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賞兩千鎊捉拿原印度兵的一位頭目,當杜·龐特大頭人,死活不論。我們已得知他目前正在孟買一帶。他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是……。”
這就是在一八六七年三月六日晚,奧蘭加巴德城的居民可以看到的告示。
在杜德馬河邊那破爛不堪的平房墻上新近張貼的告示裏,最後那個人名卻不翼而飛——那是一個永遠為人憎惡,同時又悄然為人景仰的名字。原因在於一位僧丐把印在告示一角的那個大寫人名撕了個粉碎,而在這荒僻的河岸,又無人覺察。和印度總督的大名署在一起的孟買總督的名字也連帶着被撕掉了。
這位僧丐的動機何在呢?難道他認為撕破告示就能使一八五七年的免於公訴,而且他本人不會被緝拿歸案嗎?難道他竟然相信一個聲名如此顯赫的可怕人物可因這被撕碎的紙片而銷聲匿跡嗎?
他簡直瘋了。
事實上,在奧蘭加巴德城,所有的房屋、宮殿、清真寺和旅館的墻上一律貼着那張告示。這還不算,一個宣讀告示的差役高喊着總督的逮捕令在大街小巷裏竄來竄去。連省裏最小的鎮上的居民也已得知交出當杜·龐特的人頭,就可獲得一筆賞金。那被撕掉的名字仍將在十二點前傳遍整個地區。如果消息確鑿,這位大頭人目前確實躲藏在印度半島上的這個地區,那麽毫無疑問,他很快就會被那些貪戀賞金的人交到總督府。
而那位僧丐又出於何種因由要去撕一張已被成百上千發印過好幾回的告示呢?
大概是出於一種氣憤,——或者是出於某種輕衊。不管怎樣,他聳了聳肩就消失在人口最稠密,居住條件也最惡劣的一個街區。
在印度半島上,夾在西迦特和孟加拉灣迦特之間的寬闊部分是德剋坎。一般來說它是指以恆河為界的印度南部地區。德剋坎的梵文意思是南方,它包括孟買和馬德拉兩個地區的一些省份。奧蘭加巴德是其中主要的一個,它和德剋坎的首府在同一個城市。
十六世紀時,聲名顯赫的蒙古國皇帝奧朗·澤布曾把他的宮廷搬到這座城市,它就是印度半島早期歷史上聞名的柯爾剋伊。當時它擁有十萬居民,而今衹剩下五萬,他們受製於為尼紮姆·德·埃德拉巴德效勞的英國人。然而,它卻是半島上最為安全的城市之一。迄今為止還從未出現過可怕的霍亂,而且連在印度極為猖獗的流行性熱病也從未光顧過這座城市。
在奧蘭加巴德,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昔日的輝煌遺跡。矗立在杜德馬河右岸的大蒙古宮,奧朗·澤布之父沙·紮罕的寵妃陵墓,那是一座仿泰姬陵而建造的清真寺,弧綫優美的圓屋頂襯托着周圍的四座尖塔,還有其它的一些宏偉建築,那藝術的構思,華麗的裝飾無不顯耀着印度半島的徵服者們聞名一世的威武強盛。在印度半島,卡布爾和阿桑姆一度曾把這個王國推嚮極度的繁榮。
雖然從這個時期起,奧蘭加巴德的人口就大量減少,但據說在這個人口組成極其復雜的地方,隱姓埋名仍是易事。那位僧丐,真假與否,一旦混入人群,不論怎樣也不會從中被辨認出來。與他相似的人在印度不計其數。這些人與下層僧侶成立了一個僧丐行會,步行或騎馬行乞,如若嫌施捨不夠多,他們還會厚着臉皮管人再要,但他們也並非瞧不起那些規規矩矩呆在寺廟裏的和尚。在下層印度人中深受信賴。
文中的這位僧丐身高超過了五尺九英寸。如說他的年齡不止四十,至多也不過四十一二。他那張臉,尤其是那雙警覺的黑眼睛裏放出的光芒使他看上去像個英俊的印度王公貴族。但臉部的清秀輪廓不幸地被天花留下來的坑坑窪窪掩蓋了。這個成年男子身體靈活而壯實。他的特別之處在於左手少了一根手指。頭髮被染成紅色,衣不蔽體,赤着雙腳,纏着頭巾,身上勉勉強強地裹着一件破爛的毛織條紋襯衣,束在腰帶裏。胸脯上露出色彩醒目的標記,那是印度神話中恪守舊規者和叛逆者的象徵,即維希努的第四個象徵物,一隻獅頭和三衹眼睛以及代表兇神西瓦的三齒叉。
奧蘭加巴德城的大街小巷都陷入了一種真實但又合乎情理的不安之中,尤其是那些雜居着各國人的下層街區。在那些地方,人們紛紛走出他們居住的破房子,擁擠在街頭巷尾。無論男女老少,歐洲人還是土著居民,國傢或地方軍隊的士兵,形形色色的乞丐,還是近郊的農民都在相互攀談、議論、指手畫腳地評點着那張告示,掐算着能有幾分得到那筆政府賞金的希望。即使是站在頭奬金額同樣為兩千鎊的遊戲大轉輪前,他們也不會有如此這般的興奮。但要想得到這筆賞金卻又談何容易:它可是當杜·龐特的腦袋!確實地說,不僅要有相當的運氣才能碰上這位大頭人,同時還須足夠的勇猛才能逮住他。
那僧丐——顯然是所有人中唯一能面對賞金而保持冷靜的人——在人群中穿梭而行,不時停下腳步,聽聽旁人的言談,儼然一個想從中謀私利的人。雖然他從未介入任何人的談話,而且一直保持緘默,但卻始終仔細地看着、聽着。
“找到大頭人就能得兩千鎊!”一個人舉起一雙貪婪的手喊道。
“不是找到他,而是逮住他,這可不是一碼事!”另一個人說。
“本來嘛,他可不是個束手就擒的人。”
“但最近不是聽說他在尼泊爾的叢林中得熱病死了嗎?”
“純粹是瞎說!詭計多端的當杜·龐特想裝死來逃命!”
“甚至有人說他已被埋在尼泊爾邊境上的營地了。”
“葬禮是假的,用來騙人的!”
聽完最後這句話,那僧丐連眉也沒皺一下,神態依然自若。但當他聽到一個印度人——顯然是那群人中最為興奮的一個——說出如下細節時,不禁也眉頭緊蹙。如此詳盡的細節不能有假:
“真實情況是在一八五九年,這位大頭人就夥同他的兄弟巴勞·洛和貢達的前任王公德比·布剋斯·辛格逃到尼泊爾境內一座山下的營地。三人被英軍逼得走投無路,决定越過印中邊界。在此之前,大頭人和他的兩個同夥又為自己操辦了葬禮,好讓大傢都認為他們已經死了,但真正被埋掉的衹是他們在舉辦葬禮時自己割下來的一根左手指。”
“你從哪兒知道這些的?”一個聽者問這位頗為自信的印度人。
“我當時就在葬禮現場。當杜手下的士兵曾把我抓進牢裏,六個月後我纔逃出來。”
當印度人侃侃而談時,僧丐一直目不轉睛地盯着他,兩眼閃光。那支缺根手指的手被小心翼翼地藏在胸前的毛織破衣裏。他一言不發地聽着,發抖的嘴唇間露出一副銳利的牙齒。
“那麽,你認識大頭人啦?”有人問當杜以前的這位囚犯。
“當然。”印度人回答。
“如果面對面碰到他,你能立即認出他來嗎?”
“那就跟認出我自己一樣容易。”
“這樣的話,你可就有希望得那兩千鎊的賞金啦!”一個人說道,毫不掩飾一臉的豔羨。
“或許吧……,”印度人回答說,“但這位大頭人會真的已經跑到孟買來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嗎?在我看來這不太可能。”
“他來這要幹什麽呢?”
“大概是再發起一場。”說話的人如果不是在英軍裏服役的印度兵,至少也是經歷過戰場的人。
“既然政府已將大頭人的行蹤被揭發一事公之於衆,那麽可想而知政府在這方面消息靈通得很!”這位插話者屬於那種絶對相信政府辦事能力的人。
“好吧!”印度人又開了口,“願主保佑我能碰見當杜·龐特,那我可就發財啦!”
