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夏化行布流東漸。懷信開道代有澆淳。斯由情混三堅智昏四照。故使澆薄之黨。輕舉邪風。淳正之徒。時遭佞辯。所以教移震旦六百餘年。獨夫震虐三被殘屏禍不旋踵。畢顧前良殃咎己形。取笑天下。且夫信為德母智寔聖因肇祖道元終期正果。據斯論理。則內傾八慢之惑。核此求情。則外蕩六塵之蔽。蕭然纍表。非小道之登臨。廓爾高升。乃上仁之翔集。然以時經三代。弊五滓之沉淪。
識蒙邪正。銓人法之天網。是以內教經緯。立法依以攝機。外俗賢明。垂文論以弘範。昔梁鐘山之上定林寺僧佑律師。學統九流義包十諦。情敦慈救志存住法。
詳括梁晉列闢群英。留心佛理構敘篇什。撰弘明集一部一十四捲。討顔謝之風規。總周張之門律。辯駁通議。極情理之幽求。窮較性靈。誠智者之高緻。備於秘閣廣露塵心。然智者不迷迷者非智。故智士興言。舉旨而通標領。迷夫取悟。
繁詞而啓神襟。若夫信解之來諒資神用。契必精爽事襲玄模。故信有三焉。一知。二見。三謂愚也。知謂生知。佩三堅而入正聚。愚謂愚叟。滯四惑而溺欲塵。化不可遷下愚之與上智。中庸見信從善。其若流哉。是以法湮三代。並惟寡學所纏。故得師心獨斷禍集其計嚮若披圖八藏綜文義之成明尋繹九識達情智之迷解者則正信如皎日。五翳雖掩而逾光矣。餘博訪前敘廣綜弘明。以為江表五代三寶載興。君臣士俗情無異。奉是稱文國。智籍文中原周魏政襲昏明。重老輕佛。
信毀交貿。致使工言既申佞幸斯及。時不乏賢。剖心特達脫穎拔萃。亦有人焉。
然則昏明互顯邪正相師。據像則雲泥兩分。論情則倚伏交養。是以六術揚於佛代。三張□於法流。皆大士之權謀。至人之適化也。斯則滿願行三毒之邪見。淨名降六欲之魔王。鹹開逼引之殊途。各立嚮背之弘轍。今且據其行事决滯胥徒。
喻達蒙泉□通性海。至如寇謙之構崔浩。禍福皎然。鄭藹之抗周君。成敗俄頃。
姚安着論。抑道在於儒流。陳琳綴篇。揚釋越於朝典。此之諷議涅而不緇。墜在諸條差難綜緝。又梁周二武。鹹分顯晦之儀。宋魏兩明同乘弘誘之略。瀋休文之慈濟。顔之推之歸心。詞釆卓然迥張物表。嘗以餘景試為舉之弊於庸朽綜集牢落有漢陰博觀沙門繼贊成紀顧惟直筆即而述之。命族題篇披圖藻鏡。至若尋條揣義有悟賢明。孤文片記撮而附列。名曰廣弘明集。一部三十捲。有梁所撰。或未討尋。略隨條例銓目歷舉。庶得程諸未□廣信釋紛擬人以倫。固非虛托。如有隱括。覽者詳焉。
歸正篇第一(明佛為大聖凡俗攸歸二儀三五不足師敬)。
辯惑篇第二(明正邪互舉狂哲相陵較而考定不勞龜鏡)。
佛德篇第三(皇覺腃命開濟在緣從其化者言行攸別)。
法義篇第四(寶乘獨運攝度迷津得其趣者心照遐舉)。
僧行篇第五(紹蹤聖種人斯弘道名沾三寶實副一歸)。
慈惻篇第六(在生所重厚身寶命恕己則憐慈為覺本)。
誡功篇第七(情寄懲約縱則憍陵欲階聖撿匪斯不振)。
啓福篇第八(福號樂門日用斯貴準酌乘時行而不着)。
滅罪篇第九(罪為摧折起必快心覆水難收悔往相習)。
統歸篇第十(奉正閑邪據道成德神解既暢陳詞詠歌)。
序曰。夫邪正糾紛愚智繁雜。自非極聖焉能兩開。所以欲主天魔猶能變為佛相。況餘色有孰可言哉。固知一洲萬國一化千王。互興廢立不足論評。是以九十六部。宗上界之天根。二十五諦。討極計之冥本。皆陳正朔。號三寶於人中。鹹稱大濟。敷四等於天下。又有魯邦孔氏。導禮樂於九州。楚國李公。開虛玄於五嶽。匪稱教主。皆述作於先王。贊時體國。各臣吏於機務。斯並衢分限域(謂流沙以東孔老之化及蔥河以西異部之所統也)辯禦乖張理路天殊。居然自別。何以明其然耶。故西宇大夏。衆計立於我神。東華儒道。大略存於身國。孰解妄想流愛纏綿於九居。倒情徒滯。袪降於七識。緻令惑網覆心莫知投嚮。昏波漾目寧辯歸依。不可效尤。務須反本。原夫小道大道自古常談。大聖小聖由來共述。至於親承面對。曾未覺知。雷同體附相從奔競。故有剋念作聖狂哲互稱。即斯為論未契端極。昔皇覺之居捨衛。二十五年。九億編戶逆從太半。素王之在赤縣。門學三千。子夏衊而致疑。顔回獨言莫測。以斯論道。又可惑焉。夫以會正名聖。無所不通。根塵無礙於有空。陶冶莫滯於性欲。形不可以相得。挺金姿之四八。心不可以智求。垂不共之二九。斯止一人名佛聖也。故能道濟諸有。幽顯鹹所歸依。自餘鴻漸。天衢之所未陟。且自方域位殊義非叨僭。若夫天無二日國無二王。惟佛稱為大聖。光有萬億天下。故今門學日盛。無國不仰其風。教義聿修。
有識皆參其席。彼孔老者名位同俗不異常人。祖述先王自無教訓。何行比佛以相抗乎。且據陰陽八殺之略。山川望祑之祠。七衆委之若遺。五戒捐而不顧。觀此一途。高尚自足投誠。況有聖種賢蹤。則為天人師表矣。是知天上天下惟佛為尊。六道四生無非苦者。身心常苦義畢驅馳。不思此懷妄存高大。大而可大則不陷於有為。既履非常固可歸於正覺。有斯事類。故敢序之雲爾。
廣弘明集歸正篇第一梁弘明集歸正目錄明僧紹正二教論。謝鎮之折夷夏論。朱昭之難夷夏論。朱廣之咨夷夏論。釋慧通駁夷夏論。釋僧敏戎華論。何尚之答宋文佛教。譙王論孔釋教(並張答)。
唐廣弘明集歸正篇總目。
子書商太宰問孔子以佛為聖人。老子符子明以佛為師。漢顯宗開佛化立本傳。後漢書郊祀志。吳主孫權論佛化三宗。宋文帝集朝宰敘佛教。元魏孝明召釋老門人述宗。元魏書釋老志。南齊江淹遂古篇。北齊顔之推歸心篇。梁阮孝緒七錄序。北齊王邵齊志明佛教。梁高祖捨事道詔。北齊宣帝廢道詔。隋釋彥琮通極論。
廣弘明集歸正篇第一之一商太宰問孔子聖人。出列子。子書中。以佛為師。出老子符子。漢法本內傳。未詳作者。後漢郊祀本志。出范晔後漢書。吳主孫權論佛化三宗。出吳書。
宋文集朝宰敘佛教(前集略)。出高僧傳。元魏孝明述佛先後。出魏書。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一。列禦寇(一云吳太宰)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歟。對曰。丘也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
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時。聖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動容有間曰。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據斯以言。孔子深知佛為大聖也。時緣未升故默而識之。有機故舉。然未得昌言其緻矣。
子書中佛為老師二老子西升經云。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
餘尋終古三五帝皇有事西奔罕聞東逝。故軒轅遊華胥之國。王劭雲。即天竺也。又陟昆侖之墟。即香山也。老子跡瀋扶風。史述於流沙。而道傢諸記。皆西升昆丘而上天矣。以事詳之。並從於佛國也。故伯益述山海申毒之國。偎人而愛人。郭璞博古者曰。申毒即天毒也。浮圖所興。今聞之說曰。地殷土中物壤琛麗。民博仁智俗高理學。立德厚生何負諸夏。古稱愛人之國。世挺賢聖之人。豈虛構哉。
漢顯宗開佛化法本傳三。未詳作者。
傳云。明帝永平三年。上夢神人。金身丈六項有日光。寤已問諸臣下。傳毅對詔。有佛出於天竺。乃遣使往求。備獲經像及僧二人。帝乃為立佛寺畫壁。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高陽門上顯節陵。所圖佛立像並四十二章經。緘於蘭臺石室。廣如前集牟子所顯。
傳云。時有沙門迦攝摩滕竺法蘭。位行難測。志存開化。蔡愔使達請滕東行。不守區域隨至雒陽。嘵喻物情崇明信本。帝問滕曰。佛法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毗羅衛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竜鬼神有願行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鹹得悟道。餘處衆生無緣感佛。
佛不往也。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一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化導之。廣說教義文廣故略也。
傳云。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嶽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鬍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尊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義皇德高堯舜。竊承陛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鬍神。所說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諸山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太上群錄太虛符祝。無不綜練達其涯極。或策使鬼神。或吞霞飲氣。或入火不燒。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隱形不測。至於方術無所不能。願得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辯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决。如其有騰乞除虛妄。敕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便置三壇。壇別開二十四門。南嶽道士褚善信。華嶽道士劉正念。恆嶽道士桓文度。岱嶽道士焦得心。嵩嶽道士呂惠通霍。山天目五臺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各賫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錄等五百九捲。置於西壇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
二十七傢子書二百三十五捲置於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於東壇。帝禦行殿在寺南門。佛捨利經像置於道西。十五日齋訖。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沉香為炬。繞經泣曰。臣等上啓太極大道元始天尊衆仙百靈。今鬍神亂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蒙心得辯真偽。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煨燼。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懼。將欲升天隱形者。無力可能。禁^2□鬼神者。呼策不應各懷愧恧。南嶽道士費叔纔自憾而死。太傳張衍語褚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虛妄。宜就西來真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靈寶天尊是也。
造化之作謂之太素。斯豈妄乎。衍曰。太素有貴德之名。無言教之稱。今子說有言教。即為妄也。信默然。時佛捨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衆映蔽日光。摩滕法師踴身高飛。坐臥空中廣現神變。於時天雨寶花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衆鹹悅嘆未曾有。皆繞法蘭聽說法要。並吐梵音嘆佛功德。亦令大衆稱揚三寶。說善惡業皆有果報。六道三乘諸相不一。又說出傢功德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陽城侯劉峻。與諸官人士庶等千餘人出傢。四嶽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傢。陰夫人王婕妤等。與諸宮人婦女二百三十人出傢。便立十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內安尼。自斯已後廣矣。傳有五捲。略不備載。有人疑此傳近出。本無角力之事。按吳書。明費叔纔憾死。故傳為實錄矣。
後漢書郊祀志四出茫嘩漢書。
