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文化思考>> 陈壁生 Chen Bishe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79年), 石勇 Dan Yo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社会热点关键词丛书:国学热十年人文热点对话录
  学术以历史进程和当下实践为生命之源,学者以关注社会人文和现实生活为崇高责任。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呼啸前进的列车带着人们阅尽新时代的辉煌景观,与此同时,筚路蓝缕的开拓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艰难,暴露了转型道路设计的不足和空白。这是一个社会急遽变革、世事不断更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遭遇启蒙、精神之花绽放的时代。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欣逢其时,理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舆论热点表达深层的关注,并以学者的胸怀和视野作出学术性的解读。学术不能在象牙之塔中自足自美,它必须走向民众。自然科学需要普及,社会科学也需要普及。在心为物役、信仰缺失、精神贫乏、功利泛滥的时期,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普及尤为重要。
社会热点关键词丛书前言(1)
  学术以历史进程和当下实践为生命之源,学者以关注社会人文和现实生活为崇高责任。
  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呼啸前进的列车带着人们阅尽新时代的辉煌景观,与此同时,筚路蓝缕的开拓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艰难,暴露了转型道路设计的不足和空白。
  这是一个社会急遽变革、世事不断更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遭遇启蒙、精神之花绽放的时代。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欣逢其时,理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舆论热点表达深层的关注,并以学者的胸怀和视野作出学术性的解读。
  学术不能在象牙之塔中自足自美,它必须走向民众。
  自然科学需要普及,社会科学也需要普及。在心为物役、信仰缺失、精神贫乏、功利泛滥的时期,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普及尤为重要。
  在这个领域里,以学者和专门研究者为对象的纯学术著作汗牛充栋,而以广大民众为对象的思想性、学术性著作却十分稀缺。以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为内容,以学术观点解读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为特色,以跨学科分析为工具,以社会科学普及为目标,此为本丛书的宗旨。丛书设计之初,编者曾打算按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分别编辑一本普及著作,但学术界的很多朋友建议我们不要那样做,他们主张学术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现实和普罗大众更好,加上各地出版社都出了不少分科的普及读物,我们就决定采取目前的形式。
  拿到第一批书稿后,编委同仁对“学者论热点”都有较高的评价,认为这应该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一条路子。
  当然,编辑这类丛书,我们还缺乏经验,不可避免出些差错。好在有几位学界名家欣然同意担任本丛书的顾问和编委,使我们颇为感动。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感谢,同时也望读者们多提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在今后的选题和编辑中做得更好。
  李明华
  石勇:
  时间的刻度定格在2007年,中国社会越发扑朔迷离。与“社会结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仍然“在路上”,并且在返回的恐惧和前行的步履维艰中继续着不确定性具有的混乱、无序、焦虑和疯狂。经验的观察可以让我们把一幅幅社会生活中的图画拼凑成21世纪初中国社会现实的大致图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作为廉价劳动力承受着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在今天已无法想象的一切。公务化暴力没有遏止的迹象,城管、计划生育人员、警察等“执法人员”的粗暴执法不断遭到公众的谴责。
  富豪和权贵用资本和权力继续着他们的“成功叙事”。
社会热点关键词丛书前言(2)
  “中产”和“小资”陶醉于他们的“审美趣味”,似乎现有的社会已成“消费”的乐园。金钱彻底成为中国人最听得懂的一门语言——不管他是不是商人。
  知识精英就改革、文化复兴、左与右、公有制与私有制等还在进行紧跟政治社会变迁的激烈争论。
  而执政高层不断地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希望通过一些政策的施行阻止严重的社会不公的继续演化。这一切都是历史的产物。
  我们今天所置身的社会是经历了一代人的改革的一个结果。而在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形而下”的社会现实背后,是各种“形而上”的思想理论的存在和它们之间所展开的大搏杀。
  在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在公共领域的互动中,不时可以看到这些思想理论的身影以及它们之间的较量。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结构,这些思想理论不仅仅要化作观念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而且希望作为理论依据影响国家政策,最终构建某种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秩序。和十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样,这些思想理论也不断地演变。
  由于人不可能生活于真空之中,他无法摆脱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制约,而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需要思想理论的合法性论证,或逃避不了它的否定性质疑,因此它们既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前景、精神结构,又影响甚至决定一个社会未来的方向。
  一个人不管有没有理性,在作出某种行动时都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理性化的论证”,即在受到他有可能都没有反思的观念支配的同时必须证明行动的合理性,哪怕这是无意识的。这说明,仅仅就经验表层观察,而不分析思想理论的互动及它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社会图景必然是残缺的。
  要解释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就必须对十年来的思想潮流的表现和它们的逻辑进行审视。
  陈壁生:是的。如果说三十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最终达成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共识,十五年前的“南巡讲话”也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那么,到了今天,再来看“改革”问题,所牵涉到的问题便要复杂得多。
  如果时间可以用事件的密度来计量,那么20世纪的世界史可以用“漫长的20世纪”来形容,而中国经过那个漫长的20世纪之后,至少还有一个漫长的21世纪初期。说它“漫长”,主要是因为一些历史时间段,蕴含着太多的可能性和复杂性,集中了太多的事件与思潮,容纳了太多的期待与失望。
  我们读“文革”时期的作品,读80年代的文字,读90年代的文章,读今天的报纸网络上的文字,观察不同的时期文字的文风、思想的差别,便会感觉到这个社会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首页>> 文学论坛>> 文化思考>> 陈壁生 Chen Bishe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79年), 石勇 Dan Yo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