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科幻小说>> 儒勒·凡尔纳 Jules Verne   法国 France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
喀爾巴阡古堡 Carpathian Castle
  這個故事富於浪漫的傳奇色彩,但絶非無聊的杜撰。但是否因它描述的並非真情實物,就可能得出結論,說這個故事不是真的呢?如果那樣想就大錯而特錯了。我們生活的時代什麽都可能發生,甚至有理由認為一切都已發生在這個時代。如果這個故事在今天看來太過玄妙,但明天它必成為真實。科學的發展保證了現在和未來的繁榮昌盛,沒人會簡單地把本故事與一般的傳說等同起來。況且處在這個重實際、講實效的19世紀末,神怪傳說早已不吃香了。布列塔尼不再是兇惡的矮妖橫行的土地,蘇格蘭也不盛傳善良的小精靈和地精,挪威也無謂阿則、厄爾弗、西貝弗、瓦爾甚男諸神的故土,甚至特蘭西瓦尼亞的神秘幽深的喀爾巴阡山脈中也不再是鬼影憧憧了。但還得註意的是,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人還是對遠古時代的各種迷信傳說深信不疑。


  The Carpathian Castle (French: Le Château des Carpathes) is a novel by Jules Verne first published in 1893.
  Title
  
  The original French title was Le Château des Carpathes and in English there are some alternate titles, such as The Castle of the Carpathians and Rodolphe de Gortz; or the Castle of the Carpathians.
  Synopsis
  
  In the village of Werst in the Carpathian mountains of Transylvania (then part of Austria-Hungary, today part of Romania), some mysterious things are occurring and the villagers believe that Chort (the devil) occupies the castle. A visitor of the region, Count Franz de Télek, is intrigued by the stories and decides to go to the castle and investigate and finds that the owner of the castle is Baron Rodolphe de Gortz, one of his acquaintances, as years ago, they were rivals for the affections of the celebrated Italian prima donna La Stilla. The Count thought that La Stilla was dead, but he sees her image and voice coming from the castle, but we later on find that it was only a holographic image.
第一章
  這個故事富於浪漫的傳奇色彩,但絶非無聊的杜撰。但是否因它描述的並非真情實物,就可能得出結論,說這個故事不是真的呢?如果那樣想就大錯而特錯了。我們生活的時代什麽都可能發生,甚至有理由認為一切都已發生在這個時代。如果這個故事在今天看來太過玄妙,但明天它必成為真實。科學的發展保證了現在和未來的繁榮昌盛,沒人會簡單地把本故事與一般的傳說等同起來。況且處在這個重實際、講實效的19世紀末,神怪傳說早已不吃香了。布列塔尼不再是兇惡的矮妖橫行的土地,蘇格蘭也不盛傳善良的小精靈和地精,挪威也無謂阿則、厄爾弗、西貝弗、瓦爾甚男諸神的故土,甚至特蘭西瓦尼亞的神秘幽深的喀爾巴阡山脈中也不再是鬼影憧憧了。但還得註意的是,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人還是對遠古時代的各種迷信傳說深信不疑。