志曰。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群生也。統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類專務清淨精進者為沙門。漢言息心剔發去傢絶情洗欲。而歸於無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所行善惡。後生皆有報應。所貴行善以練其精神。練而不已。以至無生。而得為佛也。身長一丈六尺。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常。
無所不入。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也。有經書數千捲。以虛無為宗。包羅精粗無所不統。善為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表。歸依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際。無不懅然自失也。魏書云。其佛經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三世也。其修道階次等級非一。皆緣淺以及深。藉微以為着。率在於積仁順蠲嗜欲。習虛靜而成通照也。雲雲。
吳主孫權論敘佛道三宗五出吳書。
孫權赤烏四年。有康居國大承相長子。棄俗出傢為沙門。厥名僧會。姓康氏。神儀剛正遊化為任。時三國鼎峙。各擅威權。佛法久被中原。未達江表。會欲道被未聞。化行南國。初達建鄴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吳人初見謂為妖異。有司奏聞。吳主曰。佛有何靈驗耶。會曰。佛晦靈跡垂餘千載。遺骨捨利應現無方。吳主曰。若得捨利當為立塔。經三七日遂獲捨利。五色耀天。剖之逾堅。燒之不然。光明出火。作大蓮花。照曜宮殿臣主驚嗟希有瑞也。信情大發。因為造塔。度人立寺。以其所住為佛陀裏。又以教法初興。故名建初寺焉。下敕問尚書令闞澤曰。漢明已來凡有幾年。佛教入漢既久。何緣始至江東。澤曰。自漢明永平十年佛法初來至今赤烏四年。則一百七十年矣。初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與摩滕角力之時。道士不如。南嶽道士褚善信費叔纔等。在會自憾而死門徒弟子歸葬南嶽。不預出傢無人流佈。後遭漢政陵遲兵戎不息。經今多載始得興行。又曰。
孔丘李老得與佛比對不。澤曰。臣聞魯孔君者英才誕秀聖德不群。世號素王。製述經典。訓奬周道。教化來葉。師儒之風澤閏今古。亦有逸民知許成子原陽子莊子老子等百傢子書。皆修身自玩。放暢山𠔌縱佚其心。學歸澹泊事乖人倫。長幼之節亦非安俗化民之風。至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然者。孔老二教。法天製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天法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今見章醮似俗酒脯棋琴行之)吳主大悅。以澤為太子太傳。雲雲。
宋文帝集朝宰論佛教六出高僧等傳。
文帝。即宋高祖第三子也。聰睿英博雅稱令達。在位三十年。嘗以暇日從容而顧問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來讀經不多。比日彌復無暇。三世因果未辯措懷。而復不敢立異者。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也。茫泰謝靈運常言。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政。必求性靈真奧。豈得不以佛理為指南耶。近見顔延之折達性論。宗炳難白黑論。明佛法汪汪。尤為名理。並足開奬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敦此化。則朕坐緻太平矣。夫復何事。尚之對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弊更荷褒拂。非所敢當。至如前代群英。則不負明詔矣。中朝已遠。難復盡知。渡江已來。則王導周顗庾亮王蒙謝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謐郭文舉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範汪孫綽張玄殷覬等。或宰輔之冠蓋。或人倫之羽儀。或置情天人之際。或抗跡煙霞之表。並稟志歸依措心崇信。其間比對。則蘭護開潛深遁崇邃。皆亞跡黃中。或不測之人也。慧遠法師嘗雲。釋氏之化無所不可適道固自教源。濟俗亦為要務。竊尋此說有契理要。若使傢傢奉戒。則罪息刑清。陛下所謂坐緻太平。誠如聖旨。羊玄保進曰。此談蓋天人之際。豈臣所宜預。竊謂秦楚論強兵之事。孫吳盡吞併之術。將無取於此也。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言。尚之對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德則兵氣衰。若以孫吳為志。茍在吞噬亦無取堯舜之道。豈惟釋教而已哉。帝曰。釋門有卿。亦猶孔門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也。自是文帝致意佛經。及見嚴觀諸僧。輒論道義。屢延殿會躬禦地筵同僧列飯。時有沙門竺道生者。秀出群品英義獨拔。帝重之。嘗述生頓悟義。僧等皆設巨難。帝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為諸君所屈。時願延之着離識論。
帝命嚴法師辯其同異。往返終日。笑曰。公等今日無愧支許之談也。雲雲。
元魏孝明召佛道門人論前後七。出魏書。
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召佛道二宗門人殿前。齋訖。侍中劉騰宣敕。請法師等與道士論議。以釋弟子疑網。時清通觀道士薑斌與融覺寺僧曇謨最對論。帝曰。佛與老子同時不。斌曰。老子西入化鬍。佛時以充侍者。明是同時。最曰。何以知之。斌曰。案老子開天經。是以得知。最曰。老子當周何王幾年而生。周何王幾年西入。斌曰。當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歲。於楚國陳郡苦縣厲鄉麯仁裏。九月十四日夜子時生。至周簡王四年丁醜歲。事周為守藏吏。簡王十三年遷為太史。至敬王元年庚辰歲。年八十五見周德陵遲。與散關令尹喜西入化鬍。斯足明矣。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後經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二十五年。始與尹喜西遁。據此年載懸殊。無乃謬乎。斌曰。若佛生周昭之時。有何文記。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既是製法聖人。當時於佛□無文記何耶。最曰。仁者識同管窺覽不弘遠。案孔子有三備卜經。謂天地人也。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早自披究。
不有此迷斌曰。孔子聖人。不言而知。何假卜乎。最曰。惟佛是衆聖之王。四生之首。達一切含靈前後二際吉兇終始。不假卜觀。自餘小聖。雖嘵未然之理。必藉蓍龜以通靈卦也。侍中尚書令元又宣敕語。道士薑斌論無宗旨。宜下席。又問。開天經何處得來。是誰所說。即遣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瑩等。就觀取經。
帝令議之。太尉丹陽王蕭綜太傳李寔衛尉許伯桃吏部尚書邢欒散騎常侍溫子升等一百七十人。讀訖奏雲。老子止着五千文。更無言說。臣等所議。薑斌罪當惑衆。帝加斌極刑。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苦諫乃止。配徙馬邑。
識蒙邪正。銓人法之天網。是以內教經緯。立法依以攝機。外俗賢明。垂文論以弘範。昔梁鐘山之上定林寺僧佑律師。學統九流義包十諦。情敦慈救志存住法。
詳括梁晉列闢群英。留心佛理構敘篇什。撰弘明集一部一十四捲。討顔謝之風規。總周張之門律。辯駁通議。極情理之幽求。窮較性靈。誠智者之高緻。備於秘閣廣露塵心。然智者不迷迷者非智。故智士興言。舉旨而通標領。迷夫取悟。
繁詞而啓神襟。若夫信解之來諒資神用。契必精爽事襲玄模。故信有三焉。一知。二見。三謂愚也。知謂生知。佩三堅而入正聚。愚謂愚叟。滯四惑而溺欲塵。化不可遷下愚之與上智。中庸見信從善。其若流哉。是以法湮三代。並惟寡學所纏。故得師心獨斷禍集其計嚮若披圖八藏綜文義之成明尋繹九識達情智之迷解者則正信如皎日。五翳雖掩而逾光矣。餘博訪前敘廣綜弘明。以為江表五代三寶載興。君臣士俗情無異。奉是稱文國。智籍文中原周魏政襲昏明。重老輕佛。
信毀交貿。致使工言既申佞幸斯及。時不乏賢。剖心特達脫穎拔萃。亦有人焉。
然則昏明互顯邪正相師。據像則雲泥兩分。論情則倚伏交養。是以六術揚於佛代。三張□於法流。皆大士之權謀。至人之適化也。斯則滿願行三毒之邪見。淨名降六欲之魔王。鹹開逼引之殊途。各立嚮背之弘轍。今且據其行事决滯胥徒。
喻達蒙泉□通性海。至如寇謙之構崔浩。禍福皎然。鄭藹之抗周君。成敗俄頃。
姚安着論。抑道在於儒流。陳琳綴篇。揚釋越於朝典。此之諷議涅而不緇。墜在諸條差難綜緝。又梁周二武。鹹分顯晦之儀。宋魏兩明同乘弘誘之略。瀋休文之慈濟。顔之推之歸心。詞釆卓然迥張物表。嘗以餘景試為舉之弊於庸朽綜集牢落有漢陰博觀沙門繼贊成紀顧惟直筆即而述之。命族題篇披圖藻鏡。至若尋條揣義有悟賢明。孤文片記撮而附列。名曰廣弘明集。一部三十捲。有梁所撰。或未討尋。略隨條例銓目歷舉。庶得程諸未□廣信釋紛擬人以倫。固非虛托。如有隱括。覽者詳焉。
歸正篇第一(明佛為大聖凡俗攸歸二儀三五不足師敬)。
辯惑篇第二(明正邪互舉狂哲相陵較而考定不勞龜鏡)。
佛德篇第三(皇覺腃命開濟在緣從其化者言行攸別)。
法義篇第四(寶乘獨運攝度迷津得其趣者心照遐舉)。
僧行篇第五(紹蹤聖種人斯弘道名沾三寶實副一歸)。
慈惻篇第六(在生所重厚身寶命恕己則憐慈為覺本)。
誡功篇第七(情寄懲約縱則憍陵欲階聖撿匪斯不振)。
啓福篇第八(福號樂門日用斯貴準酌乘時行而不着)。
滅罪篇第九(罪為摧折起必快心覆水難收悔往相習)。
統歸篇第十(奉正閑邪據道成德神解既暢陳詞詠歌)。
序曰。夫邪正糾紛愚智繁雜。自非極聖焉能兩開。所以欲主天魔猶能變為佛相。況餘色有孰可言哉。固知一洲萬國一化千王。互興廢立不足論評。是以九十六部。宗上界之天根。二十五諦。討極計之冥本。皆陳正朔。號三寶於人中。鹹稱大濟。敷四等於天下。又有魯邦孔氏。導禮樂於九州。楚國李公。開虛玄於五嶽。匪稱教主。皆述作於先王。贊時體國。各臣吏於機務。斯並衢分限域(謂流沙以東孔老之化及蔥河以西異部之所統也)辯禦乖張理路天殊。居然自別。何以明其然耶。故西宇大夏。衆計立於我神。東華儒道。大略存於身國。孰解妄想流愛纏綿於九居。倒情徒滯。袪降於七識。緻令惑網覆心莫知投嚮。昏波漾目寧辯歸依。不可效尤。務須反本。原夫小道大道自古常談。大聖小聖由來共述。至於親承面對。曾未覺知。雷同體附相從奔競。故有剋念作聖狂哲互稱。即斯為論未契端極。昔皇覺之居捨衛。二十五年。九億編戶逆從太半。素王之在赤縣。門學三千。子夏衊而致疑。顔回獨言莫測。以斯論道。又可惑焉。夫以會正名聖。無所不通。根塵無礙於有空。陶冶莫滯於性欲。形不可以相得。挺金姿之四八。心不可以智求。垂不共之二九。斯止一人名佛聖也。故能道濟諸有。幽顯鹹所歸依。自餘鴻漸。天衢之所未陟。且自方域位殊義非叨僭。若夫天無二日國無二王。惟佛稱為大聖。光有萬億天下。故今門學日盛。無國不仰其風。教義聿修。
有識皆參其席。彼孔老者名位同俗不異常人。祖述先王自無教訓。何行比佛以相抗乎。且據陰陽八殺之略。山川望祑之祠。七衆委之若遺。五戒捐而不顧。觀此一途。高尚自足投誠。況有聖種賢蹤。則為天人師表矣。是知天上天下惟佛為尊。六道四生無非苦者。身心常苦義畢驅馳。不思此懷妄存高大。大而可大則不陷於有為。既履非常固可歸於正覺。有斯事類。故敢序之雲爾。
廣弘明集歸正篇第一梁弘明集歸正目錄明僧紹正二教論。謝鎮之折夷夏論。朱昭之難夷夏論。朱廣之咨夷夏論。釋慧通駁夷夏論。釋僧敏戎華論。何尚之答宋文佛教。譙王論孔釋教(並張答)。
唐廣弘明集歸正篇總目。
子書商太宰問孔子以佛為聖人。老子符子明以佛為師。漢顯宗開佛化立本傳。後漢書郊祀志。吳主孫權論佛化三宗。宋文帝集朝宰敘佛教。元魏孝明召釋老門人述宗。元魏書釋老志。南齊江淹遂古篇。北齊顔之推歸心篇。梁阮孝緒七錄序。北齊王邵齊志明佛教。梁高祖捨事道詔。北齊宣帝廢道詔。隋釋彥琮通極論。
廣弘明集歸正篇第一之一商太宰問孔子聖人。出列子。子書中。以佛為師。出老子符子。漢法本內傳。未詳作者。後漢郊祀本志。出范晔後漢書。吳主孫權論佛化三宗。出吳書。
