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推理侦探>> 约翰·格里森姆 John Grisham   美国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1955年2月8日)
陷阱
  作者:约翰·格里森姆 译者:刘锋、苗秀楼、李国基
  《陷阶》(原名《法律事务所》)是一部快节奏的小说,涉及到国际财务、法律及件件骇人听闻的谋杀案。
  1991年出版后,成为美国第一畅销书。
  米切尔是哈佛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加入了一个名不见经传、却又极端有钱的孟菲斯法律顾问公司。他不知道这家公司是由芝加哥黑手党操纵的,专在合法的外衣下,从事非法的偷税、漏税、走私等活动,联邦调查局一直想渗透其中。从此,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联邦调查局与黑手党较量的漩涡里……
  一部主题鲜明的法律小说
  第01节
  第02节
  第03节
  第04节
  第05节
  第06节
  第07节
  第08节
  第09节
  第10节
  第11节
  第12节
  第13节
  第14节
  第15节
  第16节
  第17节
  第18节
  第19节
  第20节
  第21节
  第22节
  第23节
  第24节
  第25节
  第26节
  第27节
  第28节
  第29节
  第30节
  第31节
  第32节
  第33节
  第34节
  第35节
  第36节
  第37节
  第38节
  第39节
  第40节
  第41节
1
  主事合伙人再次审阅米切尔·麦克迪尔的简历(他都看过上百遍了),还是挑不出丝毫不满意的地方,至少在书面材料上挑不出。麦克迪尔有头脑,有志气,长得一表人才。他渴望工作,像他那样的出身,他不得不这样。他已婚,这正合他们的规定,公司从不雇未婚律师,更厌恶离婚、酗酒、搞女人这类事。聘约上规定还要进行吸毒检验。他有会计专业学位,一心想做税法律师,头一次参加特许会计师考试就顺利通过了。当然,这也是税法顾问公司的起码要求。他是白人,公司从来就没雇过一个黑人。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他们从不公开招聘,只是暗中补员,用条条框框卡人,因而保持了清一色的白人天下。别的公司公开招聘,也就免不了招了黑人。再说,他们公司是在孟菲斯,而那些优秀的黑人只想去纽约、华盛顿或芝加哥。麦克迪尔是男性,而公司向来就不想要女律师。70年代中期,他们吃过一次亏。当时他们招了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应届毕业生,此人恰好是女的,又是个税法尖子。她风风雨雨地干了四年,最后死于车祸。
  看来,他挺合适,是他们的最佳人选。其实,在这一年他们也挑不到别的人了。要么是麦克迪尔,要么就不招。
  任事合伙人罗伊斯·麦克奈特审阅着标有“米切尔·麦克迪尔——哈佛”字样的档案。这档案有一英寸厚,满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还有几张照片。这是贝塞斯达一家私人侦探所里的几个人提供的,他们曾当过中央情报局的特工,现在是公司的客户,每年都免费调查这些情况。他们说,调查几个没有戒心的法律专业学生是件容易事。比方说,他们了解到:米切尔希望离开东北部;已有三个单位要他,两家在纽约,一家在芝加哥;年薪最高的出76,000美元,最低的68,000美元,真是抢手极了。在二年级时,一门证券课考试,他本有机会作弊,可他不仅没干,还拿到了全班最高分;两个月前,法学院晚会上,有人给他可卡因,他断然拒绝,大家开始吸食时他抽身走掉了;他偶尔喝杯啤酒,可是酒很贵,他喝不起。他还欠着23,000美元的学生贷款。他渴望干活。
  麦克奈特翻阅着档案,脸上露出了笑容。麦克迪尔正是他们想要的人。
  拉马尔·奎因,32岁,还不是合伙人,他被叫来参加会面是因为他长相英俊,举止活泼,好给本迪尼-兰伯特暨洛克法律顾问公司树立一个年轻的形象。其实,这家公司的确很年轻,多数合伙人在50岁上下,钱多得没法花时就退休了。拉马尔离晋升合伙人已为期不远。他有六位数的收入确保余生,有条件享受1200美元一套的定做的西装。这套衣服舒适地套在他高挑、结实的躯体上。他漫不经心地在这1000美元一天的套间里踱着步子,又倒了一杯速溶咖啡。他看了看表,扫了一眼坐在窗前小会议桌边的两个合伙人。
