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不僅是迄今為止德國最傑出的作傢和思想傢,而且也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傢和思想傢之一。同時,他還是畫傢、自然科學家、物理學家、美學家、政治傢、教育傢,並且他長年擔任過魏瑪宮廷劇院的經理。他多才多藝,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歌德於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剋福。歌德的父親是法學博士和皇傢參議,對歌德要求頗為嚴格。歌德的母親是法蘭剋福市長的女兒,她富於幻想,善於編講故事,對歌德影響很大。歌德很小就開始學習外語,不僅有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希臘語,還學習了拉丁語和希伯來語。他十歲時已閱讀伊索、荷馬等名傢的作品。1759年法國軍隊占領美因河畔,歌德接觸到法國文化。他經常觀看法國劇團的演出,因而熟悉了拉辛、莫裏哀的作品,並加深了對戲劇的興趣。1765年16歲的歌德離開家乡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在他的自傳《詩與真》中曾對這段荒唐的生活有過記載,《浮士德》有些場景的描寫也得之於這段生活的體驗和感受。1768年歌德因病輟學,在養病期間親自進行過煉丹試驗,引起對自然變化的興趣。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習法律,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斯特拉斯堡是歌德生命旅程中一個重要時期。在這裏他第一次接觸到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結識了德國進步文藝理論傢赫爾德,並在他的幫助下認識到莎士比亞的偉大,使他的思想開始了新的變化。1771年至1775年是歌德文學創作最旺盛的時期,震撼世界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它使24歲的歌德一舉成名,進入德國著名作傢的行列。另一部巨作《浮士德》的初稿也出於這個時期。1776年6月歌德應邀正式進入魏瑪公國宮廷,擔任樞密顧問和大臣,同時參與軍隊、交通、礦山、財政等事物管理。由於他擔任開發伊爾美瑙礦山總監,對地質學和礦物學等自然科學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1786年歌德去意大利旅行。1788年嚮魏瑪公爵辭職,並逐漸疏遠朝廷,恢復文學創作。1794年以後他與席勒建立了親密的友誼,二人攜手合作,促進了德國古典文學的繁榮。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瑪去世,享年82歲。
歌德多壽也多産。他一生中著作浩繁,總計達140多捲,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創作的抒情詩、長篇敘事詩等詩集共7部,總數達2500篇以上,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他一生中寫的各種劇本約有70多部。他與席勒的通信輯成4捲書簡,成為德國文學極為珍貴的文藝評述。他完成數部長篇小說和一些自然科學著作。歌德也寫過一些短篇小說。1794年歌德為席勒的《時代女神》雜志寫了總題為《德國流亡者談話錄》的短篇小說集,這是摹仿薄伽丘《十日談》之作。作者采用框形結構把幾個故事串連起來,使全書渾然一體。這是當時歐洲短篇小說一種獨特的藝術方式。《德國流亡者談話錄》共包括7個故事,此次收入的《女歌唱傢安托奈麗》、《商人、美人兒和律師》、《神秘的敲擊聲》、《美麗的女店主》、《面紗》、《斐迪南》和《一條大河的故事》均出於這個集子。歌德還把一些短篇小說插入到長篇小說中,如《褐姑娘》、《誰是泄秘者》、《新美露西娜》、《50歲的男人》等被編入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歌德的短篇小說有他自己撰寫的,也有取材於童話、故事、傳說、軼事等民間口頭文學,在此基礎上加以整理提高的。如《女歌唱傢安托奈麗》源於哥達奧古斯特王子有關巴黎一位女演員的口頭報告,《美麗的女店主》和《面紗》取材於法國佛朗索瓦·巴鬆皮埃爾元帥的自傳,《神密的敲擊聲》是流傳於魏瑪的口頭傳說,《新美露西娜》是根據法國神話裏小水妖的故事改寫的。而《新帕裏斯》則是歌德7歲時反復嚮他的小夥伴講過的自己編造的故事,後來收集在自傳《詩與真》中。歌德的短篇小說有的寫的是奇人奇事,出現的人物往往無名無姓,僅以男女、老幼、身份或職位來區分,而且有的故事衹有結尾,沒有結果,需要讀者去思索猜測,有的則反映了當時新興的資産階級的心態,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道德觀念。在歌德的作品中常常潛藏着歌德對社會的認識和憧憬。歌德的故鄉法蘭剋福是一座中世紀德國古城,由於地理位置適中,在歌德出生時已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商業中心。歌德從小就在這裏感受到近代商業城市的氣息,同時也看到中世紀封建主義的遺跡以及在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中的殘留的影響。歌德一生經歷了好幾個極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他目睹了歐洲七年戰爭,法國資産階級大革命,以及整個拿破侖時代。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有這個時代某一個階級或者某一個方面的反映,比如在《狩獵》中歌德寫到:“侯爵的父親活到了這一時刻,並且利用這一時刻直言不諱地宣佈:全體國民都應該同樣勤勉度日,同樣發揮作用,同樣去創造,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先收穫,再享受。”其中“這一時刻”便暗指法國1789年資産階級大革命。在這裏歌德藉侯爵父親之主張賦予法國資産階級革命傢提出的平等思想以新的內容。歌德的作品也常常傾註着他的人生經歷和體驗。《一個美好心靈的自述》講述的是一位出身門第較為高貴的女子獨善其身,通過加強宗教修養反躬自省而獲得完美的道德的故事。為了皈依上帝,純潔自己的靈魂,她兩次捨棄了愛情。主人公的原型是歌德母親的一個女友蘇珊娜·卡塔琳娜·馮·剋萊騰貝格。這篇作品是根據她的談話和信札寫出來的。但是歌德本人的經歷在撰寫過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嚴重的咯血癥也曾使歌德病倒在床,好幾天都在生與死之間搖曳不定。經過一年半他纔完全康復。在此期間他認真研究過虔誠派的著作,而且參加過享鬍特兄弟會的祈禱課,與虔誠派關係密切。宗教在歌德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歌德從小就接受宗教教育,天天讀聖經,而且還偷偷地閱讀過其它宗教書籍。後來他雖然脫離了正統的基督教,但是他直到老年時仍承認,他大部分智力修養要歸功於聖經。另外,歌德本人在其一生中一再表達對自我修養的要求。他曾說過,“為了不讓自己發黴,我們必須不斷變化,不斷更新和變得更年輕。”從作品中女主人公叔叔的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歌德父親的蹤影,如在房屋佈置方面,他們的觀點略同。1755年歌德傢的房子改建時,他的父親特別強調“內部佈置要舒適、講究”,而不去過分追求房子的外觀。他花了大量的精力裝飾他的藏書室和一個收藏同時代藝術傢作品的畫廊。
