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作者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所作小說八篇。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為巴金所編的《文學叢刊》之一。〗
這一本很小的集子,從開手寫起到編成,經過的日子卻可以算得很長久了:足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補天》——原先題作《不周山》——還是一九二二年的鼕天寫成的。那時的意見,是想從古代和現代都采取題材,來做短篇小說,《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動手試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認真的,雖然也不過取了弗羅特說〔1〕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的緣起。不記得怎麽一來,中途停了筆,去看日報了,不幸正看見了誰——現在忘記了名字——的對於汪靜之君的《蕙的風》的批評,他說要含淚哀求,請青年不要再寫這樣的文字。〔2〕
這可憐的陰險使我感到滑稽,當再寫小說時,就無論如何,止不住有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媧的兩腿之間出現了。這就是從認真陷入了油滑的開端。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我對於自己很不滿。
我决計不再寫這樣的小說,當編印《吶喊》時,便將它附在捲末,算是一個開始,也就是一個收場。
這時我們的批評傢成仿吾〔3〕先生正在創造社門口的“靈魂的冒險”的旗子底下掄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幾斧砍殺了《吶喊》,衹推《不周山》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說罷,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輕視了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對於歷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至於衹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傢有病自傢知”罷:《不周山》的後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稱為佳作。倘使讀者相信了這冒險傢的話,一定自誤,而我也成了誤人,於是當《吶喊》印行第二版時〔4〕,即將這一篇刪除;嚮這位“魂靈”回敬了當頭一棒——我的集子裏,衹剩着“庸俗”在跋扈了。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5〕裏,對着大海,翻着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裏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6〕,卻不絶的來信,催促雜志的文章。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於是回憶在心裏出土了,寫了十篇《朝華夕拾》;並且仍舊拾取古代的傳說之類,預備足成八則《故事新編》。但剛寫了《奔月》和《鑄劍》——發表的那時題為《眉間尺》,——我便奔嚮廣州,這事就又完全擱起了。後來雖然偶爾得到一點題材,作一段速寫,卻一嚮不加整理。
現在纔總算編成了一本書。其中也還是速寫居多,不足稱為“文學概論”之所謂小說。敘事有時也有一點舊書上的根據,有時卻不過信口開河。而且因為自己的對於古人,不及對於今人的誠敬,所以仍不免時有油滑之處。過了十三年,依然並無長進,看起來真也是“無非《不周山》之流”;不過並沒有將古人寫得更死,卻也許暫時還有存在的餘地的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魯迅。
〔1〕弗羅特說弗羅特,參看本捲第241頁註〔14〕。這裏所說的“弗羅特說”,即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作者對這種學說,雖曾一度註意過,受過它的若幹影響,但後來是采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的;在一九三三年所作《聽說夢》(收入《南腔北調集》)中,他曾批評過這種學說。
〔2〕指鬍夢華對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的批評。《蕙的風》於一九二二年八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後,南京東南大學學生鬍夢華在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發表一篇《讀了〈蕙的風〉以後》,攻擊其中某些愛情詩是“墮落輕薄”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魯迅曾對鬍文進行過批評。參看《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傢》。
〔3〕成仿吾湖南新化人,“五四”時期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文學評論傢。約在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後,他開始傾嚮。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間曾同郭沫若等發起文動;後進入根據地,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徵,長期從事教育工作。魯迅的《吶喊》出版後不久,成仿吾曾在《創造季刊》第二捲第二期(一九二四年二月)發表《〈吶喊〉的評論》一文,從他當時的文學見解出發,認為《吶喊》中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都是“淺薄”“庸俗”的“自然主義”作品,衹有《不周山》一篇,“雖然也還有不能令人滿足的地方”,卻是表示作者“要進而入純文藝的宮庭”的“傑作”。成仿吾在這篇評論裏,曾引用法國作傢法朗士在《文學生活》一書中所說文學批評是“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這句話說:“假使批評是靈魂的冒險啊,這吶喊的雄聲,不是值得使靈魂去試一冒險?”
