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面積有兩千萬英畝,大約合一千萬公頃,由一位副國王統治。副國王也稱總督,是受大不列顛君主委任,並配備一個私人顧問團。愛爾蘭分四個省:東部倫斯特省、南部芒斯特省、西部康諾特省、北部阿爾斯特省。
據歷史學家稱,從前聯合王國是一個完整的島國;現在卻一分為二,彼此精神上的抵牾要超過自然的隔閡。從建國之初,愛爾蘭人就是法國人的朋友,英國人的對頭。
愛爾蘭,在旅遊者心目中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對其居民來說則是個悲慘的國度。人民不能使這地方豐産,這地方也不能讓人民吃飽飯,尤其是北部地區。然而,她絶非一塊不生育的土地,因為她的子女有數百萬;如果說,這位母親沒有奶水喂養孩子,但是,至少孩子熱愛她,因而給她起了最美妙的名字,最“sweet”①的名字——這個詞他們嘴上說得爛熟。說她是“緑色的埃林”,她確實一片青翠。說她是“美麗的緑寶石”,是鑲了花崗岸,而不是鑲金子的一塊緑寶石。說她是“樹林之島”,但她更是岩石之島。說她是“歌謠之地”,但是她的歌僅僅從病人口中唱出來。說她是“大地第一朵花”、“海洋第一朵花”,但是在狂風中,花朵很快就枯萎了。可憐的愛爾蘭!她不如叫“苦難之島”,多少世紀以來,她就應該用這個名字:八百萬居民中,就有三百萬窮苦的人。
①英語詞,意為“甜美”、“美妙”等。
愛爾蘭平均海拔六十五圖瓦茲②,在都柏林灣和戈爾韋灣之間,有兩個高原地區明顯地隔開平原、湖泊和泥炭沼地。這個島國中央凹陷,形成盆地——盆地自然不缺水,緑色埃林的湖泊總面積約三千二百平方公裏。
②圖瓦茲:法國舊長度單位,1圖瓦茲=1.949米。
韋斯特波特是康諾特省一座小城,位於剋盧灣的腹地。剋盧灣分佈大小三百六十五個島嶼,類似布列塔尼海岸的莫爾比昂。這個海灣是海濱最為賞心悅目的地方,有各種岬角尖端,參差排列恰似鯊魚的牙齒,在咬碎海浪。
在這個故事開場的時候,我們要去韋斯特波特,才能見到“小把戲”。以後我們還會看到,這個故事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又是如何收場的。
這座城鎮大約五千居民,大部分信天主教。1875年6月17日恰逢星期日,這天早晨,大部分居民來教堂做彌撒。康諾特是麥剋馬洪①的故鄉,多出這類地道的剋爾特人,他們在倍受的原始家庭中代代相傳。然而,這又是苦難深重的國度,它不是恰恰證明了這種通常的說法:“去康諾特,就是下地獄!”
①麥剋馬洪伯爵(1808-1893),愛爾蘭人,逃至法國,在軍隊效力,屢建戰功,當上法國元帥,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第二任總統。
在上愛爾蘭的鄉鎮裏,百姓都很窮苦。不過,有平日的破衣爛衫,也有節日的破衣爛衫,即飾有花邊和羽毛破衣裳。到了節日,他們換上破洞少些的服裝:男人披上下襬帶流蘇的落補丁的鬥篷,女人則一層一層套了幾條從舊貨店買來的裙子,戴上本來飾有假花,但花瓣脫而衹剩鐵絲骨架的帽子。
他們全赤腳來到教堂門口,以免費鞋,但是出於禮儀,不穿上底兒磨透的短統靴、幫兒裂口的高統靴,誰也不肯跨進教堂的大門。
在這種時刻,韋斯特波特街道闃無一人,衹見一個推小車的人,還有一條在前邊拉套的幹瘦的大狗:那是西班牙獵犬,皮毛呈黑色和火紅色,爪子被石子路磨破,毛也被繩套磨光了。
這個江湖藝人是從梅奧郡首府卡斯爾巴城來的,一路西行,穿越面嚮大海的這些高地的隘口;愛爾蘭山脈多數面嚮大海,如北部的內芬山脈,其高峰有兩千五百尺,南部的剋羅帕特裏剋山脈;早在4世紀,愛爾蘭大聖徒,教的傳入者,就在那山中度過四十天齋日。那江湖藝人再走下康尼馬拉危險的陡坡路,穿過註入剋盧灣的馬斯剋湖和科裏洛哈菲爾湖一帶荒野。他沒有乘坐火車,取道連接都柏林和韋斯特波特的中西部大鐵路,也沒有托運行李。他走鄉串鎮,到處叫喊着他的木偶戲,不時揮鞭猛抽一下拉不動車的大狗。那衹有力的手猛抽一鞭,便引起一陣痛苦的狂吠,有時車上長時間的哀嚎還響起拉長聲的。
那人於是對大狗說:
“你到底走不走,狗娘養的?……”他仿佛對躲進車上的另一個人嚷道:
“你住不住口,狗崽子?”
於是,狗不再哀嚎,又拉起車緩慢前行。
那人名叫托恩皮潑。他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這無關緊要,衹需知道他是盎格魯一撒剋遜人就行了:在英國各島嶼,這類人在下層多得很。這個托恩皮潑情感跟一隻野獸不相上下,心腸跟岩石一般堅硬。
這人一走到韋斯特波特頭幾戶人傢,就走上主要街道,衹見兩旁排列着頗為像樣的房捨、挂着各種華麗招牌的店鋪。但是沒有什麽生意可做。這條街連着許多骯髒的小巷,好似一股股濁水註入一條清澈的河流。托恩皮潑的小車行駛在鋪了尖礫石的街道上,一路稀裏嘩啦山響,大大損壞了要娛悅康諾特居民的木偶戲的生意。
到處都缺觀衆,托恩皮潑還繼續往前走,進入街道穿過的兩行榆樹林蔭槌球場。槌球場連着一座公園,園中保養得很好的沙徑,一直通到剋盧灣的露天碼頭。
毫無疑問,城市、碼頭、公園、街道、河流、橋梁、教堂、瓦房、棚屋,這一切都屬於一個大富豪斯利戈侯爵,他出身純血統古代貴族,對他的佃農倒也絶不是個壞主人;須知愛爾蘭的全部土地,幾乎都屬於這類大富豪。
且說托恩皮潑,每走二二十步就停一下小車,環視周圍,操着聽似沒上油的機械摩擦聲的嗓聲,吆喝道:
“王傢木偶戲……木偶戲!”
沒有一個人走出店鋪,也沒有一個人從窗口探出頭來。衹是毗鄰的小巷偶爾出現幾個身穿破衣爛衫的人,全是饑餓發青的面孔,紅紅的眼睛,像通風口一樣深陷,裏面空洞洞的。繼而,又見幾個五、六歲的孩子,幾乎光着身子,他們等小車在林蔭大道停下的時候,纔敢接近托恩皮潑,一齊叫嚷:
“銅板兒……銅板兒①!”
