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医学类>> 张仲景 Zhang Zhongjing   中国 China   东汉末   (152年218年)
金匮要略
  汉代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又名《金匮要略方论》.3卷.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第一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各类证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病症各有专篇。在病因方面,《金匮要略》明确地划分为三娄,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论述妇人妊娠、产后、杂病脉证并治,内容丰富。共有原文45条,载方40首,计260多首方剂。病种包括了经、带、胎、产、杂病。篇中对妇产科病的辩证论治严谨,治法、剂型多样,已具中医妇产科学的雏型,为后世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版本
  
  《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注本颇多,以元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较早,而以清·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最为著名。据统计,历代注释、发挥、方论及歌括也有百余家之多。
  
  价值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金匮要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澈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痉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为病,一本痉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朮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朮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朮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
  
  防己黄耆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朮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朮附子汤方:
  
  白朮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朮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朮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
  
  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窝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附注:《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治牝疟牡蛎四两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以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白朮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药力行。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跗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朮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耆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矾石二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出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藭一两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耆二分黄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朮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朮二两甘草一两(炙)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成,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炮)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朮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白朮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朮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耆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耆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藭芍药白朮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大黄●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五味子半升小麦一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沈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上九味,●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千金》甘草汤:
  
  甘草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肺痈胸胀满,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芎藭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
  
  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附方〕
  
  九痛丸:治九种心痛附子三两(炮)
  
  生狼牙一两(炙香)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与温药服之。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两乌头二两(炮)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朮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附方〕
  
  《外台?卷七》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各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吐浊涕。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急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而短气。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详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补缀也。
  
  跗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朮汤主之。
  
  甘草干姜苓朮汤方:
  
  甘草白朮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气。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应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
  
  苓桂朮甘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白朮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六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七分,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三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四两芒硝三合茯苓四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朮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人参白朮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跗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跗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
  
  白鱼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白朮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上三味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汤主之。方见下。
  
  跗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跗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跗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跗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防己黄耆汤方:方见湿病中。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朮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朮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越婢加朮汤方:方见上。于内加白朮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汤主之。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酰代苦酒。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桂枝加黄耆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黄耆各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跗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朮汤主之。
  
  枳朮汤方:
  
  枳实七枚白朮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己黄耆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跗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跗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矾石(烧)等分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附方〕
  
  瓜蒂汤: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麻黄三两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去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等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朮附子(炮)
  
  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跗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朮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后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朮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止、停后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人参一两,生姜半斤,甘草五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跗阳者,为顺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其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升(一半挫,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令米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用大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枚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厚朴二分芍药二分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未见。
  
  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师曰:病跗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藜芦甘草汤方:未见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矢白散主之。
  
  鸡矢白散方:
  
  鸡矢白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
  
  芍药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方未见。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妇人胞动,无干姜。
  
  芎藭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一作六两)
  
  茯苓四两白朮四两泽泻半斤芎藭半斤(作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次。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四两贝母四两苦参四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茯苓三两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当归散方:
  
  当归黄芩芍药芎藭各一斤白朮半斤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养胎,白朮散主之。
  
  白朮散方:见《外台》。
  
  白朮芎藭蜀椒三分去汗牡蛎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见玉函。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方在痉病中。
  
  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
  
  大黄二两桃仁二十枚●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痼,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更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方见痉病中。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
  
  产后中风、发热正面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一两桂枝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二两甘草二两阿胶二两秦皮三两黄连三两柏皮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成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加芎藭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服四服,日三夜一服。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见痰饮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中。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芎藭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去心)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阴?肿亦主之。
  
  土瓜根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虫三两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旋覆花汤方:见五藏风寒积聚篇。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艾汤。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抵当汤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虫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脏中,剧者再内之。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妊娠中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方见虚劳中。
  
  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棉裹内之,自然温。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暄,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杂疗方第二十三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白朮八分陈皮五分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生姜五分桔梗七分春三月加枳实减白朮共六味夏三月加生姜三分枳实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上各●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疑非仲景方。
  
  长服诃黎勒丸方:疑非仲景方。
  
  诃黎勒煨陈皮厚朴各三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三物备急丸方: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
  
  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见《千金翼》。
  
  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研炼栝蒌根防风桔梗文蛤鬼臼各十分太乙余粮十分烧干姜附子炮去皮桂枝去皮各四分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救卒死方:
  
  薤捣汁,灌鼻中。
  
  又方:
  
  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脉证见上卷。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又方:
  