   對這些歐洲的邊遠省份,德瑞朗多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到過,埃利塞、雷剋占斯也曾親身遊歷過。可二人對本小說賴以依存的奇聞軼事衹字未提。他們瞭解嗎?或許瞭解吧,不過,他們是不會相信真有其事的。這真是太遺憾了。因為兩人都能妙筆生花,一個記載事件像編年史傢一樣的精確,一個寫的遊記總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既然他們二人都沒講敘過這段故事,我就勉為其難代筆吧。
   那年的5月29日,在纍底埃紮脫山腳下,在緑草如茵的高原邊,一位牧羊人正放牧着他的羊群。山下肥沃的峽𠔌裏,生長着枝幹修挺的繁茂樹木,農作物長勢喜人。高原空曠無際,沒什麽遮擋。鼕季,凜冽的西北風像颳須刀似地掃過地面。據說,這裏的人即使蓄須,也衹是一簇很短小的鬍子茬。
   這位牧羊人既沒有穿着阿爾卡迪人的裝束,舉止中又缺乏田園詩般的翩翩風采。他既非達萊妮、阿曼達、蒂蒂爾、麗希達,又非梅利貝。從他穿着木履的腳下流過的不是利尼翁河,而是瓦拉幾亞的希爾河,河水清澈見底,風景甜美如畫,既便寫進《阿斯特集》的令人蕩氣回腸的情節中,也絲毫不見遜色。
   這個粗俗的牧人,人稱魏爾斯特村的弗裏剋。他的人和他的牲口一樣邋裏邋遢。他住在村口的破房子裏,既骯髒,又潮濕。豬羊擁擠在一塊,臭氣熏天。的確,衹有“其臭無比”這個從古語中藉用來的詞,才能恰如其分地形容這一帶鄉間的牲口圈。
   羊群馴服地吃着草。弗裏剋躺在小丘的緑草叢中,一隻眼閉着,衹用一隻眼註視着羊群,嘴裏還叼着衹大煙斗,有時一隻母羊走遠了,他就吹口哨或牛角獵號嚮牧羊狗示意,號角聲回蕩在山巒間,綿延不絶。
   午後4時了,太陽西斜,照亮了東邊幾座山峰,而山腳下卻依舊雲遮霧繞。西南方,一束夕陽斜射進兩座山梁間,好似從虛掩的門縫裏透過來的一條明晃晃的光帶。
   這條山係屬於特蘭西瓦尼亞最荒涼的部分,它位於剋羅斯瓦爾縣,又名剋勞桑堡縣的腹地。
   特蘭西瓦尼亞是奧地利帝國的一個奇特的地區,匈牙利語稱之為“埃爾德利”,意即“森林之國”。它北靠匈牙利,南抵瓦拉幾亞,西達摩爾達維亞。占地6萬平方公裏,即600萬公頃,相當於法國本土的九分之一,有點像瑞士,但比瑞士大一半,人口卻不如瑞士密集。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擁有適宜耕作的高原和肥美的草原,山𠔌麯折幽深,山巒高聳入雲。喀爾巴阡山脈支脈縱橫交錯,河流也很多,都註入蒂薩河和美麗的多瑙河。南部幾千米處的“鐵門”鎮住了匈牙利和奧托曼帝國交界處的巴爾幹山口。
   這就是教時代的第一個世紀被特拉揚徵服的達契亞國舊址。在讓·紮波利王朝的統治下,它一直享有獨立的主權,直至利奧波德一世把它並入奧地利的版圖。但是,不管此地的政體如何變化,它始終是各種人種雜居之所:瓦拉幾亞人,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以及祖籍摩爾達瓦的茨岡人。這些人並沒有實現民族大融合,衹有撒剋遜人隨着時代的變遷、環境的轉換而最終被“匈牙利化”了,這對特蘭西瓦尼亞實現統一未嘗不是件好事。
   這個牧羊人弗裏剋屬於哪一種族呢?是古老的達契亞人退化了的後裔嗎?實在難測。他一頭亂發,臉膛胖乎乎的,鬍子拉煞,兩道濃眉像兩把淡紅色的馬尾刷,眼珠是介於藍與緑之間的藍緑色,濕濕的眼窩外有一圈老年人的皺紋。他有65歲,至少看上去理應如此。他高個、幹瘦,穿着件暗黃色的外套,腰板挺直,胸膛的毛比外套上的還濃密。頭戴一頂破草帽,真不如說是纏了一堆亂草。他靠在烏鴉喙形的牧羊棍上,似尊岩石,靜立不動。眼前這幅肖像也能吸引住畫傢的目光,把他的側影勾勒在畫布上。
   陽光從西邊的山口射過來,弗裏剋轉過身去;他手搭涼棚——宛如他平常把手作成喇叭筒放在嘴上喊話那樣——仔細地凝望着。
   千米之外的一隅藍天下,呈現出一座城堡的輪廓,衹是因為相隔太遠而沒顯得那麽高大。這座古堡屹立在奧爾加勒高地離浮爾康山口不遠的一座圓形山丘上。在耀目的強光照射下,它的輪廓清晰可見,立體感強烈。但是,要想分辨清楚這座遠方建築物上的細小飾物,牧羊人得有多好的視力啊!
   突然,牧羊人搖着頭喊起來:
   “古堡!……古堡!……別看你現在大搖大擺地蹲在山岡上!你的山毛櫸衹剩下三個枝杈了。你也衹有三年活頭了!”
   這株山毛櫸生長在古堡的一個堡壘頂上,黑色的剪影落在遙遠的天幕上。這麽遠,也衹有弗裏剋能看見。如何理解牧羊人剛纔那番話呢?鑒於這跟古堡的一段傳聞有關,筆者將選擇適當時機加以說明。
   “是的!”他反復地嘮叨着,“衹剩三根杈了……昨天還是四根,昨晚又掉了一個……就剩下截樹幹……我數了數,衹有三個樹杈了……古堡,衹有三個年頭了……衹有三個年頭了!”
