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百科全书>> 歐陽詢 Ouyang Xun   中國 China     (557年641年)
藝文類聚
  100捲,(唐)歐陽詢等編,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
  
  《藝文類聚》是唐代開國初年由高祖李淵下令編修的,歐陽詢主編,參與其事的還有裴矩、陳樹達等人,武德七年(624)成書。此書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書約百餘萬言。 此書分類按目編次,故事在前,均註出處。所引詩文,均註時代。作者於題目,並按不同的文體,用"詩"、"賦"、"贊"、"箴"等字標明類別。所引用的古籍,據北京大學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統計,共為1431種,這些古籍大多散失,現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傳之本而有可能糾訂其誤謬。遠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華》,就已利用本書。至清代的校勘、輯佚學者治理先秦、兩漢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廣泛地運用這部類書而能深切理解其價值。和其他類書相比,此書在輯存文獻的方法上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與"文"兩條竜並成了一條竜,變更了類書的常規體製,也即事與文兼。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大量保存了自漢至隋的詞章名篇之功。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因稱之為:"所載詩文賦頌之屬,多今世所無之文集。"故自晚明以來,馮惟訥輯《詩紀》、梅鼎祚輯《文紀》、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傢集》,無不資以為寶山玉海。迨清嘉、道間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746捲,其取汲於本書的資料之多,幾乎達到了頂點。 當然,此書在類目結構上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四庫全書總目》已經指出不少。另外,在引用資料方面,也有欠慎以致誤的地方。
  入宋以來,人們廣泛利用此書,傳世版本甚多。現存最好的本子是明季校書傢馮舒細校的"代宋本"。1965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了汪紹楹先生整理校訂的《藝文類聚》,用上海圖書館當時入藏的極為難得的紹興刻本為底本,對勘明刻諸本,改正了宋本原刻的不少錯脫衍訛之處,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本子。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以重版,改正了個別明顯的斷句失誤之處,又編製了一個索引(包括人名和書名兩部分),極便於讀者檢索查考。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重印,成為現今通行的最好的版本。
捲一 天部上 據明本補
  ○天 日 月 星 風
  ◇天
  《周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竜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又曰:天行健。
  《尚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
  又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
  《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係焉。萬物覆焉。
  《論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地陰陽水土金木火人,凡十端,天亦喜[《太平御覽》一喜上有有字。]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爾雅》曰: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鼕為上天。
  《春秋元命苞》曰:天不足西北,陽極於九,故天周九九八十一萬裏。
  渾天儀曰:天如雞子,天大地小,天表裏有水,地[《開元占經》一,《太平御覽》二,地上有天字。]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車轂之運。
  《黃帝素問》曰:積陽為天,故天者清陽也。
  《莊子》曰: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申子》曰:天道無私,是以恆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文子》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高澤下,聖人法之。
  《太玄》曰:有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鹹天,八為瀋天,九為成天。
  又曰:天以不見為玄。
  《皇覽記》[《太平御覽》二作皇覽塚墓記。]曰:好道者,言黃帝乘竜升雲,登朝霞,上至列闕,倒影經過天宮。
  《禮統》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為精,濁者為形,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二氣相接,剖判分離,輕清者為天。
  《呂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列子》曰:杞國有人,憂天崩墜,身無所寄,廢於寢食。又有憂彼之憂者,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奈何而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也,曉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曜者,正複使墜,亦不能有中傷。
  《說苑》曰:齊桓公問管仲,王者何所貴,對曰:貴天,桓公仰觀天,管仲曰:所謂之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
  《白虎通》曰:天者身也,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鎮也,男女惣名為人,天地所以無惣名何,天圓地方,不相類也,天左旋,地右周,猶君臣陰陽相對嚮也。
  張衡《靈憲》曰: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為象,惟虛惟無,蓋道之根也,道根既建,由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示兆,斯謂龐洪,蓋道之幹也,道幹既育,萬物成體,於是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而體陽,故圓以動,斯謂天元,道之實也,天有元位。
  徐整《三五歷紀》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
  《蜀志》曰:吳使張溫來聘,溫問秦密曰:天有頭乎,密曰:有之,溫曰:在何方,密曰: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密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臯,聲聞於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密曰:詩云,天步艱難,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劉,何以然,曰:其子姓劉,以此知之。
  《楚辭·天問》曰:圖[《天問》作圜,《初學記》一,《太平御覽》二作圓。]則九重,孰營度之,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當值,東南不足,誰虧缺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詩】晉傳言[《初學記》一作傅玄。]兩儀詩曰:兩儀始分,元氣上清,列宿垂象,六位時成,日月西邁,流景東徵,悠悠萬物,殊品齊名,聖人憂世,實念群生。
  又天行篇曰:天行一何健,日月無高蹤,百川赴陽𠔌,三辰因泰蒙。
  又歌曰:天時泰兮昭以陽,清風起兮景雲翔,仰觀兮辰象,日月兮運周,俯視兮河海,百川兮東流。
  【賦】晉成公綏天地賦曰:天地至神,難以一言定稱,故體而言之,則曰兩儀,假而言之,則曰乾坤,氣而言之,則曰陰陽,性而言之,則曰柔剛,色而言之,則曰玄黃,名而言之,則曰天地,若乃懸象成文,列宿有章,三辰燭燿,五緯重光,衆星回而環極,招搖運而指方,白虎時據於參代,[馮校本作井,初學記一作昴。]青竜垂尾於氐房,玄龜匿首於女虛,朱鳥奮翼於星張,帝皇正坐於紫宮,輔臣列位於文昌,垣屏絡驛而珠連,三臺差池而雁行,軒轅華布而麯列,攝提鼎峙而相望。
  【贊】晉郭璞《釋天地圖贊》曰:祭地肆瘞,郊天緻煙,氣升太一,精淪九泉,至敬不文,明德惟鮮。
  【表】宋顔延之請立渾天儀表曰:張衡創物,蔡邕造論,戎夏相襲,世重其術。臣昔奉使入關,值大軍旋旆,渾儀在路,肆觀奇秘,絶代異寶,旋及王府,考諸前志,誠應夙聞,尚書,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崔瑗所謂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經志所云,圖憲所本,故體度不渝,精測尚矣,則七晷運變,無匪康時,九代貞觀,不絶司歷,臣夙懷末意,懼於非任,今忝惟職統,敢昧死以聞。