  2点30分整,有人敲门。拉马尔看了看两个合伙人,他们忙把简历和档案放进公文包。三个人全都穿起西装上衣,拉马尔扣好第一个纽扣,开了门。
  “是米切尔·麦克迪尔吗?”他满脸笑容地问道,伸出一只手。
  “是的。”他们热烈握手。
  “幸会,幸会。我是拉马尔·奎因。”
  “幸会。请叫我米奇吧。”他走了进来,迅速瞟了这宽敞的房间一眼。
  “好的,米奇。”拉马尔搭着他的肩膀,带他进了里问。两个合伙人连忙作了自我介绍。三个人显得热情异常,又是冲咖啡,又是倒水,忙个不停。大家坐在闪亮的红木会议桌四周,相互寒暄了一阵。麦克迪尔解开外衣扣,跷起了二郎腿。他如今已是颇有经验的求职高手了,而且知道他们想聘他。他放松了一下。三家全国大名鼎鼎的法律顾问公司已经表态要他,他有本钱显得自信。他并不需要这次面谈,也不需要这家公司的工作邀请。他只是出于好奇心才到这儿来的。当然,他也很向往孟菲斯温暖的气候。
  奥利弗·兰伯特,就是那位主事合伙人,他上身前倾,两肘支在桌子上,侃侃而谈。他嗓音宽厚,犹如男中音歌唱家。今年61岁的他,称得上是这家公司的“爷爷”了。他大部分时间执管行政事务,在那帮全国最有钱最自命不凡的大律师之间排难解纷,当和事佬。他是总顾问,年轻律师都向他求教。兰伯特先生还管人事,招聘米切尔·麦克迪尔的事由他拍板定夺。
  “你对面谈厌倦了吧?”兰伯特问。
  “哪里,面谈是找工作不可少的嘛。”
  是啊,是啊。他们全都附和着,那情状仿佛他们自己昨天还在递交简历、面谈,生怕法学院三年寒窗的汗水和折腾付诸东流似的。没错,他们理解米奇如今正在经历的一切。
  “我可以提个问题吗?”米奇问。
  “当然。”
  “请讲。”
  “随便问好了。”
  “我们干嘛在这旅馆里面谈呢?别的法律公司都是到学校,通过校就业办公室进行面谈。”
  “问得好。”他们全都点点头,相互瞧瞧,一致认为这问题问得好。
  “也许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米奇。”任事合伙人麦克奈特说,“你得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我们与众不同,并为此而自豪。我们只有41位律师,跟别的公司比,我们的规模很小。我们雇人不多,大约每隔一年补充一个。我们的工资全国最高,福利最好。这决非夸大其辞,因此,我们很挑剔。我们挑上了你。你上个月收到的信,是我们在筛选了全国各名牌大学两千多名应届法律毕业生后发出的。只发了那一封。我们不登征聘广告,不接受求职申请。我们保持低姿态,办事与众不同。这就是我们的解释。”
  “有道理。那你们是家什么类型的法律公司呢?”
  “我们搞税法,还搞些证券、房地产和银行业务,但80%是税法业务,所以我们很想见见你。你的税法底子那么厚实,真是难能可贵。”
  “你为什么上西肯塔基大学?”奥利弗·兰伯特问。
  “这很简单。我打橄榄球,他们答应给我全额奖学金。要是没有这些奖学金,我大学便上不成了。”
  “谈谈你的家庭吧。”
  “怎么,这很重要吗?”
  “这对我们非常重要,米奇。”麦克奈特诚恳地说。
  他们全都这么说,米奇想。“好吧。我7岁时,父亲死在煤矿里。我母亲改嫁了,住在佛罗里达。我有两个哥哥,大哥拉斯蒂死在越南,二哥名叫雷·麦克迪尔。”
  “他在哪儿?”
  “这恐怕不关你们的事。”他瞪着麦克奈特,一副要干仗的样子。档案里没怎么提到雷。
  “对不起。”任事合伙人轻声说道。
  “米奇,我们公司在孟菲斯,”拉马尔说,“你介意吗?”
  “一点也不。我不喜欢北方寒冷的气候。”
  “你以前去过孟菲斯吗?”
  “没有。”
  “我们想邀请你近期去一趟。你会喜欢那里的。”
  米奇笑笑,点点头,继续逢场作戏。这帮老兄是认真的吗?华尔街正等着他呢,他怎么会看得上一个小城市里的一家不起眼的法律顾问公司?
  “你在班上名次如何?”兰伯特问。
  “前五名。”可不是什么5%,而是硬碰硬的前五名。不过,对他们这样回答也就够了。其实,他是300名学生中的前五名,也可以说是第三名,仅次于第二名,但他没这么讲。他们三个,毕业的学校都比不上他。他随便翻过《马丁戴尔—胡伯尔法律大全》,记得他们分别是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凡德比尔特大学法学院毕业的。他晓得他们不会多谈学校的事。
  “你为什么挑上了哈佛?”