  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去齿下汤。汤下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肩引之。药下复增取一升,须臾立苏。
  
  麻黄三两去节。一方四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一两炙《千金》用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又方:
  
  韭根一把乌梅二七个吴茱萸半升,炒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
  
  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救溺死方:
  
  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上疗自缢溺暍之法并出自张仲景为之,其意殊绝,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关,实救人之大术矣,伤寒家数有暍病,非此遇热之暍。见《外台》《肘后》目。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见《肘后方》。
  
  大黄一两,切浸汤成下绯帛如手大烧灰乱发如鸡子大烧灰用久用炊单布一尺,烧灰败蒲一握三寸桃仁四十九枚,去皮尖熬甘草如中指节,炙锉。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汤,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先锉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疢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饮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辩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恐伤魂也,若非王时即虚,以肝补之佳,余脏准此。
  
  凡肝脏,自不可轻啖,自死者弥甚。
  
  凡心皆为神识所舍,勿食之,使人来生复其报对矣。
  
  凡肉及肝,落地不着尘土者,不可食之。
  
  猪肉落水浮者,不可食。
  
  诸肉及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
  
  诸肉不干,火灸不动,见水自动者,不可食之。
  
  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
  
  六畜肉,热血不断者,不可食之。
  
  父母及身本命肉,食之令人神魂不安。
  
  食肥肉及热羹,不得饮冷水。
  
  诸五脏及鱼,投地尘土不污者,不可食之。
  
  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
  
  自死肉口闭者,不可食之。
  
  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兽自死,北首及伏地者,食之杀人。
  
  食生肉,饱饮乳,变成白虫。一作血蛊。
  
  疫死牛肉,食之令病洞下,亦致坚积,宜利药下之。
  
  脯藏米瓮中有毒,及经夏食之,发肾病。
  
  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
  
  黄蘗屑,捣服方寸匕。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郁肉,密器盖之,隔宿者是也。漏脯,茅屋漏下,沾著者是也。
  
  烧犬屎,酒服方寸匕,每服人乳汁亦良。饮生韭汁三升,亦得。
  
  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
  
  大豆浓煮汁,饮数升即解,亦治狸肉漏脯等毒。
  
  治食生肉中毒方:
  
  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数沸,澄清汁,饮一升即愈。
  
  治六畜鸟兽肝中毒方:
  
  水浸豆豉,绞取汁,服数升愈。
  
  马脚无夜眼者,不可食之。
  
  食酸马肉,不饮酒,则杀人。
  
  马肉不可热食,伤人心。
  
  马鞍下肉,食之杀人。
  
  白马黑头者,不可食之。
  
  白马青蹄者,不可食之。
  
  马肉?肉共食饱,醉卧大忌。
  
  驴、马肉,合猪肉食之,成霍乱。
  
  马肝及毛不可妄食,中毒害人。
  
  食马肝中毒,人未死方:
  
  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服,日再服。屎尖者是。
  
  又方:人垢取方寸匕,服之佳。
  
  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
  
  香豉二两杏仁三两上二味,蒸一食顷,熟杵之服,日再服。
  
  又方:煮芦根汁,饮之良。
  
  疫死牛,或目赤,或黄,食之大忌。
  
  牛肉共猪肉食之,必作寸白虫。
  
  青牛肠,不可合犬肉食之。
  
  牛肺从三月至五月,其中有虫如马尾,割去勿食,食则损人。
  
  牛羊猪肉,皆不得以楮木桑木蒸炙,食之令人腹内生虫。
  
  啖蛇牛肉杀人,何以知之?啖蛇者,毛发向后顺者,是也。
  
  治噉蛇牛肉,食之欲死方:
  
  饮人乳汁一升,立愈。
  
  又方:
  
  以泔洗头,饮一升,愈。
  
  牛肚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暖饮之,大汗出者愈。
  
  治食牛肉中毒方:
  
  甘草煮汁,饮之即解羊肉其有宿热者,不可食之。
  
  羊肉不可共生鱼酪食之,害人。
  
  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悬筋,食之令人癫。
  
  白羊黑头,食其脑,作肠痈。
  
  羊肝共生椒食之,破人五脏。
  
  猪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闷。
  
  猪肉以生胡荽同食,烂人脐。
  
  猪脂不可合梅子食之。
  
  猪肉和葵食之,少气。
  
  鹿肉不可和蒲白作羹,食之发恶疮。
  
  麋脂及梅李子,若妊妇食之,令子青盲,男子伤精。
  
  ?肉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
  
  痼疾人不可食熊肉,令终身不愈。
  
  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
  
  食狗鼠余,令人发?疮。
  
  治食犬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妄语如狂,或洞下方:
  