  ◇日
  《易》曰:日月麗乎天。
  又曰:離為日。
  又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毛詩》曰:日居月諸,鬍迭而微。
  《禮記》曰: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
  《左氏傳》曰:趙衰,鼕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
  《五經通義》曰:日中有三足烏。
  《春秋內事》曰:日者陽德之母。
  《白虎通》曰:日行遲,月行疾者何,君舒臣勞也,日月所以懸著何,助天行化,昭明下地也,日月徑千裏。
  《風俗通》曰:成帝問劉嚮,俗說文帝被徵,後期,不得立,日為再中。
  《爾雅》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東至日所出為太平,西至日所入為太蒙。
  《廣雅》曰:日名朱明,一名耀靈,一名東君,一名大明,亦名陽烏。
  《說文》曰:日,實也,太陽之精,字從口一,象形也。
  又曰:初出為旭,[《初學記》一,《太平御覽》三作纂要曰: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日溫曰煦,日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晚曰旰,日將落曰薄暮,日西落,光反照於東,謂之反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煦,日溫也,皓,日晝貌也,暉,日光也,旰,日晚也,翌,日明也,曉,日白也。
  《易坤靈圖》曰:至德之明,日月若連璧。
  《京房易傳》曰:日月大光,天下和平,上下俱昌,延年益壽,長世無極。
  《禮鬥威儀》曰:政理太平,則時日五色。
  《漢書》曰:文帝時,新垣平言,臣候日再中,居頃之,日卻復中,乃更以十七年為元年。
  《列子》曰: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為日初出時遠,而日中時近,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中,纔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决也,兩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
  《賈誼書》曰:湯曰:學聖王之道,譬其如日,靜居而獨思,譬其若火,夫人捨學聖王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見,不可以大知。
  應劭《漢官儀》曰:太山東南,名曰日觀,日觀者,雞鳴時見日。
  《論衡》曰:儒者論日旦出扶桑,暮入細柳,扶桑,東方之地,細柳,西方之地。
  《傢語》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拳,赤如日,[事具草部。]
  《帝王世紀》曰:周文王夢日月着其身。
  《瑞應圖》曰:日月揚光者,人君之象也,君不假臣下之權,則日月揚光。
  《山海經》曰:猗天山,蘇門山,日月所出。
  又曰:大荒之中,暘𠔌,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原作上,據馮校本改。]枝,一日居上[原作下,據馮校本改。]枝,皆載烏。
  又曰:有女子,名曰羲和,浴日於甘泉,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淮南子》曰: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燋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烏皆死,墮羽翼。
  又曰:若木在建木西,有十日,華照下地。
  又曰:日出於暘𠔌,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之上,爰始將行,是謂朏明,至於麯阿,是謂朝明,臨於曾泉,是謂蚤食,次於桑野,是謂晏食,臻於衡陽,是謂禺中,對於昆吾,是謂正中,靡於鳥次,[西南曰大壑。]是謂小遷,至於悲𠔌,是謂晡時,回於女紀,是謂大遷,經於泉隅,是謂高舂,頓於連石,是謂下舂,至於悲泉,爰息其烏,[《初學記》一,《太平御覽》三作六螭,淮南子天文篇作其馬。]是謂懸車,薄於虞泉,是謂黃昏,淪於蒙𠔌,是謂定昏。
  又曰: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捴之,日反三捨。
  又曰: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
  又曰:日中有踆烏,[踆,趾也,謂三足烏也。]河圖葉光篇曰:積精為日。
  皇甫謐《年歷》曰:日者衆陽之宗,陽精外發,故日以晝明,名曰曜靈。
  《楚辭》曰:曒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檻,楯也。]
  又曰:角宿未旦,曜靈安藏,[角,東方星也,曜靈,日也,言東方未旦之時,藏其精光也。]又天問曰:羿焉畢日,烏焉解羽。
  又招魂曰:十日並出,流金鑠石。
  【詩】魏劉楨詩曰:仰視白日光,皎皎高且懸,兼燭八紘內,物類無頗偏。
  晉張載詩曰:白日隨天回,暾暾圓如規,踴躍湯𠔌中,上登扶桑枝。
  又詩曰:十日出湯𠔌,弭節馳萬裏,經天曜四海,倏忽潛濛汜。
  晉傅玄詩曰:湯𠔌發清曜,九日棲高枝,原得並天禦,六竜齊玉羈。
  梁李鏡遠詩曰:始臨東嶽觀,俄昇若木枝,萍實詎儔彩,合扇且慚規,北林耿初曜,員窗鑒早曦,照庭餘雪盡,映檐溜滴垂,徘徊匝花樹,煜爚滿春池,柳陰裁靡靡,簾影復離離,曾泉豈停捨,桑榆忽在斯,回戈安得中,長繩不可羈,衝情愛景落,清宴惜光馳,溫暉徒己荷,深心竊自知。
  梁劉孝綽詠日應令詩曰:弭節馳湯𠔌,照曜出扶桑,園葵一何幸,傾葉奉離光。
  【歌】後漢李尤九麯歌曰:年歲晚暮時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車。
  晉傅玄日昇歌詠曰:東光昇朝暘,羲和初攬轡,六竜並騰驤,逸景何晃晃,旭日照萬方,皇德配天地,神明[原訛盟,據馮校本改。]鑒幽荒。
  又三光篇曰:三光垂象表,天地有晷度,聲和音響應,形立影自附,素日抱玄烏,明月懷靈兔。
  【贊】晉郭璞十日贊曰:十日並出,草木焦枯,羿乃控弦,仰落陽烏,可為洞感,天人懸符。
  ◇月
  《釋名》曰:月,闕也,滿則缺也,晦,灰也,月[《釋名》一作火。]死為灰,月光盡似之也,朔,蘇也,月死復蘇生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麯,一旁直,若張弓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日月遙相望者也。
  《廣雅》曰:夜光謂之月。
  《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方山,日月所出入也。
  《五經通義》曰: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係陽也。
  《文選》:月上軒而飛光。
  《乾鑿度》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明,[穴,决也,决鼻,兔也。]屍[原訛尹,據馮校本改。]子曰:使星司夜,月司時,猶使雞司晨也。
  《尚書大傳》曰:晦而月見西方謂之眺,[眺,條也,條健,行疾濬也。]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側匿猶縮懦也,行遲濬也。]。
  《禮記》曰:月者三日成魄,三月而成時。
  《史記·天官書》曰:月行中道,安寧和平。
  又曰:太陰之精上為日,[據《開元占經》十一作月。]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精也。
  《禮含文嘉》曰:君緻尊而製命,則日月貞明。
  《春秋孔演圖》曰:仁義之道,日月循緯。
  《漢書》曰:元後母李氏,夢月入其懷而生後。
  《禮鬥威儀》曰:政太平則月圓而多輝,政升平則月清而明。
  張衡《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蜍兔。
  又曰:姮娥奔月,是為蟾蜍,《淮南子》曰:月,天之使也,積陰之寒氣,大者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又曰:月者陰之宗,是以月毀而魚腦減。
  又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奔月宮,姮娥,羿妻也,服藥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
  又曰:畫隨灰而月暈闕,[以蘆灰隨暈環,闕其一面,則月暈亦闕於上也。]
  又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熱,以嚮月,則水生,銅盤受之,下水數石也。]
  《呂氏春秋》曰:月群陰之本,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揫,夫月形於天,而群陰化為川。
  又曰:月纏二十八宿。
  《文子》曰: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京房《易飛候》曰:正月有偃月,必有嘉王。
  皇甫謐《年歷》曰:月群陰之宗,光內日影以霄曜,名曰夜光。
  《物理論》曰:京房說,月與星至陰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光,如以鏡照日,而有影見。
  《舊歷說》曰:日猶火也,月猶水也,火則施光,水則含影,故朏生於嚮日,魄生於背日,當日則光盈,近日則明滅。
  《楚辭》曰: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維何,顧兔在腹。
  又曰:何泛濫之浮雲,欻擁蔽於明月,思耿耿而原見,然陰曀而不達。
  傅鹹擬天問曰: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詩】晉陸機詩曰: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煇,攬之不盈手。