宋文集朝宰敘佛教(前集略)。出高僧傳。元魏孝明述佛先後。出魏書。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一。列禦寇(一云吳太宰)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歟。對曰。丘也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
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時。聖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動容有間曰。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據斯以言。孔子深知佛為大聖也。時緣未升故默而識之。有機故舉。然未得昌言其緻矣。
子書中佛為老師二老子西升經云。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
餘尋終古三五帝皇有事西奔罕聞東逝。故軒轅遊華胥之國。王劭雲。即天竺也。又陟昆侖之墟。即香山也。老子跡瀋扶風。史述於流沙。而道傢諸記。皆西升昆丘而上天矣。以事詳之。並從於佛國也。故伯益述山海申毒之國。偎人而愛人。郭璞博古者曰。申毒即天毒也。浮圖所興。今聞之說曰。地殷土中物壤琛麗。民博仁智俗高理學。立德厚生何負諸夏。古稱愛人之國。世挺賢聖之人。豈虛構哉。
漢顯宗開佛化法本傳三。未詳作者。
傳云。明帝永平三年。上夢神人。金身丈六項有日光。寤已問諸臣下。傳毅對詔。有佛出於天竺。乃遣使往求。備獲經像及僧二人。帝乃為立佛寺畫壁。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高陽門上顯節陵。所圖佛立像並四十二章經。緘於蘭臺石室。廣如前集牟子所顯。
傳云。時有沙門迦攝摩滕竺法蘭。位行難測。志存開化。蔡愔使達請滕東行。不守區域隨至雒陽。嘵喻物情崇明信本。帝問滕曰。佛法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毗羅衛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竜鬼神有願行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鹹得悟道。餘處衆生無緣感佛。
佛不往也。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一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化導之。廣說教義文廣故略也。
傳云。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嶽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鬍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尊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義皇德高堯舜。竊承陛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鬍神。所說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諸山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太上群錄太虛符祝。無不綜練達其涯極。或策使鬼神。或吞霞飲氣。或入火不燒。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隱形不測。至於方術無所不能。願得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辯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决。如其有騰乞除虛妄。敕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便置三壇。壇別開二十四門。南嶽道士褚善信。華嶽道士劉正念。恆嶽道士桓文度。岱嶽道士焦得心。嵩嶽道士呂惠通霍。山天目五臺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各賫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錄等五百九捲。置於西壇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
二十七傢子書二百三十五捲置於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於東壇。帝禦行殿在寺南門。佛捨利經像置於道西。十五日齋訖。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沉香為炬。繞經泣曰。臣等上啓太極大道元始天尊衆仙百靈。今鬍神亂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蒙心得辯真偽。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煨燼。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懼。將欲升天隱形者。無力可能。禁^2□鬼神者。呼策不應各懷愧恧。南嶽道士費叔纔自憾而死。太傳張衍語褚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虛妄。宜就西來真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靈寶天尊是也。
造化之作謂之太素。斯豈妄乎。衍曰。太素有貴德之名。無言教之稱。今子說有言教。即為妄也。信默然。時佛捨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衆映蔽日光。摩滕法師踴身高飛。坐臥空中廣現神變。於時天雨寶花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衆鹹悅嘆未曾有。皆繞法蘭聽說法要。並吐梵音嘆佛功德。亦令大衆稱揚三寶。說善惡業皆有果報。六道三乘諸相不一。又說出傢功德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陽城侯劉峻。與諸官人士庶等千餘人出傢。四嶽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傢。陰夫人王婕妤等。與諸宮人婦女二百三十人出傢。便立十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內安尼。自斯已後廣矣。傳有五捲。略不備載。有人疑此傳近出。本無角力之事。按吳書。明費叔纔憾死。故傳為實錄矣。
後漢書郊祀志四出茫嘩漢書。
志曰。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群生也。統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類專務清淨精進者為沙門。漢言息心剔發去傢絶情洗欲。而歸於無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所行善惡。後生皆有報應。所貴行善以練其精神。練而不已。以至無生。而得為佛也。身長一丈六尺。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常。
無所不入。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也。有經書數千捲。以虛無為宗。包羅精粗無所不統。善為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表。歸依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際。無不懅然自失也。魏書云。其佛經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三世也。其修道階次等級非一。皆緣淺以及深。藉微以為着。率在於積仁順蠲嗜欲。習虛靜而成通照也。雲雲。
吳主孫權論敘佛道三宗五出吳書。
孫權赤烏四年。有康居國大承相長子。棄俗出傢為沙門。厥名僧會。姓康氏。神儀剛正遊化為任。時三國鼎峙。各擅威權。佛法久被中原。未達江表。會欲道被未聞。化行南國。初達建鄴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吳人初見謂為妖異。有司奏聞。吳主曰。佛有何靈驗耶。會曰。佛晦靈跡垂餘千載。遺骨捨利應現無方。吳主曰。若得捨利當為立塔。經三七日遂獲捨利。五色耀天。剖之逾堅。燒之不然。光明出火。作大蓮花。照曜宮殿臣主驚嗟希有瑞也。信情大發。因為造塔。度人立寺。以其所住為佛陀裏。又以教法初興。故名建初寺焉。下敕問尚書令闞澤曰。漢明已來凡有幾年。佛教入漢既久。何緣始至江東。澤曰。自漢明永平十年佛法初來至今赤烏四年。則一百七十年矣。初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與摩滕角力之時。道士不如。南嶽道士褚善信費叔纔等。在會自憾而死門徒弟子歸葬南嶽。不預出傢無人流佈。後遭漢政陵遲兵戎不息。經今多載始得興行。又曰。
孔丘李老得與佛比對不。澤曰。臣聞魯孔君者英才誕秀聖德不群。世號素王。製述經典。訓奬周道。教化來葉。師儒之風澤閏今古。亦有逸民知許成子原陽子莊子老子等百傢子書。皆修身自玩。放暢山𠔌縱佚其心。學歸澹泊事乖人倫。長幼之節亦非安俗化民之風。至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然者。孔老二教。法天製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天法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今見章醮似俗酒脯棋琴行之)吳主大悅。以澤為太子太傳。雲雲。
宋文帝集朝宰論佛教六出高僧等傳。
文帝。即宋高祖第三子也。聰睿英博雅稱令達。在位三十年。嘗以暇日從容而顧問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來讀經不多。比日彌復無暇。三世因果未辯措懷。而復不敢立異者。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也。茫泰謝靈運常言。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政。必求性靈真奧。豈得不以佛理為指南耶。近見顔延之折達性論。宗炳難白黑論。明佛法汪汪。尤為名理。並足開奬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敦此化。則朕坐緻太平矣。夫復何事。尚之對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弊更荷褒拂。非所敢當。至如前代群英。則不負明詔矣。中朝已遠。難復盡知。渡江已來。則王導周顗庾亮王蒙謝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謐郭文舉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範汪孫綽張玄殷覬等。或宰輔之冠蓋。或人倫之羽儀。或置情天人之際。或抗跡煙霞之表。並稟志歸依措心崇信。其間比對。則蘭護開潛深遁崇邃。皆亞跡黃中。或不測之人也。慧遠法師嘗雲。釋氏之化無所不可適道固自教源。濟俗亦為要務。竊尋此說有契理要。若使傢傢奉戒。則罪息刑清。陛下所謂坐緻太平。誠如聖旨。羊玄保進曰。此談蓋天人之際。豈臣所宜預。竊謂秦楚論強兵之事。孫吳盡吞併之術。將無取於此也。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言。尚之對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德則兵氣衰。若以孫吳為志。茍在吞噬亦無取堯舜之道。豈惟釋教而已哉。帝曰。釋門有卿。亦猶孔門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也。自是文帝致意佛經。及見嚴觀諸僧。輒論道義。屢延殿會躬禦地筵同僧列飯。時有沙門竺道生者。秀出群品英義獨拔。帝重之。嘗述生頓悟義。僧等皆設巨難。帝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為諸君所屈。時願延之着離識論。