  杏仁一升,合皮熟研用上一味,以沸汤三升和取汁,分三服,利下肉方,大验。
  
  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鳖、鸡、鸭,令子无声音。
  
  兔肉不可合白鸡肉食之,令人面发黄。
  
  兔肉着干姜食之,成霍乱。
  
  凡鸟自死,口不闭,翅不合者,不可食之。
  
  诸禽肉肝青者,食之杀人。
  
  鸡有六翮四距者,不可食之。
  
  乌鸡白首者,不可食之。
  
  鸡不可共葫蒜食之,滞气。一云?子。
  
  山鸡不可合鸟兽肉食之。
  
  雉肉久食之,令人瘦。
  
  鸭卵不可合鳖肉食之。
  
  妇人妊娠,食雀肉,令子淫乱无耻。
  
  雀肉不可合李子食之。
  
  燕肉勿食,入水为蛟龙所啖。
  
  鸟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解之方:
  
  大豆煮汁,及盐汁,服之解。
  
  鱼头正白,如连珠至脊上,食之杀人。
  
  鱼头中无鳃者,不可食之,杀人。
  
  鱼无肠胆者,不可食之,三年阴不起,女子绝生。
  
  鱼头似有角者,不可食之。
  
  鱼目合者,不可食之。
  
  六甲日,勿食鳞甲之物。
  
  鱼不可合鸡肉食之。
  
  鱼不得和鸬肉食之。
  
  鲤鱼鲊不可合小豆藿食之,其子不可合猪肝食之,害人。
  
  鲤鱼不可合犬肉食之。
  
  鲫鱼不可合猴雉肉食之。一云不可合猪肝食。
  
  鳀鱼合鹿肉生食,令人筋甲缩。
  
  青鱼鲊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并麦中食之。
  
  ?鳝不可合白犬血食之。
  
  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
  
  鳖目凹陷者,及压下有王字形者,不可食之。
  
  其肉不得合鸡鸭子食之。
  
  龟鳖肉不可合苋菜食之。
  
  虾无须及腹下通黑,煮之反白者,不可食之。
  
  食脍,饮乳酪,令人腹中生虫,为瘕。
  
  鲙食之,在心胸间不化,吐复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治之方:
  
  橘皮一两大黄二两朴硝二两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顿服即消。
  
  食鲙多,不消,结为症病,治之方:
  
  马鞭草上一味,捣汁饮之,或以姜叶汁饮之一升,亦消。又可服吐药吐之。
  
  食鱼后中毒,两种烦乱,治之方:
  
  橘皮浓煎汁,服之即解。
  
  食鯸?鱼中毒方:
  
  芦根煮汁,服之即解。
  
  蟹目相向,足斑目赤者,不可食之。
  
  食蟹中毒,治之方:
  
  紫苏煮汁,饮之三升。紫苏子捣汁,饮之亦良。
  
  又方:
  
  冬瓜汁,饮二升,食冬瓜亦可。
  
  凡蟹未遇霜,多毒,其熟者,乃可食之。
  
  蜘蛛落食中,有毒,勿食之。
  
  凡蜂蝇虫蚁等,多集食上,食之致?。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果子生食生疮。
  
  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
  
  生米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
  
  桃子多食令人热,仍不得入水浴,今人病淋沥寒热病。
  
  杏酪不熟,伤人。
  
  梅多食,坏人齿。
  
  李不可多食,令人胪胀。
  
  林檎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橘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
  
  梨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金疮、产妇,亦不宜食。
  
  樱桃杏多食,伤筋骨。
  
  安石榴不可多食,损人肺。
  
  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动痰饮。
  
  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寒热羸瘦者,弥不可食,伤人。
  
  食诸果中毒,治之方:
  
  猪骨烧灰上一味,末之,水服方寸匕。亦治马肝漏脯等毒。
  
  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勿食。菌仰卷及赤色者不可食。
  
  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治之方:
  
  人粪汁饮一升,土浆饮一二升,大豆浓煎汁饮之。服诸吐利药,并解。
  
  食枫柱菌而哭不止,治之以前方。
  
  误食野芋,烦乱欲死,治之以前方。其野芋根,山东人名魁芋,人种芋,三年不收,亦成野芋,并杀人。
  
  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之戟人咽喉,气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急治之方。
  