  “其实是哈佛挑上了我。我报了几所学校,全都录取。不过,哈佛给的资助最多。而且当时我想,哈佛法学院是最好的学校。我现在还这么认为。”
  “你在那儿学得很出色,米奇。”兰伯特看着他的简历说。档案在桌子下的公文包里。
  “承蒙夸奖。我学习上下了很大功夫。”
  “你税法课和证券课的成绩好极了。”
  “因为我对它们有兴趣。”
  “我们翻阅过你的写作样本,印象很深。”
  “谢谢。我喜欢搞研究。”
  他们点点头,一致认可这个明显的谎话。这不过是过过场而已。头脑清醒的法学院学生或律师没有一个喜欢搞研究的,不过屡试不爽的是,每个前来应聘的准律师都声称自己喜欢图书室。
  “谈谈你妻子的情况吧。”麦克奈特几乎是恭敬地说。他知道这问题又是带有冒犯性质的,不过倒也是每家法律公司都必然问及的,问题所涉及的也并非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
  “她叫艾比,在西肯塔基大学获得了初等教育学士学位。我们大学毕业一星期后便结了婚。过去这三年,她在波士顿学院附近的一所私立幼儿园任教。”
  “你们的婚姻——”
  “非常美满。我们中学时就相识了。”
  “你在球队里打什么位置?”拉马尔把话题引到不太敏感的方面来。
  “四分卫。本来有很多大学都要我,可中学最后一场比赛时我膝盖受了伤,那些大学便都缩了回去,只剩下西肯塔基。我从二队队员开始干起,断断续续打了四年球,可膝盖一直受不了。”
  “你怎么能又打球又拿全优成绩?”
  “我把书本放到首位。”
  “我想西肯塔基并不是一所学术水平很高的学校。”拉马尔傻笑着冒出这么一句,但话一出口,他就恨不能把它收回去。兰伯特和麦克奈特皱起眉头,意识到这话说得很不得体。
  “跟堪萨斯州立大学差不多吧。”米奇回敬了一句。他们呆了,全都呆住了,带着难以置信的神情相互注视了一会儿。米奇这小子居然知道拉马尔上的是堪萨斯州立大学!他与拉马尔·奎因素昧平生,事前也不知道谁会代表公司参加面谈。可他竟对他们了如指掌。他从《马丁戴尔—胡伯尔法律大全》上摸过他们的底。他看过公司全部41名律师的简介,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就能想起41个当中的拉马尔上的是什么大学。见鬼,他们不能不佩服他。
  “我那句话想必说得不当。”拉马尔道歉说。
  “没事儿。”米奇亲切地笑笑。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奥利弗·兰伯特清清嗓子,决定还是回到个人问题上来。“米奇,我们公司反对酗酒,追逐女色。我们虽不是一伙圣徒,但我们把业务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我们保持低姿态,工作十分卖命,所以能赚大钱。”
  “这些我全都能接受。”
  “米奇,我们希望我们的人都有稳固的家庭环境,快乐的律师才能有高效率,所以我们问了你这些问题。”
  米奇笑着点点头,这样的话他以前也听到过。
  三人相互看了一眼,又看看米奇。这表明面谈到了一定阶段,该应试者提个把聪明的问题了。米奇又跷起了二郎腿。钱,这是个首要问题。尤其是跟别的法律公司相比,数目如何。要是给的不多,米奇想,那就弟兄们后会无期了。要是工资能吸引人,那我们再谈论家庭、婚姻、橄榄球。不过,他明白,和别的公司一样,这三个人也得在这个核心问题的外围虚晃几招,直到除了钱,别的事全都谈遍,局面有点尴尬了才罢休。所以,他先给他们来个分量轻的问题。
  “你们打算一开始让我干什么工作?”
  他们点点头,对这个问题颇为欣赏。兰伯特和麦克奈待看看拉马尔。这问题由他来回答。
  “我们有个类似两年见习期的安排,尽管我们并不那么称呼。我们将派你到全国各地参加税务讲习班,你受教育的过程还远未结束。今年冬天,你就要到华盛顿美国税法研究院学习两星期。我们一向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引以为豪,所以培训对所有的人都是持续不断的。倘若你想攻读税务硕士学位,我们会负担费用。至于法律事务方面,头两年不会有太大的意思。你要做许多研究工作和一些令人厌烦的杂事。不过,薪水倒是很可观。”
  “条少?”