①原文為英文
這是指面值最小、便士再往下分的銅錢。這些孩子嚮誰討呢?嚮一個更想請人施捨而不願施捨的人!因此,托恩皮潑又跺腳又揮手,又瞪圓眼睛,做出威嚇的動作,逼使這些孩子加些小心,站到他鞭子抽不到的地方,尤其遠遠避開那條狗的利齒——那條狗受,真像一隻野獸那樣兇猛了。
況且,托恩皮潑也怒氣衝衝。他簡直是在荒漠裏吆喝生意,沒人跑來看他的王傢木偶戲。帕迪是愛爾蘭人的綽號,就像約翰牛是英格蘭人的綽號一樣。帕迪一點也沒有顯露好奇心,他絶非敵視女王的高貴家庭。絶非如此。他不喜愛的,他甚至懷着幾百年受壓迫而積聚的全部仇恨所痛恨的,就是大土豪,因為大土豪把他看得比俄羅斯舊農奴還低下。他熱烈歡呼奧康內爾,正因為這是個偉大的愛國志士,支持了1806年三王國聯合協定所確立的愛爾蘭的權利,還因為這位傢表現出了魅力、堅韌和膽識,在1829年獲取通過瞭解放議案,也就是說,多虧了他那頑強的態度,愛爾蘭,英國的這個波蘭,尤其是天主教的愛爾蘭,才能進入幾乎自由的時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托恩皮潑若是考慮更周到些,就會嚮同胞打出奧康內爾的旗號,但這也並不意味鄙視女王陛下的肖像。自不待言,帕迪更喜愛,而且大大地喜愛出現在錢幣上的女王像;英國製造出來的英鎊、剋朗、半剋朗、先令上的女王像,愛爾蘭人兜裏通常恰恰沒有。
這個江湖藝人一再招呼,卻沒有召來一個認真的觀衆,無奈小車又往前行駛.由瘦得皮包骨的大狗艱難地拉着。
托恩皮潑走在槌球場通道上,在茂盛的榆樹蔭下衹剩下一個人了。那些孩子終於丟下他走開了。他就這樣一直走到林蔭沙路縱橫的園子;德·斯利戈侯爵允許公衆在園內通行,以便前往離城足有一英裏的碼頭。
“王傢木偶戲……木偶戲!”
沒有一個人應聲而至,衹有鳥兒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發出尖叫聲。園子也跟槌球場一樣空空如也。這是星期天做禮拜的時刻,為什麽來邀請天主教徒看演出呢?顯而易見,這個托恩皮潑不是本地人。等到吃過午飯,在早彌撒和晚禱之間,他的演出也許會有人捧場吧?不管怎麽說,暢通無阻,可以一直走到碼頭,他沒有從聖徒帕特裏剋,而是以愛爾蘭所有魔鬼的名義這樣詛咒一聲。
這碼頭在剋盧灣裏,挨着河流,是這一帶海岸最寬闊、最避風的港口,但來往船衹卻很少。如果說駛來幾條船,那也必定是大不列顛,也就是英格蘭和蘇格蘭給康諾特運來這個貧瘠地區不出産的東西。愛爾蘭這個孩子要吃這兩個奶頭長大,但是吃這兩位的奶要付出很高代價。
好幾名水手在碼頭上抽煙散步,在這禮拜天,船上自然停止卸貨。
大傢知道,盎格魯一撒剋遜人多麽遵守禮拜天的規矩;新教徒推行清教主人,更是變本加厲地參加宗教儀式,而在愛爾蘭,天主教徒則同他比賽恪守教規。然而,他們衹有二百五十萬人,要對付五十萬英格蘭教不同會門的信徒。
再者,在西港①見不到其他國傢的船衹。現在是落潮,幾衹雙桅橫帆船、多桅縱帆船、獨桅快帆船,以及在海灣上打漁的船都擱淺了。從蘇格蘭西海岸駛來的這些船衹,運載着糧食——這是康諾特最缺乏的——卸完貨就空載返航。要見遠洋航船,那就得去都柏林、倫敦德裏、貝爾法斯特、科剋,那裏停泊着從利物浦和倫敦駛去的遠洋貨輪。
①韋斯特波特為通用的音譯,意譯為西港。
顯而易見,托恩皮潑從這些無所事事的水手兜裏掏不出先令來,他在碼頭上的叫喊甚至沒有回聲。
他讓小車停下來。狗餓得要死,纍得要命,便趴在沙地上。托恩皮潑從旅行袋裏掏出一塊面包、幾個土豆和一條腌鯡魚,緊接着就吃起來,那樣子顯然是長途跋涉之後的第一頓飯。
獵犬看着他,咂咂嘴,滾燙的舌頭聳拉下來。大概還不到它吃食的時間,衹見它頭埋在爪子中間,閉上眼睛了。
車上有什麽東西微微動了一下,把托恩皮潑從遲鈍的狀態中喚醒。他站起來,掃視周圍沒有人瞧見,這纔掀起蓋着木偶箱的毯子,往裏扔了一塊面包,狠狠地說了一句:
“看你還不住口!……”
回答他的是一陣咀嚼吞咽的聲響,就好像一隻餓得半死的動物蜷縮在木箱裏面。托恩皮沒回頭又繼續吃飯。
他很快就吃完鯡魚,以及和魚同鍋煮熟藉味的幾個土豆,然後又拿起粗糙的水壺,對嘴喝當地人常喝的酸奶。
這工夫,韋斯特波特教堂的大鐘連聲敲響,宣佈彌撒結束。
正是11點半。
托恩皮潑一鞭子將狗抽起來,急忙推着小車回到林蔭道槌球場,希望趁人們做完彌撒出來之機,抓住幾名觀衆。離吃午飯還有半個多小時,也許這是個賺錢的好機會。等晚禱之後,托恩皮潑再演一場,次日重新上路,到本郡別的鄉鎮去表演他的木偶戲。
總之,這主意不賴,得不到先令,弄幾個銅錢也將就,至少他的木偶戲不會給普魯士國王那樣白演;那個臭名昭著的國王一毛不拔,誰也沒見過他的銀幣的顔色。
吆喝聲又起:
“王傢木偶戲……木偶戲!”
衹兩三分鐘,托恩皮潑周圍就聚了二十來人。若說他們是韋斯特波特居民的精英,那也未免言過其實。圍攏的圈子,孩子占多數,有十來個女人、幾個男人,大多數手提着鞋,不僅想省得磨鞋底,也是因為習慣了,光腳走路更得勁兒。
禮拜天聚集來的這夥愚蠢的人堆裏,也有幾個例外,是韋斯特波特城的知名人士,比方說面包鋪老闆,就同他妻子和兩個孩子停下來。他身上那件粗呢衣服固然已經穿了幾年,而且衆所周知,愛爾蘭多雨,這裏衣服穿一年等於別處兩三年;不過,這位可敬的老闆大體上還看得過去。他的身份不正是由他店鋪的招牌誇耀;“大衆面包中心店”。他的店鋪製品確實高度集中,在韋斯特波特找不出第二份。人堆裏還能見到藥品雜貨店老闆,他喜歡用藥劑師的名號,儘管他那裏並沒有最常用的藥品,但是櫥窗卻用妙筆鮮明地寫出:“藥店”,患者衹要望上一眼,就會不治而愈。
還應當指出,一名教士也在托恩皮潑的小車前停了停。那位神職人員一身十分整潔:絲綢領子,長背心的扣子密得像教袍,黑布長袍特別肥大。他是教區之長,履行多種職務。要知道,不滿足於主持洗禮,懺悔,婚禮,給他的信徒做臨終聖事,還要給他們的事務當參謀,給他們治病,而他的行為完全是獨立的,國傢既不給錢,也不授權。以實物形式收取的什一稅、主持各種宗教儀式所得的酬金——別的國傢稱為謝儀——就能保證他過上體面而寬裕的生活。他自然也是各學校和慈善機構的主管,這並不妨礙他主持賽船或賽馬的體育活動,讓賽船和越野賽馬給教區增添節日的快樂。他密切參與他的教徒家庭生活,受人尊敬,也是可敬的,哪怕他在酒店櫃臺上好接受一壺啤酒。他品德高尚,沒有一點點污跡。況且,在這天主教深入民心的地方,他的影響怎麽能不是舉足輕重的呢?正如安娜·德·博維小姐在她出色的遊記《愛爾蘭三個月遊蹤》所說:“以逐出聖餐桌相威脅,能讓農民鑽進針眼兒。”
且說小車周圍聚了一夥人,能帶來收益的一夥人——如果允許我們用這個字眼——或許超過托恩皮潑的希望。看來,他的演出可望成功,而這種節日從來沒有光顧過韋斯特波特。
因此,這位木偶戲藝人以“極大的性”①,最後一次喊道:
①原文為英文。
“王傢木偶戲……木偶戲!”