僧丐往後退了幾步,目光卻一直落在大頭人以前的這位囚犯身上。
天已經黑了下來,而奧蘭加巴德城裏街頭巷尾的興奮勁卻有增無減。關於大頭人的各種傳聞越來越多了。有人說他曾在這座城市露過面;有人卻說他離這裏很遠;還有人拍着胸脯確信無疑地說從省北邊來的一個信使已將當杜被捕的消息報告給了政府。晚上九點時,消息最靈通的人都揚言大頭人已經被抓進了城裏的監獄,和在那過了三十多年鐵窗生涯的幾個薩格人關在一起,第二天一早無須履行任何手續就立刻被絞死。曾和他一起搞過的大名鼎鼎的唐提阿·托皮,就是這樣死在了西普利廣場,但到十點的時候,說法卻又全變了樣。衆人一致認為被囚的大頭人很快就越獄遠逃了,這消息給那些一心想着兩千鎊賞金的人無疑帶來幾綫希望。
事實上,以上所述全是道聽途說,無中生有。消息最靈通的人並不比那些不太靈通的或根本就一無所知的人知道得更多。大頭人的腦袋始終是有錢可賺的東西。
衹不過那個認識當杜的印度人得到賞金的可能性更大。能有機會遇上這位兇殘無比的大起義頭子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尤其是在孟買地區。再往北,更靠近半島中心的一些地區,在辛蒂阿、布德爾德和烏德一帶,在阿格拉、德裏、坎普爾和勒剋瑙這些城市,這位曾頒布過血腥命令,犯下過纍纍罪行的大頭人早已激起民憤。那裏的人一旦抓住他肯定會將他交給英國人處置。死者的親屬、丈夫、妻子、兄弟和孩子至今仍哀悼着他們被成百殺戮的親人。十年的時間也沒能磨滅他們深埋於心的那份刻骨之恨。所以當杜·龐特决不會粗心大意地跑到這些令他早已聲名狼籍的地方來。假若如傳聞所言,他已穿過印中邊境,或由某種原因,諸如發動起義之類,他已經離開了深山裏的營地,那雖是個極其隱蔽的地方,但英印警方還是發現了它,那麽唯一可能的是他來到了德剋坎,衹有這裏纔是他的安身之處。
而且總督已經聽到了大頭人在奧蘭加巴德露面的風聲,這纔懸賞緝拿他。
不管怎樣,應該註意到在奧蘭加巴德,上流社會的法官、官吏、政府的職員們對總督掌握在手的消息頗為質疑。有多少次傳聞根本抓不着的當杜·龐特已經被發現甚至被逮住?又有多少風言風語使這位大頭人簡直成了一個傳奇般的人物。他懂分身術,能使最精明能幹的警探束手無策,但平民百姓卻深信不疑。
在那些最為堅信不疑的人當中,自然有大頭人曾關押過的那個印度囚犯。這個對賞金想入非非,而且又要藉機一泄私憤的窮鬼,一心衹想着趕緊行動起來。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他的盤算十分簡單:第二天就自告奮勇為總督效勞;在弄清楚有關當杜·龐特的來竜去脈,即那張告示背後的細枝末節之後,就衹身前往他被人發現的地方去碰碰運氣。
晚上近十點時,聽了那麽多自相矛盾的傳聞之後,印度人覺得腦子裏一片混亂,但同時又更為堅信了自己的打算。最後,他决定先回傢睡會兒覺。他唯一的住處就是停靠在杜德馬河岸的一隻小船,於是他眯縫着雙眼,恍恍惚惚地朝船的方向走去。
他絲毫沒有料到那個僧丐一直跟在後面,為了不引起覺察,僧丐始終走在陰暗處。
在奧蘭加巴德城這個人口稠密的街區邊緣,此刻的街道冷清了許多。這裏主要的道路通嚮一片空地,空地外便是杜德馬河,一派荒涼的景象。衹有那些趕時間的人還會行色匆匆地經過這裏到熱鬧的街區去。印度人終於聽出了腳步聲,但是他沒發現自己在河邊孑然一人。
僧丐一直緊隨其後,而且始終將自己隱藏在暗處,或躲在樹蔭下或貼着四處的斷壁殘垣走。
但這份小心謹慎並非是多餘無用的。此時,一輪剛剛升起的月亮,正靜發着淡泊的光芒。那印度人早該發覺自已被人緊緊跟蹤。至於要聽到僧丐的腳步聲,那倒是不可能的事。他光着兩腳,與其說是在走路,倒不如說是在滑行,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了杜德馬河岸。
五分鐘悄然已過,那位印度人——幾乎是機械地——一步步走嚮那艘可憐兮兮的小船,他慣於過夜的地方。他的行蹤不能有第二種解釋。他就像一個每晚都必從這片荒地經過的人,此刻完全沉浸在第二天就要去實現的宏偉藍圖中。對大頭人的復仇之心,——誰讓他對囚犯又兇又殘,——加上對那筆賞金的強烈欲望使他變得耳聾眼花。
他絲毫沒意識到自己的冒失之言所遭來的橫禍。
他絲毫沒註意到那僧丐慢慢地離自己越來越近。
突然,僧丐一躍而起,惡虎般撲嚮他,手裏一道閃光。那是從一把馬來亞匕首的刀刃上反射出來的月光。
印度人的胸部被刀刺中,重重地倒在地上。
但儘管這一刀刺得又準又穩,可憐的印度人並沒立即死去,嘴裏含含糊糊地說着什麽,而且大口吐着鮮血。
兇手俯身抓起被殺的人,把自己的臉正對着月光說:
“你認得我嗎?”
“是他!”印度人艱難地哽咽着。
還沒來得及最後說出僧丐那聽了讓人害怕的名字,就被掐斷了氣。
不一會兒,印度人的死屍就在杜德馬河裏消失得無影無蹤。
僧丐等水花聲平靜下來之後,纔轉身離開。他重新穿過荒地和已經空無一人的街區,然後快步朝一個城門走去。
但當他趕到那裏時,城門剛關。幾個皇傢軍隊的士兵在門邊值班站崗。正如他所料,僧丐插翅難逃奧蘭加巴德城。
“我必須出城門,而且就在今晚……否則就再也出不去了!”他自言自語道。
他按原路折回,沿着墻內環形巡查道走了兩百餘步,又登上貼墻的斜坡,攀到最高處。城墻頂距挖築在內外墻之間的護城河有五十餘尺高。而且筆直的墻身上沒有任何凹凸不平的地方可作支撐點。看來,一個人想在上面爬行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抓着一根繩子大概還可以從上往下落,但是僧丐那條不過幾尺長的腰帶衹能幫他從貼墻的斜坡上滑到地面。
僧丐停下腳步,四周望望,想着出城的辦法。
奧蘭加巴德城四周的大樹那青翠的樹冠像蓋在城墻上的圓頂,垂下來的枝條既長又柔韌結實,抓着它或許可以穩穩當當地落到護城河裏。
一想到這點,僧丐不再猶豫了。他鑽進一個樹冠,很快就爬到墻外,把自己纏在一根長長的枝條上,樹枝在重負之下慢慢地往下彎。
當彎彎的枝條觸到墻上的折邊時,僧丐放慢下滑的速度,仿佛他手裏抓着的是一根打結的繩索,而不是樹枝。就這樣,他落到城墻的一半高度,離地面還有三十餘尺,如何逃生仍然是個問題。
懸在半空的僧丐,搖來晃去,腳在墻壁上不停地找着擱腳的凹口,他已精疲力盡。
突然,幾道強光劃破黑暗。接着又聽見幾聲巨響。原來僧丐被守城的士兵發現了。他們朝他開了槍,雖沒有打中他本人,但有一顆子彈卻打在了樹枝上距離他的頭衹有兩寸的地方。
不久,樹枝便咔嚓一斷,而僧丐也自然落到護城河裏……換了別人,一定會喪命於此,而他卻安然無恙。
冒着又一次的槍林彈雨,他爬出護城河,又登上外墻的斜坡,很快就消失在茫茫夜色裏。
對僧丐來說,簡單得如同一場遊戲。
逃出很長一段距離之後,他沿着奧蘭加巴德城外的英軍駐地走了一會兒。
又逃出兩百餘步後,他停下來,回過頭,舉起殘廢的手指嚮那座城市,狠狠地說:“讓當杜·龐特的那幫走狗們倒黴運吧!英國人,那納·薩伊布跟你們的血海深仇絶不會就此了結!”
一八五七年的曾使一些人的名字沾滿了血腥味,而那納·薩伊布則是其中最可怕的一個。總督把他看作是對印度徵服者們的最高挑戰,十年後,再次將他的名字公之於衆。
這就是在一八六七年三月六日晚,奧蘭加巴德城的居民可以看到的告示。
在杜德馬河邊那破爛不堪的平房墻上新近張貼的告示裏,最後那個人名卻不翼而飛——那是一個永遠為人憎惡,同時又悄然為人景仰的名字。原因在於一位僧丐把印在告示一角的那個大寫人名撕了個粉碎,而在這荒僻的河岸,又無人覺察。和印度總督的大名署在一起的孟買總督的名字也連帶着被撕掉了。
這位僧丐的動機何在呢?難道他認為撕破告示就能使一八五七年的免於公訴,而且他本人不會被緝拿歸案嗎?難道他竟然相信一個聲名如此顯赫的可怕人物可因這被撕碎的紙片而銷聲匿跡嗎?
他簡直瘋了。
事實上,在奧蘭加巴德城,所有的房屋、宮殿、清真寺和旅館的墻上一律貼着那張告示。這還不算,一個宣讀告示的差役高喊着總督的逮捕令在大街小巷裏竄來竄去。連省裏最小的鎮上的居民也已得知交出當杜·龐特的人頭,就可獲得一筆賞金。那被撕掉的名字仍將在十二點前傳遍整個地區。如果消息確鑿,這位大頭人目前確實躲藏在印度半島上的這個地區,那麽毫無疑問,他很快就會被那些貪戀賞金的人交到總督府。
而那位僧丐又出於何種因由要去撕一張已被成百上千發印過好幾回的告示呢?