  拉马尔看着罗伊斯·麦克奈特。麦克奈特看看米奇说:“到孟菲斯后,我们再谈薪水和其他津贴。”
  “我要了解个大概数目,不然我也许就不去孟菲斯了。”他笑了,虽然傲气,但不失诚意。这话真像是出自一个有三处工作可挑的人之口。
  两位合伙人彼此笑笑,兰伯特先生先开口。“好吧。头一年基本工资80,000美元,外加奖金;第二年85,000,外加奖金。再给你一项低息抵押贷款买房子,给你两个城郊俱乐部的会员证。还给你一辆新拜尔车,颜色自然由你挑。”
  他们注视着,等着看他笑歪嘴巴,乐开花。他竭力想忍住笑,可是办不到,不禁格格地笑出了声。
  “真叫人难以相信。”他含含糊糊地说。在孟菲斯,80,000美元可相当于纽约的120,000美元呢。那老兄是说拜尔车吗!他那辆舱盖式车篷的马自达已经跑了100万英里,眼下得靠人工起动。他还得省吃俭用,以便重修起动器。
  “还有一些福利待遇,我们想到孟菲斯再谈。”
  忽然,他有股强烈的愿望想去孟菲斯看看。孟菲斯不就是在密西西比河畔吗?
  他敛起笑容,恢复了镇静。一本正经地看着兰伯特说:“请谈谈贵公司的情况。”好像他已把钱啦、房子啦、拜尔车啦统统丢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共有41名律师,去年人均收入超过同类或规模更大的公司,包括全国每一家大型法律公司或事务所。我们只接纳有钱的主顾——大公司、银行和出大钱不心痛的富翁。我们开设了一种国际税务业务,既有趣又能赚钱。我们只与付得起大钱的人打交道。”
  “要多长时间才能当上合伙人?”
  “一般来说,10年。这是苦干的10年。我们的合伙人,每年赚50万不算稀奇,多数人不到50岁便退休了。你得付出自己的汗水,每周干80小时,不过等你成了合伙人,你就发觉这很值得。”
  拉马尔凑过身子,补充说:“并不是非得成为合伙人才能挣到六位数,我在公司干了七年,四年前工资就超过10万了。”
  米奇想了一下,估摸自己到30岁时远不止挣10万,也许近20万吧。仅仅30岁啊!
  他们仔细打量着他,知道他在盘算什么。
  “一家国际税法顾问公司在孟菲斯能干些什么呢?”米奇问道。
  这问题又使他们笑容满面。兰伯特先生摘下老花眼镜,拿在手里摆弄着。“哦,这个问题问得好。1944年,本迪尼先生创办了这家公司。他原本是费城的一个税法律师,交上了一些南方阔主顾。他生性豪放,跑到孟菲斯扎了根,25年里,他只雇用税法律师,公司办得兴旺发达。我们没有一个是孟菲斯人,但渐渐地都爱上了它。这是座非常宜人的南方古城。顺便提一下,本迪尼先生1970年去世了。”
  “公司有多少合伙人?”
  “在任的20位。我们尽量保持一个合伙人对一个普通律师这样的比例。在我们这一行里,这比例算是高的了,但我们喜欢这样。这是我们又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所有合伙人,到45岁时,都成了腰缠几百万的富翁。”罗伊斯·麦克奈特说。
  “全都这样?”
  “是的,先生。我们并不保证这一点,不过倘若你来我们公司,卖命地干上10年,当上合伙人,再干他10年,到45岁要是还成不了百万富翁,那你就真是20年以来的第一个例外了。”
  “这组数字真不简单。”
  “应该说这家公司真不简单,米奇。”兰伯特说,“我们非常自豪。我们是个亲密无间的集体,规模虽小,但彼此互相关心,不存在大公司里那些众所周知的你死我活的竞争。我们招人时,非常谨慎。我们的目标是使普通律师尽快升为合伙人。为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对新来的更是如此。律师离开我们公司是很罕见的,极其罕见的。其实,还不曾有过。为了让大家工作不脱离正轨,我们做出额外的努力。我们想让大家幸福愉快,这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我还有一组有说服力的数字。”麦克奈特先生补充说,“去年,与我们同等或规模更大的公司,普通律师的跳槽率平均是28%,而在本迪尼-兰伯特暨洛克公司,这个数字是零。前年也是零。要知道,好多年来,没有一位律师离开过我们公司。”
  他们打量着他,以确定这些他是否全都听进去了。各种聘用条件固然都很重要,但相比之下,压倒一切的还是工作的稳定性和最终能否受聘这两点。眼下,他们尽量解释,不清楚的以后再做进一步的说明。