帝命嚴法師辯其同異。往返終日。笑曰。公等今日無愧支許之談也。雲雲。
元魏孝明召佛道門人論前後七。出魏書。
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召佛道二宗門人殿前。齋訖。侍中劉騰宣敕。請法師等與道士論議。以釋弟子疑網。時清通觀道士薑斌與融覺寺僧曇謨最對論。帝曰。佛與老子同時不。斌曰。老子西入化鬍。佛時以充侍者。明是同時。最曰。何以知之。斌曰。案老子開天經。是以得知。最曰。老子當周何王幾年而生。周何王幾年西入。斌曰。當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歲。於楚國陳郡苦縣厲鄉麯仁裏。九月十四日夜子時生。至周簡王四年丁醜歲。事周為守藏吏。簡王十三年遷為太史。至敬王元年庚辰歲。年八十五見周德陵遲。與散關令尹喜西入化鬍。斯足明矣。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後經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二十五年。始與尹喜西遁。據此年載懸殊。無乃謬乎。斌曰。若佛生周昭之時。有何文記。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既是製法聖人。當時於佛□無文記何耶。最曰。仁者識同管窺覽不弘遠。案孔子有三備卜經。謂天地人也。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早自披究。
不有此迷斌曰。孔子聖人。不言而知。何假卜乎。最曰。惟佛是衆聖之王。四生之首。達一切含靈前後二際吉兇終始。不假卜觀。自餘小聖。雖嘵未然之理。必藉蓍龜以通靈卦也。侍中尚書令元又宣敕語。道士薑斌論無宗旨。宜下席。又問。開天經何處得來。是誰所說。即遣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瑩等。就觀取經。
帝令議之。太尉丹陽王蕭綜太傳李寔衛尉許伯桃吏部尚書邢欒散騎常侍溫子升等一百七十人。讀訖奏雲。老子止着五千文。更無言說。臣等所議。薑斌罪當惑衆。帝加斌極刑。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苦諫乃止。配徙馬邑。
歸正篇第一之二
元魏書釋老志齊著作魏收高齊書述佛志隋著作王邵魏書釋老志齊著作魏收大人有作司牧生民。結繩以往書契所紀。羲軒已還至於三代。墳典之跡為秦所焚。漢采遺籍復若山丘。固使六傢七略班馬區異。釋氏之學聞於前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餘。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雲。身毒天竺國有浮圖之教。
哀帝元壽中景憲受大月氏王口授浮圖經。
後漢明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傳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圖遺範。仍與沙門迦攝摩滕竺法蘭還雒陽。又得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帝令畫工圖之。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緘經於蘭臺石室浮圖。或言佛陀。聲相轉也。譯雲淨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也。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也。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漸積勝業陶冶粗鄙。經無數劫藻練神明。乃緻無生而得佛道也。其間階次心行等級非一。皆緣淺以至深。藉微而為着。率在於積仁順蠲嗜欲。習虛靜而成通照也。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異也。又有五戒。去殺盜淫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信智同。雲奉持之則生天人勝處。虧犯則墜鬼畜諸苦。
又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須發釋纍辭傢。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謂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也。其根業各差。謂之三乘。聲聞緣覺及以大乘。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也。上根者修六度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登覺境而號為佛也。本號釋迦文。此譯能仁。謂德充道備戡濟萬物也。降於天竺迦維羅衛國王之子。生於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脅而出。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應之。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涅槃。此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纍也。又云。諸佛有二義。一者真實。謂至極之體妙絶拘纍。不得以方處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應。體常湛然。二權應者。謂和光六道同塵萬類。生滅隨時修短應物。形由感生體非實有。權形雖謝真體不遷。但時無妙感。故莫得常見耳。斯則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滅也。佛既謝往。香木焚屍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壤。焚亦不燋。而有光明神驗。謂之捨利。弟子收奉竭香花致敬慕建宮宇。謂之為塔。猶宗廟也。故時稱為塔廟者是矣。於後百年。有王阿育者。以神力分佛捨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日而就。今^8□陽彭城姑臧臨淄。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跡焉。而影跡爪齒留於天竺。中途來往者。鹹言見之。初說教法後皆著錄。綜核深緻無所漏失。故三藏十二部經。如九流之異。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為本。後有羅漢菩薩。相繼着論贊明經義。以破外道。皆傍諸藏部大義。假立外問而以內法釋之。傳於中國漸流廣矣。漢初沙門皆前赤布。後乃易以雜色。至於微言隱義。未之詳究。有沙門常山衛道安。性聰敏。日誦萬餘言研求幽旨。慨無師匠。獨坐靜室十有二年。覃思構精神悟妙賾。以前出經多有舛駁。乃正其乖謬。爾後沙門傳法大著中原。
魏先建國出於玄朔。風俗淳一與西域殊絶。故浮圖聲教未之得聞。及神元與魏晉通聘。文帝在洛陽。昭成在襄國。備究南夏佛法之事。太祖平中山。經郡國見沙門皆致敬。禁軍旅無有所犯。有沙門僧朗。與其徒隱於泰山。帝致書以繒素氈罽鉢錫為禮。今猶號朗公𠔌焉。天興元年下詔曰。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法信可依憑。其敕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宮捨。令信嚮之徒有所居止。是歲作五級佛圖耆闍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繢飾別構講堂禪房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
太宗踐位。亦遵先業。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皇始中趙郡沙門法果。戒行精至開演法籍。太祖詔徵以為沙門統綰攝僧徒。言多允愜供施甚厚。太宗崇敬彌加於前。永興中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城公之號。皆固辭。帝常親幸其居。以門狹小不容輿輦。更廣大之。年八十餘。太常中卒。帝三臨其喪。追贈老壽將軍趙鬍靈公。初果年四十始為沙門。有子曰猛。詔令襲果所加爵(雲雲所述沙門等文多不戰)。
世祖燾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於廣衢。帝親禦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世祖平赫連昌。得沙門惠始。本張氏。清河人。聞羅什出經。詣長安見之觀習禪定。於白渠北。晝則入城聽講。夕還處靜三輔。有識者多宗之。劉裕滅姚泓。留子義真鎮長安。真及僚佐皆敬重焉。後義真之去長安也。赫連屈局追敗之。道俗少長鹹見坑戮。惠始身被白刃而體不傷。屈局大怒召始於前。以所佩寶劍自擊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罪。後至京都多所訓導。人莫測其跡。世祖重之。每加禮敬。自初習禪至於沒世。五十餘年。未嘗寢臥。跣行泥塵初不污足。色愈鮮白。世號白腳阿練。自知終期齋潔端坐。僧徒滿側。凝泊而絶。停屍十日。容色如一。死十餘年開殯改葬。初不傾壤。舉世異之。送葬者六千餘人。莫不感慟。中書監高允為傳頌其德跡。塚上立石精捨。圖像焉存。
世祖雅好莊老。諷味晨夕。而富於春秋。銳志武功。雖歸宗佛法敬重沙門。
而未覽經教深求緣報之旨。及得寇謙之道以清靜無為有仙化之證。遂信行其術。
司徒崔浩奉謙之道。尤不信佛。與帝言數加誹毀。謂虛誕為世費。帝以其辯博頗信之。會蓋吳反於杏城。關中騷擾。帝西伐至長安入寺中觀焉。沙門飲從官酒。
入其便室見有財産弓矢及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帝先忿沙門非法。浩時從行。因進其說下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敕留臺下。四方一依長安行事。又詔曰。彼沙門者假西戎虛誕妄生妖發^8□。非所以齊一政化布淳德於天下也。自王公已下有私養沙門者。皆送過期不出沙門。身死容者誅一門。時恭宗為太子監國。素敬佛道。頻表陳刑殺之濫又非圖像之罪。再三帝不許。乃下詔曰。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偽妄假睡夢。信鬍妖鬼以亂天常。自古九州無此也。誇誕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闇君亂主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禮義大壤。鬼道熾盛。視王者之法衊如也。自此已來繼代禍亂天罰極行生民死盡。五服之內鞠為丘墟。千裏蕭條不見人跡。皆由於此。朕承天緒屬。當窮運之弊。欲除偽定真。復羲農之政其一切蕩除鬍神滅其蹤跡。庶無謝於風氏矣。自今已後敢有事鬍神。及造其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雖言鬍神問今鬍人若有若無皆是前代漢人無賴子弟劉元真呂伯強之徒接乞鬍之誕言。用老莊之虛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實。至使王法廢而不行。蓋大姦之魁也。世有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歷代之偽物。
有司宣告。在所諸有佛圖形像及鬍經皆擊破焚除。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是歲真君七年三月也。恭宗言雖不用。然猶緩宣詔書。遠近豫知各得為計。京邑四方沙門多亡匿而免者。其金銀寶像經論。大得秘藏。至於土木寺塔聲教所及。畢除毀。
集論者曰。帝本戎馬之鄉。素絶文義之跡。既參軍事所往誅殄。惟斯為政餘無涉言。故殺史官恥述過也。屬崔浩密構莫識佞辯。遂行誅除。時以為一代之快意也。不久癘及。追悔無由。視崔浩若仇仇。淫刑酷毒為天下同笑也。