  宋孝武帝齋中望月詩曰:褰幕蕩暄氣,入夜漸流清,微微風始發,曖曖月初明,思因往物深,悲以歸雲盈。
  宋鮑照玩月詩曰:蛾眉蔽珠櫳,玉鈎隔瑣窗。三五二八時,千裏與君同。夜移衡漢落,徘徊帷幌中。
  齊虞羲詠秋月詩曰:影麗高臺端,光入長門殿。初生似玉鈎,裁滿如團扇。泛濫浮陰來,金波時不見。儻遇賞心者,照之西園宴。
  梁簡文帝望月詩曰:流輝入畫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鏡,影類九秋霜,桂花那不落,團扇與誰裝,空聞北窗彈,未舉西園觴。
  又望月詩曰:今夜月光來,正上相思臺,可憐無遠近,光照悉徘徊。
  梁孝元帝望江中月影詩曰: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風來如可泛,流急不成圓,秦鈎斷復接,和璧碎還聯,裂紈依岸草,斜桂逐行船,即此春江上,無俟百枝然。
  梁邵陵王蕭綸詠新月詩曰:霜氛含月彩,靄靄下南樓,霧濃光若晝,雲駛影疑流,梁瀋約詠月詩曰:月華臨靜夜,夜靜滅氛埃,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高樓切思婦,西園遊上纔,網軒映珠綴,應門照緑苔,洞房殊未曉,清光信悠哉。
  梁何遜望初月詩曰:初宿長淮上,破鏡出雲明,今夕千餘裏,雙蛾映水生,的的與沙淨,豔豔逐波輕。
  梁庾肩吾和徐主簿望月詩曰:樓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照雪光偏冷,臨花色轉春,星流時入暈,桂長欲侵輪,原以重光麯,承君歌扇塵。
  又望月詩曰:桂殿月偏來,留光引上纔,園隨漢東蚌,暈逐淮南灰,渡河光不濕,移輪轍巨開,此夜臨清景,還承終宴杯。
  梁蕭子範望秋月詩曰:河漢東西陰,清光此夜出,入帳華珠被,斜筵照寶瑟,霜慘庭上蘭,風鳴檐下橘,獨見傷心者,孤燈坐幽室。
  梁虞騫視月詩曰:清夜未雲疲,珠簾聊可發,泠泠玉潭水,映見蛾眉月,靡靡露方垂,暉暉光稍沒,佳人復千裏,餘影徒揮忽。
  梁劉瑗在縣中庭看月詩曰:移榻坐庭陰,初弦時復臨,侍兒能勸酒,貴客解彈琴,柏葉生鬟內,桃花出髻心,月光移數尺,方知夜已深。
  梁劉孝綽望月有所思詩曰:秋月始纖纖,微光垂步檐,曈曨入床簟,仿佛鑒窗簾,簾螢隱光息,簾蟲映光織,玉羊東北上,金虎西南昃,長門隔清夜,高堂蒙容色,如何當此時,懷情滿胸臆。
  又林下映月詩曰:明明三五月,垂影當高樹,攢柯半玉蟾,總葉彰金兔,茲林有夜坐,嘯歌無與晤,側光聊可書,含毫且成賦。
  又望月詩曰:輪光缺不半,扇影出將圓,流光照漭瀁,波動映淪漣。
  梁鮑泉江上望月詩曰:客行鈎始懸,此夜月將弦,川澄光尚動,流駛影難圓,蒼蒼隨遠色,瀁々逐漪漣,無因轉還汎,回首眷前賢。
  周王襃詠月贈人詩曰:月色當秋夜,斜暉映薄帷,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渡雲光忽駛,中天影更遲,高陽懷許掾,對此益相思。
  隋江總賦得三五明月滿詩曰:三五兔輝成,浮雲冷復輕,衹輪非戰反,團扇少歌聲,雲前來往色,水上動搖明,況復高樓照,何嗟攬不盈。
  【賦】宋周祗月賦曰:二氣理化,精者能鏡,陽得一以朗旦,月代終而夕映,其狀也,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汙。
  宋謝靈運怨曉月賦曰:臥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曉月,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浮雲褰兮收泛灧,明舒照兮殊皎潔,墀除兮鏡鑒,房櫳兮澄澈。
  宋謝莊月賦曰: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悄焉疚懷,弗怡中夜,於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曖空,素月流天,沉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稱曰:臣聞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溟,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後庭,若夫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升清質之悠悠,降澄暉之靄靄,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祇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淨,歌曰: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裏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梁瀋約八詠,望秋月曰:秋月明如練,照曜三爵臺。徘徊九華殿,九華玳瑁梁。華榱與璧璫,以茲雕麗色。持照明月光,凝華入黼帳。清暉懸洞房,先過飛燕戶。卻映班姬床,湛秀質兮似規,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軒之蓬發,影金階之輕步,居人臨此笑以歌,別客對之傷旦暮,經衰圃,映寒叢,凝清夜,帶秋風,隨庭雪以偕素,與池荷而共紅,照玉墀之皎皎,含霜靄之濛濛,隱岩崖而半隔,出帷幌而纔通,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瑣而玲瓏。
  ◇星
  《說文》曰:萬物之精,上為列星。
  《尚書考靈曜》曰:五星若編珠,旋璣中星星調,則風雨時。
  《春秋說題辭》曰:星之為言精也,陽之榮也,陽精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生為星。
  《尚書·洪範》曰:庶民為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月經於箕則多風,離於畢則多雨也。]
  《周禮》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
  《左氏傳》曰: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明也,夜中,星隕如雨,與雨偕也。
  《春秋運鬥樞》曰: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機,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摽,摽合為鬥,居陰布陽,故稱北。
  《尚書中候》曰:帝堯即政,景星出翼。
  《禮稽命徵》曰:作樂製禮,得天心,則景星見。
  《春秋元命苞》曰:嘉置弧北指一大星為老人星,治平則見,見則王壽,常以秋分,候之南郊。
  《論語讖》仲尼曰:吾聞堯率舜等遊首山,觀河渚,有五老飛為流星,上入昴。
  《莊子》曰: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屍子》曰:自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自丘上以望,則見始出也,非明益也,勢使然也,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
  《呂氏春秋》曰:宋景公時,熒惑在心,公召子韋問焉,子韋曰:禍當君,雖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與治國傢也,曰: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將誰為君,曰:可移於歲,公曰:歲饑民餓必死,為人後而殺其民,誰以我為君乎,子韋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賞君,熒惑必徙三捨,行[呂氏春秋製樂行上有捨字。]七星,星當一年,君延年二十一矣,熒惑果徙三捨。
  《列仙傳》曰:東方朔,楚人也,後賣藥五湖,知其歲星焉。
  《史記》曰:天曜而景星見,景星,德星也,其狀無常,常出有道之國。
  《漢書》曰:五星不失行,則年穀豐昌。
  又曰: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寧,歌舞以行,不見災疾,五穀蕃昌。
  《魏志》曰:桓帝時,有黃星見於楚宋之分,後五十年而公破袁紹之應,[事具帝王部。]
  《會稽典錄》曰:嚴遵字子陵,與世祖俱受業長安,建武五年,下詔徵遵,設樂陽明殿,命宴會,暮留宿,遵以足荷上,其夜客星犯天子宿,明旦,太史以聞,上曰:此無異也,昨夜與嚴子陵俱臥耳。
  孫氏《瑞應圖》曰:景星者,大星也,狀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為明,王者不敢私人則見。
  又曰: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
  李郃傳曰:公好天文之術,和帝遣使者觀風俗,有二使嚮益州,夏月,郃露坐,問二人曰:君發京師,寧知二使何時發,二人驚問曰:何以知之,公指星曰:有二使星來嚮益部。
  《續晉陽春秋》曰:桓玄庶母馬氏,本袁真之妓也,與同列薛氏郭氏夏夜同出,月下有銅盆,水在其側,見一流星墮盆中,驚喜共視,星如二寸火珠,於水底冏然明淨,乃相謂曰:此吉祥也,當誰應之,於是薛郭更以瓢杓接取,並不得,馬最後取,星正入瓢中,便飲之,既而若有感焉,俄而懷玄,玄雖篡位不終,而數年之中,榮貴極矣。
  《異苑》曰:陳仲弓從諸子侄造荀季和父子,於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裏內有賢人聚。
  【詩】晉傅玄衆星詩曰:朗月並衆星,日出擅其明,鼕寒地為裂,春和草木榮,陽德雖普濟,非陰亦不成。
  又詩曰:東方大明星,光景照千裏,少年捨傢遊,思心晝夜起。
  北齊邢子[原訛於,據馮校本改。]纔賀老人星詩曰:瑞動星光照,化穆月輪重,庶徵符祉籙,將以贊時邕。
  【贊】晉郭璞星圖贊曰:茫茫地理,粲爛天文,四靈垂象,萬類群分,眇觀六沴,咎徵惟君。
  【表】晉傅玄賀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見,揮景光明,聖主壽延,享祚元吉,自天之祐,莫不抃舞。
