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2〕兄:
我到此快要一個月了,懶在一所三層樓上,對於各處都不大寫信。這樓就在海邊,日夜被海風呼呼地吹着。海濱很有些貝殼,檢了幾回,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四圍的人傢不多,我所知道的最近的店鋪,衹有一傢,賣點罐頭食物和糕餅,掌櫃的是一個女人,看年紀大概可以比我長一輩。
風景一看倒不壞,有山有水。我初到時,一個同事便告訴我:山光海氣,是春秋早暮都不同。還指給我石頭看:這塊像老虎,那塊像癩蝦蟆,那一塊又像什麽什麽……。我忘記了,其實也不大相像。我對於自然美,自恨並無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動。但好幾天,卻忘不掉鄭成功〔3〕的遺跡。離我的住所不遠就有一道城墻,據說便是他築的。一想到除了臺灣,這廈門乃是滿人入關以後我們中國的最後亡的地方,委實覺得可悲可喜。臺灣是直到一六八三年,即所謂“聖祖仁皇帝”二十二年纔亡的,這一年,那“仁皇帝”們便修補“十三經”和“二十一史”的刻板〔4〕。現在呢,有些國民巴不得讀經;殿板“二十一史”也變成了寶貝,古董藏書傢不惜重資,購藏於傢,以貽子孫雲。然而鄭成功的城卻很寂寞,聽說城腳的沙,還被人盜運去賣給對面鼓浪嶼的誰,快要危及城基了。
〔5〕有一天我清早望見許多小船,吃水很重,都張着帆駛嚮鼓浪嶼去,大約便是那賣沙的同胞。
周圍很靜;近處買不到一種北京或上海的新的出版物,所以有時也覺得枯寂一些,但也看不見灰煙瘴氣的《現代評論》。這不知是怎的,有那麽許多正人君子,文人學者執筆,竟還不大風行。
這幾天我想編我今年的雜感了。自從我寫了這些東西,尤其是關於陳源的東西以後,就很有幾個自稱“中立”的君子給我忠告,說你再寫下去,就要無聊了。我卻並非因為忠告,衹因環境的變遷,近來竟沒有什麽雜感,連結集舊作的事也忘卻了。前幾天的夜裏,忽然聽到梅蘭芳〔6〕“藝員”的歌聲,自然是留在留聲機裏的,像粗糙而鈍的針尖一般,刺得我耳膜很不舒服。於是我就想到我的雜感,大約也刺得佩服梅“藝員”的正人君子們不大舒服罷,所以要我不再做。然而我的雜感是印在紙上的,不會振動空氣,不願見,不翻他開來就完了,何必冒充了中立來哄騙我。我願意我的東西躺在小攤上,被願看的買去,卻不願意受正人君子賞識。世上愛牡丹的或者是最多,但也有喜歡曼陀羅〔7〕花或無名小草的,朋其〔8〕還將霸王鞭種在茶壺裏當盆景哩。不過看看舊稿,很有些太不清楚了,你可以給我抄一點麽?
此時又在發風,幾乎日日這樣,好像北京,可是其中很少灰土。我有時也偶然去散步,在叢葬中,這是Borel〔9〕講廈門的書上早就說過的:中國全國就是一個大墓場。墓碑文很多不通:有寫先妣某而沒有兒子的姓名的;有頭上橫寫着地名的;還有刻着“敬惜字紙”四字的,不知道叫誰敬惜字紙。
這些不通,就因為讀了書之故。假如問一個不識字的人,墳裏的人是誰,他道父親;再問他什麽名字,他說張二;再問他自己叫什麽,他說張三。照直寫下來,那就清清楚楚了。而寫碑的人偏要舞文弄墨,所以反而越舞越鬍塗,他不知道研究“金石例”〔10〕的,從元朝到清朝就終於沒有了局。
我還同先前一樣;不過太靜了,倒是什麽也不想寫。
魯迅。九月二十三日。
※ ※ ※
〔1〕本篇最初發表於廈門《波艇》月刊第一號(原刊未註明出版年月,當為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2〕H.M. 是“害馬”的羅馬字拼音“Haima”的縮寫。這是魯迅對許廣平的戲稱,因她在女師大風潮中曾被楊蔭榆稱做“害群之馬”。
〔3〕鄭成功(1624—1662) 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一六四六年(清順治三年),他反對父親鄭芝竜投降清王朝,毅然在南澳起兵,駐守金門、廈門,連年出擊閩粵江浙等地,屢敗清兵;一六六一年(南明永歷十五年),率艦隊渡臺灣海峽,驅逐侵占我國領土的荷蘭殖民者,積極經營臺灣,以作抗清根據地。在他死後,廈門於一六八○年(清康熙十九年)、臺灣於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先後被清兵攻占。下文的“聖祖仁皇帝”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廟號。