   當人們把牧羊人理想化時,常常容易把他想象成一個沉思冥想的人物:他與日月星辰交談;領悟上蒼的旨意。但其實他不過是個愚昧無知的笨漢。但是公衆迷信的心理賦予他超自然的本領。他精通巫術,可以隨心所欲地為人們祈福或者把災禍降於人畜身上——這對他都同樣的輕而易舉。他出售無害的粉劑,人們嚮他購買春藥和藥方。有朝一日,他是不是會把施過咒語的石子扔進田地,令莊稼顆粒無收;用左眼斜睨一下母羊,令它們斷子絶孫了呢?這種迷信思想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存在,即使在較為文明開化的村落,人們路遇一名牧羊人,也得嚮他致意,稱他為“巴斯特”,因為他對此是很介意的。看見牧羊人嚮他脫帽致敬,據說可以消災避禍。尤其在特蘭西瓦尼亞,比起別處來,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弗裏剋被當作巫師,人們說他有呼神喚鬼的能耐。有人說吸血鬼對他都俯首貼耳,又有人說多次看見他在閏月月黑風高的夜晚,騎在磨房的閘門上,或與狼群竊竊私語,或對星辰沉思遐想。
   弗裏剋任人評論,不加理睬,因為這對他是有利。他可以既賣春藥又售解藥。但是值得註意的是,他本人和被他愚弄的人一樣迷信,儘管他並不相信自己那套糊弄人的鬼把戲,但對流行於當地的傳說卻深信不疑。
   所以,他根據山毛櫸上衹剩下三個枝杈預測古堡即將坍塌的命運,並迫不及待地想在魏爾斯特村大肆宣揚,人們也就不必感到意外了。
   弗裏剋使勁吹起白木長角號,聚攏羊群,踏上回鄉的小路。牧羊狗趕着群羊緊隨其後——這是兩條半鬈毛的雜種狗,性子暴躁而兇狠。它們看上去不是在看護羊群,而是似乎想貪婪地吞噬幾衹下去。這群羊大約有母羊和公羊100來衹,其中有12衹當年的奶羔,其餘的出生了三四年,即長了四至六顆乳牙的小羊羔。
   羊群的主人是魏爾斯特村的法官兼村長科爾茲。他付給村裏一大筆放牧稅。他很賞識他的牧羊人弗裏剋,因為他知道,弗裏剋是剪羊毛的能手,同時又能治療羊群諸多疑難怪癥。
   一群羊撞撞跌跌地前進,頭羊在隊首,旁邊是母羊。一路上咩咩的叫聲,混雜着頸鈴叮噹聲,不絶於耳。
   走出牧場,弗裏剋撿了條很寬的小道,大路兩旁是廣阔的田野。這邊種的是高稈小麥,麥穗修長,麥浪翻滾;路那邊則種着本地玉米,“庫烏魯茲”。道路盡頭是一片松樹、楓樹林,林中空氣清爽,高木蔽日,一片昏暗。再下去就是滾滾流淌的希爾河,河面波光粼粼,河底礫石清冽可見,水面上漂浮着從上遊鋸木廠衝來的碎木片。
   獵狗和羊群在河右岸停下來,撩開亂蓬蓬的蘆葦,把嘴伸進齊岸的水裏,貪婪地飲水。
   魏爾斯特村位於三槍射程外的地方,再遠處是一片濃密的柳樹林。林子裏生長的都是高大的樹木,而不是僅幾尺高的小樹林。這片柳樹林一直延伸至浮爾康山口的斜坡處。與山口同名的浮爾康村在普萊紮山南山坡上一塊突出地方上。
   這時候,路上空寂無人。一般夜幕降臨時農民纔返傢,所以,弗裏剋一路上沒遇到什麽人和他打招呼。羊群飲完水,弗裏剋領着它們正要拐進麯折的山坳時,看見希爾河下遊五十步開外的拐彎處出現一個人。
   “嗨!朋友!”那人朝牧羊人打招呼。
   這是個奔走於鄉間集市的貨郎。這種人城裏、小鎮上都可以碰見,甚至偏僻的山村也少不了他們的蹤跡。要讓人聽懂對他們來說易如反掌:他們能講各國語言。這位貨郎是意大利人、薩剋遜人,亦或瓦拉幾亞人?沒人知道。他其實是猶太人,波蘭籍猶太人,瘦高個兒和鷹鈎鼻,蓄着一撮山羊鬍須,前額高高凸出,兩眼炯炯有神。
   這個小販賣望遠鏡、溫度計、氣壓表及形形色色的小鐘錶。東西太多了,沒辦法全部塞進扛在肩上,用結實的帶子係在緊緊的鼓鼓囊囊的大包裏,有的衹好挂在脖子上,係在腰帶上。真是一個貨攤,一個流動的雜貨鋪。
   或許出於對牧羊人的尊敬,或許出於戒備,他舉手嚮弗裏剋致意,隨後操着一口拉丁語和斯拉夫語混成的羅馬尼亞語,帶着外國腔說道:
   “一切都順心如意吧,朋友?”
   “還行……這得看天氣。”弗裏剋回答道。
   “那您今天一定不錯了,因為天氣很好。”
   “如果明天下雨,我就觸黴頭了。”
   “明天會下雨?”小販叫起來,“你們這地方沒雲也能下雨?”
   “今晚就會起雲的……從那邊……從山那邊過來。”
   “您怎麽知道?”
   “看羊身上的毛嘛,它又幹又硬,就像鞣製過的皮革。”
   “趕路的人可就倒黴了……”
   “對留在傢裏的人未嘗不好。”
   “得有個傢纔行呀,巴斯特。”
   “你有孩子嗎?”弗裏剋問。
   “沒有。”
   “你結婚了嗎?”
   “沒有。”
   弗裏剋這樣問,完全出於當地的習慣。兩人初次見面,無非就聊這些話題。
   他又問:
   “你從哪裏來,貨郎哥?”
   “愛爾芝斯塔德。”
   愛爾芝斯塔德是特蘭西瓦尼亞的重鎮。出了小鎮,可以看見流嚮匈牙利境內的希爾河河𠔌,順流而下可抵達佩特香尼鎮。
   “你去哪兒?”