大概是出於一種氣憤,——或者是出於某種輕衊。不管怎樣,他聳了聳肩就消失在人口最稠密,居住條件也最惡劣的一個街區。
在印度半島上,夾在西迦特和孟加拉灣迦特之間的寬闊部分是德剋坎。一般來說它是指以恆河為界的印度南部地區。德剋坎的梵文意思是南方,它包括孟買和馬德拉兩個地區的一些省份。奧蘭加巴德是其中主要的一個,它和德剋坎的首府在同一個城市。
十六世紀時,聲名顯赫的蒙古國皇帝奧朗·澤布曾把他的宮廷搬到這座城市,它就是印度半島早期歷史上聞名的柯爾剋伊。當時它擁有十萬居民,而今衹剩下五萬,他們受製於為尼紮姆·德·埃德拉巴德效勞的英國人。然而,它卻是半島上最為安全的城市之一。迄今為止還從未出現過可怕的霍亂,而且連在印度極為猖獗的流行性熱病也從未光顧過這座城市。
在奧蘭加巴德,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昔日的輝煌遺跡。矗立在杜德馬河右岸的大蒙古宮,奧朗·澤布之父沙·紮罕的寵妃陵墓,那是一座仿泰姬陵而建造的清真寺,弧綫優美的圓屋頂襯托着周圍的四座尖塔,還有其它的一些宏偉建築,那藝術的構思,華麗的裝飾無不顯耀着印度半島的徵服者們聞名一世的威武強盛。在印度半島,卡布爾和阿桑姆一度曾把這個王國推嚮極度的繁榮。
雖然從這個時期起,奧蘭加巴德的人口就大量減少,但據說在這個人口組成極其復雜的地方,隱姓埋名仍是易事。那位僧丐,真假與否,一旦混入人群,不論怎樣也不會從中被辨認出來。與他相似的人在印度不計其數。這些人與下層僧侶成立了一個僧丐行會,步行或騎馬行乞,如若嫌施捨不夠多,他們還會厚着臉皮管人再要,但他們也並非瞧不起那些規規矩矩呆在寺廟裏的和尚。在下層印度人中深受信賴。
文中的這位僧丐身高超過了五尺九英寸。如說他的年齡不止四十,至多也不過四十一二。他那張臉,尤其是那雙警覺的黑眼睛裏放出的光芒使他看上去像個英俊的印度王公貴族。但臉部的清秀輪廓不幸地被天花留下來的坑坑窪窪掩蓋了。這個成年男子身體靈活而壯實。他的特別之處在於左手少了一根手指。頭髮被染成紅色,衣不蔽體,赤着雙腳,纏着頭巾,身上勉勉強強地裹着一件破爛的毛織條紋襯衣,束在腰帶裏。胸脯上露出色彩醒目的標記,那是印度神話中恪守舊規者和叛逆者的象徵,即維希努的第四個象徵物,一隻獅頭和三衹眼睛以及代表兇神西瓦的三齒叉。
奧蘭加巴德城的大街小巷都陷入了一種真實但又合乎情理的不安之中,尤其是那些雜居着各國人的下層街區。在那些地方,人們紛紛走出他們居住的破房子,擁擠在街頭巷尾。無論男女老少,歐洲人還是土著居民,國傢或地方軍隊的士兵,形形色色的乞丐,還是近郊的農民都在相互攀談、議論、指手畫腳地評點着那張告示,掐算着能有幾分得到那筆政府賞金的希望。即使是站在頭奬金額同樣為兩千鎊的遊戲大轉輪前,他們也不會有如此這般的興奮。但要想得到這筆賞金卻又談何容易:它可是當杜·龐特的腦袋!確實地說,不僅要有相當的運氣才能碰上這位大頭人,同時還須足夠的勇猛才能逮住他。
那僧丐——顯然是所有人中唯一能面對賞金而保持冷靜的人——在人群中穿梭而行,不時停下腳步,聽聽旁人的言談,儼然一個想從中謀私利的人。雖然他從未介入任何人的談話,而且一直保持緘默,但卻始終仔細地看着、聽着。
“找到大頭人就能得兩千鎊!”一個人舉起一雙貪婪的手喊道。
“不是找到他,而是逮住他,這可不是一碼事!”另一個人說。
“本來嘛,他可不是個束手就擒的人。”
“但最近不是聽說他在尼泊爾的叢林中得熱病死了嗎?”
“純粹是瞎說!詭計多端的當杜·龐特想裝死來逃命!”
“甚至有人說他已被埋在尼泊爾邊境上的營地了。”
“葬禮是假的,用來騙人的!”
聽完最後這句話,那僧丐連眉也沒皺一下,神態依然自若。但當他聽到一個印度人——顯然是那群人中最為興奮的一個——說出如下細節時,不禁也眉頭緊蹙。如此詳盡的細節不能有假:
“真實情況是在一八五九年,這位大頭人就夥同他的兄弟巴勞·洛和貢達的前任王公德比·布剋斯·辛格逃到尼泊爾境內一座山下的營地。三人被英軍逼得走投無路,决定越過印中邊界。在此之前,大頭人和他的兩個同夥又為自己操辦了葬禮,好讓大傢都認為他們已經死了,但真正被埋掉的衹是他們在舉辦葬禮時自己割下來的一根左手指。”
“你從哪兒知道這些的?”一個聽者問這位頗為自信的印度人。
“我當時就在葬禮現場。當杜手下的士兵曾把我抓進牢裏,六個月後我纔逃出來。”
當印度人侃侃而談時,僧丐一直目不轉睛地盯着他,兩眼閃光。那支缺根手指的手被小心翼翼地藏在胸前的毛織破衣裏。他一言不發地聽着,發抖的嘴唇間露出一副銳利的牙齒。
“那麽,你認識大頭人啦?”有人問當杜以前的這位囚犯。
“當然。”印度人回答。
“如果面對面碰到他,你能立即認出他來嗎?”
“那就跟認出我自己一樣容易。”
“這樣的話,你可就有希望得那兩千鎊的賞金啦!”一個人說道,毫不掩飾一臉的豔羨。
“或許吧……,”印度人回答說,“但這位大頭人會真的已經跑到孟買來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嗎?在我看來這不太可能。”
“他來這要幹什麽呢?”
“大概是再發起一場。”說話的人如果不是在英軍裏服役的印度兵,至少也是經歷過戰場的人。
“既然政府已將大頭人的行蹤被揭發一事公之於衆,那麽可想而知政府在這方面消息靈通得很!”這位插話者屬於那種絶對相信政府辦事能力的人。
“好吧!”印度人又開了口,“願主保佑我能碰見當杜·龐特,那我可就發財啦!”