歌德是中國人民十分熟悉和喜愛的德國作傢。歌德的作品在20世紀初期便已介紹到中國。1903年上海作新社出版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傢列傳》中就有一篇《可特傳》(《歌德傳》)。1902年至1903年馬君武譯出《少年維特之煩惱》片斷。20世紀20年代郭沫若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全譯本問世後,曾在中國青年中引起強烈的反響。歌德的經典之作《浮士德》從本世紀20年代起至今已經有十幾種不同的中文譯本。他的詩集、長篇小說、戲劇、傳記等中文譯本都已經先後出版。而歌德的短篇小說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研究的也不夠。湖南文藝出版社有心填補這一空白,應他們之約選譯了這本《歌德短篇小說選》。本書共收集了22篇作品,其中有些是第一次被譯成中文。讀過本書之後你對歌德的短篇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囿於時間、條件和水平的限製,本書的編選和翻譯難免有不妥或錯誤之處,敬請讀者和專傢不吝賜教。在本書編選過程中,得到友人王淑民女士和康秉瑞先生的熱心支持。大部分德文原著均由王淑民女士慷慨贈送,謹在此表示深切的謝意。
王印寶
1994年盛夏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不僅是迄今為止德國最傑出的作傢和思想傢,而且也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傢和思想傢之一。同時,他還是畫傢、自然科學家、物理學家、美學家、政治傢、教育傢,並且他長年擔任過魏瑪宮廷劇院的經理。他多才多藝,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歌德於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剋福。歌德的父親是法學博士和皇傢參議,對歌德要求頗為嚴格。歌德的母親是法蘭剋福市長的女兒,她富於幻想,善於編講故事,對歌德影響很大。歌德很小就開始學習外語,不僅有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希臘語,還學習了拉丁語和希伯來語。他十歲時已閱讀伊索、荷馬等名傢的作品。1759年法國軍隊占領美因河畔,歌德接觸到法國文化。他經常觀看法國劇團的演出,因而熟悉了拉辛、莫裏哀的作品,並加深了對戲劇的興趣。1765年16歲的歌德離開家乡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在他的自傳《詩與真》中曾對這段荒唐的生活有過記載,《浮士德》有些場景的描寫也得之於這段生活的體驗和感受。1768年歌德因病輟學,在養病期間親自進行過煉丹試驗,引起對自然變化的興趣。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習法律,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斯特拉斯堡是歌德生命旅程中一個重要時期。在這裏他第一次接觸到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結識了德國進步文藝理論傢赫爾德,並在他的幫助下認識到莎士比亞的偉大,使他的思想開始了新的變化。1771年至1775年是歌德文學創作最旺盛的時期,震撼世界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它使24歲的歌德一舉成名,進入德國著名作傢的行列。另一部巨作《浮士德》的初稿也出於這個時期。1776年6月歌德應邀正式進入魏瑪公國宮廷,擔任樞密顧問和大臣,同時參與軍隊、交通、礦山、財政等事物管理。由於他擔任開發伊爾美瑙礦山總監,對地質學和礦物學等自然科學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1786年歌德去意大利旅行。1788年嚮魏瑪公爵辭職,並逐漸疏遠朝廷,恢復文學創作。1794年以後他與席勒建立了親密的友誼,二人攜手合作,促進了德國古典文學的繁榮。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瑪去世,享年82歲。
歌德多壽也多産。他一生中著作浩繁,總計達140多捲,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創作的抒情詩、長篇敘事詩等詩集共7部,總數達2500篇以上,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他一生中寫的各種劇本約有70多部。他與席勒的通信輯成4捲書簡,成為德國文學極為珍貴的文藝評述。他完成數部長篇小說和一些自然科學著作。歌德也寫過一些短篇小說。1794年歌德為席勒的《時代女神》雜志寫了總題為《德國流亡者談話錄》的短篇小說集,這是摹仿薄伽丘《十日談》之作。作者采用框形結構把幾個故事串連起來,使全書渾然一體。這是當時歐洲短篇小說一種獨特的藝術方式。《德國流亡者談話錄》共包括7個故事,此次收入的《女歌唱傢安托奈麗》、《商人、美人兒和律師》、《神秘的敲擊聲》、《美麗的女店主》、《面紗》、《斐迪南》和《一條大河的故事》均出於這個集子。歌德還把一些短篇小說插入到長篇小說中,如《褐姑娘》、《誰是泄秘者》、《新美露西娜》、《50歲的男人》等被編入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歌德的短篇小說有他自己撰寫的,也有取材於童話、故事、傳說、軼事等民間口頭文學,在此基礎上加以整理提高的。如《女歌唱傢安托奈麗》源於哥達奧古斯特王子有關巴黎一位女演員的口頭報告,《美麗的女店主》和《面紗》取材於法國佛朗索瓦·巴鬆皮埃爾元帥的自傳,《神密的敲擊聲》是流傳於魏瑪的口頭傳說,《新美露西娜》是根據法國神話裏小水妖的故事改寫的。而《新帕裏斯》則是歌德7歲時反復嚮他的小夥伴講過的自己編造的故事,後來收集在自傳《詩與真》中。歌德的短篇小說有的寫的是奇人奇事,出現的人物往往無名無姓,僅以男女、老幼、身份或職位來區分,而且有的故事衹有結尾,沒有結果,需要讀者去思索猜測,有的則反映了當時新興的資産階級的心態,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道德觀念。在歌德的作品中常常潛藏着歌德對社會的認識和憧憬。