戰士如何走進了路易十六的忠臣之傢,我說不上來。但是有什麽東西在引他去,而且引他常去的,我卻很瞭然。
船主人是個鰥夫,衹有三個女兒。其中的一個蘇菲,衹承受了父親的一半成見。象一般幼年失恃的女子一樣,蘇菲比別的女子早成,養成了有主意、有决斷的性格。衹有在政治上,她纔和父親表同樣的熱情。她唯一效忠的對象是皇權。衹這一點已經夠拒絶雨果少校而有餘了,但是他不是曾經屢次顯出過他那仁厚的性格麽?不是曾經救過許多婦女和小孩麽?加之,他正年青,長得身材高大,氣宇軒昂,四體勻稱,精神旺健,眉宇之間自然而然帶着一種更高的美——仁藹的表情,這便是人們所以一再招引他來的原故。蘇菲呢,長得身材嬌小,手和腳象孩子一般大,臉上略有幾點小麻點,但是在面部極嬌嫩的肌膚裏,和穎慧的雙目下,使人覺不出來,這便是少校所以去了還要去的原故。
穎慧和仁藹是生來互相瞭解的,瞭解的程度一深,就産生了婚約。然而渥煦將軍的軍事結束得真快,不讓婚約有實踐的工夫,而少校已不得不開赴巴黎了;但是山誓海盟已經立下,兩方各盡全力,促成幸福結合的早日實現。
巴黎沒有叫他忘卻南特,半個軍旅的成員被整編和訓練之後,雨果被派為第一軍法會議檢察員。這軍法會議的書記員和雨果同年,兩人都是青年,又同住在一所房子裏。那時各種軍事機關都設在市政廳,萊奧波德·雨果和書記員皮埃爾·富歇很快成了朋友。等到雨果發現富歇也是南特人,並且認識特雷皮休一傢的時候,朋友更成了好朋友,而且友誼之上又添了一種同情:富歇這時也有了愛人,並且就快要結婚。
兩個朋友的唯一矛盾是政治。檢察員是共和黨,而書記員是保王黨。富歇自小沒有父母,是叔父扶養成人的,叔父是勒芒的修士。富歇小時在南特教會讀書,教會教育當然不會拿擁護法國革命的狂勢培養他,而且他叔父的朋友修道院長布裏昂被人活活打死,是他親眼見到的事實。這位布裏昂生平衹愛兩件事:寫講道的稿子和釣魚。寫了稿子,沒有人聽,別人打趣他,說他講道是給魚聽的,他釣的是聽道徒衆。革命給了他一個好機會;他放下釣竿,跑進農村,逢人便講道,講起來,爬上樹,叫立在遠處的人都聽得見;但是太遠的人也聽見了,一隊士兵從天而降,一槍結果了他的性命。
“那時我在場,”書記員對檢察員說,一面敘述那一槍的故事,認為這一槍太不該,是共和國的過失。
“我也在場呀!”檢察員說,“那隊長就是我。”
但是下令開槍的可不是他,而是帶領前哨的一個中尉。雨果還責怪他不該殺人,認為衹消把這群人包圍起來,是不用流血的。他還搶下講道教士的屍首,埋了,不給手下的軍士侮辱。
再則,書記員的保王熱其實也有限。攻取南特堡邸之役,他還是個學生,課餘無事,又為探古的好奇心所驅使,竟也參加了戰鬥。一七八九年七月的某夜,他聽見滿城警鐘亂鳴,慌忙穿上了衣服,跑出來,看見一個貴族對群衆演說,攻擊貴族,說要占領南特堡邸。群衆蜂擁而去,富歇也跟在後面。堡邸裏面衹有一排兵和幾個傷員,沒有抵抗。仗既沒打成,大傢就來吃早餐,於是面包、火腿、酒壇都被搜出來,大傢愉快地坐下吃;但是學生不久就離開了餐桌,去滿足他的好古欲,將不列顛公爵的府第巡禮了一番。
書讀完,他到巴黎謀生計,曾見過路易十六和他的一傢人。那是一七九二年,法王在杜伊勒利宮裏已不是在他自己傢裏,宮是屬於人民的。誰要看他,衹消星期日中午到鐘樓下等,法王必同他的傢屬打這裏經過,去望彌撒,富歇就是這般看見了法王的,他也不曾有什麽熱烈的表示,有下面的札記為證。
“我一見法王,大為吃驚。他那一搖一擺的步態,紅裏帶黑的肥臉,灰色駝毛呢的難看的衣服,和蓋過膝頭的白色絲襪,襪統上束着紅的吊襪帶,叫我看不順眼。王後年紀還不滿四十,頭髮已經全灰白了。她對衛從微笑,露出很難看的牙齒。她穿是的紅白相間的條子綢袍。她的小姑,伊麗落白夫人,面龐很肥胖,也穿着綢袍子,是藍白相間的條子。”