僧丐往後退了幾步,目光卻一直落在大頭人以前的這位囚犯身上。
天已經黑了下來,而奧蘭加巴德城裏街頭巷尾的興奮勁卻有增無減。關於大頭人的各種傳聞越來越多了。有人說他曾在這座城市露過面;有人卻說他離這裏很遠;還有人拍着胸脯確信無疑地說從省北邊來的一個信使已將當杜被捕的消息報告給了政府。晚上九點時,消息最靈通的人都揚言大頭人已經被抓進了城裏的監獄,和在那過了三十多年鐵窗生涯的幾個薩格人關在一起,第二天一早無須履行任何手續就立刻被絞死。曾和他一起搞過的大名鼎鼎的唐提阿·托皮,就是這樣死在了西普利廣場,但到十點的時候,說法卻又全變了樣。衆人一致認為被囚的大頭人很快就越獄遠逃了,這消息給那些一心想着兩千鎊賞金的人無疑帶來幾綫希望。
事實上,以上所述全是道聽途說,無中生有。消息最靈通的人並不比那些不太靈通的或根本就一無所知的人知道得更多。大頭人的腦袋始終是有錢可賺的東西。
衹不過那個認識當杜的印度人得到賞金的可能性更大。能有機會遇上這位兇殘無比的大起義頭子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尤其是在孟買地區。再往北,更靠近半島中心的一些地區,在辛蒂阿、布德爾德和烏德一帶,在阿格拉、德裏、坎普爾和勒剋瑙這些城市,這位曾頒布過血腥命令,犯下過纍纍罪行的大頭人早已激起民憤。那裏的人一旦抓住他肯定會將他交給英國人處置。死者的親屬、丈夫、妻子、兄弟和孩子至今仍哀悼着他們被成百殺戮的親人。十年的時間也沒能磨滅他們深埋於心的那份刻骨之恨。所以當杜·龐特决不會粗心大意地跑到這些令他早已聲名狼籍的地方來。假若如傳聞所言,他已穿過印中邊境,或由某種原因,諸如發動起義之類,他已經離開了深山裏的營地,那雖是個極其隱蔽的地方,但英印警方還是發現了它,那麽唯一可能的是他來到了德剋坎,衹有這裏纔是他的安身之處。
而且總督已經聽到了大頭人在奧蘭加巴德露面的風聲,這纔懸賞緝拿他。
不管怎樣,應該註意到在奧蘭加巴德,上流社會的法官、官吏、政府的職員們對總督掌握在手的消息頗為質疑。有多少次傳聞根本抓不着的當杜·龐特已經被發現甚至被逮住?又有多少風言風語使這位大頭人簡直成了一個傳奇般的人物。他懂分身術,能使最精明能幹的警探束手無策,但平民百姓卻深信不疑。
在那些最為堅信不疑的人當中,自然有大頭人曾關押過的那個印度囚犯。這個對賞金想入非非,而且又要藉機一泄私憤的窮鬼,一心衹想着趕緊行動起來。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他的盤算十分簡單:第二天就自告奮勇為總督效勞;在弄清楚有關當杜·龐特的來竜去脈,即那張告示背後的細枝末節之後,就衹身前往他被人發現的地方去碰碰運氣。
晚上近十點時,聽了那麽多自相矛盾的傳聞之後,印度人覺得腦子裏一片混亂,但同時又更為堅信了自己的打算。最後,他决定先回傢睡會兒覺。他唯一的住處就是停靠在杜德馬河岸的一隻小船,於是他眯縫着雙眼,恍恍惚惚地朝船的方向走去。
他絲毫沒有料到那個僧丐一直跟在後面,為了不引起覺察,僧丐始終走在陰暗處。
在奧蘭加巴德城這個人口稠密的街區邊緣,此刻的街道冷清了許多。這裏主要的道路通嚮一片空地,空地外便是杜德馬河,一派荒涼的景象。衹有那些趕時間的人還會行色匆匆地經過這裏到熱鬧的街區去。印度人終於聽出了腳步聲,但是他沒發現自己在河邊孑然一人。
僧丐一直緊隨其後,而且始終將自己隱藏在暗處,或躲在樹蔭下或貼着四處的斷壁殘垣走。
但這份小心謹慎並非是多餘無用的。此時,一輪剛剛升起的月亮,正靜發着淡泊的光芒。那印度人早該發覺自已被人緊緊跟蹤。至於要聽到僧丐的腳步聲,那倒是不可能的事。他光着兩腳,與其說是在走路,倒不如說是在滑行,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了杜德馬河岸。
五分鐘悄然已過,那位印度人——幾乎是機械地——一步步走嚮那艘可憐兮兮的小船,他慣於過夜的地方。他的行蹤不能有第二種解釋。他就像一個每晚都必從這片荒地經過的人,此刻完全沉浸在第二天就要去實現的宏偉藍圖中。對大頭人的復仇之心,——誰讓他對囚犯又兇又殘,——加上對那筆賞金的強烈欲望使他變得耳聾眼花。
他絲毫沒意識到自己的冒失之言所遭來的橫禍。
他絲毫沒註意到那僧丐慢慢地離自己越來越近。
突然,僧丐一躍而起,惡虎般撲嚮他,手裏一道閃光。那是從一把馬來亞匕首的刀刃上反射出來的月光。
印度人的胸部被刀刺中,重重地倒在地上。
但儘管這一刀刺得又準又穩,可憐的印度人並沒立即死去,嘴裏含含糊糊地說着什麽,而且大口吐着鮮血。
兇手俯身抓起被殺的人,把自己的臉正對着月光說:
“你認得我嗎?”
“是他!”印度人艱難地哽咽着。
還沒來得及最後說出僧丐那聽了讓人害怕的名字,就被掐斷了氣。
不一會兒,印度人的死屍就在杜德馬河裏消失得無影無蹤。
僧丐等水花聲平靜下來之後,纔轉身離開。他重新穿過荒地和已經空無一人的街區,然後快步朝一個城門走去。
但當他趕到那裏時,城門剛關。幾個皇傢軍隊的士兵在門邊值班站崗。正如他所料,僧丐插翅難逃奧蘭加巴德城。
“我必須出城門,而且就在今晚……否則就再也出不去了!”他自言自語道。
他按原路折回,沿着墻內環形巡查道走了兩百餘步,又登上貼墻的斜坡,攀到最高處。城墻頂距挖築在內外墻之間的護城河有五十餘尺高。而且筆直的墻身上沒有任何凹凸不平的地方可作支撐點。看來,一個人想在上面爬行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抓着一根繩子大概還可以從上往下落,但是僧丐那條不過幾尺長的腰帶衹能幫他從貼墻的斜坡上滑到地面。
僧丐停下腳步,四周望望,想着出城的辦法。
奧蘭加巴德城四周的大樹那青翠的樹冠像蓋在城墻上的圓頂,垂下來的枝條既長又柔韌結實,抓着它或許可以穩穩當當地落到護城河裏。
一想到這點,僧丐不再猶豫了。他鑽進一個樹冠,很快就爬到墻外,把自己纏在一根長長的枝條上,樹枝在重負之下慢慢地往下彎。
當彎彎的枝條觸到墻上的折邊時,僧丐放慢下滑的速度,仿佛他手裏抓着的是一根打結的繩索,而不是樹枝。就這樣,他落到城墻的一半高度,離地面還有三十餘尺,如何逃生仍然是個問題。
懸在半空的僧丐,搖來晃去,腳在墻壁上不停地找着擱腳的凹口,他已精疲力盡。
突然,幾道強光劃破黑暗。接着又聽見幾聲巨響。原來僧丐被守城的士兵發現了。他們朝他開了槍,雖沒有打中他本人,但有一顆子彈卻打在了樹枝上距離他的頭衹有兩寸的地方。
不久,樹枝便咔嚓一斷,而僧丐也自然落到護城河裏……換了別人,一定會喪命於此,而他卻安然無恙。
冒着又一次的槍林彈雨,他爬出護城河,又登上外墻的斜坡,很快就消失在茫茫夜色裏。
對僧丐來說,簡單得如同一場遊戲。
逃出很長一段距離之後,他沿着奧蘭加巴德城外的英軍駐地走了一會兒。
又逃出兩百餘步後,他停下來,回過頭,舉起殘廢的手指嚮那座城市,狠狠地說:“讓當杜·龐特的那幫走狗們倒黴運吧!英國人,那納·薩伊布跟你們的血海深仇絶不會就此了結!”
一八五七年的曾使一些人的名字沾滿了血腥味,而那納·薩伊布則是其中最可怕的一個。總督把他看作是對印度徵服者們的最高挑戰,十年後,再次將他的名字公之於衆。
“親愛的莫剋雷,”邦剋斯工程師對我說,“您對我們閉口不談您的旅行!您好像還留在巴黎一樣!印度給您的印象如何?”
“印度!但要談得具體一些至少應該親眼目睹一番纔行。”我答道。
“好吧!”工程師先生接着說,“您不是剛從孟買穿過整個半島纔來到加爾各答嗎?除非你一路上都是視而不見……”
“親愛的邦剋斯,我並非是睜眼瞎,但在這次旅途中,我確實什麽也沒看見……”
“失明了?……”
“是的!煙霧、蒸汽、灰塵,尤其是交通的快速使我失了明。既然您的工作就是修築鐵路,我也不想說火車的壞話。但是關在火車包廂裏,衹能透過門窗玻璃看到局促的空間,一會兒與老鷹或兀鷲一起過高架橋,一會兒又在隧道中與田鼠或耗子為伍,以每小時十英裏的平均速度晝夜不息地奔波,衹在車站稍作停留,而所有的車站都一模一樣,唯一可見的是城墻或清真寺的尖塔頂,而此時耳邊充滿了火車的巨響、汽笛的轟鳴、鐵路的吱嘎作響以及剎車帶來的強烈震動。這就是旅行!”
“說得好!”奧德上尉大聲叫道,“邦剋斯!您還能說什麽呢!上校,您的意見如何?”
上校把頭略微轉嚮跟他說話的奧德上尉,說道:
“我非常想知道邦剋斯將如何回答我們的客人,莫剋雷先生。”
“這絲毫不讓我為難,我承認莫剋雷的話十分有理。”工程師答話。
奧德上尉接着又高聲說:“既然如此,你們又為什麽不斷地修鐵路呢?”
“為了使您,上尉,能夠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衹花六十個小時就能從加爾各答到達孟買。”
“我可從來沒有緊迫的時候!”
“那好,奧德走大幹道吧!步行!”工程師回答道。
“這正是我打算做的事!”
“什麽時候?”
“當我的上校願意和我一起做一次橫貫半島百英裏的美妙散步時!”