  当然,对米奇的情况,他们掌握的比说出来的多得多。比如说,他母亲改嫁后和一个酗酒成性的退休卡车司机生活在一起,住在佛罗里达州巴拿马城海滩上的一个廉价拖车公园里。他们知道,煤矿爆炸事故后她拿到了41,000美元的抚恤金,而且很快便挥霍得所剩无几。后来她得知大儿子战死越南时,便疯了;他们也知道,米奇从小没人照料,靠二哥雷(他们无法得知他的下落)和好心的亲戚在贫困中把他拉扯大。他们猜度,贫穷伤了他的心,但也造就了他顽强的进取精神。情况的确是这样。他一边念书,一边打橄榄球,每周还要在通宵便民商店干上30小时,尽管如此,他居然还能门门功课全优;他们还知道,他很少睡觉,知道他渴望工作。他正是他们想要的人。
  “愿意上我们那里走走吗?”奥利弗·兰伯特问。
  “几时去?”米奇问,他正梦想着带遮阳顶的黑色3181拜尔车呢。
  那辆挡风玻璃破裂不堪的马自达老爷车歪斜着停在淌水沟里,前轮偏向一侧,顶着路旁的镶边石,以防滑下山坡。艾比从外面握住车内的门把,猛撼两次才把车门打开。她插入钥匙,踩下离合器踏板,打正前轮,马自达开始缓缓下滑。车速加快时,她屏住气息,松开离合器,咬紧嘴唇,直到没装消声器的发动机哼哼地响了起来。
  有三个单位的聘书等着米奇去签,一辆新车四个月就能到手,她得等到那个时候。三年来,在一个到处是保时捷跑车和梅塞德斯敞篷小车的校园里,他们住的是两室无厅的学生公寓,忍受着贫穷的煎熬。他们多半不去理会东海岸这座势利大本营里的同学、同事们的冷眼。他们是肯塔基来的乡巴佬,没几个朋友。可是,他们到底忍受住了,靠着自己的奋斗,终于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功。
  她喜欢芝加哥甚于纽约,即便薪水低些也无妨。这主要是因为芝加哥离波士顿更远,离肯塔基更近。可是米奇仍旧没有表态,而是谨慎全面地权衡利弊,把想法憋在心里。他生性就爱这样。艾比没被邀请和丈夫一起访问芝加哥和纽约。她已厌倦了瞎猜,她要的是结果。
  她把车子违章停在离公寓最近的山坡上,步行两个街区回家。他们住在一幢条式两层楼上。这幢红砖楼里一共有30套和她家一样的房子。艾比站在门外,正从包里摸钥匙,门猛然打开了。米奇一把拉住她,用力把她拽进狭小的屋子里,按倒在沙发上,嘴唇向她脖子频频出击。她叫着,吃吃地笑着,手脚舞动不停。他们亲吻着,久久地搂抱在一起摸索着、爱抚着、呻吟着,汗涔涔地长达十多分钟。这是他们十来岁时就开始享受的拥吻,那时候,接吻又好玩又神秘,不过至多也就到那个地步。
  “天哪,这是怎么回事呀?”完事后,她问。
  “闻到什么了吗?”米奇问。
  她转过头,嗅着。“嗯,是闻到了,是什么呢?”
  “鸡肉炒面和芙蓉蛋,在王记中餐馆买的。”
  “好啊,是要庆祝什么吗?”
  “还有一瓶上好的沙百里葡萄酒,还是带软木塞的呢。”
  “你干了什么,米奇?”
  “跟我来。”只见油漆的小餐桌上,律师公文纸和记事本中间,放着一大瓶葡萄酒和一包中式食品。他们将法学院的家当推到一边,摆开食品。米奇启开酒瓶,斟满两只塑料酒杯。
  “今天的面谈棒极了。”他说。
  “跟谁?”
  “记得上次给我来信的那家孟菲斯法律顾问公司吗?”
  “记得。那时你不怎么感兴趣。”
  “但现在我对这家公司很感兴趣。在那儿全是与税法有关的工作。薪水看来挺不错。”
  “怎么个不错法?”
  他郑重其事地把炒面从盒子里盛到两个碟子里,打开装酱油的塑料袋。她等着他回答。他又打开另一个盒子,把芙蓉蛋也分成两份。他喝了口葡萄酒,咂咂嘴。
  “到底多少?”她又问一次。
  “比芝加哥多,比华尔街也多。”
  她啜了一口葡萄酒,满腹狐疑地看着他,褐色的眼睛眯缝着,闪闪发亮。她双眉低垂,前额紧蹙,等待着。
  “到底多少?”
  “头一年8万,外加奖金。第二年,8万5,外加奖金。”他审视着炒面里的芹菜,漫不经心地说。
  “8万。”她重复了一句。
  “8万,宝贝。8万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顶得上纽约的12万呢。”
  “谁稀罕去纽约来着?”她反问。
  “还有低息抵押贷款买房子。”
  抵押贷款这个词儿在这幢公寓里好久没有提到过了。其实,眼下她实在想不起来最后一次谈论要个自己的家是在什么时候了。近几个月,他们都同意先租个“窝”,等到将来那遥远的一天,他们富裕起来了,才有条件谈申请购房贷款的事。
  她把酒杯放到桌上,老老实实地说:“我没听清你的话。”
  “低息抵押贷款。那家公司贷足够的钱给我们买房子。对这帮老兄来说,让他们的普通律师过得体面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就以很低的利息贷款给我们。”
  “你是说像个家一样的房子,四周有草地,有灌木的那种?”