   “去剋羅斯瓦爾。”
   衹需順馬羅斯河溯流而上,就可到剋羅斯瓦爾,再沿比哈爾山頭的幾道山坡,經卡爾茨堡,就到了縣政府駐地。這段路最多有20來公裏。
   說真的,這些賣溫度表、氣壓計和舊鐘錶的商人總讓人覺得古裏古怪的,使人想起霍夫曼小說中的某個人物,這離不開他們的職業。他們出售報時的鐘錶,預報天氣的溫度計,反正離不開天氣與時間,如同其他貨郎總是賣籃子、針織物品和棉布這類東西。人們常挪揄地稱他們是以“金沙漏壺”作標記的土星公司的流動推銷員。大概弗裏剋對這個猶太人就是這種印象。他驚詫地盯着眼前的貨攤子,滿心好奇,實在不懂那些玩意兒有何用。
   “哦!貨郎哥,”他伸長胳膊問,“你腰帶上叮叮噹噹作響的東西就像吊死鬼似的,它是幹什麽用的?”
   “那可是值錢的玩意兒,”小販回答道,“大傢都用得着。”
   “大傢都用得着,”弗裏剋眨巴着眼睛,驚訝地叫起來,“對牧羊人也有用?”
   “對,對牧羊人也有用。”
   “那個呢?”
   “這,”猶太人手裏擺弄着一個溫度計,“它可以告訴你今天是冷還是熱。”
   “呀!朋友,這有什麽難的!我穿短袖褂子還出汗,穿厚外套還凍得發抖,明擺着嘛。”
   顯然,這點常識對一個牧羊人來說已足夠了,他纔不管什麽科學不科學的。
   “那個粗大的帶指針的破東西幹啥呀?”他指着無液氣壓計問。
   “這可不是啥破爛,這是件儀器,可以告訴你明天是天晴還是下雨……”
   “真的?……”
   “真的。”
   “嘿!”弗裏剋回駁道,“這東西就是賣一個剋羅澤爾我也不希罕。衹要看看雲是在山腰盤旋還是在山頂翻滾,我不是就知道第二天的天氣了嗎?喂,你瞧見沒有,眼前霧氣沉沉,好像從地底涌出來的?……我告訴你,明天準下雨。”
   牧羊人弗裏剋的確是位不錯的氣象觀測員,完全用不着氣壓計。
   “還沒問您要不要衹鐘錶?”小販又問。
   “鐘錶?……我有衹自動的,正在頭頂上走春呢,那就是天上的太陽。你看,朋友,當太陽正射在羅杜剋山頂上,就到了正午了,當它橫照到艾熱爾特山口時,就是下午六點。我的羊群,我的獵狗都知道得一清二楚。那些破爛,你自己留着吧。”
   “哦,”小販不服氣地說,“要是我的買主都是像你這樣的牧羊人,我要賺錢可比登天還難!那麽說,你什麽都不要?……”
   “什麽都不要。”
   何況,俗話不是說“自古便宜沒好貨”嘛。氣壓計不準,鐘錶走得不是快就是慢,牧羊人可能早就明白這點,所以根本不願上當。他正重要拾牧羊棍準備離開時,卻碰着小販背帶上挂着的一根管子,他好奇地問:
   “你這管子幹嘛用的?”
   “這不是什麽管子。”
   “那是槍?”
   牧羊人言下之意指的是一種大槍口的老式手槍。
   “不是,”猶太人回答道,“這是望遠鏡。”
   這是支普通的單筒望遠鏡,可以把物體放大五六倍,也可以縮短相同倍數的距離,效果都很好。
   弗裏剋取下望遠鏡,看着,摸着,翻來覆去的擺弄,把套筒一會兒拉出來,一會兒又縮進去。
   他搖晃着腦袋,問:
   “望遠鏡?”
   “對,牧羊人,這可是上等貨呢。用它您可以看得很遠。”
   “哦!朋友,我視力很好。天好時我可以看到纍底埃紮脫山頭最遠的岩石,能望見浮爾康山口深處最遠的樹木。”
   “眼睛都不眨一下?”
   “對,連眼都不眨一下。是露水使我視力這麽好。夜晚,我常露宿在美麗的星空下,露珠滋養了我的眼眸,洗亮了我的雙目。”
   “什麽……露水?”小販睏惑不解,“它衹會弄瞎人的眼睛。”
   “對牧羊人可不會的。”
   “就算是這樣!但您視力再好,可比不過我雙眼湊在望遠鏡前時看得遠。”
   “不見得吧。”
   “你不妨把眼睛湊近一點看看……”
   “我?……”
   “試試。”
   “不花錢吧?”弗裏剋問,此人天性多疑。
   “一個子不要……除非您買。”
   得到這個保證,弗裏剋拿起小販已經調好了距離的望遠鏡。他閉上左眼,把目鏡放在右眼前。
   他順着普紮萊山朝浮爾康山口看去。然後又放低鏡頭,嚮魏爾斯特村觀望。
   “呃!呃!”他驚訝地叫起來,“真的喲……它看得可比我雙眼遠得多……瞧那是大街……我認出那些人了……嘿,那是護林人尼剋·戴剋,剛巡邏回來,背着背包,肩上還扛着槍……”
   “我不是早告訴您了!”小販提醒他。
   “對……對……正是尼剋!”牧羊人又說,“從科爾茲法官傢出來的少女是誰,她穿着紅裙子,黑色上衣,像是去接他?”