上校衹付之一笑,又重新沉入默想之中。連他最好的朋友邦剋斯工程師和奧德上尉也對此毫無辦法。
我到印度還有一個月,但由於是沿“印度半島人”一綫,從孟買通過安拉阿巴德到達加爾各答,所以對於半島的情況,我一無所知。
我打算首先跑遍恆河以北的地區,遊覽主要的城市,參觀紀念性的建築物,總之,從從容容地使這次遊歷完美無缺。
在巴黎的時候,我就認識邦剋斯工程師。幾年來,我倆一直親密無間。我曾答應一旦由他負責的森德潘紮布和德裏一帶的鐵路竣工,他有了空暇,我就來加爾各答看望他。工程剛剛結束,邦剋斯本該好好地休息幾個月,而這時我卻提議去遊覽印度各地。當然,他已經欣然應允了我的要求!我們衹等天氣轉好,幾個星期後就啓程。
一八六七年三月,我一到加爾各答,邦剋斯就介紹我認熾了一位正直的朋友,奧德上尉;接着又把我介紹給他的另外一位友人,莫羅上校,我們剛纔正是在他傢作客。
上校有四十七歲左右的年紀。他在歐洲區的房子稍有些偏遠,因此,顯得與外界那個擁擠的商業城市相互隔絶,仿佛是一座世外桃源。實際上,這座城市纔是印度的首都。它的歐洲區時而也被稱為“宮殿城”,雖說冠以宮殿美名的建築往往衹是走廊、柱子和平臺,還有宮殿的風範,但的的確確,這裏的宮殿不計其數。英國人把各種建築風格都揉入了加爾各答的兩個不同世界裏。
上校的住所是一幢造型十分簡單的平房,磚砌的底座,金字塔形的屋頂,周圍環繞着一條遊廊,廊柱又細又小。兩旁的廚房和一些堆放雜物的房間構成建築的左右兩翼。整個住所置身於一個圍着矮墻且樹影婆娑的花園裏。
上校的傢境十分富裕。正如半島上所有的英國家庭一樣,他也有許多僕人。雖然他傢的動産、不動産及內外事務全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條,但是我們仍能感覺到其中缺乏女人獨有的味道。
至於管理僕人以及全家上下的工作,上校把它全部交給自己的一位老戰友,皇傢軍隊的軍官蘇格蘭人馬剋·雷爾中士。上校曾和他一起參加過印度戰場上的每一場戰役,他是一名正直而勇敢的軍人。
四十五歲的馬剋·雷爾和那些鄉下蘇格蘭人沒什麽兩樣,長得又高又壯且留着大鬍子。雖說他是和莫羅上校兩人同時從軍隊退役的,但從他的舉止、相貌以及他穿戴的傳統服飾無不表明他仍徹頭徹尾地是個從蘇格蘭高地招募來的士兵。一八六○年他們兩人離休後,並未重返故土,回到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而是都留在了印度的加爾各答,過着一種謹小慎微的寂寞生活。
當邦剋斯嚮我介紹莫羅上校時,叮囑了我兩句:
他說:“千萬別談及印度兵一事,尤其是那納·薩伊布其人!”
愛德華·莫羅上校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蘇格蘭傢族,他的祖先在英國史上留下過輝煌的業績,其中有一位埃剋托爾·莫羅先生,曾在一七六○年率孟加拉軍隊過一次印度兵。一個世紀之後,又捲土重來。莫羅上校本人也曾無情地過,——而且當天就毫不猶豫地把二十名叛亂分子塞進了炮眼,——這是在一八五七年期間被頻繁使用的酷刑,它的發明者可能是上校的祖父。
在印度兵的年月裏,莫羅上校統率着皇傢軍隊中的第九十三蘇格蘭步兵團。他的上司是這場戰役中一名英雄,詹姆士·烏特朗先生。夏爾·納皮埃先生曾評論他受之無愧“印度軍隊的剋星”這一榮譽稱號。隨同上司,莫羅上校轉戰坎普爾,參加科蘭·坎貝爾的第二次戰役,而後又來到勒剋瑙。一直到烏特朗當選為印度議員後,他纔離開這位赫赫有名的軍人。
一八五八年,愛德華·莫羅上校先生是“印度之星”的騎兵統帥。他被授予男爵的封號,如果他的妻子不是死於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六日發生在坎普爾的那場由那納·薩伊布親自下令並目睹的瘋狂,可憐的她還會被稱作莫羅夫人①。
①沒有封號的婦女,如果丈夫是騎士或男爵,會被冠以夫姓稱為夫人。但夫人前面不可冠以自己的教名,因為教名衹能稱呼那些尚未出嫁的姑娘。
莫羅夫人,——上校的朋友們都這樣稱呼她,——深得丈夫的寵愛。當她和另外兩百名受難者一同死於那場可憎的殺戮時,不過二十六歲。奧爾夫人和傑剋遜小姐都在勒剋瑙被占領之後,奇跡般地存活下來,而且活得比她們的丈夫、父親還久。但莫羅夫人卻死在了莫羅上校前面。她的屍體在加爾各答和衆多的受難者混在一起,把它找出來施以的葬禮是不可能的事。
陷入絶望的愛德華·莫羅當時衹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嚮已被英國政府通緝的那納·薩伊布報仇雪恨。為了行動更為自由,他離開了軍隊。而馬剋·雷爾始終忠實地伴隨着他。兩人齊心協力,四處打聽,苦苦尋覓,但他們並不比英印警方幸運。那納總是無影無蹤。三年的辛苦一無所獲,上校和中士衹好暫時地把這樁事放在一邊。況且此時,那納·薩伊布的死訊已傳遍印度,如此確切的消息不容置疑。
愛德華·莫羅回到加爾各答,住在這所偏遠的平房裏。既不讀書也不看報,以免回憶起那場中的血腥歲月,更不離開住處半步,上校過着一種漫無目的的生活。但他一直思念着妻子,時間似乎既未抹去他的記憶也沒有撫平他心中的悔恨。
同時應予以說明的是上校一直都不知道那納在孟買地區復出的消息,——雖然它在幾天裏已不脛而走。幸虧如此,否則他立即會追到孟買去。
這就是在我來這所死氣沉沉的房子之前,邦剋斯告訴我的一切。這就是為什麽應該避免談及印度兵以及它最兇殘的首領,那納·薩伊布。
衹有兩個忠貞不渝的朋友,從不間斷地來看望上校。他們就是邦剋斯工程師和奧德上尉。
我剛纔已經提到過由邦剋斯負責的大印度半島鐵路工程剛剛結束。他是一個四十五歲的成年人。在溝通阿拉伯灣和孟加拉灣的馬德拉斯鐵路修築工程中,他又要擔任重要職務,但看來一年之內工程還不會動工。所以他一邊在加爾各答休假,同時又仔細研究各種機械工程計劃,他是一個思想活躍而豐富,對新事物總是抱有濃厚興趣的人。除此之外,他把自己全部的工作餘暇都交給了與自己有二十年交情的上校。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和愛德華·莫羅上校以及剛得到十個月假期的奧德上尉一起在平房的走廊裏度過。
奧德上尉服役於皇傢軍隊的第一騎兵連,曾參加過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八年之間的每場戰役。起初,他跟隨科蘭·坎貝爾先生在烏德和羅伊爾坎德作戰,而後又和烏格·奧茲先生來到印度中部——戰爭以瓜廖爾的占領宣告結束。
深受印度本土文化影響的奧德上尉,頭髮和鬍子的顔色介於紅色與金色之間,年齡不到三十,是馬德拉斯俱樂部成員中引人註目的一位。雖說他是皇傢軍隊的人,但常常被看成本地軍官,他實在是太印度化了。即使他在印度土生土長,也不可能更為印度化。這是因為在他眼裏,印度是一片美不可言的樂土,人類唯一能夠而且應該生活的地方。他總是盡力去滿足自己的各種愛好。他的性情暴烈,爭吵甚至格鬥總是從不間斷。他是個經驗豐富的獵人,而這不就是各種褐毛獸,天上飛的、地方跑的野生珍禽雲集的地方嗎?他是個意志堅強的登山愛好者,眼前不就是從延伸過來的擁有世界最高峰的大山嗎?勇敢無畏的冒險傢,一心夢想着能涉足於那些罕無人跡的地方,而這裏的喜馬拉雅邊境不正可以讓他如願以償嗎?狂熱的賽馬愛好者,在他眼裏可以和歐洲的大賽場和愛普生馬場媲美的印度賽馬場不也讓他流連忘返嗎?關於這一點,邦剋斯與他完全不同,邦剋斯作為一個純粹的機械工程師對鬥士在馬場上的英姿毫無興趣。
一天,當奧德上尉又與他談起賽馬,邦剋斯說在他看來賽馬衹在一種條件下纔是真正有趣的。
奧德立即問:“哪種條件?”
“那就是最後一位到達終點的賽手當場在起點標處被處死。”邦剋斯一本正經地說。
“這主意不錯!……”奧德上尉簡單地答道。
大概他挺想把這個想法付諸於實踐!
這就是愛德華·莫羅先生座上的兩位常客。上校喜歡聽他們海闊天空地聊,時而他們永無休止的爭論也能使他的嘴角泛出一絲笑意。
兩位正直的人一心想說服上校出門散散心。他倆曾多次建議去印度北部的療養院呆幾個月。那是在印度的英國有錢人避暑的勝地。但上校總是一口拒絶。
邦剋斯和我也一度試探過上校的意思,看他是否願意與我們同去旅行。這晚,老問題又擺在桌面上。奧德上尉一心想步行跋涉到印度北部。如果說邦剋斯討厭騎馬,奧德則對鐵路嗤之以鼻,兩人總是水火不相容。
大概共同的話題是旅行,或乘車或坐轎,隨心所欲而且從容不迫,——印度半島上的寬敞大道四通八達,且被維護得很好,因而這並非難事。
“不要跟我談你們的牛拉車以及那些駝背牛!”邦剋斯大聲說道,“沒我們這些人,你們仍將使用這些已被歐洲人淘汰了五百年的原始工具!”
“嘿!它可不比你們的軟墊椅車廂差!”奧德上尉反駁道,“幾頭大白牛足以將車拉得飛快,而且每兩裏地就可以在驛站換上新的……”
“可這些四輪帆船搖晃得比那些大浪中的漁船還厲害!”
