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開始回憶
1991年我寫了100多萬字的小說、電影和電視劇本,第二年遭了報應,陷入寫作危機。老實講,那也是一次精神危機,我對自己的寫作生活包括所寫的東西産生了很大懷疑。我記得很清楚這一動搖發生的時間、地點,那是一天上午ll點多鐘,在東三環邊兒上西壩河副食商場門口,我經過那裏去吃一個飯。那天,是初夏,陽光很好,跟前有氤氳的光霧,我走在這之中一下腿就軟了,用小資産階級女性誇張的腔調形容,我認為我崩潰了。當然我沒倒下,躺在當街,還在走,但腦子裏轟然而至的都是些飛快的短問句:我這兒幹嘛呢?我這就算——活出來了?我想要的就是這——眼前的一切?
忽然對已經得心應手,已經寫得很熟練的那路小說失去了興趣,覺得在得心應手間失去了原初的本意,於很熟練之下錯過了要緊的東西。那是一個明白無誤的虛點,像襪子上的一個洞,別人看不到,我自己心知肚明:我標榜的那一路小說其實是在簡化生活。
這是往好說。嚴厲講:是歪麯生活。什麽生活也是百感交集莫哀一是,為什麽反映在小說中卻成了那麽一副簡單的面孔,譬如說:喜劇式的。這其中當然有文學這一表達工具的本身的局限:故事往往有自我的要求,字數使人衹能屈從於主要事態的發展,很多真實顧不上。也因趣味導致。北京話說起來有一種趨於熱鬧的特點,行文時很容易話趕話,那種口腔快感很容易讓說者沉醉,以為自己聰明,因而越發賣弄。若僅僅要尋個賣點,換幾聲喝彩,應個景,那也沒什麽。但,不瞞各位,我還是有一個文學初衷的,那就是:還原生活。——我說的是找到人物行動時所受的真實驅使,那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隱於表情之下的,原始支配力。
因為我不能相信我自己的第一反應。因為行動往往是暖昧的。因為思想機器過於復雜,一點點剝離,你也未必料得到你何以會那麽反應。這牽涉到動機。
未必你都能瞭解,參得透你筆下的人物。未必它不會當喜卻悲,遇愛生恨,——哪怕那人的原型就是體自己。動機失察,行為不軌,淨剩下預設好的戲劇性,跟着現抓的喜怒哀樂跑,到哪兒算哪兒…光好看了,結果是事後總排解不開一個自問:原來是這樣麽?
難受的還不光是這個。就因為沒倒出根兒,揪着自己頭髮飄在半空,就有人把你往溝裏帶,替你總結出一套活法兒,說你就是這個,還得到普遍認可。我說的還不是駡我那些人,我跟他們的關係很簡單,就是立場不同,思想感情格格不入,他們駡我那些話倒大致不差,偶爾差到姥姥傢去,也無關痛癢。我說的是喜歡我的,待見我的,拿我那東西當寶的。在說下面那些話前,我要先聲明一下:我這是對事不對人,衹是想把一些誤會已久的事澄清一下,把不相幹的東西摘一摘,可能不公平,但沒有藉此貶低他人成心惡心誰的用意,請讀者明鑒,當事人見諒。
我說的是趨時而作,根據我的小說改編和我直接編劇的一些影視劇中的典型化了的人物形象。演員很成功,深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我也喜歡,像喜歡別的凡能使我發笑的喜劇角色一樣。若說這一類形象是我小說所提供,所獨創,卻不敢當。這是無功受祿,掠了別人之美,那不過是另一些聰明人在藉腹懷胎。
他們那是另一路北京人,怎麽說呢?可能是真善良吧,有一點小小的狡猾,極善趨利避害,最大的本錢是將“善解人意”挂在嘴邊,貓着腰做人,什麽也不耽誤,肚子裏的算盤打得別人都能聽見,小有激動便以為那是深情了。
好人吶,這種性質的人在生活中有益無害,進入公共領域大都可做大衆寵兒,但出現在我的作品中就是誤會。就是表錯情。就是影視藝術再創造的結果。
影視不同於小說大概也就在於那體現的是一個集體意志,很多人參加勞動,最終都參與了意見,在角色身上傾註了自己喜愛的品質,最終還你一個陌生人。當然,影視於今首要在於牟利,受歡迎便是成功,你要問我原作的想法,我沒這意思,寫那麽多廢話就為了給大傢樹一個好人。正如批評者所言,我寫得都是痞子。那些貌似熱情的話都是開涮。這種涮人的惡癖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是的,自以為了不起,有折騰勁兒少立身之才,淪人社會底層而不自知,肉爛嘴不爛,於話語中維持自大,像話在夢裏,依舊卓爾不群,昨晚衆生。是愛裝大個兒的,是流氓假仗義,也有點不甘寂寞,然而,—還就不是什麽亂七八糟笑容可掏的所謂小人物。
我小時一直是個壞孩子,習慣領受周圍人的指責和白眼,那纔覺得我像我。忽一日,掌聲響起來,還有人攀附,我感到迷失,進退失踞。那感覺很生猛,即舒服又不自在,舒服的同時常常不自在,這就叫墮落吧?
還記得當年看到第一篇批評我的文章(這之前也有,我指的是當時最新一輪我註意到的)。是一閑人寫的,登在北京日報周末版上。批評的內容不記得了,也不重要,總而言之是說我不好,一無是處,都無所謂,關鍵是這文章使我的心情為之一變,可形容為“一顆心落回肚子裏”。與身後的恭維、慫恿比,迎面攔住去路的針砭、叫駡更使我清楚自己呆的地方是哪兒,自已是個什麽東西,因而也就更容易保持住本性——我的意思是說:狼性。變成狼我所不欲,變為狗亦我所不欲,兩害相權,取不得已。——這就是敵人的好處和必要。我想我是需要敵人甚過朋輩的那種人。當然我不是指批評我的人是拿槍的敵人,這是修辭,如果這麽說不妥,我很樂意稱他們為明眼人,拿鞭子指方向的人。
這是實話,我感謝對我進行批評的人們。正是這些刺耳的批評,使我看到了這一切陰差陽錯和指鹿為馬。我想我對這一切還是不該太消極,成說太拒絶,——或者就坡下驢。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卻也不必因此就把別人都當無可救藥的傻瓜或一概斥為別有用心。其中有部分原因肯定在我,我表達得自有歧義,授人以柄。我想可能還是有一種小說寫法可以把我知道的生活——那個本來面目,如實展示出來。說來有趣,面對批評和戲仿我竟感到自己的生活資源還完好無損,還保留着它不被人知的那種新鮮、蠻荒和處子味道。這對寫作10年仍有創作欲的人而言,真是再好沒有了。這就意味着我還有機會別開生面上一個臺階或叫再入一個洞天。
也許,這倒是我矯情呢,太拿自己當事兒,不瀟灑,壞了我們這種人號稱的作派。那又怎麽了?就算我看不開吧。
2
我這本書僅僅是對往日生活的追念。一個開頭。
北京復興路,那沿綫狹長一帶方圓十數公裏被我視為自己的生身故鄉(儘管我並不是真生在那兒)。這一帶過去叫“新北京”,孤懸於北京舊城之西,那是四九年以後建立的新城,居民來自五湖四海,無一本地人氏,盡操國語,日常飲食,起居習慣,待人處事,思維方式乃至房屋建築風格都自成一體。與老北平號稱文華鼎盛一時之絶的700年傳統毫無瓜葛。我叫這一帶“大院文化割據地區”。我認為自已是從那兒出身的,一身習氣莫不源於此。到今天我仍能感到那個地方的舊風氣在我性格中打下的烙印,一遇到事,那些東西就從骨子裏往外冒。這些年我也越活越不知道自已是誰了,用(紅樓夢)裏的話“反認他鄉是故鄉”。寫此書也是認祖歸宗的意思,是什麽鳥變的就是什麽鳥。
好像是陳村在一篇短文裏說,他最好的小說在他腦子裏,衹是不曉得,還是不想,還是沒時間把它寫出來。史鐵生也在一篇小文裏說過,每個人腦子裏都曾經很精彩,如果大傢都把自己腦子裏想到過的東西都寫出來,那就有很多億,篇篇出色的文學作品。(大意,都是大意啊)。看的當下不由一怔: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我也這樣考慮。
這本小說一直在我腦子裏醖釀。或者幹脆說一直用大腦細胞在寫。具體寫作起始日期可追溯到20年前我剛動了心想在文學這路上闖一闖。當我構思第一個短篇小說時就同時構思這本小說了。這期間,發表了很多小說,但這本書一直在腦子裏豐富、發展、完善,總也不想拿出來。有時似乎覺得眼下的一切寫作都是為了這本書練筆、摸索技巧、積聚、尋找最佳結構和出發點。有時有些絶妙之念捨不得使在別處,就替這書存了起來。有時黔驢技窮一狠心用了這書的片段去支撐另一個已發表的小說,用過之後之懊悔,痛不欲生,有如舊時代婦女失去貞操。
這是關於我自己的,徹底的,毫不保留的,凡看過、經過、想過、聽說過,盡可能窮盡我之感受的,一本書。
遊泳遊得快,來到這世上,不能白活,來無影去無蹤,像個子孓隨生隨滅。用某人文謅謅的話說:如何理解自己的偶在。大白話就是:我為什麽這德行。
一想就是很長的一本書。有那個精神準備,若寫,一個字也不省,把既有的寫作習慣寫作風格都破一下。不再理會篇幅、故事、情節、敘談節奏,徹底自由,隨心所欲,沿兒可沿兒地真實一把。哪怕時時中斷,哪怕處處矛盾,乃至自相殘殺,都不管了。衹設一個主人公,那就是我自己,其他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不給他們任何超出生活真實的機會。不使這整部小說越看越像個故事。不管涉及到誰,說真話,衹說真話,愛高興不高興。讀者,也不考慮,貨賣識傢,有一萬個會意的這書印出來就不賠,沒有,我自己留着當日記。總之,是個放開手腳,赤膊上陣,畢其功於一役的意思。
我是從頭寫起的。人之初,剛落草、什麽是真實?
