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德纔兼備,用人的第一標準
1. 德纔兼備:千古用人第一標準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的用人哲學都認為:德纔兼備的人才是棟梁,有德無纔的人也可使用,有纔無德的人堅决不可使用,至於二者皆無之輩,當然是"垃圾"了。
關於德與纔的關係,歷史上絶大多數政治傢、思想傢都主張德纔兼備的原則。
先秦諸子中,墨子極力倡導選用德纔兼備的人才。他認為:"夫義道術學業仁。義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不義不處,非理不行,務興天下之。利,麯直周旋,利則止,此君子之道也。"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一個善於用人的大傢,他提出了"治國之道,務在舉賢"的響亮口號。他的人才觀主要內容是"德、纔、學、識、能、忠、義、信"八個字。"夫治世為大德,不以小惠。"諸葛亮認為"德"包括五個方面:"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衆","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諸葛亮集》,中華書局1960年出版,第76頁)在這裏,諸葛亮把"德"的概念具體化為對國傢與階級利益的行為準則,而不是上下級之間的恩怨和利害關係。所謂"大德之行,天下為公",考驗"德"的真偽標準在於"公"。以公利為核心的德政,事業興旺發達;以私利為核心,則無德政可言,終將導致事業的衰敗消亡。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過:"夫聰察強毅之謂纔,正直中和之謂德。纔者,德之資也;德者,纔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纔德全盡謂之'聖人',纔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纔謂之'君子',纔勝德謂之'小人'。"
從德和纔兩方面出發,司馬光把人分為四種:德纔兼備為聖人,德纔兼亡為愚人,德勝纔為君子,纔勝德為小人。他主張用人應以德為重,這樣才能用君子而不用小人。司馬光分析人們選拔人才時往往重纔輕德的原因,是由於有德的人被人所敬畏,而有纔的人一般被人所喜愛;對所喜愛的人容易親近,對所敬畏的人則容易疏遠。因而考察和選拔人才時往往衹看到了才能方面,而忽略了品德方面。他提醒後人說,這樣的歷史教訓太多了,"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傢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資治通鑒》捲1,中華書局1950年出版,第15頁)。
有纔無德之人不能重用,有德無纔之人予以培養,等其展示才華之後,再予以使用。德纔兼備論首先傾嚮於德,衹要品德高尚,才幹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還有清朝的曾國藩。曾國藩用人講究品行,其次纔考慮才幹。同樣,他采用這種用人方式,也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曾國藩曾講:"有纔無德,近於小人;有德無纔,近於愚人;與其有纔無德近於小人,不如有德無纔近於愚人。"這段話也反映了曾國藩既強調德纔兼備,又註重以德為先。
從古人的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啓示:第一,論纔必須以德為本,因為德是纔之帥;第二,無纔而不任,因為纔是德之資,否則,德就是空的;第三,什麽樣的人才稱得上"賢"呢?那就是德纔兼備的人。任人唯賢,既不能唯德是舉,也不能唯才是舉,必須是德纔兼備。
衹講德,不講纔,有德無纔的人,沒有專長和能力,工作沒有創造性,工作成績平庸,不是我們所講的人才;衹講纔,不講德,有纔無德的人,衹會鑽空子,幹壞事,損害他人的利益,也不是我們要求的人才。所以選用人才,一定要堅持選那些品德好,具有一定特殊專長和能力的人,把德和纔的要求結合起來,防止衹看纔不看德或者衹看德不看纔的傾嚮。
俗語雲:"有纔無德,行而不遠,德是人才之本。"德乃水之源,纔乃水之波。若無君子可用,與其用小人,不若用愚人。蓋有纔無德,其纔足以濟其姦,重用了很危險;然有德無纔,難以當大任,亦不可不慎。故用人貴在德纔兼備。
德纔兼備,用人的第一標準
1. 德纔兼備:千古用人第一標準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的用人哲學都認為:德纔兼備的人才是棟梁,有德無纔的人也可使用,有纔無德的人堅决不可使用,至於二者皆無之輩,當然是"垃圾"了。
關於德與纔的關係,歷史上絶大多數政治傢、思想傢都主張德纔兼備的原則。