“邦剋斯,我們不談四輪帆船。”奧德緊接着說,“但我們兩匹馬、三匹甚至四匹馬的馬車速度並不比你們那些出葬車慢!我還是更喜歡簡簡單單的一頂轎子……”
“奧德上尉,你們那些六尺長、四尺寬的轎子纔是名副其實的棺材呢!坐在裏面的人活像一具死屍!”
“或許吧,但坐在轎子裏,不會被顛來顛去,搖得暈頭漲腦,而且可以讀書,也可寫東西,還可舒舒服服地睡覺而不會老是一到車站就被吵醒!如有四至六個孟加拉轎夫,速度可達每小時4.5英裏(大約八公裏)。而你們那些冷血的快車也不至於說是快得眨眼工夫就到吧……”
“最好的辦法大概是把整個傢都隨身帶着!”我插了一句。
“蝸牛!”邦剋斯高聲喊出。
“朋友,”我接着說,“一隻能隨時從殼裏鑽出來又縮回去的蝸牛真不值得同情!在傢裏旅行,一個流動的傢可能是人類在旅行方面能夠做出的最後進步!”
“可能,”莫羅上校開了口,“雲遊四方而能始終感覺像呆在傢裏一樣,可以把自己以及所有的回憶都帶在身邊,又能不斷地變換視野、觀點、周圍的空氣和氣候,而生活本身沒有絲毫改變……是啊……可能!”
“再也無須去住那些為旅客準備的平房了!”奧德上尉感慨道,“既不舒服,還必須有當地官方的證明!”
“再也不要那些可惡的旅館了,精神上,物質上處處被騙!”我也不無同感地說道。
“那就是賣藝人一路謀生的大車!不過應該現代化一些,”奧德上尉叫了起來,“多好啊!想停就停,想趕路就趕路,喜歡閑逛,就下來走走,車裏不僅有臥室還有客廳、飯廳、吸煙室,尤其是廚房和自己的廚師,邦剋斯,這纔是進步!它可比鐵路強百倍!工程師,反駁我呀!”
“奧德,”邦剋斯說道,“我十分贊同你的意見,如果……”
“如果什麽?……”上尉搖着頭說。
“如果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你們不會拒絶人類的進步。”
“難道還有更好的東西嗎?”
“當然。您會在車廂或臥車裏找到十分舒適的流動房屋。上尉先生,如果人們有充足的時間,是為賞心悅目而非為工作去旅行,您的想法非常合理。我想在這點上大傢意見一致吧?”
“是的,所有的人!”我答道。
莫羅上校也低下頭以示默認。
“那好,我繼續講,”邦剋斯說,“站在你們面前的人可是一位車身製造技工兼建築師,他已經造好了你們的流動屋。它不僅構思巧妙而且無所不容,講究舒適的人即使再苛刻,見了它也將無話可說。它不太高,不會翻車,也不太寬,在任何鐵路上都暢行無阻;而且合理的構造使它一路上十分平穩。”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想它一定是為熱情接待莫羅上校而製作的。我們就將像蝸牛一樣去北部地區旅行了,但卻是一種尾巴後面不必背着重重硬殼的蝸牛。一切都已準備妥當,沒有任何疏漏……甚至包括上校極為看重的廚師和廚房。時間一到,我們就出發!太好啦!……但了不起的朋友,誰來拉您的流動屋呢?”
“誰?當然是騾子、驢子、馬和牛啦!……”奧德上尉又大聲喊道。
“十幾頭嗎?”邦剋斯問。
“用大象來拉!大象!又華麗又莊嚴!架在大象身上的房子,高高的,邁着驕傲的步伐奔跑着,活像世界上最華麗的馬車!”奧德上尉補充道。
“我的上尉,這簡直太妙了!”
“我的工程師,這是印度貴族在鄉間坐的火車!”
“是的!但……”
“但是……什麽?又一個但是!”奧德上尉叫道。
“很大的一個但是!”
“啊!這些工程師!他們在任何東西上都能找出麻煩!……”
“而且要千方百計解决這些麻煩。”邦剋斯答道。
“那好,解决吧!”
“我是要解决,你們聽聽我的想法。親愛的莫羅,上尉講的所有這些牲畜車,不管是走的拖的還是拉的,都會有力量枯竭的一天。所以它就會停滯不前,耍性子,尤其是需要補充能量。但誰都不可能拖着五百英畝的草場同行,因此衹要一缺草料,拉車的牲畜就會精疲力竭地停止前進,纍倒在地甚至餓死,那流動屋就無法再流動了,它衹能像我們此刻呆着的平房一樣紋絲不動。這樣的話,流動屋衹可能是個蒸汽屋。”
“在鐵路上跑的!”上尉聳了聳肩說道。
“不,裝上經過改進的發動機可以在路上跑。”工程師回答。
“太好啦!衹要您的屋子不是在鐵路上而是可以任意行駛,我就滿意了。”上尉接着說。
“但是,”我插了一句,“騾子、驢、馬、牛和大象要吃草料,機器也一樣吧。沒有燃料,它照樣會停在半路上。”
“一匹蒸汽馬的力氣相當於三四匹普通馬,而且可能更多。蒸汽馬既不會疲憊也不會生病。無論何時何地,夭陰下雨還是下雪,它都能暢行無阻而且永不知勞累。它既不怕褐毛獸的襲擊,也不怕蛇咬、虻叮和其他那些可怕的小蟲子。車夫用的刺錐和長鞭,它一概不需要。休息,完全沒作用,空氣也可有可無。人們製造蒸汽馬並非是為了某一天能派上這樣的用場,但它確實比人類目前使用的任何駕車牲畜強。燃油或油脂,煤或木頭,就是它的全部消耗。而且朋友們,你們知道印度半島上可不缺森林,所有的樹木都是公有財産!”
“說得好!”奧德上尉大聲喊道,“蒸汽馬棒極了!我似乎已經看見了工程師所說的這種流動屋,它們穿梭在大路上、叢林間,直奔着獅子、老虎、熊和豹子的窩穴去,躲在屋裏的人可以滿載獵物而歸,足以讓所有的南霍德人、安德森人、吉拉爾人、佩爾居塞特人和夏沙寧人嫉妒死!哎呀!邦剋斯,我實在說得太囉嗦了,您可真讓我為早出生了五十年而後悔!”
“這是為什麽,上尉?”
“因為五十年後,您的設想就可以實現了,那時可有蒸汽車啦。”
“已經有了。”工程師肯定地答道。
“已經有了!那是您製造的?……”
“是我,說真的,我衹擔心一件事,那就是恐怕它會超乎您的想象……”
“咱們這就上路吧,邦剋斯,上路吧!”奧德上尉觸電般猛地站起身,大聲說道。一幅整裝待發的模樣。
工程師打了個手勢讓他別激動,然後又轉過身鄭重地對愛德華·莫羅說:
“愛德華,如果有一個流動屋,天氣又如此宜人,我對你說:這就是你的流動屋,隨便你去哪裏,你的朋友莫剋雷、奧德上尉和我一心想陪你一起去印度北部旅行,你可要回答我:邦剋斯,我們走吧,走吧,讓上帝保佑我們這幫旅行傢吧!”
“好吧,朋友們,”莫羅上校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邦剋斯,我把一切都交給你打理。這就是你想聽的承諾!把那個超乎奧德上尉想象的蒸汽屋給我們開來,我們遊遍印度!”
“太好啦!太好啦!太好啦!讓尼泊爾邊境的褐毛獸倒黴去吧!”奧德上尉高興地叫起來。
這時,馬剋·雷爾聽到屋裏一片歡呼,出現在門口。
“馬剋·雷爾,一個月後我們要上印度北部旅行。你去嗎?”莫羅上校對他說。
“既然您去,上校,我當然要去!”馬剋·雷爾中士答道。
“印度!但要談得具體一些至少應該親眼目睹一番纔行。”我答道。
“好吧!”工程師先生接着說,“您不是剛從孟買穿過整個半島纔來到加爾各答嗎?除非你一路上都是視而不見……”
“親愛的邦剋斯,我並非是睜眼瞎,但在這次旅途中,我確實什麽也沒看見……”
“失明了?……”
“是的!煙霧、蒸汽、灰塵,尤其是交通的快速使我失了明。既然您的工作就是修築鐵路,我也不想說火車的壞話。但是關在火車包廂裏,衹能透過門窗玻璃看到局促的空間,一會兒與老鷹或兀鷲一起過高架橋,一會兒又在隧道中與田鼠或耗子為伍,以每小時十英裏的平均速度晝夜不息地奔波,衹在車站稍作停留,而所有的車站都一模一樣,唯一可見的是城墻或清真寺的尖塔頂,而此時耳邊充滿了火車的巨響、汽笛的轟鳴、鐵路的吱嘎作響以及剎車帶來的強烈震動。這就是旅行!”
“說得好!”奧德上尉大聲叫道,“邦剋斯!您還能說什麽呢!上校,您的意見如何?”
上校把頭略微轉嚮跟他說話的奧德上尉,說道:
“我非常想知道邦剋斯將如何回答我們的客人,莫剋雷先生。”
“這絲毫不讓我為難,我承認莫剋雷的話十分有理。”工程師答話。
奧德上尉接着又高聲說:“既然如此,你們又為什麽不斷地修鐵路呢?”