真實就是一筆糊塗帳。周圍的人使忽倥傯,形態莫辨,周圍的事也大都沒頭沒腦,斷簡殘篇,偶爾飄過一縷思緒,無根無由,哪裏曉得是在圖什麽。這中間還隔着大段大段的空白,寫出來想找到轉承啓合的字句都難,再混蛋的評論傢也指不出具體意義——根本沒意義。每寫至此,洋洋幾萬字不着四六,我也樂了,真成給自己看的東西了。——若執意給自己看,我又何必見諸文字。
真正具有摧毀性,禁不起我自己追問的是:你現在想起來都是真的嗎?誰都知道人的記憶力有多不可靠,這就是一般司法公正不采信孤證的道理。事件也許是當時的事件,情緒、反應難免不帶今天情感烙印——那它還是原來的它麽?如是一想,十分絶望。窮我一心,也無非是一片虛擬的真實,所為何來?看來“還原生活”也不過是句大話,又豈是下天大决心,拿一腔真誠換得來的?信念愈執着,撲空的幾率也就愈大,這也是一反比關係。實際上這是走投無路了。也別吹了郵局別發狠了,想不想把這小說寫出來?想!好,老老實實按照小說的規律去辦。何謂小說?虛構。第一是虛構,第二是虛構,第三還是虛構。
至此,大哭而回,認命。停止對真實的糾纏,回到我們稱之為“小說”的那種讀物的基本要求上。那是個什麽東西呢?不是自我宣泄,自我成聖,而是駕馭文字,營造情調,修正趣味,提純思想,給讀者一個驚喜。
也還允許回憶,但這回憶須服從虛構的安排,當引申處則引申,當扭轉時則扭轉,不吝賦予新意義,不惜強加新詮釋。講通順,講跌宕,講面面俱到,講柳暗花明。草蛇灰綫,因果循循。於是,沒聽說過的人出現了,沒幹過的事發生了。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鋪墊為步步玄機,漫無邊際的人生百態勾連成完整戲劇。世上本無事,作傢自擾之。原本散沙一盤的人群被拴了對兒,小抵牾輒大起衝突,見縫下蛆,見包袱就抖,惟恐不熱鬧,惟恐不機巧,什麽花招也使了,什麽套路也用了,素不以為然的,常笑他人低級的,都顧不上了,語不驚人死不休,都衹為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賣,賣一千萬本纔好。
全好,都不錯,就一個小出入:不是我腦子裏原來那東西了。這也怨不到別人,誰讓我沒本事呢,衹會寫小說。
所以,在這兒我先給讀者提個醒:我這本書別當回憶錄看,沒幾件事是真的,至多衹是看上去像,誰當真誰傻。這就是一常規小說,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混用,爹不是爹,娘不是娘,朋友不是朋友,我不是我,誰要跟我三頭六案對證,我是不認賬的。
3
這小說寫的是復興路29號院的一幫孩子,時間是六一年到六六年開始,主要地點是幼兒園、翠微小學和那個院的操嘗食堂、宿舍樓之間和樓上的一個傢。主要人物有父母、阿姨、老師、一群小朋友和解放軍官兵若幹。沒壞人。有一個幼兒園阿姨有一點可笑,僅此而已。男主人公叫方槍槍,是我原先一些小說中叫方言的那個人的小名,後面等到上中學,我會讓他改回來。他周圍的小朋友,男生,都是我原先小說中的人物,一個院的,一個學校的,都還校女生,有老人兒,大部分是新人。我準備讓她們中的某幾位連貫下去,在後面成年後仍在方槍槍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出於小說的需要,保持情節的連續性,並非實情。我們那個院還是有一些禁忌的,或叫難以逾越的純潔,本院的男女小孩之問很少亂來,都挺淡的,給予敬重。不像海軍,他們院同院結婚的很多,由純潔的友誼最後走到一起去了。
這裏必須解釋一下,不想讓人傢以為我從小就惦記着誰,沒敢說,最後寫進小說過癮去了。不好。
男孩儘管一些事跡昭著,一提,29號的舊人都知道誰幹的,也不盡然。還是合併了一些同類項,使之性格迥異,各秉資質。其實當時大傢都挺像的,文武之道都有一些類似的長處,都有相同的驚人之舉,有的地方將張三的壯舉按給李四,也是歸範兒,令知情者胎笑大方了。有的事是成心多給了方槍槍一些,顯得他多關鍵似的,這是我利用職權營私了,不好意思。
有一些過場人物,流言蜚語之中用了真人名,還羅列不少真外號,並非有意唐突,實為增添親歷感,越是假活兒越要煞有介事,各位海涵,別跟我一般計較。這裏我要特別嚮真張明請個安。這是我一不周全。在“一半火焰”那小說裏我用了這名字,在這裏也衹好繼續用了,因為有互文關係,割捨不下。鄭重聲明:此張明不是那29號真張明。這張明有作風問題,那張明絶對好人。
為了把假做真,我在這小說中把背景盡可能坐實,路名門牌樓號校名什麽的都使真的。社會上沸沸揚揚的大事也大致涉及,衹是這些事都是從方槍槍這個糊塗小孩眼中反映,不可能在時間上太精確,有些事反映到他這兒來和資料上的歷史發生時刻有出入,差個一兩年也是有的,那就活該了,我也不是給別人編年,衹是意在造染氛圍。
一些當時的稱謂,也不一定精確,因為小孩不一定完全搞得懂那些官稱,會有很多口誤,這個我就從孩子了。還有個別誰也說不清的叫法,像裏面提到的“三軍衝派”,我也是剛弄明白那是三派:老三軍,新三軍,再加上個衝派。當時小孩也就一塊兒叫了。
這個也就不改了。
對那時的一些獨特簡語,開頭一般隨行有幾句說明,後來覺得也羅嗦,多事兒,也影響敘事,就不再解釋了。相信中國人都還看得懂,誰不認識幾個40歲以上的人,問問也就瞭然了,都不難。
文字中還有一些口語,有音無字,或者其字不雅,我就用象聲詞或同音字來拼。像表示亂動,一般和“蹬”聯用的“哧嗚氨;形容難看和糟心的“哧誒”;還有“撥依”,這個字在口語中也往往拆音節避髒,不算生造。偶有英文我也全拿漢字拼。我是特意不用字母的。在這點上我守老派,我以為漢字文章,加進一兩節字母,如饅頭旁擺了根香腸,外道,隔路,還有點勁兒勁兒的。
另有一些無規範的或其規範不足以窮其義,我也擅加更動,衹選我自己認為貼的。譬如矯情,用做形容時我用這倆字,同時伴有動作正“矯情”着呢,我用口字邊的嚼——嚼情。譬如:較勁。相持不下我用這個,有時是單方面不服,帶有叫板的意思,我也用這口字邊的叫——叫勁。總的原則是從音。我以為人在看小說時會默讀,意思再對音差了,有時也會摸不着頭腦。特別是關礙口語,容易懵。大傢也不是真都那麽有學問,不會念沒準就不認得了,或者給看擰了。
有的多音字,譬如“刺”“落”,都有個“拉”音,可一般習慣看到這兩個字還是讀主音,用做動詞時常覺辭不達意,讀起來不暢。這我也自作主張改寫為“拉”。不是寫錯了,看官讀到那裏知道就行了。
語言嘛,約定俗成,有習慣用法這一說,都別太軸了。像“大腕”“頑主”都換為原字“大萬”“玩主”也不見得就好,讀時嘴裏也要換一下頻道。
4
最後,這個問題容我專門饒一下舌。過去不慎,在這個問題上吃過虧,所以這次,天沒下雨先打桑我既往文風失之油滑,每每招致外人不快。這次是做抒情文章,疊床架屋,繁縟生澀是有的。製造個氣氛,給自己尋個小快樂也是有的。合沙射影血口噴人,决無。調佩,那也是文意兜轉空留餘響罷了。我是提着手剎一路開的這車。也是勢在必行,文中小孩終篇不滿八歲,能說得出口的昏話不過爾爾。若說有意圖之,那是欲圖一點童心,欲圖一派天真。小孩子當然是有些糊塗想法,生於大時代,也不可能不在時尚中,胡亂關心一下,輕率贊同一些時事,那在當時是很自然的,也很正經,沒人會發噱,擱在今天,這些忠厚便顯得狡猾,有幾分不懷好意,有點調了低,為了不引緻誤解,這些,在成書前,經與編輯細細會商,均一一刪去了。
我們是反復檢查過的,可刪可不刪的地方——刪!
刪得肉疼,也自覺用心良苦。可百密一疏,未準仍有一句半句尚嫌造次,但請各位眼中容情,跳過去不看也罷。
再說點什麽呢?咱們都別想歪了。很樂意受到猛烈的文學批評,人身攻擊也可以。就是別尋章摘句,望文生義,那就不是與人為善的態度了。
1999年2月12日
1991年我寫了100多萬字的小說、電影和電視劇本,第二年遭了報應,陷入寫作危機。老實講,那也是一次精神危機,我對自己的寫作生活包括所寫的東西産生了很大懷疑。我記得很清楚這一動搖發生的時間、地點,那是一天上午ll點多鐘,在東三環邊兒上西壩河副食商場門口,我經過那裏去吃一個飯。那天,是初夏,陽光很好,跟前有氤氳的光霧,我走在這之中一下腿就軟了,用小資産階級女性誇張的腔調形容,我認為我崩潰了。當然我沒倒下,躺在當街,還在走,但腦子裏轟然而至的都是些飛快的短問句:我這兒幹嘛呢?我這就算——活出來了?我想要的就是這——眼前的一切?
忽然對已經得心應手,已經寫得很熟練的那路小說失去了興趣,覺得在得心應手間失去了原初的本意,於很熟練之下錯過了要緊的東西。那是一個明白無誤的虛點,像襪子上的一個洞,別人看不到,我自己心知肚明:我標榜的那一路小說其實是在簡化生活。
這是往好說。嚴厲講:是歪麯生活。什麽生活也是百感交集莫哀一是,為什麽反映在小說中卻成了那麽一副簡單的面孔,譬如說:喜劇式的。這其中當然有文學這一表達工具的本身的局限:故事往往有自我的要求,字數使人衹能屈從於主要事態的發展,很多真實顧不上。也因趣味導致。北京話說起來有一種趨於熱鬧的特點,行文時很容易話趕話,那種口腔快感很容易讓說者沉醉,以為自己聰明,因而越發賣弄。若僅僅要尋個賣點,換幾聲喝彩,應個景,那也沒什麽。但,不瞞各位,我還是有一個文學初衷的,那就是:還原生活。——我說的是找到人物行動時所受的真實驅使,那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隱於表情之下的,原始支配力。
因為我不能相信我自己的第一反應。因為行動往往是暖昧的。因為思想機器過於復雜,一點點剝離,你也未必料得到你何以會那麽反應。這牽涉到動機。
未必你都能瞭解,參得透你筆下的人物。未必它不會當喜卻悲,遇愛生恨,——哪怕那人的原型就是體自己。動機失察,行為不軌,淨剩下預設好的戲劇性,跟着現抓的喜怒哀樂跑,到哪兒算哪兒…光好看了,結果是事後總排解不開一個自問:原來是這樣麽?