〔4〕清代王先謙《十朝東華錄》:康熙二十二年十月,“禮部議復,國子監祭酒王士正(按即王士禛)奏:明代南北兩雍,皆有《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刻板,今國學所藏,漫漶殘缺,宜及時修補……從之。”按在清康熙時僅有明監本(明代國子監刻印的版本)“二十一史”;至乾隆時合“二十一史”及《舊唐書》、《舊五代史》、《明史》共二十四部,定為“正史”,由武英殿刻印;“殿板”,即指武英殿所刻的版本。
〔5〕廈門大學附近的鎮北關是鄭成功為防禦清兵而建造的,靠近城腳的海灘滿鋪可做玻璃原料的白沙,當時有人把它偷運到鼓浪嶼,賣給臺灣人設立的貨棧,再轉運到日本占領下的臺灣的玻璃廠。
〔6〕梅蘭芳(1894—1961) 名瀾,字畹華,江蘇泰州人,京劇藝術傢。
〔7〕曼陀羅 亦稱“風茄兒”。茄科,一年生有毒草本,花大,色白。
〔8〕朋其 黃鵬基,筆名朋其,四川仁壽人。《莽原》撰稿人,後加入狂飈社。他在短篇小說集《荊棘》的代序《自招》裏說:“得朋友的一株霸王鞭是今年,廢物利用,我把它種在一把沒有蓋的茶壺裏,雖然不很茂,但竟沒有死。”
〔9〕Borel 亨利·包立爾,荷蘭人。清末曾來中國,在北京、廈門、漳州、廣州等地居住多年。著有《新中國》、《無為》(一本關於老子哲學的書)等。
〔10〕“金石例” 指墓志碑文的寫作體例。元代潘昂霄著有《金石例》十捲;以後明代的王行,清代的黃宗羲、梁玉繩、李富孫、王芑孫等都有關於這方面的著作。
我到此快要一個月了,懶在一所三層樓上,對於各處都不大寫信。這樓就在海邊,日夜被海風呼呼地吹着。海濱很有些貝殼,檢了幾回,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四圍的人傢不多,我所知道的最近的店鋪,衹有一傢,賣點罐頭食物和糕餅,掌櫃的是一個女人,看年紀大概可以比我長一輩。
風景一看倒不壞,有山有水。我初到時,一個同事便告訴我:山光海氣,是春秋早暮都不同。還指給我石頭看:這塊像老虎,那塊像癩蝦蟆,那一塊又像什麽什麽……。我忘記了,其實也不大相像。我對於自然美,自恨並無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動。但好幾天,卻忘不掉鄭成功〔3〕的遺跡。離我的住所不遠就有一道城墻,據說便是他築的。一想到除了臺灣,這廈門乃是滿人入關以後我們中國的最後亡的地方,委實覺得可悲可喜。臺灣是直到一六八三年,即所謂“聖祖仁皇帝”二十二年纔亡的,這一年,那“仁皇帝”們便修補“十三經”和“二十一史”的刻板〔4〕。現在呢,有些國民巴不得讀經;殿板“二十一史”也變成了寶貝,古董藏書傢不惜重資,購藏於傢,以貽子孫雲。然而鄭成功的城卻很寂寞,聽說城腳的沙,還被人盜運去賣給對面鼓浪嶼的誰,快要危及城基了。
〔5〕有一天我清早望見許多小船,吃水很重,都張着帆駛嚮鼓浪嶼去,大約便是那賣沙的同胞。
周圍很靜;近處買不到一種北京或上海的新的出版物,所以有時也覺得枯寂一些,但也看不見灰煙瘴氣的《現代評論》。這不知是怎的,有那麽許多正人君子,文人學者執筆,竟還不大風行。
這幾天我想編我今年的雜感了。自從我寫了這些東西,尤其是關於陳源的東西以後,就很有幾個自稱“中立”的君子給我忠告,說你再寫下去,就要無聊了。我卻並非因為忠告,衹因環境的變遷,近來竟沒有什麽雜感,連結集舊作的事也忘卻了。前幾天的夜裏,忽然聽到梅蘭芳〔6〕“藝員”的歌聲,自然是留在留聲機裏的,像粗糙而鈍的針尖一般,刺得我耳膜很不舒服。於是我就想到我的雜感,大約也刺得佩服梅“藝員”的正人君子們不大舒服罷,所以要我不再做。然而我的雜感是印在紙上的,不會振動空氣,不願見,不翻他開來就完了,何必冒充了中立來哄騙我。我願意我的東西躺在小攤上,被願看的買去,卻不願意受正人君子賞識。世上愛牡丹的或者是最多,但也有喜歡曼陀羅〔7〕花或無名小草的,朋其〔8〕還將霸王鞭種在茶壺裏當盆景哩。不過看看舊稿,很有些太不清楚了,你可以給我抄一點麽?