歌德的故鄉法蘭剋福是一座中世紀德國古城,由於地理位置適中,在歌德出生時已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商業中心。歌德從小就在這裏感受到近代商業城市的氣息,同時也看到中世紀封建主義的遺跡以及在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中的殘留的影響。歌德一生經歷了好幾個極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他目睹了歐洲七年戰爭,法國資産階級大革命,以及整個拿破侖時代。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有這個時代某一個階級或者某一個方面的反映,比如在《狩獵》中歌德寫到:“侯爵的父親活到了這一時刻,並且利用這一時刻直言不諱地宣佈:全體國民都應該同樣勤勉度日,同樣發揮作用,同樣去創造,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先收穫,再享受。”其中“這一時刻”便暗指法國1789年資産階級大革命。在這裏歌德藉侯爵父親之主張賦予法國資産階級革命傢提出的平等思想以新的內容。歌德的作品也常常傾註着他的人生經歷和體驗。《一個美好心靈的自述》講述的是一位出身門第較為高貴的女子獨善其身,通過加強宗教修養反躬自省而獲得完美的道德的故事。為了皈依上帝,純潔自己的靈魂,她兩次捨棄了愛情。主人公的原型是歌德母親的一個女友蘇珊娜·卡塔琳娜·馮·剋萊騰貝格。這篇作品是根據她的談話和信札寫出來的。但是歌德本人的經歷在撰寫過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嚴重的咯血癥也曾使歌德病倒在床,好幾天都在生與死之間搖曳不定。經過一年半他纔完全康復。在此期間他認真研究過虔誠派的著作,而且參加過享鬍特兄弟會的祈禱課,與虔誠派關係密切。宗教在歌德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歌德從小就接受宗教教育,天天讀聖經,而且還偷偷地閱讀過其它宗教書籍。後來他雖然脫離了正統的基督教,但是他直到老年時仍承認,他大部分智力修養要歸功於聖經。另外,歌德本人在其一生中一再表達對自我修養的要求。他曾說過,“為了不讓自己發黴,我們必須不斷變化,不斷更新和變得更年輕。”從作品中女主人公叔叔的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歌德父親的蹤影,如在房屋佈置方面,他們的觀點略同。1755年歌德傢的房子改建時,他的父親特別強調“內部佈置要舒適、講究”,而不去過分追求房子的外觀。他花了大量的精力裝飾他的藏書室和一個收藏同時代藝術傢作品的畫廊。
歌德是中國人民十分熟悉和喜愛的德國作傢。歌德的作品在20世紀初期便已介紹到中國。1903年上海作新社出版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傢列傳》中就有一篇《可特傳》(《歌德傳》)。1902年至1903年馬君武譯出《少年維特之煩惱》片斷。20世紀20年代郭沫若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全譯本問世後,曾在中國青年中引起強烈的反響。歌德的經典之作《浮士德》從本世紀20年代起至今已經有十幾種不同的中文譯本。他的詩集、長篇小說、戲劇、傳記等中文譯本都已經先後出版。而歌德的短篇小說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研究的也不夠。湖南文藝出版社有心填補這一空白,應他們之約選譯了這本《歌德短篇小說選》。本書共收集了22篇作品,其中有些是第一次被譯成中文。讀過本書之後你對歌德的短篇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囿於時間、條件和水平的限製,本書的編選和翻譯難免有不妥或錯誤之處,敬請讀者和專傢不吝賜教。在本書編選過程中,得到友人王淑民女士和康秉瑞先生的熱心支持。大部分德文原著均由王淑民女士慷慨贈送,謹在此表示深切的謝意。
王印寶
1994年盛夏
一對鄰人兒女的奇緣
兩個均出身於名門望族的小鄰居,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年齡相當,門當戶對,將來有一天完全可以結為百年之好。人們懷着這種溫馨的願望讓他們二人一起玩耍,一起成長,雙方父母極想促成這一對兒女的親事,期盼着他們長大成人後能夠成為終身伴侶。然而很快人們便發現,這種指望似乎不會有什麽結果,因為這兩個出類拔萃的孩子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相互之間經常流露出一種非同一般的憎惡情緒。也許是他們是彼此的性格太相似了。他們兩個人都有些自負,任性,固執己見;他們各自都受到一起玩耍的小夥伴的熱愛和尊敬,但是兩個人衹要在一起,他們就是死對頭;每個人都總想樹立自己的威信,因此兩個人碰到一起便互相攻擊;他們不為一個目標競爭,但是卻總為一個目的爭鬥。其實他們本都是絶對聽話可愛的孩子,衹是兩人之間總是互相仇視,甚至有時彼此惡狠狠的,大有不共戴天,勢不兩立的勁頭。
倆人之間這種奇特的關係在童年時代的遊戲中已經有所表現,隨着年齡的增長,也沒有絲毫改變。男孩子喜歡玩打仗的遊戲,他們經常分成兩隊人馬,互相進攻並進行頑強的抗擊。這個勇敢倔強的女孩也喜歡參加他們的遊戲,而且還成為其中一隊人馬的首領。他們以無比的頑強,甚至拳腳相加,與另一方進行了一場激戰,對方差點兒被打得狼狽逃竄,多虧那男孩英勇善戰一直頑強抵抗,最後挺身而出解除了她的武裝並將她捉住,他們纔免遭失敗。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那女孩仍在猛烈地掙紮反抗,又打又抓,那男孩為了保護自己的眼睛,也為了不傷害他的女對頭,不得不扯下自己脖子上的絲綢圍巾把她的雙手在背後綁起來。
為這她永遠不能原諒他;更有甚者,她還一直在不停地秘密地尋找機會傷害他。雙方的父母早已註意到這種少見的對立情緒,相互達成協議,决定把這一雙互相敵視的冤傢對頭分開,放棄結成兒女親傢的美好意願。
那男孩在新的環境中不久便顯露頭角。每一門功課都學得很好。他的監護人的意願和他自己本身的愛好决定他要成為一名軍人。他無論出現在什麽地方,都受到喜愛和尊敬。他那卓越的天性仿佛唯獨對他人的健康和舒適纔起作用,他常常為失去這個世界給他安排的唯一的對頭而內心感到非常高興。
相比之下,那女孩的情況卻忽然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她的年齡,不斷接受的教育,還有內心所産生的某種不可名狀的感覺,迫使她脫離了過去常喜歡與男孩子們一起嘻戲玩耍的瘋瘋癲癲的生活。她總覺得好像缺了些什麽,心裏無着無落的。在她周圍,似乎再沒有什麽東西值得她去憎恨,也沒有哪一個人使她覺得可愛可親。