   “好好看看吧,牧羊人,您能認出小夥子啊,就能認出姑娘來
   “哦!對了!……是米柳達……漂亮的米柳達!……啊!……一對戀人……戀人!……這回,他們可得規規矩矩的,我這管子下對着他們呢,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我的眼睛!”
   “您覺得我這望遠鏡怎麽樣?”
   “哦!哦!……它看得可真遠!”
   弗裏剋以前從未見到望遠鏡這種東西,由此完全可看出魏爾斯特村是剋勞桑堡縣最落後的村落了。這點,諸位很快就會明白。
   “怎樣,巴斯特,”小販又說,“再瞄瞄……看看比魏爾斯村更遠的地方……這村子太近了……瞄那邊,瞄那邊,聽我的!……”
   “還是不收錢?”
   “當然不要。”
   “好吧!……那我就瞧瞧匈牙利那頭的希爾河!……看到了,那是裏伐傑爾教堂的鐘樓……我看見了缺條胳膊的十字架……再遠點,河𠔌裏、樹林中,我望見了佩特香尼教堂的鐘樓,它那衹白鐵公雞不正張着嘴,像是在喚它的雞婆子……那邊林子裏聳立座塔樓……一定是背特裏亞塔了……可是,我想,貨郎哥,橫竪一個價,就再等等吧……”
   “都一個價,牧羊人。”
   弗裏剋視綫轉嚮奧爾加勒高地;隨後,又移到普紮萊山頂那片黑黝黝的森林帷幕上,最後遠方的古堡輪廓出現在鏡頭上。
   “是的!”他叫起來,“第四根樹杈已掉了……我沒看錯!……誰也不會去拾起它來點燃聖約翰的聖火……不,誰也不會……我也不會!……這可是拿肉體和靈魂去冒險……但你不必為此操心!……今晚總有人把它扔進地獄的火爐裏……那就是肖爾特了!”
   這裏的人提到的肖爾特,就是魔鬼的代名詞。
   對既非魏爾斯特村的人,他不住在周遭地區的人,這串話莫名其妙,令人費解。猶太人大概正想問個清楚,弗裏剋正好叫起來,驚異的聲調裏充滿恐怖:
   “古堡塔樓裏冒出氣!……是霧嗎?……不對!……可能是煙……怎麽可能!……城堡煙囪好多年就不冒煙了!”
   “巴斯特老兄,您看見了那邊冒煙了,準是霧上氣升了。”
   “不……貨郎哥,不對!可能是鏡上的玻璃模糊了。”
   “擦擦。”
   “要是擦完還這樣……”
   弗裏剋調過望遠鏡,用袖子把玻璃擦幹淨,又放在眼前。
   培樓頂上飄出來的的確是煙。煙柱冉冉升空,和蒼天中的雲霧交織成一片。
   弗裏剋一動不動,說不出話來。他目不轉睛,凝視着古堡,那股煙霧徐徐上升,盤旋在奧爾加勒高地上空。
   突然,他放下望遠鏡,把手伸進挂在上衣下面的褡褳裏:
   “你的管子賣多少錢?”他問。
   “一個半弗洛林。”小販回答道。
   衹要弗裏剋稍要還價,他準備把價錢降到一個弗洛林。但是,牧羊人絲毫沒有猶豫。顯然他還陷在突如其來、不可名狀的驚愕中。他把手伸進褡褳,掏出錢。
   “您是給自己買的嗎?”小販問他。
   “不是……這是給我主人科爾茲法官的。”
   “這麽說他會還你錢了……”
   “當然……我得要兩個弗洛林……”
   “什麽……兩個弗洛林?……”
   “哦!很可能吧!……這個嘛,再見,朋友。”
   “再見,巴斯特。”
   弗裏剋吹着口哨喚回獵狗,趕着羊群,匆匆趕往魏爾斯特村。
   猶太人看着他走遠,搖搖頭,覺得自己在跟個瘋子打交道:
   “我要早知道,”他喃喃自語道,“我就把價碼再擡高些!”