“為了使您,上尉,能夠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衹花六十個小時就能從加爾各答到達孟買。”
“我可從來沒有緊迫的時候!”
“那好,奧德走大幹道吧!步行!”工程師回答道。
“這正是我打算做的事!”
“什麽時候?”
“當我的上校願意和我一起做一次橫貫半島百英裏的美妙散步時!”
上校衹付之一笑,又重新沉入默想之中。連他最好的朋友邦剋斯工程師和奧德上尉也對此毫無辦法。
我到印度還有一個月,但由於是沿“印度半島人”一綫,從孟買通過安拉阿巴德到達加爾各答,所以對於半島的情況,我一無所知。
我打算首先跑遍恆河以北的地區,遊覽主要的城市,參觀紀念性的建築物,總之,從從容容地使這次遊歷完美無缺。
在巴黎的時候,我就認識邦剋斯工程師。幾年來,我倆一直親密無間。我曾答應一旦由他負責的森德潘紮布和德裏一帶的鐵路竣工,他有了空暇,我就來加爾各答看望他。工程剛剛結束,邦剋斯本該好好地休息幾個月,而這時我卻提議去遊覽印度各地。當然,他已經欣然應允了我的要求!我們衹等天氣轉好,幾個星期後就啓程。
一八六七年三月,我一到加爾各答,邦剋斯就介紹我認熾了一位正直的朋友,奧德上尉;接着又把我介紹給他的另外一位友人,莫羅上校,我們剛纔正是在他傢作客。
上校有四十七歲左右的年紀。他在歐洲區的房子稍有些偏遠,因此,顯得與外界那個擁擠的商業城市相互隔絶,仿佛是一座世外桃源。實際上,這座城市纔是印度的首都。它的歐洲區時而也被稱為“宮殿城”,雖說冠以宮殿美名的建築往往衹是走廊、柱子和平臺,還有宮殿的風範,但的的確確,這裏的宮殿不計其數。英國人把各種建築風格都揉入了加爾各答的兩個不同世界裏。
上校的住所是一幢造型十分簡單的平房,磚砌的底座,金字塔形的屋頂,周圍環繞着一條遊廊,廊柱又細又小。兩旁的廚房和一些堆放雜物的房間構成建築的左右兩翼。整個住所置身於一個圍着矮墻且樹影婆娑的花園裏。
上校的傢境十分富裕。正如半島上所有的英國家庭一樣,他也有許多僕人。雖然他傢的動産、不動産及內外事務全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條,但是我們仍能感覺到其中缺乏女人獨有的味道。
至於管理僕人以及全家上下的工作,上校把它全部交給自己的一位老戰友,皇傢軍隊的軍官蘇格蘭人馬剋·雷爾中士。上校曾和他一起參加過印度戰場上的每一場戰役,他是一名正直而勇敢的軍人。
四十五歲的馬剋·雷爾和那些鄉下蘇格蘭人沒什麽兩樣,長得又高又壯且留着大鬍子。雖說他是和莫羅上校兩人同時從軍隊退役的,但從他的舉止、相貌以及他穿戴的傳統服飾無不表明他仍徹頭徹尾地是個從蘇格蘭高地招募來的士兵。一八六○年他們兩人離休後,並未重返故土,回到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而是都留在了印度的加爾各答,過着一種謹小慎微的寂寞生活。
當邦剋斯嚮我介紹莫羅上校時,叮囑了我兩句:
他說:“千萬別談及印度兵一事,尤其是那納·薩伊布其人!”
愛德華·莫羅上校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蘇格蘭傢族,他的祖先在英國史上留下過輝煌的業績,其中有一位埃剋托爾·莫羅先生,曾在一七六○年率孟加拉軍隊過一次印度兵。一個世紀之後,又捲土重來。莫羅上校本人也曾無情地過,——而且當天就毫不猶豫地把二十名叛亂分子塞進了炮眼,——這是在一八五七年期間被頻繁使用的酷刑,它的發明者可能是上校的祖父。
在印度兵的年月裏,莫羅上校統率着皇傢軍隊中的第九十三蘇格蘭步兵團。他的上司是這場戰役中一名英雄,詹姆士·烏特朗先生。夏爾·納皮埃先生曾評論他受之無愧“印度軍隊的剋星”這一榮譽稱號。隨同上司,莫羅上校轉戰坎普爾,參加科蘭·坎貝爾的第二次戰役,而後又來到勒剋瑙。一直到烏特朗當選為印度議員後,他纔離開這位赫赫有名的軍人。
一八五八年,愛德華·莫羅上校先生是“印度之星”的騎兵統帥。他被授予男爵的封號,如果他的妻子不是死於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六日發生在坎普爾的那場由那納·薩伊布親自下令並目睹的瘋狂,可憐的她還會被稱作莫羅夫人①。
①沒有封號的婦女,如果丈夫是騎士或男爵,會被冠以夫姓稱為夫人。但夫人前面不可冠以自己的教名,因為教名衹能稱呼那些尚未出嫁的姑娘。
莫羅夫人,——上校的朋友們都這樣稱呼她,——深得丈夫的寵愛。當她和另外兩百名受難者一同死於那場可憎的殺戮時,不過二十六歲。奧爾夫人和傑剋遜小姐都在勒剋瑙被占領之後,奇跡般地存活下來,而且活得比她們的丈夫、父親還久。但莫羅夫人卻死在了莫羅上校前面。她的屍體在加爾各答和衆多的受難者混在一起,把它找出來施以的葬禮是不可能的事。
陷入絶望的愛德華·莫羅當時衹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嚮已被英國政府通緝的那納·薩伊布報仇雪恨。為了行動更為自由,他離開了軍隊。而馬剋·雷爾始終忠實地伴隨着他。兩人齊心協力,四處打聽,苦苦尋覓,但他們並不比英印警方幸運。那納總是無影無蹤。三年的辛苦一無所獲,上校和中士衹好暫時地把這樁事放在一邊。況且此時,那納·薩伊布的死訊已傳遍印度,如此確切的消息不容置疑。
愛德華·莫羅回到加爾各答,住在這所偏遠的平房裏。既不讀書也不看報,以免回憶起那場中的血腥歲月,更不離開住處半步,上校過着一種漫無目的的生活。但他一直思念着妻子,時間似乎既未抹去他的記憶也沒有撫平他心中的悔恨。
同時應予以說明的是上校一直都不知道那納在孟買地區復出的消息,——雖然它在幾天裏已不脛而走。幸虧如此,否則他立即會追到孟買去。
這就是在我來這所死氣沉沉的房子之前,邦剋斯告訴我的一切。這就是為什麽應該避免談及印度兵以及它最兇殘的首領,那納·薩伊布。
衹有兩個忠貞不渝的朋友,從不間斷地來看望上校。他們就是邦剋斯工程師和奧德上尉。
我剛纔已經提到過由邦剋斯負責的大印度半島鐵路工程剛剛結束。他是一個四十五歲的成年人。在溝通阿拉伯灣和孟加拉灣的馬德拉斯鐵路修築工程中,他又要擔任重要職務,但看來一年之內工程還不會動工。所以他一邊在加爾各答休假,同時又仔細研究各種機械工程計劃,他是一個思想活躍而豐富,對新事物總是抱有濃厚興趣的人。除此之外,他把自己全部的工作餘暇都交給了與自己有二十年交情的上校。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和愛德華·莫羅上校以及剛得到十個月假期的奧德上尉一起在平房的走廊裏度過。
奧德上尉服役於皇傢軍隊的第一騎兵連,曾參加過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八年之間的每場戰役。起初,他跟隨科蘭·坎貝爾先生在烏德和羅伊爾坎德作戰,而後又和烏格·奧茲先生來到印度中部——戰爭以瓜廖爾的占領宣告結束。
深受印度本土文化影響的奧德上尉,頭髮和鬍子的顔色介於紅色與金色之間,年齡不到三十,是馬德拉斯俱樂部成員中引人註目的一位。雖說他是皇傢軍隊的人,但常常被看成本地軍官,他實在是太印度化了。即使他在印度土生土長,也不可能更為印度化。這是因為在他眼裏,印度是一片美不可言的樂土,人類唯一能夠而且應該生活的地方。他總是盡力去滿足自己的各種愛好。他的性情暴烈,爭吵甚至格鬥總是從不間斷。他是個經驗豐富的獵人,而這不就是各種褐毛獸,天上飛的、地方跑的野生珍禽雲集的地方嗎?他是個意志堅強的登山愛好者,眼前不就是從延伸過來的擁有世界最高峰的大山嗎?勇敢無畏的冒險傢,一心夢想着能涉足於那些罕無人跡的地方,而這裏的喜馬拉雅邊境不正可以讓他如願以償嗎?狂熱的賽馬愛好者,在他眼裏可以和歐洲的大賽場和愛普生馬場媲美的印度賽馬場不也讓他流連忘返嗎?關於這一點,邦剋斯與他完全不同,邦剋斯作為一個純粹的機械工程師對鬥士在馬場上的英姿毫無興趣。
一天,當奧德上尉又與他談起賽馬,邦剋斯說在他看來賽馬衹在一種條件下纔是真正有趣的。
奧德立即問:“哪種條件?”