〔4〕《吶喊》印行第二版一九三○年一月《吶喊》第十三次印刷時,作者將《不周山》篇抽出,因為篇目與過去印行者不同,成為一種新的版本,所以這裏稱為“第二版”。
〔5〕廈門的石屋指作者在廈門大學任教時居住的“集美樓”。
〔6〕未名社文學團體,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魯迅、韋素園、曹靖華、李霽野、臺靜農、韋叢蕪等。一九三一年解散。該社註重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和蘇聯文學,並編印《未名》半月刊和《未名叢刊》、《未名新集》等。
這一本很小的集子,從開手寫起到編成,經過的日子卻可以算得很長久了:足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補天》——原先題作《不周山》——還是一九二二年的鼕天寫成的。那時的意見,是想從古代和現代都采取題材,來做短篇小說,《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動手試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認真的,雖然也不過取了弗羅特說〔1〕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的緣起。不記得怎麽一來,中途停了筆,去看日報了,不幸正看見了誰——現在忘記了名字——的對於汪靜之君的《蕙的風》的批評,他說要含淚哀求,請青年不要再寫這樣的文字。〔2〕
這可憐的陰險使我感到滑稽,當再寫小說時,就無論如何,止不住有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媧的兩腿之間出現了。這就是從認真陷入了油滑的開端。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我對於自己很不滿。
我决計不再寫這樣的小說,當編印《吶喊》時,便將它附在捲末,算是一個開始,也就是一個收場。
這時我們的批評傢成仿吾〔3〕先生正在創造社門口的“靈魂的冒險”的旗子底下掄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幾斧砍殺了《吶喊》,衹推《不周山》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說罷,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輕視了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對於歷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至於衹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傢有病自傢知”罷:《不周山》的後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稱為佳作。倘使讀者相信了這冒險傢的話,一定自誤,而我也成了誤人,於是當《吶喊》印行第二版時〔4〕,即將這一篇刪除;嚮這位“魂靈”回敬了當頭一棒——我的集子裏,衹剩着“庸俗”在跋扈了。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5〕裏,對着大海,翻着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裏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6〕,卻不絶的來信,催促雜志的文章。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於是回憶在心裏出土了,寫了十篇《朝華夕拾》;並且仍舊拾取古代的傳說之類,預備足成八則《故事新編》。但剛寫了《奔月》和《鑄劍》——發表的那時題為《眉間尺》,——我便奔嚮廣州,這事就又完全擱起了。後來雖然偶爾得到一點題材,作一段速寫,卻一嚮不加整理。
現在纔總算編成了一本書。其中也還是速寫居多,不足稱為“文學概論”之所謂小說。敘事有時也有一點舊書上的根據,有時卻不過信口開河。而且因為自己的對於古人,不及對於今人的誠敬,所以仍不免時有油滑之處。過了十三年,依然並無長進,看起來真也是“無非《不周山》之流”;不過並沒有將古人寫得更死,卻也許暫時還有存在的餘地的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魯迅。
〔1〕弗羅特說弗羅特,參看本捲第241頁註〔14〕。這裏所說的“弗羅特說”,即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作者對這種學說,雖曾一度註意過,受過它的若幹影響,但後來是采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的;在一九三三年所作《聽說夢》(收入《南腔北調集》)中,他曾批評過這種學說。
〔2〕指鬍夢華對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的批評。《蕙的風》於一九二二年八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後,南京東南大學學生鬍夢華在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發表一篇《讀了〈蕙的風〉以後》,攻擊其中某些愛情詩是“墮落輕薄”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魯迅曾對鬍文進行過批評。參看《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傢》。
〔3〕成仿吾湖南新化人,“五四”時期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文學評論傢。約在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後,他開始傾嚮。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間曾同郭沫若等發起文動;後進入根據地,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徵,長期從事教育工作。魯迅的《吶喊》出版後不久,成仿吾曾在《創造季刊》第二捲第二期(一九二四年二月)發表《〈吶喊〉的評論》一文,從他當時的文學見解出發,認為《吶喊》中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都是“淺薄”“庸俗”的“自然主義”作品,衹有《不周山》一篇,“雖然也還有不能令人滿足的地方”,卻是表示作者“要進而入純文藝的宮庭”的“傑作”。成仿吾在這篇評論裏,曾引用法國作傢法朗士在《文學生活》一書中所說文學批評是“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這句話說:“假使批評是靈魂的冒險啊,這吶喊的雄聲,不是值得使靈魂去試一冒險?”