   他收拾好腰帶上、肩上的貨物,沿希爾河右岸往下走,朝卡爾茨堡方向繼續趕路。
   他去哪裏?這點無關緊要。他在本故事中衹不過是一匆匆過客。諸位以後再也見不到他的影蹤了。
第二章
  這些岩石都是地質年代最近幾次地殼大變動中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工斧鑿而成,這都無關緊要。隨着時光流逝,從遠處望去,岩石的表面毫無區別。未經鑿飾的岩石與人工雕琢過的渾然一體。遠望,顔色一樣,輪廓雷同;遠方峰回路轉,佈局小異,色澤都灰暗泛緑,必然經受了若幹世紀的日曬雨淋。
   這座古堡,又稱喀爾巴阡城堡,大抵如此。它像尊王冠鑲嵌在奧爾加勒高地上,位於浮比康山口左側。城堡輪廓隱沒在遠方山巒中,模糊難辨。人們看到的塔樓,可能衹是塊色澤昏暗的岩石。以為是護墻的齒形雉堞,原不過一列普通的石峰。整座古堡撲朔迷離,若隱若現。不少慕名前來的旅遊者大失所望,認為喀爾巴阡古堡不過是人們憑空捏造出來的。
   顯然,要想弄清,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出錢找個浮爾康村或魏爾斯特村的村民作嚮導,爬過山隘,登上圓形山頭,就近觀察城堡的全貌。衹不過找名嚮導比找條通往古堡的路還費勁。希爾河流域一帶絶沒有人願意領旅遊者到喀爾巴阡古堡去,不管出的酬金有多誘人。
   但不管怎樣,要是有架望遠鏡,——當然不是牧羊人弗裏剋買給科爾茲法官的那種蹩腳貨,而是優質、高倍數的望遠鏡,那你就會觀察到如下景象:
   浮爾康山口後聳立着一段陶土色的圍墻,高約六八百尺,上面爬滿爬山虎之類的藤葛,呈圓形,周長約四五百瓦茲,隨着地勢起伏不平;圍墻兩邊各有一角樓,那顆大名鼎鼎的山毛櫸就長在右邊的角樓上,角樓上還立着一尖頂了望亭;左邊,幾條透孔的扶垛支撐着數截高墻,上有一小教堂,大風一颳,那口有裂縫的鐘就左右搖晃,發出的聲音令當地人驚恐不安;中間是城堡的古塔,塔上開了三排鐵窗,塔頂上有一帶齒形雉堞的平臺。塔樓第二層四周遊廊環繞,塔頂平臺上竪着根長長的金屬桿,裝飾有彩色金屬環,類似風信標,桿上銹跡斑斑,不知是哪股風把它定在東南方向。
   這座多處坍塌的圍墻裏到底藏着什麽,是否有住人的房屋,是否有吊橋、暗門通往堡裏,這些,好多年以來就無人知曉了。實際上,喀爾巴阡古堡內部要比外觀保存得好得多。人們對它懷有的畏懼心理,加之迷信思想作祟,對城堡起了不小的保護作用,甚至比當年城堡裏配備的槍炮威力還猛。
   但喀爾巴阡古堡確實值得旅行者與古玩商到此賞遊。城堡位於奧爾加勒高地之巔,景色奇特壯美。從高樓的塔樓頂端的平臺望去,遠方重巒疊蟑,視野開闊。古堡後面,山巒連綿起伏,支脈橫生,那就到了瓦拉西亞公園邊境了。前面,蜿蜒麯折的浮爾康隘口是連接鄰近各省的唯一一條通道。
   順希爾河河𠔌而上,依次經過裏伐傑爾鎮、洛尼埃鎮、佩特香尼鎮、貝特裏亞鎮。它們位於煤礦附近,要知道那一帶可是個富饒的煤田。再遠處,山巒疊嶂,令人驚嘆。山腳下樹木繁茂,山腰也郁郁葱葱,山頂則是一片不毛之地。陡峭的纍底埃紮脫峰與帕林峰雄踞群山之巔。最後,跨過哈茨剋山𠔌的馬斯河,在迷霧中隱約可見特蘭西瓦尼亞境內遠方的阿爾卑斯山的輪廓。
   群山環抱着一個小盆地,以前曾是湖泊,兩條希爾河流入其中,又穿過山巒奪路而出。現在,小盆地中藴藏着豐富的煤礦資源,這利敝兼有。高聳的磚砌煙囪混在楊樹、樅樹、山毛櫸的枝幹中;濃濃黑煙使以前充滿鳥語花香的純淨空氣變得污濁不堪。但在本故事發生的年代,儘管工業的巨手已伸入了這個礦區,但它粗獷的原始風貌還沒有喪失殆盡。
   喀爾巴阡古堡始建於12、13世紀。那時,處在王公貴族的統治下,寺院、教堂、宮廷、城堡與城鎮、鄉村一樣悉心經營城防工事。貴族和農民相互照應,防備各種外來侵略。這足以說明為什麽古堡的城壁、堡壘和塔樓具有封建防禦工事的特點。又是哪位建築師把它建在懸崖峭壁的高地上?沒人知道,那位非凡偉大的大師湮沒無聞,除非他就是流傳在瓦拉西亞民間而深為人稱道的那位羅馬尼亞人馬諾利,他在尼爾戴、達爾吉斯修建了著名的魯道夫黑色城堡。
   雖然大傢對城堡的建築者有着幹般猜測,但誰擁有這座古堡,卻清楚明了。德戈爾茲傢族歷代男爵自古以來就是本地的領主。他們參加過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歷次血腥戰役;他們抗擊過入侵者的匈牙利人、薩剋遜人,以及澤剋萊爾族人;他們的姓名憑此載入了“岡底斯人”和“多依那人”的戰爭史册,後人對那段殘酷的歲月永生難忘;有句著名的瓦拉西亞諺語是他們的座右銘:“戰鬥至死”(Da pe maoete),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獨立而戰,——這鮮血承繼於他們的羅馬尼亞先民。
   衆所周知,他們歷盡艱辛,無限忠誠,勇於獻身,但這支勇毅民族的後代卻淪落為奴,喪失了地位。他們蒙受過三代貴族的蹂躪。然而,這些特蘭西瓦尼亞的瓦拉西亞人誓不低頭,試圖打破套在脖子上的枷鎖,未來屬於他們。他們帶着不可動搖的信念,反復重申這句凝聚了他們全部追求的誓言:“羅馬尼亞民族永生!”(Roman on pere!)