此時又在發風,幾乎日日這樣,好像北京,可是其中很少灰土。我有時也偶然去散步,在叢葬中,這是Borel〔9〕講廈門的書上早就說過的:中國全國就是一個大墓場。墓碑文很多不通:有寫先妣某而沒有兒子的姓名的;有頭上橫寫着地名的;還有刻着“敬惜字紙”四字的,不知道叫誰敬惜字紙。
這些不通,就因為讀了書之故。假如問一個不識字的人,墳裏的人是誰,他道父親;再問他什麽名字,他說張二;再問他自己叫什麽,他說張三。照直寫下來,那就清清楚楚了。而寫碑的人偏要舞文弄墨,所以反而越舞越鬍塗,他不知道研究“金石例”〔10〕的,從元朝到清朝就終於沒有了局。
我還同先前一樣;不過太靜了,倒是什麽也不想寫。
魯迅。九月二十三日。
※ ※ ※
〔1〕本篇最初發表於廈門《波艇》月刊第一號(原刊未註明出版年月,當為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2〕H.M. 是“害馬”的羅馬字拼音“Haima”的縮寫。這是魯迅對許廣平的戲稱,因她在女師大風潮中曾被楊蔭榆稱做“害群之馬”。
〔3〕鄭成功(1624—1662) 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一六四六年(清順治三年),他反對父親鄭芝竜投降清王朝,毅然在南澳起兵,駐守金門、廈門,連年出擊閩粵江浙等地,屢敗清兵;一六六一年(南明永歷十五年),率艦隊渡臺灣海峽,驅逐侵占我國領土的荷蘭殖民者,積極經營臺灣,以作抗清根據地。在他死後,廈門於一六八○年(清康熙十九年)、臺灣於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先後被清兵攻占。下文的“聖祖仁皇帝”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廟號。
〔4〕清代王先謙《十朝東華錄》:康熙二十二年十月,“禮部議復,國子監祭酒王士正(按即王士禛)奏:明代南北兩雍,皆有《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刻板,今國學所藏,漫漶殘缺,宜及時修補……從之。”按在清康熙時僅有明監本(明代國子監刻印的版本)“二十一史”;至乾隆時合“二十一史”及《舊唐書》、《舊五代史》、《明史》共二十四部,定為“正史”,由武英殿刻印;“殿板”,即指武英殿所刻的版本。
〔5〕廈門大學附近的鎮北關是鄭成功為防禦清兵而建造的,靠近城腳的海灘滿鋪可做玻璃原料的白沙,當時有人把它偷運到鼓浪嶼,賣給臺灣人設立的貨棧,再轉運到日本占領下的臺灣的玻璃廠。
〔6〕梅蘭芳(1894—1961) 名瀾,字畹華,江蘇泰州人,京劇藝術傢。
〔7〕曼陀羅 亦稱“風茄兒”。茄科,一年生有毒草本,花大,色白。
〔8〕朋其 黃鵬基,筆名朋其,四川仁壽人。《莽原》撰稿人,後加入狂飈社。他在短篇小說集《荊棘》的代序《自招》裏說:“得朋友的一株霸王鞭是今年,廢物利用,我把它種在一把沒有蓋的茶壺裏,雖然不很茂,但竟沒有死。”
〔9〕Borel 亨利·包立爾,荷蘭人。清末曾來中國,在北京、廈門、漳州、廣州等地居住多年。著有《新中國》、《無為》(一本關於老子哲學的書)等。
〔10〕“金石例” 指墓志碑文的寫作體例。元代潘昂霄著有《金石例》十捲;以後明代的王行,清代的黃宗羲、梁玉繩、李富孫、王芑孫等都有關於這方面的著作。
小峰兄:
《語絲》百一和百二期,今天一同收到了。許多信件一同收到,在這裏是常有的事,大約每星期有兩回。我看了這兩期的《語絲》特別喜歡,恐怕是因為他們已經超出了一百期之故罷。在中國,幾個人組織的刊物要出到一百期,實在是不容易的。