據歷史學家稱,從前聯合王國是一個完整的島國;現在卻一分為二,彼此精神上的抵牾要超過自然的隔閡。從建國之初,愛爾蘭人就是法國人的朋友,英國人的對頭。
愛爾蘭,在旅遊者心目中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對其居民來說則是個悲慘的國度。人民不能使這地方豐産,這地方也不能讓人民吃飽飯,尤其是北部地區。然而,她絶非一塊不生育的土地,因為她的子女有數百萬;如果說,這位母親沒有奶水喂養孩子,但是,至少孩子熱愛她,因而給她起了最美妙的名字,最“sweet”①的名字——這個詞他們嘴上說得爛熟。說她是“緑色的埃林”,她確實一片青翠。說她是“美麗的緑寶石”,是鑲了花崗岸,而不是鑲金子的一塊緑寶石。說她是“樹林之島”,但她更是岩石之島。說她是“歌謠之地”,但是她的歌僅僅從病人口中唱出來。說她是“大地第一朵花”、“海洋第一朵花”,但是在狂風中,花朵很快就枯萎了。可憐的愛爾蘭!她不如叫“苦難之島”,多少世紀以來,她就應該用這個名字:八百萬居民中,就有三百萬窮苦的人。
①英語詞,意為“甜美”、“美妙”等。
愛爾蘭平均海拔六十五圖瓦茲②,在都柏林灣和戈爾韋灣之間,有兩個高原地區明顯地隔開平原、湖泊和泥炭沼地。這個島國中央凹陷,形成盆地——盆地自然不缺水,緑色埃林的湖泊總面積約三千二百平方公裏。
②圖瓦茲:法國舊長度單位,1圖瓦茲=1.949米。
韋斯特波特是康諾特省一座小城,位於剋盧灣的腹地。剋盧灣分佈大小三百六十五個島嶼,類似布列塔尼海岸的莫爾比昂。這個海灣是海濱最為賞心悅目的地方,有各種岬角尖端,參差排列恰似鯊魚的牙齒,在咬碎海浪。
在這個故事開場的時候,我們要去韋斯特波特,才能見到“小把戲”。以後我們還會看到,這個故事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又是如何收場的。
這座城鎮大約五千居民,大部分信天主教。1875年6月17日恰逢星期日,這天早晨,大部分居民來教堂做彌撒。康諾特是麥剋馬洪①的故鄉,多出這類地道的剋爾特人,他們在倍受的原始家庭中代代相傳。然而,這又是苦難深重的國度,它不是恰恰證明了這種通常的說法:“去康諾特,就是下地獄!”
①麥剋馬洪伯爵(1808-1893),愛爾蘭人,逃至法國,在軍隊效力,屢建戰功,當上法國元帥,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第二任總統。
在上愛爾蘭的鄉鎮裏,百姓都很窮苦。不過,有平日的破衣爛衫,也有節日的破衣爛衫,即飾有花邊和羽毛破衣裳。到了節日,他們換上破洞少些的服裝:男人披上下襬帶流蘇的落補丁的鬥篷,女人則一層一層套了幾條從舊貨店買來的裙子,戴上本來飾有假花,但花瓣脫而衹剩鐵絲骨架的帽子。
他們全赤腳來到教堂門口,以免費鞋,但是出於禮儀,不穿上底兒磨透的短統靴、幫兒裂口的高統靴,誰也不肯跨進教堂的大門。
在這種時刻,韋斯特波特街道闃無一人,衹見一個推小車的人,還有一條在前邊拉套的幹瘦的大狗:那是西班牙獵犬,皮毛呈黑色和火紅色,爪子被石子路磨破,毛也被繩套磨光了。
這個江湖藝人是從梅奧郡首府卡斯爾巴城來的,一路西行,穿越面嚮大海的這些高地的隘口;愛爾蘭山脈多數面嚮大海,如北部的內芬山脈,其高峰有兩千五百尺,南部的剋羅帕特裏剋山脈;早在4世紀,愛爾蘭大聖徒,教的傳入者,就在那山中度過四十天齋日。那江湖藝人再走下康尼馬拉危險的陡坡路,穿過註入剋盧灣的馬斯剋湖和科裏洛哈菲爾湖一帶荒野。他沒有乘坐火車,取道連接都柏林和韋斯特波特的中西部大鐵路,也沒有托運行李。他走鄉串鎮,到處叫喊着他的木偶戲,不時揮鞭猛抽一下拉不動車的大狗。那衹有力的手猛抽一鞭,便引起一陣痛苦的狂吠,有時車上長時間的哀嚎還響起拉長聲的。
那人於是對大狗說:
“你到底走不走,狗娘養的?……”他仿佛對躲進車上的另一個人嚷道:
“你住不住口,狗崽子?”
於是,狗不再哀嚎,又拉起車緩慢前行。
那人名叫托恩皮潑。他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這無關緊要,衹需知道他是盎格魯一撒剋遜人就行了:在英國各島嶼,這類人在下層多得很。這個托恩皮潑情感跟一隻野獸不相上下,心腸跟岩石一般堅硬。
這人一走到韋斯特波特頭幾戶人傢,就走上主要街道,衹見兩旁排列着頗為像樣的房捨、挂着各種華麗招牌的店鋪。但是沒有什麽生意可做。這條街連着許多骯髒的小巷,好似一股股濁水註入一條清澈的河流。托恩皮潑的小車行駛在鋪了尖礫石的街道上,一路稀裏嘩啦山響,大大損壞了要娛悅康諾特居民的木偶戲的生意。
到處都缺觀衆,托恩皮潑還繼續往前走,進入街道穿過的兩行榆樹林蔭槌球場。槌球場連着一座公園,園中保養得很好的沙徑,一直通到剋盧灣的露天碼頭。
毫無疑問,城市、碼頭、公園、街道、河流、橋梁、教堂、瓦房、棚屋,這一切都屬於一個大富豪斯利戈侯爵,他出身純血統古代貴族,對他的佃農倒也絶不是個壞主人;須知愛爾蘭的全部土地,幾乎都屬於這類大富豪。
且說托恩皮潑,每走二二十步就停一下小車,環視周圍,操着聽似沒上油的機械摩擦聲的嗓聲,吆喝道:
“王傢木偶戲……木偶戲!”
沒有一個人走出店鋪,也沒有一個人從窗口探出頭來。衹是毗鄰的小巷偶爾出現幾個身穿破衣爛衫的人,全是饑餓發青的面孔,紅紅的眼睛,像通風口一樣深陷,裏面空洞洞的。繼而,又見幾個五、六歲的孩子,幾乎光着身子,他們等小車在林蔭大道停下的時候,纔敢接近托恩皮潑,一齊叫嚷:
“銅板兒……銅板兒①!”
①原文為英文
這是指面值最小、便士再往下分的銅錢。這些孩子嚮誰討呢?嚮一個更想請人施捨而不願施捨的人!因此,托恩皮潑又跺腳又揮手,又瞪圓眼睛,做出威嚇的動作,逼使這些孩子加些小心,站到他鞭子抽不到的地方,尤其遠遠避開那條狗的利齒——那條狗受,真像一隻野獸那樣兇猛了。
況且,托恩皮潑也怒氣衝衝。他簡直是在荒漠裏吆喝生意,沒人跑來看他的王傢木偶戲。帕迪是愛爾蘭人的綽號,就像約翰牛是英格蘭人的綽號一樣。帕迪一點也沒有顯露好奇心,他絶非敵視女王的高貴家庭。絶非如此。他不喜愛的,他甚至懷着幾百年受壓迫而積聚的全部仇恨所痛恨的,就是大土豪,因為大土豪把他看得比俄羅斯舊農奴還低下。他熱烈歡呼奧康內爾,正因為這是個偉大的愛國志士,支持了1806年三王國聯合協定所確立的愛爾蘭的權利,還因為這位傢表現出了魅力、堅韌和膽識,在1829年獲取通過瞭解放議案,也就是說,多虧了他那頑強的態度,愛爾蘭,英國的這個波蘭,尤其是天主教的愛爾蘭,才能進入幾乎自由的時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托恩皮潑若是考慮更周到些,就會嚮同胞打出奧康內爾的旗號,但這也並不意味鄙視女王陛下的肖像。自不待言,帕迪更喜愛,而且大大地喜愛出現在錢幣上的女王像;英國製造出來的英鎊、剋朗、半剋朗、先令上的女王像,愛爾蘭人兜裏通常恰恰沒有。
這個江湖藝人一再招呼,卻沒有召來一個認真的觀衆,無奈小車又往前行駛.由瘦得皮包骨的大狗艱難地拉着。
托恩皮潑走在槌球場通道上,在茂盛的榆樹蔭下衹剩下一個人了。那些孩子終於丟下他走開了。他就這樣一直走到林蔭沙路縱橫的園子;德·斯利戈侯爵允許公衆在園內通行,以便前往離城足有一英裏的碼頭。
“王傢木偶戲……木偶戲!”