這時有一個青年男子對她一見鐘情,他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傾註在她身上。他年長於那個過去與她是鄰居的冤傢對頭,有地位,有傢産,是舉足輕重的要人,在社交界深得人心,受到大傢的愛戴,不少女人都在追求他。這女孩有生以來頭一次有了一個男性朋友,一個對她如此鞠躬盡瘁的追求者和奴僕。在許多比她年紀大,比她更有教養,更出色,更講究的姑娘當中,他優先選擇了她,這簡直是她的福氣。他不斷地嚮她獻殷勤,卻從來不死命地糾纏;在各種偶然發生的不愉快的事件中,他總是忠實地維護她,幫助她,使她擺脫各種尷尬;他坦誠地,但卻心平氣和、滿懷希望地嚮她的父母提出了求婚,因為她的年齡還小,他願意耐心等待;這一切都使她對他産生了好感,加之世人對他們的關係已經認可,因為大傢對此已習以為常,於是她常常被別人稱為他的未婚妻,甚至到最後連她自己也自認為,她就是他的未婚妻。不管是她,還是其他什麽人,都沒有想到,除了他們之間交換結婚戒指之外,似乎不需要任何考驗了,因為他被衆人視為她的未婚夫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很長一段時間了。
他們的事情進展平穩,即使是通過訂婚也沒加快事情的進程。雙方都繼續聽其自然。他們愉快地相處在一起,都心安理得地把這一段美好的時光當成未來較為嚴肅的婚姻生活的春天來盡情享受。
在此期間,遠在異地他鄉的鄰人之子已出落得一表人材,並且步入他一生中輝煌發展的階段。現在他重返故裏休假探親。兩個過去的仇傢不期而遇,面對這位漂亮的鄰居之女他舉止自然而又有些奇特。而這位女鄰居近來正懷着喜悅的心情孕育着家庭的情感準備做新娘,因此她與周圍的一切很容易和諧相處。她相信自己是幸福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如此。但是現在,長久以來她頭一次又感到有某種東西在與她對抗,不過這已不值得記恨了,而且她也恨不起來了。是的,那時的互相仇視完全是出於一種孩子氣的爭強好勝,實際上不過是對對方的內在價值一種潛在的承認罷了,衹是他們自己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此次見面代之而來的則是又驚又喜的表情,互相愉快的打量,心悅誠服地互相認錯。總之,他們互相交換着這久別重逢的一切共同的感受。長期的疏遠引發了這次長時間的交談。就連兒時愚蠢的舉動也成了兩個消除成見的鄰居回憶往事時打趣的笑料,好像以往那種顯得有些滑稽的仇恨通過雙方友好、關心的態度至少可以得到一些補償!過去無視對方的粗暴行徑也好像不相互贊許一番就不會消除似的。
男的一方在談話時一直很理智,所言所行都很適度,他的地位,他的經濟狀況,他的奮鬥目標,他的功名,纔是他滿腦子思考的問題,因此他把人傢這位漂亮的未婚妻的熱情當成一種值得感謝的額外奬賞愜意地接受下來,並沒有因此認為她會與自己有什麽關係,或者去嫉妒她的未婚夫有這麽一位漂亮的未婚妻,何況他與這位未婚夫關係好得非同一般。
女的一方看起來情況卻截然相反,她猶如是從一場夢境中猛醒過來。她恍然大悟,過去與她的小鄰居針鋒相對地鬥爭原來衹是情竇初開時期內心激情的一種發泄形式;而激烈地廝殺,大動幹戈,也絶非是她的本意,衹不過是以這種違反本人意願的形式表達一種強烈的,猶如生來便具有的愛慕而已。追憶往事,她甚至覺得她以前一直是愛他的。她暗笑自己當時手中拿着武器,滿腔仇恨地找他打架時的樣子,她回味着當他解除自己的武裝時自己心裏那種甜蜜蜜的感覺;她想象着當他縛住自己時那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總之,所有的一切,凡是她采用過的損害他、煩擾他和激怒他的行為,在她來說,衹不過是天真無邪的手段,目的就是引起他對自己的註意。她詛咒那次分離,她哀嘆自己昏昏然如陷入睡夢之中,竟沒有醒悟到自己的感情。她痛恨被人拖着走,愛空想的習性,就因為這她纔得到了這麽一個對她來說無足輕重的未婚夫。從此她變了,雙重的變化,進步了,也倒退了,隨便人們怎麽看都行。
如果有人能夠把她深深隱藏在心中的情感展現出來並與她共同體驗的話,那麽這個人肯定不會責駡她,因為她的未婚夫顯然無法與那位鄰居青年相媲美,衹要這兩個人往近旁一站,便可以一目瞭然。如果說人們不能拒絶給予她的未婚夫某種程度的信任的話,那麽那位鄰居青年則可以使人們對他産生百分之百的信賴感;如果人們願意把她的未婚夫當成自己的夥伴的話,那麽則祈望鄰居青年能成為自己的知己;如果人們遇到特殊情況想得到更大的關心和幫助的話,那麽人們完全確信那位鄰居青年能夠做到這一點,而對她未婚夫則大概會産生懷疑。對於這些比較,女人有一種天生的直覺,敏感而準確,她們有理由,也有可能練就出這種天資。
美麗的夫婚妻任這些思想秘密地在心中滋長蔓延,這時要是有個人能夠為未婚夫講講好話就好了,並對她直言相勸,要求她保持現在的關係,用未婚妻的責任來約束她,甚至告訴她,這是天作之合,不容更改,不容撤回;可是沒有人知道她的隱衷。於是美麗的心靈更加助長了她的單相思。其間,一方面她受到社會、家庭、未婚夫和自己的允諾無法解脫的約束和牽製,不能言而無信;另一方面那努力上進的青年鄰居根本不把他的想法、計劃和前途當成什麽秘密,他不但全盤托出,而且嚮她表示,他衹能當一個忠實的兄長,甚至還不是一個體貼入微、充滿深情的兄長。他還告訴她,他很快就要離去。於是,小時候那滿腦子的惡作劇、那暴烈的性情,那簡單幼稚的報復思想似乎又復蘇了,而且到了人生中這個較高階段——青年時期,她準備采用更引人註目,更危險的手段來發泄自己的不滿。她决定去死,以此來懲罰這個她過去怨恨、現在卻熱戀着的人對她的冷淡無情。既然她得不到他,不能與他結合,那麽至少要讓自己與他的回想,與他的懊悔永遠地結合在一起,讓他永遠擺脫不掉她死時的情景,今生今世不得安寧,讓他永無休止地譴責自己,為什麽他沒有看透她的思想,為什麽沒有仔細揣摩揣摩她內心的秘密,為什麽當初不珍視它。
這種古怪荒唐的念頭無時無處不陪伴着她。她千方百計地掩飾自己的想法,雖然人們感覺到她有些異樣,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或者說,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智慧,挖空心思去發現真正的內在原因。
此間,朋友、親戚和熟人們都在不停地安排着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幾乎沒有一天是平平淡淡度過的,每天都籌劃了一些新鮮玩意兒和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活動。幾乎沒有一處美麗的景物沒有被披上節日的盛裝,以接待衆多歡樂的賓客。我們這位回傢省親的年輕人也想在離傢之前盡其所長為此助助興,他邀請未婚夫婦連同為數不多的各自的傢人作一次水上遊覽。幾傢人傢登上一艘裝飾漂亮、舒適的大型船舶,這是一種遊船,裏面有一間小客廳和幾間客艙,這類遊船在設計時力圖把陸地生活的各種便利條件都搬到船上來,所以應有盡有。
在音樂的伴奏聲中人們乘着遊船順着大河徐徐遠去。由於天氣炎熱,這一夥人攢三聚五地分散在底下的客艙裏,或玩着智力遊戲,或在進行賭註遊戲,以尋樂解悶兒。一刻也不肯閑着的年青的東道主無事可做,於是他來到舵輪旁,替換下老舵手,老舵手不一會兒便在他身旁安然入睡了。剛好這時尤其需要掌舵的人慎之又慎,因為遊船正駛近一處險灘。河流的前方有兩個小島,它們平坦的礫石灘岸呈犬牙狀,相互交錯,使航道變得十分狹窄,蜿蜒麯折,構成一段危險的水域。小心翼翼、目光敏銳的掌舵人幾乎差點兒要喊醒老舵手,但最後他還是决定自己來冒冒風險,駕駛着遊船朝着狹窄的河道開去。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那個美麗的昔日的冤傢對頭頭上戴着花環突然出現在甲板上。她取下花環朝着正在掌舵的年輕人拋了過去,並高聲喊道:
“留着它作個紀念吧!”