“那就是最後一位到達終點的賽手當場在起點標處被處死。”邦剋斯一本正經地說。
“這主意不錯!……”奧德上尉簡單地答道。
大概他挺想把這個想法付諸於實踐!
這就是愛德華·莫羅先生座上的兩位常客。上校喜歡聽他們海闊天空地聊,時而他們永無休止的爭論也能使他的嘴角泛出一絲笑意。
兩位正直的人一心想說服上校出門散散心。他倆曾多次建議去印度北部的療養院呆幾個月。那是在印度的英國有錢人避暑的勝地。但上校總是一口拒絶。
邦剋斯和我也一度試探過上校的意思,看他是否願意與我們同去旅行。這晚,老問題又擺在桌面上。奧德上尉一心想步行跋涉到印度北部。如果說邦剋斯討厭騎馬,奧德則對鐵路嗤之以鼻,兩人總是水火不相容。
大概共同的話題是旅行,或乘車或坐轎,隨心所欲而且從容不迫,——印度半島上的寬敞大道四通八達,且被維護得很好,因而這並非難事。
“不要跟我談你們的牛拉車以及那些駝背牛!”邦剋斯大聲說道,“沒我們這些人,你們仍將使用這些已被歐洲人淘汰了五百年的原始工具!”
“嘿!它可不比你們的軟墊椅車廂差!”奧德上尉反駁道,“幾頭大白牛足以將車拉得飛快,而且每兩裏地就可以在驛站換上新的……”
“可這些四輪帆船搖晃得比那些大浪中的漁船還厲害!”
“邦剋斯,我們不談四輪帆船。”奧德緊接着說,“但我們兩匹馬、三匹甚至四匹馬的馬車速度並不比你們那些出葬車慢!我還是更喜歡簡簡單單的一頂轎子……”
“奧德上尉,你們那些六尺長、四尺寬的轎子纔是名副其實的棺材呢!坐在裏面的人活像一具死屍!”
“或許吧,但坐在轎子裏,不會被顛來顛去,搖得暈頭漲腦,而且可以讀書,也可寫東西,還可舒舒服服地睡覺而不會老是一到車站就被吵醒!如有四至六個孟加拉轎夫,速度可達每小時4.5英裏(大約八公裏)。而你們那些冷血的快車也不至於說是快得眨眼工夫就到吧……”
“最好的辦法大概是把整個傢都隨身帶着!”我插了一句。
“蝸牛!”邦剋斯高聲喊出。
“朋友,”我接着說,“一隻能隨時從殼裏鑽出來又縮回去的蝸牛真不值得同情!在傢裏旅行,一個流動的傢可能是人類在旅行方面能夠做出的最後進步!”
“可能,”莫羅上校開了口,“雲遊四方而能始終感覺像呆在傢裏一樣,可以把自己以及所有的回憶都帶在身邊,又能不斷地變換視野、觀點、周圍的空氣和氣候,而生活本身沒有絲毫改變……是啊……可能!”
“再也無須去住那些為旅客準備的平房了!”奧德上尉感慨道,“既不舒服,還必須有當地官方的證明!”
“再也不要那些可惡的旅館了,精神上,物質上處處被騙!”我也不無同感地說道。
“那就是賣藝人一路謀生的大車!不過應該現代化一些,”奧德上尉叫了起來,“多好啊!想停就停,想趕路就趕路,喜歡閑逛,就下來走走,車裏不僅有臥室還有客廳、飯廳、吸煙室,尤其是廚房和自己的廚師,邦剋斯,這纔是進步!它可比鐵路強百倍!工程師,反駁我呀!”
“奧德,”邦剋斯說道,“我十分贊同你的意見,如果……”
“如果什麽?……”上尉搖着頭說。
“如果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你們不會拒絶人類的進步。”
“難道還有更好的東西嗎?”
“當然。您會在車廂或臥車裏找到十分舒適的流動房屋。上尉先生,如果人們有充足的時間,是為賞心悅目而非為工作去旅行,您的想法非常合理。我想在這點上大傢意見一致吧?”
“是的,所有的人!”我答道。
莫羅上校也低下頭以示默認。
“那好,我繼續講,”邦剋斯說,“站在你們面前的人可是一位車身製造技工兼建築師,他已經造好了你們的流動屋。它不僅構思巧妙而且無所不容,講究舒適的人即使再苛刻,見了它也將無話可說。它不太高,不會翻車,也不太寬,在任何鐵路上都暢行無阻;而且合理的構造使它一路上十分平穩。”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想它一定是為熱情接待莫羅上校而製作的。我們就將像蝸牛一樣去北部地區旅行了,但卻是一種尾巴後面不必背着重重硬殼的蝸牛。一切都已準備妥當,沒有任何疏漏……甚至包括上校極為看重的廚師和廚房。時間一到,我們就出發!太好啦!……但了不起的朋友,誰來拉您的流動屋呢?”
“誰?當然是騾子、驢子、馬和牛啦!……”奧德上尉又大聲喊道。
“十幾頭嗎?”邦剋斯問。
“用大象來拉!大象!又華麗又莊嚴!架在大象身上的房子,高高的,邁着驕傲的步伐奔跑着,活像世界上最華麗的馬車!”奧德上尉補充道。
“我的上尉,這簡直太妙了!”
“我的工程師,這是印度貴族在鄉間坐的火車!”
“是的!但……”
“但是……什麽?又一個但是!”奧德上尉叫道。
“很大的一個但是!”
“啊!這些工程師!他們在任何東西上都能找出麻煩!……”
“而且要千方百計解决這些麻煩。”邦剋斯答道。
“那好,解决吧!”
“我是要解决,你們聽聽我的想法。親愛的莫羅,上尉講的所有這些牲畜車,不管是走的拖的還是拉的,都會有力量枯竭的一天。所以它就會停滯不前,耍性子,尤其是需要補充能量。但誰都不可能拖着五百英畝的草場同行,因此衹要一缺草料,拉車的牲畜就會精疲力竭地停止前進,纍倒在地甚至餓死,那流動屋就無法再流動了,它衹能像我們此刻呆着的平房一樣紋絲不動。這樣的話,流動屋衹可能是個蒸汽屋。”
“在鐵路上跑的!”上尉聳了聳肩說道。
“不,裝上經過改進的發動機可以在路上跑。”工程師回答。
“太好啦!衹要您的屋子不是在鐵路上而是可以任意行駛,我就滿意了。”上尉接着說。
“但是,”我插了一句,“騾子、驢、馬、牛和大象要吃草料,機器也一樣吧。沒有燃料,它照樣會停在半路上。”
“一匹蒸汽馬的力氣相當於三四匹普通馬,而且可能更多。蒸汽馬既不會疲憊也不會生病。無論何時何地,夭陰下雨還是下雪,它都能暢行無阻而且永不知勞累。它既不怕褐毛獸的襲擊,也不怕蛇咬、虻叮和其他那些可怕的小蟲子。車夫用的刺錐和長鞭,它一概不需要。休息,完全沒作用,空氣也可有可無。人們製造蒸汽馬並非是為了某一天能派上這樣的用場,但它確實比人類目前使用的任何駕車牲畜強。燃油或油脂,煤或木頭,就是它的全部消耗。而且朋友們,你們知道印度半島上可不缺森林,所有的樹木都是公有財産!”
“說得好!”奧德上尉大聲喊道,“蒸汽馬棒極了!我似乎已經看見了工程師所說的這種流動屋,它們穿梭在大路上、叢林間,直奔着獅子、老虎、熊和豹子的窩穴去,躲在屋裏的人可以滿載獵物而歸,足以讓所有的南霍德人、安德森人、吉拉爾人、佩爾居塞特人和夏沙寧人嫉妒死!哎呀!邦剋斯,我實在說得太囉嗦了,您可真讓我為早出生了五十年而後悔!”
“這是為什麽,上尉?”
“因為五十年後,您的設想就可以實現了,那時可有蒸汽車啦。”
“已經有了。”工程師肯定地答道。
“已經有了!那是您製造的?……”
“是我,說真的,我衹擔心一件事,那就是恐怕它會超乎您的想象……”
“咱們這就上路吧,邦剋斯,上路吧!”奧德上尉觸電般猛地站起身,大聲說道。一幅整裝待發的模樣。
工程師打了個手勢讓他別激動,然後又轉過身鄭重地對愛德華·莫羅說:
“愛德華,如果有一個流動屋,天氣又如此宜人,我對你說:這就是你的流動屋,隨便你去哪裏,你的朋友莫剋雷、奧德上尉和我一心想陪你一起去印度北部旅行,你可要回答我:邦剋斯,我們走吧,走吧,讓上帝保佑我們這幫旅行傢吧!”
“好吧,朋友們,”莫羅上校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邦剋斯,我把一切都交給你打理。這就是你想聽的承諾!把那個超乎奧德上尉想象的蒸汽屋給我們開來,我們遊遍印度!”
“太好啦!太好啦!太好啦!讓尼泊爾邊境的褐毛獸倒黴去吧!”奧德上尉高興地叫起來。
這時,馬剋·雷爾聽到屋裏一片歡呼,出現在門口。
“馬剋·雷爾,一個月後我們要上印度北部旅行。你去嗎?”莫羅上校對他說。
“既然您去,上校,我當然要去!”馬剋·雷爾中士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