初浩與寇謙同從。苦與浩爭浩不從。謙曰。卿今促年壽滅門戶矣。至真君十一年。浩誅備五刑。時年七十。帝頗悔之。然業已行難中修復。恭宗潛欲興之。
未敢言也。時法令寬弛。存信之傢奉事沙門。竊法服講誦者殷矣。至十三年二月因癘而崩。子晃讒死。而孫立焉。
檢別傳。浩非毀佛法。宗尚天師寇謙之。學仙道也。妻郭氏敬信釋典。誦金剛般若。浩取焚之。捐灰於厠。及幽執檻車送於城南。使衛士十人行溲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浩曰。斯吾投經之現報也。初浩得肆其佞。誅夷釋門。深文加謗昌言下詔。以為妖鬼之大魁也。帝未委之。可謂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事。信矣。浩門既誅。清河崔氏無遠近。及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親姻也。盡夷其族。詩云。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驗矣。集論者曰。自古三公之加刑者。斯最酷也。豈非恨其飾詐邪佞濫毒仁祠緻癘及躬無由自免顯戮讒構密悔前愆。剋己復禮固難則矣。不自責於闇惑。方乃作虐尤人。終非靜過。畢為噬臍者所及。昔竜逢之遭夏桀。比於之剖殷辛。炮烙以樹嚴刑。酒池以悅臣妾。時人豈謂為正化也。縱而飾非褒而唱善。及後南巢被放白旗懸首。無有代者身自當之。
國除身喪無所追收。禍不旋踵自貽伊戚。□斯已後。代代率然禪讓之道。魏文開其實錄。核於終古。堯舜其猶病諸。故佛經曰。二儀尚殞。國有何常。斯至言也。世祖若能撫躬反問本隸幽都禮義之所不行慈濟。由來莫識。不知昔乘何業奄有中原。如何恣此昏兇。行茲傲虐。事不可也。用此自勵追悔絶乎。
時有沙門玄高者。空門之秀傑也。通靈感衆。道王河西涼平。東歸太武信重。為太子晃之師也。晃孝敬自天崇仰佛法。崔寇得幸於帝。恐晃攝政或見危逐。密讒於帝謂有異圖可不先慮。帝乃信之。便幽太子於深宮。帝夢其祖父執劍怒曰。太子仁孝忠誠允着。如何信讒。帝寤集朝臣以述之。諸雄伯曰。太子無事。枉見幽辱。帝又信之。以真君五年正月。下詔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緒。思闡鴻業恢隆萬代。武功雖昭而文教未暢。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域內安逸百姓富昌。宜定制度為萬世之法。夫陰陽有往復。四時有代序。授子任賢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勞式固長久。古今不易之令典也。可令皇太子嗣理萬機總統百揆。更舉賢良以備列職。擇人授任而黜陟之。其朝士庶民。皆稱臣於太子。雲雲。崔浩又譖雲。太子前事實有謀心。但結高公道術。故令先帝降夢。如此物論事跡難明。
若不早除必為巨害。帝又納之。即幽太子死之。又收高於平城南縊之。即宋元嘉二十一年也。爾夜門人莫知其死。忽有光明繞塔入房。有聲曰。吾已逝矣。弟子等奔赴屍所。請告遺訣。高蹶然起坐曰。大法應化隨緣盛衰。盛衰在跡理恆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復當如我耳。汝等死後法當復興。善自修心無令後悔。言已便臥而絶。崔浩讒辭既深。能令父猜其子。乃至幽死。況沙門乎。
太武以真君十三年二月五日崩。太子先已幽死。吳王以九日即位。改元永平。十月一日吳王又崩。帝孫諱瀎即位。改元興安。是為文成帝也。廟號高宗。
然佛教遠大光明四海。此洲萬國無王不奉。魏北雖除南宋彌盛。稱為真君明主。
不亦惑乎。猜子而信賊臣。孰可悼乎。感癘而自嬰禍。斯酷甚乎。民思返政。存立非一。
興安元年高宗踐極。下詔曰。夫為帝王者。必衹奉明靈顯彰仁道。其能惠着生民濟益群品者。雖存往古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尋生死者嘆其達觀。覽文義者貴其妙門。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傢常所尊事也。世祖太武皇帝。開廣邊荒德澤遐被。沙門道士善行純誠。如惠始之倫無遠不至。風義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姦淫之儔得容假托。諸寺之中緻有兇黨。是以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斷。景穆皇帝每為慨然。值軍國多事。未遑修復。朕承鴻緒君臨萬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製諸州城郡縣。於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任其財用不製會限。其有好樂道法欲為沙門。不問長幼。出於良傢性行素篤。鄉裏所明者聽出傢。率大州五十。小州三十人。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也。於即天下承風朝不及夕往時所毀圖寺。並還修復。佛像經論皆得顯出。於時罽賓王種沙門師賢者。東遊涼城。又遊京下。值罷佛法。權假醫術而守道不改。於修復日即為沙門。同輩五人。帝親為下發。賢為僧統。雲雲。
興光元年敕有司。於五級大寺。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文像五軀。各長一丈六尺。用赤金二十五萬斤。
沙門曇曜帝禮為師。請帝於京西武州西山石壁。開窟五所鎸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萬代。今時見者傳云。𠔌深三十裏。東為僧寺。名曰靈岩。西頭尼寺。各鑿石為龕。容千人。已還者相次櫛比。石崖中七裏極高峻。佛龕相連餘處。時有斷續。佛像數量孰測其計。有一道人。年八十。禮像為業。一像一拜至於中龕而死。屍僵伏地。以石封之。今見存焉。莫測時代。
在朔州東三百裏恆安鎮西二十餘裏。往往來者述之。誠不思議之福事也。
皇興元年高祖孝文誕載。於恆安北臺起永寧寺七級佛圖。高三百餘尺。基架博敝。為天下第一。又於天宮寺。造釋迦文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又構三級石佛圖高十丈。榱棟楣楹上下重結。大小皆石。鎮固巧密為京華壯觀。
延興元年顯祖獻文禪位於太子僧蓋一名宏。即孝文也。年五歲聰聖玄覽。窮神知幾。既初踐位。顯祖移禦北苑崇光宮統習玄籍。建鹿野佛圖於苑中之西山。
去崇光右十裏岩房禪室。禪僧居之。
承明元年顯祖大上皇崩。造建明寺。爾後建福度僧立寺非一。
太和十六年下詔。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聽大州一百人為僧尼。中州五十下州二十人。着令以為常準。太和十九年常幸徐州白塔寺。顧諸王侍臣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師者。受成實論於羅什。後授淵法師。淵又授登紀二法師。朕每玩成實。可以釋人深情。故至此寺。道登雅有義業。高祖眷賞恆侍講論於禁內。
及卒帝悼惜。施帛千匹。說一切僧齋京城七日行道。下詔曰。朕師登法師奄至徂。背痛怛摧慟不能已。已比藥治。慎喪未容即赴。便準師義哭諸門外。緇素榮之。西域沙門跋陀者。有深道業。帝所敬重。詔於少室山陰立少林寺。以居之。
公給衣供。
二十一年五月詔曰。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今常住寺猶有遺蹤。欽悅循跡情深遐邇。可於舊堂所為建三級佛圖。又見逼昏虐為道珍軀。既暫同俗禮。應有子胤。可推訪以聞當加敘接。先是立監福曹。又改為昭玄。備有官屬以斷僧務。即如今同文寺崇玄署是也。高祖時知名沙門有道順慧覺僧意慧紀僧範道辯慧度智誕僧顯僧義僧利。並以義行重焉。
有魏孝文聖天子也。五歲受禪十歲服冕。太和十八年遷都於洛。二十年改姓為元氏。文章百篇冠絶終古。初登詔誥假手有司。太和已後並自運筆。前後諸帝不能及之。如僧行篇所下詔也。
世宗即位。下詔曰。緇素既殊法律亦異。故道教彰於互顯。禁勸各有所宜。
其僧犯殺人已上罪者。依俗格斷。餘犯悉付昭玄。以內律僧製判之。
熙平元年詔遣沙門慧生。使西域采經律涉七載。正光三年鼕還。所獲經論一百七十部。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準代京靈岩寺石窟。於洛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後營石窟二所。去地三百一十尺。後以斬山太高費功難就。奏移就下平。
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為世宗造石窟一凡三所。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二十四載方成。用功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
肅宗熙平中於城內起永寧寺。靈太後親率百僚。表基立剎。塔有九層。高四十餘丈。費用不可勝計。景明寺塔亦其亞也。爾後官私寺塔其數甚衆。神龜元年司空尚書令任城王澄。奏寺塔漸多坊民居事。略雲。如來闡教多約山林。今此僧徒戀眷城市。豈湫隘是經行所宜。浮諠是棲禪之地。當由利引其心莫能自止。且住者既失其真。造者或損其福。乃釋氏之糟糠。法門之社鼠。內戒所不容。王典所宜棄矣。奏可。未幾天下喪亂。加以河陰之禍。朝士死者復捨其傢為寺。禁令不復行焉。興和二年詔以鄴城舊宮為天平寺。世宗已來至武定末。沙門知名者有慧猛慧辯慧深僧暹道銀僧獻道睎僧深慧光慧顒法榮道長。並見重道俗。自魏有天下至於禪讓。佛經流通大集中國。凡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捲。正光已後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戶相從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自中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計僧尼。二百餘萬。其寺三萬有餘。流弊不歸一至於此。識者所以太息矣。
道傢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
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授軒轅於峨嵋。
教帝嚳牧德。大禹聞長生之决。尹喜受道德之旨。至於丹書紫字。升玄飛步之經玉石金光。妙有靈洞之說。不可勝紀。其為教也。鹹蠲去邪纍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纍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是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勞心竭事所在追求。終莫之致。退恨於後。故有欒大徐氏之誅。然其道惑人效學非一。靈帝置華蓋於濯竜。設壇場而為禮。及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有成法。於是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鹹所統攝。
又稱劫數頗竊佛經。及其劫終。稱天地俱壞。其書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輒觀。
至於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雲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初文帝入賓於晉。從者雲。登仙伊闕。太祖好老子之言。誦詠不倦。天興中儀曹郎董謐。上服食仙經數十篇。乃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練百藥。封西山以供其薪蒸。令死罪者服之。多死無驗。太祖猶特修焉。太醫周澹苦其煎采之役。欲廢其事。陰令妻貨仙人博士張曜隱罪。曜懼死。因請自闢𠔌。太祖許之。給曜資用。為造靜堂於苑中。給灑掃民二傢。而練藥之官仍為不息。久之太祖意少懈乃止。
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刺史贊之弟也。早好仙道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有仙人成公興。備作謙傢。後謙之算七曜。惘然不了。興曰。
