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军事类>> 魏徵 Wei Zheng   中國 China   唐初   (580年643年), 虞世南 Yu Shina   中國 China     (558年638年)
群書治要三略
  正確的稱法應該是《群書治要•黃石公三略》。《群書治要》是唐魏徵、虞世南、褚遂良、蕭德言等奉敕編撰的一部叢書,而黃石公三略則是這部叢書中收的一部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是宋代頒定的“武經”之一。該書舊題黃石公着。黃石公即圯上授張良兵書的老人,事見《史記•留侯世傢》。
  
  《黃石公三略》原名《黃石公記》,最早見於《後漢書•臧宮傳》,三國時期開始稱《三略》,魏李康《運命論》有“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北齊魏收《魏書》中有劉曬註《黃石公三略》。書目着錄則始於《隋書•經籍志》,之後,歷代書目均有着錄。上面括號中的註釋是劉曬作的。
  
  《黃石公三略》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軍讖》語,主要通過對“設禮賞,別姦雄,着成敗”的分析,論述以“柔弱勝剛強”為指導、以收攬人心為中心,以“任賢擒敵”為宗旨的治國統軍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中略》多引《軍勢》語,主要通過“差德行,審權變”,論述君主馭將統衆的謀略。《下略》主要內容是“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
  
  《黃石公三略》是《武經七書》之一,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它重視人民群衆在戰爭中的作用,指出:“夫為國之道,侍賢與民。”“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夫統軍持勢者,將也;製勝破敵者,衆也。”“以弱勝強者,民也。”註重收攬民心,重視民事,“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重視對戰略要地的控製,提出“獲固守之,獲厄塞之,獲難屯之。”它提倡將帥要愛護士卒,與士卒同甘共苦,將帥“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良將之養士,不易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蓄恩不倦,以一取萬。”要求將帥要有優良的品質和廣博的知識。做到“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束、能聽訟、能納入、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製軍權。”主張“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將帥的選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對任人為親,主張任人為賢,因人而致用,“賢者所適,其前無敵。”“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貪,使愚。知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衆,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它在哲學方面,初步揭示了人們的認識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對戰爭的認識不能超越客觀條件的許可,“端未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初步認識到對立的事物能夠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柔能製剛,弱能製強。”認識到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嚮其反面轉化,“造作過製,雖成必敗。”它從《老子》的反戰觀點中引出了積極支持正義戰爭的主張,認為戰爭是不好的,但是戰爭不會自行消滅,要用正義的戰爭消滅非正義的戰爭,“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在論述士與民、將與衆、德與威、仁與法、柔與剛、強與弱號關係時,註意到對立事物的兩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提出賢士是國傢的骨幹,民衆是根本,將卒並重,德威相濟,仁法兼施,剛柔強弱相宜等觀點。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在政治上還提出了“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的思想。
  
  《黃石公三略》問世之後,就受到社會的重視,廣為流傳。宋晁公武說:“其書論用兵機權之妙,嚴明之决,明妙審决,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戴少望則認為“兵法傳於今世者七傢,惟《三略》最通於道,而適於用。”“《三略》之書,則其旨遠,其理深。”(《將鑒論斷》)《四庫總目》說它:“務在瀋機觀變,先立於不敗,以求敵之可勝,操術頗巧,兵傢或往往用之。”唐代魏徽將其內容收入《群書治要》,供皇帝治國安邦參考。宋元豐三年(1080年),被頒定為武學的“經書”。並被與宋廷對立的西夏國譯成西夏文。它在唐朝時傳到日本,日本寬平(889—897)年間,日皇敕命藤原佐世撰的《日本國見在書目》就着錄有《黃石公三略》。日本戰國時代的足利學校。(武將顧問資格的養成所)將此書與《六韜》定為該校的主要教科書。據不完全統計,日本研究《黃石公三略》的有近四十傢之多,同時也傳到了朝鮮等國。
  
  《黃石公三略》現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間刻《武經七書》本。此本除原刻本尚存日本靜嘉堂文庫以外,後世幾經影刊翻刻,形成“武經”係統本。其他叢書本也多以此係統本為底本。註釋本比較重要的有宋施子美講義本、明劉寅直解本、清朱埔匯解本等。建國後研究《黃石公三略》的主要著作有《武經七書註釋•三略》(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和《黃石公三略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等。
群書治要三略
群书治要三略
  夫主將之法,務在於攬英雄之心。(攬,結也。)賞祿有功,通志於衆。(凡為人主,患在驕志,盈不通下,故誡也。)故與衆同好,靡不成;與衆同惡,靡不傾。 治國安傢,得人者也;(人,謂賢人也。伊尹赴而湯隆,寧戚到而齊興。)亡國破傢,失人者也。(微子去而殷滅,伍員奔而楚亡。)是以,明君賢臣,屈己而申 人。夫用兵之要,在於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其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而敵國削矣!用人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 自來;(《易》曰:何以聚人?曰:財。)接之以禮,厲之以辭,(崇接士之禮,厲士以見危授命之辭。)則士死之。夫將師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 加。(養士如此,乃可加兵於敵也。)
  