先秦諸子中,墨子極力倡導選用德纔兼備的人才。他認為:"夫義道術學業仁。義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不義不處,非理不行,務興天下之。利,麯直周旋,利則止,此君子之道也。"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一個善於用人的大傢,他提出了"治國之道,務在舉賢"的響亮口號。他的人才觀主要內容是"德、纔、學、識、能、忠、義、信"八個字。"夫治世為大德,不以小惠。"諸葛亮認為"德"包括五個方面:"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衆","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諸葛亮集》,中華書局1960年出版,第76頁)在這裏,諸葛亮把"德"的概念具體化為對國傢與階級利益的行為準則,而不是上下級之間的恩怨和利害關係。所謂"大德之行,天下為公",考驗"德"的真偽標準在於"公"。以公利為核心的德政,事業興旺發達;以私利為核心,則無德政可言,終將導致事業的衰敗消亡。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過:"夫聰察強毅之謂纔,正直中和之謂德。纔者,德之資也;德者,纔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纔德全盡謂之'聖人',纔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纔謂之'君子',纔勝德謂之'小人'。"
從德和纔兩方面出發,司馬光把人分為四種:德纔兼備為聖人,德纔兼亡為愚人,德勝纔為君子,纔勝德為小人。他主張用人應以德為重,這樣才能用君子而不用小人。司馬光分析人們選拔人才時往往重纔輕德的原因,是由於有德的人被人所敬畏,而有纔的人一般被人所喜愛;對所喜愛的人容易親近,對所敬畏的人則容易疏遠。因而考察和選拔人才時往往衹看到了才能方面,而忽略了品德方面。他提醒後人說,這樣的歷史教訓太多了,"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傢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資治通鑒》捲1,中華書局1950年出版,第15頁)。
有纔無德之人不能重用,有德無纔之人予以培養,等其展示才華之後,再予以使用。德纔兼備論首先傾嚮於德,衹要品德高尚,才幹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還有清朝的曾國藩。曾國藩用人講究品行,其次纔考慮才幹。同樣,他采用這種用人方式,也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曾國藩曾講:"有纔無德,近於小人;有德無纔,近於愚人;與其有纔無德近於小人,不如有德無纔近於愚人。"這段話也反映了曾國藩既強調德纔兼備,又註重以德為先。
從古人的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啓示:第一,論纔必須以德為本,因為德是纔之帥;第二,無纔而不任,因為纔是德之資,否則,德就是空的;第三,什麽樣的人才稱得上"賢"呢?那就是德纔兼備的人。任人唯賢,既不能唯德是舉,也不能唯才是舉,必須是德纔兼備。
衹講德,不講纔,有德無纔的人,沒有專長和能力,工作沒有創造性,工作成績平庸,不是我們所講的人才;衹講纔,不講德,有纔無德的人,衹會鑽空子,幹壞事,損害他人的利益,也不是我們要求的人才。所以選用人才,一定要堅持選那些品德好,具有一定特殊專長和能力的人,把德和纔的要求結合起來,防止衹看纔不看德或者衹看德不看纔的傾嚮。
俗語雲:"有纔無德,行而不遠,德是人才之本。"德乃水之源,纔乃水之波。若無君子可用,與其用小人,不若用愚人。蓋有纔無德,其纔足以濟其姦,重用了很危險;然有德無纔,難以當大任,亦不可不慎。故用人貴在德纔兼備。
一個面嚮21世紀的優秀人才,必須德纔兼備。德纔兼備是成纔立業、奮發有為的前提。一個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纔,但如果沒有優秀的思想品德,也難以成就事業。這裏有兩個基本觀點,一個是:成小事,靠業務本領;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綜合素質。另一個是:有德無纔要誤事,有纔無德要壞事。德纔兼備之人,其理想、信念、道德、責任才能得以升華。
2. 黨政機關用人的根本原則
對黨政機關來說,德纔兼備是選纔用人的第一標準。
德、纔是幹部素質的兩個方面,德強調的是思想、品行,纔強調的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能力。德纔兼備要求幹部既要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又要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較高的業務水平。德纔兼備是辯證的統一體,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廢。在選人用人工作中要正確處理德與纔的關係,既要防止重德輕纔的現象,也要防止重纔輕德的傾嚮。