難受的還不光是這個。就因為沒倒出根兒,揪着自己頭髮飄在半空,就有人把你往溝裏帶,替你總結出一套活法兒,說你就是這個,還得到普遍認可。我說的還不是駡我那些人,我跟他們的關係很簡單,就是立場不同,思想感情格格不入,他們駡我那些話倒大致不差,偶爾差到姥姥傢去,也無關痛癢。我說的是喜歡我的,待見我的,拿我那東西當寶的。在說下面那些話前,我要先聲明一下:我這是對事不對人,衹是想把一些誤會已久的事澄清一下,把不相幹的東西摘一摘,可能不公平,但沒有藉此貶低他人成心惡心誰的用意,請讀者明鑒,當事人見諒。
我說的是趨時而作,根據我的小說改編和我直接編劇的一些影視劇中的典型化了的人物形象。演員很成功,深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我也喜歡,像喜歡別的凡能使我發笑的喜劇角色一樣。若說這一類形象是我小說所提供,所獨創,卻不敢當。這是無功受祿,掠了別人之美,那不過是另一些聰明人在藉腹懷胎。
他們那是另一路北京人,怎麽說呢?可能是真善良吧,有一點小小的狡猾,極善趨利避害,最大的本錢是將“善解人意”挂在嘴邊,貓着腰做人,什麽也不耽誤,肚子裏的算盤打得別人都能聽見,小有激動便以為那是深情了。
好人吶,這種性質的人在生活中有益無害,進入公共領域大都可做大衆寵兒,但出現在我的作品中就是誤會。就是表錯情。就是影視藝術再創造的結果。
影視不同於小說大概也就在於那體現的是一個集體意志,很多人參加勞動,最終都參與了意見,在角色身上傾註了自己喜愛的品質,最終還你一個陌生人。當然,影視於今首要在於牟利,受歡迎便是成功,你要問我原作的想法,我沒這意思,寫那麽多廢話就為了給大傢樹一個好人。正如批評者所言,我寫得都是痞子。那些貌似熱情的話都是開涮。這種涮人的惡癖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是的,自以為了不起,有折騰勁兒少立身之才,淪人社會底層而不自知,肉爛嘴不爛,於話語中維持自大,像話在夢裏,依舊卓爾不群,昨晚衆生。是愛裝大個兒的,是流氓假仗義,也有點不甘寂寞,然而,—還就不是什麽亂七八糟笑容可掏的所謂小人物。
我小時一直是個壞孩子,習慣領受周圍人的指責和白眼,那纔覺得我像我。忽一日,掌聲響起來,還有人攀附,我感到迷失,進退失踞。那感覺很生猛,即舒服又不自在,舒服的同時常常不自在,這就叫墮落吧?
還記得當年看到第一篇批評我的文章(這之前也有,我指的是當時最新一輪我註意到的)。是一閑人寫的,登在北京日報周末版上。批評的內容不記得了,也不重要,總而言之是說我不好,一無是處,都無所謂,關鍵是這文章使我的心情為之一變,可形容為“一顆心落回肚子裏”。與身後的恭維、慫恿比,迎面攔住去路的針砭、叫駡更使我清楚自己呆的地方是哪兒,自已是個什麽東西,因而也就更容易保持住本性——我的意思是說:狼性。變成狼我所不欲,變為狗亦我所不欲,兩害相權,取不得已。——這就是敵人的好處和必要。我想我是需要敵人甚過朋輩的那種人。當然我不是指批評我的人是拿槍的敵人,這是修辭,如果這麽說不妥,我很樂意稱他們為明眼人,拿鞭子指方向的人。
這是實話,我感謝對我進行批評的人們。正是這些刺耳的批評,使我看到了這一切陰差陽錯和指鹿為馬。我想我對這一切還是不該太消極,成說太拒絶,——或者就坡下驢。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卻也不必因此就把別人都當無可救藥的傻瓜或一概斥為別有用心。其中有部分原因肯定在我,我表達得自有歧義,授人以柄。我想可能還是有一種小說寫法可以把我知道的生活——那個本來面目,如實展示出來。說來有趣,面對批評和戲仿我竟感到自己的生活資源還完好無損,還保留着它不被人知的那種新鮮、蠻荒和處子味道。這對寫作10年仍有創作欲的人而言,真是再好沒有了。這就意味着我還有機會別開生面上一個臺階或叫再入一個洞天。
也許,這倒是我矯情呢,太拿自己當事兒,不瀟灑,壞了我們這種人號稱的作派。那又怎麽了?就算我看不開吧。
2
我這本書僅僅是對往日生活的追念。一個開頭。
北京復興路,那沿綫狹長一帶方圓十數公裏被我視為自己的生身故鄉(儘管我並不是真生在那兒)。這一帶過去叫“新北京”,孤懸於北京舊城之西,那是四九年以後建立的新城,居民來自五湖四海,無一本地人氏,盡操國語,日常飲食,起居習慣,待人處事,思維方式乃至房屋建築風格都自成一體。與老北平號稱文華鼎盛一時之絶的700年傳統毫無瓜葛。我叫這一帶“大院文化割據地區”。我認為自已是從那兒出身的,一身習氣莫不源於此。到今天我仍能感到那個地方的舊風氣在我性格中打下的烙印,一遇到事,那些東西就從骨子裏往外冒。這些年我也越活越不知道自已是誰了,用(紅樓夢)裏的話“反認他鄉是故鄉”。寫此書也是認祖歸宗的意思,是什麽鳥變的就是什麽鳥。
好像是陳村在一篇短文裏說,他最好的小說在他腦子裏,衹是不曉得,還是不想,還是沒時間把它寫出來。史鐵生也在一篇小文裏說過,每個人腦子裏都曾經很精彩,如果大傢都把自己腦子裏想到過的東西都寫出來,那就有很多億,篇篇出色的文學作品。(大意,都是大意啊)。看的當下不由一怔: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我也這樣考慮。
這本小說一直在我腦子裏醖釀。或者幹脆說一直用大腦細胞在寫。具體寫作起始日期可追溯到20年前我剛動了心想在文學這路上闖一闖。當我構思第一個短篇小說時就同時構思這本小說了。這期間,發表了很多小說,但這本書一直在腦子裏豐富、發展、完善,總也不想拿出來。有時似乎覺得眼下的一切寫作都是為了這本書練筆、摸索技巧、積聚、尋找最佳結構和出發點。有時有些絶妙之念捨不得使在別處,就替這書存了起來。有時黔驢技窮一狠心用了這書的片段去支撐另一個已發表的小說,用過之後之懊悔,痛不欲生,有如舊時代婦女失去貞操。
這是關於我自己的,徹底的,毫不保留的,凡看過、經過、想過、聽說過,盡可能窮盡我之感受的,一本書。
遊泳遊得快,來到這世上,不能白活,來無影去無蹤,像個子孓隨生隨滅。用某人文謅謅的話說:如何理解自己的偶在。大白話就是:我為什麽這德行。
一想就是很長的一本書。有那個精神準備,若寫,一個字也不省,把既有的寫作習慣寫作風格都破一下。不再理會篇幅、故事、情節、敘談節奏,徹底自由,隨心所欲,沿兒可沿兒地真實一把。哪怕時時中斷,哪怕處處矛盾,乃至自相殘殺,都不管了。衹設一個主人公,那就是我自己,其他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不給他們任何超出生活真實的機會。不使這整部小說越看越像個故事。不管涉及到誰,說真話,衹說真話,愛高興不高興。讀者,也不考慮,貨賣識傢,有一萬個會意的這書印出來就不賠,沒有,我自己留着當日記。總之,是個放開手腳,赤膊上陣,畢其功於一役的意思。
我是從頭寫起的。人之初,剛落草、什麽是真實?