何為不釋。謙之曰。我學算纍年。延算周體不合。興令依言布之。俄爾便决。謙嘆伏欲師事。興固辭求為謙之弟子。未幾興入華山居石室。興採藥與謙服。不復饑。又共入嵩高山石室曰當有人將藥來。得但食莫疑。尋有人將藥至。皆是毒蠱臭物。謙之懼走。興還具問。便嘆息曰。先生未仙。止可為帝王師耳。興事謙七年。便曰。不得久留。明中應去。至期果卒。見兩童子一持法服一持錫杖及鉢至興屍所。興欻然而起。着衣持鉢執杖而去。
謙之守志嵩嶽。以神瑞二年十月。遇大神乘雲駕竜導從百靈集於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自天師張陵去世已來。地上曠職。上𠔌寇謙之文身直理。吾故授汝天師之位。賜汝雲中新科二十捲。自開闢已來不傳於世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虛寧有斯事。專以禮度為首。
加之以服食閉練。使玉女九疑十二人授謙導引口訣。遂得闢𠔌氣盛。顔色鮮麗。
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
太常八年十月有牧土上師李普文。來嵩嶽雲。老君之玄孫也。昔居代郡桑幹。漢武時得道為牧土宮主。領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萬裏。其中為方萬裏者。有三百六十方。遣弟子云。嵩嶽所統廣漢方萬裏以授謙之。作誥雲雲。
錄圖六十捲。真經付汝。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能興造剋就則超登真仙矣。
又云。地上生民末劫垂及。行教甚難。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雲雲。
又云。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天別三十六宮。宮有一主。其赤鬆王喬韓終張安世劉根張陵。近世仙者。並為翼從。命謙之與群仙為友。
又云。佛者昔於西鬍得道。在三十二天為延真宮主。勇猛苦教。故其弟子皆硴形染衣。斷絶人道。天上衣服悉然。始光年中初奉其書。獻之世祖。乃令謙之止於張曜闢𠔌之所供其食物。朝野聞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獨異其言。因師事之。受其法術。上疏贊明其事曰。臣聞聖王受命則有天應。而河洛圖書。寄言於蟲獸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粲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此。昔漢高英聖。四皓猶或恥之。不為屈節。今清德隱仙。不召自至。斯誠陛下侔蹤軒黃應天之符也。豈可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世祖欣然(時年九歲)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緻其餘弟子在山中者。於是崇奉天師。立道壇顯揚新法。佈告告天下道業大行。浩事天師甚謹拜禮。人或譏之。
於時中嶽道士三十餘人。至起天師道場京之東南。重壇五層。依新經制度。
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齋肅祈請六時。月設廚會數千人。
謙之奏曰。陛下以真君禦世。建靜輪天宮。開古未有。應登受符書以彰聖德。世祖從之。至道壇受符錄。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傢之色也。自後諸帝即位皆如之。恭宗見謙之奏造靜輪天宮必令高不聞雞犬聲與上天神交接。功役萬計經年不成。乃言於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高定分。今謙之欲要以無成之期說不然之事。財力費損百姓疲勞。無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東山萬仞之崖為功差易。帝深然之。但為崔浩贊成難違其意。沉吟久之曰。吾亦知其無成事。既爾何惜五三百功。真君九年謙之卒。葬以道士之禮。諸弟子以為屍解變化而去。靜輪天宮竟不成便止。
時京兆韋文秀隱中嶽。世祖徵問方士金丹事。對曰。神通幽昧變化難測。可以闇遇。難以預期。臣昔受於先師。未之為也。世祖重其豪族溫雅。遣與尚書崔賾詣王屋山。合丹竟不成。
時方士至者。前後數十人。歷出名行。河東祁纖好相人。世祖賢之。拜纖上大夫。
穎陽絳略聞喜吳劭導引養精。年百餘歲神氣不衰。恆農閻平仙博覽百傢不能達意。然辭對可錄。帝授宮固辭。扶風魯祈遭赫連虐。避地寒山教授數百人。好方術少嗜欲。
河東羅崇之餌鬆脂不食五穀。雲受道中條山。有穴通昆侖蓬萊。得見仙人往來。帝令還鄉立壇祈請。詔河東給所須。崇入穴百步。遂窮召還。有司以誣罔不道。奏罪之。世祖赦之。以開待賢之意。
東萊王道翼隱韓信山四十餘年。斷粟食麥通經章符錄不交時俗。顯祖令青州刺史召赴都。仍守本操。遂令僧曹給衣食終身。太和十五年。詔曰。夫至道無形虛寂為主。自有漢已後置立壇祠。先朝以其至順可歸。為立寺宇。昔京城之內居捨尚希。今者裏宅櫛比人神猥湊。非所以衹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於都南桑幹之陰嶽山之陽。永置其所給戶五十。以供齋祀之用。仍名為崇虛寺。可召諸州隱士。員滿九十人。遷洛移鄴。踵如故事。其道壇在南郊。方二百步。以正月七日九月七日十月五日。壇主道士歌人一百六十人以行拜祠之禮。諸道士罕能精至。
又無纔術可高。武定六年有司執罷之。河東張遠遊河間趙靜通等齊文襄王。別置館京師。重其道術而禮接焉。
餘檢天師寇謙之敘陳太上老君所言。同夫蓬萊之居海下。昆侖之飛浮天上也。
又云。三十六土萬裏。為方三百六十等。何異張角之三十六方乎。案後漢皇甫嵩傳云。鉅鹿張角自稱大賢郎。師奉事黃老。行張陵之術。用符水咒法。以治百病。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行化道法。轉相誑惑。十餘年間衆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民莫不必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之號也。大方萬餘人。
小方六千人。訛言蒼天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書京邑寺門。
作甲子字。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內外俱起。皆着道士黃服戴黃巾。或殺人祠天。於時賊徒數十萬衆。初起穎川作亂天下。並為皇甫嵩討滅。餘熸不滅。今猶服之。
齊書述佛志著作王劭。
劭曰。釋氏非管窺所及。率爾妄言之。又引列禦寇書。述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事。又黃帝夢遊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佛神遊而已。此之所言仿□於佛。
石符姚世經譯遂廣。蓋欲柔伏人心。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怪浩蕩之甚乎。其說人身善惡世事因緣。以慈悲喜捨常樂我淨。書辯至精明如日月。非正覺孰能證之。凡在順首莫不歸命。達人則慎其身口修其慧定。平等解脫究竟菩提。
及僻者為之不能通理。徒務費竭財力功利煩濁。猶六經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矣。
元魏書釋老志齊著作魏收高齊書述佛志隋著作王邵魏書釋老志齊著作魏收大人有作司牧生民。結繩以往書契所紀。羲軒已還至於三代。墳典之跡為秦所焚。漢采遺籍復若山丘。固使六傢七略班馬區異。釋氏之學聞於前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餘。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雲。身毒天竺國有浮圖之教。
哀帝元壽中景憲受大月氏王口授浮圖經。
後漢明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傳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圖遺範。仍與沙門迦攝摩滕竺法蘭還雒陽。又得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帝令畫工圖之。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緘經於蘭臺石室浮圖。或言佛陀。聲相轉也。譯雲淨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也。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也。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漸積勝業陶冶粗鄙。經無數劫藻練神明。乃緻無生而得佛道也。其間階次心行等級非一。皆緣淺以至深。藉微而為着。率在於積仁順蠲嗜欲。習虛靜而成通照也。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異也。又有五戒。去殺盜淫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信智同。雲奉持之則生天人勝處。虧犯則墜鬼畜諸苦。
又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須發釋纍辭傢。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謂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也。其根業各差。謂之三乘。聲聞緣覺及以大乘。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也。上根者修六度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登覺境而號為佛也。本號釋迦文。此譯能仁。謂德充道備戡濟萬物也。降於天竺迦維羅衛國王之子。生於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脅而出。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應之。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涅槃。此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纍也。又云。諸佛有二義。一者真實。謂至極之體妙絶拘纍。不得以方處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應。體常湛然。二權應者。謂和光六道同塵萬類。生滅隨時修短應物。形由感生體非實有。權形雖謝真體不遷。但時無妙感。故莫得常見耳。斯則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滅也。佛既謝往。香木焚屍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壤。焚亦不燋。而有光明神驗。謂之捨利。弟子收奉竭香花致敬慕建宮宇。謂之為塔。猶宗廟也。故時稱為塔廟者是矣。於後百年。有王阿育者。以神力分佛捨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日而就。今^8□陽彭城姑臧臨淄。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跡焉。而影跡爪齒留於天竺。中途來往者。鹹言見之。初說教法後皆著錄。綜核深緻無所漏失。故三藏十二部經。如九流之異。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為本。後有羅漢菩薩。相繼着論贊明經義。以破外道。皆傍諸藏部大義。假立外問而以內法釋之。傳於中國漸流廣矣。漢初沙門皆前赤布。後乃易以雜色。至於微言隱義。未之詳究。有沙門常山衛道安。性聰敏。日誦萬餘言研求幽旨。慨無師匠。獨坐靜室十有二年。覃思構精神悟妙賾。以前出經多有舛駁。乃正其乖謬。爾後沙門傳法大著中原。