沒有一個人應聲而至,衹有鳥兒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發出尖叫聲。園子也跟槌球場一樣空空如也。這是星期天做禮拜的時刻,為什麽來邀請天主教徒看演出呢?顯而易見,這個托恩皮潑不是本地人。等到吃過午飯,在早彌撒和晚禱之間,他的演出也許會有人捧場吧?不管怎麽說,暢通無阻,可以一直走到碼頭,他沒有從聖徒帕特裏剋,而是以愛爾蘭所有魔鬼的名義這樣詛咒一聲。
這碼頭在剋盧灣裏,挨着河流,是這一帶海岸最寬闊、最避風的港口,但來往船衹卻很少。如果說駛來幾條船,那也必定是大不列顛,也就是英格蘭和蘇格蘭給康諾特運來這個貧瘠地區不出産的東西。愛爾蘭這個孩子要吃這兩個奶頭長大,但是吃這兩位的奶要付出很高代價。
好幾名水手在碼頭上抽煙散步,在這禮拜天,船上自然停止卸貨。
大傢知道,盎格魯一撒剋遜人多麽遵守禮拜天的規矩;新教徒推行清教主人,更是變本加厲地參加宗教儀式,而在愛爾蘭,天主教徒則同他比賽恪守教規。然而,他們衹有二百五十萬人,要對付五十萬英格蘭教不同會門的信徒。
再者,在西港①見不到其他國傢的船衹。現在是落潮,幾衹雙桅橫帆船、多桅縱帆船、獨桅快帆船,以及在海灣上打漁的船都擱淺了。從蘇格蘭西海岸駛來的這些船衹,運載着糧食——這是康諾特最缺乏的——卸完貨就空載返航。要見遠洋航船,那就得去都柏林、倫敦德裏、貝爾法斯特、科剋,那裏停泊着從利物浦和倫敦駛去的遠洋貨輪。
①韋斯特波特為通用的音譯,意譯為西港。
顯而易見,托恩皮潑從這些無所事事的水手兜裏掏不出先令來,他在碼頭上的叫喊甚至沒有回聲。
他讓小車停下來。狗餓得要死,纍得要命,便趴在沙地上。托恩皮潑從旅行袋裏掏出一塊面包、幾個土豆和一條腌鯡魚,緊接着就吃起來,那樣子顯然是長途跋涉之後的第一頓飯。
獵犬看着他,咂咂嘴,滾燙的舌頭聳拉下來。大概還不到它吃食的時間,衹見它頭埋在爪子中間,閉上眼睛了。
車上有什麽東西微微動了一下,把托恩皮潑從遲鈍的狀態中喚醒。他站起來,掃視周圍沒有人瞧見,這纔掀起蓋着木偶箱的毯子,往裏扔了一塊面包,狠狠地說了一句:
“看你還不住口!……”
回答他的是一陣咀嚼吞咽的聲響,就好像一隻餓得半死的動物蜷縮在木箱裏面。托恩皮沒回頭又繼續吃飯。
他很快就吃完鯡魚,以及和魚同鍋煮熟藉味的幾個土豆,然後又拿起粗糙的水壺,對嘴喝當地人常喝的酸奶。
這工夫,韋斯特波特教堂的大鐘連聲敲響,宣佈彌撒結束。
正是11點半。
托恩皮潑一鞭子將狗抽起來,急忙推着小車回到林蔭道槌球場,希望趁人們做完彌撒出來之機,抓住幾名觀衆。離吃午飯還有半個多小時,也許這是個賺錢的好機會。等晚禱之後,托恩皮潑再演一場,次日重新上路,到本郡別的鄉鎮去表演他的木偶戲。
總之,這主意不賴,得不到先令,弄幾個銅錢也將就,至少他的木偶戲不會給普魯士國王那樣白演;那個臭名昭著的國王一毛不拔,誰也沒見過他的銀幣的顔色。
吆喝聲又起:
“王傢木偶戲……木偶戲!”
衹兩三分鐘,托恩皮潑周圍就聚了二十來人。若說他們是韋斯特波特居民的精英,那也未免言過其實。圍攏的圈子,孩子占多數,有十來個女人、幾個男人,大多數手提着鞋,不僅想省得磨鞋底,也是因為習慣了,光腳走路更得勁兒。
禮拜天聚集來的這夥愚蠢的人堆裏,也有幾個例外,是韋斯特波特城的知名人士,比方說面包鋪老闆,就同他妻子和兩個孩子停下來。他身上那件粗呢衣服固然已經穿了幾年,而且衆所周知,愛爾蘭多雨,這裏衣服穿一年等於別處兩三年;不過,這位可敬的老闆大體上還看得過去。他的身份不正是由他店鋪的招牌誇耀;“大衆面包中心店”。他的店鋪製品確實高度集中,在韋斯特波特找不出第二份。人堆裏還能見到藥品雜貨店老闆,他喜歡用藥劑師的名號,儘管他那裏並沒有最常用的藥品,但是櫥窗卻用妙筆鮮明地寫出:“藥店”,患者衹要望上一眼,就會不治而愈。
還應當指出,一名教士也在托恩皮潑的小車前停了停。那位神職人員一身十分整潔:絲綢領子,長背心的扣子密得像教袍,黑布長袍特別肥大。他是教區之長,履行多種職務。要知道,不滿足於主持洗禮,懺悔,婚禮,給他的信徒做臨終聖事,還要給他們的事務當參謀,給他們治病,而他的行為完全是獨立的,國傢既不給錢,也不授權。以實物形式收取的什一稅、主持各種宗教儀式所得的酬金——別的國傢稱為謝儀——就能保證他過上體面而寬裕的生活。他自然也是各學校和慈善機構的主管,這並不妨礙他主持賽船或賽馬的體育活動,讓賽船和越野賽馬給教區增添節日的快樂。他密切參與他的教徒家庭生活,受人尊敬,也是可敬的,哪怕他在酒店櫃臺上好接受一壺啤酒。他品德高尚,沒有一點點污跡。況且,在這天主教深入民心的地方,他的影響怎麽能不是舉足輕重的呢?正如安娜·德·博維小姐在她出色的遊記《愛爾蘭三個月遊蹤》所說:“以逐出聖餐桌相威脅,能讓農民鑽進針眼兒。”
且說小車周圍聚了一夥人,能帶來收益的一夥人——如果允許我們用這個字眼——或許超過托恩皮潑的希望。看來,他的演出可望成功,而這種節日從來沒有光顧過韋斯特波特。
因此,這位木偶戲藝人以“極大的性”①,最後一次喊道:
①原文為英文。
“王傢木偶戲……木偶戲!”
