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经济商企>> 廖雄軍 Liao Xiongju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8年)
不讓你的下屬打瞌睡:會議組織規範與技巧
  本書內容係統而全面,是目前國內在會議學研究方面的一本扛鼎之作。本書對會議管理原理、會議質量管理、會議籌備工作、會議的服務工作、會議善後工作、會議文書製作等規範與技巧,對黨務會議、政務會議、人大會議、政協會議、工會會議、學校會議、企業會議及其他常見會議管理的規範與技巧都有涉及。覆蓋面廣,針對性強。 此書既可作為一本會議學的論著來研究,也可作為一本會議工具書來使用。
第1節:就從身邊的會議開始吧(序言)
  會議組織規範與技巧
  就從身邊的會議開始吧(序言)
  葛廣智
  接受為這本書作序的邀請後,曾反復思考:從何開始呢?忽然想起國外一位會議研究專傢的一句話:"就從身邊的會議開始吧。"
  我與廖雄軍副教授的相識,是由12年前的一場有關"會議是不是一門科學"的討論開始的。
  1991年,我獨自編著的中國第一本會議工具書《會議詞典》出版了。1993年,《會議效率手册》出版了。1995年6月,我應邀在《辦公室業務》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會議也是一門科學》的論文,隨即引來了一篇題為《會議不是一門科學》的商榷文章。該文的觀點是:會議不是一門科學,會議管理纔是一門科學。這篇《會議不是一門科學》的作者就是廖雄軍副教授。
  在會議學研究中,我將會議學分為"理論會議學"、"實用會議學"、"技術會議學"三個分支。"理論會議學"是將會議作為人類社會進行社會管理的一種特定方式來進行研究,研究的是會議的歷史、會議的條件、會議的功能、會議的規則、會議的分類等。"實用會議學"研究的是會議的組織與管理,即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當中如何對正確地使用會議這種形式、如何對各種會議活動進行科學的管理、如何降低會議成本和提高會議的質量等。"技術會議學"研究的是所有與會議活動有關的專門技巧,如如何起草會議通知、如何確定會議程序、如何佈置會議場所、如何排定會議座次、如何終止會議無端爭執、如何編發會議簡報、如何起草會議紀要等。實際上,廖雄軍副教授所說的"會議管理纔是一門科學"正好與我所說的"實用會議學"相契合。
  那場有關"會議是不是一門科學"的爭論無果而終,但廖雄軍副教授有關會議管理的研究卻一直堅持下來了--12年後,這本《會議組織規範與技巧》的編著和出版就是明證。這確實使我感到吃驚並對廖雄軍副教授的執着表示敬佩。
  《會議組織規範與技巧》內容係統而全面,是目前國內在會議學研究方面的一本扛鼎之作。本書對會議管理原理、會議質量管理、會議籌備工作、會議的服務工作、會議善後工作、會議文書製作等規範與技巧,對黨務會議、政務會議、人大會議、政協會議、工會會議、學校會議、企業會議及其他常見會議管理的規範與技巧都有涉及。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目前在國內尚不多見。
  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是《會議組織規範與技巧》的另一個特點。本書總結歸納了許多會議組織管理的方法與技巧,如會議組織管理的規則、會議籌備工作規範與技巧、會場生活服務管理、會議的質量評估等。內容涵蓋了會議組織管理的各個程序和各個方面,方便實用,使此書既可作為一本會議學的論著來研究,也可作為一本會議工具書來使用。
  1992年2月20日,法新社記者威廉·布倫特嚮全世界發佈了一條消息:"本着以毒攻毒的精神,中國政府在最近一次會議上决定減少會議,並通過內部文件傳達這個精神。""中國第一位會議學家葛廣智的觀點卻與衆不同。這位《會議詞典》的作者說,從表面看中國的會議太多,但實際上,中國會議的真正問題是質量太低。要解决中國會議問題的唯一出路不在於減少幾個會議,而在於提高會議的質量。"
  中國"會海"成災,這讓中國人痛心疾首,並挖空心思尋找原因和解决問題的辦法。但多年以來,在分析造成中國"會海"成災的主要原因時,許多人要麽就從"體製"找原因,就說是"黨政不分"、"機構重疊"等等。好像這些體製上的原因不解决,中國"會海"的問題就永遠解决不了。
  每當聽到人們這麽議論的時候,我總是想起不知道在什麽時候、什麽地點看過的一篇不知道是什麽人寫的小短文:
  一天,堂吉訶德和桑丘經過與風車巨人一番鏖戰,敗下陣來,倉皇逃命!月挂樹梢,兩人走到一鄉村外的打𠔌場,看到滿天星鬥,到處彌漫着一種深邃迷離的氣氛。堂吉訶德令桑丘在此安營紮寨。桑丘在一番手忙腳亂的忙活之後,總算把宿營的帳篷搭起來了。搭好帳篷後,桑丘看到堂吉訶德坐在帳篷旁邊仰望星空,陷入冥想,不敢先行入睡,便半躺半坐地偎在堂吉訶德的身邊。桑丘仰望着深邃的夜空,思緒奔涌,情不自禁地指着天上的星星,給堂吉訶德講起了"星雲爆炸"、"反物質"、"UFO"、"黑洞"……正當桑丘唾沫四濺,口若懸河的時候,衹見堂吉訶德睜開眼睛,往旁邊看了一眼之後,立即怒目圓睜地問了桑丘一句:"咱們的帳篷呢?!"