萊奧波德·雨果當了兩年檢察員,辦了“燒腳”股匪一案。這種匪徒是民事法庭所不敢追究的,而軍事法庭將他們肅清了。但是其中也有無辜被拘甚至被處死的,雨果為他們伸過冤。其中有一個老上尉,名方丹,幾年前,被判了徒刑,也在此時得釋。他又改革了一種司法上的舊弊。先前徒刑是從判决之日算起的,經他改為從犯人被拘之日算起,他說,審判以前的拘禁也是徒刑,法官如果從判决之日算起,豈非司法者比立法者更為嚴厲麽?但是這種改革後來仍舊沒有行得通。
他在巴黎檢察別人的案子的時候,他自己的案子就在南特受着別人檢察。一個軍人不是拋下妻小,便順帶着他們東西南北亂跑,船老闆不忍將愛女嫁給這樣一個人,因此猶豫不决。況且少校的政治意見將他們在他們傢裏種下矛盾,恐怕要損害夫婦的感情,但是最好的辯士莫過於愛情,蘇菲自告奮勇,作了辯士,結果婚事就决定了。
新郎不能上南特,丈人和阿舅就送新娘到巴黎。但是二位新阿姨沒有來,因為她們宗教心誠,都進了教會,做了修女了。
新夫婦就在市政廳舉行了民事儀式,宗教儀式衹得付闕。那時教堂一概關了門,教士都藏躲了,新夫婦懶得找,新娘也不在乎神父的祝福,新郎更不當回事兒。
不久書記員也步少校的後塵,而市政廳宇下就覆蓋着兩個小家庭了。書記員沒有親人,請少校替他證婚,禮成入席,少校賦情活潑,又加之以新婚,精神愉快,滿酌一杯,舉嚮他的朋友道:
“祝你明年生個女兒,我準生個兒子,咱倆做親傢,我預祝他們幸福無量。”
奇怪的是,這個預祝後來竟成為事實。
那是一個老實的生意人,從來沒有出過他所住的城圈子,也不知道,在自己的政見之外,還有什麽別的政見。他是保王黨,天主教徒。在他的信仰中,上帝就是國王,國王就是上帝。革命的戰士如何走進了路易十六的忠臣之傢,我說不上來。但是有什麽東西在引他去,而且引他常去的,我卻很瞭然。
船主人是個鰥夫,衹有三個女兒。其中的一個蘇菲,衹承受了父親的一半成見。象一般幼年失恃的女子一樣,蘇菲比別的女子早成,養成了有主意、有决斷的性格。衹有在政治上,她纔和父親表同樣的熱情。她唯一效忠的對象是皇權。衹這一點已經夠拒絶雨果少校而有餘了,但是他不是曾經屢次顯出過他那仁厚的性格麽?不是曾經救過許多婦女和小孩麽?加之,他正年青,長得身材高大,氣宇軒昂,四體勻稱,精神旺健,眉宇之間自然而然帶着一種更高的美——仁藹的表情,這便是人們所以一再招引他來的原故。蘇菲呢,長得身材嬌小,手和腳象孩子一般大,臉上略有幾點小麻點,但是在面部極嬌嫩的肌膚裏,和穎慧的雙目下,使人覺不出來,這便是少校所以去了還要去的原故。
穎慧和仁藹是生來互相瞭解的,瞭解的程度一深,就産生了婚約。然而渥煦將軍的軍事結束得真快,不讓婚約有實踐的工夫,而少校已不得不開赴巴黎了;但是山誓海盟已經立下,兩方各盡全力,促成幸福結合的早日實現。
巴黎沒有叫他忘卻南特,半個軍旅的成員被整編和訓練之後,雨果被派為第一軍法會議檢察員。這軍法會議的書記員和雨果同年,兩人都是青年,又同住在一所房子裏。那時各種軍事機關都設在市政廳,萊奧波德·雨果和書記員皮埃爾·富歇很快成了朋友。等到雨果發現富歇也是南特人,並且認識特雷皮休一傢的時候,朋友更成了好朋友,而且友誼之上又添了一種同情:富歇這時也有了愛人,並且就快要結婚。