真實就是一筆糊塗帳。周圍的人使忽倥傯,形態莫辨,周圍的事也大都沒頭沒腦,斷簡殘篇,偶爾飄過一縷思緒,無根無由,哪裏曉得是在圖什麽。這中間還隔着大段大段的空白,寫出來想找到轉承啓合的字句都難,再混蛋的評論傢也指不出具體意義——根本沒意義。每寫至此,洋洋幾萬字不着四六,我也樂了,真成給自己看的東西了。——若執意給自己看,我又何必見諸文字。
真正具有摧毀性,禁不起我自己追問的是:你現在想起來都是真的嗎?誰都知道人的記憶力有多不可靠,這就是一般司法公正不采信孤證的道理。事件也許是當時的事件,情緒、反應難免不帶今天情感烙印——那它還是原來的它麽?如是一想,十分絶望。窮我一心,也無非是一片虛擬的真實,所為何來?看來“還原生活”也不過是句大話,又豈是下天大决心,拿一腔真誠換得來的?信念愈執着,撲空的幾率也就愈大,這也是一反比關係。實際上這是走投無路了。也別吹了郵局別發狠了,想不想把這小說寫出來?想!好,老老實實按照小說的規律去辦。何謂小說?虛構。第一是虛構,第二是虛構,第三還是虛構。
至此,大哭而回,認命。停止對真實的糾纏,回到我們稱之為“小說”的那種讀物的基本要求上。那是個什麽東西呢?不是自我宣泄,自我成聖,而是駕馭文字,營造情調,修正趣味,提純思想,給讀者一個驚喜。
也還允許回憶,但這回憶須服從虛構的安排,當引申處則引申,當扭轉時則扭轉,不吝賦予新意義,不惜強加新詮釋。講通順,講跌宕,講面面俱到,講柳暗花明。草蛇灰綫,因果循循。於是,沒聽說過的人出現了,沒幹過的事發生了。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鋪墊為步步玄機,漫無邊際的人生百態勾連成完整戲劇。世上本無事,作傢自擾之。原本散沙一盤的人群被拴了對兒,小抵牾輒大起衝突,見縫下蛆,見包袱就抖,惟恐不熱鬧,惟恐不機巧,什麽花招也使了,什麽套路也用了,素不以為然的,常笑他人低級的,都顧不上了,語不驚人死不休,都衹為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賣,賣一千萬本纔好。
全好,都不錯,就一個小出入:不是我腦子裏原來那東西了。這也怨不到別人,誰讓我沒本事呢,衹會寫小說。
所以,在這兒我先給讀者提個醒:我這本書別當回憶錄看,沒幾件事是真的,至多衹是看上去像,誰當真誰傻。這就是一常規小說,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混用,爹不是爹,娘不是娘,朋友不是朋友,我不是我,誰要跟我三頭六案對證,我是不認賬的。
3
這小說寫的是復興路29號院的一幫孩子,時間是六一年到六六年開始,主要地點是幼兒園、翠微小學和那個院的操嘗食堂、宿舍樓之間和樓上的一個傢。主要人物有父母、阿姨、老師、一群小朋友和解放軍官兵若幹。沒壞人。有一個幼兒園阿姨有一點可笑,僅此而已。男主人公叫方槍槍,是我原先一些小說中叫方言的那個人的小名,後面等到上中學,我會讓他改回來。他周圍的小朋友,男生,都是我原先小說中的人物,一個院的,一個學校的,都還校女生,有老人兒,大部分是新人。我準備讓她們中的某幾位連貫下去,在後面成年後仍在方槍槍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出於小說的需要,保持情節的連續性,並非實情。我們那個院還是有一些禁忌的,或叫難以逾越的純潔,本院的男女小孩之問很少亂來,都挺淡的,給予敬重。不像海軍,他們院同院結婚的很多,由純潔的友誼最後走到一起去了。
這裏必須解釋一下,不想讓人傢以為我從小就惦記着誰,沒敢說,最後寫進小說過癮去了。不好。
男孩儘管一些事跡昭著,一提,29號的舊人都知道誰幹的,也不盡然。還是合併了一些同類項,使之性格迥異,各秉資質。其實當時大傢都挺像的,文武之道都有一些類似的長處,都有相同的驚人之舉,有的地方將張三的壯舉按給李四,也是歸範兒,令知情者胎笑大方了。有的事是成心多給了方槍槍一些,顯得他多關鍵似的,這是我利用職權營私了,不好意思。
有一些過場人物,流言蜚語之中用了真人名,還羅列不少真外號,並非有意唐突,實為增添親歷感,越是假活兒越要煞有介事,各位海涵,別跟我一般計較。這裏我要特別嚮真張明請個安。這是我一不周全。在“一半火焰”那小說裏我用了這名字,在這裏也衹好繼續用了,因為有互文關係,割捨不下。鄭重聲明:此張明不是那29號真張明。這張明有作風問題,那張明絶對好人。
為了把假做真,我在這小說中把背景盡可能坐實,路名門牌樓號校名什麽的都使真的。社會上沸沸揚揚的大事也大致涉及,衹是這些事都是從方槍槍這個糊塗小孩眼中反映,不可能在時間上太精確,有些事反映到他這兒來和資料上的歷史發生時刻有出入,差個一兩年也是有的,那就活該了,我也不是給別人編年,衹是意在造染氛圍。
一些當時的稱謂,也不一定精確,因為小孩不一定完全搞得懂那些官稱,會有很多口誤,這個我就從孩子了。還有個別誰也說不清的叫法,像裏面提到的“三軍衝派”,我也是剛弄明白那是三派:老三軍,新三軍,再加上個衝派。當時小孩也就一塊兒叫了。
這個也就不改了。
對那時的一些獨特簡語,開頭一般隨行有幾句說明,後來覺得也羅嗦,多事兒,也影響敘事,就不再解釋了。相信中國人都還看得懂,誰不認識幾個40歲以上的人,問問也就瞭然了,都不難。
文字中還有一些口語,有音無字,或者其字不雅,我就用象聲詞或同音字來拼。像表示亂動,一般和“蹬”聯用的“哧嗚氨;形容難看和糟心的“哧誒”;還有“撥依”,這個字在口語中也往往拆音節避髒,不算生造。偶有英文我也全拿漢字拼。我是特意不用字母的。在這點上我守老派,我以為漢字文章,加進一兩節字母,如饅頭旁擺了根香腸,外道,隔路,還有點勁兒勁兒的。
另有一些無規範的或其規範不足以窮其義,我也擅加更動,衹選我自己認為貼的。譬如矯情,用做形容時我用這倆字,同時伴有動作正“矯情”着呢,我用口字邊的嚼——嚼情。譬如:較勁。相持不下我用這個,有時是單方面不服,帶有叫板的意思,我也用這口字邊的叫——叫勁。總的原則是從音。我以為人在看小說時會默讀,意思再對音差了,有時也會摸不着頭腦。特別是關礙口語,容易懵。大傢也不是真都那麽有學問,不會念沒準就不認得了,或者給看擰了。
有的多音字,譬如“刺”“落”,都有個“拉”音,可一般習慣看到這兩個字還是讀主音,用做動詞時常覺辭不達意,讀起來不暢。這我也自作主張改寫為“拉”。不是寫錯了,看官讀到那裏知道就行了。
語言嘛,約定俗成,有習慣用法這一說,都別太軸了。像“大腕”“頑主”都換為原字“大萬”“玩主”也不見得就好,讀時嘴裏也要換一下頻道。
4
最後,這個問題容我專門饒一下舌。過去不慎,在這個問題上吃過虧,所以這次,天沒下雨先打桑我既往文風失之油滑,每每招致外人不快。這次是做抒情文章,疊床架屋,繁縟生澀是有的。製造個氣氛,給自己尋個小快樂也是有的。合沙射影血口噴人,决無。調佩,那也是文意兜轉空留餘響罷了。我是提着手剎一路開的這車。也是勢在必行,文中小孩終篇不滿八歲,能說得出口的昏話不過爾爾。若說有意圖之,那是欲圖一點童心,欲圖一派天真。小孩子當然是有些糊塗想法,生於大時代,也不可能不在時尚中,胡亂關心一下,輕率贊同一些時事,那在當時是很自然的,也很正經,沒人會發噱,擱在今天,這些忠厚便顯得狡猾,有幾分不懷好意,有點調了低,為了不引緻誤解,這些,在成書前,經與編輯細細會商,均一一刪去了。
我們是反復檢查過的,可刪可不刪的地方——刪!
刪得肉疼,也自覺用心良苦。可百密一疏,未準仍有一句半句尚嫌造次,但請各位眼中容情,跳過去不看也罷。
再說點什麽呢?咱們都別想歪了。很樂意受到猛烈的文學批評,人身攻擊也可以。就是別尋章摘句,望文生義,那就不是與人為善的態度了。
1999年2月12日
陳南燕很早就進入了我的生活,早到記不清年代。當時我和她妹妹陳北燕床挨床一起睡在新北京一所軍隊大院的保育院裏。那間寢室一望無盡,睡着近百名昏昏沉沉的嬰兒,床上吃床上拉,啼哭聲不絶於耳。很多人經過我的床邊,對我做出種種舉動,都被我忘了,衹認識並記住了陳南燕的臉。
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滴溜溜轉個不停,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針尖大小的亮點,仔細看發現那是兩衹活靈活現微縮的日光燈管。這兩衹燈管經常自上面下地嚮我逼近,直至眼前消失,與此同時我的臉蛋有時是嘴唇就會感到濕潤的一觸。這兩衹燈管的倏忽出沒使我十分睏惑,每次都要擡頭去找它們的蹤影。我會看到天花板上真有一隻一模一樣的燈管,衹是巨大而且光芒四射,稍一註視便照花了眼睛。很長時間我纔明白那兩衹針尖大小的燈管是這衹大燈管在她眼睛裏的一分為二。
陽光明媚的早晨,這雙眼睛就會變得毛茸茸的,半遮半掩。直射的晨光會把裏面照得一片透明,黑眼珠變成琥珀色,眼白則變得蔚藍,兩種顔色互相融合,再也看不清那裏面的想法。
這雙眼睛是這張臉上最清晰的部分,其餘眉毛、鼻子、嘴都像用最硬的5H鉛筆在白紙上飛快畫出的淡淡綫條,一定要在深色的背景下才能托出來。光綫稍一強,肌膚就被打透了,連頭髮也仿佛褪了色。
保育院對生活不能自理的幼兒采取的是比較文明的戰俘營的辦法:自我管理。換句話說:大的管小的。書裏記載那是連綿不斷的戰爭結束後的10年間,人們還沒從心理上擺脫人口銳減的陰影。國傢鼓勵生育。每個家庭都有很多孩子,少的兩三個,多至一打,衹生一個的被認為有玻我們這批孩子都有哥哥姐姐,也在這間保育院裏。他們人小志大,分擔了父母任性的後果。
每天早晚,這些孩子就從保育院其他班出來,彙聚到我們小班,各司其責,幫助自己的弟弟妹妹完成一天當中最艱巨的任務:穿衣服和脫衣服。不知道他們最初進保育院是怎麽過的這一關。也許他們也有哥哥姐姐,這是一項偉大傳統;也許頭胎孩子就是聰明,父母也更在意。據說偉人裏老大比較多。
據說我是個大頭孩子。大到什麽程度呢?有照片為證,頭和身子的比例:腿三分之一;身體三分之一;頭三分之一。腦袋大不見得腦容量大,醫生說這是缺鈣造成的方顱癥。證據是腦袋頂上用手摸能摸到兩個尖兒,所謂頭上長角。書裏說那幾年有全國性災荒,餓死一些人。官方也有記錄,上頭都不吃肉了。我趕上了,也就別說什麽了。腦袋大點就大點吧。還有一個腦袋大的原因是睡眠習慣。一年到頭仰面朝上望着天睡,呼吸很通暢後腦勺壓扁了,該往前後長的都平攤到臉上。這大腦袋給我帶來很多不便。
本來想着省去一些係扣子的麻煩,我爹媽給我備的行頭都是套頭裝,毛衣、內衣,穿脫都要經過頭顱。經常卡在耳朵上。尤其是脫,十有要被下巴勾住,頸椎都拉長了毛衣還在頭上,搞得我蒙在鼓裏伸手不見五指不知什麽時候才能重見光明。
每天前來罰我的是二樓中班的一個馬馬乎乎的胖男孩。由於我父母是一口氣生的我們哥兒倆,這胖孩子也就比我大一歲,閱歷不多,智力體力發展也不平衡,遇到這種情況百思不得其解,想到的對策就是請我吃耳光。先打哭了我自己再退到一旁搓着手幹着急。每到這時,就會有十個人跳上我的床,雙腿夾住我,拎起毛衣袖子憑空那麽一拔,我便兩耳生風眼淚汪汪地大白於天下。
這救星就是陳南燕。她弄完自己妹妹就來幫着我哥弄我。同樣一份工作,態度很不一樣。我哥都快煩死了,有時煩得自己直哭。她卻饒有興趣,一邊玩一邊什麽事都幹了。她比較愛幹的還有捏別人臉蛋。看見躺在床上的胖孩子,伸手過去就掐住人傢兩邊臉蛋往下扯,好好一個人給她扯成大阿福,自己笑個不停,從中得到很大樂趣。我們班營養好的男孩都叫她掐遍了。阿姨看見她幹這種事就會駡她,說一班孩子都讓她掐得流口水不止。
我倒不覺得她這種舉動失禮。我的臉喜歡這些柔軟的手指。她一用勁就能感到肉下骨節的硬度。這手指接觸我的皮膚時使用了一種委婉的語言,譯成書面文字就是:溫存。
假若沒有傢裏相簿中的那些照片,我不會相信我的童年是在母親身邊度過的。我的記憶中沒有她。使勁想,她的身影也不真實,黑白的,一語不出,恍若隔世之人。她是個醫生,很忙,一星期要值好幾次夜班的那種住院醫。
從記事起我們就不住在一起。很多年我不知她的下落,後來纔發現她衹在夜間出現,天一亮又消失了。她不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人。我甚至從不知道她的名字。直到上學後,經常要填各種履歷表,每次問,纔慢慢記祝記住了名字,也覺得這是個陌生人。至於“媽媽”一詞,知道是生自己的人,但感受上覺得是個人人都有的遠房親戚。“母親”一詞就更不知所指了。看了太多回憶母親的文章,以為凡是母親都是死了很多年的老保姆。至今,我聽到有人高唱歌頌母親的小調都會上半身一陣陣起雞皮疙瘩。生拉硬拽拍馬屁的還好一點,誰也不會太當真。特別受不了的是唱的人聲情並茂自以為很投入恨不得當着大夥哭出來那種。查其行狀總覺得跡近叫賣。因為我們身心枯竭,所以迷信自娛,拿血緣關係說事兒。人際關係中真的有天然存在,任什麽也改變不了的情感嗎?