  “没错儿。不是曼哈顿那种高价公寓,而是有三间卧室的郊区住房,还有私人车道,有能停两辆车的车库,这样我们可以停那辆拜尔车。”
  她怔怔地愣了一两秒钟,但到底还是问了句:“拜尔车,谁的拜尔车?”
  “我们的。宝贝,我们的拜尔车。公司租一辆崭新的车子,然后把钥匙交给我们。这有点像职业球队到大学挑人时给的‘签约奖’,这一来等于每年多给了我5000美元。车的颜色自然由我们挑。我看黑色不错,你说呢?”
  “我们从此可以不再开破车,不再吃剩菜,不再穿旧衣了。”她一边轻轻摇着头,一边说。
  他叭叽叭叽嚼着一嘴的面,含笑看着她。看得出,她正在幻想呢,也许在想家具、墙纸,在想也许用不了多久还会有游泳池;还有小宝宝们,那是些深色眼睛、淡棕色头发的小家伙。
  “还有一些别的福利待遇,他们以后再和我谈。”
  “我不明白,米奇,他们干嘛这么慷慨?”
  “我也问过这个问题。他们用人很挑剔,因此乐于出大价钱。既然要招贤纳士,当然就不在乎几个钱了。据说,他们公司没一个跳槽的。再说,要把拔尖的人才吸引到孟菲斯,再花多些钱我想也值得。”
  “孟菲斯离家近些。”她说,没有正眼注视他。
  “我可没家。那只是离你父母近些。我对这有些忧虑。”
  “你离雷不也近些吗?”她照例把他谈论她父母的话岔开。
  他点点头,咬了一口蛋卷,想象着哪一天岳父母破天荒来访的情景:他们把使用多年的卡迪拉克老爷车开进他新居的车道,看见一幢法国殖民时代的建筑,车库里停着两辆崭新的小车。这时,他们会眼红得发狂,心里直嘀咕:这无家无地位的穷小子,25岁刚出校门,哪来钱买这些东西的?老两口一定会忍着心痛强作笑颜,赞叹这里一切是如何如何的好。不一会,萨瑟兰先生突然问起房子的价钱,那时他就会叫老头子少问这种事,这死老头听了非气疯不可。呆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动身回肯塔基去,对那边的亲朋好友吹嘘女儿女婿在孟菲斯过得如何如何。他们和他不能融洽相处,这使艾比心里很难过,可嘴上又不便多说。从一开始,他们待他就像待麻风病人似的。他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他们竟连女儿的婚礼都拒绝参加。
  “你去过孟菲斯吗?”他问。
  “小时候去过一回,好像是参加教堂组织的一次活动。我只记得那条河。”
  “他们请我们去那儿看看。”
  “我们!你是说也邀请我了?”
  “嗯。他们请你一定去。”
  “什么时候?”
  “过两周吧。他们星期四下午用飞机接我们去,过个周末。”
  “我已经喜欢上那家公司了。”
一部主题鲜明的法律小说
  ——代序
  李辰民
  美国作家约翰·格里森姆的《陷阱》(原名The Firm)是一部多主题的社会通俗小说。初读给人的印象似乎主要是揭露黑手党的犯罪活动。然而再从多种角度考量,这部小说的思想远不止于此。它还涉及到司法界的黑暗、金融界的腐败、律师的堕落、金钱的诱惑等等方面。而所有这些思想主题又都是在主人公米切尔·麦克迪尔与其他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
  米切尔本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穷大学生。由于成绩优异,才华出众,他在毕业前夕就已是美国三大法律顾问公司争相邀聘的对象。就在他对职业选择举棋不定之时,突然杀出一匹“黑马”——田泽西州孟菲斯的一家小小法律顾问公司(本迪尼-兰伯特暨洛克法律顾问公司)向他发出了邀请的信号。高薪、免费汽车、低价房屋、医疗保险、退休金、度假、服装费等一系列优厚待遇,强烈地吸引着他。经过实地考察,他更感到这家公司人员精干、实力雄厚、财源茂盛。金钱与物质的诱惑,加上渴求赚大钱的心理欲望,使他毅然带着年轻的妻子投入了“本迪尼”的怀抱。
  可是,米切尔到达孟菲斯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该公司的两位律师突然“遇难”身亡。他充满欢乐的心一下子变得沉重和灰暗起来。这仿佛是一个不祥之兆,又仿佛是“本迪尼”给他上的第一堂课。米切尔接受“本迪尼”教育的第二堂课,就是他的上司埃弗里向他传授赚钱的门道。用埃弗里的话来说,“律师就是要做研究工作,研究如何钻税法的空子”。埃弗里有其言也必有其行,他曾亲自指导客户偷税漏税达数百万美元。本迪尼-兰伯特暨洛克法律顾问公司便乘机收取高额“律师顾问费”,从中大捞油水。埃弗里还给米切尔讲解开账单的诀窍,教他如何干8小时,开12小时的账单,“反正倒霉的是客户”。天真单纯的米切尔认为弄虚作假不道德,是对律师职业神圣感的亵渎,而“本迪尼”的合伙人却告诫他:弄虚作假是律师必备的“第六感”。“律师不过是一张嘴,随时可以卖给出最高价码的人。不论是谁,恶棍也好,混蛋也好,只要付得出高得怕人的费用就成”。