  又賀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見,體色光明,嘉占元吉,弘無量之祐,隆剋昌之祚,普天同慶,率土含[原作會,據馮校本改。]歡。
  晉卞壼賀老人星表曰:陛下聖德應乾,嘉瑞屢臻,玄象垂耀,老人啓徵,萬壽無疆。
  晉王述慶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見,光色明朗,玄象暉煥,表爾休祥,率土民庶,慶賴罔極,北齊邢子纔賀老人星表曰:冥貺未已,靈應猶臻,以某夜老人星見,達旦揚光,經旬未滅,雖三星共色,五老同遊,擬之於此,故無與匹,自非玄風感極,聖敬回天,何能使休徵秘祉,相尋而至,故以朝夕相趍,史無停筆。
  ◇
  《歸藏》曰:有白雲出自蒼梧,入於大梁。
  《周易》曰:雲從竜。
  又曰: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又曰:坎為雲,《毛詩》曰: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又曰:薈兮蔚兮,南山朝躋,[薈蔚,雲興也。]
  《左氏傳》:郯子曰:黃帝以雲紀官,故為雲師而云名。
  又曰:凡分至啓閉,必書云物,為備故也。
  《易通卦驗》曰:鼕至初陽,雲出箕,如樹木之狀,立春青陽,雲出房,如積冰,春分正陽,雲出張,如白鵠,穀雨太陽,雲出張,如車蓋,立夏初陰,雲出觜,赤如珠,夏至少陰,雲如水波,寒露正陰,雲如冠纓,霜降大陰,雲出,上如羊,下如磻石。
  《禮統》曰:雲者,運氣,布恩普也。
  《周禮》曰: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兇水旱,降豐荒之祲,[二至二分觀雲色,青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
  《禮記》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東方朔傳》曰:凡占長吏不[《太平御覽》八作東。]耕,當視天,有黃雲來覆車,五穀大熟。
  《河圖》曰:昆侖山五色雲氣。
  京房《易飛候》曰:視四方常有大雲,五色具,其下賢人隱,青雲潤澤蔽雲[《開元占經》九十四,《太平御覽》八作日。]在西北,為舉賢良。
  《尚書大傳》曰:於時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帝舜乃唱之曰:卿雲爛兮,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或旦兮。
  又曰:五嶽皆觸石而出雲,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
  《春秋孔演圖》曰:黃帝之將興,黃雲升於堂,文命之候,玄竜禦雲,天命於湯,白雲入房,[事具祥瑞部。]
  《孝經援神契》曰:天子孝,天竜負圖,地龜出土,天孽消滅,景雲出遊,[事具祥瑞部。]
  《史記》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鬱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事具祥瑞部。]
  《漢書》曰:高祖在碭山,上常有雲氣。
  又曰:武帝封禪,晝有白雲入封中,[事具祥瑞部。]
  《漢武帝故事》曰:上禪肅然,白雲為蓋。
  又曰:宣帝祠甘泉,紫雲從西北來,散於殿前,[事具祥瑞部。]
  《呂氏春秋》曰:山雲草莽,水雲魚鱗,旱雲煙火,雨雲水氣,無不比類其所生以示人。
  孫氏《瑞應圖》曰:景雲者,太平之應也,一曰:非氣非煙,五色紛緼,謂之慶雲,[事具祥瑞部。]
  《魏志》曰:文帝生於沛國譙郡,時有雲氣青色,而圓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
  《莊子》曰:廣成子謂黃帝曰:汝治天下,雲氣不待簇[馮校本作族。]而雨。
  又曰:華封人謂堯曰:夫聖人鶉居而鷇食,天下有道,與物皆昌,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事具人部聖篇。]
  《孟子》曰:油然作雲,沛然下雨。
  《帝王世紀》曰:堯母慶都,生而神異,常有黃雲覆其上,[事具帝王部堯篇。]
  《搜神記》曰:薊子訓到洛,見公卿數十處,後數十處皆有雲起,[事具神仙部。]
  《兵書》曰:韓雲如布,趙雲如牛,楚雲如日,宋雲如車,魯雲如馬,衛雲如犬,周雲如輪,秦雲如行人,魏雲如鼠,齊雲如絳衣,越雲如竜,蜀雲如囷。
  《楚辭》曰:雲霏霏而承宇。
  又曰:青雲衣兮白霓裳。
  又曰:冠青雲之崔嵬。
  【詩】魏文帝浮雲詩曰: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忽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魏劉楨詩曰:玄雲起高嶽,終朝彌八方。
  晉傅玄詩曰:白雲翩翩翔天庭,流景仿佛非君形,白雲飄飄,捨我高翔,青雲徘徊,為我愁腸。
  梁簡文帝詠雲詩曰:浮雲舒五色,馬腦映霜天,玉葉散秋影,金風飄紫煙。
  梁瀋約和王中書白雲詩曰:白雲自帝鄉,氛氳屢回沒,蔽虧昆山樹,含吐瑤臺月,秋風西北起,飄我過城闕,城闕已參差,白雲復離離,皎潔在天漢,倒影入華池,將過丹丘野,時至碧林垂,九重迎飛燕,萬裏送翔螭,梁吳均詠雲詩曰:飄飄上碧虛,藹藹隱青林,氛氳如有意,縈鬱詎無心。
  又詠雲詩曰:白雲蒼梧來,過拂章華臺,逢河散復捲,經風合且開。
  【賦】楚荀況雲賦曰:有物於此,居則同靜,緻下則動,其高以鉅,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大齊天地,德厚堯禹,精微於毫毛,充盈於天宇,鼕日作寒,夏日作暑。
  晉陸機浮雲賦曰:有輕虛之豔象,無實體之真形,原厥本初,浮沉混並,六律籥應,八風時邁,玄陰觸石,甘澤雱霈,勢不崇朝,露彼無外,若層臺高觀,重樓疊閣,或如鐘首之鬱律,乍似寒門之寥廓,金柯分,玉葉散,緑翹明,岩英煥,鸞翔鳳翥,鴻驚鶴奮,鯨鯢溯波,鮫鰐衝遁,朱絲亂紀,羅袿失領,飛仙凌虛,隨風遊騁,有若芙蓉群披,蕣華惣會,車渠繞理,馬腦縟文。
  又白雲賦曰:攄神景於八幽,合洪化乎煙熅,充宇宙以播象,協元氣而齊勳,發憤靈石,擢性洪流,興曜曾泉,升跡融丘,盈八紘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豈假期於遷晷,邁崇朝而倏忽,紅蕊發而菡萏,金翹援而含葩,神收鬼化,弼性違序,鳥殊類而比棲,獸異跡而同處,蛟引翳而並潛,竜攀鴻而雙舉,鸞舞角以軒罷,鷙企翮而延伫,長城麯蜿,采閣相扶,聳瑤臺之截嶭,構瓊闥之離婁,雄虹矯而垂天,翠鳥軒而扶日。
  晉成公綏雲賦曰:於是玄氣仰散,歸雲四旋,冰消瓦離,弈弈翩翩,去則滅軌以無跡,來則幽闇以杳冥,舒則彌綸覆四海,捲則消液入無形,或狎獵鱗次,參差交錯,上捷業以梁倚,下壘峗而相薄,狀崴嵬其不安,籲可畏而欲落,或粲爛綺藻,若畫若規,繁縟成文,一績一離,[績,《初學記》一作續。]或綉文錦章,依微要妙,綿邈凌虛,輕翔浮漂。
  晉楊乂[原訛入,據馮校本改。]雲賦曰:天地定位,淳和肇分,剛柔初降,陰陽煙熅,於是山澤通氣,華岱興雲,則縹緲翩綿,鬱若升煙,蹇槃縈以詰屈兮,若虯竜之蟠蜿,嶷岐岐以嶽立兮,狀有似乎列仙,東西絡繹,南北油裔,隨風徘徊,流行菴藹,豁兮仰披,杳兮四會,凝寒冰於朱夏,飛素雪於玄冥,灑膏液於天漢,騰鴻泉於泰清,乾坤以之交泰,品物以之流形,江海以之深滿,川𠔌以之豐盈,毛羽以之光澤,草木以之葩榮,萌芽以之挺殖,苗秀以之積成,始於觸石而出,膚寸而徵,終於霑濡六合,浸潤群生,蕩滌塵穢,含吐嘉祥,施暢凱風,惠加春陽,擬神化於後土,與三曜兮齊光。
  【贊】魏陳王曹植吹雲贊曰:天地變化,是生神物,吹雲吐潤,浮氣蓊鬱。
  ◇風
  《爾雅》曰:四氣和為通正,謂之景風,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𠔌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
  《尚書》曰:休徵,曰聖,時風若。[若,順也,君能通理,則曰風順時也。]
  又曰:周公居東二年,天大風,禾盡偃,大木斯拔,王啓金縢之書,迎周公,天乃返風,禾盡起。
  《左氏傳》曰:六鶂退飛過宋都,風也。
  《老子》曰:飄風不終朝,《毛詩》曰:習習𠔌風,以陰以雨。
  又曰:終風且曀,[終日而風為終風。]
  又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南風謂之凱風。]
  又曰:鼕日烈烈,飄風發發。
  《禮記》曰:立鼕之日,東風解凍。
  《禮稽命徵》曰:出號令,合民心,則祥風至。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八方,則祥風至。
  《尚書大傳》曰:舜將禪禹,八風脩通。
  又曰:成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曰:久矣天之無烈風迅雨,意中國有聖人乎。
  《莊子》曰:列子禦風而行,泠然,旬有五日而後反。
  《國語》曰:海鳥爰居,止於魯國東門之外,三日,展禽曰:今其有災乎,是歲也,海多大風。
  《荊州星占》曰:箕星一名舌,動則大風至。
  《風俗通》曰:飛廉,風伯也,風師,箕星也。
  《管公明傳》曰:公明言樹上已有少女微風,其雨應至矣,[事具雨部。]
  周生《列子》曰:夫獦葉之風,不應八節。
  《風土記》曰:六月則有東南長風,俗名黃雀,長風時,海魚變為黃雀,因為名也。
  括地圖曰:奇肱氏能為飛車,從風遠行,湯時,西風吹奇肱車至於豫州,湯破其車,不以示民,十年,西風至,乃復使作車,遣歸,去玉門四萬裏。
  《論衡》曰: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五日一風,風不鳴條。
  《述徵記》曰:長安宮南有靈臺,有相風銅烏,或云,此烏遇千裏風,乃動。
  《神仙傳》曰:葛玄行,遇神廟,乘車不下,須臾,有大風逐玄,埃塵漲天,玄大怒曰:小邪敢爾,即舉手指風,風便止。
  劉欣期《交州記》曰:風母,出九德縣,似猿,見人若慚,屈頸,打殺,得風還活。
  《風俗通》曰:風或清明來久長,不搖樹本枝葉,離地二三丈者,此有竜德在其下,風或清,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風。
  《楚辭》曰:光風轉蕙汎崇蘭,[事具草部。]
  又曰: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十洲記》曰:炎州,在南海中,上有風生獸,似豹,青色,狀如狸,以鐵椎鍛其頭,數十下乃死,張其口嚮風,須臾而起。