從照片上看,母親是個時髦、漂亮、笑起來門牙閃閃發亮的年輕女人。見跟我的合影也一副很有愛心的樣子,總在搶着抱我。說“搶”是因為沒一次我是樂意的。每張照片上我都在掙紮,扭着身子不和她貼在一起,還用手推她,次次擁抱都沒完成,在充沛的動感中按下快門,好幾張都虛掉了。這和我一個來自童年,縈繞已久的不快印象倒是吻合:我不懂為什麽每次照相總有一個不知打哪兒冒出來的女人纏着我非要跟我合影,還動手動腳的,怎麽拒絶都不行。我不習慣成年女人熱乎乎的身體和散發出的香氣。我認識的成年女人都是至少站在三步開外的阿姨,離她們近了,我會感到很不安全。
父親是個軍人,就在這所大院內服役。我常能意外地遇到他,所以他這個人還比較真實。我曾經以為他是我唯一的親人,但照片上的他和我記憶中的他仍然有極大年齡差距。照片上的他很結實,記憶中的他已經發胖,這說明這之間有一些年我們不常見面。我不瞭解他的工作性質,衹知道他常出差,曬得很黑。院裏很多軍人平日一副悠閑的樣子,我曾幻想就他一人到處打打殺殺。在這個問題上他也不說實話,衹是自己去忙。那個年代所有大人都顯得很忙,不知道他們都在忙些什麽,即沒有給我們積纍出物質財富也沒留下多少文化遺産。
我們保育院是座美觀的兩層樓房。院裏小孩都叫它“飛機樓”。據說從空中鳥瞰整幢樓像一架飛機的形狀。
我傢離保育院很近,隔着兩排平房。從我傢的四層陽臺上看過去可以說一覽無餘。我看了它多年不得要領,不知翅膀在哪兒。也許是這樓塗着白色水砂石的外墻和大面積使用的玻璃使它看上去十分輕巧,很像飛機那種一使勁就能飛起來的東西。
保育院的房間高大,門窗緊閉也能感到空氣在自由流通,蒼蠅飛起來就像滑翔。寢室活動室嚮陽的一面整體都是落地窗。一年四季,白天黑夜不拉窗簾。人在裏面吃飯、睡覺、談笑、走動如同置身舞臺。視野相當開放,內心卻緊張,明白意識隨時受到外來目光的觀看,一舉一動都含了演戲成分,生活場面不知不覺沾染了戲劇性,成就感挫折感分外強烈,很多事情都像是特意為不在場的第三者發生的。
保育院的孩子每天都住在那兒,兩個星期接一次,有時兩星期也不接。孩子們剛進去時哭,慢慢也就不哭了,好像自己一出生就在那個環境。長期見不着父母的,見到父母倒會哭,不跟他們走。有些孩子甚至以為自己是烈士子弟,要麽就鬍說自己爸爸是毛主席、周總理什麽的,淨揀官大的說。保育院有一千條理由讓一個孩子哭,但沒一條是想爸爸媽媽。
與保育院相比我更喜歡幼兒園這個詞。保育院——聽上去有點像關壞孩子、病孩子和無傢可歸的野孩子的地方。有一則關於列寧的小故事:十月後,莫斯科有很多流浪兒,其中兩個給列寧碰到了、偉大領袖很關愛他們,一聲令下把他們送進了保育院。
我很習慣在公共場合生活,每件事都和很多人一起幹,在集體中吃喝拉撒睡是我熟悉的唯一生活方式。一天的多數時間裏我都是和大傢一起躺在床上,睡了又睡。有時幾覺醒來,還是白天,太陽仍在窗外。寢室裏所有人在沉睡,阿姨也在自己床上睡着了。我就瞪着天花板試圖尋找一個可以停留視綫的地方。巨大的天花板除了垂下幾盞燈別無裝飾,素白的平面嚮四周極大延伸,連同素白的墻體也成了它的組成部分,一眼存不住,目光會像子彈一樣拋落到地。這時它就會輕輕拱起,像有生命一樣彎麯了那個平面,呈現出穹形。那上面常有人走動傳來輕微腳步聲和挪動椅子的磨擦聲。我不能分辨聲音出自二樓其他孩子,以為是天花板的竊竊私語。久而久之,天花板在我服中出現一些表情,像是一個偽裝成石頭的怪獸活了過來。
這使我頓時感到渺校我怕那樣一個沉重的意志高懸在我的頭頂。無遮無攔的空間使我格外體會出它的分量。我想它呆在那麽高的位置,衹有一個目的:有朝一日坍塌下來。
它一般是在夜裏悄悄下來。夜晚的到來首先是從一些黑色的暗影在天花板上聚集起來開始的。我童年一直以為:夜晚不是光綫的消失,而是大量有質量的黑顔色的入侵,如同墨汁灌進瓶子。這些黑顔色有穿墻本領,尤其能夠輕易穿透薄薄的玻璃,當它們成群結隊,越進越多,白天就失守了。滿屋陽光被打碎了,隨着室外的光綫一起逃得很遠很遠,但還能看到它們。它們都在天上,最大的一塊殘片有時鏡子大小,有時衹剩下一牙西瓜那麽丁點兒。
從我睡的床上可以看到燦爛星河和皎潔月亮。這些發光的星球使黑夜顯得不平靜。像在用力暗示我夜晚並不意味着一切都安息了,有一些東西反倒更活躍了。趁着夜色這些形狀不明的東西正悄悄接近我,攀着天花扳中步步下降。結滿黑物質的天花極不堪重負,像失事的輪船沉嚮海底,我都能聽到它擠壓墻壁,劃過玻璃的咔嚓聲響。這一過程不可抗拒,也從不自動中止,它臺一直落到我的鼻尖處,逼我舉手去撐它。它是不會讓我碰到它的。這時它會顯示出一定彈性。要是我沒表示,它就繼續欺負我,衹給我留出平躺身體的一綫縫隙。
完整平均的黑暗使我癱軟,連翻身的力氣也沒有。明知園室還睡着那麽多人也不能給我絲毫安慰,四周此伏彼起的鼾聲、磨牙聲、夢話聲更突出了我的孤立。本該大傢一起害怕的東西全要我一個人面對,充滿全室的壓力也像漏鬥一樣嚮我彙聚流來。集體入睡後一個人醒着感覺真可怕。我想逃離這個現實,回到我來的那個安全的地方。
我想象自己一睡過去就從這個世界消失,衹要能不再見眼前的景象,什麽都願意。
那好像是一列火車,穿過紛亂的念頭,總是在傍晚的時候到達。周圍的景色十分昏暗,視綫像捆住翅膀的鴿子飛不出幾步就掉了下來,什麽也看不清。使勁睜眼睜得眼眶都疼了。走出不遠能看到一個城市,有街道和一此低矮的建築。看到保育院的兩層樓纔恍然大悟:原來保育院是在這條街上。保育院和白天所見大相徑庭,像大火之後的廢墟。又像初次走入的廢棄莊園,多出許多交叉小徑和隱秘角落。阿姨和熟悉的小朋友都在,衹是神色大異,鬼鬼祟祟,各行其事,對我也愛搭不理,視而不見。他們說的話我一句聽不懂,好像他們全都會外語,衹是平時不說。
我逛了一會兒,尿意盎然,沿着老路穿過活動室,拉開厠所門。白天常用的厠所不翼而飛,整個不見了。外面是一開闊地,種着大白菜。我傢的紅磚樓方方正正立在白菜地的另一端。白菜地有條小路通嚮那兒。我想我走錯了方向,拉開了一扇平時沒人走的門。我又在活動室裏找,再沒有別的門了。這使我很鬱悶,懷疑自己的記性。肚子憋得更難受了,我想找一個僻靜處。藏到樹下,阿姨在樹下說話;躲到花叢中,那裏已經有了見個孩子蹲着。顧不了那麽多了,急急回到寢室,想中脆趁黑尿在屋裏。沒想到大傢都起床了,坐在床上穿衣服,走到哪裏都有人扭頭看我。我在一處墻角還特意站了半天,尋找空當,想趁人不註意不動聲色行了方便,都沒人看我了,惟獨陳北燕還盯着我。眼睛一閃一閃,似乎猜出我的企圖。我鑽進床下,跪在地上,頭頂床屜,用一種極其難拿的姿勢掏出。心想這次成功了,正要痛快,陳北燕頭朝下,從她那側床探出臉,抓鬏耷拉到地,一聲不響看着我。再次奔走,尿都滴到褲衩上。終於我在二樓樓梯拐角處發現了一個小厠所。我還生氣,厠所搬到這兒,也不告訴人傢一聲。反復偵察一遍,確是厠所無疑,纔解除警惕,站到尿池邊,一邊掏一邊欣慰地批評自己:平時馬虎,居然沒發現這兒有個厠所。這次要記住了,下次就不用這麽着急了。想着想着就尿了出來。
尿一出口兒,就回到自己被窩。心知壞事,人被快感支配,也無意輓回。靜靜享受片刻,咧嘴哭起來。
我在保育院多中享有“尿床大王”的名聲。這稱號人人皆知,搞的我很沒面子,始終樹立不起威信。每天晚上例牌是床上一泡尿。有時性起還要多尿幾次。渾身濕透,衣服、褥子都拿走,赤身睡在鋼絲網上。早晨起來,屁股、背後、半張臉都印上小方格,像是早市剛割的肉,被誰裝進網兜拎了一路。有次我把枕頭都尿了,也不知是怎麽幹的,可見水平之高。更令我悲憤的是,這些成果還要展覽。尿濕的被褥白天都要晾在外面院子的鐵絲上,在太陽底下一字排開。孩子們管這叫“畫地圖”。那些暗黃的尿潰印在白布面上也確實像極古代航海傢憑印象繪製的錯誤百出的地圖。每日清晨,就有一些無聊的人,起床第一件事是跑出去參觀,然後趕回來宣佈名單,形容新圖案。
被褥上都綉着作者的名字,想賴也賴不掉。我夜裏睡不好,早晨總比別人遲醒片刻,經常還沒睜眼耳邊便聽到自己的大名在滿室傳育。等我糊裏糊塗坐起來,看到的是小朋友們一張張祝賀的笑臉。別人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收工的時候。我是夜夜出海,天天上榜,沒一次落空兒的。好在我臉皮也厚了,衹當在逆境中鍛煉自己,聽到一些諷刺不吃心,講出妙語,我也跟着大傢一起笑。
為了至少一次不當繪圖員,我白天幾乎不喝水,吃飯時的菜場倘不是雞湯也一口不沾。就這麽剋扣自己,還是比別人多尿。也不知道那些水分從何而來。尿量之多,之清澈,換駱駝也脫水了。真讓我猜到自己是一塊冰製造的,曬太陽就淌水。為此我還有段時間遷怒於自己的。我不瞭解內分泌,以為尿這些事都是一個人幹的。假如它不是那麽委瑣,內存大些,或者幹脆像女孩子一樣沒這東西,何至於此?