第2節:第一章會議組織管理概述
  桑丘就是這樣一個人,整天衹關註和琢磨那些距離自己最遙遠的、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而對身邊的、自己看得見摸得着的卻不管不問。結果--帳篷沒了。
  有關中國"會海"的問題也是這樣。不能一說"會海"就衹知道從"體製"上找原因,而對自己身邊的會議,對自己或組織或參加的許多會議當中的不合理之處卻不管不問,並依舊理直氣壯地開着"100人開會,200人照相,300人就餐,400人旅遊,500人領會議紀念品"的怪會。
  總在那裏一味地埋怨"體製",解决不了中國的會議問題。怎麽辦呢?"你總得找個地方開始,就從身邊的會議開始吧"--這就是美國會議專傢邁剋爾·多伊爾、大衛·斯特勞斯在他們所著的《開會的革命》一書中反復告訴我們的。我想,這正是廖雄軍副教授等人苦心研究會議、編著《會議組織規範與技巧》這本書的良苦用心所在,也是《會議組織規範與技巧》的精髓所在--理解了廖雄軍副教授等人的這一良苦用心,也就理解了《會議組織規範與技巧》這本書。是為序。
  2006年12月31日於北京
  (葛廣智先生為中國會議管理研究專傢、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局長)
  第一章會議組織管理概述
  會議組織管理概述
  一、會議的概念
  會議,是指在遵守一定國傢的法律和遵循一定的會議規則的前提下,圍繞一定的議題,三個人以上(包括三個人)在一起共同商討(商議)問題(議題),以便達到或互通情況,或交流思想,或得出結論,或達成協議,或作出决議(决定)等有目的有組織有領導的集會。
  這個概念內含比較豐富,有這麽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會議的召開必須合法(或合乎一定的會議規則);二是會議必須有一定的議題;三是會議必須有一個最低人數臨界點;四是與會人員有平等地發表意見的機會;五是會議的目的(有多種目的);六是要有組織有領導地舉行會議。以上幾個方面正是會議的基本特徵或基本的特點。
  嚴格地說,衹有符合上述六大特徵的集會才能稱為會議。但是,現實生活中,實際工作中,許多衹具有上述會議概念中某些特徵的集會如各種總結會、報告會、傳達會、動員會、表彰會等等,也習慣上稱之為會議。這是不夠規範的。因為這些所謂的"會議"大多是衹會而不議(不商議、商談問題),與會人員除了主持人外,絶大多數人衹能看會、聽會,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但是由於約定俗成,也非我們這種"書生"所能改變得了的。不過,這種所謂的"會議",可把它看做是上述狹義的會議概念的外延,即廣義的會議概念。
  會議有六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與會者、會議主持人、會議議題、會議名稱、會議時間、會議地點。
  二、會議的種類
  (一)按不同標準劃分的會議
  1?會議按其規模大小來分類,分為特大型會議、大型會議、中型會議、小型會議四種。
  2?會議按進行階段來分類,則有預備會議與正式會議。
  3?按會議所要完成的任務來分類,有告知性的會議、建設性的會議、執行性的會議、立法性的會議四類。
  4?按會議的實質性內容來分,則有政策性研究會和决策性會議。
  5?按會議議題的綜合程度分類,則有綜合性的會議、專業性會議、專題性會議、一事一議的會議、咨詢性會議等五類。
  6?按會議有無選舉來分類,則有選舉性會議和非選舉性會議兩類。
  7?按會議的完整程度來分類,則有完全性會議和不完全性會議(或叫非完全性會議)。
  8?按會議的特點與其作用來分,則有政治性會議、經濟性會議、文化教育會議、科技會議、軍事性會議等。
  9?按參加會議人員範圍分類,則有本單位(組織)會議、本係統會議、本地區會議、全國性會議、國際性會議等類型。
  10?按會議定期與否來分類,則有例行會議(定期會議)與非常會議(不定期會議)兩種類型。
  11?按會議內容的機密與公開程序來分,則有秘密會議與公開會議。
首頁>> 文學>> 经济商企>> 廖雄軍 Liao Xiongju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