  【詩】晉庾闡江都遇風詩曰:天吳踴靈壑,將駕奔冥霄,飛廉振折木,流景登扶搖,洪川伫宿浪,躍水迎晨潮,仰眄蹙玄雲,俯聽聒悲飈。
  梁簡文帝詠風詩曰:飄颻散芳勢,汎漾下蓬萊,傳涼入鏤檻,發氣滿瑤臺,委禾周邦偃,飛鶂宋都回,亟搖故葉落,屢蕩新花開,暫舞驚鳧去,時送蕊香來,已拂巫山雨,何用捲寒灰。
  梁孝元帝詠風詩曰:樓上起朝妝,風花下砌傍,入鏡先飄粉,翻衫好染香,度舞飛長袖,傳歌共繞梁,欲因吹少女,還捋拂大王。
  梁劉孝綽詠風詩曰:裊裊秋聲,習習春吹,鳴茲玉樹,煥此銅池,羅帷自舉,袖衿乃披,慚非楚侍,濫賦雄雌。
  梁王臺卿詠風詩曰:侵望不可識,去來非有情,乍見珠簾捲,時覺洞房清,暫拂蘭池上,掆淡玉塵生,一辨雄雌異,還惡庶人輕。
  梁何遜詠風詩曰:可聞不可見,能重複能輕,鏡前飄落粉,琴上響餘聲。
  梁庾肩吾詠風詩曰:宋地鶂飛初,湘川燕起餘,掃壇聊動竹,吹薤欲成書,蒼梧洞猶在,合浦樹應疏,陽烏一轉翅,千裏定非虛。
  梁賀文摽詠春風詩曰:排簾動輕幔,汎水拂垂楊,本持飄落蕊,翻送舞衣香。
  陳祖孫登詠風詩曰:颻颺楚王宮,徘徊繞竹叢,帶葉俱吟樹,將花共舞空,飄香雙袖裏,亂麯五弦中,試上高臺聽,悲響定無窮。
  【賦】楚宋玉風賦曰:楚襄王遊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與庶人共者耶,宋玉對曰: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淫谿𠔌,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於太山之阿,舞於鬆柏之下,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於深宮,徘徊於桂椒之間,翺翔於激水之上,獵蕙草,離秦衡,槩新夷,被稊楊,北上玉堂,經於洞房,故其風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夫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動沙塸,吹死灰,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後漢趙壹迅風賦曰:惟巽卦之為體,吐坤[原作神,據馮校本改。]氣而成風,纖微無所不入,廣大無所不充,經營八荒之外,宛轉毫毛之中,察本莫見其始,揆末莫睹其終,啾啾颼颼,吟嘯相求,阿那徘徊,聲若歌謳,摶之不可得,係之不可留。
  晉李充風賦曰:尋之不見其終,迎之莫知其來,四方為之易位,八維為之輪回,遊聚則天地為一,消散則六合洞開。
  晉陸衝風賦曰:爰太玄之遐始,惟浮沉之剖分,詳乾坤之至德,莫風氣之獨尊。配無形於大象,化萬品於煙熅,釋凝潤於黃壤,降霈澤於蒼元,生無常域,潛無定棲,擢昧聚發,尋虛散歸,肆六合以騁邁,括毫毛而徘徊,引沉性於未萌,挫登形於已就,宣剛柔之流化,導四氣之靈候,若乃祝融司節,炎精赫弈,斂朱唇而長嘯,承音響而來薄,猥熻熠以盈扉,洌纏綿以結幕,九域蕩搖,區宇揮霍。
  晉湛方生風賦曰:有氣曰風,出自幽冥,蕭然而起,寂爾而停,雖宇宙之宏遠,倏俄頃而屢經,同神功於不疾,等至道於無情,鬍馬感而增思,風母殞而復生,啓慘鼕之潛蟄,達青春之勾萌,因嚴霜以厲威,順和澤以開榮,故君德喻其靡草,風人假以為名,及其猛勢將奮,屯雲結陰,洪氣鬱彿,殷雷發音,勃然鼓作,拂高陵深,天無澄景,嶺無停林,六鶂為之退飛,萬竅為之哀吟,亦有飄泠之氣,不疾不徐,飀飀微扇,亹亹清舒,王喬以之控鵠,列子以之乘虛,若乃春惠始和,重褐初釋,遨步蘭臯,遊眄平陌,響詠空嶺,朗吟竹柏,穆開林以流惠。疏神襟以清滌,軒濠梁之逸興,暢方外之冥適。
  晉江逌風賦曰:惟渾成之既載兮,統天地以資始,網宇宙以結羅兮,洞萬形而通紀,莫適柔健,靡測陰陽,於音罔徵,在體無方,假姿衆象,藉韻宮商,若颸厲狂震,觸物怒號,捲揚江海,回拔陵崤,巨鶂迸懾以退翼,爰居喪宿而遐逃。
  晉王凝之風賦曰:起玄朔之重雲,驅東極之洪濤,越四溟而蓬勃,經五嶺而蕭條,其鼓水也,無川不涉,靡流不往,溟海天回,江湖雲蕩。
  齊王融擬風賦曰:奄兮日采之既移,忽兮群景之將馳,靡輕筠之碧業,泛曾鬆之翠枝,總高羽而蕭瑟,韻珠露之參差,此烈士之英風,長寥亮其如斯。
  齊謝朓擬風賦曰:開翠帷之影藹,響行珮之輕鳴,揚淮南之妙舞,發齊後之妍聲,子云寂寞,叔夜高張,煙霞洞色,苓荑結芳,斯則幽人之風也,梁瀋約擬風賦曰:若夫搖玉樹,響金扉,拂九層之羽蓋,轉八鳳之珠旂,時捲瑤臺翠帳,乍動佚女輕衣,此蓋羽客之仙風也。
  又八詠曰:臨春風,春風起春樹,遊絲曖如網,落花雰似霧,先汎天津池。還過細柳枝,蝶逢飛搖漾,燕值羽參差,揚桂旆,動芝蓋,開燕裾,吹趙帶,趙帶飛參差,燕裾合復離,容儀已照灼,春風復回薄,氛氳桃李花,青跗含素萼,既為風所開,復為風所落,搖緑蒂,扤紫莖,舞春雪,雜流鶯,迎行雨於高唐,送歸鴻於碣石,拂明鏡之鼕塵,解羅衣之秋襞,既鏗鏘以動珮。又氛氳而流射,始搖蕩以入閨,終徘徊而緣隙,明珠簾於綉戶,散芳塵於綺席,佳人不在茲,春風為誰惜。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
捲二 天部下 據明本補
  ○雪 雨 霽 雷 電 霧 虹
  ◇雪
  《毛詩》曰: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又曰:今我來斯,雨雪霏霏。
  又曰:上天同雲,雨雪雰雰。
  又曰:雨雪瀌々,見晛日消,[晛,日氣也。]
  《左氏傳》曰:楚子次於乾谿,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秦所遺羽衣也。]翠被豹舄,執鞭以出。
  《山海經》曰:由首之山,小威之山,空桑之山,並鼕夏有雪。
  《金匱》曰:武王伐紂,都洛邑未成,陰寒,大雪深丈餘,甲子旦,不知何五大夫,乘馬車,從兩騎,止門外,王使太師尚父謝賓,幸臨之,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進五車兩騎,軍[《太平御覽》十二作畢。]使者具以告,尚父曰: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尚父各以其名進之,五神皆驚,相視而嘆。
  《穆天子傳》曰:雨雪,天子獵於鈃山之西阿。
  又曰:北風雨雪,天子遊黃臺之丘,騖於蘋澤,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黃竹詩,[事具文部。]
  《晏子春秋》曰:景公時,雨雪三日,公被狐白之裘,晏子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饑,溫而知人寒,公曰:善,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
  王孫子曰:昔衛君重裘纍茵而坐,見路有負薪而哭之者,問曰:何故也,對曰:雪下衣薄,是以哭之,於是衛君懼,見於顔色,曰:為君而不知民,孰以我為君,於是開府金,出倉粟,以賑貧窮。
  《史記》曰:東郭先生,衣弊,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事具人部。]
  《漢書·蘇武傳》曰:單於幽武,置大窖中,絶不與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漢武內傳》曰:西王母雲,仙之上藥,有玄霜絳雪。
  《琴操》曰:曾子耕太山之下,天雨雪,凍,旬日不得歸,思其父母,作梁山歌。
  《論衡》曰:雲霧,雨之徵也,夏則為露,鼕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不從天降。
  《孟子》曰:滕文公卒,葬有日矣,天大雨雪,甚,至牛目,群臣請弛期,太子不許,惠子諫曰:昔王季葬渦山之尾,欒水齧其墓,見棺前和,文王曰:先君欲見群臣百姓矣,乃出為帳,三日後葬,今先王欲小留而撫社稷,故使雪甚,弛期而更為,曰:此文王之義也。
  《氾勝之書》曰:取雪汁以漬原蠶矢,漬之五六日,釋,因摩之,雜穀種,使稼能早,故謂雪五穀之精也。
  秦子曰:今欲馳光日下,顯白雪中,不可得已。
  晉諸公贊曰:東羸王滕[本書八十三引異苑作東瀛王騰,《太平御覽》十二引晉書作東瀛公騰。]於常山屯營,時大積雪,常山門前方數丈融液,滕怪而掘之,得玉馬,高尺餘。
  《錄異傳》曰:漢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身出按行,見民傢皆除雪出,至袁安門,無有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幹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
  皇甫謐《高士傳》曰:焦先[原訛光,據本書六十四引改,下同。]野火燒其廬,先因露寢,遭大雪至,先襢臥不移,人以為死,就視如故,[事具居處部廬篇。]
  《世說》曰: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鬍兒曰:散????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語林》曰:王子猷居山陰,大雪夜,眠覺,開室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徬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溪,即便夜乘輕舩就戴,經宿方至,既造門,不前便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楚辭·招魂》曰:魂兮來歸,北方不可以止,增冰峨峨,飛雪千裏。
  又曰:霰雪紛其無垠。
  又曰:霰雪霏霏,糅其增加。
  又曰:霰雪紛紛而薄木。
  又曰: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
  《釋名》曰:雪,綏也,水下遇寒而凝,綏綏然下也。
  《韓詩外傳》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雪花曰霙,雪雲曰同雲。
  《西京雜記》曰:太平之代,雪不封條,凌弭毒害而已,自上而下曰雨雪,[此七字,《初學記》二引作詩傳,當另作一條。]
  《左傳》曰:平地尺為大雪,雪有七尺雪,[此五字亦見《初學記》二,引春秋考異郵為註,疑本為古左氏傳說,與公羊說同。]
  崔鴻《北涼錄》曰:先酒泉南有銅鉇。[《初學記》二,《太平御覽》二作扆,出,言虜犯者大雨雪,沮渠蒙遜遣工取之,得銅萬斤。]