托恩皮潑的小車十分簡陋:這衹兇狗駕的轅木,兩輪之間放了一個方形木箱——這樣構造的車在本郡崎嶇不平的路上行駛容易些;車廂後面安了兩個把手,可以推車走,類似流動商販的手推車;車廂上面由四根鐵棍撐着一個小布篷,與其防曬不如說遮雨,因為上愛爾蘭通常少見烈日,而雨水倒連綿不斷。這輛車類似走城串鄉的手搖風琴流動車,那風琴由尖厲的笛聲和洪亮的喇叭聲伴奏。然而,托恩皮潑走鄉串鎮的流動車上根本不是風琴,或者說構造更為復雜,風琴壓縮成地道的八音琴狀態,等一會兒我們就可以見識到了。
箱子蓋占箱子高度的十分之一,一掀開就可以從側面放下來,而觀衆帶着幾分贊賞的神情,要看到的就是這箱子裏顯示的圖景。
不過,為了避免重複,我們勸大傢還是聽聽托恩皮潑吹牛的老調。毋庸置疑,這個賣藝的吹起來滔滔不絶,要勝過法蘭西集市木偶戲的鼻祖,大名鼎鼎的布裏奧歇。
“各位夫人、各位先生……”
這種開場白是一成不變的,旨在贏得觀衆的好感,即使面對鄉村一群衣不蔽體的窮鬼。
“各位夫人、各位先生,現在給諸位看的,正是懷特島上奧斯本王傢城堡的大廳。”
板壁上果然顯示一個微型的宮殿,在側立四條小木板之間,小木板上繪有房門和挂簾的窗戶;沙竜裏擺了幾件精製的紙板傢具,用別針固定在地毯上:幾張桌子、幾張圓椅和座椅,擺放的位置以不妨礙人物的走動為準;人物有王子、公主、公爵、侯爵、伯爵、從男爵,一個個神氣活現,同他們高貴的妻子參加這正式招待會。
“你們註意看,”托恩皮潑繼續說道,“在裏端金穗紅羅傘下,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寶座,式樣一點不差,這正是大臣朝見時,女王陛下所坐的位置。”
這個寶座衹有三、四寸高,而羅傘的絲絨又是起毛的紙,金穗不過是黃點,但是這照樣使這些老實人産生幻想,反正他們從未見過這種大體上可稱作的王宮傢具。
“請觀賞在寶座上的女王,”托恩皮潑又說道,“保證像得很。她身穿盛裝,肩上披着王袍,頭戴王冠,手中拿着權杖。”
我們無此殊榮,從未見過在豪華宮殿裏的聯合王國君主,印度女皇;說不好這個形象是否同女王陛下一模一樣。不過,就算她在隆重的儀式上戴着王冠,可是手上拿的權杖卻令人懷疑,好似尼普頓的三叉戟。最省心的辦法,還是相信托恩皮潑的話,這也正是觀衆的明智之舉。
“在女王右首,”托恩皮潑聲稱,“我提請觀衆註意迦勒王爺和王妃殿下,你們可能見過,還是他們上次到愛爾蘭來旅行時的樣子。”
一點兒不錯,迦勒王爺身穿英國陸軍元帥軍裝,而丹麥公主穿的光彩奪目的花邊衣裙,則是用杏仁糖盒的銀色包裝紙做的。
另一側有愛丁堡公爵、康諾特公爵、法夫公爵、巴滕貝格王爺,以及他們的妻子王妃夫人,還有在王座前圍了半圈的王室全體成員。這些木偶身穿盛裝,臉上着色,神采奕奕,同樣保證絶似真人,讓觀衆對英國宮廷有個十分準確的印象。
再者,這些是王國的高級將領,其中有海軍元帥喬治·漢密爾頓。托恩皮潑還特意用小木棒尖一一指出,讓觀衆欣賞,並解釋他們根據朝廷禮儀,各自處於符合身份的位置。
女王面前,還恭恭敬敬站着一位高個頭兒的先生,他一動不動,一副十足的盎格魯一撒剋遜人的派頭,肯定是一名大臣。
的確是位大臣,他正是聖詹姆斯宮內閣首相,被國事的重負微微壓彎了背,一眼便能認出來。
接着,托恩皮潑又補充道:
“在首相右首旁邊,是尊敬的格萊斯頓先生。”
真的,不可能認不出這位傑出的“老人”①,他儀表堂堂,總是挺直身子,隨時準備捍衛自由思想,反對思想。也許有點奇怪,他居然以友善的目光註視着首相;然而,在木偶之間,即使在木偶之間,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事情,對此,有血有肉的人會憎惡,而紙板木偶卻絲毫也不感到羞恥。
①原文為英文。
不料這時又拉上來一個人物,真是大大的時間錯位,衹聽托恩皮潑扯着嗓子喊道:
“夫人們、先生們,我嚮你們介紹你們著名的愛國者奧康內爾,他的名字總能在愛爾蘭人心中引起反響!”
不錯!奧康內爾在這兒,在1875年英國朝廷上,雖然他已經故去有二十五年了。假如有人嚮托恩皮潑指出這一點,這個江湖藝人就會振振有詞,回答說在愛爾蘭的兒子心目中,這個偉大的活動傢始終活着。照這種說法,他還完全可以推出巴涅爾②,儘管此時這位傢還不大有名。
②巴涅爾(1846-1891),愛爾蘭傢,1875年,他剛剛當上議員。
還有一些朝廷分散在幾處,姓名我們不記得了,一個個全身挂滿高級榮譽勳章,披着綬帶,都是出名的文官武將,其中劍橋公爵殿下同已故的威靈頓勳爵站在一起,已故的帕默斯頓勳爵同已故的皮特先生站在一起;最後,還有上院議員,正同下院議員親切交談;他們身後排列着騎兵護衛隊,身穿儀仗軍裝,在這宮室裏騎着馬——這充分表明這是慶典場面,在奧斯本城堡是難得一見的。算起來,大約有50來個小人兒,塗成紮眼的顔色,一本正經而又拘板,體現聯合王政兩界最高貴、最傑出、最顯赫的所有人物。
觀衆還會發現,英國艦隊絶沒有被遺忘;煙霧下即使不見“維多利亞-阿貝特號。”王傢遊艇,至少玻璃窗上畫出了船衹,讓人以為望見了斯皮特黑德停泊場。如果眼神兒好的話,無疑能分辨出“女巫號”遊艇,衹見甲板上站着海軍將領,每人都一隻手拿着望遠鏡,另一隻手拿着話筒。
說句公道話,托恩皮潑講這種場面在世上是獨一無二的,絶沒有欺騙他的觀衆。這一場景,實實在在讓人省了一趟懷特島的旅行。看到這樣奇觀,不僅孩子目瞪口呆,而且從未出過康諾特郡,也未出過韋斯特波特一帶的上年紀的人,也都嘖嘖稱贊。也許本堂神甫還是在心中暗笑,而藥店雜貨店老闆卻不掩飾地說,這些人物足可以以假亂真,儘管他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些真人。面包店老闆則承認,這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不相信英國朝廷的一次晉見,竟有如此富麗堂皇的排場。
“夫人們、先生們,要知道,這還不算什麽!”托恩皮潑又說道:“你們估計,這些王室成員和其他人,肯定不會動……錯啦!他們是活的,跟你說,是活的,就像你們和我一樣,等一下你們就會看到。在此之前,我冒昧地繞場子轉一小圈兒,請每人慷慨解囊。”
對耍把戲的人和觀衆來說,到了關鍵時刻,收錢的木碗開始在人群中穿行了。照一般的規律,街頭演出的觀衆分兩種:一種不想掏腰包,幹脆走開;另一種還要白看熱鬧,站着不動。這後一種人占大多數,這是不足為奇的。還有一種,就是肯解囊的人,但為數極少,可以忽略不計。這情景再明顯不過了,托恩皮潑“繞場轉一小圈兒”,想盡量擠出個笑臉,結果衹露出獰笑。他這張獒狗臉,這雙兇惡的眼,這張想咬人而不想親人的嘴,怎麽可能做出別種表情呢?……
自不待言,站着不動的這幫破衣爛衫的孩子身上,連兩個銅錢都搜不出來。至於觀衆,受演木偶戲藝人吹牛的,也衹想觀看不想付錢,都扭過頭去了事。僅僅五六個人掏出幾枚小錢,湊在一起不過一先令三便士,托恩皮潑撇了撇嘴收下了……有什麽辦法呢?衹好如此,等下午演出再說,也許能多收點兒,節目既已宣佈就照演,沒必要把錢還回去。
於是,目瞪口呆的贊賞變為喧鬧的喝彩。他們又是鼓掌,又是跺腳,嘴上嗷嗷直叫,聲音一直能傳到碼頭。
其實,托恩皮潑朝箱子裏捅了一棍子,引起一聲,但是沒人留意;突然,整個場面動起來,簡直是個奇跡。
木偶受內部機製的推動,好像真具有生命了。維多利亞女王陛下沒有離開寶座,這似乎不合禮儀,她甚至沒有站起來,但是她的頭卻動彈,搖晃着王冠,權仗一擡一放,就像打拍子的樂隊指揮棒。王族成員則一齊轉過身來,又轉過去,相互鞠躬;而那些公爵、侯爵、從男爵都魚貫而行,特別彬彬有禮。首相衝格萊斯頓先生躬身施禮,對方也同樣回敬。在他們之後,奧康內爾沿着看不見的溝槽,神態莊嚴地走上前,跟在後面的劍橋公爵好像在走性格舞步。其他人物隨後漫步;護衛騎隊的馬匹仿佛不在宮室,而在奧斯本城堡的院子裏,蹄子亂刨,甩動尾巴。
整個場面運轉有音樂伴奏,衹聽缺少不少升降半音的八音琴發出低沉刺耳的樂聲。帕迪十分喜歡音樂藝術,因此亨利八世在緑色埃林的徽章上加了竪琴圖案。儘管他們覺得親愛的愛爾蘭的麯調勝過《上帝保佑女王》和《英國統治》①,可他們又怎麽能愛聽這樣的音樂呢?