我雖然在這裏,也常想投稿給《語絲》,但是一句也寫不出,連“野草”也沒有一莖半葉。現在衹是編講義。為什麽呢?這是你一定瞭然的:為吃飯。吃了飯為什麽呢?倘照這樣下去,就是為了編講義。吃飯是不高尚的事,我倒並不這樣想。然而編了講義來吃飯,吃了飯來編講義,可也覺得未免近於無聊。別的學者們教授們又作別論,從我們平常人看來,教書和寫東西是勢不兩立的,或者死心塌地地教書,或者發狂變死地寫東西,一個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兩條路。
忽然記起一件事來了,還是夏天罷,《現代評論》上仿佛曾有正人君子之流說過:因為駡人的小報流行,正經的文章沒有人看,也不能印了。〔2〕我很佩服這些學者們的大纔。不知道你可能替我調查一下,他們有多少正經文章的稿子“藏於傢”,給我開一個目錄?但如果是講義,或者什麽民法八萬七千六百五十四條之類,那就不必開,我不要看。
今天又接到漱園〔3〕兄的信,說北京已經結冰了。這裏卻還衹穿一件夾衣,怕冷就晚上加一件棉背心。宋玉〔4〕先生的什麽“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等類妙文,拿到這裏來就完全是“無病呻吟”。白露不知可曾“下”了百草,梧楸卻並不離披,景象大概還同夏末相仿。我的住所的門前有一株不認識的植物,開着秋葵似的黃花。我到時就開着花的了,不知道他是什麽時候開起的;現在還開着;還有未開的蓓蕾,正不知道他要到什麽時候纔肯開完。“古已有之”,“於今為烈”,我近來很有些怕敢看他了。
還有雞冠花,很細碎,和江浙的有些不同,也紅紅黃黃地永是這樣一盆一盆站着。
我本來不大喜歡下地獄,因為不但是滿眼衹有刀山劍樹〔5〕,看得太單調,苦痛也怕很難當。現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時皆春,一年到頭請你看桃花,你想夠多麽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車輪般大,也衹能在初上去的時候,暫時吃驚,决不會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6〕的。
然而荷葉卻早枯了;小草也有點萎黃。這些現象,我先前總以為是所謂“嚴霜”之故,於是有時候對於那“廩秋”不免口出怨言,加以攻擊。然而這裏卻沒有霜,也沒有雪,凡萎黃的都是“壽終正寢”,怪不得別個。嗚呼,牢騷材料既被減少,則又有何話之可說哉!
現在是連無從發牢騷的牢騷,也都發完了。再談罷。從此要動手編講義。
魯迅。十一月七日。
※ ※ ※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語絲》周刊一○七期。
〔2〕涵廬(高一涵)在《現代評論》第四捲第八十九期(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上發表的《閑話》中曾說:“報紙上的言論,近幾年來,最燴炎(膾炙)人口的,絶不是討論問題和闡發學理的一類文字,衹是揭開黑幕和攻人陰私的一類文字。越是板着學者的面孔,討論學術問題的文字,看的人越少;越是帶着三分流氓氣,喜笑怒駡的揭黑幕攻陰私的文字,看的人越多。”又說:“社會上既歡迎嬉笑怒駡的文字,而著作傢又利用社會的弱點,投其所好,又怎能不造成報界風氣,叫人傢認《小晶報》為大雅之聲明呢?”