  如果仅仅从“金钱至上”的观点来判断本迪尼-兰伯特暨洛克法律顾问公司的经营之道,这在西方世界简直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对米切尔来说,尽管他看不惯有些律师的行为,在内心也曾产生过金钱与道德的冲突,但只要拼命工作就能赚大钱,这又是完全符合他的心愿的。再说他已经从“本迪尼”那里得到许多实惠。因此,在行动上他没有理由偏离“本迪尼”的方针,更不会背叛“本迪尼”。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感到不对劲。在“赚钱”的帷幕后面似乎还隐藏着许多难解之谜:他发现进入本公司的律师中三年之内就死了五个;接着他又发现他的电话被窃听,他到街上去有人在后面跟踪。他开始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事实上他已经误入阴谋分子精心策划和设计的陷阱。由于联邦调查局的介入,米切尔终于了解到“本迪尼”骇人听闻的内幕。原来这是一家被芝加哥黑手党操纵、牟取暴利的非法法律顾问公司,只是因为没有被抓到确凿的罪证材料,所以它长期逍遥法外。这家公司每年都要将数以千万计的巨款运往国外,然后再用这些赃款开办各种合法的实业,赚取更多的钱,一切都做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公司对每个工作人员都严加防范和监视,凡是泄露公司秘密或想离开公司的,黑手党毫不留情,一律用谋杀手段把他们清除掉。很多跌入陷阱而无法自拔的律师,只好与黑手党同流合污,为公司卖命效力。大把大把的钱虽然到了手,但道德与良知却永远沦丧和泯灭了。
  误入歧途的米切尔,现在面临着道德、法律、金钱的三重选择。他要么丢弃法律与道德,在“本迪尼”的犯罪道路上越滑越远;要么投靠联邦调查局,充当联邦调查局的“内线”,摧毁黑社会的堡垒,以此来维护道德与法律的尊严。他终于选择了后者,决定与联邦调查局合作。但是他并不放弃金钱。他声言要用他提供的绝密文件的复印件换取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高额报酬。他甚至和联邦调查局讨价还价,在钱的问题上丝毫不肯让步。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美国青年形象。这是一个靠勤奋苦读和个人奋斗成长起来的美国青年。他既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和是非观念,又毫不隐讳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在他身上没有半点虚假。如果说他在对付“本迪尼”的黑手党徒时表现得过于天真和稚嫩的话,那么他在和联邦调查局的周旋中却变得异常精明、老练,甚至有点狡黠,以至于连经验丰富的特工塔兰斯在他面前也感到束手无策。尤其是当米切尔掌握了黑手党的重要罪证材料,证据在手时,他变得很主动,很强硬,而塔兰斯却显得很愚蠢,很无能。这种反差,使读者感到联邦调查局的虚弱无力和无所作为,相反,米切尔的胆大心细、从容不迫、有勇有谋,却比联邦调查局的特工高出一筹。作者在作了这些对照描写之后,又进一步揭示联邦调查局的腐败。该局高层人物中竟然出了叛徒,向黑手党提供了米切尔充当“内线”的绝密情报,致使米切尔的生命危在旦夕。要不是米切尔机智敏锐,行动迅速,早就成了黑手党的刀下之鬼。
  联邦调查局在关键时刻的出卖,给米切尔上了人生教育的第三堂课。他觉得人世间处处都有陷阱,他再也不相信联邦调查局了。他觉得现在谁也靠不住,一切全得靠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在经历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世沧桑后,变得更老练、更精细、更成熟了。他果敢地逃出“本迪尼”大本营,周密地安排了妻子艾比、兄弟雷和助手塔米的去处,又利用他所掌握的银行账号和存取密码,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本迪尼”存在开曼银行的1000万美元转到自己的名下,然后与妻子、兄弟一起对付来自黑手党和联邦调查局两方面的追捕。黑手党派出100多人布下天罗地网展开猎捕行动,联邦调查局也是大兵压境,局长坐镇指挥,虽然抓米切尔的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把米切尔当作重要的猎获物。对于米切尔来说,尽管他恼恨联邦调查局的背信弃义,但他更痛恨黑手党的惨无人道。因此他在逃脱追捕后,仍然给联邦调查局留下了“本迪尼”犯罪活动的所有罪证复印件和录像资料。由于米切尔的大智大勇和他提供的铁证如山的材料,“本迪尼”及其黑手党党魁受到公诉,公司的41名律师和工作人员也受到指控。一个黑手党盘踞的犯罪老窝被捣毁了。正义得到伸张,社会蛀虫受到惩罚。黑手党的首领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苦心孤诣策划和经营了几十年的法律顾问公司,竟然毁在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律师手里。