①原文為英文。
這場木偶戲確實很精彩,對於從未見過歐洲大劇院演出的人來說,這足以令人贊嘆不已。大傢看到活動的木偶,歡喜雀躍的樣子難以描摹,用行話來講,就是一群“音樂舞蹈狂”。
有時,由於運轉機製的作用,女王的權杖猛然放下,打到首相弓圓的脊背,觀衆的歡呼就變本加厲了。
“他們是活的!”有人說道。
“就差會說話了!”另一個人應道。
“這並不可惜!”藥店老闆插了一句,他閑暇的時候是派。
他的話有道理。瞧吧,這些木偶正發表演說呢!
“我倒想知道,是什麽讓這些人物動起來的。”面包店老闆則說道。
“是魔鬼!”一名老水手附和一聲。
“對,是魔鬼!”幾個老太婆嚷道,她們半信半疑,一邊劃十字,一邊扭頭看本堂神甫;本堂神甫看演出,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態。
“魔鬼怎麽可能呆在這箱子裏面呢?”一個以天真出名的高個子小夥計問道,“……魔鬼……”
“魔鬼不在裏面,那就在外面!”一個老太婆嚷道。“就是給我們演出的這一個……”
“不對,”藥店老闆一本正經地回答,“您也清楚,魔鬼不會講愛爾蘭話!”
這是一個真理,帕迪都沒有異議。的確如此,托恩皮沒能講一口地道的當地話,就不可能是魔鬼。
毫無疑問,這件事如果根本不是巫術,那就得承認裏面有一種機械在推動這小小的木偶世界。然而,誰也沒有看見托恩皮潑上發條。還有一件怪事,也沒有逃過本堂神甫的眼睛:人物活動一開始慢下來,藝人朝毯子遮蓋箱子裏抽一鞭子,就足以讓全場重新活躍。而抽一鞭子,總要引起一聲,究竟是打誰呢?
本堂神甫想弄明白,就問托恩皮潑:
“您這箱子裏有條狗嗎?”
那人瞧了他一眼,皺起眉頭,覺得這話問得唐突。
“有東西就有東西!”托恩皮潑答道。“這是我的秘密……沒必要告訴別人……”
“您認為沒必要,”本堂神甫回答,“可是我們卻有權猜想,是一條狗推動您這機械……”
“對呀!……一條狗,”托恩皮潑氣哼哼地答道,“箱子裏有一條狗推動……得需要我多少時間、多大耐心訓練起來!……費那麽大勁兒,我得到什麽回報呢?……還不到給本堂神甫做一場彌撒費用的半數!”
托恩皮潑這話剛說完,機械就戛然停止,觀衆極為掃興,他們的好奇心遠遠還沒有滿足。要木偶戲的人正要合上箱蓋,說是演出結束了,藥店老闆卻上前攔住:
“您能稍等片刻嗎?”
“不能。”托恩皮潑生硬地回答,他已看出自已被懷疑的目光包圍了。
“保證好收入,給您兩先令還不行嗎?”
“兩先令不行,三先令也不行!”托恩皮潑高聲說道。
他衹想走掉,然而觀衆卻根本不願放他走。這時,大狗得到主人的旨意,駕着車要拉走,忽然長長一聲伴隨着抽泣,仿佛從木偶箱裏傳出來。
於是,托恩皮潑大怒,又像頭一回那樣喊道:
“還不住口,狗崽子!”
“裏面根本不是狗!”本堂神甫拉住車說道。
“就是狗!”托恩皮潑反駁。
“不對!……是個孩子!……”
“孩子……孩子!……”在場的人跟着重複。
觀衆的情緒産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現在不再是好奇,而是憐憫,並以不太友善的態度表現出來。一個孩子,裝在從側面打開的箱子裏,在他牢籠裏無力活動,一停下來就挨鞭子!……
“孩子……孩子!……”大傢用力喊道。
托恩皮潑寡不敵衆,還想負隅頑抗,要推走小車……這是妄想。面包鋪老闆抓住一邊,藥店老闆抓住另一邊,小車搖晃得十分厲害。朝廷從未這樣歡樂過,幾位王爺亂撞王妃,公爵撞倒侯爵,首相摔倒在地,引起內閣垮臺,總之,如果懷特島發生地震,奧斯本城堡顛蕩的程度也不過如此。
儘管托恩皮潑氣急敗壞地掙紮,大傢也很快將他製住。所有人都上了手,搜查了小車,藥店老闆鑽到兩個車輪之間,將一個孩子從箱子裏拉出來……
不錯!一個小孩,約有三歲,臉色蒼白,病瘦羸弱,雙腿留下條條鞭痕,衹剩下一口氣了。
韋斯特波特沒人認識這個孩子。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小把戲就這樣上場了。他落到這個殘暴的人手中,而這人又不是他父親,因此很難瞭解他的身世。事實上,孩子剛生下九個月,就在多尼戈爾郡一個小村莊街上,被托恩皮潑撿走的,大傢也看到,這個劊子手如何使用他。
一位善良的女人將他抱在懷裏,想法兒把他喚醒。衆人圍攏上來,這個可憐的小鬆鼠,樣子挺招人喜歡,甚至顯得挺聰明,可是被塞進木偶箱子下面,要拉動籠子來謀生。謀生……在這樣小小年齡!
他終於睜開眼睛,一瞧見托恩皮潑,腦袋就仰到後面。托恩皮潑走上前要奪回孩子,怒氣衝衝地喊道:
“把他還給我!……”
“您是他父親嗎?”本堂神甫問道。
“對……”托恩皮潑回答。
“不……他不是我爸爸!”孩子嚷着,緊緊抓住那女人的胳膊。
“他不是您的孩子!”雜貨店老闆喝道。
“他是拐走的孩子!”面包鋪老闆也說道。
“我們不能把他還給您!”本堂神甫說道。
托恩皮潑還不肯善罷甘休,他滿臉漲紅,眼睛射出怒火,控製不住自己,準備要“以愛爾蘭的方式練一練”,也就是說要動刀子,可是兩個壯小夥子撲上來,奪下他的傢夥。
“趕走他!……趕走他!”女人連聲喊道。
“從這兒滾開,無賴!”雜貨店老闆說道。
“別讓人在這郡裏再見到您!”本堂神甫用手指着他威脅道。
托恩皮潑朝狗猛抽一鞭子,小車便沿着韋斯特波特中心大街駛去。
“壞蛋!”藥店雜貨店老闆恨道,“用不了三個月,我就讓他跳齊爾曼汗小步舞!”