“別打擾我!”年輕人一手接住花環一邊對着她大聲說:
“我現在需要全力以赴,註意力得特別集中,一點兒都不能走神兒!”“我不會再打擾你了,”她喊道:“你再也不會見到我了!”
她說着疾步走到船頭,猛地一下跳進了水裏。
頓時,幾個聲音不約而同地大聲疾呼起來:
“救人啊!救人啊!她要淹死啦!”
掌舵的年輕人慌了手腳,不知所措。老舵手被呼叫聲驚醒,伸手就要接舵,年輕人把舵交還給老人,恰逢此時不是換舵手的時機,遊船一下子擱淺了。就在這一剎那,年輕人扔掉最纍贅的衣服,跳入水中,追隨着美麗的冤傢遊去。
對於熟諳水性,善於駕馭水這種自然物質的人來說,水表現出它友善的一面,它托浮着青年人,完全被這個靈巧的遊泳好手所徵服。青年人很快追上了被水衝走的美人兒,他一把抓住她,嫻熟地把她的頭托出水面,抱着她遊。但是,一股強大的水流猛然把他們倆個人一起捲走,直到河中小島和灘地被遠遠地甩到後面,航道纔又逐漸變寬,河水也開始流得緩慢起來。這時年輕人才鬆了一口氣,他又振作起來恢復了常態,而最初由於情況萬分緊迫,他來不及思考,一切衹能機械地行事。年輕人盡力把頭露出水面,舉目四望,然後單臂劃水竭盡全力朝着一塊長滿灌木的平地遊去,這塊地方可人意並恰到好處地伸展到河裏。他把美麗的犧牲品抱到乾燥的地方,這時已感覺不到她還有一絲氣息,他陷入絶望之中。突然間他眼睛一亮,一條被人踏過的小路映入眼內,小路通嚮並穿過一片灌木林。他重新抱起這個珍貴的包袱,沿路前行,不久便發現一座孤零零的住宅。他走到房子跟前,在這裏找到一對青年夫婦——一對心地善良的農民。來者的不幸和睏境不言而喻,所以他經過一番思考後提出的請求全都得到了滿足。明亮的火燃燒了起來,床上鋪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毛毯,各種毛皮衣服和皮毛以及傢中現有的所有能起到保暖作用的東西都統統很快被搬了過來。此時,救人心切,這種欲望戰勝了其它任何考慮。為了使已經半僵硬的裸露的玉體重新獲得生命,沒有哪一種方法沒有試過。終於成功了。她睜開雙眼,看到的竟是自己的心上人,她伸出天使般柔美的雙臂緊緊摟住了他的脖子。她摟着他,久久不願意鬆開,淚水似潮涌,不斷地嚮下流,這時她完全恢復了正常。
“你還願意離開我嗎?因為我是在這種情況下纔獲得你的。”她大聲問。
“再也不會了,”他叫喊着,“再也不會了!”此時,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你要珍重自己!”他又補充了一句,“要好好珍重自己!
想想你自己,為了你,也為了我的緣故。”
她這纔想到她自己,發現自己眼下所處的窘境。不過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面前,她用不着感到羞澀;然而她還是願意讓他先離開,好使他有可能也料理一下自己,因為他渾身上下還是濕淋淋的,直往下滴水。
年輕的夫婦互相商量了一下,他們决定把自己結婚時穿的禮服提供給這一對青年男女使用,丈夫的給男青年用,妻子的給那美人兒用,這兩套禮服仍然完好無損地挂在那裏,足夠把一對新人從頭到腳,從裏到外地打扮起來。
不多時,兩個歷險者不但穿戴完畢,而且還梳洗打扮了一番。他們看上去極為可愛,當他們二人又聚到一起時,他們驚訝地互相凝視着,接着為這種奇異的打扮微微一笑,便滿懷無限的激情猛然撲到對方的懷抱裏。青春的活力和愛情的鼓舞使他們傾刻間完全恢復了原來的朝氣,衹可惜缺了音樂,否則他們會跳起舞來。
從水中到地面,從死亡到生還,從傢人之中到荒野,從絶望到喜悅,從冷淡到傾心到狂熱的愛,這一切都發生在片刻之間,要想跟上並理解這急劇的變化,人的頭腦簡直不夠用,否則腦袋非得爆炸不可,不爆炸也會被弄得暈頭轉嚮如墮煙海。在這種時刻,一個人的心髒必須得竭盡全力地工作,才能承受得起這驟然間接踵而來的大悲大喜。
兩個人的心已經完全融合為一體,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之中。過了一些時候他們纔想起,留在船上的人還在擔驚受怕,焦慮不安地牽挂着他們。當又想到不知道該如何重新面對那些人時,他們幾乎無法不感到恐慌和憂慮。
“咱們應該逃走嗎?咱們應該躲藏起來嗎?”年輕人問。
“咱們還是一起呆在這裏吧。”她說,這時她的雙手還緊緊吊着他的脖子。
那位農民聽到他們提到遊船擱淺的事,沒有再細問,便急急忙忙往河岸跑。幸好這時那艘遊船已經緩緩地順水飄來,人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纔使遊船擺脫了睏境又重新啓動。大傢無法確定他們在何處,衹能漫無目標地摸索着繼續往前行駛,企望能重新找到兩個失蹤的人。農民又是呼喊又是招手引起了船上人的註意,然後他朝着一處有利於停船的地點跑去,並且還在不停地招手和呼喊,於是遊船轉嚮河岸駛來。當船上的人登陸時,出現了多麽戲劇性的奇觀啊!兩個已經私訂終身的人的父母迫不及待地首先蜂擁上岸;癡情的未婚夫差一點兒失去知覺。他們剛一聽說心愛的兒女已經得救,兩個穿着奇特服裝的人立刻從樹叢中走了出來。在他們走到衆人面前之前,人們沒有馬上認出他們來。
“我看到的是誰呀?”母親們驚呼道。
“我看見了什麽啊?”父親們也喊道。
這對獲救的兒女在他們面前雙雙跪下。
“你們的孩子啊!”他們大聲說,“一對相愛的人。”
“請原諒我們吧!”姑娘高聲請求道。
“請祝福我們吧!”男青年也高聲懇求。
“為我們祝福吧!”兩個人一起乞求道。
這時,所有在場的人都驚異得一句話也講不出來了。
“祝福我們吧!”第三次響起了他們的苦苦哀求聲,此情此景誰還能夠忍心拒絶他們呢?