魏先建國出於玄朔。風俗淳一與西域殊絶。故浮圖聲教未之得聞。及神元與魏晉通聘。文帝在洛陽。昭成在襄國。備究南夏佛法之事。太祖平中山。經郡國見沙門皆致敬。禁軍旅無有所犯。有沙門僧朗。與其徒隱於泰山。帝致書以繒素氈罽鉢錫為禮。今猶號朗公𠔌焉。天興元年下詔曰。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法信可依憑。其敕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宮捨。令信嚮之徒有所居止。是歲作五級佛圖耆闍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繢飾別構講堂禪房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
太宗踐位。亦遵先業。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皇始中趙郡沙門法果。戒行精至開演法籍。太祖詔徵以為沙門統綰攝僧徒。言多允愜供施甚厚。太宗崇敬彌加於前。永興中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城公之號。皆固辭。帝常親幸其居。以門狹小不容輿輦。更廣大之。年八十餘。太常中卒。帝三臨其喪。追贈老壽將軍趙鬍靈公。初果年四十始為沙門。有子曰猛。詔令襲果所加爵(雲雲所述沙門等文多不戰)。
世祖燾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於廣衢。帝親禦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世祖平赫連昌。得沙門惠始。本張氏。清河人。聞羅什出經。詣長安見之觀習禪定。於白渠北。晝則入城聽講。夕還處靜三輔。有識者多宗之。劉裕滅姚泓。留子義真鎮長安。真及僚佐皆敬重焉。後義真之去長安也。赫連屈局追敗之。道俗少長鹹見坑戮。惠始身被白刃而體不傷。屈局大怒召始於前。以所佩寶劍自擊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罪。後至京都多所訓導。人莫測其跡。世祖重之。每加禮敬。自初習禪至於沒世。五十餘年。未嘗寢臥。跣行泥塵初不污足。色愈鮮白。世號白腳阿練。自知終期齋潔端坐。僧徒滿側。凝泊而絶。停屍十日。容色如一。死十餘年開殯改葬。初不傾壤。舉世異之。送葬者六千餘人。莫不感慟。中書監高允為傳頌其德跡。塚上立石精捨。圖像焉存。
世祖雅好莊老。諷味晨夕。而富於春秋。銳志武功。雖歸宗佛法敬重沙門。
而未覽經教深求緣報之旨。及得寇謙之道以清靜無為有仙化之證。遂信行其術。
司徒崔浩奉謙之道。尤不信佛。與帝言數加誹毀。謂虛誕為世費。帝以其辯博頗信之。會蓋吳反於杏城。關中騷擾。帝西伐至長安入寺中觀焉。沙門飲從官酒。
入其便室見有財産弓矢及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帝先忿沙門非法。浩時從行。因進其說下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敕留臺下。四方一依長安行事。又詔曰。彼沙門者假西戎虛誕妄生妖發^8□。非所以齊一政化布淳德於天下也。自王公已下有私養沙門者。皆送過期不出沙門。身死容者誅一門。時恭宗為太子監國。素敬佛道。頻表陳刑殺之濫又非圖像之罪。再三帝不許。乃下詔曰。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偽妄假睡夢。信鬍妖鬼以亂天常。自古九州無此也。誇誕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闇君亂主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禮義大壤。鬼道熾盛。視王者之法衊如也。自此已來繼代禍亂天罰極行生民死盡。五服之內鞠為丘墟。千裏蕭條不見人跡。皆由於此。朕承天緒屬。當窮運之弊。欲除偽定真。復羲農之政其一切蕩除鬍神滅其蹤跡。庶無謝於風氏矣。自今已後敢有事鬍神。及造其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雖言鬍神問今鬍人若有若無皆是前代漢人無賴子弟劉元真呂伯強之徒接乞鬍之誕言。用老莊之虛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實。至使王法廢而不行。蓋大姦之魁也。世有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歷代之偽物。
有司宣告。在所諸有佛圖形像及鬍經皆擊破焚除。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是歲真君七年三月也。恭宗言雖不用。然猶緩宣詔書。遠近豫知各得為計。京邑四方沙門多亡匿而免者。其金銀寶像經論。大得秘藏。至於土木寺塔聲教所及。畢除毀。
集論者曰。帝本戎馬之鄉。素絶文義之跡。既參軍事所往誅殄。惟斯為政餘無涉言。故殺史官恥述過也。屬崔浩密構莫識佞辯。遂行誅除。時以為一代之快意也。不久癘及。追悔無由。視崔浩若仇仇。淫刑酷毒為天下同笑也。
初浩與寇謙同從。苦與浩爭浩不從。謙曰。卿今促年壽滅門戶矣。至真君十一年。浩誅備五刑。時年七十。帝頗悔之。然業已行難中修復。恭宗潛欲興之。
未敢言也。時法令寬弛。存信之傢奉事沙門。竊法服講誦者殷矣。至十三年二月因癘而崩。子晃讒死。而孫立焉。
檢別傳。浩非毀佛法。宗尚天師寇謙之。學仙道也。妻郭氏敬信釋典。誦金剛般若。浩取焚之。捐灰於厠。及幽執檻車送於城南。使衛士十人行溲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浩曰。斯吾投經之現報也。初浩得肆其佞。誅夷釋門。深文加謗昌言下詔。以為妖鬼之大魁也。帝未委之。可謂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事。信矣。浩門既誅。清河崔氏無遠近。及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親姻也。盡夷其族。詩云。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驗矣。集論者曰。自古三公之加刑者。斯最酷也。豈非恨其飾詐邪佞濫毒仁祠緻癘及躬無由自免顯戮讒構密悔前愆。剋己復禮固難則矣。不自責於闇惑。方乃作虐尤人。終非靜過。畢為噬臍者所及。昔竜逢之遭夏桀。比於之剖殷辛。炮烙以樹嚴刑。酒池以悅臣妾。時人豈謂為正化也。縱而飾非褒而唱善。及後南巢被放白旗懸首。無有代者身自當之。
國除身喪無所追收。禍不旋踵自貽伊戚。□斯已後。代代率然禪讓之道。魏文開其實錄。核於終古。堯舜其猶病諸。故佛經曰。二儀尚殞。國有何常。斯至言也。世祖若能撫躬反問本隸幽都禮義之所不行慈濟。由來莫識。不知昔乘何業奄有中原。如何恣此昏兇。行茲傲虐。事不可也。用此自勵追悔絶乎。
時有沙門玄高者。空門之秀傑也。通靈感衆。道王河西涼平。東歸太武信重。為太子晃之師也。晃孝敬自天崇仰佛法。崔寇得幸於帝。恐晃攝政或見危逐。密讒於帝謂有異圖可不先慮。帝乃信之。便幽太子於深宮。帝夢其祖父執劍怒曰。太子仁孝忠誠允着。如何信讒。帝寤集朝臣以述之。諸雄伯曰。太子無事。枉見幽辱。帝又信之。以真君五年正月。下詔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緒。思闡鴻業恢隆萬代。武功雖昭而文教未暢。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域內安逸百姓富昌。宜定制度為萬世之法。夫陰陽有往復。四時有代序。授子任賢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勞式固長久。古今不易之令典也。可令皇太子嗣理萬機總統百揆。更舉賢良以備列職。擇人授任而黜陟之。其朝士庶民。皆稱臣於太子。雲雲。崔浩又譖雲。太子前事實有謀心。但結高公道術。故令先帝降夢。如此物論事跡難明。
若不早除必為巨害。帝又納之。即幽太子死之。又收高於平城南縊之。即宋元嘉二十一年也。爾夜門人莫知其死。忽有光明繞塔入房。有聲曰。吾已逝矣。弟子等奔赴屍所。請告遺訣。高蹶然起坐曰。大法應化隨緣盛衰。盛衰在跡理恆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復當如我耳。汝等死後法當復興。善自修心無令後悔。言已便臥而絶。崔浩讒辭既深。能令父猜其子。乃至幽死。況沙門乎。
太武以真君十三年二月五日崩。太子先已幽死。吳王以九日即位。改元永平。十月一日吳王又崩。帝孫諱瀎即位。改元興安。是為文成帝也。廟號高宗。
然佛教遠大光明四海。此洲萬國無王不奉。魏北雖除南宋彌盛。稱為真君明主。
不亦惑乎。猜子而信賊臣。孰可悼乎。感癘而自嬰禍。斯酷甚乎。民思返政。存立非一。
興安元年高宗踐極。下詔曰。夫為帝王者。必衹奉明靈顯彰仁道。其能惠着生民濟益群品者。雖存往古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尋生死者嘆其達觀。覽文義者貴其妙門。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傢常所尊事也。世祖太武皇帝。開廣邊荒德澤遐被。沙門道士善行純誠。如惠始之倫無遠不至。風義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姦淫之儔得容假托。諸寺之中緻有兇黨。是以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斷。景穆皇帝每為慨然。值軍國多事。未遑修復。朕承鴻緒君臨萬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製諸州城郡縣。於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任其財用不製會限。其有好樂道法欲為沙門。不問長幼。出於良傢性行素篤。鄉裏所明者聽出傢。率大州五十。小州三十人。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也。於即天下承風朝不及夕往時所毀圖寺。並還修復。佛像經論皆得顯出。於時罽賓王種沙門師賢者。東遊涼城。又遊京下。值罷佛法。權假醫術而守道不改。於修復日即為沙門。同輩五人。帝親為下發。賢為僧統。雲雲。
興光元年敕有司。於五級大寺。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文像五軀。各長一丈六尺。用赤金二十五萬斤。
沙門曇曜帝禮為師。請帝於京西武州西山石壁。開窟五所鎸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萬代。今時見者傳云。𠔌深三十裏。東為僧寺。名曰靈岩。西頭尼寺。各鑿石為龕。容千人。已還者相次櫛比。石崖中七裏極高峻。佛龕相連餘處。時有斷續。佛像數量孰測其計。有一道人。年八十。禮像為業。一像一拜至於中龕而死。屍僵伏地。以石封之。今見存焉。莫測時代。
在朔州東三百裏恆安鎮西二十餘裏。往往來者述之。誠不思議之福事也。
皇興元年高祖孝文誕載。於恆安北臺起永寧寺七級佛圖。高三百餘尺。基架博敝。為天下第一。又於天宮寺。造釋迦文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又構三級石佛圖高十丈。榱棟楣楹上下重結。大小皆石。鎮固巧密為京華壯觀。
延興元年顯祖獻文禪位於太子僧蓋一名宏。即孝文也。年五歲聰聖玄覽。窮神知幾。既初踐位。顯祖移禦北苑崇光宮統習玄籍。建鹿野佛圖於苑中之西山。
去崇光右十裏岩房禪室。禪僧居之。
承明元年顯祖大上皇崩。造建明寺。爾後建福度僧立寺非一。
太和十六年下詔。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聽大州一百人為僧尼。中州五十下州二十人。着令以為常準。太和十九年常幸徐州白塔寺。顧諸王侍臣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師者。受成實論於羅什。後授淵法師。淵又授登紀二法師。朕每玩成實。可以釋人深情。故至此寺。道登雅有義業。高祖眷賞恆侍講論於禁內。
及卒帝悼惜。施帛千匹。說一切僧齋京城七日行道。下詔曰。朕師登法師奄至徂。背痛怛摧慟不能已。已比藥治。慎喪未容即赴。便準師義哭諸門外。緇素榮之。西域沙門跋陀者。有深道業。帝所敬重。詔於少室山陰立少林寺。以居之。
公給衣供。
二十一年五月詔曰。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今常住寺猶有遺蹤。欽悅循跡情深遐邇。可於舊堂所為建三級佛圖。又見逼昏虐為道珍軀。既暫同俗禮。應有子胤。可推訪以聞當加敘接。先是立監福曹。又改為昭玄。備有官屬以斷僧務。即如今同文寺崇玄署是也。高祖時知名沙門有道順慧覺僧意慧紀僧範道辯慧度智誕僧顯僧義僧利。並以義行重焉。