這是當地的說法,跳這種小步舞,就意味着絞刑架上最後蹬幾下腿。
接着,本堂神甫問孩子叫什麽名字。
“小把戲。”孩子十分肯定地回答。
從此以後,他便沒有別的名字。
箱子蓋占箱子高度的十分之一,一掀開就可以從側面放下來,而觀衆帶着幾分贊賞的神情,要看到的就是這箱子裏顯示的圖景。
不過,為了避免重複,我們勸大傢還是聽聽托恩皮潑吹牛的老調。毋庸置疑,這個賣藝的吹起來滔滔不絶,要勝過法蘭西集市木偶戲的鼻祖,大名鼎鼎的布裏奧歇。
“各位夫人、各位先生……”
這種開場白是一成不變的,旨在贏得觀衆的好感,即使面對鄉村一群衣不蔽體的窮鬼。
“各位夫人、各位先生,現在給諸位看的,正是懷特島上奧斯本王傢城堡的大廳。”
板壁上果然顯示一個微型的宮殿,在側立四條小木板之間,小木板上繪有房門和挂簾的窗戶;沙竜裏擺了幾件精製的紙板傢具,用別針固定在地毯上:幾張桌子、幾張圓椅和座椅,擺放的位置以不妨礙人物的走動為準;人物有王子、公主、公爵、侯爵、伯爵、從男爵,一個個神氣活現,同他們高貴的妻子參加這正式招待會。
“你們註意看,”托恩皮潑繼續說道,“在裏端金穗紅羅傘下,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寶座,式樣一點不差,這正是大臣朝見時,女王陛下所坐的位置。”
這個寶座衹有三、四寸高,而羅傘的絲絨又是起毛的紙,金穗不過是黃點,但是這照樣使這些老實人産生幻想,反正他們從未見過這種大體上可稱作的王宮傢具。
“請觀賞在寶座上的女王,”托恩皮潑又說道,“保證像得很。她身穿盛裝,肩上披着王袍,頭戴王冠,手中拿着權杖。”
我們無此殊榮,從未見過在豪華宮殿裏的聯合王國君主,印度女皇;說不好這個形象是否同女王陛下一模一樣。不過,就算她在隆重的儀式上戴着王冠,可是手上拿的權杖卻令人懷疑,好似尼普頓的三叉戟。最省心的辦法,還是相信托恩皮潑的話,這也正是觀衆的明智之舉。
“在女王右首,”托恩皮潑聲稱,“我提請觀衆註意迦勒王爺和王妃殿下,你們可能見過,還是他們上次到愛爾蘭來旅行時的樣子。”
一點兒不錯,迦勒王爺身穿英國陸軍元帥軍裝,而丹麥公主穿的光彩奪目的花邊衣裙,則是用杏仁糖盒的銀色包裝紙做的。
另一側有愛丁堡公爵、康諾特公爵、法夫公爵、巴滕貝格王爺,以及他們的妻子王妃夫人,還有在王座前圍了半圈的王室全體成員。這些木偶身穿盛裝,臉上着色,神采奕奕,同樣保證絶似真人,讓觀衆對英國宮廷有個十分準確的印象。
再者,這些是王國的高級將領,其中有海軍元帥喬治·漢密爾頓。托恩皮潑還特意用小木棒尖一一指出,讓觀衆欣賞,並解釋他們根據朝廷禮儀,各自處於符合身份的位置。
女王面前,還恭恭敬敬站着一位高個頭兒的先生,他一動不動,一副十足的盎格魯一撒剋遜人的派頭,肯定是一名大臣。
的確是位大臣,他正是聖詹姆斯宮內閣首相,被國事的重負微微壓彎了背,一眼便能認出來。
接着,托恩皮潑又補充道:
“在首相右首旁邊,是尊敬的格萊斯頓先生。”
真的,不可能認不出這位傑出的“老人”①,他儀表堂堂,總是挺直身子,隨時準備捍衛自由思想,反對思想。也許有點奇怪,他居然以友善的目光註視着首相;然而,在木偶之間,即使在木偶之間,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事情,對此,有血有肉的人會憎惡,而紙板木偶卻絲毫也不感到羞恥。
①原文為英文。
不料這時又拉上來一個人物,真是大大的時間錯位,衹聽托恩皮潑扯着嗓子喊道:
“夫人們、先生們,我嚮你們介紹你們著名的愛國者奧康內爾,他的名字總能在愛爾蘭人心中引起反響!”
不錯!奧康內爾在這兒,在1875年英國朝廷上,雖然他已經故去有二十五年了。假如有人嚮托恩皮潑指出這一點,這個江湖藝人就會振振有詞,回答說在愛爾蘭的兒子心目中,這個偉大的活動傢始終活着。照這種說法,他還完全可以推出巴涅爾②,儘管此時這位傢還不大有名。
②巴涅爾(1846-1891),愛爾蘭傢,1875年,他剛剛當上議員。
還有一些朝廷分散在幾處,姓名我們不記得了,一個個全身挂滿高級榮譽勳章,披着綬帶,都是出名的文官武將,其中劍橋公爵殿下同已故的威靈頓勳爵站在一起,已故的帕默斯頓勳爵同已故的皮特先生站在一起;最後,還有上院議員,正同下院議員親切交談;他們身後排列着騎兵護衛隊,身穿儀仗軍裝,在這宮室裏騎着馬——這充分表明這是慶典場面,在奧斯本城堡是難得一見的。算起來,大約有50來個小人兒,塗成紮眼的顔色,一本正經而又拘板,體現聯合王政兩界最高貴、最傑出、最顯赫的所有人物。
觀衆還會發現,英國艦隊絶沒有被遺忘;煙霧下即使不見“維多利亞-阿貝特號。”王傢遊艇,至少玻璃窗上畫出了船衹,讓人以為望見了斯皮特黑德停泊場。如果眼神兒好的話,無疑能分辨出“女巫號”遊艇,衹見甲板上站着海軍將領,每人都一隻手拿着望遠鏡,另一隻手拿着話筒。
說句公道話,托恩皮潑講這種場面在世上是獨一無二的,絶沒有欺騙他的觀衆。這一場景,實實在在讓人省了一趟懷特島的旅行。看到這樣奇觀,不僅孩子目瞪口呆,而且從未出過康諾特郡,也未出過韋斯特波特一帶的上年紀的人,也都嘖嘖稱贊。也許本堂神甫還是在心中暗笑,而藥店雜貨店老闆卻不掩飾地說,這些人物足可以以假亂真,儘管他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些真人。面包店老闆則承認,這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不相信英國朝廷的一次晉見,竟有如此富麗堂皇的排場。
“夫人們、先生們,要知道,這還不算什麽!”托恩皮潑又說道:“你們估計,這些王室成員和其他人,肯定不會動……錯啦!他們是活的,跟你說,是活的,就像你們和我一樣,等一下你們就會看到。在此之前,我冒昧地繞場子轉一小圈兒,請每人慷慨解囊。”
對耍把戲的人和觀衆來說,到了關鍵時刻,收錢的木碗開始在人群中穿行了。照一般的規律,街頭演出的觀衆分兩種:一種不想掏腰包,幹脆走開;另一種還要白看熱鬧,站着不動。這後一種人占大多數,這是不足為奇的。還有一種,就是肯解囊的人,但為數極少,可以忽略不計。這情景再明顯不過了,托恩皮潑“繞場轉一小圈兒”,想盡量擠出個笑臉,結果衹露出獰笑。他這張獒狗臉,這雙兇惡的眼,這張想咬人而不想親人的嘴,怎麽可能做出別種表情呢?……
自不待言,站着不動的這幫破衣爛衫的孩子身上,連兩個銅錢都搜不出來。至於觀衆,受演木偶戲藝人吹牛的,也衹想觀看不想付錢,都扭過頭去了事。僅僅五六個人掏出幾枚小錢,湊在一起不過一先令三便士,托恩皮潑撇了撇嘴收下了……有什麽辦法呢?衹好如此,等下午演出再說,也許能多收點兒,節目既已宣佈就照演,沒必要把錢還回去。
於是,目瞪口呆的贊賞變為喧鬧的喝彩。他們又是鼓掌,又是跺腳,嘴上嗷嗷直叫,聲音一直能傳到碼頭。
其實,托恩皮潑朝箱子裏捅了一棍子,引起一聲,但是沒人留意;突然,整個場面動起來,簡直是個奇跡。
木偶受內部機製的推動,好像真具有生命了。維多利亞女王陛下沒有離開寶座,這似乎不合禮儀,她甚至沒有站起來,但是她的頭卻動彈,搖晃着王冠,權仗一擡一放,就像打拍子的樂隊指揮棒。王族成員則一齊轉過身來,又轉過去,相互鞠躬;而那些公爵、侯爵、從男爵都魚貫而行,特別彬彬有禮。首相衝格萊斯頓先生躬身施禮,對方也同樣回敬。在他們之後,奧康內爾沿着看不見的溝槽,神態莊嚴地走上前,跟在後面的劍橋公爵好像在走性格舞步。其他人物隨後漫步;護衛騎隊的馬匹仿佛不在宮室,而在奧斯本城堡的院子裏,蹄子亂刨,甩動尾巴。
整個場面運轉有音樂伴奏,衹聽缺少不少升降半音的八音琴發出低沉刺耳的樂聲。帕迪十分喜歡音樂藝術,因此亨利八世在緑色埃林的徽章上加了竪琴圖案。儘管他們覺得親愛的愛爾蘭的麯調勝過《上帝保佑女王》和《英國統治》①,可他們又怎麽能愛聽這樣的音樂呢?