〔4〕《吶喊》印行第二版一九三○年一月《吶喊》第十三次印刷時,作者將《不周山》篇抽出,因為篇目與過去印行者不同,成為一種新的版本,所以這裏稱為“第二版”。
〔5〕廈門的石屋指作者在廈門大學任教時居住的“集美樓”。
〔6〕未名社文學團體,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魯迅、韋素園、曹靖華、李霽野、臺靜農、韋叢蕪等。一九三一年解散。該社註重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和蘇聯文學,並編印《未名》半月刊和《未名叢刊》、《未名新集》等。
這時候是“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舜爺〔2〕〔3〕的百姓,倒並不都擠在露出水面的山頂上,有的捆在樹頂,有的坐着木排,有些木排上還搭有小小的板棚,從岸上看起來,很富於詩趣。
遠地裏的消息,是從木排上傳過來的。大傢終於知道鯀大人因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麽效驗也沒有,上頭竜心震怒,把他充軍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兒子文命少爺,〔4〕乳名叫作阿禹。〔5〕
災荒得久了,大學早已解散,連幼稚園也沒有地方開,所以百姓們都有些混混沌沌。衹在文化山上〔6〕,還聚集着許多學者,他們的食糧,是都從奇肱國〔7〕用飛車運來的,因此不怕缺乏,因此也能夠研究學問。然而他們裏面,大抵是反對禹的,或者簡直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這個禹。
每月一次,照例的半空中要簌簌的發響,愈響愈厲害,飛車看得清楚了,車上插一張旗,畫着一個黃圓圈在發毫光。離地五尺,就挂下幾衹籃子來,別人可不知道裏面裝的是什麽,衹聽得上下在講話:
“古貌林!”〔8〕
“古魯幾哩……”
“O.K!”〔10〕
飛車嚮奇肱國疾飛而去,天空中不再留下微聲,學者們也靜悄悄,這是大傢在吃飯。獨有山周圍的水波,撞着石頭,不住的澎湃的在發響。午覺醒來,精神百倍,於是學說也就壓倒了濤聲了。
“禹來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鯀的兒子的話,”一個拿拄杖的學者說。“我曾經搜集了許多王公大臣和豪富人傢的傢譜,很下過一番研究工夫,得到一個結論:闊人的子孫都是闊人,壞人的子孫都是壞人——這就叫作‘遺傳’。所以,鯀不成功,他的兒子禹一定也不會成功,因為愚人是生不出聰明人來的!”
“O.K!”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說。
“不過您要想想咱們的太上皇〔11〕,”別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道。
“他先前雖然有些‘頑’,現在可是改好了。倘是愚人,就永遠不會改好……”
“O.K!”
“這這些些都是費話,”又一個學者吃吃的說,立刻把鼻尖脹得通紅。“你們是受了謠言的騙的。其實並沒有所謂禹,‘禹’是一條蟲,蟲蟲會治水的嗎?我看鯀也沒有的,‘鯀’是一條魚,魚魚會治水水水的嗎?”他說到這裏,把兩腳一蹬,顯得非常用勁。
“不過鯀卻的確是有的,七年以前,我還親眼看見他到昆侖山腳下去賞梅花的。”
“那麽,他的名字弄錯了,他大概不叫‘鯀’,他的名字應該叫‘人’!至於禹,那可一定是一條蟲,我有許多證據,可以證明他的烏有,叫大傢來公評……”
於是他勇猛的站了起來,摸出削刀,颳去了五株大松樹皮,用吃剩的面包末屑和水研成漿,調了炭粉,在樹身上用很小的蝌蚪文寫上抹殺阿禹的考據,足足化掉了三九廿七天工夫。但是凡有要看的人,得拿出十片嫩榆葉,如果住在木排上,就改給一貝殼鮮水苔。
橫竪到處都是水,獵也不能打,地也不能種,衹要還活着,所有的是閑工夫,來看的人倒也很不少。松樹下挨擠了三天,到處都發出嘆息的聲音,有的是佩服,有的是皮勞。但到第四天的正午,一個鄉下人終於說話了,這時那學者正在吃炒面。
“人裏面,是有叫作阿禹的,”鄉下人說。“況且‘禹’也不是蟲,這是我們鄉下人的簡筆字,老爺們都寫作‘禺’,〔12〕是大猴子……”
“人有叫作大大猴子的嗎?……”學者跳起來了,連忙咽下沒有嚼爛的一口面,鼻子紅到發紫,吆喝道。
“有的呀,連叫阿狗阿貓的也有。”
“鳥頭先生,您不要和他去辯論了,”拿拄杖的學者放下面包,攔在中間,說。“鄉下人都是愚人。拿你的傢譜來,”他又轉嚮鄉下人,大聲道,“我一定會發見你的上代都是愚人……”
“我就從來沒有過傢譜……”
“呸,使我的研究不能精密,就是你們這些東西可惡!”