有魏孝文聖天子也。五歲受禪十歲服冕。太和十八年遷都於洛。二十年改姓為元氏。文章百篇冠絶終古。初登詔誥假手有司。太和已後並自運筆。前後諸帝不能及之。如僧行篇所下詔也。
世宗即位。下詔曰。緇素既殊法律亦異。故道教彰於互顯。禁勸各有所宜。
其僧犯殺人已上罪者。依俗格斷。餘犯悉付昭玄。以內律僧製判之。
熙平元年詔遣沙門慧生。使西域采經律涉七載。正光三年鼕還。所獲經論一百七十部。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準代京靈岩寺石窟。於洛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後營石窟二所。去地三百一十尺。後以斬山太高費功難就。奏移就下平。
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為世宗造石窟一凡三所。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二十四載方成。用功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
肅宗熙平中於城內起永寧寺。靈太後親率百僚。表基立剎。塔有九層。高四十餘丈。費用不可勝計。景明寺塔亦其亞也。爾後官私寺塔其數甚衆。神龜元年司空尚書令任城王澄。奏寺塔漸多坊民居事。略雲。如來闡教多約山林。今此僧徒戀眷城市。豈湫隘是經行所宜。浮諠是棲禪之地。當由利引其心莫能自止。且住者既失其真。造者或損其福。乃釋氏之糟糠。法門之社鼠。內戒所不容。王典所宜棄矣。奏可。未幾天下喪亂。加以河陰之禍。朝士死者復捨其傢為寺。禁令不復行焉。興和二年詔以鄴城舊宮為天平寺。世宗已來至武定末。沙門知名者有慧猛慧辯慧深僧暹道銀僧獻道睎僧深慧光慧顒法榮道長。並見重道俗。自魏有天下至於禪讓。佛經流通大集中國。凡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捲。正光已後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戶相從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自中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計僧尼。二百餘萬。其寺三萬有餘。流弊不歸一至於此。識者所以太息矣。
道傢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
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授軒轅於峨嵋。
教帝嚳牧德。大禹聞長生之决。尹喜受道德之旨。至於丹書紫字。升玄飛步之經玉石金光。妙有靈洞之說。不可勝紀。其為教也。鹹蠲去邪纍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纍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是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勞心竭事所在追求。終莫之致。退恨於後。故有欒大徐氏之誅。然其道惑人效學非一。靈帝置華蓋於濯竜。設壇場而為禮。及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有成法。於是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鹹所統攝。
又稱劫數頗竊佛經。及其劫終。稱天地俱壞。其書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輒觀。
至於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雲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初文帝入賓於晉。從者雲。登仙伊闕。太祖好老子之言。誦詠不倦。天興中儀曹郎董謐。上服食仙經數十篇。乃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練百藥。封西山以供其薪蒸。令死罪者服之。多死無驗。太祖猶特修焉。太醫周澹苦其煎采之役。欲廢其事。陰令妻貨仙人博士張曜隱罪。曜懼死。因請自闢𠔌。太祖許之。給曜資用。為造靜堂於苑中。給灑掃民二傢。而練藥之官仍為不息。久之太祖意少懈乃止。
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刺史贊之弟也。早好仙道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有仙人成公興。備作謙傢。後謙之算七曜。惘然不了。興曰。
何為不釋。謙之曰。我學算纍年。延算周體不合。興令依言布之。俄爾便决。謙嘆伏欲師事。興固辭求為謙之弟子。未幾興入華山居石室。興採藥與謙服。不復饑。又共入嵩高山石室曰當有人將藥來。得但食莫疑。尋有人將藥至。皆是毒蠱臭物。謙之懼走。興還具問。便嘆息曰。先生未仙。止可為帝王師耳。興事謙七年。便曰。不得久留。明中應去。至期果卒。見兩童子一持法服一持錫杖及鉢至興屍所。興欻然而起。着衣持鉢執杖而去。
謙之守志嵩嶽。以神瑞二年十月。遇大神乘雲駕竜導從百靈集於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自天師張陵去世已來。地上曠職。上𠔌寇謙之文身直理。吾故授汝天師之位。賜汝雲中新科二十捲。自開闢已來不傳於世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虛寧有斯事。專以禮度為首。
加之以服食閉練。使玉女九疑十二人授謙導引口訣。遂得闢𠔌氣盛。顔色鮮麗。
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
太常八年十月有牧土上師李普文。來嵩嶽雲。老君之玄孫也。昔居代郡桑幹。漢武時得道為牧土宮主。領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萬裏。其中為方萬裏者。有三百六十方。遣弟子云。嵩嶽所統廣漢方萬裏以授謙之。作誥雲雲。
錄圖六十捲。真經付汝。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能興造剋就則超登真仙矣。
又云。地上生民末劫垂及。行教甚難。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雲雲。
又云。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天別三十六宮。宮有一主。其赤鬆王喬韓終張安世劉根張陵。近世仙者。並為翼從。命謙之與群仙為友。
又云。佛者昔於西鬍得道。在三十二天為延真宮主。勇猛苦教。故其弟子皆硴形染衣。斷絶人道。天上衣服悉然。始光年中初奉其書。獻之世祖。乃令謙之止於張曜闢𠔌之所供其食物。朝野聞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獨異其言。因師事之。受其法術。上疏贊明其事曰。臣聞聖王受命則有天應。而河洛圖書。寄言於蟲獸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粲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此。昔漢高英聖。四皓猶或恥之。不為屈節。今清德隱仙。不召自至。斯誠陛下侔蹤軒黃應天之符也。豈可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世祖欣然(時年九歲)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緻其餘弟子在山中者。於是崇奉天師。立道壇顯揚新法。佈告告天下道業大行。浩事天師甚謹拜禮。人或譏之。
於時中嶽道士三十餘人。至起天師道場京之東南。重壇五層。依新經制度。
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齋肅祈請六時。月設廚會數千人。
謙之奏曰。陛下以真君禦世。建靜輪天宮。開古未有。應登受符書以彰聖德。世祖從之。至道壇受符錄。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傢之色也。自後諸帝即位皆如之。恭宗見謙之奏造靜輪天宮必令高不聞雞犬聲與上天神交接。功役萬計經年不成。乃言於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高定分。今謙之欲要以無成之期說不然之事。財力費損百姓疲勞。無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東山萬仞之崖為功差易。帝深然之。但為崔浩贊成難違其意。沉吟久之曰。吾亦知其無成事。既爾何惜五三百功。真君九年謙之卒。葬以道士之禮。諸弟子以為屍解變化而去。靜輪天宮竟不成便止。
時京兆韋文秀隱中嶽。世祖徵問方士金丹事。對曰。神通幽昧變化難測。可以闇遇。難以預期。臣昔受於先師。未之為也。世祖重其豪族溫雅。遣與尚書崔賾詣王屋山。合丹竟不成。
時方士至者。前後數十人。歷出名行。河東祁纖好相人。世祖賢之。拜纖上大夫。
穎陽絳略聞喜吳劭導引養精。年百餘歲神氣不衰。恆農閻平仙博覽百傢不能達意。然辭對可錄。帝授宮固辭。扶風魯祈遭赫連虐。避地寒山教授數百人。好方術少嗜欲。
河東羅崇之餌鬆脂不食五穀。雲受道中條山。有穴通昆侖蓬萊。得見仙人往來。帝令還鄉立壇祈請。詔河東給所須。崇入穴百步。遂窮召還。有司以誣罔不道。奏罪之。世祖赦之。以開待賢之意。
東萊王道翼隱韓信山四十餘年。斷粟食麥通經章符錄不交時俗。顯祖令青州刺史召赴都。仍守本操。遂令僧曹給衣食終身。太和十五年。詔曰。夫至道無形虛寂為主。自有漢已後置立壇祠。先朝以其至順可歸。為立寺宇。昔京城之內居捨尚希。今者裏宅櫛比人神猥湊。非所以衹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於都南桑幹之陰嶽山之陽。永置其所給戶五十。以供齋祀之用。仍名為崇虛寺。可召諸州隱士。員滿九十人。遷洛移鄴。踵如故事。其道壇在南郊。方二百步。以正月七日九月七日十月五日。壇主道士歌人一百六十人以行拜祠之禮。諸道士罕能精至。
又無纔術可高。武定六年有司執罷之。河東張遠遊河間趙靜通等齊文襄王。別置館京師。重其道術而禮接焉。
餘檢天師寇謙之敘陳太上老君所言。同夫蓬萊之居海下。昆侖之飛浮天上也。
又云。三十六土萬裏。為方三百六十等。何異張角之三十六方乎。案後漢皇甫嵩傳云。鉅鹿張角自稱大賢郎。師奉事黃老。行張陵之術。用符水咒法。以治百病。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行化道法。轉相誑惑。十餘年間衆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民莫不必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之號也。大方萬餘人。
小方六千人。訛言蒼天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書京邑寺門。
作甲子字。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內外俱起。皆着道士黃服戴黃巾。或殺人祠天。於時賊徒數十萬衆。初起穎川作亂天下。並為皇甫嵩討滅。餘熸不滅。今猶服之。
齊書述佛志著作王劭。
劭曰。釋氏非管窺所及。率爾妄言之。又引列禦寇書。述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事。又黃帝夢遊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佛神遊而已。此之所言仿□於佛。
石符姚世經譯遂廣。蓋欲柔伏人心。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怪浩蕩之甚乎。其說人身善惡世事因緣。以慈悲喜捨常樂我淨。書辯至精明如日月。非正覺孰能證之。凡在順首莫不歸命。達人則慎其身口修其慧定。平等解脫究竟菩提。
及僻者為之不能通理。徒務費竭財力功利煩濁。猶六經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