兩個均出身於名門望族的小鄰居,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年齡相當,門當戶對,將來有一天完全可以結為百年之好。人們懷着這種溫馨的願望讓他們二人一起玩耍,一起成長,雙方父母極想促成這一對兒女的親事,期盼着他們長大成人後能夠成為終身伴侶。然而很快人們便發現,這種指望似乎不會有什麽結果,因為這兩個出類拔萃的孩子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相互之間經常流露出一種非同一般的憎惡情緒。也許是他們是彼此的性格太相似了。他們兩個人都有些自負,任性,固執己見;他們各自都受到一起玩耍的小夥伴的熱愛和尊敬,但是兩個人衹要在一起,他們就是死對頭;每個人都總想樹立自己的威信,因此兩個人碰到一起便互相攻擊;他們不為一個目標競爭,但是卻總為一個目的爭鬥。其實他們本都是絶對聽話可愛的孩子,衹是兩人之間總是互相仇視,甚至有時彼此惡狠狠的,大有不共戴天,勢不兩立的勁頭。
倆人之間這種奇特的關係在童年時代的遊戲中已經有所表現,隨着年齡的增長,也沒有絲毫改變。男孩子喜歡玩打仗的遊戲,他們經常分成兩隊人馬,互相進攻並進行頑強的抗擊。這個勇敢倔強的女孩也喜歡參加他們的遊戲,而且還成為其中一隊人馬的首領。他們以無比的頑強,甚至拳腳相加,與另一方進行了一場激戰,對方差點兒被打得狼狽逃竄,多虧那男孩英勇善戰一直頑強抵抗,最後挺身而出解除了她的武裝並將她捉住,他們纔免遭失敗。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那女孩仍在猛烈地掙紮反抗,又打又抓,那男孩為了保護自己的眼睛,也為了不傷害他的女對頭,不得不扯下自己脖子上的絲綢圍巾把她的雙手在背後綁起來。
為這她永遠不能原諒他;更有甚者,她還一直在不停地秘密地尋找機會傷害他。雙方的父母早已註意到這種少見的對立情緒,相互達成協議,决定把這一雙互相敵視的冤傢對頭分開,放棄結成兒女親傢的美好意願。
那男孩在新的環境中不久便顯露頭角。每一門功課都學得很好。他的監護人的意願和他自己本身的愛好决定他要成為一名軍人。他無論出現在什麽地方,都受到喜愛和尊敬。他那卓越的天性仿佛唯獨對他人的健康和舒適纔起作用,他常常為失去這個世界給他安排的唯一的對頭而內心感到非常高興。
相比之下,那女孩的情況卻忽然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她的年齡,不斷接受的教育,還有內心所産生的某種不可名狀的感覺,迫使她脫離了過去常喜歡與男孩子們一起嘻戲玩耍的瘋瘋癲癲的生活。她總覺得好像缺了些什麽,心裏無着無落的。在她周圍,似乎再沒有什麽東西值得她去憎恨,也沒有哪一個人使她覺得可愛可親。
這時有一個青年男子對她一見鐘情,他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傾註在她身上。他年長於那個過去與她是鄰居的冤傢對頭,有地位,有傢産,是舉足輕重的要人,在社交界深得人心,受到大傢的愛戴,不少女人都在追求他。這女孩有生以來頭一次有了一個男性朋友,一個對她如此鞠躬盡瘁的追求者和奴僕。在許多比她年紀大,比她更有教養,更出色,更講究的姑娘當中,他優先選擇了她,這簡直是她的福氣。他不斷地嚮她獻殷勤,卻從來不死命地糾纏;在各種偶然發生的不愉快的事件中,他總是忠實地維護她,幫助她,使她擺脫各種尷尬;他坦誠地,但卻心平氣和、滿懷希望地嚮她的父母提出了求婚,因為她的年齡還小,他願意耐心等待;這一切都使她對他産生了好感,加之世人對他們的關係已經認可,因為大傢對此已習以為常,於是她常常被別人稱為他的未婚妻,甚至到最後連她自己也自認為,她就是他的未婚妻。不管是她,還是其他什麽人,都沒有想到,除了他們之間交換結婚戒指之外,似乎不需要任何考驗了,因為他被衆人視為她的未婚夫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很長一段時間了。
他們的事情進展平穩,即使是通過訂婚也沒加快事情的進程。雙方都繼續聽其自然。他們愉快地相處在一起,都心安理得地把這一段美好的時光當成未來較為嚴肅的婚姻生活的春天來盡情享受。
在此期間,遠在異地他鄉的鄰人之子已出落得一表人材,並且步入他一生中輝煌發展的階段。現在他重返故裏休假探親。兩個過去的仇傢不期而遇,面對這位漂亮的鄰居之女他舉止自然而又有些奇特。而這位女鄰居近來正懷着喜悅的心情孕育着家庭的情感準備做新娘,因此她與周圍的一切很容易和諧相處。她相信自己是幸福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如此。但是現在,長久以來她頭一次又感到有某種東西在與她對抗,不過這已不值得記恨了,而且她也恨不起來了。是的,那時的互相仇視完全是出於一種孩子氣的爭強好勝,實際上不過是對對方的內在價值一種潛在的承認罷了,衹是他們自己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此次見面代之而來的則是又驚又喜的表情,互相愉快的打量,心悅誠服地互相認錯。總之,他們互相交換着這久別重逢的一切共同的感受。長期的疏遠引發了這次長時間的交談。就連兒時愚蠢的舉動也成了兩個消除成見的鄰居回憶往事時打趣的笑料,好像以往那種顯得有些滑稽的仇恨通過雙方友好、關心的態度至少可以得到一些補償!過去無視對方的粗暴行徑也好像不相互贊許一番就不會消除似的。