①原文為英文。
這場木偶戲確實很精彩,對於從未見過歐洲大劇院演出的人來說,這足以令人贊嘆不已。大傢看到活動的木偶,歡喜雀躍的樣子難以描摹,用行話來講,就是一群“音樂舞蹈狂”。
有時,由於運轉機製的作用,女王的權杖猛然放下,打到首相弓圓的脊背,觀衆的歡呼就變本加厲了。
“他們是活的!”有人說道。
“就差會說話了!”另一個人應道。
“這並不可惜!”藥店老闆插了一句,他閑暇的時候是派。
他的話有道理。瞧吧,這些木偶正發表演說呢!
“我倒想知道,是什麽讓這些人物動起來的。”面包店老闆則說道。
“是魔鬼!”一名老水手附和一聲。
“對,是魔鬼!”幾個老太婆嚷道,她們半信半疑,一邊劃十字,一邊扭頭看本堂神甫;本堂神甫看演出,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態。
“魔鬼怎麽可能呆在這箱子裏面呢?”一個以天真出名的高個子小夥計問道,“……魔鬼……”
“魔鬼不在裏面,那就在外面!”一個老太婆嚷道。“就是給我們演出的這一個……”
“不對,”藥店老闆一本正經地回答,“您也清楚,魔鬼不會講愛爾蘭話!”
這是一個真理,帕迪都沒有異議。的確如此,托恩皮沒能講一口地道的當地話,就不可能是魔鬼。
毫無疑問,這件事如果根本不是巫術,那就得承認裏面有一種機械在推動這小小的木偶世界。然而,誰也沒有看見托恩皮潑上發條。還有一件怪事,也沒有逃過本堂神甫的眼睛:人物活動一開始慢下來,藝人朝毯子遮蓋箱子裏抽一鞭子,就足以讓全場重新活躍。而抽一鞭子,總要引起一聲,究竟是打誰呢?
本堂神甫想弄明白,就問托恩皮潑:
“您這箱子裏有條狗嗎?”
那人瞧了他一眼,皺起眉頭,覺得這話問得唐突。
“有東西就有東西!”托恩皮潑答道。“這是我的秘密……沒必要告訴別人……”
“您認為沒必要,”本堂神甫回答,“可是我們卻有權猜想,是一條狗推動您這機械……”
“對呀!……一條狗,”托恩皮潑氣哼哼地答道,“箱子裏有一條狗推動……得需要我多少時間、多大耐心訓練起來!……費那麽大勁兒,我得到什麽回報呢?……還不到給本堂神甫做一場彌撒費用的半數!”
托恩皮潑這話剛說完,機械就戛然停止,觀衆極為掃興,他們的好奇心遠遠還沒有滿足。要木偶戲的人正要合上箱蓋,說是演出結束了,藥店老闆卻上前攔住:
“您能稍等片刻嗎?”
“不能。”托恩皮潑生硬地回答,他已看出自已被懷疑的目光包圍了。
“保證好收入,給您兩先令還不行嗎?”
“兩先令不行,三先令也不行!”托恩皮潑高聲說道。
他衹想走掉,然而觀衆卻根本不願放他走。這時,大狗得到主人的旨意,駕着車要拉走,忽然長長一聲伴隨着抽泣,仿佛從木偶箱裏傳出來。
於是,托恩皮潑大怒,又像頭一回那樣喊道:
“還不住口,狗崽子!”
“裏面根本不是狗!”本堂神甫拉住車說道。
“就是狗!”托恩皮潑反駁。
“不對!……是個孩子!……”
“孩子……孩子!……”在場的人跟着重複。
觀衆的情緒産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現在不再是好奇,而是憐憫,並以不太友善的態度表現出來。一個孩子,裝在從側面打開的箱子裏,在他牢籠裏無力活動,一停下來就挨鞭子!……
“孩子……孩子!……”大傢用力喊道。
托恩皮潑寡不敵衆,還想負隅頑抗,要推走小車……這是妄想。面包鋪老闆抓住一邊,藥店老闆抓住另一邊,小車搖晃得十分厲害。朝廷從未這樣歡樂過,幾位王爺亂撞王妃,公爵撞倒侯爵,首相摔倒在地,引起內閣垮臺,總之,如果懷特島發生地震,奧斯本城堡顛蕩的程度也不過如此。
儘管托恩皮潑氣急敗壞地掙紮,大傢也很快將他製住。所有人都上了手,搜查了小車,藥店老闆鑽到兩個車輪之間,將一個孩子從箱子裏拉出來……
不錯!一個小孩,約有三歲,臉色蒼白,病瘦羸弱,雙腿留下條條鞭痕,衹剩下一口氣了。
韋斯特波特沒人認識這個孩子。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小把戲就這樣上場了。他落到這個殘暴的人手中,而這人又不是他父親,因此很難瞭解他的身世。事實上,孩子剛生下九個月,就在多尼戈爾郡一個小村莊街上,被托恩皮潑撿走的,大傢也看到,這個劊子手如何使用他。
一位善良的女人將他抱在懷裏,想法兒把他喚醒。衆人圍攏上來,這個可憐的小鬆鼠,樣子挺招人喜歡,甚至顯得挺聰明,可是被塞進木偶箱子下面,要拉動籠子來謀生。謀生……在這樣小小年齡!
他終於睜開眼睛,一瞧見托恩皮潑,腦袋就仰到後面。托恩皮潑走上前要奪回孩子,怒氣衝衝地喊道:
“把他還給我!……”
“您是他父親嗎?”本堂神甫問道。
“對……”托恩皮潑回答。
“不……他不是我爸爸!”孩子嚷着,緊緊抓住那女人的胳膊。
“他不是您的孩子!”雜貨店老闆喝道。
“他是拐走的孩子!”面包鋪老闆也說道。
“我們不能把他還給您!”本堂神甫說道。
托恩皮潑還不肯善罷甘休,他滿臉漲紅,眼睛射出怒火,控製不住自己,準備要“以愛爾蘭的方式練一練”,也就是說要動刀子,可是兩個壯小夥子撲上來,奪下他的傢夥。
“趕走他!……趕走他!”女人連聲喊道。
“從這兒滾開,無賴!”雜貨店老闆說道。
“別讓人在這郡裏再見到您!”本堂神甫用手指着他威脅道。
托恩皮潑朝狗猛抽一鞭子,小車便沿着韋斯特波特中心大街駛去。
“壞蛋!”藥店雜貨店老闆恨道,“用不了三個月,我就讓他跳齊爾曼汗小步舞!”
這是當地的說法,跳這種小步舞,就意味着絞刑架上最後蹬幾下腿。
接着,本堂神甫問孩子叫什麽名字。
“小把戲。”孩子十分肯定地回答。
從此以後,他便沒有別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