  《毛詩》曰:蜉蝣掘閱,麻衣如雪。
  班婕妤《怨歌行》曰: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孫康傢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本條《初學記》二,御覽十二引作宋齊語,此脫書名。]
  宋玉曰:陽春白雪,國中屬和者,不過十人。
  《莊子》曰: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
  《洛神賦》曰: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詩】宋鮑照詠雪詩曰:鬍風吹朔雪,千裏度竜山,集君瑤臺裏,飛舞兩楹前。
  齊虞羲望雪詩曰:歲杪雲晝昏,玄池冰夜結,遠風金河起,吹我玉山雪。
  梁簡文帝雪朝詩曰:同雲凝暮序,嚴陰屯廣隰,落梅飛四註,翻霙舞三襲,實斷望如連,恆分似相及,已觀池影亂,復視簾珠濕。
  又詠雪詩曰:晚霰飛銀礫,浮雲暗未開,入池消不積,因風隨復來,思婦流黃素,溫姬玉鏡臺,看花言可折,定自非春梅。
  又詠雪顛倒使韻曰:????飛亂蝶舞,花落飄粉奩。
  梁瀋約詠餘雪詩曰:陰庭覆素芷,南階褰緑葹,玉臺新落構,青山已半虧。
  梁任昉同謝朏花雪詩曰:土膏候年動,積雪表辰暮,散葩似浮玉,飛英若總素,東序皆白珩,西氵邕盡翔鷺,山經陋蜜榮,騷人貶瓊樹。
  梁丘遲望雪詩曰:氛氳發紫漢,雜沓被朱城,倏忽銀臺構,俄頃玉樹生,綿綿九軌合,昭昭四區明。
  梁裴子野上朝值雪詩曰:沐雪款千門,櫛風朝萬戶,集霰渝丹黻,流雲飄綉柱,滴瀝垂土膏,闌幹懸石乳。
  又詠雪詩曰:飄颻千裏雪,倏忽度竜沙,從雲合且散,因風捲復斜,拂草如連蝶,落樹似飛花,若贈離居者,折以代瑤華。
  梁吳均詠雪詩曰: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不見楊柳春,徒看桂枝白。
  又詠雪詩曰:雪逐春風來,過集巫山野,瀾漫雖可愛,翻揚[原訛陽,據馮校本改。]詎堪把,問君何所思,昔日同心者,坐須風雪霽,相期雒城下。
  梁何遜詠雪詩曰:凝階似月夜,拂樹曉疑春,蕭散忽如盡,徘徊已復新,若逐微風起,誰言非玉塵。
  梁劉孝綽對雪詩曰:桂華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詎比鹹池麯,飄颻千裏飛,恥均班女扇,羞灑曹人衣,浮光亂粉壁,積照朗彤闈。
  梁庾肩吾詠花雪詩曰:瑞雪墜堯年,因風入綺錢,飛花灑庭樹,凝瑛結井泉,寒光晦八極,同雲暗九天,已飄黃竹路,共慶白渠田。
  陳徐陵詠雪詩曰:瓊林玄圃葉,桂樹日南華,豈若天庭瑞,輕雪帶風斜,三農喜盈尺,六出舞崇花,明朝闕門外,應見海神車。
  【賦】晉孫楚雪賦曰:堯九載以山棲兮,湯請禱於桑林,罔二聖以濟世兮,孰繁衍以迄今,嗟亢陽之逾時兮,情反側以寢興,豐隆灑雪,交錯翻紛,膏澤偃液,普潤中田,肅肅三麥,實獲豐年。
  晉李顒雪賦曰:何時雪之嘉澤,亦應變而俱凝,隨同雲而下降,固霑渥之所興。
  宋謝惠連雪賦曰: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雲繁,梁王不悅,遊於兔園,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於衛詩,詠南山於周雅,相如於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聞,雪宮建於東國,雪山峙於西域,岐昌發詠於來思,姬滿申歌於黃竹,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麯,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陰德,連氛纍藹,揜日韜霞,霙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氳蕭索,藹藹浮浮,瀌々奕奕,連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既因方而為珪,亦遇圓而成璧,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岩俱白,於是臺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若乃積素未虧,白日朝鮮,爛兮若燭竜銜曜照昆山,及其流滴垂冰,緣霤承隅,粲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亂曰:白羽雖白,質已輕兮,白玉雖白,空守貞兮,未若茲雪,因時興滅,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曜,不固其節,節豈我名,潔豈我貞,憑雲升降,從風飄零,值物賦象,任地列形,素因遇立,污隨染成,縱心皓然,何慮何營。
  周劉璠雪賦曰:天地否閉,凝而成雪,應乎玄鼕之晨,在於冱寒之節,蒼雲暮同,嚴風曉別,散亂徘徊,雰霏皎潔,違朝陽之曜煦,就凌陰之慘冽,混二儀而並色,覆萬有而皆空,既奪朱而成素,實矯異而為同,始飄颻而稍落,遂紛糅而無窮,曉攝光而映淨,夜合影而通曨,似北荒之明月,比西昆之閬風。
  宋謝莊雜言詠雪曰:火洲滅,日壑清,竜關沙蒸,河徼雲驚,晷未沉而井閟,宇方霾而海溟,始葐蒀以蕤轉,終徘徊而煙曳,狀素鏡之晨光,寫金波之夜晢。
  【贊】晉庾肅之雪贊曰:百籟哀吟,廣莫長揮,霰雨馺灑,皓雪其霏,輕質飄颻,與風回散,望之凝映,浩若天漢,即之皎潔,色逾玉粲。
  晉羊孚雪贊曰: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暉。
  宋謝惠連雪贊曰:氣遍霜繁,年豐雪積,彼厲我和,爾素子白,其德懿矣,玩之庭隙,權陋瑤臺,暫踐盈尺。
  梁瀋約雪贊曰:火競乃上炎,陰矯亦下潤,獨有凝雨姿,貞晼而無殉,排雲寧自高,晞光本非吝,委𠔌不辭深,因岩豈知峻,潔貌雖同賞,英心共誰振。
  ◇雨
  《爾雅》曰:暴雨謂之凍,小雨謂之霢霂,久雨謂之霪,霪謂之霖。
  《管子》曰:春秋祭[《太平御覽》十作發。]五政,一曰:論幼孤,赦有罪,二曰:賦爵列,授祿位,三曰:修溝洫,復亡人,四曰:治封疆,正阡陌,五曰:無殺麑{鹿夭},無絶華萼,五政苟時,春雨乃來。
  《屍子》曰:神農氏治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穀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製,萬物鹹利,故謂之神。
  《東觀漢記》曰:沛獻王輔,善京氏易,永平五年,少雨,上禦雲臺卦,自以周易林占之,其繇曰:蟻封穴戶,大雨將至,以問輔,輔曰:蹇,艮下坎上,艮為山,坎為水,山出雲為雨,蟻穴居,時[《初學記》二,御覽十作知。]雨將至,故以蟻為興居,[居字《初學記》,御覽無。]
  黃子發相雨[原訛與,據馮校本改。]《書》曰:常戊申日,候日欲入時,日上有觀雲,不問大小,視四方黑者大雨,青者小雨。
  《戰國策》曰: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曰: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事具獵部。]
  《楚辭》曰:雷填填兮雨冥冥,令飄風兮先駈,使凍雨兮灑塵。
  《尚書大傳》曰:天之無烈風淫雨,意中國有聖人乎,[淫雨謂之霖。]
  河圖帝通紀曰:雨者,天地之施也。
  《曾子》曰:天地之氣和則雨。
  《山海經》曰:為應竜之狀,乃得大雨。
  《尚書·洪範》休徵曰:肅時雨若。[君仁敬則時雨從之。]
  《毛詩》曰:有渰萋萋,興雲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又曰: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左氏傳》:衛大旱,卜有事於山川,不吉,甯《莊子》曰:昔周饑,剋殷而年豐,今邢無道,諸侯無伯,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
  《傢語》曰:齊有一足之鳥,飛公朝,下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遣使訪孔子。孔子曰:此鳥名商羊,昔童兒有屈其一腳,振訊兩臂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今齊有之,其應至,將有水為災。
  《老子》曰:驟雨不終日。
  《春秋說題辭》曰:一歲三十六雨,天地之氣宣,十日小雨,應天文,十五日大雨,以鬥運也。
  《山海經》曰:羽山其上多雨,而符陽之山多怪雨,雲風之所出也。
  《莊子》曰:時雨降矣,而猶浸灌,不亦勞乎。
  又曰:宋景公時,大旱三年,卜之,以人祠乃雨,公下堂頓首曰:吾所以求雨,將自當之,言未卒,天下大雨方千裏者何,德於天而惠於民也。
  《六韜》曰:文[說苑十三作武王事。]王問散宜生,卜伐殷,吉乎,曰:不吉,鑽龜,龜不兆,數蓍,蓍不交而如折,將行之日,雨,輜重車至軫,行之日,幟折為三,散宜生曰:此兇,四不祥,不可舉事,太公進曰:是非子之所知也,祖行之日,雨輜重車至軫,是洗濯甲兵也。
  《????鐵論》曰:周公太平之時,雨不破塊,旬而一雨,必以夜。
  《列仙傳》曰:赤鬆子者,神農時雨師也,[事具仙部。]
  謝承《後漢書》曰:百裏嵩為徐州刺史,境遭旱,嵩行部,傳車所經,甘雨輒至。[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管輅別傳》曰:輅過清河太守,時天旱,輅曰:今夕當雨,樹中已有少女微風。樹間又有陰鳥和鳴。又少男風起,衆鳥亂翔,其應至矣,須臾,風雲興,玄氣四合,大雨註傾。
  《風俗通》曰:玄冥,雨師也。
  《論衡》曰:道至天者,祥風起,甘雨降,雨霽而陰曀者,謂之甘雨。
  《風土記》曰:六月有大雨,名濯枝雨。
  《益部耆舊傳》曰:趙瑤為閬中令,遭旱,請雨於靈星,應時大雨。
  《楚國先賢傳》曰:樊英忽謂學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嚮漱之,後有從蜀郡來者,雲是日大火,須臾大雨,火遂滅,[事具火部。]
  【詩】魏陳王曹植喜雨詩曰:天覆何彌廣,苞育此群生,棄之必憔悴,惠之則滋榮,慶雲從北來,鬱述西南徵,時雨中夜降,長雷周我庭,嘉種獲膏壤,登秋畢有成。
  魏阮瑀詩曰:苦雨滋玄鼕,引日彌且長,丹墀自殲殪,深樹猶沾裳,客行易感悴,我心摧已傷,登臺望江沔,陽侯沛洋洋。
  晉張載霖雨詩曰:霖雨餘旬朔,濛昧日夜墜,何以解愁懷,置酒招親類,悲歌結流風,逸響回秋氣。