“不過這這也用不着傢譜,我的學說是不會錯的。”鳥頭先生更加憤憤的說。“先前,許多學者都寫信來贊成我的學說,那些信我都帶在這裏……”
“不不,那可應該查傢譜……”
“但是我竟沒有傢譜,”那“愚人”說。“現在又是這麽的人荒馬亂,交通不方便,要等您的朋友們來信贊成,當作證據,真也比蠃螄殼裏做道場還難。證據就在眼前:您叫鳥頭先生,莫非真的是一個鳥兒的頭,並不是人嗎?”
“哼!”鳥頭先生氣忿到連耳輪都發紫了。“你竟這樣的侮辱我!說我不是人!我要和你到臯陶〔13〕大人那裏去法律解决!如果我真的不是人,我情願大辟——就是殺頭呀,你懂了沒有?要不然,你是應該反坐的。你等着罷,不要動,等我吃完了炒面。”
“先生,”鄉下人麻木而平靜的回答道,“您是學者,總該知道現在已是午後,別人也要肚子餓的。可恨的是愚人的肚子卻和聰明人的一樣:也要餓。真是對不起得很,我要撈青苔去了,等您上了呈子之後,我再來投案罷。”於是他跳上木排,拿起網兜,撈着水草,泛泛的遠開去了。看客也漸漸的走散,鳥頭先生就紅着耳輪和鼻尖從新吃炒面,拿拄杖的學者在搖頭。
然而“禹”究竟是一條蟲,還是一個人呢,卻仍然是一個大疑問。
遠地裏的消息,是從木排上傳過來的。大傢終於知道鯀大人因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麽效驗也沒有,上頭竜心震怒,把他充軍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兒子文命少爺,〔4〕乳名叫作阿禹。〔5〕
災荒得久了,大學早已解散,連幼稚園也沒有地方開,所以百姓們都有些混混沌沌。衹在文化山上〔6〕,還聚集着許多學者,他們的食糧,是都從奇肱國〔7〕用飛車運來的,因此不怕缺乏,因此也能夠研究學問。然而他們裏面,大抵是反對禹的,或者簡直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這個禹。
每月一次,照例的半空中要簌簌的發響,愈響愈厲害,飛車看得清楚了,車上插一張旗,畫着一個黃圓圈在發毫光。離地五尺,就挂下幾衹籃子來,別人可不知道裏面裝的是什麽,衹聽得上下在講話:
“古貌林!”〔8〕
“古魯幾哩……”
“O.K!”〔10〕
飛車嚮奇肱國疾飛而去,天空中不再留下微聲,學者們也靜悄悄,這是大傢在吃飯。獨有山周圍的水波,撞着石頭,不住的澎湃的在發響。午覺醒來,精神百倍,於是學說也就壓倒了濤聲了。
“禹來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鯀的兒子的話,”一個拿拄杖的學者說。“我曾經搜集了許多王公大臣和豪富人傢的傢譜,很下過一番研究工夫,得到一個結論:闊人的子孫都是闊人,壞人的子孫都是壞人——這就叫作‘遺傳’。所以,鯀不成功,他的兒子禹一定也不會成功,因為愚人是生不出聰明人來的!”