兩個朋友的唯一矛盾是政治。檢察員是共和黨,而書記員是保王黨。富歇自小沒有父母,是叔父扶養成人的,叔父是勒芒的修士。富歇小時在南特教會讀書,教會教育當然不會拿擁護法國革命的狂勢培養他,而且他叔父的朋友修道院長布裏昂被人活活打死,是他親眼見到的事實。這位布裏昂生平衹愛兩件事:寫講道的稿子和釣魚。寫了稿子,沒有人聽,別人打趣他,說他講道是給魚聽的,他釣的是聽道徒衆。革命給了他一個好機會;他放下釣竿,跑進農村,逢人便講道,講起來,爬上樹,叫立在遠處的人都聽得見;但是太遠的人也聽見了,一隊士兵從天而降,一槍結果了他的性命。
“那時我在場,”書記員對檢察員說,一面敘述那一槍的故事,認為這一槍太不該,是共和國的過失。
“我也在場呀!”檢察員說,“那隊長就是我。”
但是下令開槍的可不是他,而是帶領前哨的一個中尉。雨果還責怪他不該殺人,認為衹消把這群人包圍起來,是不用流血的。他還搶下講道教士的屍首,埋了,不給手下的軍士侮辱。
再則,書記員的保王熱其實也有限。攻取南特堡邸之役,他還是個學生,課餘無事,又為探古的好奇心所驅使,竟也參加了戰鬥。一七八九年七月的某夜,他聽見滿城警鐘亂鳴,慌忙穿上了衣服,跑出來,看見一個貴族對群衆演說,攻擊貴族,說要占領南特堡邸。群衆蜂擁而去,富歇也跟在後面。堡邸裏面衹有一排兵和幾個傷員,沒有抵抗。仗既沒打成,大傢就來吃早餐,於是面包、火腿、酒壇都被搜出來,大傢愉快地坐下吃;但是學生不久就離開了餐桌,去滿足他的好古欲,將不列顛公爵的府第巡禮了一番。
書讀完,他到巴黎謀生計,曾見過路易十六和他的一傢人。那是一七九二年,法王在杜伊勒利宮裏已不是在他自己傢裏,宮是屬於人民的。誰要看他,衹消星期日中午到鐘樓下等,法王必同他的傢屬打這裏經過,去望彌撒,富歇就是這般看見了法王的,他也不曾有什麽熱烈的表示,有下面的札記為證。
“我一見法王,大為吃驚。他那一搖一擺的步態,紅裏帶黑的肥臉,灰色駝毛呢的難看的衣服,和蓋過膝頭的白色絲襪,襪統上束着紅的吊襪帶,叫我看不順眼。王後年紀還不滿四十,頭髮已經全灰白了。她對衛從微笑,露出很難看的牙齒。她穿是的紅白相間的條子綢袍。她的小姑,伊麗落白夫人,面龐很肥胖,也穿着綢袍子,是藍白相間的條子。”
萊奧波德·雨果當了兩年檢察員,辦了“燒腳”股匪一案。這種匪徒是民事法庭所不敢追究的,而軍事法庭將他們肅清了。但是其中也有無辜被拘甚至被處死的,雨果為他們伸過冤。其中有一個老上尉,名方丹,幾年前,被判了徒刑,也在此時得釋。他又改革了一種司法上的舊弊。先前徒刑是從判决之日算起的,經他改為從犯人被拘之日算起,他說,審判以前的拘禁也是徒刑,法官如果從判决之日算起,豈非司法者比立法者更為嚴厲麽?但是這種改革後來仍舊沒有行得通。
他在巴黎檢察別人的案子的時候,他自己的案子就在南特受着別人檢察。一個軍人不是拋下妻小,便順帶着他們東西南北亂跑,船老闆不忍將愛女嫁給這樣一個人,因此猶豫不决。況且少校的政治意見將他們在他們傢裏種下矛盾,恐怕要損害夫婦的感情,但是最好的辯士莫過於愛情,蘇菲自告奮勇,作了辯士,結果婚事就决定了。
新郎不能上南特,丈人和阿舅就送新娘到巴黎。但是二位新阿姨沒有來,因為她們宗教心誠,都進了教會,做了修女了。
新夫婦就在市政廳舉行了民事儀式,宗教儀式衹得付闕。那時教堂一概關了門,教士都藏躲了,新夫婦懶得找,新娘也不在乎神父的祝福,新郎更不當回事兒。
不久書記員也步少校的後塵,而市政廳宇下就覆蓋着兩個小家庭了。書記員沒有親人,請少校替他證婚,禮成入席,少校賦情活潑,又加之以新婚,精神愉快,滿酌一杯,舉嚮他的朋友道:
“祝你明年生個女兒,我準生個兒子,咱倆做親傢,我預祝他們幸福無量。”
奇怪的是,這個預祝後來竟成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