男的一方在談話時一直很理智,所言所行都很適度,他的地位,他的經濟狀況,他的奮鬥目標,他的功名,纔是他滿腦子思考的問題,因此他把人傢這位漂亮的未婚妻的熱情當成一種值得感謝的額外奬賞愜意地接受下來,並沒有因此認為她會與自己有什麽關係,或者去嫉妒她的未婚夫有這麽一位漂亮的未婚妻,何況他與這位未婚夫關係好得非同一般。
女的一方看起來情況卻截然相反,她猶如是從一場夢境中猛醒過來。她恍然大悟,過去與她的小鄰居針鋒相對地鬥爭原來衹是情竇初開時期內心激情的一種發泄形式;而激烈地廝殺,大動幹戈,也絶非是她的本意,衹不過是以這種違反本人意願的形式表達一種強烈的,猶如生來便具有的愛慕而已。追憶往事,她甚至覺得她以前一直是愛他的。她暗笑自己當時手中拿着武器,滿腔仇恨地找他打架時的樣子,她回味着當他解除自己的武裝時自己心裏那種甜蜜蜜的感覺;她想象着當他縛住自己時那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總之,所有的一切,凡是她采用過的損害他、煩擾他和激怒他的行為,在她來說,衹不過是天真無邪的手段,目的就是引起他對自己的註意。她詛咒那次分離,她哀嘆自己昏昏然如陷入睡夢之中,竟沒有醒悟到自己的感情。她痛恨被人拖着走,愛空想的習性,就因為這她纔得到了這麽一個對她來說無足輕重的未婚夫。從此她變了,雙重的變化,進步了,也倒退了,隨便人們怎麽看都行。
如果有人能夠把她深深隱藏在心中的情感展現出來並與她共同體驗的話,那麽這個人肯定不會責駡她,因為她的未婚夫顯然無法與那位鄰居青年相媲美,衹要這兩個人往近旁一站,便可以一目瞭然。如果說人們不能拒絶給予她的未婚夫某種程度的信任的話,那麽那位鄰居青年則可以使人們對他産生百分之百的信賴感;如果人們願意把她的未婚夫當成自己的夥伴的話,那麽則祈望鄰居青年能成為自己的知己;如果人們遇到特殊情況想得到更大的關心和幫助的話,那麽人們完全確信那位鄰居青年能夠做到這一點,而對她未婚夫則大概會産生懷疑。對於這些比較,女人有一種天生的直覺,敏感而準確,她們有理由,也有可能練就出這種天資。
美麗的夫婚妻任這些思想秘密地在心中滋長蔓延,這時要是有個人能夠為未婚夫講講好話就好了,並對她直言相勸,要求她保持現在的關係,用未婚妻的責任來約束她,甚至告訴她,這是天作之合,不容更改,不容撤回;可是沒有人知道她的隱衷。於是美麗的心靈更加助長了她的單相思。其間,一方面她受到社會、家庭、未婚夫和自己的允諾無法解脫的約束和牽製,不能言而無信;另一方面那努力上進的青年鄰居根本不把他的想法、計劃和前途當成什麽秘密,他不但全盤托出,而且嚮她表示,他衹能當一個忠實的兄長,甚至還不是一個體貼入微、充滿深情的兄長。他還告訴她,他很快就要離去。於是,小時候那滿腦子的惡作劇、那暴烈的性情,那簡單幼稚的報復思想似乎又復蘇了,而且到了人生中這個較高階段——青年時期,她準備采用更引人註目,更危險的手段來發泄自己的不滿。她决定去死,以此來懲罰這個她過去怨恨、現在卻熱戀着的人對她的冷淡無情。既然她得不到他,不能與他結合,那麽至少要讓自己與他的回想,與他的懊悔永遠地結合在一起,讓他永遠擺脫不掉她死時的情景,今生今世不得安寧,讓他永無休止地譴責自己,為什麽他沒有看透她的思想,為什麽沒有仔細揣摩揣摩她內心的秘密,為什麽當初不珍視它。
這種古怪荒唐的念頭無時無處不陪伴着她。她千方百計地掩飾自己的想法,雖然人們感覺到她有些異樣,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或者說,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智慧,挖空心思去發現真正的內在原因。
此間,朋友、親戚和熟人們都在不停地安排着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幾乎沒有一天是平平淡淡度過的,每天都籌劃了一些新鮮玩意兒和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活動。幾乎沒有一處美麗的景物沒有被披上節日的盛裝,以接待衆多歡樂的賓客。我們這位回傢省親的年輕人也想在離傢之前盡其所長為此助助興,他邀請未婚夫婦連同為數不多的各自的傢人作一次水上遊覽。幾傢人傢登上一艘裝飾漂亮、舒適的大型船舶,這是一種遊船,裏面有一間小客廳和幾間客艙,這類遊船在設計時力圖把陸地生活的各種便利條件都搬到船上來,所以應有盡有。
在音樂的伴奏聲中人們乘着遊船順着大河徐徐遠去。由於天氣炎熱,這一夥人攢三聚五地分散在底下的客艙裏,或玩着智力遊戲,或在進行賭註遊戲,以尋樂解悶兒。一刻也不肯閑着的年青的東道主無事可做,於是他來到舵輪旁,替換下老舵手,老舵手不一會兒便在他身旁安然入睡了。剛好這時尤其需要掌舵的人慎之又慎,因為遊船正駛近一處險灘。河流的前方有兩個小島,它們平坦的礫石灘岸呈犬牙狀,相互交錯,使航道變得十分狹窄,蜿蜒麯折,構成一段危險的水域。小心翼翼、目光敏銳的掌舵人幾乎差點兒要喊醒老舵手,但最後他還是决定自己來冒冒風險,駕駛着遊船朝着狹窄的河道開去。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那個美麗的昔日的冤傢對頭頭上戴着花環突然出現在甲板上。她取下花環朝着正在掌舵的年輕人拋了過去,並高聲喊道:
“留着它作個紀念吧!”