这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然而,对于米切尔来说,他并没有尝到胜利者的喜悦。他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回。为了躲避黑手党的报复和追杀,他只得和妻子隐居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他不得不丢弃他所热爱的律师职业,在小岛上隐姓埋名,当一名不为人注目的水手。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虽然值得庆幸,但又显得异常灰暗、凄凉的景象:他们虽然活了下来,但仍然提心吊胆。明天呢?后天呢?也许会被指控,也许会死掉……从这个结尾处,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对黑手党横行美国社会的愤慨以及对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被黑社会葬送了青春所表达的惋惜之情。
  《陷阱》这部小说的艺术构思并没有超越传统惊险小说的框架,但在情节结构上仍有许多别出心裁之处。作者采用双线结构,两条并行的线索同时推进:一条是米切尔上当受骗,步步走入陷阱;另一条是“本迪尼”的黑帮们策划阴谋,诱使青年律师上钩。这两条线索通过联邦调查局的介入而扭结在一起,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作者特别用了九章的篇幅极写“本迪尼”的薪金丰厚,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对工作人员及家属细致入微的关心和照顾,似乎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这家公司真正懂得经营,懂得爱护和使用人才。及至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揭开公司底牌后,便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极大的悬念和反差。读者越来越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米切尔能否走出公司设计的圈套?米切尔会不会从“钢丝”上摔下来?他会不会遭到5名律师“遇难”的同样下场?随着米切尔、“本迪尼”、联邦调查局三角关系的相互纠葛加深,情节发展变得愈加紧张、紧凑、险象环生。然而,作者并不热衷于过分夸大惊险场面和紧张气氛,而是在紧张之中表现出节制,在紧凑之中显示出舒缓。例如小说第40章,描写黑手党追捕到米切尔所藏身的海滨旅馆附近,气氛可说是紧张极了。但就在这种紧张气氛下,作者忽然插入一段自然风光描写:轻柔的海风,宁静的海水,悠然的垂钓者,温情脉脉的情侣……这一切似乎是对紧张氛围的冲淡,又似乎预示着更大的暴风雨的来临。
  西方现代通俗小说,一般都比较注重情节的惊险、曲折,对人物的描写也特别注重外部动作而忽略心理活动。但《陷阱》的作者在塑造米切尔形象时,却非常重视人物的内心刻画。比如小说第5章写米切尔坐在公司的豪华轿车里观看着街上的行人、车流,想到自己十年之内就能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他禁不住笑了,仿佛感到昔日寒酸的大学生活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哈佛大学也好像是在万里之外的遥远地方。这些描写十分形象而细腻地刻画出米切尔憧憬美好未来、踌躇满志的一种特有的心态。又如小说第12章写米切尔中计在开曼海滩受到陪酒女郎诱惑时,内心发出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他说:“逃吧!”另一种声音对他说:“别紧张,没什么要紧,不过玩玩儿。”这两种声音实际上就是他在特定环境里的内心冲突的写照。心理描写的加强,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实在、更具体、更具有艺术思维价值,也使小说的叙述进入更深的心理层次。
  当然,《陷阱》作为作者的第二部著作,在构思上也还有某些不够成熟之处。例如:过早地暴露黑手党的各种阴谋活动,使小说失去悬念的魅力;写米切尔的机智勇敢有余,写他的稚嫩粗疏不足;米切尔夫妇和助手盗窃公司的绝密档案过程中显得过于顺利、圆满,缺少惊险感,似乎把那一群老谋深算、残酷无情的黑手党徒们写得过于无能和简单了。尽管如此,《陷阱》在当今风靡西方文坛的惊险小说中仍不失为一部佳作。
首页>> 文学论坛>> 推理侦探>> 约翰·格里森姆 John Grisham   美国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1955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