   19世紀中葉,德戈爾茲男爵傢族衹剩下一根獨苗魯道夫男爵。他出生在喀爾巴阡古堡裏,年紀輕輕就目睹了整個傢族的衰落。22歲時,他在世上已是孑然一身。他所有的親人相繼辭世,就像那株百年老山毛櫸的枝杈,一年年掉落,外人盛傳這株山毛櫸與古堡的興衰榮辱休戚相關。魯道夫男爵沒有親朋好友,他如何在死亡的陰影籠罩下的孤寂中打發單調乏味的時光呢?他有何情趣、秉性、特長呢?人們衹知他對音樂有着無法剋製的,尤其喜歡聽當代偉大歌唱傢的演唱。除此,人們別無所知。一天,他把殘破不堪的古堡扔給幾位老僕人打理,自己消失了蹤跡。後來,人們纔聽說,他攜帶着巨大的傢財,遊遍了歐洲主要的浪漫之都,出入德、法、意的劇院,以滿足他對音樂無止境的愛好。他是位狂人,說輕點,怪人。他詭譎的行經不能不令人這麽想。
   但是,年輕的戈爾茲男爵深深眷戀着故土。他在遠方的異鄉途中,故鄉特蘭西瓦尼亞始終令他魂牽夢繞。因此,他返回家乡,參加了一次羅馬尼亞農民反抗匈牙利人壓迫的浴血戰鬥。
   達契亞先民的子孫被擊敗,他們的土地被徵服者瓜分。
   那次起義慘遭後,魯道夫男爵永遠離開了已部分坍塌的喀爾巴阡古堡。當城堡裏的僕人一個個死去,這座古堡就完全被廢棄了。至於德戈爾茲男爵,據傳,他抱着一腔愛國熱忱,參加了著名的羅紮·桑多爾的隊伍。羅紮·桑多爾最初是名緑林好漢,獨立戰爭把他塑造成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幸運的是,這次起義失敗後,魯道夫·德戈爾茲脫離了會連累人的“匪幫”,他這樣做很明智。後來昔日的強盜又重聚人馬操起響馬舊業,最終落入手中,被關進了紮莫斯——於伐爾監獄。
   但是,當地還盛行這種說法:據說,魯道夫男爵在一次羅紮·桑多爾的隊伍與關卡武裝交火的戰鬥中被打死了。儘管自那時起,德戈爾茲男爵的確沒在古堡露過面,儘管無人懷疑他早已死亡,但對這種說法最好還是謹慎些,不要毫無保留地相信從輕信謠傳的居民口中傳出的這些消息。
   喀爾巴阡古堡成了一座荒蕪人煙、幽靈出沒、鬼影憧憧的場所。人們把城堡吹得神乎其神,說裏面妖氣纏繞,鬼怪作亂。這類事情在當今歐洲一些迷信地區還時有發生,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當推第一。
   試想,魏爾斯特村又怎能擺脫這種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呢?神甫與鄉村教師,前者指導宗教生活,後者負責教育兒童,他們兩位不僅對此深信不疑,還添油加醋公開宣揚,他們有根有據地說狼人在荒郊野林奔跑;發出夜鳥般嘶鳴的吸血鬼在喝人血;斯塔夫鬼徘徊在廢墟堆裏,每晚都得給它們送去吃的、喝的,要是哪天忘了,準會出事。星斯二和星期五是一周裏最不吉利的日子,這兩天裏,人們得小心提防,不要撞上仙女、精靈、“巴貝”什麽的。在神秘幽深的魔林裏,隱藏着巨竜“巴勞裏”,它們嘴一張牙床就插進雲層裏。還有身長巨翅的怪獸“茲梅”,專門擄掠王室少女,平民女子衹要稍有幾分姿色,也難逃它的魔掌!瞧,世上有如此多兇神惡鬼,善良的老百姓又想出什麽好招來對付它們呢?衹有一種,即傢蛇爺,它住在壁爐裏,農民用最好的牛奶供奉它,以圖吉利。
   如果說哪座古堡是羅馬尼亞神話傳說中的那群妖魔鬼怪最佳庇護地,則喀爾巴阡古堡當仁不讓。它四周懸崖峭壁,衹能從浮爾康山口左側爬上去。毫無疑問,古堡裏藏着巨竜、女仙,還有吸血鬼,甚至德戈爾茲男爵傢族的幾個亡靈也在其中遊蕩。於是,城堡自然而然就出名了。至於說冒險光顧一下,沒有這麽大膽子。它恐怖的名聲像瘟疫一樣越傳越遠,就如從污穢不堪的沼澤裏冒出熏天臭氣。衹要你走到離城堡衹200多米的地方,你的性命就難保,到了陰間也難以救贖。鄉村教師海爾莫德在課堂上經常嘮叨的就是這類東西。
   衹要德戈爾茲男爵傢的古堡完全垮掉,這類傳聞也該煙消雲散了。但這兒鬼神傳說又起了作用。
   據魏爾斯特村的權威人士講,古堡的命運與古堡左角樓上的那株老山毛櫸有直接關聯。