德和纔猶如支撐人字的撇和捺。沒有德字這一撇,不成其人;沒有纔字這一捺,人難自立。德是纔的統帥,纔是德的資本;德乃人之魂,纔乃人之膽。德纔兼備德為先。成人比成纔重要,為官應重德性。做人要通過做事來體現,來實現價值,來檢驗成敗。做事要通過做人來引導方向,來提供動力,來保證結果。若方向一錯,則全盤皆誤。因此,做人應先於做事,人性應重於靈性。就黨政機關領導幹部來說,一定要高度重視德性問題,致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
從德的方面看,黨政機關幹部要力求做到如下方面:
強化道德意識。大量事實證明,有德纔有得,有誠纔有成。許多人之所以成功,得益於細微而不起眼的美德。正如伏爾泰所說,"造就政治傢的,絶不是超凡出衆的洞察力,而是他們的人格。"人格德性是最重要的,能力則總是相對而言的。人格的力量,是最可靠的事業資本。林肯說:"堅守人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力量。"林肯之所以享譽世界,重要之點在於他公正自持、廉潔自守。林肯去世後,陸軍部長史丹頓說:"這裏躺着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完美的統治者。"人格比"名"更崇高,比"利"更偉大。最有效的資本是我們的信譽,它24小時不停地為我們工作。有了這張緑卡,成功將為我們一路放行。對領導幹部來說,要高度重視德的問題,防止懶官、庸官、貪官、淫官占居要職。即便在民主不斷擴大、法製日益健全的情況下,也還是要註重選用德高望重、人格完善的領導者,防止覬覦權力、善於偽裝的姦佞小人。作為個人來講,一定要具備履行公職的良好品行和職業操守,做到表裏如一、言行如一、始終如一。對組織、對事業、對人民,一定要誠實守信,不偷不吹不裝不假。"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能永遠欺騙所有人。"人格低下的人,最終是要露馬腳、被唾棄的。
嚴格道德自律。"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領導幹部在樹立道德新風尚方面以身作則,就是無聲的命令。這裏有三種境界,其一是不做惡事;其二是多做好事;其三是社會楷模。達到第一種境界是小有所成,達到第二種境界是有較大成功,達到第三種境界是有巨大成就了。領導幹部講重德性,首先要講大德,即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政治原則,堅持服務宗旨。具體講,就是要忠於黨、愛祖國、為人民。同時要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在單位做個好職員,在家庭做個好成員。這些都得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在學習科學理論的時候,就深深感到,經典作傢不僅具有真理的魅力,更具有人格的魅力。馬剋思說:"我們都是堅持為八小時工作日而奮鬥的,可是,我們自己的工作時間常常超過八小時。"1868年4月30日,馬剋思在寫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這樣說:"我在幾天之內,就滿50歲。如果那個普魯士少尉對你說:'服役已經20年,仍舊是個少尉,'那麽我可以說:'年屆半百,仍舊是個赤貧者'。"這無疑大大增添了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果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對人一套,對己一套,怎麽可能讓人信服、跟着來做呢?黨政幹部一定要處處嚴於律己、時時做出表率。講道德自律,不能忽略細節、輕視小事。小和大是相對、相交的,是會轉化的。拿遵守"三德"來講,能不能保持"慎獨",在無人監督、沒人認識的環境裏,自覺遵守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做一個文明守法公民?能不能模範執行職業操守,嚴格行業自律,堅持依法行政、公正辦事?能不能弘揚傳統美德,善待老人、妻子和孩子,建設和睦家庭?許多細節和小事,常常影響着大節,折射出領導幹部的道德品行。"白天想上班,晚上想回傢"的人,比那種不思工作總惦念着牌局、不顧傢人總沉醉於飯局的人,要健康得多、高尚得多。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搞得家庭四分五裂的人,在人們心目中也是要丟分的。"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我們常犯的錯誤有4種:知識不足的錯誤,經驗不足的錯誤,能力不足的錯誤,德性不足的錯誤。這幾種錯誤,都應當努力避免,尤其要着力防止犯德性不足的錯誤。
2. 黨政機關用人的根本原則
對黨政機關來說,德纔兼備是選纔用人的第一標準。
德、纔是幹部素質的兩個方面,德強調的是思想、品行,纔強調的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能力。德纔兼備要求幹部既要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又要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較高的業務水平。德纔兼備是辯證的統一體,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廢。在選人用人工作中要正確處理德與纔的關係,既要防止重德輕纔的現象,也要防止重纔輕德的傾嚮。