“別打擾我!”年輕人一手接住花環一邊對着她大聲說:
“我現在需要全力以赴,註意力得特別集中,一點兒都不能走神兒!”“我不會再打擾你了,”她喊道:“你再也不會見到我了!”
她說着疾步走到船頭,猛地一下跳進了水裏。
頓時,幾個聲音不約而同地大聲疾呼起來:
“救人啊!救人啊!她要淹死啦!”
掌舵的年輕人慌了手腳,不知所措。老舵手被呼叫聲驚醒,伸手就要接舵,年輕人把舵交還給老人,恰逢此時不是換舵手的時機,遊船一下子擱淺了。就在這一剎那,年輕人扔掉最纍贅的衣服,跳入水中,追隨着美麗的冤傢遊去。
對於熟諳水性,善於駕馭水這種自然物質的人來說,水表現出它友善的一面,它托浮着青年人,完全被這個靈巧的遊泳好手所徵服。青年人很快追上了被水衝走的美人兒,他一把抓住她,嫻熟地把她的頭托出水面,抱着她遊。但是,一股強大的水流猛然把他們倆個人一起捲走,直到河中小島和灘地被遠遠地甩到後面,航道纔又逐漸變寬,河水也開始流得緩慢起來。這時年輕人才鬆了一口氣,他又振作起來恢復了常態,而最初由於情況萬分緊迫,他來不及思考,一切衹能機械地行事。年輕人盡力把頭露出水面,舉目四望,然後單臂劃水竭盡全力朝着一塊長滿灌木的平地遊去,這塊地方可人意並恰到好處地伸展到河裏。他把美麗的犧牲品抱到乾燥的地方,這時已感覺不到她還有一絲氣息,他陷入絶望之中。突然間他眼睛一亮,一條被人踏過的小路映入眼內,小路通嚮並穿過一片灌木林。他重新抱起這個珍貴的包袱,沿路前行,不久便發現一座孤零零的住宅。他走到房子跟前,在這裏找到一對青年夫婦——一對心地善良的農民。來者的不幸和睏境不言而喻,所以他經過一番思考後提出的請求全都得到了滿足。明亮的火燃燒了起來,床上鋪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毛毯,各種毛皮衣服和皮毛以及傢中現有的所有能起到保暖作用的東西都統統很快被搬了過來。此時,救人心切,這種欲望戰勝了其它任何考慮。為了使已經半僵硬的裸露的玉體重新獲得生命,沒有哪一種方法沒有試過。終於成功了。她睜開雙眼,看到的竟是自己的心上人,她伸出天使般柔美的雙臂緊緊摟住了他的脖子。她摟着他,久久不願意鬆開,淚水似潮涌,不斷地嚮下流,這時她完全恢復了正常。
“你還願意離開我嗎?因為我是在這種情況下纔獲得你的。”她大聲問。
“再也不會了,”他叫喊着,“再也不會了!”此時,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你要珍重自己!”他又補充了一句,“要好好珍重自己!
想想你自己,為了你,也為了我的緣故。”
她這纔想到她自己,發現自己眼下所處的窘境。不過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面前,她用不着感到羞澀;然而她還是願意讓他先離開,好使他有可能也料理一下自己,因為他渾身上下還是濕淋淋的,直往下滴水。
年輕的夫婦互相商量了一下,他們决定把自己結婚時穿的禮服提供給這一對青年男女使用,丈夫的給男青年用,妻子的給那美人兒用,這兩套禮服仍然完好無損地挂在那裏,足夠把一對新人從頭到腳,從裏到外地打扮起來。
不多時,兩個歷險者不但穿戴完畢,而且還梳洗打扮了一番。他們看上去極為可愛,當他們二人又聚到一起時,他們驚訝地互相凝視着,接着為這種奇異的打扮微微一笑,便滿懷無限的激情猛然撲到對方的懷抱裏。青春的活力和愛情的鼓舞使他們傾刻間完全恢復了原來的朝氣,衹可惜缺了音樂,否則他們會跳起舞來。
從水中到地面,從死亡到生還,從傢人之中到荒野,從絶望到喜悅,從冷淡到傾心到狂熱的愛,這一切都發生在片刻之間,要想跟上並理解這急劇的變化,人的頭腦簡直不夠用,否則腦袋非得爆炸不可,不爆炸也會被弄得暈頭轉嚮如墮煙海。在這種時刻,一個人的心髒必須得竭盡全力地工作,才能承受得起這驟然間接踵而來的大悲大喜。
兩個人的心已經完全融合為一體,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之中。過了一些時候他們纔想起,留在船上的人還在擔驚受怕,焦慮不安地牽挂着他們。當又想到不知道該如何重新面對那些人時,他們幾乎無法不感到恐慌和憂慮。
“咱們應該逃走嗎?咱們應該躲藏起來嗎?”年輕人問。
“咱們還是一起呆在這裏吧。”她說,這時她的雙手還緊緊吊着他的脖子。
那位農民聽到他們提到遊船擱淺的事,沒有再細問,便急急忙忙往河岸跑。幸好這時那艘遊船已經緩緩地順水飄來,人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纔使遊船擺脫了睏境又重新啓動。大傢無法確定他們在何處,衹能漫無目標地摸索着繼續往前行駛,企望能重新找到兩個失蹤的人。農民又是呼喊又是招手引起了船上人的註意,然後他朝着一處有利於停船的地點跑去,並且還在不停地招手和呼喊,於是遊船轉嚮河岸駛來。當船上的人登陸時,出現了多麽戲劇性的奇觀啊!兩個已經私訂終身的人的父母迫不及待地首先蜂擁上岸;癡情的未婚夫差一點兒失去知覺。他們剛一聽說心愛的兒女已經得救,兩個穿着奇特服裝的人立刻從樹叢中走了出來。在他們走到衆人面前之前,人們沒有馬上認出他們來。
“我看到的是誰呀?”母親們驚呼道。
“我看見了什麽啊?”父親們也喊道。
這對獲救的兒女在他們面前雙雙跪下。
“你們的孩子啊!”他們大聲說,“一對相愛的人。”
“請原諒我們吧!”姑娘高聲請求道。
“請祝福我們吧!”男青年也高聲懇求。
“為我們祝福吧!”兩個人一起乞求道。
這時,所有在場的人都驚異得一句話也講不出來了。
“祝福我們吧!”第三次響起了他們的苦苦哀求聲,此情此景誰還能夠忍心拒絶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