  肉桂,煎汁饮之,饮冷水一二升。
  
  或食蒜,或饮地浆。
  
  或浓煮豉汁饮之。并解。
  
  正月勿食生葱,令人面生游风。
  
  二月勿食蓼,伤人肾。
  
  三月勿食小蒜,伤人志性。
  
  四月、八月勿食胡荽,伤人神。
  
  五月勿食韭,令人乏气力。
  
  五月五日勿食生菜,发百病。
  
  六月、七月勿食茱萸,伤神气。
  
  八月、九月勿食姜,伤人神。
  
  十月勿食椒,损人心,伤心脉。
  
  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令人多涕唾。
  
  四季勿食生葵,令人饮食不化,发百病,非但食中,药中皆不可用,深宜慎之。
  
  时病差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肿。
  
  夜食生菜,不利人。
  
  十月勿食被霜生菜,令人面无光,目涩心痛,腰疼,或发心疟,疟发时手足十指爪皆青,困萎。
  
  葱韭初生芽者,食之伤人心气。
  
  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
  
  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杀人,独颗蒜弥忌。
  
  枣和生葱食之,令人病。
  
  生葱和雄鸡、雉、白犬肉食之,令人七窍经年流血。
  
  食糖蜜后,四日内食生葱蒜,令人心痛。
  
  夜食诸姜蒜葱等,伤人心。
  
  芜菁根多食之,令人气胀。
  
  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病,韭亦然。
  
  莼多病,动痔疾。
  
  野苣不可同蜜食之,作内痔。
  
  白苣不可共酪同食,作●虫。
  
  黄瓜食之,发热病。
  
  葵心不可食,伤人;叶尤冷,黄背赤茎者勿食之。
  
  胡荽久食之,令人多忘。
  
  病人不可食胡荽及黄花菜。
  
  芋不可多食,动病。
  
  妊妇食姜,令子余指。
  
  蓼多食,发心痛。
  
  蓼和生鱼食之,令人夺气,阴咳疼痛。
  
  芥菜不可共兔肉食之,成恶邪病。
  
  小蒜多食,伤人心力。
  
  食躁式躁方:
  
  豉浓煮汁饮之。
  
  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杀人,解之方:《肘后》云,与茱萸黄食芥相似。
  
  荠苨八两上一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钩吻生地傍无他草,其茎有毛者,以此别之。
  
  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之,令人狂乱,状如中风,或吐血,治之方:
  
  甘草煮汁,服之即解。
  
  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青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治之方:
  
  硬糖二、三升上一味,日两度,服之,吐出如蜥蜴三五枚,差。
  
  食苦瓠中毒,治之方:
  
  黎穰煮汁,数服之解。
  
  扁豆,寒热者,不可食之。
  
  久食小豆,令人枯燥。
  
  食大豆等,忌啖猪肉。
  
  大麦久食,令人作●。
  
  白黍米不可同饴蜜食,亦不可合葵食之。
  
  荞麦面,多食令人发落。
  
  盐多食,伤人肺。
  
  食冷物,冰人齿。食热物,勿饮冷水。
  
  饮酒,食生苍耳,令人心痛。
  
  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
  
  饮酒大忌灸腹背,令人肠结。
  
  醉后勿饱食,发寒热。
  
  饮酒食猪肉,卧秫稻穰中则发黄。
  
  食饴多饮酒,大忌。
  
  凡水及酒,照见人影动者,不可饮之。
  
  醋合酪食之,令人血瘕。
  
  食白米粥勿食生苍耳,成走疰。
  
  食甜粥已,食盐即吐。
  
  犀角?搅饮食,沫出,及浇地坟起者,食之杀人。
  
  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
  
  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上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差,或以水煮亦得。
  
  又方:
  
  犀角汤亦佳。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
  
  盐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差。
  
  矾石生入腹,破人心肝,亦禁水。
  
  商陆,以水服,杀人。
  
  葶苈子,傅头疮,药成入脑,杀人。
  
  水银入人耳及六畜等,皆死。以金银着耳边,水银则吐。
  
  苦练无子者杀人。
  
  凡诸毒,多是假毒以投,无知时宜煮甘草荠苨汁饮之,通除诸毒药。
首页>> 文学论坛>> 医学类>> 张仲景 Zhang Zhongjing   中国 China   东汉末   (152年2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