  晉張協苦雨詩曰:黑蜧躍重川,商羊舞野庭,飛廉應南箕,豐隆迎號屏,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霖瀝過二旬,散漫亞九齡,階下伏泉踴,堂上水苔生,尺燼重尋桂,紅粒貴瑤瓊。
  又雜詩曰:金風扇素節,丹霞啓陰期,騰雲似涌煙,密雨如散絲,寒花發黃彩,秋草含緑滋。
  又雜詩曰:朝霞迎白日,丹氣臨陽𠔌,翳翳結繁雲,森森散雨足。
  晉傅玄詩曰:徂暑未一旬,重陽翳朝霞,厥初月離畢,積日遂滂沱,屯雲結不解,長溜周四阿,霖雨如倒井,黃潦起洪波,湍深激墻隅,門庭若决河,炊爨不復舉,竈中生蛙蝦。
  宋謝莊喜雨詩曰:鵝起知風舞,蛇楚潤識雲流,洌泉承夜湛,零雨望晨浮,閤穎行盛茂,分穗方盈疇。
  宋謝惠連喜雨詩曰:朱明振炎氣,溽暑扇溫飈,羨彼明月輝,離畢經中宵,思此西郊雲,既雨盈崇朝,上天愍憔悴,商羊自吟謠。
  宋鮑照喜雨詩曰:營社達群陰,屯宮掩積陽,族雲飛泉室,震風沉羽鄉,升雰浹地維,傾潤瀉天潢,彌木抽翠條,炎卉耀朱芳,關市欣九賦,京廩開萬箱。
  又苦雨詩曰:連陰積澆灌,滂沱下霖亂,沉雲日夕昏,驟雨淫朝旦,蹊濘走獸希,枝寒鳥飛晏,密霧冥下溪,聚雲屯高岸。
  齊謝朓觀雨詩曰: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既灑百常觀,復集九成臺,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
  梁簡文帝賦得入階雨詩曰:細雨階前入,灑砌復沾帷,漬花枝覺重,濕鳥翻飛遲,儻令斜日照,並欲似遊絲。
  梁孝元帝詠細雨詩曰:風輕不動葉,雨細未沾衣,入樓如霧上,拂馬似塵飛。
  梁劉苞望夕雨詩曰:崇朝遘行雨,薄晚屯密雲,緣階起素沫,竟水散圓文,河柳低未舉,山桃落已芬,清樽久不薦,淹流遂待君。
  梁虞蹇[疑作騫。]擬雨詩曰:清風送涼氣,薄暮蕩炎氛,虹照漣漪水,電出嵯峨雲,落暉散長足,細雨織斜文。
  梁劉孝綽秋雨臥疾詩曰:賈君徭役少,潘生民務稀,及此同多暇,高臥掩重闈,寂寂榆桑晚,滂沱曀不晞,電隙時光帳,風簾乍扣扉。
  梁劉孝威和皇太子春林晚雨詩曰:雲樹交為密,雨日共成虹,電舒長男氣,枝搖少女風,葉珠垂滴水,檐繩下溜空,蝶濡飛不颺,花沾色更紅,明離信養德,能事畢春宮,誰堪偶鳳吹,唯有浮丘公。又望雨詩曰:清陰蕩暄濁,飛雨入階廊,瞻空亂無緒,望霤耿成行,交枝含晚潤,雜葉帶新光,浮芥離還聚,沿漚滅復張,浴禽飄落毳,亂荇散餘香,寄言楚臺客,雄風詎獨涼。
  梁庾肩吾從駕喜雨詩曰:西嶽浮樽桂,東皇事浴闌,赦詔還京兆,歸神出灌壇,濕風含灑氣,陰雲助麥寒,典農欣受職,治粟喜當官,復此隨車雨,民知天可安。
  梁朱超對雨詩曰:當夏苦炎埃,習靜對花臺,落照依山盡,浮涼帶雨來,重雲吐飛電,高棟響行雷,灑樹輕花發,滴沼細萍開,泛沫榮階草,奔流起砌苔。
  北齊劉逖對雨有懷詩曰:重輪宵犯畢,行雨旦浮空,細落疑含霧,斜飛覺帶風,濕槐仍足緑,沾桃更上紅,無由似玄豹,縱意坐山中。
  周庾信和趙王喜雨詩曰:玄霓臨日𠔌,封蟻對雲臺,投地欲起電,倚柱稍驚雷,白沙如濕粉,蓮花類玉杯,驚鳥灑翼度,濕雁斷行來,浮橋七星起,高堰六門開,厥田終上上,原野自莓莓。
  又喜雨詩曰:離光初繞電,震氣始乘雷,雲逐魚鱗起,渠隨竜骨開,崩沙雜水去,臥樹擁槎來,嘉苗雙閤穎,熟稻再含胎。
  又對雨詩曰:繁雲猶暗嶺,積雨未開庭,階含侵角路,鑊滿溜疏萍,濕楊生細椹,爛草變初螢,徒勞看蟻封,無事祀靈星。
  陳陰鏗閑居對雨詩曰:四溟飛旦雨,三徑絶來遊,震位雷聲發,離宮電影浮,山雲遙似帶,庭葉近成舟,茅檐下亂滴,石竇引環流,寄言一高士,如何麥不收。
  又詩曰:蘋藻降靈祗,聰明諒在斯,觸石朝雲起,從星夜月離,八川奔巨壑,萬頃溢澄陂,緑野含膏潤,青山帶濯枝,嘉禾方閤穎,秀麥已分岐,寄語紛綸學,持竿詎必知。
  【賦】魏文帝愁霖賦曰:脂餘車而秣馬,將言旋乎鄴都,玄雲黯其四塞,雨濛濛而襲予,塗漸洳以沉滯,潦淫衍而橫湍,豈在餘之憚勞,哀行旅之艱難,仰皇天而太息,悲白日之不暘,思若木以照路,假竜燭之末光。
  魏陳王曹植愁霖賦曰:迎朔風而爰邁兮,雨微微而逮行,悼朝陽之隱曜兮,怨北辰之潛精,車結轍以盤桓兮,馬躑躅以悲鳴,攀扶桑而仰觀兮,假九日於天皇,瞻沉雲之泱漭兮,哀吾原之不將。
  又愁霖賦曰:夫何季秋之淫雨兮,既彌日而成霖,瞻玄雲之晻晻兮,聽長霤之淋淋,中宵夜而嘆息,起飾帶而撫琴。
  魏應瑒愁霖賦曰:聽屯雷之恆音兮,聞左右之嘆聲,情慘憒而含欷兮,起披衣而遊庭,三辰幽而重關,蒼曜隱而無形,雲曖曖而周馳,雨濛濛而霧零,排房帳而北入,振蓋服之沾衣,還空床而寢息,夢白日之餘暉,惕中{宀悟}而不效兮。意凄悷而增悲。
  晉潘尼苦雨賦曰:氣觸石而結蒸兮,雲膚合而仰浮,雨紛射而下註兮,潦波涌而橫流,豈信宿之雲多,乃逾月而成霖,瞻中塘之浩汗,聽長霤之涔涔,始蒙瀎而徐墜,終滂霈而難禁,悲列宿之匿景,悼太陽之幽沉,雲暫披而驟合,雨乍息而亟零,旦漎々以達暮,夜淋淋以極明,黿鼉遊於門闥,蛙蝦嬉乎中庭,懼二源之並合,畏黔首之為魚,處者含瘁於窮巷,行者嘆息於長衢。
  晉陸雲愁霖賦曰:在朱明之季月,反極陽之重陰,興介丘之膚寸,墜崩雲之洪沉,𠔌風扇而攸遠,苦雨播而成淫,天泱漭以懷慘,民嚬蹙而愁霖,於是天地發揮,陰陽交激,萬物混而同汲,玄黃浩而無質,雷憑虛以振庭,電凌牖而曜室,霤鼎沸以駿奔,潦風馳而競疾,豈南山之暴躋,將溟海之暫溢,毒其雨之未晞,悲夏日之方永,瞻大晨以積息,仰天衢而引領。
  晉傅鹹患雨賦曰:夫何遠寓之多懷,患淫雨之有經,自流火以迄今,歷九旬而無寧,庶太清之垂曜,睹日月之光明,雲乍披而旋合,霤暫輟而復零,將收雷之要月,棄嘉穀於已成,前渴焉而不降,後患之而弗晴,惟二儀之神化,奚水旱之有並,湯亢陽於七載兮,堯洪汎乎九齡,天道且猶若茲,況人事之不平。
  又喜雨賦曰:於是祀[當作祝。]融熾景,羲和警轡,亢陽火憤,野無生類。悠悠億兆,同茲慘悴,伊我皇之仁德兮,配燾育於二儀,屢刻躬而勤政兮,廣請禱於靈祗,孰謂天高,其聽不遼,孰謂神遠,厥應孔昭,潔齊緻虔,於茲三朝。陰鬱怫而騰起,陽菴薆而自消,飛廉扇𠔌風之翼翼,靈嶽興慶雲之飄颻,遂乃重陰四會,溟邈無垠,方中降雨,亙夜迄今,生我百穀,粒我蒸民,昔洪水滔天於唐堯之朝,亢旱為災於殷湯之世,下民其咨,莫能俾乂,歷稔九七,僅免斯害,猶以疇咨為美談,躬禱為勳代。
  晉成公綏陰霖賦曰:百川泛濫,潢潦橫流,沉竈生蛙,中庭運舟。
  又時雨賦曰:兩儀協合,二氣煙熅,洪川起波,名山興雲。
  宋傅亮喜雨賦曰:惟二儀之順動,數有積而時偏,墊襄陵於唐籍,慼雲漢於周篇,匪叔葉之或遘,在盛王其固然,伊元嘉之初載,肇休明於此年,懿玉燭之方熙,慍積陽之獨愆,涸涼泉於井𠔌,委嘉穎於中田,嗟我皇之翼翼,悵臨朝而輟娛,踵衝謙於禹湯,協至誠於在餘,且東作之未晏,庶雨露之夙濡,遵懸子徙廛,尤魯侯之焚巫,祗桑林之六禱,修季宰之再雩,誠在幽其必貫,感何遠而不孚,聆晨鸛於高垤,候宵畢於天隅,發曾雲於觸石,晦重陽於八區,春霆殷以遠響,興雨霈而載塗,灑豐浸於中疇,覃餘潤於嘉蔬,殷嗇人於菑畝,衍將繁於中衢,嗣良頌於多稔,兆嘉夢於樵漁,矧具[原訛其,據馮校本改。]臣之逢運。又均休而等虞,陶麯成於暮稔,金歸駕於董疏。
  梁張纘秋雨賦曰:霢霂興乎爽節,膚寸起於曾岑,乃娛情而脫體,猶鼕陽與夏陰,褰南帷以寓目,敞北戶而披衿,商律戒於茲辰,涼雨感而已作,甘泉集而溟溟,油雲興而漠漠,溫飈革於早暮,炎涼改於今昨,乍斜檐而上階,或從風而灑幕,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疏落,淥池泛澹,員波儵爍,低昂弱筱,葳蕤叢薄。
  ◇霽
  《說文》曰:霽,雨止也。
  《魏略》曰:延康元年,大霖雨五十餘日,魏有天下,乃霽,將受大祚之應也。
  《晉中興書》曰:鹹和四年,陰霖五十餘日,蘇峻滅後乃霽。
  《長沙耆舊傳》曰:文虔字仲孺,時霖雨廢民業,太守憂色,虔補戶曹掾,虔奉教齋戒,在社三日,夜夢見白頭翁謂曰:爾來何遲,虔具白所夢,太守曰:昔禹夢綉衣男子,稱滄水使者,禹知水脈當通,若掾此夢,將可比也,明日,果大霽。
  扶南傳曰:金陣[原作障,據馮校本改。]國,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
  【詩】晉嵇含悅晴詩曰:勁風歸巽林,玄雲起重基,朝霞炙瓊樹,夕景映玉芝,翔鳳晞輕翮,應竜曝纖鬐,百穀偃而立,大木顛復持。
  宋謝瞻答康樂秋霽詩曰:夕霽風氣涼,閑房有餘清,開軒滅華燭,月露皓已盈。
  梁簡文帝開霽詩曰:景落商飈靖,煙開四郊謐,偃蹇暮山虹,遊揚下峰日,水文城上動,城樓水中出,竟徵共治功,空臥淮陽秩。
  梁王筠夕霽詩曰:連山捲族雲,長林息衆籟,密樹含緑滋,遙峰凝翠靄,物華方入賞,跋予心期會。
  周庾信初晴詩曰:濕花飛未遠,陰雲斂尚低,燕[原訛鸞,據馮校本改。]燥還為石,竜殘便是泥。
  【賦】魏文帝喜霽賦曰:乃命駕而言歸,啓吉日而北巡,厭群萌之至原,感上下之明神,密雲興之坱北,[當作圠。]甘雨降以灑塵,既灑塵而為塗,惟平路之未晞,激清風以漂潦,發皎日之陽暉,振餘策而長驅,忽臨食而忘饑。
  魏陳王曹植喜霽賦曰:禹身誓於陽旰,[當從淮南子脩務篇作盱。]卒錫圭而告成,湯感旱於殷時,造桑林而敷誠,動玉輞而云披,鳴鸞鈴而日陽,指北極以為期,吾將倍道以兼行。
  晉陸雲喜霽賦曰:靖屏翳之洪隧,戢太山之觸石,凌風絶而謐寧,歸雲反而徽霍,改望舒之離畢,曜六竜於紫閣,於是朱明啓候,凱風來南,復火正之權司兮,默後土於重陰,夷中原之多潦兮,反高岸於嵩岑,萎禾竦而振穎兮,偃木竪而為林,陰陽交泰,萬物方遒,炎神送暑,素靈迎秋,四時逝而代謝,大火忽其西流,年冉冉其易頽,時靡靡而難留。
  【文】宋孝武帝祈晴文曰:幽明失序,就陰則滯,連雲霖淫,註而不替,潤既違時,澤而非惠,幸輟霖而吐景,權停風而斂翳,昭鸞輅於天郊,光竜旂於田際,耒耨得施,黍稷獲藝,增高廩於嘉年,登十千於茲歲。
  ◇雷
  《易》曰: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又曰:震為雷,動萬物者,莫疾於雷。
  《禮記》曰: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發聲,仲秋之月,雷乃收聲。
  大戴禮夏小正曰:正月,雉震鳴鴝,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正聞,唯雉聞。
  《毛詩》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又曰:虺虺其雷。
  《左傳》曰:藏冰以時,則雷出不震,棄冰不用,則雷不發而震。
  《尚書·中候》曰:秦穆公出狩,天震大雷,下有火,化為白雀,銜丹書,集公車,[事具祥瑞部。]
  《史記》曰:高祖母曰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時雷電冥晦,[事具帝王部。]