  昔者良將之用兵也,人有饋一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飮之。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已也。軍井未達,將不言 渴;(達,徹也。)軍幕未辨,將不言倦;鼕不服裘,夏不操扇,(與衆同也。)是謂禮將。(是謂達禮之將。)與之安,與之危,故其衆可合而不可離,(將與士 同禍福、共安危,衆如一體而不可離也。)可用而不可疲,(不疲者以主恩養素積、策謀和同也。)故曰:畜恩不倦,以一取萬。(夫恩以接下,則士歸之。養一人 可以致萬人,燕養郭隗以致樂毅是也。)良將之統軍也,恕巳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推此之樂,惠而施恩於人,皆忠恕之道。將士用力,故日益新。)戰 如風發,攻如河决,故其衆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兵為天下雄。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振。(所得賢則敵國畏威而 振怖也)賢者所適,其前無敵,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者,國之命。將能製勝,國傢安定。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將專已則下歸咎, 將自臧則下少功。(臧,善也。)將受讒則下有離心,將貪財則姦不禁。(上貪則下盜也)將內顧則士卒慕,(內顧,思妻妾也。)將有一則衆不服。(自拒諫以 下,將犯此一條,則衆不服,以其違主道。)有二則軍無式,(式,法也。)有三則軍乖背,有四則禍及國。(衆乖散則國亡,故曰禍及國也。)軍無財則士不來, 軍無賞則士不往;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求賢材士至,求戰則致死, 故曰所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則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則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矣。
  
  姦雄相稱,鄣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聽;各阿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異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姦雄乃遁;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 實。(故傅說陟而殷道興,四皓至而漢祚長,得治之實也。)《軍勢》曰:出軍行師,將不得專進退,由內禦之,則功難成。(凡師出專製,不稟命於內;稟命則無 威,無威則士不用命,士不用命則功不成。)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持天下之危,故天下樂安之。)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天下願奉 而安樂之)能救天下之禍者,則得天下之福。(除天下禍,故天下樂。)
  
  (福之)故澤及人民,則賢歸之;(恩澤洽、人民和,則賢者至。)澤及昆蟲,則聖歸之;(萬物得其所,則聖人至也。)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 六合同。賢者之政,降人以禮;(禮服道化,揖讓恭謹,故曰降人以禮者也。)聖人之政,降人以心。(心服敎令,故降人以心也。)禮降,可以圖始;(禮服道化 者,可與謀始也。)心降,可以保終。(心服道化,天下和親,故可保終也。)降禮以禮,降心以心。釋近而謀遠者,勞而無功;釋遠而謀近者,逸而有終。逸政多 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不修德政而務廣地荒之道)務廣德者強也。(務崇節儉,廣其德敎強之。)
  
  (道也)荒國者,無善政廣德者,其下正。(君德廣於上,則兆庶正於下也。)廢一善,則衆善衰;賞一惡,則衆惡多。善者得其佑,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衆 善到矣。一令逆者,則百令失;(君令一逆民不從,故百令皆廢也。)一惡施者,則百惡結。(一惡得施,則百惡結而相從也。)故令施於順民,惡加於兇人,(敎 令施於順化之民,刑惡加於兇逆之人。)則令行而不怨,群下附親矣。(敎令當、刑法値,百姓悅之,親附之也。)有淸白之志者,不可以爵祿得;(四皓是也)有 守節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脅。(晏嬰、季子是也)故明君求臣,必視其所以為人者而致焉。(視其為人所執之志,而求之也。)緻淸白之士,修其禮;(四皓亢志不 屈於革命之主,太子修禮卑辭而降其節焉。)緻守節之士,修其道。(不可以非道屈也)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保,猶全也。)聖王之用兵也,非好樂之,將以 誅暴討亂。夫以義而誅不義,若决江河而漑熒火、臨不測而擠欲墜,其剋之必也。所以必優遊恬惔者何?重傷人物,(兵者,兇器;戰者,危事。相殺傷之道,故不 果為也。)是天道也。(天道樂生也)夫人之有道者,若魚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人失道而亡,得道而存也。)故君人者,畏懼而不敢失道。賢聖內則邪 臣外,(舜舉皐陶,湯舉伊尹,不仁者遠矣。隨會在朝,則姦邪外奔是。)邪臣內則賢聖斃;(惡來任而比幹死,無忌用而伍奢戮,故曰斃。)內外失宜,禍亂傳 世。(苟失內外之宜,為子孫之禍,故曰傳世也。)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進賢者,德流子孫;(昔鮑叔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 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故曰德流子孫也。)妒賢者,名不全。(昔龎涓妒孫臏,身死於白木,故曰名不全也。)故君子急於求賢而美名章矣。利一害百,民去城 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民乃慕澤,(慕思君之恩澤也)去一利萬政乃不亂。(刑以止刑,殺以止殺,政得其所亂無由生也。)
首頁>> 文學>> 军事类>> 魏徵 Wei Zheng   中國 China   唐初   (580年643年), 虞世南 Yu Shina   中國 China     (558年6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