   自魯道夫·德戈爾茲男爵棄堡而去——村裏人,特別是牧羊人弗裏剋觀察到每年這株老樹的主枝都要掉一根。魯道夫男爵最後一次站在塔樓平臺上時,樹上還有十八根樹杈,現在卻衹剩下三根了。即每掉一根樹杈,古堡就減一年壽。樹枝掉光,古堡也就不存在了。到那時,你在奧爾加勒高地上就再也看不見喀爾巴阡古堡的遺跡了。
   其實,這也衹是羅馬尼亞人想象出來的。首先,這株山毛櫸真是每年掉一個枝杈?這就很值得懷疑,儘管牧羊人弗裏剋竭力加以證實。因為每次他在希爾河畔放羊時,能望見古堡。儘管弗裏剋的話是否可靠還有待商榷,但魏爾斯特村下至普通老百姓上至村長,沒人懷疑古堡衹有三年活頭了,既然它的“監護神山毛櫸”衹剩三個枝杈了。
   牧羊人大步流星,想趕快把他在望遠鏡裏觀察到的那件大事帶回村子。
   這真是驚天動地的新發現!塔樓竟然冒煙……牧羊人雖然肉眼看不見,但他用小販的望遠鏡看得清楚明白……那絶非水氣,是一股煙正冉冉上升,和天空中的雲彩交織在一起……但是,古堡裏可沒人住……長久以來,絶無人穿過那道緊閉的暗門,通過那架肯定拉起來的吊橋。要是裏面有動靜,肯定是些精靈鬼怪……可是精靈為何要在培樓房間裏生火呢?……為了取暖還是做飯?實在令人費解。
   弗裏剋急忙把羊群趕嚮羊圈。聽到他的吆喝,牧羊狗使勁逼着羊群爬坡,弄得塵土飛揚,又裹着夜晚的露氣緩緩落到地上。
   幾個晚歸的農民路過時嚮他致意,他勉強回了回禮。這實在引起他們的不安,因為要想驅邪避禍,光嚮牧羊人問好還不夠,必須他也還禮。但看來弗裏剋一點都不想還禮。他眼神恐慌、神態奇怪,舉止失常,好像狼熊叼走了他一半羊群,一定大事不好。他帶回什麽壞消息了?
   第一個得知壞消息的人是科爾茲法官。老遠望見他,弗裏剋大喊:
   “老爺,城堡冒煙了!”
   “你說什麽呀,弗裏剋?”
   “我說的可是實話。”
   “你是不是瘋了?”
   這個亂石嶙峋的破山岡上怎麽能起火呢?這豈不是說喀爾巴阡山脈的主峰內戈伊峰被烈火吞噬了?再沒有比這更荒唐可笑的事了。
   “你說,弗裏剋,你說古堡真的着火了?……”科爾茲村長又問。
   “不是着火,是冒煙。”
   “可能是水氣罷。”
   “不,是煙……過來瞧瞧。”
   兩人走到村裏大街中間,又到了山口溝壑邊的一個平臺上,從那兒可以清楚地望見城堡。
   到了平臺,弗裏剋把望遠鏡遞給科爾茲法官。顯然,他擺弄這架儀器遠不如他的牧羊人熟練。
   “這是啥東西?”他問。
   “這是我花了兩個弗洛林買給您的,老爺,它本來值四個弗洛林!”
   “嚮誰買的?”
   “一個小販。”
   “幹嘛用?”
   “您把它放在眼前,對着對面的古堡看過去。您會看見的。”
   法官把望遠鏡對準城堡方向,打量良久。
   不錯!的確有股煙從塔樓的煙囪裏飄出來。這時吹過來一陣微風,把煙壓嚮山腰。
   “是煙!”科爾茲村長驚恐萬分。
   此時到傢好一會兒的米柳達和護林人尼剋·戴剋走了過來。
   “這是幹什麽用的?”年輕人拿過望遠鏡,問道。
   “可以看見遠處的東西。”牧羊人答道。
   “你開什麽玩笑,弗裏剋。”
   “我沒開玩笑,護林人。大約一小時前,你回村的時候,我就認出了你們,你和……”
   他話沒說完,米柳達羞紅了臉,趕緊低下了漂亮的眼睛。其實,誰也無意阻止一位正派女孩子去和她未婚夫約會。
   他們二人相繼拿起望遠鏡觀看遠處的城堡。
   這會兒功夫,平臺上又來了五六位鄰居,聽說古堡裏冒煙,他們也輪流拿起望遠鏡觀察。
   “煙!古堡裏冒着煙!……”一個人驚呼。
   “或許雷擊中了塔樓吧?……”一人猜測。
   “最近打過雷嗎?……”科爾茲村長問弗裏剋。
   “已經一星期沒響過雷了!”牧羊人回答道。
   要是這時有人告訴這群老好人,纍底埃紮脫山剛剛火山爆發,從地底噴出大量水汽,他們或許就不會這麽大驚小怪了。
首頁>> 文學>> 科幻小说>> 儒勒·凡尔纳 Jules Verne   法国 France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