  《山海經》曰:翔次之山,有鳥名橐{非己},服其毛羽,令人不畏雷也。
  《淮南子》曰:陰陽相薄,感而為雷。
  焦贛《易林》曰:白日揚光,雷車避藏,雲雨不下,各自正鄉。
  《物理論》曰:積風成雷。
  《易》曰:雷風相薄。
  《洪範五行傳》曰:夫雷,人君象也,入能除害,出能興利。
  河圖帝紀通曰:雷,天地之鼓也。
  又曰:黃帝以雷精起。
  《鶡冠子》曰:夫耳之主聰,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原訛頭,據馮校本改。]塞耳,不聞雷霆。
  《論衡》曰:圖畫之功,[《初學記》一,《太平御覽》十三作工。]圖雷之狀,畾畾如連鼓形。又圖一人若力士,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椎之。
  《晉陽秋》曰:王襃母,性畏雷,及母死,每雷震,輒就墓側啓曰:襃在此,襃在此。
  盛弘之《荊州記》曰:鬍[水經註二十九作湖。]陽縣,春秋蓼國,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為階砌,今猶存。
  王韶《孝子傳》曰:竺彌父生時畏雷,每至天陰,輒至墓,伏墳悲哭,有白兔在其左右。
  《華陽國志》曰:曹公從容謂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會雷大震,先主曰:聖人言,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公亦悔失言。
  雷於天地為長子,以其萬物為出入也,雷二月出地百八十日,雷出則萬物出,八月入地百八十日,雷入則萬物入,入則除害,出則興利,人君之象也,[本條《初學記》一引於郎顗上書下,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二,《太平御覽》十三作洪範五行傳,此脫書名。]
  孟奧北徵記曰:凌雲臺東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為避雷室。
  《續搜神記》曰:義興人姓周,永和中,出都,日暮,道邊有一新草小屋,有一女出門,望見周,曰:日已暮,周求寄宿,嚮一更中,聞外有小兒喚阿香,官喚汝推雷車,女子乃辭去,明朝視宿處,乃見一新塚。
  《爾雅》曰:疾雷謂之霆。
  《穀梁傳》曰: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五經通義》曰:震與霆,皆霹靂也,公羊註曰:雷疾而甚者為震,震與霆,皆謂霹靂也,雷謂電之先,[○初學記一作電謂之雷光也。]
  《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穀草木皆甲坼。
  《山海經》曰:飛魚如豚,赤文無羽,食之闢兵,不畏雷也。
  《淮南子》曰:叢輕折軸,衆呼成雷,庶女叫天而雷下擊,景公臺損,支體傷折,海水大出。
  漢書[《太平御覽》十三作續漢書。]曰:桓帝建和二年,六月乙卯,雷震憲陵寢屋,是梁太後聽兄冀枉誅喬也。
  蔡順母平生畏雷,[本條《初學記》一,《太平御覽》十三作周斐汝南先賢傳,此脫書名。]自亡後,每有雷,順輒還[《初學記》,御覽作環。]塚泣曰:順在此。
  《論衡》曰:雷霆迅疾,擊折樹木,壞敗屋室,時犯殺人,俗以為天取竜,其犯殺人,謂之有陰過。
  《雜兵書》曰:雷電霹靂,破軍內若樹木屋捨,急徙去,吉也,雷電風所從來,不可逆而伐,宜慎之。
  論語讖曰:雷震百裏,聲相附近,宋均註曰:雷動百裏,故因以為言也,雷聲謂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近也。
  《說文》曰:雷霆餘聲鈐鈐,[《太平御覽》十三作鈴鈴。]所以挺出萬物也。
  【詩】晉傅玄雜言詩曰:雷隱隱,感妾心,傾耳清聽非車音。
  又曰:童女掣電策,童男輓雷車。
  又驚雷歌曰:驚雷奮兮震萬裏,威陵宇宙兮動四海,六合不維兮誰能理。
  【賦】晉李顒雷賦曰:伊有陽之肇化兮,陶萬殊於天壤,結鬱蒸而成雷兮,鼓訇棱之逸響,若乃駭氣奔激,震響交搏,濆淪隱轔,崩騰磊落,來無轍跡,去無阡陌,君子恐懼而修省,聖人因象以製作。
  ◇電
  《毛詩》曰:燁燁震電。
  《易》曰:離為電。
  又曰:雷電噬嗑。
  《月令》曰:仲春始電。
  《晉書》曰:王戎視日不昡,目爛爛若岩下電。
  《山海經》曰:列缺,電名。
  《莊子》曰:陰氣伏於黃泉,陽氣上通於天,陰陽分爭故為電,玉女投壺,天為之笑則電,[此十字,本書十七引作神異經,此脫書名,當另作一條。]
  《河圖握拒起》曰:大電繞樞星,炤郊野,感符寶而生黃帝。[事具符命部。]
  《淮南子》曰:電以為鞭策,[電,激氣也。]
  甘泉賦曰:電倏閃於墻藩。
  【賦】晉顧凱之雷電賦曰:太極紛綸,元氣澄練,陰陽相薄,為雷為電,是以宣尼敬威忽變,夫其聲無定響,光不恆照,砰訇輪轉,儵閃羅曜,若乃太陰下淪,少陽初升,蟄蟲將啓,動靈先應,殷殷徐振,不激不憑,林鍾統節,褥暑煙熅,星月不朗,衣床若焚,爾乃清風前颯,蕩濁流塵,豐隆破響,列缺開雲,當時倦容,廓焉精新,豈直驚安竦寐,乃以暢精悟神,天怒將凌,赤電先發,窺岩四照,映流雙絶,雷電赫以驚衡,山海磕其崩裂。
  ◇霧
  《爾雅》曰: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
  《帝王世紀》曰:黃帝時,天大霧三日,帝遊洛川之上,見大魚,殺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
  黃帝玄女之宮戰法曰:黃帝與蚩尤對,力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天霧冥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所謂玄女者,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萬隱萬匿,首當何從起。
  《曾子》曰:陰陽之氣亂則霧。
  《竜魚河圖》曰:山鼕天霧十日已上不除者,山崩之候。
  《地鏡圖》曰:古之王者,行遊諸侯,其所居國,國必有三日浸,變而為日中之霧。
  陳留風俗傳曰:雍丘縣有祠,名曰夏後公祠,神井能緻霧。
  漢武帝內傳曰:東方朔乘雲飛去,仰望,大霧覆之,不知所在。
  《東觀漢記》曰:馬援謂官屬曰:吾在浪泊西裏烏[東觀漢記作摀。]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薫蒸,仰視烏鳶,跕跕墮水中。
  謝承《後漢書》曰:河南張楷,性好道術,能作五裏霧,時關西人裴優,亦能作三裏霧,自以不如楷,往從學之,楷避不肯見。
  《英雄記》曰:曹公赤壁之役,行至雲夢大澤中,遇大霧,迷失道。
  《魏略》曰:劉雄鳴每出行,雲霧中識道不迷惑,時人因謂能為雲霧。
  望氣經曰:六月三日有霧,歲熟。
  《博物志》曰:王肅[《太平御覽》十五作爾。]張衡馬均,昔俱冒霧行,一人無恙,一人病,一人死,問其故,無恙者雲,我飲酒,病者飽食,死者空腹。
  王隱《晉書》曰:樂廣為尚書郎,尚書令衛瓘見奇之,命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鏡,每見,令人瑩然,若披雲霧睹青天。
  《神仙傳》曰:欒巴為尚書,忽一旦天大霧,對坐不相見,失巴所在,尋問之,雲其日還成都,親故別,時亦風雨晦冥。
  袁山鬆宜都山川記曰:郡西北有丹山,天晴,嶺忽有霧起,回轉如煙,不過再朝,雨必降。
  【詩】梁孝元帝詠霧詩曰:三晨生遠霧,五裏暗城闉,從風疑細雨,映日似遊塵,乍若飛煙散,時如佳氣新。
  又詩曰:曉霧晦階前,垂珠帶葉邊,五裏浮長隰,三晨暗遠天,旁通似佳氣,卻望若非煙,疏簾還復密,斷棟更疑連,還思逢樂廣,能令雲霧褰。
  梁伏挺行舟值早霧詩曰:水霧雜山煙,冥冥見曉天,聽猿方忖岫,聞瀨始知川,漁人惑隩浦,行舟迷溯沿,日中氛靄盡,空水共澄鮮。
  周王襃詠霧應詔詩曰:七條開早陌,五裏闇朝氛,帶樓疑海氣,含蓋似浮雲,方從河水上,預奉緑圖文。
  ◇虹
  《禮記月令》曰:季春之月,虹始見,孟鼕之月,虹藏不見。
  《釋名》曰:虹,陽氣之動,虹,攻也,純陽攻陰氣也。
  又曰:夫人陰陽不合,婚姻錯亂,淫風流行,男女互相奔隨之時,此則氣盛,故以其盛時合之也。
  《說文》曰: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陰氣也。
  《毛詩》曰:螮蝀在東,莫之敢指,一名挈貳,[按挈貳見爾雅釋天,此有脫文。]
  《河圖稽曜鈎》曰:鎮星散為虹蜺。
  《春秋運鬥樞》:樞星散為虹蜺。
  《尚書考靈曜》鄭玄註曰:日旁氣白者為虹。
  《莊子》曰:陽炙陰為虹。
  《黃帝占軍訣》曰:攻城,有虹從外南方入飲城中者,從虹攻之勝,白虹繞城不匝,從虹所在乃擊。
  蔡邕《月令章句》曰:虹,螮蝀也,陰陽交接之氣,著於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蜺,蜺常依陰雲而晝見於日衝,無雲不見,大陰亦不見,率以日西見於東方,故詩云,螮蝀在於東,蜺常在於旁,四時常有之,唯雄虹見藏有月。
  《戰國策》曰:唐睢謂秦王曰:聶政刺韓劚,白虹貫日。
  《列士傳》曰:荊軻為燕太子謀刺秦王,白虹貫日。
  《異苑》曰:古者有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絳,故俗呼美人虹。
  又曰:晉陵薛原,義熙初,有虹飲其釜澳,吸響便竭,原輦酒灌之,隨投隨涸,便吐金滿器,於是災弊日祛,而豐富歲臻。
  《楚辭·天問》曰:白蜺嬰茀,鬍為此堂,[蜺,雲之有色,似竜,茀,白雲萎蛇者也。]
  又曰:虹蜺紛其朝覆兮,夕淫淫而霖雨。
  【賦】梁江淹赤虹賦曰:俄而赤蜺電出,蚴虯神驤,曖昧以變,依稀不常,非虛非實,乍滅乍光,赩赫山頂,照燎水陽,雖圖緯之有載,曠世識之未逢,既咨嗟而躑躅,聊周流而從容,餘形可覽,殘色未去,曜萎蕤而在草,映青蔥而結樹,霞晃朗而下飛,日通籠而上度。
  【詩】董思恭詠虹詩曰:春暮萍生早,日落雨飛餘,橫彩分長漢,倒色媚青渠,梁前朝影出,橋上晚光舒,原逐旌旗轉,飄飄侍直廬。
  蘇味道詠虹詩曰:紆餘帶星渚,窈窕架天潯,空因壯士見,還共美人瀋,逸勢含良玉,神光藻瑞金,獨留長劍彩,終負昔賢心。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
   
首頁>> 文學>> 百科全书>> 歐陽詢 Ouyang Xun   中國 China     (557年64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