“O.K!”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說。
“不過您要想想咱們的太上皇〔11〕,”別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道。
“他先前雖然有些‘頑’,現在可是改好了。倘是愚人,就永遠不會改好……”
“O.K!”
“這這些些都是費話,”又一個學者吃吃的說,立刻把鼻尖脹得通紅。“你們是受了謠言的騙的。其實並沒有所謂禹,‘禹’是一條蟲,蟲蟲會治水的嗎?我看鯀也沒有的,‘鯀’是一條魚,魚魚會治水水水的嗎?”他說到這裏,把兩腳一蹬,顯得非常用勁。
“不過鯀卻的確是有的,七年以前,我還親眼看見他到昆侖山腳下去賞梅花的。”
“那麽,他的名字弄錯了,他大概不叫‘鯀’,他的名字應該叫‘人’!至於禹,那可一定是一條蟲,我有許多證據,可以證明他的烏有,叫大傢來公評……”
於是他勇猛的站了起來,摸出削刀,颳去了五株大松樹皮,用吃剩的面包末屑和水研成漿,調了炭粉,在樹身上用很小的蝌蚪文寫上抹殺阿禹的考據,足足化掉了三九廿七天工夫。但是凡有要看的人,得拿出十片嫩榆葉,如果住在木排上,就改給一貝殼鮮水苔。
橫竪到處都是水,獵也不能打,地也不能種,衹要還活着,所有的是閑工夫,來看的人倒也很不少。松樹下挨擠了三天,到處都發出嘆息的聲音,有的是佩服,有的是皮勞。但到第四天的正午,一個鄉下人終於說話了,這時那學者正在吃炒面。
“人裏面,是有叫作阿禹的,”鄉下人說。“況且‘禹’也不是蟲,這是我們鄉下人的簡筆字,老爺們都寫作‘禺’,〔12〕是大猴子……”
“人有叫作大大猴子的嗎?……”學者跳起來了,連忙咽下沒有嚼爛的一口面,鼻子紅到發紫,吆喝道。
“有的呀,連叫阿狗阿貓的也有。”
“鳥頭先生,您不要和他去辯論了,”拿拄杖的學者放下面包,攔在中間,說。“鄉下人都是愚人。拿你的傢譜來,”他又轉嚮鄉下人,大聲道,“我一定會發見你的上代都是愚人……”
“我就從來沒有過傢譜……”
“呸,使我的研究不能精密,就是你們這些東西可惡!”
“不過這這也用不着傢譜,我的學說是不會錯的。”鳥頭先生更加憤憤的說。“先前,許多學者都寫信來贊成我的學說,那些信我都帶在這裏……”
“不不,那可應該查傢譜……”
“但是我竟沒有傢譜,”那“愚人”說。“現在又是這麽的人荒馬亂,交通不方便,要等您的朋友們來信贊成,當作證據,真也比蠃螄殼裏做道場還難。證據就在眼前:您叫鳥頭先生,莫非真的是一個鳥兒的頭,並不是人嗎?”
“哼!”鳥頭先生氣忿到連耳輪都發紫了。“你竟這樣的侮辱我!說我不是人!我要和你到臯陶〔13〕大人那裏去法律解决!如果我真的不是人,我情願大辟——就是殺頭呀,你懂了沒有?要不然,你是應該反坐的。你等着罷,不要動,等我吃完了炒面。”
“先生,”鄉下人麻木而平靜的回答道,“您是學者,總該知道現在已是午後,別人也要肚子餓的。可恨的是愚人的肚子卻和聰明人的一樣:也要餓。真是對不起得很,我要撈青苔去了,等您上了呈子之後,我再來投案罷。”於是他跳上木排,拿起網兜,撈着水草,泛泛的遠開去了。看客也漸漸的走散,鳥頭先生就紅着耳輪和鼻尖從新吃炒面,拿拄杖的學者在搖頭。
然而“禹”究竟是一條蟲,還是一個人呢,卻仍然是一個大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