德和纔猶如支撐人字的撇和捺。沒有德字這一撇,不成其人;沒有纔字這一捺,人難自立。德是纔的統帥,纔是德的資本;德乃人之魂,纔乃人之膽。德纔兼備德為先。成人比成纔重要,為官應重德性。做人要通過做事來體現,來實現價值,來檢驗成敗。做事要通過做人來引導方向,來提供動力,來保證結果。若方向一錯,則全盤皆誤。因此,做人應先於做事,人性應重於靈性。就黨政機關領導幹部來說,一定要高度重視德性問題,致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
從德的方面看,黨政機關幹部要力求做到如下方面:
強化道德意識。大量事實證明,有德纔有得,有誠纔有成。許多人之所以成功,得益於細微而不起眼的美德。正如伏爾泰所說,"造就政治傢的,絶不是超凡出衆的洞察力,而是他們的人格。"人格德性是最重要的,能力則總是相對而言的。人格的力量,是最可靠的事業資本。林肯說:"堅守人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力量。"林肯之所以享譽世界,重要之點在於他公正自持、廉潔自守。林肯去世後,陸軍部長史丹頓說:"這裏躺着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完美的統治者。"人格比"名"更崇高,比"利"更偉大。最有效的資本是我們的信譽,它24小時不停地為我們工作。有了這張緑卡,成功將為我們一路放行。對領導幹部來說,要高度重視德的問題,防止懶官、庸官、貪官、淫官占居要職。即便在民主不斷擴大、法製日益健全的情況下,也還是要註重選用德高望重、人格完善的領導者,防止覬覦權力、善於偽裝的姦佞小人。作為個人來講,一定要具備履行公職的良好品行和職業操守,做到表裏如一、言行如一、始終如一。對組織、對事業、對人民,一定要誠實守信,不偷不吹不裝不假。"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能永遠欺騙所有人。"人格低下的人,最終是要露馬腳、被唾棄的。
嚴格道德自律。"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領導幹部在樹立道德新風尚方面以身作則,就是無聲的命令。這裏有三種境界,其一是不做惡事;其二是多做好事;其三是社會楷模。達到第一種境界是小有所成,達到第二種境界是有較大成功,達到第三種境界是有巨大成就了。領導幹部講重德性,首先要講大德,即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政治原則,堅持服務宗旨。具體講,就是要忠於黨、愛祖國、為人民。同時要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在單位做個好職員,在家庭做個好成員。這些都得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在學習科學理論的時候,就深深感到,經典作傢不僅具有真理的魅力,更具有人格的魅力。馬剋思說:"我們都是堅持為八小時工作日而奮鬥的,可是,我們自己的工作時間常常超過八小時。"1868年4月30日,馬剋思在寫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這樣說:"我在幾天之內,就滿50歲。如果那個普魯士少尉對你說:'服役已經20年,仍舊是個少尉,'那麽我可以說:'年屆半百,仍舊是個赤貧者'。"這無疑大大增添了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果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對人一套,對己一套,怎麽可能讓人信服、跟着來做呢?黨政幹部一定要處處嚴於律己、時時做出表率。講道德自律,不能忽略細節、輕視小事。小和大是相對、相交的,是會轉化的。拿遵守"三德"來講,能不能保持"慎獨",在無人監督、沒人認識的環境裏,自覺遵守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做一個文明守法公民?能不能模範執行職業操守,嚴格行業自律,堅持依法行政、公正辦事?能不能弘揚傳統美德,善待老人、妻子和孩子,建設和睦家庭?許多細節和小事,常常影響着大節,折射出領導幹部的道德品行。"白天想上班,晚上想回傢"的人,比那種不思工作總惦念着牌局、不顧傢人總沉醉於飯局的人,要健康得多、高尚得多。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搞得家庭四分五裂的人,在人們心目中也是要丟分的。"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我們常犯的錯誤有4種:知識不足的錯誤,經驗不足的錯誤,能力不足的錯誤,德性不足的錯誤。這幾種錯誤,都應當努力避免,尤其要着力防止犯德性不足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