大概是要培養小孩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保育院的厠所像藏有珍品的博物館定點兒開放,倘屎尿不能如約而至,對不起衹能自己保管在直腸或褲擋裏。尿褲子於我是傢常便飯,並不以為恥。況且同好甚多。有時兩個好朋友想單獨聚聚,就同時尿褲子,一起到寢室聊天邊等着褲子幹。比較令我痛心的是有兩次忍無可忍把大便活活拉在棉褲裏。儘管是開襠褲,也弄得臭不可聞,一塌糊塗。一個多少有點自尊心的人,幹出這等事,你早渾身上下洗幹淨了,好幾天過去了,誰見你第一個的反應還是捂鼻子,心裏實在不是滋味。
每到這時候,我就在心裏縮成一個零,對自己說:變。希望地上裂開一道縫;周圍的人被風颳走;當一棵樹、一塊磚頭也比當人強。
我對自己是這個被人叫做方槍槍的男孩十分不滿,對他總是不能自我控製當衆出醜極其不耐煩。這就像帶着一個傻子出門,他不懂事惹了麻煩,別人駡你。
為什麽我不能是別人?我看到周圍很多人不錯,於是羨慕,從羨慕到神往:要是我一生下來就六歲就好了;要是我當阿姨就好了;要是我不當方槍槍就好了。我每天都挑一個出色的人想當。越是現了眼捅了漏子,打了碗尿了床摔了跤,越是想象力發達。常常爛攤子還沒收拾,人尚在險中就站在或趴在那兒癡癡想起來。無知的人不知道我在思考,說我低智商,還張羅着帶我去檢查。那大夫也是庸醫,給我開了很多魚肝油。
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個小時孩子們會被阿姨帶到保育院樓前的院子裏散步。小朋友們男一行,女一行,互相拉着手,沿着圍墻沒頭沒腦地兜圈兒走圓。犯罪分子也許會把這種活動稱為“放風”。保育院都在統一時間“放風”。
各班的隊伍一隊接一隊首尾相連,遠遠看去就像保育院出了事,全體人員在。遇到拐彎折返,所有小朋友都會扭頭去找自傢親人。我也跟着去找常見的那個叫方超的胖男孩,看見了,心裏就溫暖一點,像是看見了一起被捕的上級。我哥人很矜持,在班裏很註意維護群衆關係,一隊人裏就見他東拉西扯,跟前後左右誰都聊得挺歡。看見我衹是一個眼神,神秘一笑。我不懂他這眼神一笑的含義,以後一路就瞎琢磨。走上五六裏路,各班就地解散,阿姨們湊到一起聊天,孩子們一律愛誰誰。大孩子們往往會來找小孩子認祖歸宗。我哥也會帶一幫同學趾商氣揚來到我身邊,指着我給大傢看:這是我弟。我想他這是認了我了,於是他跑到哪裏也自動跟在後面,好像一夥兒的。這方超是個小頭目,手下一群男兵女兵,組織一場小規模槍戰敵我雙方都有司令軍長。仗一打起來他也顧不上我。除非他那方戰敗,全當了俘虜,被對方押着走,我纔有機會參加,跟在隊尾瘟頭瘟腦地走,不時受些押解者的打駡。
就這,我也滿足,似乎離什麽更近了。
有時我在俘虜隊裏走着,註意力和視綫會突然被陳南燕抓過去。她不是方超這一夥的。她們有四五個妞兒,清一色長得幹淨,又瘦又高的。她們很安靜地在一邊玩,手裏有娃娃和聽診器。她們的妹妹也和她們一起玩,很受優待,處處被讓在前頭。她們用很多時間小聲商量事,非常認真,像大人在討論問題。然後看到她們有條不紊地換了一種新玩法。
那幾個女孩都好看,我還是更喜歡看陳南燕。看不膩。像光潔花紋精緻的瓷盤子,透明閃動光芒的水晶杯,剛噴過水透着新鮮的瓜果籃,怎麽看怎麽喜悅,看得越久越舒服。我從沒把她和她身邊的女孩子做過比較,壓根沒這麽想過,似乎沒把她劃在人裏,光當作養目的風景、美麗的器皿那類的眼中物。
我想象我是陳南燕的弟弟——妹妹也可以。每天由她而不是由方槍槍那個胖哥哥來幫我脫衣服,拍我入睡。星期六我們手拉手一起回傢,星期一再手拉手一起回來。我哭了,尿褲子了,她就急急忙忙跑來哄我,給我換褲子,一不怕髒二不怕騷。做早操、散步時,不管何時,衹要她看見我,我們倆的視綫一相遇,她就會朝我一笑。這一笑衹對我纔這樣,是屬於我們倆之間的,就像暗號、秘密。
也衹有我們倆纔會意。具體內容以後再想。有了這一笑,我覺得我在保育院的日子也就不那麽難挨了。我不是特別排斥陳北燕。她也挺可伶的,說是自己會穿衣服了,經常把兩條腿穿到一條褲腿裏,下床就摔跤。鞋帶5分鐘準散一次。就會哭。說話聲音小得像蚊子。吃飯比誰都慢,還愛掉飯粒。她要特別想加入到我們傢來,就必須當我二姐,也能多少照顧我一點。不許尿褲子!不許愛哭!睡覺時必須和我說話。手絹必須藉我擦鼻涕。那樣我就許她星期六和我們一起手拉手回傢,星期一手拉手回來;我就許陳南燕朝她也那麽笑。我考慮很久允不允許方超加入我們這個三人組,最後决定不批準。
我想象我就是陳南燕。我對方槍槍特別好。因為他非常不錯,又會自己穿衣服,又不愛尿床,身上總散發着新鮮香甜的奶味。我喜歡抱他,親他幹淨瓷綳的臉蛋,方槍槍不樂意,很傲,我還非上趕着往前湊。我們把保育院變成傢,阿姨都是保姆。方超領着他的軍團擠在門口哭着想進來…這時我一路撞在樹上。俘虜隊拐彎了我光顧看陳南燕沒拐。我哥他們站在一邊笑彎了腰。我臉貼在粗礪的樹幹上一動不動,眼淚使樹皮的顔色變深,我用手去摳那塊濕了的硬木。
那天夜裏,小朋友和阿姨入睡後,我輕輕下了床,光腳跑進因所,打開燈,掂腳去照洗手池上方的鏡子。我想看到自己的形象。我在鏡子前照了很長時間,看到的衹是愚昧的方槍槍。他的眼睛太黑,無論我怎樣使勁湊近去看,睫毛折彎,臉蛋冰涼,那裏面仍是一片漆黑。鏡面反映出周遭的現實卻毫無穿透眼前區區黑幕的力量。
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滴溜溜轉個不停,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針尖大小的亮點,仔細看發現那是兩衹活靈活現微縮的日光燈管。這兩衹燈管經常自上面下地嚮我逼近,直至眼前消失,與此同時我的臉蛋有時是嘴唇就會感到濕潤的一觸。這兩衹燈管的倏忽出沒使我十分睏惑,每次都要擡頭去找它們的蹤影。我會看到天花板上真有一隻一模一樣的燈管,衹是巨大而且光芒四射,稍一註視便照花了眼睛。很長時間我纔明白那兩衹針尖大小的燈管是這衹大燈管在她眼睛裏的一分為二。
陽光明媚的早晨,這雙眼睛就會變得毛茸茸的,半遮半掩。直射的晨光會把裏面照得一片透明,黑眼珠變成琥珀色,眼白則變得蔚藍,兩種顔色互相融合,再也看不清那裏面的想法。
這雙眼睛是這張臉上最清晰的部分,其餘眉毛、鼻子、嘴都像用最硬的5H鉛筆在白紙上飛快畫出的淡淡綫條,一定要在深色的背景下才能托出來。光綫稍一強,肌膚就被打透了,連頭髮也仿佛褪了色。
保育院對生活不能自理的幼兒采取的是比較文明的戰俘營的辦法:自我管理。換句話說:大的管小的。書裏記載那是連綿不斷的戰爭結束後的10年間,人們還沒從心理上擺脫人口銳減的陰影。國傢鼓勵生育。每個家庭都有很多孩子,少的兩三個,多至一打,衹生一個的被認為有玻我們這批孩子都有哥哥姐姐,也在這間保育院裏。他們人小志大,分擔了父母任性的後果。
每天早晚,這些孩子就從保育院其他班出來,彙聚到我們小班,各司其責,幫助自己的弟弟妹妹完成一天當中最艱巨的任務:穿衣服和脫衣服。不知道他們最初進保育院是怎麽過的這一關。也許他們也有哥哥姐姐,這是一項偉大傳統;也許頭胎孩子就是聰明,父母也更在意。據說偉人裏老大比較多。
據說我是個大頭孩子。大到什麽程度呢?有照片為證,頭和身子的比例:腿三分之一;身體三分之一;頭三分之一。腦袋大不見得腦容量大,醫生說這是缺鈣造成的方顱癥。證據是腦袋頂上用手摸能摸到兩個尖兒,所謂頭上長角。書裏說那幾年有全國性災荒,餓死一些人。官方也有記錄,上頭都不吃肉了。我趕上了,也就別說什麽了。腦袋大點就大點吧。還有一個腦袋大的原因是睡眠習慣。一年到頭仰面朝上望着天睡,呼吸很通暢後腦勺壓扁了,該往前後長的都平攤到臉上。這大腦袋給我帶來很多不便。
本來想着省去一些係扣子的麻煩,我爹媽給我備的行頭都是套頭裝,毛衣、內衣,穿脫都要經過頭顱。經常卡在耳朵上。尤其是脫,十有要被下巴勾住,頸椎都拉長了毛衣還在頭上,搞得我蒙在鼓裏伸手不見五指不知什麽時候才能重見光明。