〔3〕漱園 即韋素園。
〔4〕宋玉 戰國時楚國詩人。這裏引的兩句,見他所著的《九辯》。
〔5〕刀山劍樹 佛教宣揚的地獄酷刑。《太平廣記》捲三八二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6〕“桃之夭夭” 語見《詩經·周南·桃夭》。“夭夭”,形容茂盛、豔麗。
《語絲》百一和百二期,今天一同收到了。許多信件一同收到,在這裏是常有的事,大約每星期有兩回。我看了這兩期的《語絲》特別喜歡,恐怕是因為他們已經超出了一百期之故罷。在中國,幾個人組織的刊物要出到一百期,實在是不容易的。
我雖然在這裏,也常想投稿給《語絲》,但是一句也寫不出,連“野草”也沒有一莖半葉。現在衹是編講義。為什麽呢?這是你一定瞭然的:為吃飯。吃了飯為什麽呢?倘照這樣下去,就是為了編講義。吃飯是不高尚的事,我倒並不這樣想。然而編了講義來吃飯,吃了飯來編講義,可也覺得未免近於無聊。別的學者們教授們又作別論,從我們平常人看來,教書和寫東西是勢不兩立的,或者死心塌地地教書,或者發狂變死地寫東西,一個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兩條路。
忽然記起一件事來了,還是夏天罷,《現代評論》上仿佛曾有正人君子之流說過:因為駡人的小報流行,正經的文章沒有人看,也不能印了。〔2〕我很佩服這些學者們的大纔。不知道你可能替我調查一下,他們有多少正經文章的稿子“藏於傢”,給我開一個目錄?但如果是講義,或者什麽民法八萬七千六百五十四條之類,那就不必開,我不要看。
今天又接到漱園〔3〕兄的信,說北京已經結冰了。這裏卻還衹穿一件夾衣,怕冷就晚上加一件棉背心。宋玉〔4〕先生的什麽“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等類妙文,拿到這裏來就完全是“無病呻吟”。白露不知可曾“下”了百草,梧楸卻並不離披,景象大概還同夏末相仿。我的住所的門前有一株不認識的植物,開着秋葵似的黃花。我到時就開着花的了,不知道他是什麽時候開起的;現在還開着;還有未開的蓓蕾,正不知道他要到什麽時候纔肯開完。“古已有之”,“於今為烈”,我近來很有些怕敢看他了。
還有雞冠花,很細碎,和江浙的有些不同,也紅紅黃黃地永是這樣一盆一盆站着。
我本來不大喜歡下地獄,因為不但是滿眼衹有刀山劍樹〔5〕,看得太單調,苦痛也怕很難當。現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時皆春,一年到頭請你看桃花,你想夠多麽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車輪般大,也衹能在初上去的時候,暫時吃驚,决不會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6〕的。
然而荷葉卻早枯了;小草也有點萎黃。這些現象,我先前總以為是所謂“嚴霜”之故,於是有時候對於那“廩秋”不免口出怨言,加以攻擊。然而這裏卻沒有霜,也沒有雪,凡萎黃的都是“壽終正寢”,怪不得別個。嗚呼,牢騷材料既被減少,則又有何話之可說哉!
現在是連無從發牢騷的牢騷,也都發完了。再談罷。從此要動手編講義。
魯迅。十一月七日。
※ ※ ※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語絲》周刊一○七期。
〔2〕涵廬(高一涵)在《現代評論》第四捲第八十九期(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上發表的《閑話》中曾說:“報紙上的言論,近幾年來,最燴炎(膾炙)人口的,絶不是討論問題和闡發學理的一類文字,衹是揭開黑幕和攻人陰私的一類文字。越是板着學者的面孔,討論學術問題的文字,看的人越少;越是帶着三分流氓氣,喜笑怒駡的揭黑幕攻陰私的文字,看的人越多。”又說:“社會上既歡迎嬉笑怒駡的文字,而著作傢又利用社會的弱點,投其所好,又怎能不造成報界風氣,叫人傢認《小晶報》為大雅之聲明呢?”
〔3〕漱園 即韋素園。
〔4〕宋玉 戰國時楚國詩人。這裏引的兩句,見他所著的《九辯》。
〔5〕刀山劍樹 佛教宣揚的地獄酷刑。《太平廣記》捲三八二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6〕“桃之夭夭” 語見《詩經·周南·桃夭》。“夭夭”,形容茂盛、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