每天前來罰我的是二樓中班的一個馬馬乎乎的胖男孩。由於我父母是一口氣生的我們哥兒倆,這胖孩子也就比我大一歲,閱歷不多,智力體力發展也不平衡,遇到這種情況百思不得其解,想到的對策就是請我吃耳光。先打哭了我自己再退到一旁搓着手幹着急。每到這時,就會有十個人跳上我的床,雙腿夾住我,拎起毛衣袖子憑空那麽一拔,我便兩耳生風眼淚汪汪地大白於天下。
這救星就是陳南燕。她弄完自己妹妹就來幫着我哥弄我。同樣一份工作,態度很不一樣。我哥都快煩死了,有時煩得自己直哭。她卻饒有興趣,一邊玩一邊什麽事都幹了。她比較愛幹的還有捏別人臉蛋。看見躺在床上的胖孩子,伸手過去就掐住人傢兩邊臉蛋往下扯,好好一個人給她扯成大阿福,自己笑個不停,從中得到很大樂趣。我們班營養好的男孩都叫她掐遍了。阿姨看見她幹這種事就會駡她,說一班孩子都讓她掐得流口水不止。
我倒不覺得她這種舉動失禮。我的臉喜歡這些柔軟的手指。她一用勁就能感到肉下骨節的硬度。這手指接觸我的皮膚時使用了一種委婉的語言,譯成書面文字就是:溫存。
假若沒有傢裏相簿中的那些照片,我不會相信我的童年是在母親身邊度過的。我的記憶中沒有她。使勁想,她的身影也不真實,黑白的,一語不出,恍若隔世之人。她是個醫生,很忙,一星期要值好幾次夜班的那種住院醫。
從記事起我們就不住在一起。很多年我不知她的下落,後來纔發現她衹在夜間出現,天一亮又消失了。她不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人。我甚至從不知道她的名字。直到上學後,經常要填各種履歷表,每次問,纔慢慢記祝記住了名字,也覺得這是個陌生人。至於“媽媽”一詞,知道是生自己的人,但感受上覺得是個人人都有的遠房親戚。“母親”一詞就更不知所指了。看了太多回憶母親的文章,以為凡是母親都是死了很多年的老保姆。至今,我聽到有人高唱歌頌母親的小調都會上半身一陣陣起雞皮疙瘩。生拉硬拽拍馬屁的還好一點,誰也不會太當真。特別受不了的是唱的人聲情並茂自以為很投入恨不得當着大夥哭出來那種。查其行狀總覺得跡近叫賣。因為我們身心枯竭,所以迷信自娛,拿血緣關係說事兒。人際關係中真的有天然存在,任什麽也改變不了的情感嗎?
從照片上看,母親是個時髦、漂亮、笑起來門牙閃閃發亮的年輕女人。見跟我的合影也一副很有愛心的樣子,總在搶着抱我。說“搶”是因為沒一次我是樂意的。每張照片上我都在掙紮,扭着身子不和她貼在一起,還用手推她,次次擁抱都沒完成,在充沛的動感中按下快門,好幾張都虛掉了。這和我一個來自童年,縈繞已久的不快印象倒是吻合:我不懂為什麽每次照相總有一個不知打哪兒冒出來的女人纏着我非要跟我合影,還動手動腳的,怎麽拒絶都不行。我不習慣成年女人熱乎乎的身體和散發出的香氣。我認識的成年女人都是至少站在三步開外的阿姨,離她們近了,我會感到很不安全。
父親是個軍人,就在這所大院內服役。我常能意外地遇到他,所以他這個人還比較真實。我曾經以為他是我唯一的親人,但照片上的他和我記憶中的他仍然有極大年齡差距。照片上的他很結實,記憶中的他已經發胖,這說明這之間有一些年我們不常見面。我不瞭解他的工作性質,衹知道他常出差,曬得很黑。院裏很多軍人平日一副悠閑的樣子,我曾幻想就他一人到處打打殺殺。在這個問題上他也不說實話,衹是自己去忙。那個年代所有大人都顯得很忙,不知道他們都在忙些什麽,即沒有給我們積纍出物質財富也沒留下多少文化遺産。
我們保育院是座美觀的兩層樓房。院裏小孩都叫它“飛機樓”。據說從空中鳥瞰整幢樓像一架飛機的形狀。
我傢離保育院很近,隔着兩排平房。從我傢的四層陽臺上看過去可以說一覽無餘。我看了它多年不得要領,不知翅膀在哪兒。也許是這樓塗着白色水砂石的外墻和大面積使用的玻璃使它看上去十分輕巧,很像飛機那種一使勁就能飛起來的東西。
保育院的房間高大,門窗緊閉也能感到空氣在自由流通,蒼蠅飛起來就像滑翔。寢室活動室嚮陽的一面整體都是落地窗。一年四季,白天黑夜不拉窗簾。人在裏面吃飯、睡覺、談笑、走動如同置身舞臺。視野相當開放,內心卻緊張,明白意識隨時受到外來目光的觀看,一舉一動都含了演戲成分,生活場面不知不覺沾染了戲劇性,成就感挫折感分外強烈,很多事情都像是特意為不在場的第三者發生的。
保育院的孩子每天都住在那兒,兩個星期接一次,有時兩星期也不接。孩子們剛進去時哭,慢慢也就不哭了,好像自己一出生就在那個環境。長期見不着父母的,見到父母倒會哭,不跟他們走。有些孩子甚至以為自己是烈士子弟,要麽就鬍說自己爸爸是毛主席、周總理什麽的,淨揀官大的說。保育院有一千條理由讓一個孩子哭,但沒一條是想爸爸媽媽。
與保育院相比我更喜歡幼兒園這個詞。保育院——聽上去有點像關壞孩子、病孩子和無傢可歸的野孩子的地方。有一則關於列寧的小故事:十月後,莫斯科有很多流浪兒,其中兩個給列寧碰到了、偉大領袖很關愛他們,一聲令下把他們送進了保育院。
我很習慣在公共場合生活,每件事都和很多人一起幹,在集體中吃喝拉撒睡是我熟悉的唯一生活方式。一天的多數時間裏我都是和大傢一起躺在床上,睡了又睡。有時幾覺醒來,還是白天,太陽仍在窗外。寢室裏所有人在沉睡,阿姨也在自己床上睡着了。我就瞪着天花板試圖尋找一個可以停留視綫的地方。巨大的天花板除了垂下幾盞燈別無裝飾,素白的平面嚮四周極大延伸,連同素白的墻體也成了它的組成部分,一眼存不住,目光會像子彈一樣拋落到地。這時它就會輕輕拱起,像有生命一樣彎麯了那個平面,呈現出穹形。那上面常有人走動傳來輕微腳步聲和挪動椅子的磨擦聲。我不能分辨聲音出自二樓其他孩子,以為是天花板的竊竊私語。久而久之,天花板在我服中出現一些表情,像是一個偽裝成石頭的怪獸活了過來。
這使我頓時感到渺校我怕那樣一個沉重的意志高懸在我的頭頂。無遮無攔的空間使我格外體會出它的分量。我想它呆在那麽高的位置,衹有一個目的:有朝一日坍塌下來。
它一般是在夜裏悄悄下來。夜晚的到來首先是從一些黑色的暗影在天花板上聚集起來開始的。我童年一直以為:夜晚不是光綫的消失,而是大量有質量的黑顔色的入侵,如同墨汁灌進瓶子。這些黑顔色有穿墻本領,尤其能夠輕易穿透薄薄的玻璃,當它們成群結隊,越進越多,白天就失守了。滿屋陽光被打碎了,隨着室外的光綫一起逃得很遠很遠,但還能看到它們。它們都在天上,最大的一塊殘片有時鏡子大小,有時衹剩下一牙西瓜那麽丁點兒。
從我睡的床上可以看到燦爛星河和皎潔月亮。這些發光的星球使黑夜顯得不平靜。像在用力暗示我夜晚並不意味着一切都安息了,有一些東西反倒更活躍了。趁着夜色這些形狀不明的東西正悄悄接近我,攀着天花扳中步步下降。結滿黑物質的天花極不堪重負,像失事的輪船沉嚮海底,我都能聽到它擠壓墻壁,劃過玻璃的咔嚓聲響。這一過程不可抗拒,也從不自動中止,它臺一直落到我的鼻尖處,逼我舉手去撐它。它是不會讓我碰到它的。這時它會顯示出一定彈性。要是我沒表示,它就繼續欺負我,衹給我留出平躺身體的一綫縫隙。
完整平均的黑暗使我癱軟,連翻身的力氣也沒有。明知園室還睡着那麽多人也不能給我絲毫安慰,四周此伏彼起的鼾聲、磨牙聲、夢話聲更突出了我的孤立。本該大傢一起害怕的東西全要我一個人面對,充滿全室的壓力也像漏鬥一樣嚮我彙聚流來。集體入睡後一個人醒着感覺真可怕。我想逃離這個現實,回到我來的那個安全的地方。
我想象自己一睡過去就從這個世界消失,衹要能不再見眼前的景象,什麽都願意。
那好像是一列火車,穿過紛亂的念頭,總是在傍晚的時候到達。周圍的景色十分昏暗,視綫像捆住翅膀的鴿子飛不出幾步就掉了下來,什麽也看不清。使勁睜眼睜得眼眶都疼了。走出不遠能看到一個城市,有街道和一此低矮的建築。看到保育院的兩層樓纔恍然大悟:原來保育院是在這條街上。保育院和白天所見大相徑庭,像大火之後的廢墟。又像初次走入的廢棄莊園,多出許多交叉小徑和隱秘角落。阿姨和熟悉的小朋友都在,衹是神色大異,鬼鬼祟祟,各行其事,對我也愛搭不理,視而不見。他們說的話我一句聽不懂,好像他們全都會外語,衹是平時不說。
我逛了一會兒,尿意盎然,沿着老路穿過活動室,拉開厠所門。白天常用的厠所不翼而飛,整個不見了。外面是一開闊地,種着大白菜。我傢的紅磚樓方方正正立在白菜地的另一端。白菜地有條小路通嚮那兒。我想我走錯了方向,拉開了一扇平時沒人走的門。我又在活動室裏找,再沒有別的門了。這使我很鬱悶,懷疑自己的記性。肚子憋得更難受了,我想找一個僻靜處。藏到樹下,阿姨在樹下說話;躲到花叢中,那裏已經有了見個孩子蹲着。顧不了那麽多了,急急回到寢室,想中脆趁黑尿在屋裏。沒想到大傢都起床了,坐在床上穿衣服,走到哪裏都有人扭頭看我。我在一處墻角還特意站了半天,尋找空當,想趁人不註意不動聲色行了方便,都沒人看我了,惟獨陳北燕還盯着我。眼睛一閃一閃,似乎猜出我的企圖。我鑽進床下,跪在地上,頭頂床屜,用一種極其難拿的姿勢掏出。心想這次成功了,正要痛快,陳北燕頭朝下,從她那側床探出臉,抓鬏耷拉到地,一聲不響看着我。再次奔走,尿都滴到褲衩上。終於我在二樓樓梯拐角處發現了一個小厠所。我還生氣,厠所搬到這兒,也不告訴人傢一聲。反復偵察一遍,確是厠所無疑,纔解除警惕,站到尿池邊,一邊掏一邊欣慰地批評自己:平時馬虎,居然沒發現這兒有個厠所。這次要記住了,下次就不用這麽着急了。想着想着就尿了出來。
尿一出口兒,就回到自己被窩。心知壞事,人被快感支配,也無意輓回。靜靜享受片刻,咧嘴哭起來。
我在保育院多中享有“尿床大王”的名聲。這稱號人人皆知,搞的我很沒面子,始終樹立不起威信。每天晚上例牌是床上一泡尿。有時性起還要多尿幾次。渾身濕透,衣服、褥子都拿走,赤身睡在鋼絲網上。早晨起來,屁股、背後、半張臉都印上小方格,像是早市剛割的肉,被誰裝進網兜拎了一路。有次我把枕頭都尿了,也不知是怎麽幹的,可見水平之高。更令我悲憤的是,這些成果還要展覽。尿濕的被褥白天都要晾在外面院子的鐵絲上,在太陽底下一字排開。孩子們管這叫“畫地圖”。那些暗黃的尿潰印在白布面上也確實像極古代航海傢憑印象繪製的錯誤百出的地圖。每日清晨,就有一些無聊的人,起床第一件事是跑出去參觀,然後趕回來宣佈名單,形容新圖案。
被褥上都綉着作者的名字,想賴也賴不掉。我夜裏睡不好,早晨總比別人遲醒片刻,經常還沒睜眼耳邊便聽到自己的大名在滿室傳育。等我糊裏糊塗坐起來,看到的是小朋友們一張張祝賀的笑臉。別人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收工的時候。我是夜夜出海,天天上榜,沒一次落空兒的。好在我臉皮也厚了,衹當在逆境中鍛煉自己,聽到一些諷刺不吃心,講出妙語,我也跟着大傢一起笑。
為了至少一次不當繪圖員,我白天幾乎不喝水,吃飯時的菜場倘不是雞湯也一口不沾。就這麽剋扣自己,還是比別人多尿。也不知道那些水分從何而來。尿量之多,之清澈,換駱駝也脫水了。真讓我猜到自己是一塊冰製造的,曬太陽就淌水。為此我還有段時間遷怒於自己的。我不瞭解內分泌,以為尿這些事都是一個人幹的。假如它不是那麽委瑣,內存大些,或者幹脆像女孩子一樣沒這東西,何至於此?
大概是要培養小孩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保育院的厠所像藏有珍品的博物館定點兒開放,倘屎尿不能如約而至,對不起衹能自己保管在直腸或褲擋裏。尿褲子於我是傢常便飯,並不以為恥。況且同好甚多。有時兩個好朋友想單獨聚聚,就同時尿褲子,一起到寢室聊天邊等着褲子幹。比較令我痛心的是有兩次忍無可忍把大便活活拉在棉褲裏。儘管是開襠褲,也弄得臭不可聞,一塌糊塗。一個多少有點自尊心的人,幹出這等事,你早渾身上下洗幹淨了,好幾天過去了,誰見你第一個的反應還是捂鼻子,心裏實在不是滋味。
每到這時候,我就在心裏縮成一個零,對自己說:變。希望地上裂開一道縫;周圍的人被風颳走;當一棵樹、一塊磚頭也比當人強。
我對自己是這個被人叫做方槍槍的男孩十分不滿,對他總是不能自我控製當衆出醜極其不耐煩。這就像帶着一個傻子出門,他不懂事惹了麻煩,別人駡你。
為什麽我不能是別人?我看到周圍很多人不錯,於是羨慕,從羨慕到神往:要是我一生下來就六歲就好了;要是我當阿姨就好了;要是我不當方槍槍就好了。我每天都挑一個出色的人想當。越是現了眼捅了漏子,打了碗尿了床摔了跤,越是想象力發達。常常爛攤子還沒收拾,人尚在險中就站在或趴在那兒癡癡想起來。無知的人不知道我在思考,說我低智商,還張羅着帶我去檢查。那大夫也是庸醫,給我開了很多魚肝油。
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個小時孩子們會被阿姨帶到保育院樓前的院子裏散步。小朋友們男一行,女一行,互相拉着手,沿着圍墻沒頭沒腦地兜圈兒走圓。犯罪分子也許會把這種活動稱為“放風”。保育院都在統一時間“放風”。
各班的隊伍一隊接一隊首尾相連,遠遠看去就像保育院出了事,全體人員在。遇到拐彎折返,所有小朋友都會扭頭去找自傢親人。我也跟着去找常見的那個叫方超的胖男孩,看見了,心裏就溫暖一點,像是看見了一起被捕的上級。我哥人很矜持,在班裏很註意維護群衆關係,一隊人裏就見他東拉西扯,跟前後左右誰都聊得挺歡。看見我衹是一個眼神,神秘一笑。我不懂他這眼神一笑的含義,以後一路就瞎琢磨。走上五六裏路,各班就地解散,阿姨們湊到一起聊天,孩子們一律愛誰誰。大孩子們往往會來找小孩子認祖歸宗。我哥也會帶一幫同學趾商氣揚來到我身邊,指着我給大傢看:這是我弟。我想他這是認了我了,於是他跑到哪裏也自動跟在後面,好像一夥兒的。這方超是個小頭目,手下一群男兵女兵,組織一場小規模槍戰敵我雙方都有司令軍長。仗一打起來他也顧不上我。除非他那方戰敗,全當了俘虜,被對方押着走,我纔有機會參加,跟在隊尾瘟頭瘟腦地走,不時受些押解者的打駡。
就這,我也滿足,似乎離什麽更近了。
有時我在俘虜隊裏走着,註意力和視綫會突然被陳南燕抓過去。她不是方超這一夥的。她們有四五個妞兒,清一色長得幹淨,又瘦又高的。她們很安靜地在一邊玩,手裏有娃娃和聽診器。她們的妹妹也和她們一起玩,很受優待,處處被讓在前頭。她們用很多時間小聲商量事,非常認真,像大人在討論問題。然後看到她們有條不紊地換了一種新玩法。
那幾個女孩都好看,我還是更喜歡看陳南燕。看不膩。像光潔花紋精緻的瓷盤子,透明閃動光芒的水晶杯,剛噴過水透着新鮮的瓜果籃,怎麽看怎麽喜悅,看得越久越舒服。我從沒把她和她身邊的女孩子做過比較,壓根沒這麽想過,似乎沒把她劃在人裏,光當作養目的風景、美麗的器皿那類的眼中物。
我想象我是陳南燕的弟弟——妹妹也可以。每天由她而不是由方槍槍那個胖哥哥來幫我脫衣服,拍我入睡。星期六我們手拉手一起回傢,星期一再手拉手一起回來。我哭了,尿褲子了,她就急急忙忙跑來哄我,給我換褲子,一不怕髒二不怕騷。做早操、散步時,不管何時,衹要她看見我,我們倆的視綫一相遇,她就會朝我一笑。這一笑衹對我纔這樣,是屬於我們倆之間的,就像暗號、秘密。
也衹有我們倆纔會意。具體內容以後再想。有了這一笑,我覺得我在保育院的日子也就不那麽難挨了。我不是特別排斥陳北燕。她也挺可伶的,說是自己會穿衣服了,經常把兩條腿穿到一條褲腿裏,下床就摔跤。鞋帶5分鐘準散一次。就會哭。說話聲音小得像蚊子。吃飯比誰都慢,還愛掉飯粒。她要特別想加入到我們傢來,就必須當我二姐,也能多少照顧我一點。不許尿褲子!不許愛哭!睡覺時必須和我說話。手絹必須藉我擦鼻涕。那樣我就許她星期六和我們一起手拉手回傢,星期一手拉手回來;我就許陳南燕朝她也那麽笑。我考慮很久允不允許方超加入我們這個三人組,最後决定不批準。
我想象我就是陳南燕。我對方槍槍特別好。因為他非常不錯,又會自己穿衣服,又不愛尿床,身上總散發着新鮮香甜的奶味。我喜歡抱他,親他幹淨瓷綳的臉蛋,方槍槍不樂意,很傲,我還非上趕着往前湊。我們把保育院變成傢,阿姨都是保姆。方超領着他的軍團擠在門口哭着想進來…這時我一路撞在樹上。俘虜隊拐彎了我光顧看陳南燕沒拐。我哥他們站在一邊笑彎了腰。我臉貼在粗礪的樹幹上一動不動,眼淚使樹皮的顔色變深,我用手去摳那塊濕了的硬木。
那天夜裏,小朋友和阿姨入睡後,我輕輕下了床,光腳跑進因所,打開燈,掂腳去照洗手池上方的鏡子。我想看到自己的形象。我在鏡子前照了很長時間,看到的衹是愚昧的方槍槍。他的眼睛太黑,無論我怎樣使勁湊近去看,睫毛折彎,臉蛋冰涼,那裏面仍是一片漆黑。鏡面反映出周遭的現實卻毫無穿透眼前區區黑幕的力量。